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制茶工艺的改造

找到约877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麻黑茶会,坚持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的价值在哪里

9月23日下午,在武汉徐东茶市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了第243期复兴沙龙。伴着武汉不骄不躁的阳光和徐徐微风,大家相聚在一起品着中吉号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讨论茶的传统工艺变迁与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下是沙龙实录。


王娜(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复兴沙龙第243期,本次沙龙我们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工艺传承的价值。今天也是茶业复兴与中吉号合办的“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第三场。下面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前两场我们都讨论了些什么?

 

第一场,在昆明,中吉号现场带来了2009、20142019年三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我们对为什么要喝普洱茶?麻黑的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个麻黑,半个易武)

 


第二场,在中吉号的大本营深圳,我们喝到了2008年和2018年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并且对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吉号杨总还对他是如何将纯麻黑坚持做了十二年的故事与我们做了分享。在了解杨总寻茶的整个过程后,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企业家。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找到这篇推文看一看。(从迷茫到原创: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今天“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的第三场,我们来到了武汉。它既是拥挤的、熙攘的,同时它也是复古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武汉,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我们今天将喝到的两款茶也非常有魅力,它们是来自云南茶马古道源头、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在主话题开始讨论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易武、麻黑和中吉号。

 

易 武


易武茶山属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都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其次,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在山头茶的评价方面,我们总是能听到“班章为王、易武为后”这样的说法,班章的茶口感霸道,像霸气的君王,而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喝过易武产区普洱茶的朋友,经常会用“香扬水柔”来形容它的特点。




易武 & 麻黑


有人说,“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也有人说,“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在普洱茶特别是易武茶跌宕的时间线里,无论对于喝茶人还是做茶的企业,麻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麻黑,是一段历史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族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从石屏、江西等地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麻黑,也是一款茶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而从2008-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麻黑,还是一种味道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是江内茶中之上品。浓郁的蜜香,阴柔细腻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中吉号 & 麻黑


说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号。易武是贡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枢。与麻黑一样,中吉号遵循中庸之道,专注纯麻黑的传承已经有十二个年头。麻黑,是中吉号最早探索的产区。2008年,董事长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创建“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茶园管理法则,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扩建升级改造完成,成为现在的麻黑庄园。

 


王娜(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传统制茶工艺。刚刚播放的宣传片中也提到了一些。大体上看,普洱毛茶加工工艺主要分为: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四大步骤。

 

 

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中吉号也一直在传承用传统手工制茶方式制茶。而石磨古法这个是易武制茶的最大特色,也是易武人以及所有喝茶人、做茶人、讲茶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但这样的历史有过中断,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这样的手工制茶工艺才又“重新复活”。如今随便走进易武的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晾茶,揉茶,蒸茶,压茶、包茶的劳作场景,而最能吸引外来者的当然就是站在石磨上扭动身体的压饼环节。据我所知,中吉号拥有200多套这样的传统石磨。

 

说到普洱茶传统工艺,茶业复兴的周重林老师也颇有研究,下面我们请周老师来讲讲。

 



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


周重林:我讨论麻黑、讨论易武,就是讨论普洱茶大兴,古董茶卖得越来越贵的时候,很多人想的是去买那些古董茶、那些有年份的茶,但我会思考他们是按什么样的方式做下来的?我们有没有机会再去做一些老字号?所以工艺就很重要。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茶山行走就是想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古法,后来发现整个西双版纳的制茶工艺都保留在易武,石磨压饼是精制环节,还有很多环节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走访了很多年,发现从种茶开始就有人在沿袭古老的方式——就是挖洞放茶果进去种,而我们现在是先育苗再栽种。云南的全是实生苗(用茶籽种出来的),所以这也是影响茶口味千变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南人看茶做茶就是这个道理,茶的采摘方式不同、工艺不同,茶的滋味也不同,茶采下来摊晾之前,过去还要做鲜叶分拣,也就是大家围在一起把芽尖分出来:茶工要把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按照抓尖(只有牙尖,没有叶子)、尖子(一芽一叶)、二梭(三叶四叶)、金飞叶(黄片)分别装篓,分别杀青,分别揉捻,分别晒干,等到精制的时候,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压制。而今天这道程序完全不存在于普洱生茶的制作中。



而过去的古法,也很难按照今天生与熟的划分去定义。各等级的叶片分拣出来,易武制茶分得非常精细,分拣完之后才开始摊晾杀青,石磨压饼之前才进行拼配。石磨压饼也很关键,石磨压饼与机器压饼区别很大,石磨压饼的茶很容易掰开,不像一些机器压制的饼连茶刀都很难撬开,易武早些年茶饼的干燥不是烘干的,而是晒干的,所以我们说易武的茶有阳光味就是这个原因。

 

云南茶的风味为什么独特?就是因为实生苗种导致了其滋味的千变万化,再加上后期的拼配方式带来了口味的独特性。



最近有一个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就谈到了云南茶的影响,里面就说到:茶花是雌雄共蕊,只要一朵花就能自己授粉,完成结果,但是它们拒绝这样做,为了找到更好的基因,它们选择其它的花进行授粉工作。所以,到云南的茶园里面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每棵茶树都不一样,茶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也就是在于它是实生苗。我们过去以为普洱茶工艺很简单,不像武夷山的要摇青、做青等,后来发现比武夷山的复杂的太多了,背后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付出。

 

树是不可移动的,但茶是可以品饮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王娜(主持人):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工艺传承的价值。大家有什么有意思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来聊一聊。

 

茶友:我是从浙江到武汉来出差的,听说周老师要来,我就特地赶来参加了这次茶会,非常有幸能来学习。我身处绿茶区,平时接触的茶以绿茶为主,但在浙江,喜欢普洱茶的人也很多,我觉得普洱茶这个市场非常大,值得了解和学习。

 



如何分辨一杯茶的好坏?


茶友:普洱茶茶山很多,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怎么来分辨茶的好坏呢?希望周老师能跟我们讲讲。

 

周重林:我们做中吉号·纯麻黑十二春秋系列茶会就是为了解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比如今天你能喝到两款相差七年的纯麻黑茶,它们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吉号做了十二年的麻黑,所以选茶的时候你选品牌起码是有保证的,能保证它的质量,产品本身是市场决定的,小品牌的茶,你今天买它,明年不一定能买到。



所以,选择品牌做得久的,产品有延续性的,不会错。至于茶叶的好坏分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这款茶你是否有想喝的欲望,喝完之后是否觉得舒适好喝,你自己都觉得不好喝的茶,别人再怎么说好,对于你而言它也不是好的,所以选茶过程中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最重要的。

 


石磨压饼:传承古法技艺


于光明(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我是一个编辑,我们在做有关茶的一个项目,也看了很多茶叶相关的历史和知识,茶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之间是千变万化的,非常神奇。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发现在茶行业很多传统工艺在慢慢流失。



以前做茶是按照传统工艺精挑细作,而现在为了追求快速、时效,很多工序都没以前细致,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来做,而不是传承原来的做法去引导消费者,消费者喜欢香一点的,那就缩短杀青时间,消费者喜欢甜一点的,那就控制发酵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去迎合市场而不是去传承,这就导致黄茶做得越来越像绿茶,我之前喝过的部分普洱生茶也会有点像浙江的绿茶,所以我觉得传统的制茶工艺很重要,像现在中吉号的石磨压饼就是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周老师刚刚也说过石磨压饼和机器压饼的区别很大。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唯一还保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所以,把茶的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也很重要。

 


茶友:普洱茶在我看来就是能喝的古董,很多人喝了普洱茶以后就不想喝别的茶,即便是喝同一款茶,不同的年份都味道不同,有时间的味道。我觉得其实茶叶跟价格没有多大关系,你自己喜欢喝才是最重要的。

 

刘佳一(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负责人):201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喝中吉号纯麻黑,发现原来茶居然可以这么好喝。我对茶的理解是它可以很美,也可以很简单,喝过普茶洱之后,我更加喜欢它的这种纯粹,它的滋味经过时间锤炼能够保留得比其他茶更好,后期存放也可以到达一个千变万化的滋味,而且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茶的滋味也都是不同的。

 


周老师刚刚说,很多时候我们去界定香气,像绿茶是豆香还是炒香,我们一喝就能喝出来,而普洱茶就是很鲜爽,存放了三年之后就又能变得醇和起来。刚刚有茶友说到,品牌这么多,我们怎样选茶?的确,做麻黑的品牌也很多,但是像中吉号做这么久麻黑,并且在各个赛事上都有优异表现的其实不多。

 


杨世华杨总的匠人精神我们是能看到的,每到春茶、秋茶季他都往茶山跑无数次,我试过跟他一起上茶山都坚持不了,并且杨总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我们想做到的就是让我们每个茶山的茶品质都始终如一,有老班章的,有班盆的,有易武的等等。麻黑给我的感觉有蜜香、有木质香,这些香气源源不断地上来,我喝了这么多茶一直都放不下它。我们很多普洱茶都有仓储的疑问,其实这个不用有什么担忧的,我们中吉号是一个全产业链企业,就算你只有一件我们也可以帮你仓储或者教你仓储,我们会帮茶友考虑到每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工艺是传承以前的石磨压制的工艺,用石磨压出来的茶就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易武味道,放的时间越久就越陈越香,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会带给你更多地滋味体验。

 


从零到十二


杨冬榴(中吉号营销总监):我是从还没有中吉号这个品牌,到中吉号成长到如今,都一直追随着我们杨董事长,也见证了我们中吉号的整个成长过程。今天我们喝的纯麻黑茶,周老师在茶业复兴曾经讲过关于它的一段话特别经典:“前不久参加了中吉号的十周年庆,有的人爱茶,爱着爱着就爱不起了,但是杨总还是爱他的麻黑家族,他对麻黑茶是真爱,从最便宜的时候爱到最贵的时候,不离不弃每年都是海量投入,像麻黑这样的寨子,中吉号靠着雄厚的资金,更靠着杨总的热爱坚守了十年。”现在是2019年了,这个数字增长到了十二年了。

 


我还记得2008年左右,市场上其他的茶大约是30~40元左右一饼,而我们的麻黑就已经卖到了80元一饼。2008年也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很多茶都是配方茶,在那之后,纯料茶开始崛起。陈智同老师当年的《大树茶的时代来临了》这篇文章,配图用的就是我们这款纯麻黑,加上茶友喝过之后的反馈,这些因素都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是中吉号的硬通货,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做纯麻黑,也一直在坚持。



为什么叫纯麻黑呢?一个是古树,一个是纯料,这些都是我们能保证的,而“纯”这个字更不是我们随随便便打出来的,它是经得起考验的。坚持十二年做一款产品,为什么能坚持?就是因为我们有茶园基地,品质也一直稳定,像有些品牌也在做麻黑,但是他们中间会出现断档,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原料基地作为支撑的话,茶农的原料价格是会根据每年的收成和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在原料成本和品质方面很难控制,但中吉号不同,我们有保障,从山头茶最便宜的时候一直到最贵的时候,品质都始终如一。

 


中吉号,终极幸福


王娜(主持人):刚刚大家也分别喝了中吉号20102017年的两款纯麻黑茶,不知道它们是否符合你对麻黑茶滋味变化的想象呢?下面请大家轮流分享一下自己品鉴感受。另外,喝茶的人常说,普洱茶是所有茶人的终点站,易武又是所有普洱茶的终点站,你觉得麻黑是不是易武的终点站?

 


茶友:今天喝了两款茶,感觉时间上的变化是很大的,而且喝茶的时候几个朋友聊聊天,有的人聊茶,有的人聊酒,其实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茶友:2010的麻黑比较醇甜,回甘也很好,木质香也慢慢的显露出来,2017年的这款茶,生津很好,滋味很丰富,云南的茶确实是绿色食品,安全性有保证。

 


茶友:我觉得每一款茶就跟一个年轻人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清爽,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能就有了沉淀,有了醇和。至于终点,我觉得所有的茶都没有终点。

茶友:今天大家在分享过程中除了茶方面的,也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分享,所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茶的包容性,其实很多人喝茶是“耳朵”喝茶,“耳朵”怎么喝茶呢?就是听别人说什么茶好,什么茶不好,这是一种盲从不是从自我的心出发的;有的是“鼻子”喝茶,什么是“鼻子”喝茶呢?就是追求茶叶的香,其实从茶叶的加工历史上来讲我们一直在追求香气的多样性。

茶叶里面的香气来源哪里呢?来源于加工之后的多样性,而普洱茶更加特别,它在储存过程中会延展更多的香气,香气是流动的,不是一直不变的,这就是神奇所在之处。而且对于香气的敏感,人跟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对茉莉花香过敏,有的人不喜欢百合花香,所以通过香气喝茶是不准确的,比如同一款花香型的茶,有人觉得是玉兰香,有人觉得是兰花香,人们对香气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嗅觉是有盲点的。很多人用“嘴巴”喝茶,就是对滋味的理解;很多人对滋味的理解又不一样,很多人追求鲜爽感,不苦不涩,有些人又追求生津回甘,所以每个人追求的又不一样。

所以“茶”它代表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精,我只做我的专业,做好的,可以传下来的东西给大家分享,同时代表标准标杆,这个才是一个味道的倾向。再后面是每个人的体感,这个跟每个人的体质相关,有的人会茶醉,有的人喝茶会睡不着,这个身体自己会说话,根据自己的身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最后,是你在这杯茶汤里获得了什么?你获得了人文,你获得了朋友等等。

有好茶有好朋友跟大家一起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中吉号,终极幸福!


END

麻黑茶会 坚持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的价值在哪里?

  9月23日下午,在武汉徐东茶市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了第243期复兴沙龙。伴着武汉不骄不躁的阳光和徐徐微风,大家相聚在一起品着中吉号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讨论茶的传统工艺变迁与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下是沙龙实录。

  王娜(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复兴沙龙第243期,本次沙龙我们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工艺传承的价值。今天也是茶业复兴与中吉号合办的“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第三场。下面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前两场我们都讨论了些什么?

  第一场,在昆明,中吉号现场带来了2009、2014和2019年三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我们对为什么要喝普洱茶?麻黑的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个麻黑,半个易武)

  第二场,在中吉号的大本营深圳,我们喝到了2008年和2018年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并且对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吉号杨总还对他是如何将纯麻黑坚持做了十二年的故事与我们做了分享。在了解杨总寻茶的整个过程后,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企业家。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找到这篇推文看一看。(从迷茫到原创: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今天“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的第三场,我们来到了武汉。它既是拥挤的、熙攘的,同时它也是复古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武汉,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我们今天将喝到的两款茶也非常有魅力,它们是来自云南茶马古道源头、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在主话题开始讨论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易武、麻黑和中吉号。

  易 武

  易武茶山属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都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其次,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在山头茶的评价方面,我们总是能听到“班章为王、易武为后”这样的说法,班章的茶口感霸道,像霸气的君王,而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喝过易武产区普洱茶的朋友,经常会用“香扬水柔”来形容它的特点。

  易武 & 麻黑

  有人说,“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也有人说,“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在普洱茶特别是易武茶跌宕的时间线里,无论对于喝茶人还是做茶的企业,麻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麻黑,是一段历史。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族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从石屏、江西等地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麻黑,也是一款茶。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而从2008年-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麻黑,还是一种味道。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是江内茶中之上品。浓郁的蜜香,阴柔细腻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中吉号 & 麻黑

  说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号。易武是贡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枢。与麻黑一样,中吉号遵循中庸之道,专注纯麻黑的传承已经有十二个年头。麻黑,是中吉号最早探索的产区。2008年,董事长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创建“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茶园管理法则,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扩建升级改造完成,成为现在的麻黑庄园。

  王娜(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传统制茶工艺。刚刚播放的宣传片中也提到了一些。大体上看,普洱毛茶加工工艺主要分为: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四大步骤。

  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中吉号也一直在传承用传统手工制茶方式制茶。而石磨古法这个是易武制茶的最大特色,也是易武人以及所有喝茶人、做茶人、讲茶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但这样的历史有过中断,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这样的手工制茶工艺才又“重新复活”。如今随便走进易武的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晾茶,揉茶,蒸茶,压茶、包茶的劳作场景,而最能吸引外来者的当然就是站在石磨上扭动身体的压饼环节。据我所知,中吉号拥有200多套这样的传统石磨。

  说到普洱茶传统工艺,茶业复兴的周重林老师也颇有研究,下面我们请周老师来讲讲。

  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

  周重林:我讨论麻黑、讨论易武,就是讨论普洱茶大兴,古董茶卖得越来越贵的时候,很多人想的是去买那些古董茶、那些有年份的茶,但我会思考他们是按什么样的方式做下来的?我们有没有机会再去做一些老字号?所以工艺就很重要。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茶山行走就是想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古法,后来发现整个西双版纳的制茶工艺都保留在易武,石磨压饼是精制环节,还有很多环节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走访了很多年,发现从种茶开始就有人在沿袭古老的方式——就是挖洞放茶果进去种,而我们现在是先育苗再栽种。云南的全是实生苗(用茶籽种出来的),所以这也是影响茶口味千变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南人看茶做茶就是这个道理,茶的采摘方式不同、工艺不同,茶的滋味也不同,茶采下来摊晾之前,过去还要做鲜叶分拣,也就是大家围在一起把芽尖分出来:茶工要把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按照抓尖(只有牙尖,没有叶子)、尖子(一芽一叶)、二梭(三叶四叶)、金飞叶(黄片)分别装篓,分别杀青,分别揉捻,分别晒干,等到精制的时候,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压制。而今天这道程序完全不存在于普洱生茶的制作中。

  而过去的古法,也很难按照今天生与熟的划分去定义。各等级的叶片分拣出来,易武制茶分得非常精细,分拣完之后才开始摊晾杀青,石磨压饼之前才进行拼配。石磨压饼也很关键,石磨压饼与机器压饼区别很大,石磨压饼的茶很容易掰开,不像一些机器压制的饼连茶刀都很难撬开,易武早些年茶饼的干燥不是烘干的,而是晒干的,所以我们说易武的茶有阳光味就是这个原因。

  云南茶的风味为什么独特?就是因为实生苗种导致了其滋味的千变万化,再加上后期的拼配方式带来了口味的独特性。

  最近有一个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就谈到了云南茶的影响,里面就说到:茶花是雌雄共蕊,只要一朵花就能自己授粉,完成结果,但是它们拒绝这样做,为了找到更好的基因,它们选择其它的花进行授粉工作。所以,到云南的茶园里面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每棵茶树都不一样,茶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也就是在于它是实生苗。我们过去以为普洱茶工艺很简单,不像武夷山的要摇青、做青等,后来发现比武夷山的复杂的太多了,背后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付出。

  树是不可移动的,但茶是可以品饮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王娜(主持人):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工艺传承的价值。大家有什么有意思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来聊一聊。

  茶友:我是从浙江到武汉来出差的,听说周老师要来,我就特地赶来参加了这次茶会,非常有幸能来学习。我身处绿茶区,平时接触的茶以绿茶为主,但在浙江,喜欢普洱茶的人也很多,我觉得普洱茶这个市场非常大,值得了解和学习。

  如何分辨一杯茶的好坏?

  茶友:普洱茶茶山很多,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怎么来分辨茶的好坏呢?希望周老师能跟我们讲讲。

  周重林:我们做中吉号·纯麻黑十二春秋系列茶会就是为了解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比如今天你能喝到两款相差七年的纯麻黑茶,它们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吉号做了十二年的麻黑,所以选茶的时候你选品牌起码是有保证的,能保证它的质量,产品本身是市场决定的,小品牌的茶,你今天买它,明年不一定能买到。

  所以,选择品牌做得久的,产品有延续性的,不会错。至于茶叶的好坏分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这款茶你是否有想喝的欲望,喝完之后是否觉得舒适好喝,你自己都觉得不好喝的茶,别人再怎么说好,对于你而言它也不是好的,所以选茶过程中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最重要的。

  石磨压饼:传承古法技艺

  于光明(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我是一个编辑,我们在做有关茶的一个项目,也看了很多茶叶相关的历史和知识,茶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之间是千变万化的,非常神奇。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发现在茶行业很多传统工艺在慢慢流失。

  以前做茶是按照传统工艺精挑细作,而现在为了追求快速、时效,很多工序都没以前细致,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来做,而不是传承原来的做法去引导消费者,消费者喜欢香一点的,那就缩短杀青时间,消费者喜欢甜一点的,那就控制发酵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去迎合市场而不是去传承,这就导致黄茶做得越来越像绿茶,我之前喝过的部分普洱生茶也会有点像浙江的绿茶,所以我觉得传统的制茶工艺很重要,像现在中吉号的石磨压饼就是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周老师刚刚也说过石磨压饼和机器压饼的区别很大。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唯一还保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所以,把茶的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也很重要。

  茶友:普洱茶在我看来就是能喝的古董,很多人喝了普洱茶以后就不想喝别的茶,即便是喝同一款茶,不同的年份都味道不同,有时间的味道。我觉得其实茶叶跟价格没有多大关系,你自己喜欢喝才是最重要的。

  刘佳一(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负责人):201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喝中吉号纯麻黑,发现原来茶居然可以这么好喝。我对茶的理解是它可以很美,也可以很简单,喝过普茶洱之后,我更加喜欢它的这种纯粹,它的滋味经过时间锤炼能够保留得比其他茶更好,后期存放也可以到达一个千变万化的滋味,而且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茶的滋味也都是不同的。

  周老师刚刚说,很多时候我们去界定香气,像绿茶是豆香还是炒香,我们一喝就能喝出来,而普洱茶就是很鲜爽,存放了三年之后就又能变得醇和起来。刚刚有茶友说到,品牌这么多,我们怎样选茶?的确,做麻黑的品牌也很多,但是像中吉号做这么久麻黑,并且在各个赛事上都有优异表现的其实不多。

  杨世华杨总的匠人精神我们是能看到的,每到春茶、秋茶季他都往茶山跑无数次,我试过跟他一起上茶山都坚持不了,并且杨总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我们想做到的就是让我们每个茶山的茶品质都始终如一,有老班章的,有班盆的,有易武的等等。麻黑给我的感觉有蜜香、有木质香,这些香气源源不断地上来,我喝了这么多茶一直都放不下它。我们很多普洱茶都有仓储的疑问,其实这个不用有什么担忧的,我们中吉号是一个全产业链企业,就算你只有一件我们也可以帮你仓储或者教你仓储,我们会帮茶友考虑到每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工艺是传承以前的石磨压制的工艺,用石磨压出来的茶就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易武味道,放的时间越久就越陈越香,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会带给你更多地滋味体验。

  从零到十二

  杨冬榴(中吉号营销总监):我是从还没有中吉号这个品牌,到中吉号成长到如今,都一直追随着我们杨董事长,也见证了我们中吉号的整个成长过程。今天我们喝的纯麻黑茶,周老师在茶业复兴曾经讲过关于它的一段话特别经典:“前不久参加了中吉号的十周年庆,有的人爱茶,爱着爱着就爱不起了,但是杨总还是爱他的麻黑家族,他对麻黑茶是真爱,从最便宜的时候爱到最贵的时候,不离不弃每年都是海量投入,像麻黑这样的寨子,中吉号靠着雄厚的资金,更靠着杨总的热爱坚守了十年。”现在是2019年了,这个数字增长到了十二年了。

  我还记得2008年左右,市场上其他的茶大约是30~40元左右一饼,而我们的麻黑就已经卖到了80元一饼。2008年也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很多茶都是配方茶,在那之后,纯料茶开始崛起。陈智同老师当年的《大树茶的时代来临了》这篇文章,配图用的就是我们这款纯麻黑,加上茶友喝过之后的反馈,这些因素都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是中吉号的硬通货,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做纯麻黑,也一直在坚持。

  为什么叫纯麻黑呢?一个是古树,一个是纯料,这些都是我们能保证的,而“纯”这个字更不是我们随随便便打出来的,它是经得起考验的。坚持十二年做一款产品,为什么能坚持?就是因为我们有茶园基地,品质也一直稳定,像有些品牌也在做麻黑,但是他们中间会出现断档,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原料基地作为支撑的话,茶农的原料价格是会根据每年的收成和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在原料成本和品质方面很难控制,但中吉号不同,我们有保障,从山头茶最便宜的时候一直到最贵的时候,品质都始终如一。

  中吉号,终极幸福

  王娜(主持人):刚刚大家也分别喝了中吉号2010和2017年的两款纯麻黑茶,不知道它们是否符合你对麻黑茶滋味变化的想象呢?下面请大家轮流分享一下自己品鉴感受。另外,喝茶的人常说,普洱茶是所有茶人的终点站,易武又是所有普洱茶的终点站,你觉得麻黑是不是易武的终点站?

  茶友:今天喝了两款茶,感觉时间上的变化是很大的,而且喝茶的时候几个朋友聊聊天,有的人聊茶,有的人聊酒,其实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茶友:2010的麻黑比较醇甜,回甘也很好,木质香也慢慢的显露出来,2017年的这款茶,生津很好,滋味很丰富,云南的茶确实是绿色食品,安全性有保证。

  茶友:我觉得每一款茶就跟一个年轻人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清爽,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能就有了沉淀,有了醇和。至于终点,我觉得所有的茶都没有终点。

  茶友:今天大家在分享过程中除了茶方面的,也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分享,所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茶的包容性,其实很多人喝茶是“耳朵”喝茶,“耳朵”怎么喝茶呢?就是听别人说什么茶好,什么茶不好,这是一种盲从不是从自我的心出发的;有的是“鼻子”喝茶,什么是“鼻子”喝茶呢?就是追求茶叶的香,其实从茶叶的加工历史上来讲我们一直在追求香气的多样性。

  茶叶里面的香气来源哪里呢?来源于加工之后的多样性,而普洱茶更加特别,它在储存过程中会延展更多的香气,香气是流动的,不是一直不变的,这就是神奇所在之处。而且对于香气的敏感,人跟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对茉莉花香过敏,有的人不喜欢百合花香,所以通过香气喝茶是不准确的,比如同一款花香型的茶,有人觉得是玉兰香,有人觉得是兰花香,人们对香气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嗅觉是有盲点的。很多人用“嘴巴”喝茶,就是对滋味的理解;很多人对滋味的理解又不一样,很多人追求鲜爽感,不苦不涩,有些人又追求生津回甘,所以每个人追求的又不一样。

  所以“茶”它代表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精,我只做我的专业,做好的,可以传下来的东西给大家分享,同时代表标准标杆,这个才是一个味道的倾向。再后面是每个人的体感,这个跟每个人的体质相关,有的人会茶醉,有的人喝茶会睡不着,这个身体自己会说话,根据自己的身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最后,是你在这杯茶汤里获得了什么?你获得了人文,你获得了朋友等等。

  有好茶有好朋友跟大家一起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中吉号,终极幸福!

521国际茶日 “好茶在中茶”的背后:数代制茶人的传承与创新!

5月21日,是属于茶的节日:2019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国际茶日。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茶的骄傲,也是中国制茶人的骄傲。

回望历史,中国制茶技艺代代传承,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茶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传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为己任,以守正创新的精神雕琢每一片原叶。

从饼茶到散茶,中国制茶技艺不断演变

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中国人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的历史久远,可上溯到神农时期。

三国时,曹魏已开始对茶叶进行简单加工,人们将采来的鲜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这便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初步加工的饼茶仍有很浓的青草味,经反复实践,古人发明了蒸青制茶。但经过蒸青的茶仍有苦涩味,因此还要通过洗涤鲜叶,蒸青压榨,去汁制饼,降低茶叶的苦涩味。

唐代时,蒸青作饼已经逐渐完善。到了宋代,制茶技术进一步更新迭代,出现了做成团片状的龙凤团茶。

在制作龙凤团茶的工序中,冷水快冲可保持茶叶的绿色,提高茶叶的质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会使茶香大大损失,且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这种过于精致和繁复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命力并不持久,制茶工艺又开始了革新——蒸青散茶由此诞生。

在蒸青团茶的生产中,为了改善茶叶苦味难除、香味不正的缺点,人们逐渐采取蒸后不揉不压,直接烘干的做法,从而将蒸青团茶改造为蒸青散茶,以保持茶的香味。

由宋至元,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存在。到了明代,团茶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蒸青散茶开始盛行。但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够浓郁的缺点,于是出现了利用干热发挥茶叶优良香气的炒青技术。

炒青绿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此后,炒青制法日趋完善。这种工艺已与现代的炒青绿茶制法非常相似,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焙至干。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茶叶制造技术的鼎盛时期,在炒青绿茶大行其道的同时,黑茶、花茶、红茶、乌龙茶的制茶技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绿、白、黄、青、红、黑六大茶类齐全局面。

张天福创制揉茶机,改写揉茶历史

揉茶是制茶过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揉茶的工艺意义在于将松散的茶叶卷曲成条索,并破裂细胞壁以利于冲泡中茶汁释出,在手工制茶中,揉捻程度的轻重对成茶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揉茶机出现前,中国人在制茶过程中是用脚来揉茶的。1941年,时任福建示范茶厂厂长的张天福创制出中国第一台揉茶机,改写了揉茶历史。

当时,中国的农村并没有电,张天福不断琢磨机器的构造,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终于绘制好了揉茶机图样。随后,张天福请来一位木匠,按照他的图纸制造了揉茶机样机,除了轴承是铁质的以外,其他均为木质。

有了揉茶机,不仅提高了揉茶过程中的卫生水平,而且茶汁不会流失,保证了茶叶品质,效果非常理想。

1949年,中茶公司成立,由“当代茶圣”之称的吴觉农出任首任总经理。次年1月,后来被称为“茶界泰斗”的张天福调往福州,协助成立中茶福建公司。

加入中茶公司后,张天福对揉茶机做了改进,将揉盘、揉桶改为双动式。改进后的揉茶机揉茶的速度加快,揉茶效果更佳,被称为五三式揉茶机。

揉茶机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的质量,受到茶农的广泛欢迎。揉茶机先后在福建茶区推广近万台,是福建迈向机械制茶的第一步。

在中茶福建公司,张天福还十分重视制茶技艺的传承,专门招考了茶叶技师,报名的有100多人,集中在福州,由张天福亲自授课。当时通过考试录取了30多人,分配到了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后,从1992年借鉴当时日本的生产线技术的国内第一条乌龙茶生产线的研发设计,到中国第一条花茶、红茶、白茶全自动化拼配生产线,均诞生在中茶福建公司。

中茶公司:为传统制茶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科技创新正“席卷”整个茶产业链,逐步成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传承传统制茶技艺的同时,中茶公司通过为传统制茶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寓传统制茶技艺的保护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中,实现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2021年,中茶公司制定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产品研发、工厂管理等先进适用技术及标准及时传送到乡村、企业和农户。制茶师傅在理解茶叶制作过程的核心关键点后,通过设备、监视系统、控制系统等,将制作好茶的条件因素量化控制,摆脱“雨水青”、阴雨天、人工失误等造成的品质缺陷,将“看天做茶、看青做茶”转化为科学技术的标准化生产。

在浙江杭州,中茶龙冠公司将传承已久的龙井茶炒制工艺创造性地总结为“十大手法”,制茶过程按照现代工业品的生产方式,被拆解为可量化的26道工序,12道品控程序。2008年,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炒制“十大手法”早已传授到浙江各个龙井茶区乃至全国广大茶区,成为中国制作扁形绿茶的通用技艺。中茶龙冠龙井也一直作为国家外事用茶,并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宾朋。

在广西梧州,中茶公司继承并发扬了六堡茶传统的“窖藏工艺”,借由全程不落地渥堆发酵工艺和科学窖藏技术,令六堡茶的内含物质发生充分转化,形成中茶窖藏六堡茶特有的“红、浓、陈、醇”品质,和祛湿、降糖、调理肠胃、醒酒护肝的独特保健功效。

在福建松溪,中茶公司推广白茶自动化萎凋设备和新技术,申请了白茶萎凋设备专利,并建立了自动化萎凋房,大幅提升了中茶白茶产品的品质。

在云南勐海,中茶普洱茶清洁发酵技术落户当地,改变了传统普洱茶的自然发酵模式,实现了中茶普洱茶的可控发酵。

匠心传承,“好茶在中茶”历久弥新

目前,中茶公司拥有茉莉花茶技艺非遗传承人、黑茶技艺非遗传承人、乌龙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及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茶叶大师和高级专业技术大师。在产品打造上,中茶公司践行“好茶在中茶”的品牌理念,将制茶大师的经验与技艺融入原料标准、制茶工艺、审评筛查环节,打造出了“山水中茶”系列产品,涌现出中茶小茉莉花茶、3T普洱茶、巧白金白茶、老八中茶紫罐六堡茶等多款明星产品。

在标准制定上,中茶公司秉承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出口标准理念,积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茶叶标准,同时加强企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普洱茶、安化黑茶、红茶、绿茶、六堡茶和袋泡茶9个产品企业标准,入选“企业标准领跑者”联盟,中茶还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FSSC22000、HACCP、AEO高级认证、UTZ认证等各类体系认证48项,确保为消费者打造安全放心产品。

在产业布局上,中茶公司持续推动全产业链、全茶类产业布局,不断占领核心茶产区,实行原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存储、市场销售等环节全产业链管控,保证从茶园到茶杯的安全,通过严格的原料筛选标准,以科技手段加强产品的全过程可追溯性,为消费者提供更加自然健康的饮品。

在科技创新上,中茶公司作为茶产业的领军企业,持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传统正宗工艺与现在科学技术结合模式,积极探索茶叶深加工,将茶产业向多领域延伸拓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在品牌建设上,中茶公司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行业唯一央企,“中茶”牌曾多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连续入选“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让“好茶在中茶”理念深入人心。

在渠道销售上,中茶公司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规范化、高效化销售渠道,统筹“门店、电商、特通、收藏”四个渠道条线一体推进,为更多更广大消费者提供更便利的购物渠道,带来更加优质的购物体验。

在产品研发上,中茶公司秉承安全至上原则,发挥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同时推出高中低端多种价位全品类产品,研发更多年轻化、时尚化、便捷化的新型茶类饮品,提高各年龄层的生活品质,引领健康消费新方式。

未来,中茶公司将继续以“好茶在中茶”为理念,以做大茶产业,做强茶科技,做优茶文化为使命,守正创新,匠心传承传统制茶技艺,让传统制茶技艺在现代科技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发展,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找到约865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