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茶放时间久了怎么才能好喝

找到约77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该怎么理解?

普洱茶“绿茶化”是行业内近二十几年来,最值得深度讨论的现象之一。


这个话题本质上是一个“观点”,但容易被认为是一个“事实”。很多误解由此产生。


比如,认为普洱茶“绿茶化”就是指普洱茶制茶工艺过于接近绿茶。而事实上普洱茶的毛料,本质上就是晒青绿茶。


所以“绿茶化”如果从工艺层面去理解,解不通,非常片面。


这个现象其实是一种品饮观的错位。


普洱茶审美和绿茶审美是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在长期品饮的过程中建立的。两种审美的核心有本质区别。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1


不同品饮习惯所带来的不同审美



如果非要将普洱茶和绿茶对立起来讲,那这个对立并不在加工工艺上,而在审美习惯上。


绿茶审美是什么?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茶贵新酒贵陈」。

(tips:酒是发酵食品,相当多的发酵食品都有越陈越好的特点。)


「茶贵新」中这个茶主要就是说绿茶,在标准工艺下,越新鲜的绿茶,茶氨酸的含量越高,喝起来也就越鲜爽像龙井、碧螺春这样的茶,开头半年最好喝,如果时间久了,翻年了,茶氨酸就会衰退,鲜爽度降低,品饮价值也就下降了。所以绿茶就不适合长期存放。


用一个字来总结,绿茶喝的是“鲜”。




普洱茶审美是什么?


早期喝普洱茶的都是珠三角、南洋地区,这些地方往往会将普洱茶进行一段时间的存放,再用于日常饮用。


为什么要存放?因为在仓储中茶叶的苦涩和刺激渐渐褪去,醇厚度和喉韵渐渐产生。这样的茶不但更符合当地人的口感,而且对身体大有裨益。


这个仓储中的变化就是后发酵,这个过程中,通过微生物的缓慢作用,有刺激性的儿茶素大幅降低,温和养胃的茶多糖渐渐增加。这种变化而得来的温润,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醇」


这特点只有通过转化才能得来,不是新茶就能有的,这就是“越陈越香”。普洱茶的审美离不开越陈越香,这是普洱茶审美的核心。



|小结|


绿茶喝的是「鲜」,而普洱茶喝的是「醇」
再做一个比喻: 我们偶尔会看见蚂蚁往窝里面搬运树叶,其实蚂蚁不吃树叶,它们收集树叶,等它发酵,长出真菌,也就是鸡枞。蚂蚁是吃鸡枞菌的。
绿茶审美和普洱茶审美的区别就是:绿茶喝的是叶子,普洱茶喝的是「鸡枞」。





2


普洱茶“绿茶化”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发展,山头茶、古树茶崛起,很多人形成了一种直接喝新生茶的习惯。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把晒青绿茶当做什么来喝?
当作普洱茶来喝的话,茶叶需要仓储后发酵,等存出了厚度和喉韵,然后才喝。
如果直接新茶就喝掉了,实际是把它当作绿茶喝了。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绿茶化”现象。

 



对于执着于普洱茶审美的人,还没等到这个茶最精彩的时候就把它喝掉,是个很可惜的事情。


对于本身就接受绿茶审美的人,喝新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不清晰理解普洱茶“绿茶化”,容易把一些概念混淆,产生很多假问题。


很多人就是错把这个“绿茶化”理解为是在说工艺。而一旦觉得“绿茶”和“普洱茶”在工艺上是对立的,就会去思考普洱茶的工艺到底是什么,至少它肯定不是绿茶的工艺,于是创造出来一些想象产物,或者搜罗出一些猎奇旧事。


错误理解普洱茶“绿茶化”概念,某种程度上帮助一些不太利于越陈越香的工艺的传播





3


从7572到8592



普洱茶“绿茶化”现象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我用勐海茶厂的7572和8592这两个茶来举例。

 

绿茶审美下的固定思维

绿茶的审美基于鲜爽,品质因子是茶氨酸。


而芽头越多的茶,茶氨酸越多。所以绿茶审美对含芽率的要求特别高,在绿茶审美的语境下,含芽率对茶的价值有决定性影响。



|7572到8592的变化


对于珠三角或南洋这些普洱茶的长期销区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当地人反而觉得级别太嫩的茶,可能会转换太慢,或者转化不出醇味。他们有自己的经验总结,更喜欢相对壮实一点的茶。


这种态度在邹家驹先生的记载中可见一斑:


香港经过多年的实践,认定芽头毫尖不宜生产普洱茶,原因是嫩叶的多酚类化合物含量低。醇化普洱茶,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多多益善云南的科学实验结果,也验证了香港的市场经验。


“1974年后,云南省茶科所王海思等开展了茶叶化学成分分析,经多次测定,得出云南大叶茶化学成份的多酚类物质明显高于小叶种,含量一般在30%以上,高的可达40%左右,儿茶素总量多在15%以上,夏秋季含量高于春季。”(见《云南省志·科技志》)


——《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种》邹家驹



其中有些知识点可能需要更新,本文不展开了,但当时香港人的审美态度却是相当明确,毋庸置疑了。


80年代南天公司来到勐海茶厂做茶,想拿到香港卖,勐海茶厂专门给南天公司做了一个唛号8592,按照需求大量定制。


(tips:唛号中的四个数字,前两个数字代表这个产品的初创年份,第三个数字代表主要级别,第四个数字代表茶厂。

7572,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7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7581,就是1975年开发的产品,8级茶为主料,1代表昆明茶厂;8592,就是1985年开发的产品,9级茶为主料,2代表勐海茶厂。


为什么会有这个改变呢?因为7572太贵,要便宜一点。要便宜的话,级别就要放低,于是把七级茶改成九级茶。这一改,恰恰迎合了香港人的审美。


8592的销售量,从南天公司的反馈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比7572要受欢迎得多,销量也大得多。


今天老茶圈子内所谓的「紫天饼」,也就是早期的8592,确实比同期的7572卖价要高。

 

八十年代的7572



为什么8592普遍的品质更高呢?


当时国营茶厂的生产观念受绿茶思维的影响,认为芽头多的茶好。


什么样的茶芽头多呢?离茶场比较近的坝区现代化茶园。这些茶要优先做烘青绿茶和红茶。


由于8592它对原料的级别要求低,所以就轮不上用坝区茶,而会选择山区路远的村民做的相对粗老相对难看的毛茶。


今天看来,勐海的山区里那时候以大树茶为主,所以8592的大树茶的含量就会比同时期的其它茶更高一些。




紫天饼(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茶叶进化论李扬 编辑|高雯



滇红,怎么泡好喝

  对于诸多茶友来说,一年四季,尤其是秋冬最缺不了的茶估计就是红茶了。

  红茶茶性温和,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滋润身心。

  在工夫红茶中,云南红茶简称滇红,滇红因其加工原料采用云南大叶种茶树原料制作,锋苗秀丽,内含物质丰富,香气鲜醇、滋味浓郁。

  与传统红茶产区的小叶种红茶相比,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滇红茶滋味更加厚重。

  同时,滇红的出口也在海外市场广受好评,曾经为抗战换回了可贵的外汇。至今,滇红茶仍以其优秀的品质享誉全球。

  那么,滇红茶要怎么泡才最好呢?

  滇红茶的冲泡茶具

  冲泡滇红的茶具,滇红茶气味芬芳,必须用适当的茶具搭配,才能在衬托出红茶独特的优美的同时,又可以很好地释放滇红鲜爽的香气。

  通常说到喝茶,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紫砂壶。就紫砂壶而言,因材质的缘故,其保温效果较为良好,还能长时间保留茶的香气,所以大多数茶友钟情于紫砂壶。但对滇红茶的冲泡来说,紫砂壶不是滇红茶的绝配。

  盖碗、玻璃杯、水晶杯或白瓷杯更适合喝滇红,不仅能直观的欣赏到“滇红”的红艳剔透,还能最大限度的释放滇红独有的香气,更能体现出这款茶叶的自然本色,展示出其魅力所在。

  从喝茶的审美角度而言,选用盖碗冲泡滇红茶,利于观察汤色饱满度,更能直接的感受到茶叶的“真味”所在,从而更能辨别出这款红茶的品质优劣。

  冲泡滇红的用水及温度

  冲泡滇红的水温也很重要,滇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水温过热会使茶气欠醇,水温过低香气滋味无法充分释放。经过多数茶友冲泡滇红的经验得出,冲泡滇红茶适宜水温为85℃左右(事先将泡茶用水烧开后,放置5到10分钟,水温至85℃左右。)

  个别的滇红可以温度高一些,水温达到90度左右,但一般的在85度是最为合适的,怎么区分呢?根据发酵程度,高温发酵的用85度水泡,低温发酵的用90度水温泡。

  新鲜的冷水煮沸泡茶,可以把茶的香气充分释放出来,而隔夜水、二度沸水等,都不适合冲泡红茶。泡茶的水可选用山泉水、矿泉水、地下水、井水、蒸馏水、纯净水。

  滇红茶,是比较考验冲泡技巧的。影响因素确实太多,很容易泡不出理想的滋味。冲泡滇红,投茶量,水温和出汤时间三者的控制至关重要。

  冲泡滇红的时间

  加水冲泡后,浸泡的时间决定着红茶的甜度,红茶冲泡时间不宜过长,放久后茶中的茶多酚会迅速氧化,茶味变涩,冲泡时间掌握得恰当,可以释放最佳茶香。


什么叫“绿茶化”?什么工艺值得存?茶友从大龙潭上喝到了什么?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五)

沙龙中品鉴的茶样如下,顺序:

1、紫砂壶冲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

2、传家壶焖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3、2023大龙潭生茶(五分钟杀熟杀透)4、2006凤牌大叶青

5、水青风(2023大龙潭红茶)

茶友:今天一进来喝的第一杯是这款(大龙潭熟茶),它不管是热的时候还是凉的时候,口感都是比较稳定的,枣香特别明显,它的枣香你都不用去寻找,你一喝就有。后面喝的06年的凤庆生茶味道很快(出来),但是10多年的茶的话它有点瘦了,但是它滋味是有的。

后面还喝了一个红茶,它的香气很高,一拿过来温度其实降了一点,拿过来它的香气一下子就冲到了鼻腔。后面喝的熟茶,它的甜度没有触动我,不过凉了之后挺好喝的。那两个生茶就是新工艺——最大程度的保留糖苷的一个形式,它的回甘可能就比一般的更深一点,我感觉它香气有点奇怪,豆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香气。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因为它的品种的问题。但像这种工艺的话,还能存吗?跟传统的那种杀青方式是有些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也有茶友在后面讨论了相关问题,李扬在后面一并做了解答,便于文章阅读,此处将李扬老师发言提前)

李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能代表当今市场的困惑。

首先什么叫晒青毛茶?它本身就叫晒青绿茶,它是绿茶的一种。如果感兴趣的话,这个现象可以作为一个文献学的角度去研究一下——”绿茶化“这个词一开始提出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茶叶协会包括一些前辈都在说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大概05、06年那一段时间,恰恰是在争论国标的阶段,到底要不要把生茶算进去?所以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其实是要说什么?其实它有一个潜藏的意思,我就不点明了。

那今天我说说表面上的意思,你的生茶做出来,压成饼,拿到香港这些原本就喝普洱茶的地方。大家怎么喝呢?是把这些茶拿去存着,然后存到它变成红汤了,没有那么刺激性了,再拿出来喝,这种茶叫什么茶呢?叫普洱茶。

所以普洱茶是这么喝的,而现在的风潮变成,这个青饼你拿过去以后直接就撬开喝了。第一年的青饼就拿去撬开喝了,你跟喝绿茶有什么区别?这叫绿茶化,所以绿茶化从来就不是讲工艺的,它是一种对茶的使用方法。

但是这个词提出得不好,容易被误解,以至于越传越歪。现在很多人都以为绿茶化是指工艺了。

我们这两年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有,你这个茶做的怎么跟绿茶一样。包括前些年我跟一些茶农第一年的合作,我告诉他怎么做,然后可能周边就有人跟他说你这是做绿茶,我一般怎么回复的——我说我就是做绿茶,你照着我说的做就行。

那它跟绿茶有什么区别,它就是绿茶,但是是晒青绿茶。跟其它绿茶区别在哪?在干燥阶段。一定是要低温干燥——晒干。

我们的整套工艺——比如说短时间的摊放,及时杀青,短时间杀熟杀透,及时干燥,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最大化保留糖苷类物质。

如果在整个工艺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有任何前氧化的动作,比如过度萎凋或者低温长炒或者焖黄,就会导致糖苷的分解,糖苷一分解就会导致茶汤看着没有那么绿,会变黄,香气会变高,入口的甜感会加强,一些涩感会减弱,我们听起来好像都是一些好事。可是,这些表面的适口性却是用越陈越香的潜力为代价换来的。

我刚才回答你这个问题时候,其实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背景,我要把前面的原因梳理清楚,你会发现我们老是强行把生茶和绿茶划开,然后找出它们的差异性——我不是说它没有差异性,它有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绝对不要在炒制工艺当中去找,你这么一找——就容易搞混掉。

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解构第二个关键词“传统工艺”。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循名责实,每个名字背后非要匹配一套标准的传统工艺。

而事实上,我们把鲜叶摘下来,摆一摆,拿个锅把它炒熟了,揉一揉晒干,这么一个工艺,从古到今都是这么做,制茶人通过对一些工艺细节的调整,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风格,这种调整大家觉得我们今天的人会做,古人会不会做?

都不用说古人,你做10年的茶,你自己想尝试一下别的风格,你通过一些工艺系数的微调,可不可以尝试?它有科技上的创新吗?没有。

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所谓的新工艺在历史上其实都出现过,只要没有科技进步的因素参与,我们所谓的所有的新工艺其实都是传统工艺。所以在我们的一些史料文献的只言片语当中,看得到萎凋,看得到焖黄,所以低温长炒和萎凋也是传统工艺,而我们这套工艺是教科书《制茶学》第二版上写的工艺,也是传统工艺。所以传统工艺这个标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想做好茶,我们只能先确立我们要做一个什么茶:

比如说我要做一个未来汤质喉韵体感潜力都丝毫不打折扣的茶,那么就得用我们选择这种方法,它背后的机理在我们公众号和课程中,我这里不展开啦。

如果我考虑的是近三年我们在市场上的一个有效销售,做一些其他的选择那也是正常的。之前有些学员就跟我反馈,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轻微的糖苷损耗,也不会把茶作废,依然保有大部分潜力,但新茶销售就好做多了。

但我要做的就是不打折扣的,毕竟我还有熟茶这条路,我要做的就是老生茶和熟茶的原料。之前我们春茶预售阶段,我们的销售团队跟我反馈说茶这么做下来生茶不好卖,我说我就要这么做,能卖就卖,不能卖存着。因为我做茶前就做好了选择。

(以下是茶友的品鉴反馈)

李成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是泡的,像喝到了甘蔗汁。后面也喝了焖的,我觉得包裹度确实挺好,很有大叶种的风格。很轻盈,尤其是喝茶,我就很喜欢勐库大叶种的感觉。

阿庆:我感觉它稍微有点太新了,没有老熟茶的那种感觉。这个茶放一放,可能惊喜会更多。但是我们喝下来,它的品种风格,它的清凉感,回甘,生津全部都有。

茶友:我刚进来的时候拿玻璃杯喝的应该是焖泡的,我直接喝了一杯,就感觉它的顺滑度很高。当时我还想,我没有喝过茶叶进化论有这样一个味道,但是又似曾相识,后面就觉得有枣香。然后我留了半杯在它凉了之后再喝了一下,发现它凉了之后跟热的时候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凉的时候甜感会更高。一开始的枣香我没有喝出来,我喝到一点点糯香的感觉,然后确实是一种酸——后面尾调的酸。因为我可能喝生茶都比较多,所以回甘生津肯定是没有生茶来的明显。我们以前做茶从来没跟李扬老师学过,就没有包裹度这个词,但是它的顺滑感喉韵是这种感觉。

然后顺便说一下刚才喝到的那几款生茶,因为我们一直做生茶,对于生茶来说感知比较明显。第一个就像大家说的5分钟杀青确实很像绿茶,豆香,但是我喝到了它后面的甜,特别甜,它的尾调会有那种清甜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到。但是后面的那杯凤庆茶厂的老茶,我基本上没怎么喝,因为我喝古树喝的多,所以那款没有太大惊艳感,就没有5分钟的那个惊艳感更强。

红茶的话,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比较平。后面泡的熟茶的话,第一泡的香气是比较弱的,但是还是一样,比较顺滑,到最后现在喝的这一泡的话,跟焖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今天一共喝了5款茶叶进化论的茶,我个人特别喜欢这款熟茶。因为我前两天也收了一些05年06年老树熟茶,通过长期转化之后,甜感特别高,但是今年的新发酵的这种熟茶的话,能喝到很明显的后面的尾调的甜我觉得还挺惊奇的。

茶友:我觉得两个就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的话我会觉得它的滑度特别好,然后它的包裹度也非常的明显,清凉感也挺好的。我一喝进去它就会往下坠,往下滑的进入我的喉部,会觉得整个喉部的口感也会比较润、比较好。

第一泡的熟茶给我感觉它的味道更像一种有森林野生的青苔林,让我觉得比较特别。它的枣香味特别明显,给我的感觉比较养生,比较温和,非常适合冬天喝。

中间其实还喝了好几款的生茶和一个红茶,我感觉比较惊艳的是年份比较老的一个凤庆的生茶,印象很深刻。红茶有一种比较蜜甜的果香味,特别明显。

茶友:我期待那个红茶期待了很久,因为我也是凤庆人。我喝了好多凤庆红茶,我觉得走包裹度这个点是一个很新的赛道,因为高香型的红茶太多了,像一些金芽、金针或者说中国红这种综合型的红茶,它们的滋味好像已经被大众的心智所认识了,今天的红茶的这种包裹度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点,这个是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到的一个点。

我觉得熟茶从工艺上来讲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的杂味。这个熟茶如果不跟我说是凤庆的熟茶,我可能以为是易武茶。我觉得它跟易武的很像,很顺滑很粘稠的那种茶汤,然后它的厚味、顺滑度,还有它的包裹度非常好。我觉得焖出来可能会更好喝一点,香甜度就很高。

中琦:其实易武在以前也已经引进了很多的凤庆大叶种呀。

茶友:我对自己家乡凤庆的认知也是很差,我也喝过生普跟白茶,但是我没有喝过凤庆的熟茶,我觉得这个(熟茶)很神奇,能做出这个口感。

茶友:我喝完这杯茶的感觉非常独特。我不管在茶室喝也好,在外面茶馆喝也好,感觉蕴含着故事,包括各位老师的话——从这个茶怎么起源,它一步一步从一个原初的概念到最终一个实体,能够看得见,能够闻得见,能够喝得着一个实体,那种叙事就出来了。我觉得接下来包括我等一下要吃什么样的饭,要吃什么样的菜,我都会很精心的去设计,我觉得这些仪式感是因为这杯茶、茶叶进化论所带来的,这不仅仅是喝茶,反正我感觉到它的背后是一种艺术。要是白天的话,我就有点错觉,就感觉那种鸡尾酒师在那调一杯(酒),非常有创意,非常有创造性,所以我对这边会有这种期待,包括课程方面,我会去跟他们联系一下。

杨学海:今天喝了几款茶,有红茶,有生茶,有我们大龙潭的熟茶。我刚好去过红茶生产的现场。我亲身感受经历了工匠精神,做茶的人从鲜叶采摘到后续的每一步的都从头到尾全部盯住了。

我来茶叶进化论刚好一年,在李扬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比如看我们的品鉴,李扬老师这里解释的很简单,那天上课的时候听的——就是感知,我们对茶汤里面色、香、声、味、触、法这些感知——除了感知之外,要对这些感知系统进行处理分析思考。这处理分析思考里面,它有一些科学的东西在里面,文化的东西也进来了。

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包裹度。我两年前第一次接触时,没怎么懂,然后直到我到凤庆——跟很多我们的朋友——一些制茶师傅交流,看大家怎么理解包裹度。

那天,我们喝的几款茶有包裹度的,对比也喝了没有包裹度的。当我们的茶农朋友和我们茶厂的工人朋友来分享的时候,我听到一种描述,就是工艺做到位了的味道,像荷叶上的水珠。有可能是因为每一步工艺都做到位了,每一步工艺想要达到的目的都到位了,它就带来那种很均匀的汤质,然后才能形成一个包裹度,茶水才不分离。

茶友:今天大概是有三种茶,熟茶生茶还有红茶。熟茶刚进门喝到的是焖泡的,我是蛮喜欢焖出来的熟茶,因为我感觉入口的时候还有点奶香,很亲切,然后再加上后来用盖碗冲泡出汤的时候,就感觉有些枣香出来。感觉喝着还是一个很舒服很放松的茶,我可能比较主观,因为我喝茶时间短,我大概也就从去年开始喝茶的,来到云南这边之后才学会喝这些茶,刚才你们说的包裹度的话,我还是有点难理解——大概是说所谓的入口成团。

然后到06年的那款生茶,我感觉它对我口腔的那种抢夺度很强。它的风格不是我那么喜欢的风格,但是没有说它很不好,我感觉它是另外一种风味。这种风味可能男生会爱一点,我更喜欢柔情一些的。

然后到了新的生茶,很香,我是感觉它很香,就像绿茶那种感觉。当然我一直也有一个疑问,就是你们刚才说到的豆香,我以前听朋友说过,他平常不太会有豆香的茶,他说这是一个起火高温,短时间出来的茶。(李扬老师的回答在文章中前移了)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红茶,我红茶喝的非常少,但是这个红茶我刚开始入口,我觉得它滋味很平,但是后来它回甘生津中包裹着一点蜜兰香让我很惊喜。我每次喝完一个茶会静等一会,去体察它的韵味。

茶友:我就简短的说几句,因为我刚才看地图,刚好你们说的大龙潭,差一点我本来想去的,但是有点遗憾没去成。凤庆那边的好茶可能我喝的比较多,生的跟红的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觉,我就不说了。喝到熟茶的时候,首先我闻到香气确实比较新,堆味比较明显,但一入口我眼睛都睁大了。因为刚刚做出来的熟茶,它的汤感真的我在好多地方是真的没有喝到过的。这个小姐姐还在讲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去看那些叶底,然后回来又马上问了那个熟茶是在哪里发酵的,是怎么样一个发酵工艺。这个熟茶也不说没喝懂吧,就是喝的中间有点小小的疑问,但是喝完了以后又反复的喝,我觉得确实凤庆的茶还是相当有潜质的,真的特别感谢你们大力的去推广、去宣扬凤庆的茶。

茶友:我今天一进来喝了这个茶以后,我就觉得这个茶很熟悉。后来我就问中琦老师——我说我觉得这个茶很像凤鸣——因为进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大龙潭,我喝了以后我就觉得很像凤鸣,但是这个茶感觉特别好,喝了以后,我觉得虽然是今年的茶,但是它很厚很滑很活,而且比凤鸣更香。

后来喝到那款06年的茶,我是觉得会喝到淡淡的一丝那种烟香味,后来这两个生茶的话,我觉得第一个我们喝的就是短时间杀熟杀青的,实际上我都觉得很鲜,然后它是有收敛感,实际上是比较涩的,但是它化得开。我特别喝了一口白水,回甘是特别强。后来的那款生茶,我会觉得就像我们平时喝生茶没有及时出汤闷久了的那种感觉。

我10月份的时候把我们的茶带到广东,我在那个地方泡跟在昆明泡的感觉不一样的,好像香气要更高一点,是水温比较高。我还对比喝过梅子箐。现在我就基本上可以明白那个工艺杀青,它甜度更高,当下喝那个会更好喝。李扬老师说制茶是为了后面越陈越香的这样一个理论,我觉得非常畅通。而且我也特别开心,及时到茶叶进化论买茶,有了一个稳定的购买渠道。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