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中国茶叶分几种

找到约2,036条结果 (用时 0.024 秒)

抛开迂腐的教科书套话,以喝茶人的角度看几种黄山绿茶的特点

我很烦那些介绍茶叶的套话

特别是绿茶

10个茶叶9个都差不多

所以我真实的想法

就是写一篇茶叶介绍的文章

然后提醒你们

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教条主义......

很多时候,大家介绍茶叶是有范本的,很多专业课老师教学生的时候,也会按照固定的套路告诉大家各种茶叶一定是啥味道,香气什么的很多也是看书上教的去硬套,不知道这算是严谨还是迂腐?可是大家都没在意,教材是十几二十年前的,现在的市场工艺和品种早就变的更丰富了。

我TM烦死那些套路了,我就想客观的好好聊聊茶叶,然后你们好好看看、然后多买点、我多挣点、我再多喝点不同的茶叶、然后再多给你们客观的介绍茶叶.......

多好的良性循环

1

如有雷同,并非巧合

如果说卖茶有套路,那么很多人形容茶叶就有范式,比如说绿茶里面。鲜爽,回甘,香高,味醇 ,几乎所有茶叶都这么形容。其实这是一种看似专业,但是对消费者不怎么友好的词汇,因为你一看上去,全国五湖四海都这么形容,不看产品名称你都不知道你买的什么茶。要是我自己买茶叶,一看上去都这样,我也会有一种骂娘的感觉。

你去买龙井:鲜爽,香高,味醇

去买黄山毛峰:鲜爽,回甘,香高

去买信阳毛尖:鲜爽,回甘,味醇

去买安吉白茶:鲜爽,香高

......

拜托各位茶企大佬们,写介绍能否走点心呢?

2

是“专业压制”还是“同流合污”?

其实一直以来,销售文案对茶叶的介绍过于范式化,包括我自己网店产品介绍写的还是不够友好,因为对于消费者而言,绝大部分是无法站在单一描述角度去理解茶叶特点的。例如很多时候我们所谓黄山毛峰的香气高,仅仅是相对毛峰的高,大多数时候,黄山毛峰的高香和龙井的高香不是一回事,所以这样的介绍一定很容易让客户理解有歧义,商家往往是给自己埋雷。

所以我认为,在跟客户介绍茶叶的时候,并不是真的要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性,而更是要说客户听得懂的东西。

所以借此机会,也想简单来聊一下黄山几款茶之间的异同,这样有助于各位茶友去选择。

3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是烘青茶,毛峰比较适合口感清淡的客户,特别早期的毛峰,强度不是很高,耐泡度一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香气

毛峰因为是烘青,大部分还是清香,嫩栗香之类的香气,也会有一些近似花香。当然,也有人说毛峰有兰花香,有没有呢我现在觉得不需要纠结,每个人的感受真的不一样。但是毛峰的清香,花香,都是属于比较清幽的,其实跟高香扯不上关系,所以追求浓厚香气的朋友,可能炒青工艺会比黄山毛峰更合适,当然,部分火工较高的毛峰,也可能会出现栗香,炒豆香的。

滋味

一般现在为了追求外形的好看,很多高档毛峰都是不揉捻的,所以也导致现在很多明前毛峰滋味比较清淡,所以毛峰从滋味和香气上来说,整体走的都是清雅一条路线的,当然好的毛峰鲜爽度也会很好,同样会口齿留香,但就算这样,整体的感觉还是偏柔的。

另外针对这个毛峰的问题,我们高端的有分两种工艺,一种传统的古法制作的毛峰增加揉捻的,相对于普通的毛峰,滋味会浓厚不少。一种是理条的,头采的滋味会相对淡一些,但是胜在外形优,同样还是具备绿茶的鲜醇。目前已经开启预售,有需要加文末那个卖茶的微信。

外形

此外,黄山毛峰作为烘青嫩采绿茶,还有一个特点是高等级茶叶芽叶成朵,泡在水中会有很不错的悬浮感,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在中国绿茶消费习惯中,外形占比因素很高,这也是一个不值得过于吹嘘但客观存在的优势。

综合来说,毛峰更适合喜欢清淡的人。

4

大方茶

大方是一种扁炒青,算是黄山的一种小众茶,紧跟着毛峰写主要是这个茶在某种程度上是跟毛峰走的两条路线,更适合喜欢口感偏浓的人。

机制大方

机制大方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传统大方了,其整体路线因为市场的要求,其实都更倾向于如今的龙井风格,因为大方目前很多都是批发往浙江,充当龙井茶高价销售。但实际上大方和龙井虽然接近,但是滋味会更浓一些(感觉还是多酚类物质更多)。

香气

机制大方一般都是明显的栗香,这一点都不需要想象,买到茶一闻就知道,在黄山的绿茶种类中,已经可以算是香气特别高浓的绿茶了。但是缺少毛峰和猴魁的那种清花香的感觉。

滋味

还是相对于毛峰和猴魁,会感觉滋味更浓厚,强度也会更高,对口腔的刺激感也越强,其带来的回甘和生津也更持久。特别适合喜欢喝浓茶的人。

手工大方

我为什么大方这个小品种我还分两个类型做,客观说并非是手工工艺上有多突出,我觉得手工工艺对其滋味香气风格会带来很大的不同,并且生态才是其真正的卖点,实际体验就是能喝的出来生态环境特别好,茶叶一进嘴就是甜的。

香气

鲜嫩香,清香,并非是机制的浓厚的板栗香,其实手工因为比较难做到机器那么高的温度炒制,所以香气整体没有那么高长,所以跟机制大方来比,手工的大方在香气高,浓的程度要低很多。整体会走的嫩香,清香的风格。

滋味

甜爽,鲜醇,润厚,欠爽。手工大方的滋味也是优点和缺点非常明显的,滋味上能喝的出来生态真的很好,比较甜,一进嘴就甜,而且那种鲜度也非常强烈。但是因为是手工人加茶油炒制,不知道是不是师傅做的时候,刷的油没控制好,在2020年的手工大方滋味厚但是欠爽是我的切身感受。希望在2021年我能够跟师傅多多沟通,解决这个问题。

5

太平猴魁

猴魁最大的特点就是厚,而且因为品种持嫩性好,几乎是中国唯一的以大为美的绿茶,而且更难得的是,大叶子提供了非常不错的滋味丰富性,同时因为持嫩性好还不苦涩。

香气

猴魁也是属于烘青,但猴魁因为品种特征的关系,香气除了嫩栗香,甜香外,部分品种确实会带有比较明显的兰花香,但是猴魁香气可以用高而且长来形容,依旧不能算浓香。

滋味

猴魁真正出彩的是其滋味,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厚,其实客观说猴魁真的是需要好好称赞一下的,不仅普绿茶常规该有的鲜、爽、醇、回甘等特点都有,而猴魁还有一个与其他绿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厚,有一些猴魁甚至会感觉倒茶汤的粘稠感,而且这么大叶子一般也不会苦涩,所以猴魁的滋味,真的可以在绿茶里面独树一帜的。

那客观来说,我觉得猴魁是香气,滋味,都比毛峰会更浓厚,同时又不带有苦涩。站在喝茶人的角度,我会觉得好的猴魁能给人带来回味更好,特点也更加明显。而且从市场层面说,猴魁几乎可以算是黄山最拿得出手的绿茶了。

6

滴水香

圆炒青工艺,命名是因为茶树品种而非商品名称。

滴水香这个树种是我在喝黄山绿茶里面,我个人感觉,唯一除了猴魁外清晰兰花香的绿茶。

香气

因为是炒青工艺,所以滴水香一般会有比较好的甜香,嫩栗香,同时不知道是不是品种的原因(这个品种我了解的也少,猜测)有时候会有兰花香。所以香气上可以算高,长了。

滋味

滴水香我觉得是介于大方和毛峰之间的一款绿茶,有着适中的口感,再加上其炒青工艺带来的高香也并没有掩盖本身的清花香,所以也是非常不错的一款绿茶,而且相对耐泡,所以特别适合办公室牛饮。

7

喝绿茶的三个进阶过程

其实简单介绍完我自己销售的这些黄山绿茶,我只站在喝茶人的角度,绿茶大概我认为进阶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实先搞清楚不同工艺之间的特点,第二个阶段弄清楚不同茶叶品类直接的区别,第三个阶段弄清楚品种和山场之间的特点。

1.0工艺优先

江南茶区的绿茶,工艺上对香气影响在很多时候是凌驾在品种之上的。所以,对于消费者,如果喜欢香气高浓的,选择炒青工艺的绿茶,喜欢清爽清淡的,选择烘青。

2.0品类差异

当明白炒青和烘青等之间的区别后,其实是可以喝喝不同品类之间的区别的,比如同为炒青的碧螺春和龙井到底有什么不同,同为烘青的毛峰和猴魁有什么区别等等。

3.0追核心小产区

我认为绿茶选择进阶终极角度,还是要会懂得品种和产区的特征,如果你喝茶懂得抛开工艺去看品种和地域,任何一种工艺只是决定了茶叶的大致走向,茶叶品种不同,地域不同,其实内涵物质不同,协调出来的香气滋味综合看,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的。所以如果你已经大概了解清楚了炒青和烘青工艺带来的区别,那么确实可以去看看品种和地域的区别了。

虽然我第一段讲的工艺对香气凌驾在品种之上其实主要还是香气和风格,而绿茶往往又是一种很吃原料的茶类,所以好的产区的鲜叶做出来的优点和普通产区(包括品种也是一样)之间,还是会有一定差距的。

不过有一点,这里所谓的核心小产区我指的是有明确优质特征小气候,这一点有时候跟市场上追捧的小产区包含会更大,而不是简单市场追的产区概念。举个例子,黄山毛峰一般都认为休宁的品质一般,但是有个叫做流口的地方,海拔不高,但是出来的鲜叶有着明显的高山韵。所以我这里讲的核心小产区会比市场火热的概念产区范围要大的多。

简单来说,当你真正喝茶喝到一定的水准,是完全可以去追山场的,这里面是有很多微观的区别是可以明确感知的。那这里仅仅适合很小很小一部分人,其实对小产区的具体差别,如果没有盲品分辨的能力,就不必追求核心产区,但是绿茶相对简单,喝茶人的基数也很大,很多时候喝茶有个三五年的茶客基本都能喝出来的。

论中国茶叶之复兴

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这是一个衰落的时代。


茶,这片原始而古老的树叶,数千年来春秋枯荣、历久弥新,它早已被裱上厚厚的文化;被委以倾国的重任;被背负利益的大梁;被套上重重的枷锁。


在这个不那么景气的冬天,这片树叶的前程如同帝都的雾霾,让人捉摸不透,究竟路在何方?


一:迷惘的源头

茶叶产业链里面,茶农似乎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人们看到的只是茶专家、茶教授、茶艺师、茶企业、茶市场、茶商、茶馆、茶楼、茶经。。。。。。却很少有人想起他们喝的每一片茶都是茶农们起早摸黑、风餐露宿手把手采摘炒制的。离开数千万茶农,其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狗屁。


茶农是这个产业链里面付出最多的,也是得到最少的。为了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他们只能不断给茶树施肥;为了增加效益,他们只能给茶树施药,因为茶是他们的生存来源、是他们的生活保障。


请不要认为夏秋茶都是有毒的,还从来没听说过有喝茶被毒死的。茶树也有生命,有生命就要成长,要成长就需要施肥,茶树也会生病,要生病就得施药;请不要以为绿茶这么绿是放过色素的,虽然以前曾经有过此类事件;请不要认为乌龙茶这么香是因为加了香精的,乌龙茶本身就有千变万化的香味。


看过“洗衣粉油条”事件后难道从此以后就不吃油条了吗?听说过“抛光大米”的事件后难道再也不吃饭了吗?每个群体都有害群之马,但不要用一棍子打死的思维来看待一个事件。


民以食为天,一切食品的源头几乎都来自农民之手,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要加以宣传、加以监管、加以引导、加以规范,最归根结底的要素还是要给与他们足够的利益和生存空间。



2015中国茶叶种植面积达4316万亩,并且每年还在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在增加。另一方面却是全国有百分之四十的茶区发生茶叶弃采现象。采茶工短缺俨然已经成为制约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老龄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工、商、服务业等行业转移,使农村劳动力呈现出青黄不接、严重短缺之态势,特别是给容易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茶叶产业带来不利。每年春茶季节,都需要大量的采茶工抢时间采摘名茶,采茶工的数量决定了茶叶的品质、产量,更决定了茶农和茶企一年的经济收益。从而在每年春茶季节全国各大茶叶产区的采茶工都会成为抢手货,难怪各地茶人在种植茶叶选址时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当地的采茶工是否充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讲采茶劳动力决定了茶叶产业的命运。


当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人工劳作的重大变革之中。以茶叶产业来讲,修剪茶叶有修剪机,采收大宗茶有采茶机,后续加工环节更不缺先进完善的制茶加工设备,现在唯独缺的就是名优茶的采摘机械,而名茶的收益又占全年茶叶收益的百分之六十,如果有一种可以采收名茶的采摘机,那将会给千万茶农和茶企业带来福音,也将会是中国茶叶产业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央视《我爱发明》:采茶无影手)


中国有二十多个省市种茶,茶和茶农在每个地方的待遇也不一样。在西南茶区(比如四川、贵州)种茶叶是有补贴的,普通茶农种上几亩几分也有补贴。在江南茶区(比如浙江),普通茶农要拿到补贴很难,政策文件指定的一个萝卜一个孔,只有那些其实很富有的茶企、茶场主们才能跨入拿钱的门槛。我不想以此比较来说明什么,因为说的再多一切都是然并卵。


看到有不少茶区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旧茶园改造,把大片优质的,口感、香气都非常有层次感的群体种挖掉,换成口感、香气单一、产茶早的无性繁殖品种。这就好比国人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城老建筑拆掉,全部改成清一色的洋房一样。若干年后一些地方的群体种将销声匿迹。


中国茶产业这么大,对人们的生活这么重要,却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把茶叶归口于农业局管理,技术层面的东西又归口一个外行的又是全能的技术监督局。反观印度把茶叶产业作为国家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来看待,有专门的国家级行政机构茶叶局。从源头种植管理、生产加工、市场准入、茶企的QS认证、有机认证(且是免费的)等环节,政府都会要求他们的茶企业要做的规范,也会让他们减少负担。这是一个号称种了几千年茶叶的国家和一个只种了一百多年茶叶的国家之间的真实写照。



二:混乱的市场

这世上买茶的百分之九十都是不懂茶的,这世上百分之九十九卖茶的都会说自己的茶是最好的。


茶作为一种商品用来交易赚取利润是无可厚非的,但若是为了追求暴利而进行炒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当年“大师”张悟本开始“豆你玩”,把黑豆从3.5元每斤炒到19元,接着“李悟本”“王悟本”等“大师”们又玩起了“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鸽你肉”爆炒游戏……于是轰轰烈烈的炒作风刮遍了神州大地、大江南北,这些年某些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占了主要的因素,但是那些以炒作商品获利的民间游资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茶叶作为我国粮油除外的最大农特产品,当然是游资们的首选炒作目标。要炒,首先洗脑!


先被选中的是铁观音,什么正味、拖酸、消青;什么浓香、清香、老铁;什么内山、外山、山外,搞得你云山雾罩,一时间卖铁观音的店铺开满全国,有关铁观音的广告、传说充斥着各大网络,更有福建小妹加你QQ,问:大哥,你喝茶吗?你说喝,那么好,她接着问喝什么价位的,来一斤我们家自己产的铁观音如何。。。。。,如果你说不喝,不好意思,把你就地删除,你应该碰到过吧。


铁观音过后炒普洱。云南出好茶,但绝大部分的茶叶是高山台地茶,古树茶的比例少之又少,君不见现在市面上哪一家店面不在卖古树、名山普洱?各种山头、各种口味、各种年份、各种汤色、各种嘜号,可以说普洱茶是茶叶界里最复杂的学科。


安化黑茶紧随其后,十两、百两、千两,天尖、贡尖、生尖。主治高血压、高血脂、抗氧化、延缓衰老、抗癌、抗突变,俨然是一味仙药。


至于红茶老大金骏眉、正山小种(我不知道何时被封上的,反正比它们好的红茶有的是)出桐木关至京城扬名立万后,全民非金骏眉、正山小种不喝了,从京城到小镇,哪家茶叶店没有卖金骏眉、正山小种的,茶叶是不是桐木关的我不知道,但包装上肯定是印的那几个字的,价格也是8000到100不等,可怜桐木关那几棵茶树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风水轮流转,闽南乌龙衰落,闽北乌龙崛起,大红袍、肉桂、水仙已经已经充斥整个市场,马肉(马头岩肉桂)、牛肉(牛栏坑肉桂)这些稀缺品种也已比比皆是……



去年炒的最热是白茶,一个制作工艺极其简单(基本就是采下来晒一晒、烘烘干即可),成本很轻的茶叶被吹成“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仙草,即可消热降火,消暑解毒,还有三抗(抗辐射、抗氧化、抗肿瘤)三降(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之保健功效。又是一味仙药,医院的危机感太大了。


资本进入茶行业,短期来看似乎能拉动茶产业一时风生水起,实则是饮鸩止渴,哪个投资者不是惟利是图,最终只会破坏茶界生态,古树普洱茶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掐指该轮到黄茶了,怎么炒?拭目以待!


而绿茶,却是炒不起来的,见作者另一文章:它是茶类老大,却为什么没人敢“炒”它


至于茶叶的原产地域保护已经是一张废纸。西湖龙井未必是杭州产的,很有可能是来自贵州的龙井;黄山毛峰不一定是黄山出的,很有可能是四川产的;正山小种、金骏眉那就不用说了,包装上写着是那几个字,能碰到百分之一正宗的算你运气了。与其说龙井、黄山毛峰、金骏眉等等名茶是一个地方的特产倒不如说是一种通用的制作工艺的代名词罢了。


从芳村茶市罢市到惠州茶都撤场风波,从茶叶销售旺季时北京马连道到福建五里亭等全国茶叶大批发市场的门庭冷落,传统销售市场进入萧条期。茶叶电商的崛起到滑坡也不过短短三年五年间,进入淘宝100元一斤的金骏眉,35元一斤的西湖龙井,18元一斤的铁观音等比比皆是,且通通包邮,不否认电子商务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鸡鸣狗盗、假冒伪劣,此消彼长,也给传统市场造成了倒退。生意难做可以从千千万万茶商口中得到证实,一切的纸上的每年被增长都是幻象


中国的茶、烟、酒销售市场似乎好坏都跟政治有关,烟酒茶生意好做时,官场腐败;烟酒茶生意不景气时,官场反而清廉,这样的市场是不正常的、是不健康的,当人伦道德与市场发展相违背时,人们肯定要选择牺牲市场。于是八项规定狠狠打击了茶叶的GDP,数年的天价茶泡沫瞬间破灭,茶叶总体行情回归理性。可就有那么些人,在今年国家领导人接待国外元首之后又再次把茶叙外交扯到政治层面,还把它当作年度茶界头条。可怜这片纯洁的树叶刚刚在肮脏的政治经济利益链上摘下,又被扣上了政治的帽子。


一个不挖掘自身潜力而一味寻求政治来养的市场是做不强大、做不长远的。这个进入门槛极低、且足够庞大、上无监管、下无秩序、画地为牢、各自吹嘘、表面繁荣、暗底汹涌的市场何时才能步入健康呢?



三:可怕的浮夸风

在亩产到达“两万斤”的那个年代里,我们却饿死了几千万人。既然能产两万斤就要你交税啊,结果是谷子在粮库里烂了,人在家里饿死了。如今世道变了,哭穷有补贴,吹牛有奖励(免税了),没看到现在一大把贫困县坚持每年把贫困这顶帽子牢牢的戴着吗!


G省号称全省茶叶种植面积600多万亩,相当于浙江加上福建还要多。这十年间我几乎到过此省的全部茶叶产地,在这个省,许多地方的农民把水稻、玉米的地位看的比茶叶不知要重多少倍。


在跟云南接壤的某地,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去他们口中所说的茶叶大户家里采风,进他们家时女主人在挑玉米种子,以下是我与她的对话。


“你好,听说你家茶叶很多。”

“是啊,多。”

“有多少。”

“四五亩。”

“那为什么不去采茶叶。”(那时随便炒干的茶叶可以卖25元一斤)

“忙”

“忙什么呢”?

“栽包谷”

“哦,包谷很贵吗”(我有些激将她)

“贵,贵得很”!

“多少钱一斤啊”

“八角”

“那你现在炒一斤茶叶不是可以换很多包谷啊”

“哎~那不得行,今年的秋包谷不种,我们家六口人吃啥子嘛,我们家两头猪、十只鸭吃啥子嘛,这个不得行,忙,现在忙得很……”


这不是笑话,这是我在一个布依族村庄遇到的亲身经历。


G省的另一地,与湖南、广西交界的某县,茶叶品质非常不错,由于业务关系我在那里呆过两年,第一位合作伙伴是当地的茶叶局副局长,他也有一百多亩茶园,第一天带我去他茶山上看时就在车上跟我说:别看我在分管这个行业,其实连我自己的茶叶该怎么做(管理)、做什么茶(没技术)、做了卖给谁(没市场)都没底啊。


他说的没错,那个地方的农民非常淳朴,喜欢过传统的农耕生活,家家的农机具备的很齐,田耙的跟镜面一样,田埂很多都是混凝土现浇的。当地针对茶叶有肥料补贴,说好了只能用在茶园里,结果很多人还是会把肥料用在稻田里。当地的春茶和春耕种会碰在一起,当地的农民基本都会撂下茶叶不管,全家出动耕田插秧,那怕那几天一斤茶鲜叶可以卖到50块钱。乡下集市逢三六九赶场,但凡赶场日茶场里的采茶工骤减,因为她们逢场必赶,把昨天挣的钱去花掉。


还是此县,2012年有当地一茶场主找到我,说他有两千亩茶园需求合作。结果到他茶场一看,两千亩茶园存活率只有五百来亩,存活的茶叶全部淹没在杂草之中,长得跟09年栽种当初一般大,品种多达五六个,有白茶、乌龙、绿茶几大系列,非常之杂。


在我的再三询问下,他道出了原由:当地每年种茶有指标,他们通过各种关系拿到指标,然后伐树开山整地,茶苗拿最便宜的,品种不论,种好后验收、拿钱,各利益方分钱打点,一切over,明年再来。至于种下去的茶再也无人问津,过些年想到要自己搞或转让的才会去重新打理,而每年报上去的面积总是超额完成的。此县对外宣称全县茶叶种植面积有25万亩,我三年内几乎走遍每片茶园,粗略估算最多不会超过5万亩,全省的状况大致差不多。



去年五月份,某知名茶公众平台全文转发G省某报发表的有关此省茶叶的宏大数字成绩和蓝图。文中最后提到G省春茶平均价在400元每公斤,我当时致电此省茶叶第一县M县茶商那里打听,对方说太扯淡了,这两天一般的炒青茶只有十来块钱一斤。


当我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有关G省茶叶的情况我比较了解,这篇报道吹得太厉害了,这样的文章你们也发啊。对方回复:各有所需,何必较真呢。G省的未来目标是一千万亩,在这个地无三分平的省域种这么多茶,水土流失考虑过吗?山体滑坡考虑过吗?采茶工考虑过吗?做什么茶考虑过吗?市场供大于求考虑过吗?以后产业过剩了要退茶还林考虑过吗?靠吹嘘!你全宇宙第一又如何?


当G省说种植面积全国第一时,Y省说他们采摘面积全国第一,产量全国第二,产值全国第三(江南茶区的Z省也说自己产值全国第三哎)。当S省在全省茶山上插上“打造千亿元茶产业”的横幅时,H省也在本省的茶叶博览会上喊出了“建设茶叶强省,打造千亿产业”的口号。


英国金融时报蹭撰文对中国茶叶大国的地位提出过质疑:中国二十个省产茶,8000万茶农(这个数据值得推敲),每年产茶120万吨(几年前的数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为195万吨),仅有30吨出口。2008年7万家共实现茶叶总产值300亿人民币,而同年,联合利华立顿一家茶企业年产值即达230亿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整个茶叶产值的2/3。近几年国内茶叶产值虽有提升,但却仍难撼动立顿公司的地位。


在中国,什么都要大,房要大,车要大,十五米跨度的桥称大桥,三层楼的旅馆叫大酒店,茶叶交易市场当然也无例外,卖铁观音的市场叫“中国茶都”,批发龙井茶的市场称“中国茶市”,不清楚卖什么茶的取“中国茶城”,若以此推断马连道茶城是否应改为“帝都茶城”呢?芳村茶叶市场是否要改成“东南亚茶叶集散中心”呢?实力不是叫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那些个“国字级”的称谓且当是个笑料。


而对于整个茶叶产业起到了莫大作用的茶楼行业,也是假以茶楼名义打麻将、扑克进行赌博的多,正儿八经经营纯茶的很少。很无奈,眼下国情如此,国民素质如此。


四:泛滥的茶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是一个家国的印记。文化兴,则国家盛;文化衰,则民族亡。它是一柄双刃剑。


茶,一种树叶,用来泡水喝,可以解渴,可以提神,可以当作日常生活的一种商品。茶,是一种植物,它本身没有思想,也没有文化。


茶文化,是自古以来爱茶之人以茶为主题或命题,以自己的学识、见解、领悟,用语言、文字、仪式来阐述和表达的一种东西。任何文化,都是因人而生的,文化是人类的特产,离开了人什么都没有文化。


茶文化可以用文字和语言等方式来传播,传播的到位,可以提升它的价值、促进行业的发展,为我们所用;传播的失败,则会导致行业混乱、受众群体迷惘。


国人说的最滥的一段关于茶的文字,莫过于: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是全球第一大产茶国。早在3000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有了饮茶说(现在已经有人把它推到了8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了)……茶叶的归属问题不似钓鱼岛,这些毋容置疑却又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老生常谈实在无益。


一方面大肆宣扬喝茶能抗氧化:一杯茶=12杯白葡萄酒、抗衰老:比维生素e强18倍、能减肥:每天喝8-10克茶,减脂约为3斤、能提高免疫力、能预防辐射、能抗癌、能降低患帕金森病的概率、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危险指数、不容易患白内障、对糖尿病症状有明显减轻、能有效阻止艾滋病……茶简直无所不能,被“无耻之徒”们吹写了成万病之药,仿佛只要人人喝茶就不用医院了,能立马解决“看病就医难”这件关乎民生的大计了,这是茶之矛。


一方面又大肆普及肝病患者不能喝茶、神经衰弱者不能喝茶、发烧不能喝茶、孕妇不能喝茶、溃疡者不能喝茶、营养不良者不能喝茶、醉酒不能喝茶、服药不能喝茶、贫血不能喝茶、冠心病不能喝茶、高血压不能喝茶、结石患者不能喝茶、空腹不能喝茶、饭前饭后不能喝茶、忌喝隔夜茶、忌饮头道茶、儿童不宜饮茶、老年人不宜饮茶……这简直又是“茶是万病之药”论调的死对头,这叫那些千千万万喜欢茶却又不了解茶的人们情何以堪,是该听前者?还是相信后者?这是茶之盾。



喝茶本是一件很随机的事,何需讲究申时卯时;品茶本是件很随性的事,何需要装扮茶服佛珠。喝茶这点平常事要平常心去对待,若一定要往高雅格调上去靠,只会让人感到曲高和寡、敬而远之。我不反对申时茶和茶人服等等之类,但我视作他们只是一种商业行为的营销手段,与文化无关。请原谅我的学识和见解浅薄。


中国茶界诸侯林立,拜的庙堂当然不一,有祭神农氏为茶祖的、有祭陆羽为茶祖的、有祭吴理真为茶祖的、有祭孔明为茶祖的、也有祭支遁为茶祖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皆扯着茶文化大旗,杜撰着“山海经”似的历史。


不知何时起,茶艺师、茶道培训风生水起。


在我眼中,茶艺师是茶的化身、茶的使者、茶的媒人。既然称师,就得传道、授业、解惑、榜样,中国茶一千多种,试问你多久才能搞懂,搞不懂何以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在有关部门、有关组织、有关院校花十天半月就能“混”到一本相关部门颁发的“茶艺师证书”。


我知道整个流程大致是这样的:第一天报名交钱领取统一茶服、茶具———第2到8天空杯、空盖碗练动作(不用水、不用茶)——第九天上午温水练半天、下午温水加茶练半天(开水怕烫手)——第十天考试通过,毕业合影留念。


他们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一堆华丽花哨的娘娘动作兰花指(女的成格格,男的成娘炮),得到了一本可以在家人面前吹嘘、朋友圈里炫耀的证书(诚然,我理解国人的证书情节)。至于以后接不接着深造、继不继续学习、干不干此行就不得而知了,叶公好龙也罢、真心好学也罢,反正已经拿到国家承认的证书了。


茶艺,茶在前、艺在后;主角在前、配角在后,而今已沦为但凡茶艺师只要年轻漂亮上得了台面就行,领导和客官感到愉悦就行,至于泡的茶好不好喝太次要了。


各大茶媒体、茶平台、茶频道每天发表的无非还是那些褒扬各地政府与组织对于茶的“贡献”,高压锅炖的的“茶禅一味”(鸡汤体),换个标题反复滥炒那些自相矛盾、毫无道理的“茶知识”……也难怪,正是这些充满着虚伪的“正能量”的、以茶为名带点风月的内容能让读者们趋之若鹜、争相转载;而那些有真知灼见、能理性地剖析茶界各种市场现象、人性折射与未来分析的文章和茶公众平台却是门可罗雀、鲜有人问津。


在这个物欲横流、虚荣心膨胀的浮躁社会,这些快速泛滥的“文化商业产物”对业界和社会是贡献?还是危害?是利益凌驾于文化之上?还是文化在引领着市场?是茶在变?还是我们的人心在变?


值得我们深思!



五:终极破局

未来数年,经济仍将处在低谷徘徊,反腐运动仍将持续,一直依赖政治来催生GDP的茶产业显得很不适应,却又很无奈。既然上行不通,只能往民生(人们日常需求)这条路上发展,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做到了吗?没有!在中国,茶的地位跟前面几样生活必需品相比显然差太远了。


眼下,茶似乎正在走文艺路线。君不见喝点茶,不喝出个之乎者也、呜呼嗟叹、上通千古、下入神灵来誓不罢休者;喝点茶,不摆点谱、不造点作、不装点道、不弄点神皆不上品者。我们需要、也倡导“琴棋书画诗歌茶”的精神之茶,但茶叶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日用品、一种商品,生理需求永远是在精神需求之上的。然现实生活中那些懂“品”茶(自以为高雅人)就看不起“饮”茶(粗人)的怪胎现象不知何时才能休止、才能融合。


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茶叶消费量却只有556g,排名世界第19位,被排名第一的土耳其(3157g)远远地甩在后面。


中国唯一真正全民饮茶的可能只有藏民族,从1300年前文成公主嫁到吐蕃的那一刻起直到现在。土耳其这个国家从种茶开始到全民饮茶只用了一百多年时间,而茶的发源地中国从植茶到喝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到现在又有多少人有喝茶的习惯呢?


中国喝茶的人群可能比3.5亿烟民(烟草传入中国不过四百多年历史)多不了多少。前者花了数千年弘扬传播、铭文立传,上至大夫耄耋、下至市井垂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却始终难以到达全民皆饮茶的终极目标;后者是个矛盾体,一方面政府不提倡吸烟,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一方面又将烟草商品遍布到角角落落人所能及的商业终端。据网上数据:2014年中国烟草纳税1600亿(比中石油多600亿),销售额超万亿;而当年中国茶产业纯农业收入1000亿,加上流通、终端、其他全部一起才5000亿(含水分)。-------以上数据来自网络


从商业角度讲,为什么一片有着几千年历史健康且又有文化积淀的树叶却干不过只有四百年历史且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草叶呢?说一千道一万,生理需求是王道,其他皆浮云。


影响中国茶界发展的症结数不胜数,只有自我检讨、洗心革面,挖掘、开辟、发展新市场,才能走出困境,从新繁荣。



下面几条是我个人的看法,孰优孰劣、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茶园管理逐步从去无公害、向绿色和有机标准的方向发展,这是项大工程,需要政府从食品安全宣传、源头用肥药和入场监测三管齐下来倒逼茶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对茶叶品质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的立命之本,一切以牺牲人们健康为代价的GDP都是再开历史倒车。这也是中国茶能否扩大出口份额、能否在“一带一路”中受益的重要因素。


2.暂停新增茶园,目前中国茶界已呈两难境地市场,一方面市场萎靡不振,一方面大量的夏秋茶白白浪费在树上。不是茶园种植面积不够,而是源头劳动力红利枯竭,茶叶采摘的机器换人时代已经到来,特别是名茶采摘这一块。一件成熟商品的最终成本是它能否进入市场获取利润的决定性因素。


3.结束浮夸风,这种政治上的利益短视实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最终只会对整个业界造成误判,贻害一方百姓。


4.跟茶叶相关的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含茶企)多做点茶叶深加工利用的实际贡献,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多是停留在论文中、新闻上的表面文章。不要扯着幌子拿着国家补贴不干实事,这么多年了大家能看到对多的茶深加工产品也就是加了甜蜜素和色素的茶饮料,没看到疯长在茶树上的夏秋茶能有别的什么作为。


5.学茶,从娃娃抓起。一千个好的营销方案抵不上一个好的产品,而一千个好的产品则需要足够大的市场来支撑它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现在用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话用来促进中国的茶产业是显得有多么的必要。中国喝茶人群多为成人,既然大家已经把茶作为世界第一大健康饮品,那么茶为什么不能在所有人群中来普及呢?


这不是像“足球,从娃娃抓起”这类受制于体制和条件制约的不可操作的空洞性口号。我们遭受过文化的断层和教育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家长们常识匮乏,唯专家意见是命,以为孩子只该喝甜的饮料、茶会使小孩睡不着觉、会伤胃等等一些错误的谬论,这也让美国可乐有机可趁,成为了中国少儿眼中的首选饮料(虽然现在中国家长们已经有所醒悟可乐的害处)。


茶叶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少儿生长发育,增强抗病力,防止坏血病;茶叶中的叶酸含有B族维生素,能有效预防儿童贫血;茶叶中的氟含量是一般食物的10倍,对儿童预防龋齿、坚固齿质起着良好作用。中国有三亿少年儿童,如果每人每天一杯茶(日本已经在中小学普及),怕苦可以泡淡一点,绿茶不喜欢可以喝红茶,每周开设一节茶技课,让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喜欢上茶,那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新生市场。


只有到全民皆饮茶的地步,才是中国茶叶正真复兴的时候。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以上论点止于共鸣者。


本文授权转载自[啖茶论道],作者:书卷弯刀
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中国茶叶分类!全在这里

茶叶种类有多种划分方法,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出口茶的类别、茶叶加工不同、产地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等进行不同的茶叶种类的划分,具体介绍如下: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颜色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绿茶品种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都为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

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

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1.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故又分为长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等。长炒青精制后称眉茶,成品的花色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各具不同的品质特征。如:

珍眉:条索细紧挺直或其形如仕女之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 

贡熙:是长炒青中的圆形茶,精制后称贡熙。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

雨茶:原系由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雨茶大部分从眉茶中获取,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圆炒青:外形颗粒圆紧,因产地和采制方法不同,又分为平炒青、泉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

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县、新昌、上虞等县。因历史上毛茶集中绍兴平水镇精制和集散,成品茶外形细圆紧结似珍珠,故称“平水珠茶”或称平绿,毛茶则称平炒青;

扁炒青:因产地和制法不同,主要分为龙井、旗枪、大方三种。

龙井:产于杭州市西湖区,又称西湖龙井。鲜叶采摘细嫩,要求芽叶均匀成朵,高级龙井做工特别精细,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品质特征。

旗枪:产于杭州龙井茶区四周及毗邻的余杭、富阳、肖山等县。

大方:产于安徽省歙县和浙江临安、淳安毗邻地区,以歙县老竹大方最为著名。

 在炒青绿茶中,因其制茶方法不同,又有称为特种炒青绿茶,为了保持叶形完整,最后工序常进行烘干。其茶品有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奖惠明、高桥银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针。古丈毛尖、江华毛尖、大庸毛尖、信阳毛尖、桂平西山茶、庐山云雾等等。在此只简述二品,如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川碧螺峰的品质最佳。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隐翠光润;内质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清澈,滋味清鲜回甜;叶底幼嫩柔匀明亮。金奖惠明:产于浙江云和县。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而得名,外形条索细紧匀整,苗秀有峰毫,色泽绿润;内质香高而持久,有花果香,汤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2. 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经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作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气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数烘青名茶品质特优。以其外形亦可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全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片形茶主要产于安徽、浙江等省市。其中特种烘青,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诸紫笋。江山绿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如黄山毛峰:产于安徽软县黄山。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整,有锋毫,形似“雀舌”,色泽金黄油润,俗称象牙色,香气清鲜高长,汤色杏黄清澈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

3.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于的。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少量生产。晒青绿茶以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称为“滇青”;其他如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不及滇青。

4.蒸青绿茶:以蒸汽杀青是我国古代的杀青方法。唐朝时传至日本,相沿至今;而我国则自明代起即改为锅炒杀青。蒸青是利用蒸汽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三绿”的品质特征,但香气较闷带青气,涩味也较重,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从80年代中期以来,也生产少量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于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为我国产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行销区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各类名绿茶有:西湖龙井;惠明茶;洞庭碧螺春;顾渚紫茶;午子仙毫;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平水珠茶;宝洪茶;上饶白眉;径山茶;峨眉竹叶青;南安石亭绿;仰天雪绿;蒙顶茶;涌溪火青;仙人掌茶;天山绿茶;永川秀芽;休宁松萝;恩施玉露;都匀毛尖;鸠坑毛尖;桂平西山茶;老竹大方;泉岗辉白;眉茶;安吉白片;南京雨花茶;敬亭绿雪;天尊贡芽;滩茶;双龙银针;太平猴魁;源茗茶;峡州碧峰;秦巴雾毫;开化龙须;庐山云雾;安化松针;日铸雪芽;紫阳毛尖;江山绿牡丹;六安瓜片;高桥银峰;云峰与蟠毫;汉水银梭;云南白毫;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五盖山米茶;井岗翠绿;韶峰;古劳茶;舒城兰花;州碧云;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天柱剑毫;黄竹白毫;麻姑茶;车云山毛尖;桂林毛尖。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黄茶品种

黄茶 属于徽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

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色,属于轻发酵茶。这种黄色主要是制茶过程中进行渥堆闷黄的结果。黄茶可分为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三类。

黄大茶: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

黄小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浙江的平阳黄汤等。

黄芽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等。

各类黄茶名: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黑茶品种

黑茶 属于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由于原料粗老,黑茶加工制造过程中一般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为叶色多呈暗谒色,故称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数民族饮用,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群众喜好饮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艺上,黑茶也有自己独特的工艺。黑茶产区广阔,品种花色很多,有湖南黑茶加工的黑砖、花砖、茯砖,湖北老青茶加工的青砖茶、广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边茶、云南的紧茶、扁茶、方茶和圆茶等。  

各类黑茶名:湘尖、湖南黑茶;老青茶;四川边茶;六堡散茶;普洱茶、黑砖茶、获砖茶、康砖子等。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红茶品种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都为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红茶加工时不经杀青,而且萎凋,使鲜叶失云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成条或切成颗粒),然后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不溶于水,而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红茶主要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

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1.小种红茶:开创了中国红茶的纪元。起源16世纪。最早为武夷山一带发明的小种红茶。1610年荷兰商人第一次运销欧洲的红茶就是福建省崇安县星村生产的小种红茶(今称之为“正山小种”)。至18世纪中叶,又从小种红茶演变为工夫红茶。从19世纪80年代起,我国红茶特别是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统治地位。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政和、但洋、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地所产的仿照正山品质的小种红茶,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在小种红茶中,唯正山小种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产自武夷高山地区,崇安县星村和桐木关一带,地处武夷山脉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凉,年均气温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燎绕,茶园土质肥沃,茶树生长繁茂,叶质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质特别优异。  

2.工夫红茶:是我国特有的红茶品种,也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当前我国十九个省产茶(包括试种地区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个省先后生产工夫红茶。我国工夫红茶品类多、产地广。按地区命名的有滇红工夫、祁门工夫、浮梁工夫、宁红工夫、湘江工夫、闽红工夫(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红工夫、台湾工夫、江苏工夫及粤红工夫等。按品种又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大叶工夫茶是以乔木或半乔木茶树鲜叶制成;小叶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3.红碎茶:我国红碎茶生产较晚,始于本世纪的50年代后期。近年来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红碎茶的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传统红碎茶:以传统揉捻机自然产生的红碎茶滋味浓,但产量较低。非传统制法的红碎茶:分为转子红碎茶(国外称洛托凡(Ro tO va ne〕红碎茶);C.T.C红茶和L.T.P(劳瑞制茶机)红碎茶。如以C.T.C揉切机生产红碎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揉切方法。萎雕叶通过两个不锈钢滚轴间隙的时间不到一秒钟就达到了破坏细胞的目的,同时使叶子全部轧碎衣颗粒状。发酵均匀而迅速,所以必须及时进行烘干,才能达到汤味浓强鲜的品质特征。以不同机械设备制成的红碎茶,尽管在其品质上差异悬殊,但其总的品质特征,共分为四个花色。叶茶:传统红碎茶的一种花色,条索紧结匀齐,色泽乌润,内质香气芬芳,汤色红亮,滋味醇厚,叶底红亮多嫩茎;碎茶:外形颗粒重实匀齐,色泽乌润或泛棕,内质香气馥郁,汤色红艳,滋味浓强鲜爽,叶底红匀;片茶:外形全部为木耳形的屑片或皱折角片,色泽乌褐,内质香气尚纯,汤色尚红,滋味尚浓略涩,叶底红匀;未茶:外形全部为砂粒状未,色泽乌黑或灰褐,内质汤色深暗,香低味粗涩,叶底暗红。红碎茶产区主要是云南、广东、海南、广红茶为我国第二大茶类,出口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0%左右,客户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销量最多的是埃及、苏丹。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巴基斯但、英国及爱尔兰、加拿大、智从德国、荷兰及东欧各国。各类红茶名:祁门功夫;湖红功夫;滇红功夫;功夫红茶;宁红功夫;宜红功夫;越红功夫;川红功夫;政和功夫;闽红功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白茶品种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各类白茶名:银针白毫;白牡丹;贡眉;白牡丹;寿眉

按茶色不同来分类——青茶品种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的产生,还有些传奇的色彩,据《福建之茶》、《福建茶叶民间传说》载清朝雍正年间,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里有一个茶农,也是打猎能手,姓苏名龙,因他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叫他“乌龙”一年春天,乌龙腰挂茶篓,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头山獐突然从身边溜过,乌龙举枪射击但负伤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乌龙也随后紧追不舍,终于捕获了猎物,当把山獐背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乌龙和全家人忙于宰杀、品尝野味,已将制茶的事全然忘记了。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着炒制昨天采回的“茶青”。没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鲜叶,已镶上了红边了,并散发出阵阵清香,当茶叶制好时,滋味格外清香浓厚,全无往日的苦涩之味,并经心琢磨与反复试验,经过萎雕、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茶类新品----乌龙茶。安溪也遂之成了乌龙茶的著名茶乡了。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形成乌龙茶的优异品质,首先是选择优良品种茶树鲜叶作原料,严格掌握采摘标准;其次是极其精细的制作工艺。乌龙茶因其做青的方式不同,分为“跳动做青”、“摇动做青”、“做手做青”三个亚类。商业上习惯根据其产区不同分为: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亚类。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乌龙是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据福建《安溪县志》记载:“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发明乌龙茶做法,以后传入闽北和台湾。”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即设有经营乌龙茶的茶栈,1866年台湾乌龙茶开始外销。现在乌龙茶除了内销广东、福建等省外,主要出口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各类乌龙茶名:武夷岩茶;武夷肉桂;闽北水仙;铁观音;白毛猴;八角亭龙须茶;黄金桂;永春佛手;安溪色种;凤凰水仙;台湾乌龙;台湾包种;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

茶叶各个分类的代表茶

也就是说在所有茶类的发酵程度以小到大来说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而发酵程度的多少就直接影响到茶汤的颜色或者是可以说直接影响了茶叶里的茶碱和叶绿素的多少,所以不同的茶叶也就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功用,这也是学习中国茶的基本知识。

一、根据我国出口茶的类别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几大类。

二、根据我国茶叶加工分为初、精制两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将茶叶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分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大类,将黄茶归入绿茶一类;成品茶包括精制加工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再加工而成的花茶、紧压茶和速溶茶等类。

再加工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再加工而成的称为再加茶,包括花茶、紧压茶,液体茶、速溶茶及药用茶等。

药茶:将药物与茶叶配伍,制成药茶,以发挥和加强药物的功效,利于药物的溶解,增加香气,调和药味。这种茶的种类很多,如""午时茶""、""姜茶散""、""益寿茶""、""减肥茶""等。

花茶:这是一种比较稀有的茶叶花色品种。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种产品,在我国很受喜欢。一般是用绿茶做茶坯,少数也有用红茶或乌龙茶做茶坯的。它根据茶叶容易吸收异味的特点,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化品种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几种,以茉莉花最多。

三、还从产地划分将茶叶称作川茶、浙茶、闽茶等等,这种分类方法一般仅是俗称。

四、还可以其生长环境来分:平地茶,高山茶,丘陵茶。

平地茶: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张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

高山茶:由于环境适合茶树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故有高山出好茶的说法。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环境的独特特点,从气温、降雨量、湿度、土壤到山上生长的树木,这些环境对茶树以及茶芽的生长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叶肥硕,颜色绿,茸毛多。加工后之茶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香气浓郁且耐冲泡。

丘陵茶:介于上两者之间,或是依环境倾向于某种。

综合上述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中国茶叶则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

来源:网络    北京茶世界

找到约1,952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