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红茶放久了有点酸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什么叫“绿茶化”?什么工艺值得存?茶友从大龙潭上喝到了什么?茶叶进化论第14期沙龙实录(五)

沙龙中品鉴的茶样如下,顺序:

1、紫砂壶冲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

2、传家壶焖泡的2023大龙潭熟茶3、2023大龙潭生茶(五分钟杀熟杀透)4、2006凤牌大叶青

5、水青风(2023大龙潭红茶)

茶友:今天一进来喝的第一杯是这款(大龙潭熟茶),它不管是热的时候还是凉的时候,口感都是比较稳定的,枣香特别明显,它的枣香你都不用去寻找,你一喝就有。后面喝的06年的凤庆生茶味道很快(出来),但是10多年的茶的话它有点瘦了,但是它滋味是有的。

后面还喝了一个红茶,它的香气很高,一拿过来温度其实降了一点,拿过来它的香气一下子就冲到了鼻腔。后面喝的熟茶,它的甜度没有触动我,不过凉了之后挺好喝的。那两个生茶就是新工艺——最大程度的保留糖苷的一个形式,它的回甘可能就比一般的更深一点,我感觉它香气有点奇怪,豆香里面还有另外一种香气。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因为它的品种的问题。但像这种工艺的话,还能存吗?跟传统的那种杀青方式是有些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在哪里?(也有茶友在后面讨论了相关问题,李扬在后面一并做了解答,便于文章阅读,此处将李扬老师发言提前)

李扬: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很能代表当今市场的困惑。

首先什么叫晒青毛茶?它本身就叫晒青绿茶,它是绿茶的一种。如果感兴趣的话,这个现象可以作为一个文献学的角度去研究一下——”绿茶化“这个词一开始提出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茶叶协会包括一些前辈都在说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大概05、06年那一段时间,恰恰是在争论国标的阶段,到底要不要把生茶算进去?所以谨防普洱茶的绿茶化其实是要说什么?其实它有一个潜藏的意思,我就不点明了。

那今天我说说表面上的意思,你的生茶做出来,压成饼,拿到香港这些原本就喝普洱茶的地方。大家怎么喝呢?是把这些茶拿去存着,然后存到它变成红汤了,没有那么刺激性了,再拿出来喝,这种茶叫什么茶呢?叫普洱茶。

所以普洱茶是这么喝的,而现在的风潮变成,这个青饼你拿过去以后直接就撬开喝了。第一年的青饼就拿去撬开喝了,你跟喝绿茶有什么区别?这叫绿茶化,所以绿茶化从来就不是讲工艺的,它是一种对茶的使用方法。

但是这个词提出得不好,容易被误解,以至于越传越歪。现在很多人都以为绿茶化是指工艺了。

我们这两年遇到的问题经常就有,你这个茶做的怎么跟绿茶一样。包括前些年我跟一些茶农第一年的合作,我告诉他怎么做,然后可能周边就有人跟他说你这是做绿茶,我一般怎么回复的——我说我就是做绿茶,你照着我说的做就行。

那它跟绿茶有什么区别,它就是绿茶,但是是晒青绿茶。跟其它绿茶区别在哪?在干燥阶段。一定是要低温干燥——晒干。

我们的整套工艺——比如说短时间的摊放,及时杀青,短时间杀熟杀透,及时干燥,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最大化保留糖苷类物质。

如果在整个工艺过程当中,如果我们有任何前氧化的动作,比如过度萎凋或者低温长炒或者焖黄,就会导致糖苷的分解,糖苷一分解就会导致茶汤看着没有那么绿,会变黄,香气会变高,入口的甜感会加强,一些涩感会减弱,我们听起来好像都是一些好事。可是,这些表面的适口性却是用越陈越香的潜力为代价换来的。

我刚才回答你这个问题时候,其实我的回答是这个问题的产生背景,我要把前面的原因梳理清楚,你会发现我们老是强行把生茶和绿茶划开,然后找出它们的差异性——我不是说它没有差异性,它有差异性,但这个差异性绝对不要在炒制工艺当中去找,你这么一找——就容易搞混掉。

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解构第二个关键词“传统工艺”。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循名责实,每个名字背后非要匹配一套标准的传统工艺。

而事实上,我们把鲜叶摘下来,摆一摆,拿个锅把它炒熟了,揉一揉晒干,这么一个工艺,从古到今都是这么做,制茶人通过对一些工艺细节的调整,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风格,这种调整大家觉得我们今天的人会做,古人会不会做?

都不用说古人,你做10年的茶,你自己想尝试一下别的风格,你通过一些工艺系数的微调,可不可以尝试?它有科技上的创新吗?没有。

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所谓的新工艺在历史上其实都出现过,只要没有科技进步的因素参与,我们所谓的所有的新工艺其实都是传统工艺。所以在我们的一些史料文献的只言片语当中,看得到萎凋,看得到焖黄,所以低温长炒和萎凋也是传统工艺,而我们这套工艺是教科书《制茶学》第二版上写的工艺,也是传统工艺。所以传统工艺这个标签?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要想做好茶,我们只能先确立我们要做一个什么茶:

比如说我要做一个未来汤质喉韵体感潜力都丝毫不打折扣的茶,那么就得用我们选择这种方法,它背后的机理在我们公众号和课程中,我这里不展开啦。

如果我考虑的是近三年我们在市场上的一个有效销售,做一些其他的选择那也是正常的。之前有些学员就跟我反馈,在技术到位的情况下,轻微的糖苷损耗,也不会把茶作废,依然保有大部分潜力,但新茶销售就好做多了。

但我要做的就是不打折扣的,毕竟我还有熟茶这条路,我要做的就是老生茶和熟茶的原料。之前我们春茶预售阶段,我们的销售团队跟我反馈说茶这么做下来生茶不好卖,我说我就要这么做,能卖就卖,不能卖存着。因为我做茶前就做好了选择。

(以下是茶友的品鉴反馈)

李成萍:我们刚进来的时候是泡的,像喝到了甘蔗汁。后面也喝了焖的,我觉得包裹度确实挺好,很有大叶种的风格。很轻盈,尤其是喝茶,我就很喜欢勐库大叶种的感觉。

阿庆:我感觉它稍微有点太新了,没有老熟茶的那种感觉。这个茶放一放,可能惊喜会更多。但是我们喝下来,它的品种风格,它的清凉感,回甘,生津全部都有。

茶友:我刚进来的时候拿玻璃杯喝的应该是焖泡的,我直接喝了一杯,就感觉它的顺滑度很高。当时我还想,我没有喝过茶叶进化论有这样一个味道,但是又似曾相识,后面就觉得有枣香。然后我留了半杯在它凉了之后再喝了一下,发现它凉了之后跟热的时候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凉的时候甜感会更高。一开始的枣香我没有喝出来,我喝到一点点糯香的感觉,然后确实是一种酸——后面尾调的酸。因为我可能喝生茶都比较多,所以回甘生津肯定是没有生茶来的明显。我们以前做茶从来没跟李扬老师学过,就没有包裹度这个词,但是它的顺滑感喉韵是这种感觉。

然后顺便说一下刚才喝到的那几款生茶,因为我们一直做生茶,对于生茶来说感知比较明显。第一个就像大家说的5分钟杀青确实很像绿茶,豆香,但是我喝到了它后面的甜,特别甜,它的尾调会有那种清甜感,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喝到。但是后面的那杯凤庆茶厂的老茶,我基本上没怎么喝,因为我喝古树喝的多,所以那款没有太大惊艳感,就没有5分钟的那个惊艳感更强。

红茶的话,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比较平。后面泡的熟茶的话,第一泡的香气是比较弱的,但是还是一样,比较顺滑,到最后现在喝的这一泡的话,跟焖泡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今天一共喝了5款茶叶进化论的茶,我个人特别喜欢这款熟茶。因为我前两天也收了一些05年06年老树熟茶,通过长期转化之后,甜感特别高,但是今年的新发酵的这种熟茶的话,能喝到很明显的后面的尾调的甜我觉得还挺惊奇的。

茶友:我觉得两个就有不一样的感受,第一次的话我会觉得它的滑度特别好,然后它的包裹度也非常的明显,清凉感也挺好的。我一喝进去它就会往下坠,往下滑的进入我的喉部,会觉得整个喉部的口感也会比较润、比较好。

第一泡的熟茶给我感觉它的味道更像一种有森林野生的青苔林,让我觉得比较特别。它的枣香味特别明显,给我的感觉比较养生,比较温和,非常适合冬天喝。

中间其实还喝了好几款的生茶和一个红茶,我感觉比较惊艳的是年份比较老的一个凤庆的生茶,印象很深刻。红茶有一种比较蜜甜的果香味,特别明显。

茶友:我期待那个红茶期待了很久,因为我也是凤庆人。我喝了好多凤庆红茶,我觉得走包裹度这个点是一个很新的赛道,因为高香型的红茶太多了,像一些金芽、金针或者说中国红这种综合型的红茶,它们的滋味好像已经被大众的心智所认识了,今天的红茶的这种包裹度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个点,这个是我们平时很少去关注到的一个点。

我觉得熟茶从工艺上来讲非常干净,没有任何的杂味。这个熟茶如果不跟我说是凤庆的熟茶,我可能以为是易武茶。我觉得它跟易武的很像,很顺滑很粘稠的那种茶汤,然后它的厚味、顺滑度,还有它的包裹度非常好。我觉得焖出来可能会更好喝一点,香甜度就很高。

中琦:其实易武在以前也已经引进了很多的凤庆大叶种呀。

茶友:我对自己家乡凤庆的认知也是很差,我也喝过生普跟白茶,但是我没有喝过凤庆的熟茶,我觉得这个(熟茶)很神奇,能做出这个口感。

茶友:我喝完这杯茶的感觉非常独特。我不管在茶室喝也好,在外面茶馆喝也好,感觉蕴含着故事,包括各位老师的话——从这个茶怎么起源,它一步一步从一个原初的概念到最终一个实体,能够看得见,能够闻得见,能够喝得着一个实体,那种叙事就出来了。我觉得接下来包括我等一下要吃什么样的饭,要吃什么样的菜,我都会很精心的去设计,我觉得这些仪式感是因为这杯茶、茶叶进化论所带来的,这不仅仅是喝茶,反正我感觉到它的背后是一种艺术。要是白天的话,我就有点错觉,就感觉那种鸡尾酒师在那调一杯(酒),非常有创意,非常有创造性,所以我对这边会有这种期待,包括课程方面,我会去跟他们联系一下。

杨学海:今天喝了几款茶,有红茶,有生茶,有我们大龙潭的熟茶。我刚好去过红茶生产的现场。我亲身感受经历了工匠精神,做茶的人从鲜叶采摘到后续的每一步的都从头到尾全部盯住了。

我来茶叶进化论刚好一年,在李扬老师身上看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比如看我们的品鉴,李扬老师这里解释的很简单,那天上课的时候听的——就是感知,我们对茶汤里面色、香、声、味、触、法这些感知——除了感知之外,要对这些感知系统进行处理分析思考。这处理分析思考里面,它有一些科学的东西在里面,文化的东西也进来了。

今天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包裹度。我两年前第一次接触时,没怎么懂,然后直到我到凤庆——跟很多我们的朋友——一些制茶师傅交流,看大家怎么理解包裹度。

那天,我们喝的几款茶有包裹度的,对比也喝了没有包裹度的。当我们的茶农朋友和我们茶厂的工人朋友来分享的时候,我听到一种描述,就是工艺做到位了的味道,像荷叶上的水珠。有可能是因为每一步工艺都做到位了,每一步工艺想要达到的目的都到位了,它就带来那种很均匀的汤质,然后才能形成一个包裹度,茶水才不分离。

茶友:今天大概是有三种茶,熟茶生茶还有红茶。熟茶刚进门喝到的是焖泡的,我是蛮喜欢焖出来的熟茶,因为我感觉入口的时候还有点奶香,很亲切,然后再加上后来用盖碗冲泡出汤的时候,就感觉有些枣香出来。感觉喝着还是一个很舒服很放松的茶,我可能比较主观,因为我喝茶时间短,我大概也就从去年开始喝茶的,来到云南这边之后才学会喝这些茶,刚才你们说的包裹度的话,我还是有点难理解——大概是说所谓的入口成团。

然后到06年的那款生茶,我感觉它对我口腔的那种抢夺度很强。它的风格不是我那么喜欢的风格,但是没有说它很不好,我感觉它是另外一种风味。这种风味可能男生会爱一点,我更喜欢柔情一些的。

然后到了新的生茶,很香,我是感觉它很香,就像绿茶那种感觉。当然我一直也有一个疑问,就是你们刚才说到的豆香,我以前听朋友说过,他平常不太会有豆香的茶,他说这是一个起火高温,短时间出来的茶。(李扬老师的回答在文章中前移了)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红茶,我红茶喝的非常少,但是这个红茶我刚开始入口,我觉得它滋味很平,但是后来它回甘生津中包裹着一点蜜兰香让我很惊喜。我每次喝完一个茶会静等一会,去体察它的韵味。

茶友:我就简短的说几句,因为我刚才看地图,刚好你们说的大龙潭,差一点我本来想去的,但是有点遗憾没去成。凤庆那边的好茶可能我喝的比较多,生的跟红的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觉,我就不说了。喝到熟茶的时候,首先我闻到香气确实比较新,堆味比较明显,但一入口我眼睛都睁大了。因为刚刚做出来的熟茶,它的汤感真的我在好多地方是真的没有喝到过的。这个小姐姐还在讲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去看那些叶底,然后回来又马上问了那个熟茶是在哪里发酵的,是怎么样一个发酵工艺。这个熟茶也不说没喝懂吧,就是喝的中间有点小小的疑问,但是喝完了以后又反复的喝,我觉得确实凤庆的茶还是相当有潜质的,真的特别感谢你们大力的去推广、去宣扬凤庆的茶。

茶友:我今天一进来喝了这个茶以后,我就觉得这个茶很熟悉。后来我就问中琦老师——我说我觉得这个茶很像凤鸣——因为进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大龙潭,我喝了以后我就觉得很像凤鸣,但是这个茶感觉特别好,喝了以后,我觉得虽然是今年的茶,但是它很厚很滑很活,而且比凤鸣更香。

后来喝到那款06年的茶,我是觉得会喝到淡淡的一丝那种烟香味,后来这两个生茶的话,我觉得第一个我们喝的就是短时间杀熟杀青的,实际上我都觉得很鲜,然后它是有收敛感,实际上是比较涩的,但是它化得开。我特别喝了一口白水,回甘是特别强。后来的那款生茶,我会觉得就像我们平时喝生茶没有及时出汤闷久了的那种感觉。

我10月份的时候把我们的茶带到广东,我在那个地方泡跟在昆明泡的感觉不一样的,好像香气要更高一点,是水温比较高。我还对比喝过梅子箐。现在我就基本上可以明白那个工艺杀青,它甜度更高,当下喝那个会更好喝。李扬老师说制茶是为了后面越陈越香的这样一个理论,我觉得非常畅通。而且我也特别开心,及时到茶叶进化论买茶,有了一个稳定的购买渠道。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平心静气待普洱

(《吃茶去》杂志)茶饮久了,成了习惯,如果哪天没泡上一杯,就会觉得忘了件事情未做似的,郁郁不安。

我就是这样,无论每天多忙,总忘不了要泡上一杯,即使外出,也要自备些茶叶,够喝到回来。在家中饮茶,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房里,一杯茶,一本书,悠悠然,边读书边啜饮。书是一个诚实而又有思想的朋友,常常给我禁不住的惊喜,我们同样相处多年,它同样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茶也一样,而且给我更多的是安静,让我略显浮躁的心慢慢平和下来。每天,我只要在书桌前坐了,有书,有茶,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扰,心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趋于平静,书和茶都是可以和我说些心里话的朋友。

我饮茶很杂,素来不太挑剔,从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杭州龙井、黄山毛峰、苏州碧螺春到安吉白茶再到岳西翠兰,凡家中有的茶,我总是因循着饮用,一种茶饮完了再换作其他的茶接着饮用。虽然我对茶不挑剔,却也不是所有的茶都会喝下去,除却那种质量较为低劣的,还有些茶我同样是不喝的,或者说是浅尝辄止。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想起普洱来。

说实话,我不喜欢普洱,总觉得它的商业气息太过浓厚,就像一个穿梭于市间的交际花。

我向来把茶视为一杯灵性的水,飘逸、清新,灵谧且雅致,如同纤尘不染的仙子。茶本为草木,而那最珍贵的细蕊嫩芽又岂是饱受烟尘熏染的世俗之物所能相比。所以,我一直认为茶应该矜持、高洁,既要有出世的禅意,又要有入世的情怀。所以,说到普洱的时候,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浓妆艳抹的都市女子。而前几天和一个国外的作家朋友谈起对普洱的感受,没想到她的意见竟和我意外地统一。她说普洱的茶香气太重,太俗,从而失去了茶应有的清淡与从容。她的话让我不禁一惊,这是我第一次听一个女子说她不喜欢普洱,在此之前我曾和一些女性朋友交流过普洱,在她们眼里,普洱茶是属于云南的,是云南的味道。普洱茶的香,是岁月沉淀的气息,醇厚。甚至在她们眼里,普洱茶就是有关专家说的“世界上能喝的古董只有两样: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以及中国云南的普洱茶。”

可是,国外的朋友依旧和我一样不喜欢普洱,她说让她不喜欢普洱的原因除了香,就是茶太碎,冲泡后一壶的茶渣,而最让她反感的原因是价格。我同意她的说法,我喝过的迷你沱茶大都是碎的,一不小心饮进嘴里,弄得一口茶渣却不好吐出来。而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饮品,动辄成千上万元一饼,究竟是在卖茶还是在做什么,而这样的价格应该也不是我等平民百姓所能承受的吧。当然,平常百姓也不一定会有喝茶的闲暇时间,记得曾经有段时间坊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能有时间且喝得起茶的人大都不用买茶。”这话不仅听着很有意思,细品起来同样很有意思。

朋友是我在国外唯一的好友,对茶浸淫也久,有数十年,只是她喝茶不像我随性,她非常挑剔,凡是她不喜欢的茶,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坚持,而这也是她能和相处多年的原因之一。

我知道,我本不该把价格成倍增长的事怪罪在普洱茶的身上,茶就是茶,本身没有任何错误,只是一些幕后的推手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把茶的名声坏了。

我最早接触普洱是在十余年前,那时的普洱价格还很适中,不像时下这么惊人。第一次接触到普洱茶其实也是一个意外,那段时间妹妹正在减肥,听人说起普洱具有减肥效果后就托人买了几饼,初饮,她曾喋喋不休地和我说了普洱茶的效果,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在自我欺骗,是一种假相,因为利于食物消化,刮肠去油,促进排便的功效并非只有普洱茶具备,几乎每一种茶都有这样的功效,所以,我对她的话并没有一点的热情。为了减肥,妹妹在那段时间先后试了十多种方法,结果都是起初感觉有效,后来又都慢慢失去了信心。果不其然,没过几个月她就把剩下的茶饼给了我,她知道我爱喝茶,且并非为了减肥。当我问及她为何有效果却不再饮用时,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都一样。可是,我段时间我正频于奔波在生活的小道上,对她送的茶饼并没什么印象,那么大的茶饼,弄不好就掰碎了,冲泡效果不甚理想,所以,我不仅没能记住它的品名,甚至连它的味道也忽略了。我喝过的茶虽多,但是让我记不起味道的只有那次。

再次接触普洱的时候,普洱的价格正值高峰,一次应朋友之约去她的茶馆喝茶。茶端上来的时候,红红的汤色,在透明的玻璃壶里显得异常端庄,如果用一个女子来形容的话,就是温润丰满、雍容华贵的中年妇人,有点像茶馆的朋友。我当即被那茶色所吸引,以为是红茶,可是闻着那醇厚浓郁有如花香的气息我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朋友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不知道了吧,这可是当下炒得最红火的普洱,一饼一万多呢,平常的人我都舍不得拿出来呢。朋友是异性,不仅知道我喜欢喝茶,还知道我喜欢写东西,所以对我的态度远不像对来茶馆里喝茶的客人。每次约我去喝茶,总是把她认为最好的茶取出来与我分享。她对我的态度让我十分感动,却也有负重之感,作为一个仅靠文字为生的平常人,我惭愧不能为她的生意起到点滴的作用。可她并不计较这些,对我依旧那样地尊重,甚至有点儿暧昧,像对兄长似的。

记得我曾在书上读过,普洱茶的茶味一般不会很快被冲泡出来,所以,我有些不解她泡的茶香为何那么厚重。她乐了,说在你来之前,我让茶童专门煮了的,只有这样的水温茶的香才容易逼出来呢。看着她那张笑得很舒展的脸,我突然有种异样的感动,真是费心了,都说当下社会异性朋友不太好处,因为利益已经蒙蔽了现代人的心灵,商人更是大都成了无利不起早之徒。我很庆幸,能拥有一位如此舒心的朋友。

可是,当我真正饮起茶来,才发现此茶过于平和,微甜且香,入口柔滑怡人,恰如一个饱经历练的成熟少妇,温婉有余,却率性不足。当然,这种茶对于一个初饮者来说,却不耆为一件好事。因为初饮,如果一上来喝得就是那种苦到肠子的茶,没准就把他吓住了,以致觉得所有的茶都是那个样子,从此和茶老死不相往来。但是对于喝惯了绿茶的我而言,味道明显淡了许多,尽管香是那样的醇厚,余韵在嘴里是那样的温馨,但其过于圆滑和成熟的气息却让我在不经意间失去了探究的神秘感。

说到香,记得有人这样形容它:普洱的香是隐忍的,它没有铁观音饱满,没有茉莉活跃,没有龙井清新,没有花茶浓艳,它的香甚至是暗淡的,它藏在茶里面,需要静心感受和体味。只有在别的茶不可能做到的几十泡中它的香才会一点点流出来,喝普洱茶的香其实是在感受一种变化,是岁月的味道!

在朋友的茶馆里,我没有喝到这样的味道,可能是我被它先期散发出来的香气迷惑了,以致过早地失去了对它再加品赏的念头。随后,我不时地从杂志、报纸上读到各种关于普洱茶炒作的文章。茶本就不同于一般的世俗之物,它们多出自深山幽谷,生长茶树的地方一般都在云雾缠绕的高山之上,茶树所依赖的风、雨和阳光都要求不同。普洱更是扎根于云南高原的红土之上,山野的自然造化,成就了它高洁的禀性,就如高人雅士一样不入俗流。可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偏偏让它和最世俗的金钱扯到一起,所以,我对它的排斥之心更加坚定了,也就是在那段日子我觉得各种打扮得愈发娇艳的普洱渐渐成了一朵交际花。

随后的几年,我和普洱几乎不再有交集,普洱的价格也由它不可攀的高峰一路跌了下来,我不知道那些炒作普洱的人是否明白“大起之后必然大落”的道理。人算不如天算,一切事物皆有因果循环,而作为最为智慧的人类是不是该大彻大悟,懂得人生要像茶一样,只有宁静平和,才能品尝到苦后回甘的滋味!

普洱茶的原料同为云南大叶种茶,却依类分为两种,一种为生茶,一种为熟茶,并且两种茶的性格各不相同。生茶性寒,口感清香,为茶叶杀青晒干后蒸压而成,熟茶性温,口感醇厚,为生茶发酵后压制而成;生茶汤色橙黄,晶莹透亮,熟茶汤色红浓,明丽鲜艳;因为适应人群不同,一般饮生茶作减肥用,熟茶用以养胃。我再次和普洱相遇恰是因为胃,两年前有段时间肠胃不适,一个曾在我面前自称喜欢茶的朋友随即送了两盒包装非常精致的普洱沱茶给我。其实他并不知道我对普洱的拒绝。待把茶送到手中,我才发现他拿来的是生茶,后来无意中问了他生茶和熟茶的区别时,他竟然不知道茶还有生熟之分。我禁不住在心里乐了,想到朋友也是一番好意,就没再说什么,当然,也没有再和他提到生茶与熟茶的区别。

茶一直放着,直到前几日和国外的朋友聊起它,才发现有如此认识的并非只我一人。当然,对于谈及普洱茶的好处,或者赞美之文章比比皆是,如:“若以人喻茶,则绿茶如同清纯自然的小姑娘,功夫茶如风姿妖娆的少妇,普洱茶却是饱经风霜的老学究。若以字喻,则绿茶如行书的行云流水,功夫茶如草书的狂放恣肆,普洱如魏碑的老成持重。”“普洱茶是所有茶叶中含茶多酚最多的一种茶叶,茶多酚经研究具有养颜、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的作用,可直接吸收紫外线,是皮肤的有效保护剂。茶多酚因含大量亲水性基团,因此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份含量。茶多酚还可以使皮肤增白,消除皮肤色斑。”“普洱很美,似妙曼的梦一样,她以一个茶乡女子的形象,披着轻纱笼着薄雾,入驻在人们心间。一个普洱,几片绿色的叶子,就使天下的茶叶逊色三分。普洱茶金毫显露,条形壮实,盈盈于一水间,虽然长时间脉脉不得语,与柴米油盐酱醋相处一室,但其玫瑰的色泽风情万种,寒冬时为人暖心,酷暑时又为人解渴。普洱茶可以交友可以传情,还可以陶冶情操品尝人生,其能和琴棋书画与诗酒平起平坐,共愉人生。”其实对于茶,每个饮者都应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因为冲泡的方式不同,因为对茶的态度不同,因为饮者的心境不同,就连同一只壶里泡出的茶,也是每个人饮每个人的味道。当然,我说我不喜欢普洱,并没有哗众取宠之意,梁实秋就曾说过“茶叶品种繁多,各有擅长”。我不能因为大家都说好,就不顾及自己的感受。

虽不喜欢,但是茶终是要饮用的,我不像国外的朋友那般挑剔,不喜欢就老死不相往来,即使不喜欢的茶我偶尔也会饮上一回,改一改口味。在最后一盒碧螺春饮用完后,我取出了那个由雅致袋子包装着的普洱小沱生茶,茶为08年产,在我手中已经放了五年,虽然同一品名,同一袋的茶却非同一家生产,这让我有些好奇,而更让我好奇的是,同一袋的茶有的叶子细碎,有的叶子完整。茶的味道依旧清香,叶子碎的茶,冲泡的茶汤色泽橙黄略深重,味道也显得厚,只是满杯浑浑噩噩茶渣依旧让我倍感失望。叶子完整的茶,茶汤浅黄带有些许绿意,冲泡出来的片片大叶中,偶见旗枪掩映,也具特色。或许是我对此茶一直抱有成见的缘故,虽入口顺滑,总感觉有股淡淡的青涩,若苦若酸般。几番冲泡之后,我对它的反感之心竟不觉间淡了许多。而后一饮再饮,愈饮心思愈淡,继而想起一篇文章中所说的话:“普洱茶也是一种最具有文化气息的茶饮,品饮普洱茶,须要专著于茶,平心静气,悉心品味。”慢慢地我明白了,自己对普洱的拒绝是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致,这对茶本身是不公正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不该因为某些人的一己之利,而把责难置于茶叶。饮茶本是一种心境的体现,而我一直提倡饮茶需要禅性,却偏偏忽略了自己。

尽管如此,我依旧不喜欢普洱,只是不再抱有偏见,更多的时候,我会平心静气地待它,像对待每一种茶。人只有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种事物,才能真正地做到不偏不倚!

(摘自2016年第4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阿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新沂市读书协会秘书长。著有散文集《有一种距离叫遗忘》《绝句那么美》《读木识草》,诗集《诗意故里·绝色新沂》等)

普洱茶仓储发展史

要谈论仓储发展史,我们首先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产销格局。普洱茶有边销、内销与外销。普洱茶的仓储概念是诞生于外销。普洱茶的外销长期以香港的本地消费及转口贸易为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的外销史就是普洱茶的港销史。普洱茶的仓储史是附属于港销史的。

这说的是,1950年到1978年的情况。其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不再是港销与港仓一统天下,其他地方的消费市场与仓储也蓬勃兴起来了。而且外销带来的两次普洱茶热,一次是80年代的西方社会的热,另一次是90年代的台湾热,最终这股热潮传递回大陆,形成了2003年以后的大陆普洱茶热。

普洱茶的外销变迁,其实就是出口转内销线路:香港(1950—1978)——日本、法国(1978—1989)——台湾(1990—2002)——大陆(2003至今)。

下面白马非马,将围绕这条出口转内销路线图,来梳理普洱茶产业的变迁大逻辑。并在产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揭示普洱茶仓储发展脉络……

普洱茶的龙门一跃(三级跳):先后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中国主流文化接轨,并在大陆完成产业链崛起

1978年,有香港茶商将普洱卖往日本,引起了日本的普洱茶热。1979年,甘普尔先生成为了云南沱茶在欧洲的总代理商。这意味着,普洱茶的外销继传统的香港、东南亚市场之后,西方主流国家的市场也迅速打开了。

自1978年开始的普洱茶健康热可以用以下两个故事来说明:

据老茶人邹家驹撰文介绍,香港利丰公司林芝铭小姐用人工发酵云南普洱茶设计了一个冠名“美的青春茶”小包装卖往日本。被世人视为经济动物的日本人很快发现了云南普洱茶的妙用,视其为中国古代传来的“神秘茶叶”。日本媒体介绍,好的云南普洱茶需要两三年发酵期,产量难以提高,货一直不够卖。商家有个通病,东西越少越狂抢。从1978年开始,每届广交会日本商社都蜂拥而至,大肆抢购普洱茶,不问真假不问质量,有数量就行。

据下关茶厂宣传资料,云南沱茶(外销)是下关茶厂开发研制的新产品,三十多年来经久不衰,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该产品1975年开始试制,1976年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首次亮相,并获得外商好评,1979年香港天生行罗良先生陪同甘普尔先生到广州参加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签订了由甘普尔先生在欧洲独家经销云南沱茶的长期协议。之后批量出口,销往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卢森堡以及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享有“减肥茶”、“益寿茶”之美称。

如果说,普洱茶的传统外销地区贡献了普洱茶的大众品饮价值,即低档的廉价日常饮料,虽然也有一些有钱人、读书人在喝它,但都是将其当成普通的茶品;那么西方社会则发掘了普洱茶的神奇保健功能,让其脱离了引车卖浆者流的“低级趣味”,与西方主流社会的健康价值接轨,从此普洱茶交了好运。这是普洱茶的第一跳。

90年代,台湾为普洱茶穿上尊贵的文化外衣,让其成为最具历史感、最神秘、最原生态、最具品饮价值的中国茶,不喝显得没文化,不做普洱茶显得没追求,变成投资收藏界的宠儿。台湾人的第二跳之后,就是大陆人在2003年开启了惊天动地的第三跳,让普洱茶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人民疯狂追捧与炒作。

如果说,日本人、法国人玩的是健康股,台湾人玩的是文化股,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概念股阶段,那么大陆人就将这些概念股进行放大,并落实到强大的普洱茶产业链,让普洱茶真正雄起并傲视中国茶界!

产销格局变迁下的普洱茶仓储发展

建国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变迁如下:

1950年——1977年:普洱茶外销香港,做旧技术催生仓储与熟茶事业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港商主导的香港、东南亚普洱茶市场。这是低档大众口粮茶时代。

五六十年代,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故普洱茶的外销产销格局,由拥有出口权的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以及拥有销区话语权的香港人所保持。50年代,香港茶商不但是销售主力军,还是生产主力军。因为50年代初期,他们采用人工做旧技术,复制号级茶,并将快速陈化后的普洱茶大量供应茶楼。由于拥有先进的技术,于是香港茶商向东南亚与广东调原料,生产做旧普洱茶。做旧就是熟茶与湿仓茶的前身。可以说,香港人在五十年代初研制的做旧,开启了普洱茶的仓储时代,以及其后的熟茶时代。此外,越南、泰国的“边境普洱”也在兴起。

五十年代,广东进出口公司的成品茶在香港不太好卖,因为没有经过做旧。广东为打开成品茶市场,于是在50年代后期破译香港的做旧技术,并于60年代初期形成广东普洱茶的技术风格,并将成品茶大量出口香港。在广东普洱茶的冲击下,香港丧失了生产普洱茶的优势,转而大量向大陆进口普洱茶成品。广东普洱茶,是带有广东烙印的熟茶,其跟后来的云南现代熟茶风格差异很大,其采用广东毛茶、云南毛茶与越南毛茶进行发酵,故生产出来的成品,被称为“广云贡饼”。

在云南没有茶叶出口权的年代,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每年向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提供原料,用于生产普洱茶,出口香港。当然,广东公司用得最多的原料还是广东原料,云南青只是配角。广东公司也会向云南计划调拨成品茶,但数量有限。

70年代初期,云南取得茶叶自营出口权,自然想生产成品直接出口,于是派人去广东学习做普洱茶,加以改进提升,从而诞生了划时代的现代熟茶。熟茶在1975年试制成功,通过参加广交会,引起了香港茶商的极大兴趣。香港茶商将云南普洱茶(特指熟茶)出口到日本,引起了日本普洱茶热,并介绍法国人甘普尔来做沱茶,引起了西欧国家的普洱茶热。于是,从1978年起,云南开始在普洱茶国际贸易中崭露头角。但真正取得统治地位还是在九十年代完成的。

1978年——1989年:保健价值逆袭西方社会,肇庆开启普洱茶洞藏时代

这是普洱茶健康价值传播到西方主流社会的时代。也是全国人民都来生产普洱茶,出口日本与西欧的时代。也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大量过期烘青、炒青用来渥堆生产普洱茶,这样的普洱茶不但不好喝,苦得像中药,而且对身体没好处,这让追求健康而来的老外情以何堪!最终普洱茶因供过于求,以及质量信誉问题在日本等国家销量萎缩。

但因祸得福,过了混乱的八十年代,自然要正本清源,万法归宗,最终奠定了云南的江湖地位。因为,通过市场的教训,商家意识到普洱茶还是云南产的最正宗,因为其有核心武器——云南大叶种晒青原料,以及先进的熟茶渥堆技术。普洱茶等于云南普洱茶,慢慢就在90年代形成共识,并在2003年以后通过云南茶界的努力争取(制定云南独享的排他性标准),最终于2008年写进国标里——云南之外产的普洱茶,属于非法。

八十年代,云南普洱茶的出口量只能排第二,广东普洱茶出口量比云南大得多。从1980年开始,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海南、江西等地也在生产普洱茶,多的生产几百吨,少的几十吨,甚至几吨,都来蹭普洱茶出口的热度。香港人只认广东与云南产的普洱茶,但为了利润,还是将其他省份五花八门的普洱茶买过来,转手卖到日本等国。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热,也让肇庆防空洞仓储横空出世,从而终结了普洱茶只是藏在香港之格局,开启了90年代台湾仓、广东仓、昆明仓、大马仓等早期地域仓储热潮。

之所以出现肇庆仓,是因为8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生意太好,要准备的存货太多,仓库装不下,有人打起了防空洞的主意,就诞生了继香港仓之后全球第二个地域仓——广东肇庆仓。

据媒体报道,上世纪80年代,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大省,还是茶叶的生产及出口大省,肇庆占广东省茶叶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茶叶货源基地,肇庆每年为省公司采集茶叶超过2000吨,而当时省公司茶叶年存量约5000吨。货源多时,各仓库都堆满了,剩余的只好堆放在公司内的空地上,常常是堆成十几米高山丘似的,上下用油布包起来,但一遇到阴雨天,就必须提前将货物转移。

时任肇庆茶叶公司第一任老总的黄总想到一个办法:租防空洞存放。当第一批送到防空洞存放的普洱出仓后,竟受到了香港买家的一致好评。从那以后,防空洞成了存放普洱的宝地。现在肇庆市城区已有六七个防空洞用来存放普洱。最有名的要数七星岩的象山防空洞,近4000平方米的地方,从1985年沿用至今。不少爱茶人士都十分青睐肇庆的防空洞普洱茶。

资料显示,他们不但藏茶,还利用防空洞恒温恒湿的特点发酵普洱茶。

1990——2002:投资收藏市场启动,地域仓储勃兴

80年代的普洱茶出口西方国家热,引起了马来西亚、韩国人,尤其是台湾人的关注,一些小圈子里开始喝普洱茶。为什么这些小圈子非常重要,因为里面的人大都有经济基础,读过一些书,这些人参与进来,最擅长的事莫过于为普洱茶贴金。如果说,香港人在七十年代后期,将普洱茶的保健功能作为卖点,吸引了日本人、法国人的极大兴趣,从而为原本不入流的普洱茶贴上了神奇功效的金,那么以台湾人为代表,包括韩国人、马来西亚人无疑就为普洱贴上了文化的金。于是普洱茶的历史文化价值、品鉴价值、投资收藏价值、原生态价值被挖掘出来了。

既然谈历史文化,那肯定要寻宗问祖。四川、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普洱茶肯定要跳过,连生产了数十年普洱茶的广东也要跳过,越南、泰国被归为“边境普洱”也要跳过,要追溯到云南这个原产地来。这还不算,对普洱茶进行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三个时代的断代,认为“一代不如一代”,于是号级茶被神话,被这些有文化的喝茶人、研究茶的人、卖茶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于是他们要去云南寻根,一定要跑到普洱茶的龙兴之地——易武看看。1993年,全球首次破天荒的普洱茶国际研讨会在思茅召开,为他们来云南寻根大开方便之门。其也通过到易武凭吊与复制老字号的辉煌,续接了普洱茶的先天祖气,从此普洱茶打通了任督二脉,凭借文化普洱的名义,在中国茶界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普洱茶大时代……

台湾人的加入,让89年萧条下来的普洱茶市场,又热闹起来。90年代的普洱茶产销格局是,云南生产,地域仓储开始遍地开花,台湾玩文化,主导产业话语权。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台湾普洱茶靠文化起家,但真正将台湾普洱茶市场推向高潮的,还是普洱茶神奇的疗效。

台湾茶人石昆牧在《真实的台湾与普洱茶近年史》一文中说:

台湾普洱茶收藏,起于邓时海教授于1991—1994年间开始系统整普洱茶历史与部分茶品。此时有—群台湾政商、学界、医界、宗教界、IT界等爱好者开始收藏。1995年12月《普洱茶》一书正式发行,开启普洱茶茶品系统研究之始。

时任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卫生署参亊孙露西教授于1993年开始研究普洱茶,证实1986年法国研究报告,普洱茶能降低三酸甘油脂与胆固醇,其效果比西药安妥明还快且无副作用,1999年媒体公布此份研究报告,瞬间台湾普洱茶市场兴起,也带动1995年12月邓时海教授出版《普洱茶》一书的销售及影响。1999年是台湾普洱茶兴盛始启!

台湾普洱茶崩盘,是因为香港媒体于2001年勘查港粤普洱茶湿仓,又前往云南国营厂,由谢姓廖姓台商带领进入参观紧压车间、渥堆车间、毛料仓库。而后在11月周刊发表,极其丑化,中伤普洱茶制作、紧压、仓储。兴也健康,败也健康,台湾普洱茶市场至此崩盘。然而紧接著,2002年广东市场兴起!

地域仓储之所以在90年代开始遍地开花,是因为台湾人开启了普洱茶投资收藏时代。以前普洱茶藏在香港,是一种以品饮为目的的快速仓储陈化技术。也就是在高温高湿的仓库存放三四年,茶叶变旧了,就大量上市交易,用来品饮消费。香港人已经将茶叶快速转化了,可以现喝,大家没有必要买一大堆茶,摆起来慢慢喝,都是喝多少买多少,其他地方也就没有建仓的动力。

总而言之,90年代之前,普洱茶是低值消费品,普洱茶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生产与仓储专业分工之格局。也就是云南与广东作为生产方,为降低库存,增加资金周转率,往往以销定产。也就是生产方靠规模产量、资金周转与低库存赚钱,而香港人通过仓储再加工赚钱。普洱茶才生产出来,是半成品,要通过仓储才是成品。这样一来,大家分工明确,各赚自己应该赚的钱,配合非常默契,即云南、广东赚半成品加工的钱,香港赚仓储后期加工的钱!

但8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的广东肇庆仓打破了“大陆生产,香港仓储”之格局。肇庆仓的出现,开始是偶然出现的“基因突变”,因为仓库不够摆,将茶叶放进防空洞。不料香港人非常认同防空洞仓储。加上80年代香港的地价房价已经很高了,大规模仓储茶叶变得不经济,其恨不得能找到新的“小弟”来替代自己仓储。有了港商的大力支持,以肇庆为代表的大陆防空洞藏茶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广东不但肇庆,而且其他地方也在探索洞藏,昆明也有圆通山防空洞藏茶。在很长一段时间,连云南产的普洱茶,都要拉到广东肇庆洞藏一段时间,再销往香港,从而开启了继香港仓之后的普洱茶洞藏时代。

与此同时,云南人也没闲着。80年代普洱茶生意非常火热的年份,加上特区建设热,云南省茶叶公司就想到离香港最近的深圳特区淘金,这样既把茶叶出口生意做了,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又支援特区建设,是不是很爽的事!于是,1988年底云南茶叶公司在深圳设立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公司,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开发香港市场。因富华公司在深圳有仓库,普洱茶在仓库里放一段时间,再运香港,故非常受茶商欢迎。富华公司的仓库,可以算深圳仓的鼻祖。现在深圳房价这么贵,在深圳大规模藏茶不经济,早年深圳还是为普洱茶仓储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

到了90年代,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被台湾人挖掘起来,那些在销区收藏茶叶的人,肯定要建仓,从而推动台湾仓、大马仓、韩国仓等等地域仓之兴起。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之外的地域仓兴起,开始是为了货物周转(中转仓库)与降低仓储成本(相比香港仓储费用极低)——肇庆仓,后来是为了投资升值。

投资收藏推动年份茶交易火热,台湾人、马来西亚人等普洱茶新贵,不但到香港淘老茶,也跑到云南找茶。但云南省公司与茶厂没有仓储成品的传统,除了积压的滞销货外,其提供的都是新茶。而且他们经常跑云南也辛苦,而且增加差旅费,也需要在昆明有合作伙伴帮他们组织货源。于是,昆明的一些茶商抓住这个巨大的商机,一边帮外商向厂家下单定茶,一边在昆明建仓存储年份茶,卖给台湾人、马来西亚等外商,在淘了普洱茶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在90年代开启了昆明仓时代。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随着90年代兴起普洱茶投资收藏热,复制号级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茶成为了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大量的假老茶就是在90年代到21世纪初生产出来了,让人趋之若鹜,奉为神明!直到现在做假老茶,还是一门赚“白粉的利润,不用操杀头的心”的“绝好”生意!!

2003——2007(仓储的大盘时代):大陆普洱茶兴起,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

虽然普洱茶进入了干仓时代,但直到2008年之前,市场上的茶品良莠不齐,湿仓茶可以说泛滥成灾。

这里要说一下香港传统仓储的霉变现象。香港的完整仓储是由入仓与退仓构成。入仓,就是将茶叶放入密封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让茶叶快速转化。在入仓过程中出现发霉现象,没必要大惊小怪,因为其原理跟熟茶渥堆一样,都要利用微生物来发霉。对霉要一分为二来看,益生菌我们欢迎,杂菌与腐败菌要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之内。在密封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茶叶转化其实是很难控制的,在产生大量的益生菌的同时,也会滋生许多杂菌与腐败菌。我们通常说的“霉变”,是指杂菌与腐败菌多的情况。对于入仓后有一定“霉变”的茶,就要用退仓技术来清除杂菌与腐败菌。在通风透气、温湿度降下来的环境下,茶叶中的微生物会继续变化,益生菌会增多,杂菌与腐败菌会减少。当杂菌与腐败菌在安全范围以内,我们就说仓退得干净,在安全范围以外,就会觉得仓味重,仓很难退干净。

所以,我们对湿仓茶要科学辨证地看,不能一棍子打死。高温高湿只是表象,怎样将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才是关键。现在香港的仓储技术已经在湿仓基础上进化,变得安全可控得多,不能简单的说港仓一定就是湿仓茶。即便是湿仓茶,也要辨证来看是否可以喝。

干仓不需要退仓,因为其没有入过高温高湿的仓,其主张茶叶密封自然存放,将湿度严防在75%以下,湿度低了许多,茶叶的微生物作用就没有湿仓茶激烈,也会产生不同于湿仓茶的菌群,以益生菌为主,杂菌、腐败菌少。这就是干仓茶为什么闻起来没有刺鼻的仓味的原因。最多是茶叶存放久了比较沉闷,需要在通风透气环境下“醒茶”。

为什么会出现干仓概念,是因为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存茶,茶叶虽然能快速转化,但茶叶往往会霉变。在普洱茶不值钱的年代,消费者认为其就是一种低档的东西,便宜就好,品质没必要去过多追究与较劲。

但日本人、法国人把普洱茶当保健品卖就不一样了。如果普洱茶过不了安全关,老外是不买账的。于是我们看到80年代做了普洱茶的药理实验,证明对人体有益,特别是“降三高”作用明显。为消除日本人对“发霉”的误解,就要研究微生物怎样参与后发酵,以证明“发霉”是健康安全,对人体有益的。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普洱茶的加工与仓储已经提升到食品安全、保健价值的高度上来。90年代,台湾人在宣传普洱茶的品鉴审美价值、越陈越香价值,其对普洱茶的要求,不但是健康、安全,还要好喝、颜值高,越存越好。显然香港传统的高温高湿存茶,无法满足这一消费升级之需要。于是在九十年代酝酿,到了2001年市场上开始出现了干仓概念,并将香港传统仓储贬低为湿仓。

2003年大陆普洱茶市场兴起,开始大家受香港传统仓储影响深,随着干仓概念的普及,到了2005年以后,干仓取代了湿仓,成为行业共识

2003——2007年,是普洱茶仓储的大盘时代,臧品良莠不齐,只要是片树叶子,说是普洱茶,都会有人要,傻傻收藏起来,期待若干年后解决女儿的嫁妆,与自己的养老问题。虽然2005年以后干仓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用湿仓茶来投机获利的还是非常多,也就是说那是湿仓与干仓并行其道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天量茶叶存放在东莞,东莞也取代了香港、肇庆,成为了藏茶之都。

2008——2014(仓储的小盘时代):自然仓大行其道,科技仓引领未来

2007年,普洱茶价格冲顶暴跌,市场上的天量库存动不了。于是普洱茶进入了小盘时代,也就是选择古树茶、品牌茶来建仓。这时普洱茶也进入专业仓储时代,不但以东莞为代表的广东仓技术成熟,而且北方仓、西北仓、华东仓、华中仓,等各种销区地域仓兴起来了,原产地仓储也在兴起,勐海仓、思茅仓、景谷仓、临沧仓等等不一而足。

这个时期,不再是湿仓与干仓并行,而是干仓一统天下,大家都有意识地选择干仓存放,并摸索出干仓自然存放之道,于是各地的自然仓成为最主流的仓储形态。与此同时,人工控温控湿的技术仓也在兴起,并研究微生物与仓储的转化,打造科技仓。

被否定的湿仓,在这一时期借助技术仓之名义,获得新生。高温高湿虽然有弊端,但其能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加快茶叶转化时间。那我们通过技术手段,让微生物大量繁殖,又让杂菌与腐败菌控制在食品安全范围以内,这就是技术仓兴起的原因。目前自然干仓大行其道,随着微生物科学深度介入普洱茶的后发酵,技术仓已经披上最时髦的外衣,将以科技仓的名义,在未来与自然仓并驾齐驱!定向培育与选择菌群就是黑科技之一,也就是今后你需要什么样风味的普洱茶,我都可以通过菌群的定向控制,来按需制定微生物配方及仓储模式,以陈化出消费者需要的口感……

2015——(健康仓时代):大健康产业与年份茶交易催生新型仓储概念

2015年以来,有三个东西需要关注:

一是普洱茶作为大健康产业,未来前途无量。

这样,普洱茶仓储将迎来健康仓时代。以后各种仓储概念会弱化,会形成自然存放与人工深入干预两大流派,不管采用何种仓储模型,其最终目的都是回归到健康之道,这就是未来将进入健康仓时代之原因。

二是普洱茶告别卖新茶的“速成普洱”时代,重回年份茶交易体系。

过去的传统工艺强调普洱茶是半成品,所以其需要通过后期仓储来将普洱茶养“熟”(不是指熟茶,是指仓储陈化的后熟作用)。只有经过“后熟”的普洱茶,才是普洱茶成品。

2005年以后,流行卖新茶,无论生茶还是熟茶的工艺都发生了很大改变。这

其实是“速成普洱”,即为了让普洱茶能尽快好喝,尽快上市交易,改变了以前的“半成品”工艺。

在生茶方面,许多人将前发酵的萎凋、渥红、闷黄、摇青工艺,绿茶的高温提香等带入普洱茶的初制中来,这些绿茶化、红茶化、黄茶化、乌龙茶化的工艺窜进来,虽然新茶就能做到苦涩度低、香甜柔,适口性好,适合现喝,但缺乏后期陈放价值。

在熟茶方面,传统工艺以轻发酵、适度发酵为主,2005年以后为了让熟茶做出来马上能喝,能尽快上市交易,采用了重发酵技术。重发酵的熟茶,口感顺滑,适口性好,发酵出来,摆放几个月就可以喝。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香气不够,喝了口腔有点干燥,没有回甘,后期转化空间不大。而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不好喝,需要长时间后期转化才逐渐变得越来越好喝。转化到位的轻发酵熟茶,香气好,回甘生津,具有极高的品饮价值。

今后,普洱茶要重新回归半成品工艺,让半成品在通过后期仓储熟化为成品,并形成绝大多数的新茶、中期茶以品饮消耗为主,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的格局。

也就是,新茶品饮消费,以前发酵与绿茶化的创新工艺为主,其适合现喝及三到五年之内喝掉。(占40%)

中期茶以传统普洱茶半成品工艺为主,后期仓储五到十多年,转化到一定程度,大量品饮消费掉。(占40%)

挑选少量精品茶长期收藏。(占20%)

三是仓储形成金字塔结构:原料仓、流通仓与精品仓各安其位

仓储有三个层面的东西,一是原料仓,这是料头与生产厂家的战略性收储,以应对原料市场价格的波动,以及为拼配储备原料。二是流通仓,其模式是仓储两到三年,最多七八年,然后大规模推向市场,其是快速流转,走大货的模式。而且其是一边仓储,一边卖茶,只要有客人要,不管是新茶还是中期茶,都很乐意开仓放粮。第三个层面是精品仓。仓储要大幅度升值,必须物以稀为贵,显然不是大货,而是精品才有长期存放的价值。大货还是要在流通仓快速变现。天量的莞仓,为什么卖不起价,变现难,其实就是搞混了流通货与投资货,大量的流通货长期投资,这无疑是莞仓的悲剧!

流通仓与精品仓可区隔建仓:大货存流通仓,以卖新茶与中期茶为主,有长期陈化价值的优质茶品入精品仓,以卖中期茶与老茶为主。二八法则,将成为普洱茶仓储发展的主流:仓储二分精品收藏,八分大货流通。

如今,普洱茶仓储已是三足鼎立,即勐海是原料仓的高地,东莞是速成仓的高地,昆明是慢养仓的高地。至于流通仓这块,勐海会形成原产地流通仓,东莞会形成速成流通仓,昆明会形成“互联网+流通仓”。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