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的国茶是什么

找到约1,369条结果 (用时 0.033 秒)

"国饮"是什么?余悦研究员的解读

"国饮"是什么?已经有文章对此进行了诠释。而在《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总序,我们看到余悦研究员的新解释:"国饮",是中国之饮,国人之饮,国际之饮。这种解读,虽然已过多年,依然有新意。为此,我们重发此文,拓展对"国饮"的新视野。

中国茶文化的多重影像

——《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总序

余悦

在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中,茶以独特的风范和迷人的魅力,成为风靡全球的饮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茶文化精神和西方酒神精神,代表了不同品性、不同品格、不同品味的取向与情趣。

多年以来,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回响在我们耳畔的,回旋在我们脑海的,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国饮。其实,“国饮”的表达,有广博的意义和深厚的内涵。

国饮,是中国之饮。大量的史料和实物证明: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六千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茶类植物。中国西南地区是茶的原产地,中国先民四五千年前就发现和开始利用茶,经历过由药用、食用、饮用的过程。世界上茶的种籽、栽培、制作、加工和饮用技艺,无一不是源自于中国。

国饮,是国人之饮。茶是中国最常见、最普及,最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又和文化艺术休戚与共的饮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中国饮用茶叶的记载,汉代已成常规,到了唐代,更是成为“举国之饮”,并且上升到品饮的精神层面。“茶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正是这种境况的概括。

国饮,是国际之饮。中国茶的外传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茶饮用的国际化,给世界带来的是健康、和平、温馨、幸福。这一历程,可以上溯汉朝,下达现代,唐代的繁盛,宋代的精致,明代的普及,统统进入中国茶的传播进程。如今,世界上有五十多个国家种植茶叶,一百二、三十国家,三十亿左右的人口饮用茶叶,成为蔚为大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景象。

所以,我们在说“茶为国饮”时,其实说的是中国之饮,说的是国人之饮,也说的是国际之饮。

中国茶和茶文化的盛大气象,具有时间的长度,又有空间的广度,使用“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来形容是恰到好处的。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既包括物质的丰富性,又包括事项的繁复性;既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又包括精神的深刻性。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美学、民族学、民俗学,植物学、生态学、绿色食品、加工制作、商品销售、包装设计、创意策划,等等,都与中国茶和茶文化有“解不开、理还乱”的姻缘。

正因为如此,中国茶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立体画面。我们想:作为向海内外传播中国茶文化知识的丛书,既要能够反映茶文化的整体面貌,又要具有茶文化的多重影像。在茶书大量出版的今天,要设计这么一套新意叠出的图书更为不易。

为此,我们在这套丛书中突出四个关键词:文化、器物、艺术、空间,并且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给予立体的展现。

其中,《中国茶文化图说》采用洗练的文字,扼要的叙述,全面反映中国茶文化的多个侧面;《中国茶具文化图说》是对茶艺中最有实际效用和文化意味的器物(茶具)作观察,进行历史与实用、文化的多角度探讨;《中国香道文化图说》以与茶文化相融合的香道艺术作为视点,从中窥见茶艺与其他相关艺术的关联和契合;《中国红木器具文化图说》与其他对红木家具介绍的著作颇为不同,而是站在品茗空间设计的立场来考察相关的红木器具。这四个方面的组成,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扫描,体现出对前辈学者“龙虫并雕”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运用。

我们对整套丛书采用了“图说”的方式。“图说”,是运用照片和图片的直观方式来进行诠释,使读者更为畅达、畅怀、畅快地享用、享有、享受茶文化。这种畅享,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都能够共同享乐的。记得20多年前,我题词时曾写道:“茶使世界更美好,茶使人类更健康”。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始终秉承的理念,也是本套丛书编撰的初衷。

让我们跟随着《大美中国茶》图说系列的步伐,亲近茶文化,走进茶文化,享受茶文化!

2014年5月8日于洪都旷达斋

茶叶是中国的国饮,如何判断茶叶的好坏?品味很重要

茶叶是中国的国饮,如何判断茶叶的好坏?品味很重要

俗话:人生有味如茶,始自春秋时代起,中国人的饮茶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饮茶,也是中国人悠久的传统文化,“苦茶久食益思意”、“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等大家名言足以说明茶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茶能够与咖啡、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咱们中国人实在是功不可没,国人对茶的研究应该说是享誉天下的,在饮茶方面,中国人完全可以给老外们上一课,因为很多外国人也是对老舍的《茶馆》津津乐道。

如何判断茶叶的好坏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什么叫好坏?什么叫精品?农残有没有超标?或者合不合口味?都是对茶叶标准的认定。

茶叶是中国的国饮,无论是闲暇时刻、还是商业宴请,都有茶的登场,俗语:满杯酒、半杯茶,都是一种文化,要判断这个茶叶好不好,那真的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喝茶就跟喝水一样,最多能够分辨出这个茶是什么味道的,其他的好不好,还真的说不出道道,很多茶有什么功效,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好喝不好喝不能成为它好不好的决定性因素。

一款茶叶的的好坏要从哪些方面来判断?我们简单的分享一下以下几个判断条件:

味道:好的茶叶一般有如:清香等味道,如果他呈现霉味等刺激的味道,说明他有变质等问题,或者存放的时候过期发霉了。

形状:冲泡后茶叶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人工采摘的一般是完整的叶子,好茶一般是芽头、一芽一叶等等,如果是机械采茶,则会导致茶叶面破裂,不完整,如果茶叶罐里的茶梗、茶角等边角料太多,也就是说这个茶叶是机械采摘的。颜色:不同茶叶种类的茶汤颜色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是好茶这个茶汤颜色都是清澈明亮的,如果茶汤颜色都是混浊的有很多沉淀物的,就要三思而后买了。

茶叶叶片:我们看看茶叶的叶片的锯齿,锯齿多的说明这个茶叶很成熟了,比较老了,会相对差一些。

古人之所以推崇共茶,这也是与茶本身的品性有关,很多人认为,酒能激发人的世俗欲望,而茶却能消除这种欲望,由此,也更有了“以茶消酒”之说,简单来说判断茶叶好坏一般是三个步骤,一看二闻三泡,一看就是看茶叶的净度,是否含有杂质;看茶叶形状,看松紧、轻重、扁圆、粗细;看茶叶的色泽以及嫩度,二闻就是闻茶叶的香度,抓干茶闻之辨别茶香高低,并检查是否有异味,三泡就是把茶叶用水泡开,通过热嗅、温嗅、冷嗅,以及观察茶汤的颜色四个步骤加以鉴别。


如果怕买到假茶的话,那就一个是看准大品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大品牌的茶叶质量一般都有保障,只要你抱着一分钱一分货的心态,按着人家写着的产地,品级等等,不要想着捡漏,一般都不会买到质量太差的茶叶,随便说一下:朋友圈卖茶叶的就不要上当了,正规的渠道会用这种方式宣传吗……

陶德臣:论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三)

论近代中国的洋茶进口

(三)

三、洋茶进口的影响(上)

吴觉农、胡浩川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注意到洋茶进口的影响,并作了初步研究。他们说:“国人谈茶业的,无不注意于外销的逐年减少”,而对洋茶进口的影响视而不见,“我们看了外国茶叶大量的踊入,国人嗜好外国茶及咖啡、可可的心理的转变,这该抱怎样的态度?如果没有办法与这大量输入的外国茶在国内作竞争,又怎样能和外国茶在国外去竞争?国内连固有的国茶都在厌弃,又如何可以去提倡爱用国货?”这几个反问说明一个道理,即洋茶进口影响大。具体说来,主要有三大影响,即:挤压国内市场,削弱产业发展,影响国家安危。

1、挤压国内市场

————————————————

洋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是一个驱逐中国茶的过程。至民国时期,洋茶对国内茶叶市场的挤压已经产生相当明显的恶果。在中国最大的市场上海,“外国的百货店糖果店,不必说都有大小各种的印度锡兰及爪哇装罐或装锡包的红茶,就是国人所经营的大百货店乃极小的面包店,也都在替其贩卖,陈列装潢,都在国产的红茶之上”。

表面上看,进口茶主要外侨供消费,实际上中国“各界招待外宾之时,或自相饮宴时,亦饮舶来茶叶为荣;甚至于中国火车、饭店、茶馆中,中国茶叶各不易见”。国人几不知有中国茶叶之事。美国使馆人员安得利说:“华人不仅不求改良华茶,又好购用洋茶,即以1915年而论,洋茶之输入中国者,已值500万元以上,余尝旅行乘中国铁路,欲求华茶为饮,车僮答曰:‘车上所备者,仅有西伦(即锡兰,今斯里兰卡——引者)茶而已”。

1935年,美国经济考察团人员游历广州时建议,复兴中国茶业,“谓最好先使中国茶叶在中国畅销”。中国茶在国内都不能畅销,后果确实严重。“国民嗜好舶来饮料,致一般消费量减少。此层只须一看近年外茶、咖啡、可可等巨额之输入,便易明了。生产优良饮料的国家尚有如此巨额之输入,内销贸易自然大受影响”。

以东北市场为例,即可知洋茶进口挤压国内市场的严重后果。印度、锡兰、日本等洋茶已侵入东北市场。日本红茶“其香味及色泽不让中国,而略带涩味,且茶瓣一煮全开,此其不及中茶之处也”,因而销路不佳,“可望为参合茶”。印度、锡兰红茶“香味亦佳,惟泡后过于浓厚,稍滞涩味,故亦不适俄人嗜好”。哈尔滨及东清铁路沿线的茶叶市场状况实为东北茶叶市场之缩影。俄国在关东省同样占据优势地位。日俄战争后,日本继承了沙俄的侵略特权,大肆向关东州推销日茶。1905年日本派藁科喜作,1909年派海野孝三郎,1915年派静冈农业试验场技师来中国调查茶叶产制及销况情况。1917年又派清水俊二赴东北、张家口、天津等地调查,以便扩大红茶、砖茶销路。经过一番“努力”,日茶输入东北“关东州”及中国其他地区数量有所增长。

兹见下表(数量单位:千公斤,价值单位:千日元)。

从上表可知,日茶输入“关东州”数量有较大增长。可以推断,日本输送到中国其他地区的茶叶也以东北为多。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中国“主权丧失,华茶贸易,自不免要受好多阻碍”。日本国立茶业改良场报告赤裸裸地宣称:“‘满洲国’独立以来,日本茶新得着进展的机会,实在是茶业界一大福音……该‘国’从来无间断的饮用中国茶,立即用素无渊源的日本茶,驱逐中国茶,本是至难的事。但是精密考察该‘国’的饮茶习性,能够供给适合满蒙人嗜好的茶叶,决不是什么难事”。这一段文字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其“处心积虑,固已露于言表”,对“经营不遗余力”,以求“对此广大之销场,自以一手包办为快”。日本为达此目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步骤。

一是“累遣专家实地调查,并从事各种宣传”,做好舆论准备。1932—1935年就多次派人来中国东北调查,1935年1年内就派池谷桂作和小泉武雄视察东北茶市。派清水俊二调查华北及蒙古茶叶市场情况,“并大事宣传台湾茶叶如何精美,价值之低廉”。

二是“雇用中国技师,制炼东北人所嗜之茶叶”,以逐渐改变消费者之消费习惯。如东北所销安徽产大方、毛峰,浙江龙井,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抢夺市场,“自东北失陷后,日商复以重金引诱徽州茶工,设厂仿制大方、香片等茶,以投东北同胞之所好”。日本又请福州熏花茶师和杭州龙井茶师赴日制造毛峰、大方,把产品发送大连,请大连、营口、哈尔滨茶商代表品评。又把茶运入台湾熏花再输东北。

三是“累向‘满国’提出免税要求”。而对华茶进入东北征收30%的入口税。为适应日本“对于台湾茶叶关税之减低”要求,伪满所定“茶叶税连同附加,共为五成五分,如台湾茶之加税标准,价格为五十八元,中国华南茶叶则为七十七元五角”。日本人“对此仅有十九元五角之差额,仍认为不满足,必须再增高华南茶叶之关税率,并必须再减低台湾茶叶关税率,始足以将华南茶叶绝迹东北市场”。对这些要求,伪满组织当然“予以许可云”。“日人为谋独占东北贸易,使伪组织坚设关税障壁”,结果是“惟日茶可受最惠待遇,利于倾销”。

四是大量输入台湾茶、日本茶。抗战爆发后又把从敌占区搜刮来的茶叶大量运销东北。“日商经营茶叶者,初以台湾茶叶五十万斤输至东北为样品,次年即运往一百六十万余斤”,1935年左右,东北茶叶市场“在日本把握之下,全为台湾茶叶所代替”。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浙皖相继沦陷,三井洋行勾结汉奸,在产区大量掠夺茶叶,一部分供出口,“一部份运往东北,同时在苏州提倡制造花茶运往华北东北销售”。

五是健全营销组织。在大连设锦记洋行、大信洋行,设支店于长春、奉天、哈尔滨、抚顺、昭盛、锦州,营口设盛性洋行,设支店于洮南、安东。受其影响,安徽茶“东北销路顿告断绝”,中国茶输出大减。

兹见1934—1937年东北茶销总量及中国茶、日本茶、印度茶输入数量和比重表(单位:斤)。

陈椽《茶业通史》提供的材料说,1933年日茶销东北为127000磅,1934年升至284000磅。这比上表所示数量略少。而据国际茶叶协会的报告,1931—1939年日本茶叶输入“关东州”、东北地区的数量也比上表少许多。

兹见下表(单位:千磅)。

虽然这样,从1932年日茶输入关东州及东北752千磅增长到1937年1832千磅,增幅1倍多,也可概见日茶销东北发展速度之快。至于说统计数量偏少,可能是没有包括销东北的台湾茶在内所致。1938—1939年,日本茶叶输入中国数量为1420万磅,1939—1940年增至1700万磅,砖茶销量亦从160万磅增至220万磅。显然,日茶很大部分是销往东北的。

来源:茶道哲学研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29条结果 (用时 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