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么才能泡好茶

找到约1,518条结果 (用时 0.07 秒)

屌丝理论:大师宅中镇,好茶天上来

当我们9.9包邮买茶的时候

你心里知道包装上写着冰岛、曼松、牛肉都是假的

但是你买了以后

卖家说这是因为自己的关系能捡漏

你的心里就瞬间忘了9.9的事情了

多乐

顶级的纯料做得好的茶,肯定是很好的,拼配就会显得多余和拉低分数。

但现实是,大家都追的东西,一定是会通过拼配来扩大经济效益的。

还有一些不足的茶,通过拼配适度掩饰缺点或者提高品质,有错吗?

1

大师宅中镇,好茶天上来

我们每一个人对美好都有所期待,正是因为这一点。所有的营销(吹牛逼)都是选择性的宣传,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茶叶好的一面,而不是真实的一面。这也让很多人会因此越来越偏离对其本质的理解。

比如,各位是不是在很多卖茶妹子的朋友圈中,看到他们茶季穿着美丽的服装去茶园拍照片,感觉做茶真的是陶冶情操、诗情画意?

但偏偏茶园也有很多是这样的

而妹子们摆拍走了后,大妈才是主力。

你是不是觉得很多卖茶的茶人视自己手上的茶是珍宝,做茶的师傅是匠人,各种手工表演,为了做一泡好茶的时候,成本和时间都是虚妄?

但实际上做茶的时候大师正在桑拿陪酒,做茶的只是其某个不知名的徒弟和工人。

所以,表象都是想象的美好。

2

谁的人生没有缺憾?

在中国万千茶人朋友圈勾勒出来的美丽和谐的画面下,似乎个性和光芒才是这个茶本应该有的样子,而普普通通朴实的言语,似乎挑逗不起任何客户的兴趣。所以一款正常还不错的茶叶,在多数人眼里也就是平庸的茶叶。

其实,茶叶的生产是一个大协作的过程。往大了说年份和天气,往小了说做你那泡茶的师傅有没有在方便后洗手,都有影响。所以,如果你放眼到这个产业层面去看,真正能达到样样皆满意的茶叶并不是遍地都有,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者说有一些缺陷,都是非常正常的。

看看你搂在怀里的老婆,他跟你当年意淫的对象也一定有很大差距,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包括现在在写这篇文章的我,人难免会有缺点,茶叶也不例外。

如果喜欢听一些大师盲目鼓吹他的茶叶多么好你才能获得快感,那么我觉得这篇文章读下去的意义不大。

3

顶级茶,诸多限制下的概念

好的茶叶很多,顶级的茶叶很稀缺。因为顶级的茶叶会有很多的限定条件,很多时候不单单跟品质有关。举个例子:

很多人愿意花一万块买一泡口感60分,核心产区的茶叶

但不愿意花一万块买一泡口感90分,而产区不知名的茶叶

那如果给这个60分的茶叶混一点90分的茶叶,口感变成70分了,还卖给你一万块钱,你会怎么想?

......你肯定觉得亏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

其实,你心里追的还是一个概念,因为你要的是顶级的概念,并非顶级的口感。只要顶级的概念打破了,这个顶级的口感也就被你打破了。在人们的心目中,顶级的重要概念里面,存在的是不能拼配其他茶叶进来。

喝岩茶,以纯粹的牛肉为佳,纯粹的鬼洞铁罗汉为佳......

喝普洱,可能以纯粹的冰岛,纯粹的曼松为好......

但实际上,你们能买到的,越是大品牌,越可能是拼配的。

这里你再反问自己一下,一直以来你到底是在喝的概念,还是真的因为懂那个概念的好?

4

拼配,技术门槛和理解门槛

拼配是一个技术活,真正的拼配并不神秘,但绝不是很多人想象的这么简单。他的难,是需要大量枯燥的训练才能掌握经验,没办法简单的口口相传去领悟。

举个例子,我自己也一直在尝试学习拼配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是经过大量的训练和失败。简单来讲,有时候为了拼一个茶叶,会从白天一直拼到半夜,当自己试到味觉麻木的时候,可能觉得拼的不错了。第二天和别人一试,依旧不行。不记得经历过多少次这样的情况。拼配就只能通过这样不断的喝,尝试,摸索经验。做到对每个地方的茶的风味心中有数,才能做到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拼配方案,但就是这样,还是离不开繁琐的尝试比对。

感性的东西没有办法通过公式和量化表达。所以,我可以明确的说,拼配不是想象的1+1=2的,没有技术的拼,1+1=1甚至是0,拼的四不像。不是口感醇厚的拼上香气好的,就又香又好喝了。

而且拼配的不光是注重简单的滋味香气,还有外形/叶底的合理性也是要考量的,所以这里面就会存在很多的因素要去协调。这都需要专业的判断能力和经验。

所以拼配是有技术门槛的,理解也是有门槛的。

5

拼配,显优隐次

我挺反感很多网络上说茶的人,总是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去批判拼配,其实这些人才是真的外行。他们根本不懂拼配对生产的重要性。

如果拼配是垃圾茶,那么我就想问除了少数挑不出毛病的茶叶外,那么多有缺陷甚至有问题的茶叶,你们那些说茶的人帮厂家处理吗?

一个好的拼配师,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生产的问题的。实际生产的时候,因为品种,季节,天气,产区等等不同,带来的品质差异,会大范围的存在的,通过拼配,就是调节这些因素带来的差异,从而达到显优隐次的目的。

那么站在消费者来看:

你能够喝到一些还不错的茶叶是通过拼配降低成本的

你能够有幸喝到一点顶级茶是通过拼配你才能买到的

你何以避免喝到很多明显缺陷的茶叶是通过拼配掩饰掉的

这难道不好吗?还是你非要高傲的说要跑去说一定要喝“完美的纯料”,关键你喝的到吗?

6

追的概念,喝着烂茶

真正特别好的产区,顶级的纯料,确实是非常好的甚至脱离完美拼配理论的角度上,绝对是非常好的。如果抛开扩大量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确实那么一点好的东西,是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拼配的。

不好意思,顶级茶就是有门槛的,有时候听着卖家吹嘘这是核心产区的好料好茶,是不是喝着喝着也产生幻觉了?

但实际上我们放眼整个行业

优质产区少,普通产区多

高级原料少,次级原料多

顶级大师少,普通工人多

不犯错的少,犯错的多

那么,你真以为完美无缺的顶级纯料茶一定会出现在你9.9淘宝包邮买来的那一泡吗?

别说普通的纯料,就是很多所谓的顶级纯料也一样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每个批次的东西一定有区别,就算是大师,不拼配,是不可能没批品质一样的。那么一旦你两次买到的味道不一样,哪怕这个味道再好,你都会怀疑其真实性。

本文来自恋山,感谢作者付出。

【刀哥访谈】杨行吉:不是只有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熟茶


时间2021年1月15日上午

地点昆明云普茶厂

访者新茶媒、企业外脑、晓德书号

访谈对象杨行吉


 


杨行吉简介




杨行吉,祖籍安徽,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云南临沧茶区,任茶叶技术员,调查茶叶生产情况,帮助茶区规划茶园发展,用自己所学的茶叶知识理论,教茶农科学种茶、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实现增产增收。六十年代大多数茶区农民只会简单地做晒青毛茶,红茶很少做,炒青、烘青更不会做,为此,他每到一处都教茶农做红茶、炒青茶和烘青茶,在全区逐步地推开了红、绿茶制作。

1980年杨行吉被任命为临沧地区茶科所所长,在一座荒山坡地上,带领了几位同志创办了临沧地区茶叶科学研究所。建盖茶叶初、精制车间400平方米,茶叶生化室一间,150平方米,四层职工宿舍一幢。还租用附近生产队荒地100亩,作为茶叶栽培试验基地,边建所、边生产、边科研,仅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在租用的土地上,栽种了茶叶良种,三年后初见成效,亩产达百斤。同时还在茶科所附近生产队几十年的老茶园里,进行老茶园改造试验、台刈修剪试验,仅用两三年,使几十年的老茶树变成了青青茶园,亩产达百斤以上。之后,他以点带面,把试验成果在全区推广使用,对改变临沧茶园面貌,增加产量,增加茶农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1981年,杨行吉开始新的试验课题,大胆革新红碎茶,取消单独萎凋工序,进行“红碎茶初制新工艺及新机具”试验项目。经过三年多批次不断试验,1983年经全国有关茶叶专家、学者等20余人现场鉴定,得到了高度认可,在同行内属全国首创。新工艺彻底改变了原经萎凋老工艺的茶叶品质,新工艺制出来的红碎茶品质,突出浓、强、鲜,经生化测试结果,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氨基酸等均比老工艺制出的红碎茶多,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降低成本。老工艺必须经过8—10小时萎凋,才能揉切、发酵,而新工艺现采下的鲜叶及时就可以制造,既省时又省工。 

1983年“红碎茶初制工艺及新机具”试验成果被评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5年他被评为高级农艺师;1989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杨行吉调临沧地区外贸局任副局长,主管全区茶叶产、供、销工作。在任期间,多数时间仍到全区各个初、精制茶厂指导工作。为了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搞活经济,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除完成省茶叶公司调拨任务外,他还组织全区各茶厂和其他茶厂的部分工夫红茶、红碎茶直调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使各个茶厂增产增收,多创外汇,加速了全区的经济发展。 

1985年他调临沧地区茶叶局任副局长,在地委、行署直接领导支持下,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了办公室、宿舍、试验车间,同时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20亩茶地上进行茶树快速高产试验。三年成园投产,亩产达200公斤,成为全区的样板茶园。他还在茶叶局下成立了临沧地区茶叶公司,成为产、供、销一条龙实体单位,专门为全区各个茶厂服务。同时还帮助公司茶叶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试验车间里,进行各类茶叶试验,其中普洱茶继茶科所为重点试验,经过多批生产试验,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全区推广生产普洱茶。 

1989年他调到云南省农业厅下属单位省农工商实业公司任经理。1990年省农业厅准备自己办茶厂,他被抽调筹办,在农业厅生产基地大普吉,建立简易厂房400平方米,购置了茶叶机械设备,在一年内筹备基本就绪。1991年茶厂正式成立,他被任命为厂长,主要研究加工普洱茶系列产品,直至1998年退休。 



2000年他与云南农业大学周红杰教授合作,进一步深化普洱茶研究,从事生物化学变化与普洱茶的品质的关系研究,该厂成为云南农大的普洱茶研究教学基地,茶厂提供生产工艺研究,农大对普洱茶工艺中微生物参与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经过多批次反复试验研究,普洱茶加工工艺得到了很大提升,为生产高品质普洱茶奠定了基础。



2021年1月15日上午,新茶媒丶企业外脑联合晓德书号一行,到昆明几十公里郊外的昆明云普茶厂采访老茶人杨行吉。
杨老师师承茶界黄埔军校——安徽农学院,陈椽前辈嫡系,60年代建临沧茶科所,70年代自发研究发酵熟茶,80年代筹建花园茶厂,德高望重,成绩斐然。

采访中任你茶界敏感疑问尖锐话题,杨老师毫无忌讳,有问必答,他说:"所谓专家,除了理论学问做得好,最重要的是能用专长帮助企业发展。"
向心怀坦荡正直无私的老茶人致敬!

83岁高龄的杨行吉老师

以下是访谈内容: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我们了解到杨老师是六十年代到的云南临沧,请问那个时候临沧当地做的是什么茶?【杨】:晒青茶,也有少量的红茶。但制茶工艺极其不规范,一家一户做的茶,工艺基础整体较差。 

【问】:那时,当地喝的是什么茶呢?

【杨】:也是晒青茶。但是我对现在一昧强调的老式做法(传统工艺)有些看法,当年外面的人很不接受云南茶,当然有云南茶浓强度过高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因为云南粗放式的制茶工艺。那个时期的云南茶区普遍现象是:条件艰苦、设备简陋、工艺简单,经常见到农户背着娃娃上山采茶,回来后搭一个三脚架煮完饭就开始用这口锅杀青了,杀青完后开始揉茶,不是用手揉,直接用脚搓啊!搓完后放到簸箕里,有太阳的时候就拿出去晒了!这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做出好茶呢! 

【问】:那其它茶区比如版纳、思茅的情形又怎么样?

【杨】:都差不多啦,普遍都比较落后。 

【问】:六十年代在云南有没有普洱茶的概念?

【杨】:有了,当时勐海茶厂也想做,因为香港澳门那边有需求。当时做绿茶的多,雨水天的夏茶,毛茶积压在简陋的临时仓库里拉不回来,经常被雨淋,到了秋季拉回来颜色都变了,检验一下也是可以卖到港澳一带的。但这种茶只能算是自然发酵,也不叫普洱茶,压成饼的话叫青饼,泡出来的汤色也显红。当时勐海茶厂的厂长是唐庆阳,老家和我挨得很近,口音也相似。我试了一下这种茶,发现霉味很重,我说这茶怎么能喝呢?唐厂长答:小伙子,要学一下!我们要把这种人工发酵的普洱茶研究出来,意义很大呢!但当时我很不感兴趣,就一直没在意。

 

新茶媒刀哥采访杨行吉

【问】:当年的茶区大树茶多不多?

【杨】:很多啊!不过那个时期砍树现象就很严重了,就像勐库的小户赛,有上寨、中寨和下寨,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品种都一样,为什么现在中寨的茶价最高?中寨的拉祜族跟我说:以前他们寨子的汉族人想增加产量,把树砍了发的就多,我们不想赚那么多钱,就没砍,结果现在我们的茶比他们的值钱了! 

【问】:说到大茶树,想请教下杨老师,树龄大的茶树和树龄小的茶树,哪一种茶的口感会好一些?

【杨】:我认为,在同一块地方,树龄大的茶树口感上要比树龄小的好。还要注意,茶树周围有没有水果树,比如2002年有茶农给我推荐一棵很大的茶树,我买了他的鲜叶,但是做出来的茶并不好吃,后来才发现这棵大茶树周围有很多核桃树,核桃树对茶树影响很大,这种环境下的古树茶,甚至不如台地茶好喝!此外,还要看茶树的朝向,像冰岛,周围也有很多大茶树,为什么就老寨的最好?除了朝向,还有茶树不密集,土壤能提供充足的营养。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当时临沧有没有做紧压茶的?

【杨】:当地就是做成散的自己吃,如果茶厂要调货,比如下关茶厂要货,就必须用马帮驮,散的体积太大,就洒一些水压在箩筐里驮运。那个时候马走的慢,天气又热,驮到茶厂要十多天,茶汤的颜色都开始变红了。当时下关茶厂的原料用量,临沧茶占的比重还是很大的,如果要1万担,临沧这边起码要供应六千担。下关主要是做边销茶,所以临沧供应的料也是以老叶子为主。下关做的紧压茶,苦涩味下降了很多,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后来临沧这边觉得原料成本太高,和下关茶厂讨价还价,谈不拢,就决定自己生产。茶做出来后送到迪庆,结果人家不接受,原因是——苦涩味重!我们这才知道,下关做的紧压茶,是经过发酵的,此外还掺了一部分的烘青料。 

【问】:请杨老师介绍一下1980年筹建临沧茶科所的情况?

【杨】:当时是为了研究红碎茶,一开始是省茶叶公司提议,在风庆茶厂搞,几次试验下来没有成功。临沧地委决定自己搞,我们就建了临沧茶科所自己研究。茶科所有了成果之后,省茶叶公司和外贸局又出面了,说是得打省里的牌子,这才投了科研经费。 

【问】:89年筹建的茶厂是哪一个茶厂,是省茶叶公司的吗?

【杨】:那个是花园茶厂,是农业厅下属的一个茶厂,我之前在临沧茶叶局,因为我和外贸部的出口公司比较熟,方便办理出口许可证,所以89年调我到农业厅在昆明大普吉筹建花园茶厂,主要是生产普洱茶,也就是现在的熟茶。 

【问】:熟茶工艺中,原料的老和嫩对发酵出来的熟茶有什么影响?

【杨】:原料嫩的话,发酵出来的茶滋味比较单一,老的料一般都是成熟的叶子,发酵的熟茶滋味丰富一些。一般较嫩的料如单芽做的熟茶比较好看,但用量少。比如这个土司砖,用的原料就比较粗老,很受广东一带茶友的欢迎。


【问】:在昆明发酵熟茶用的时间有多少天?

【杨】:在哪里发酵时间都差不多,主要还是看原料的状况,一般在昆明发我们用70多天,有的原料也会到80多天。 

【问】:用古树茶为原料发的熟茶和用一般料做的熟茶口感区别大不大?

【杨】:区别还是很大的,一般懂茶的都能喝得出来的,主要是成本高,价格也贵些。 

【问】:云南有很多茶区,临沧就有勐库、永德、凤庆等,哪一个片区的原料制作熟茶品质上有优势?

【杨】:我们考察原料,主要是看它的浓淡,不管哪个茶区,如果发酵出来的熟茶浓强度高,我们就认可它。 

【问】:杨老师对普洱茶的前景怎么看?

【杨】:今年茶行业市场很不好,但我们的熟茶还是供不应求的。熟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养胃,这个保健功能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非常看好熟茶的前景! 


企业外脑方一知采访杨行吉


【问】:杨老师研发熟茶有多少年了?

【杨】:我在60年代也就开始研究,但都是私下里小规模的尝试,真正大规模做熟茶,还是从花园茶厂开始的。

【问】:杨老师对熟茶的“堆味”怎么看待?

【杨】:我没做过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所以堆味怎么产生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怎样避免堆味,在发酵过程中从技术上就可以解决,我们可以做到刚出厂的熟茶就没有堆味!熟茶发酵的规律,至今没有人成功做过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 

【问】:杨老师对现在的“小堆发酵”、“木框发酵”怎样看?

【杨】:这是做样子,做宣传样子!我试过了,效果不好!

【问】:熟茶的樟香味是原料的因素,还是工艺的因素?

【杨】:是仓储的因素,主要是湿度!

【问】:普洱茶在云南哪几个地方存放适合一些?

【杨】:临沧、勐海、思茅都挺好,此外蒙自也不错的。 

【问】:杨老师如何理解勐海味?

【杨】:勐海味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与原料无关,主要还是人和工艺的问题。不是只有在勐海才能发酵出好的熟茶!

 



【问】:杨老师做熟茶这么多年,能不能透露一下熟茶工艺最大的技术改进在哪方面?

【杨】:就是原料、温度、湿度、空气、水这些因素的合理调配!

【问】:当下普洱茶的制作比较混乱,特别是茶区的毛茶制作,有很多专家说法都不一致,有没有必要统一管理?

【杨】: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技术干部都是靠嘴皮子,只会讲空话,那些所谓的专家,连一款像样的茶都出不来!我认为作为专家,应该凭借自己的专业专长,帮助企业、茶农做出让大家都满意的产品,这才是专家!生茶和熟茶还是应该分开,统一叫普洱茶不合理,各有各的属性,大米和米饭毕竟不是同一种食品。 

【问】:晒青毛茶的手工杀青和机器杀青,杨老师怎么看?

【杨】:别人怎么看我不知道,但手工杀青的茶我是不会要的!


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晓德书号团队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全体采访人员和杨行吉老师合影

文: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昆明云普茶厂、企业外脑、新茶媒团队、晓德书号团队



怎么认真都泡不好茶的原因在这里

泡茶是艺术创作,

是内心情感表达的重要通道

常常

常常有人说“茶有真味”。所以,泡茶只要真心,真情就好?真的是这样的吗?

怎么习茶?习茶都习的是什么?需要跑茶山吗?跑茶山跑出了什么?

二十多年的时光,就干了这一件事。所以看清了很多的事情,却也是越加的糊涂了:遇到最多的就是“怎么泡好茶?多泡多喝好了?”或者就是“看茶泡茶”。怎么泡,怎么看?统统都是语焉不详的。

经验

“经验至上”本没有错,然而方法论却可以让一个行业真正的兴盛起来。

没有方法论的泡茶行业就成了高大玄学的舞台,从而出现了“稻谷不长,稗子丛生”的现象。

泡好茶有没有可以遵循的基本方法?有没有基本功要练?

依据我这些年的摸索发现,泡茶是有方法的。而且有很好的方法,教泡茶就像教开车一样,手把手,茶汤就一步一步地变得好喝。

图片

茶汤

茶汤=茶叶(有效水浸出物)+水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只有茶叶里拥有的有效水浸出物,才有可能被泡出来。所以,我们就可以简单了解一些茶叶生长周期中的一些基本特性。而这些特性同时因为品种,工艺、地域小环境的因素而有着一些差别。

一般情况下,说某某看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一款茶有哪些内含物质,基本可以定性为骗子或者天才。不过,骗子很多,天才很少。

通道

虽然茶叶有了这些有效的水浸出物,那么怎么能够让它们浸泡出来,以及浸泡出来的速度是怎么样被影响的?

这就是我们把握茶叶冲泡时间的重要根据。

物质的运输和通道的多寡,以及通道的有效性紧密相关,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加工中来看,哪一些工艺可能会影响到这些物质的运输(浸出)呢?这是值得思考的。

图片

速度

通道的问题解决了,这些物质在被浸出的过程中,自身运动的速度又会受那些方面的影响呢?

水在这过程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以及作用如何?

作为一个泡茶者,明白了这些原理之后,对于泡好茶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向。

境界

然而,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不是仅仅知道了创作原理,就能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的。还需要逐步去了解原材料的一些特性(见前文),自己对于工具掌握的熟练程度,对于创作技巧毫厘之间的把握。

最后就涉及到创作者的心胸和境界。

如果能够真正的实现对于以上因素的熟练掌握,那么泡出一道好茶就成为必然了。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话确实不假,可怕的是我们进错了门都不自知。关键的是师父是慈悲的,人是好人,站的地方错了,这才是巨大的悲哀。

师父

找一个能向他好好学习的人其实并不难。如果你要学茶,首先要去看看这个人在这个行业里有多少年了(不是绝对参考)。

其二,提到他的专业时,他的眼睛是不是变得更加明亮;

其三,他是不是很容易被吸引到别的话题上去。

其四,即使大家的话题可能离他的专业十万八千里了,他也能恰如其分的切换到自己专业上来。

细节

高大和宏远常常能吸引大家的目光。

然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细节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幸福。

而艺术创作过程中,主题的确立相对容易,而细节的把握却是一个艺术家个人修养的最终体现。恰如其分的细节是主题呈现的点睛之笔。

当我们一旦把泡茶当成一项专业技术来看待,我们就能沉得下心来关注每一个细节对于茶汤滋味的影响。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在习茶的过程中按部就班把每一道茶泡好。

茶是味觉的审美,

审美也需要基本功的。

找到约1,479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