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样验收茶鲜叶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做绿色发展引领者 看云南“10大名茶”头名茶企的匠心制造

  前言

  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地农业独特优势与产业发展现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云南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契机中,大益也成为了云南茶叶品牌走向世界的代表。这背后,有着大益茶人81年来的辛苦耕耘,也是大益坚持“一心只为做好茶”信念的成果。

  近日,云南日报记者走进勐海茶厂,对大益践行“绿色发展”的具体举措进行深入地了解与采访,见证大益连续三年摘得云南省“10大名茶”第一名、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强企业”,实至名归。


  做绿色发展引领者

  看云南“10大名茶”头名茶企的匠心制造

  “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在茶产业等8个重点产业发力,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作为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的云南来说,全球普洱茶企的“带头大哥”——大益集团,无疑是带动和促进我省茶产业发展中有品牌、有技术、有渠道的大龙头。

  近几年来,大益这家已有81年历史的老茶企十分“不安分”,不断在从种植到品饮的全产业链各环节中寻求突破与革新,成为了行业的领跑者,连续三年摘下云南省“10大名茶”第一名、云南省绿色食品牌“10强企业”。

  日前,记者走进勐海,探访大益集团之核心勐海茶厂,看看多年来大益茶品从茶园到茶杯的过程中,是如何坚守绿色发展之道,又是怎样用品质擦亮“大益”这块金字招牌。

  从茶园到初制所

  在传承中创新升级

  清晨8点,3月的暖阳透过淡薄的云层撒向绵延无边的布朗山,只见大益布朗基地茶树间的采茶人,双手灵活地将一颗颗粗壮、嫩绿的芽尖收入篓中。

  大益的原料,除了向勐海等优质茶区收购外,就来自巴达、布朗基地这2个自有生态茶园,所产之茶皆具高山品质,是大益普洱茶品质的强力保证。近年来,2个基地从标准茶园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等方面不断探索,在保证茶园的绿色生态中传承创新。

  茶园中,一张张黄色的诱虫板和太阳能灭虫灯十分显眼,被笼罩在香樟、小叶桢楠等树荫里的茶芽颇为壮实。“茶树喜阴,选种一些合适的树木套种,可以遮阴促进茶叶生长;在茶行中间,覆膜、种植绿肥、套种菌菇,既能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进行有机肥培肥;茶园养蜂则可以抑制细小虫类……”

  据基地场长李健介绍,布朗和巴达2个基地遵循传统的农耕种植方式,全人工除草、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出了一批批生态、健康、绿色的茶叶。于1988年建成投产的布朗基地,为勐海茶厂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备案基地,先后获得南京国环有机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农业部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追寻新技术、不忘老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升级,一直是大益人做茶的坚持。

  “慢一点,用力踩下去,等鞋子全部套起来再走。”下午6点,谭鑫听到从四周传来的摩托车声、电动车声、皮卡车声,他赶紧放下手中的茶杯、跑到加工车间门口,招呼茶农们先用鞋套机穿好鞋套,才能进入茶叶鲜叶摊晾场。

  正是春茶采摘季,布朗山乡班章村的老曼娥茶叶初制所,迎来了它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刻。8台杀青机、3台揉捻机火力全开,芬芳的茶香钻进鼻腔。穿着“大益红”工作服的工人们,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儿,鲜叶摊晾、过秤、开单、杀青……

  这个占地3到4亩的初制所,将生产和生活区完全分离,是大益目前200多个规模较大、加工技术成熟的毛茶初制所中的一个,仅加工车间就有1000多平方米、晒场达2500多平方米。

  初制所的老板谭鑫,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牌”大益人,从2006年起为大益供应原料至今,并已连续3年荣获大益“优秀原料供应商”。

  谭鑫介绍,硬件设施是“优秀供应商”评选的重要标准,这几年大益供应商们都在卯足了劲提升初制条件、制茶技艺。“鲜叶初制,对标的是勐海茶厂的成品加工,从鲜叶到晾晒全部采用‘离地式’操作,而且为保证初制环节的食品安全,近年寨子里不再养鸡和狗。”

  在当地,大益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出了名的严苛,供应商若有松懈就得承担被取消供应资格的风险。用谭鑫的话说,但凡能通过勐海茶厂验收的原料,拿到任何地方都不愁卖,因为茶农家的每一片茶叶,从长出来那天就被装上了“追踪系统”。

  何为“追踪系统”?勐海茶厂原料部有一批专业的“驻乡采购员”,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茶区,详细掌握着片区内茶农及茶叶的信息。每天到初制所交鲜叶的农户家茶地在哪、品质如何、每天摘多少,茶园哪天除草、修剪,他们都十分清楚。近年来,当地农户多以种茶为生,大益驻乡采购员时常入户、进茶园,指导他们管理茶园、讲解原料初加工、食品安全知识,从茶园源头把好第一关。

  从毛茶到成品

  工艺迭代品质提升

  内质丰富的茶鲜叶,必须依靠合理的人工采摘、纯熟的初制工序,才能完成从芽叶到毛茶的华丽蜕变。因此,采茶人、制茶人只有每天和时间赛跑,才不辜负大自然的馈赠。

  好在谭鑫早早就瞄准了规模化、品质化制茶。初制所建立之初,他投入40多万元购买大型色选机、杀青机、揉捻机等先进制茶设备,以半机械化、清洁化制茶,取代传统的烧柴、煤手工制茶。以谭鑫20多年的做茶经验来看,采用机械制茶不仅更加环保,还能让产品品质大幅提升、效率提高、运营成本降低。

  “比如在‘杀青’工序中,传统方式采用的是一边烧火、一边炒茶,不仅人工、燃料成本高,对空气也会造成污染,而且温度也没法精准地控制,时常出现焦糊、高火味等问题。选用杀青机,让机器和人工相结合,温度控制得更精准,杀青导致的品质问题基本被杜绝了,原料品质自然上去了。”谭鑫说。

  产地、原料、工艺……当中每个因素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导致茶叶成品质量的变化,在统一标准,品质坚持这件事上,大益已走在行业前列。

  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之后,逐渐规范了普洱茶的制作原料、制作技术,制定了普洱茶生产的一系列标准,形成了将不同等级、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年份、不同发酵度的茶叶拼合在一起的研配技术。“为保障原料的真实性与优越性,原料入库实行外形、内质双重验收,每批入库原料必须进行农残测定,合格入库的原料则进行分级别、分区域、分茶季堆码。”勐海茶厂储运部部长郑鲁介绍。

  2006年勐海茶厂启动品质资源调研工作,目前已建成涵盖云南省境内所有茶叶品种(31个种、2个变种)不同季节、不同年份总共3898个样品资源库。2008年,以研配和发酵为核心的“大益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大益首创的微生物制茶法(第三代发酵技术)问世,成为大益工艺价值的新亮点。

  很多到勐海茶厂参观生产线的茶友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大益茶生产需要多少道工序?”质量技术部部长熊明枝,曾在生产部工作13年,从备料到产品合格出厂,她对每一道工序极为熟悉,但面对这个问题她也犯了难。

  她介绍说,质量管控贯穿大益茶生产的所有环节,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人都是以“吹毛求疵”的态度来做“品控员”。熊明枝举例,单说备料车间的筛分、捡剔,就包含了多重环节,圆筛机、抖筛机、风选机分别筛分长短、大小、粗细、轻重;静电、色选、人工多重捡剔,剔除茶叶中的非茶类夹杂物、茶类夹杂物。

  “这里的筛分算几道工序?大益很多验收标准高于国标、行标,砖、饼、沱等形态不同、重量不同的茶品,所需工序并不一样,这又如何计算工序?”面对这个问题,熊明枝始终认为,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

  “把质量融入每天的工作,并作为第一件事来抓,这不是一种许诺,而是一种责任。”在2021年的质量月启动仪式上,大益集团总裁吴远之强调,质量不仅是企业的生命,也是顾客的健康。据他介绍,勐海茶厂自2004年改制后,从零开始率先在行业内启动质量标准建设,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

  从“老字号”到“新国潮”

  自主创新与提质增效

  20世纪30年代建厂之初,勐海茶厂制茶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经过几代大益人的努力,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准明显提高,发酵车间大楼、成型车间大楼、技术中心、新仓库等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生产技术、设备已实现从跟随到引领。

  车间内,静电拣剔设备、色选设备、青、人工拣剔流水线、熟茶联装筛分生产线、自动匀堆生产线、自动称量流水线、包装流水线,这些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供了硬件基础。

  2020年4月,勐海茶厂正式全线采用天然气生产,成为勐海县第一家采用清洁能源生产的企业,碳氧化物的排放量减少到沿海地区的要求,运营效率由75%提升到95%。

  据勐海茶厂生产部部长朱笔武介绍,2017年烘制车间正式采用自主研发的“温湿度曲线导入烘制系统”,点击曲线即可实现自动烘制,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烘制均匀性、保证茶品品质。“以前,采用的是盘管式蒸汽不断循环,需要人工定时进入30—50℃的烘房测量温湿度、调节阀门,烘制很难均匀,技术难度大。”与此同时,“烘房冷凝水回收装置”正式诞生,烘房冷凝水实现闭环回收、循环使用,从数据来看,该装置每年为茶厂节省水费5万元、综合经济效益提升12.5万元。

  2017年,勐海茶厂及大益旗下4家企业联合申报的“普洱茶绿色制造及绿色设计平台一体化建设”项目,获批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项目。2010年,云南大益茶业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挂牌成立,被评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2018年邓子新院士工作站,相继在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前称七号院)落户、挂牌……

  一系列的科技支撑与政策支持,为大益面向市场、有效转化技术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大益已获得发明专利24个、实用新型专利14个、外观专利65个。

  在将“老字号”变成“新国潮”的打造中,从2018年起,大益陆续推出以科技为支撑、健康为导向的“益原素”系列产品,致力建立以品饮为目标的消费市场新模式。2020年3月,为驰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大益首款液体饮料“益原素普洱酵饮”应运而生,凭借0蔗糖、0脂肪、富含膳食纤维几大特点,成为消费者新一代健康之饮的首选。同年9月,大益与广东宏远正式牵手冠名CBA十冠王、成立大益球迷总会,让更多年轻消费者重新认识了大益这个老茶企。

  与此同时,大益积极寻求与大益有着共同发展目标的国际品牌迪士尼跨界深度合作,已连续推出4款以米奇、木兰为形象的迪士尼联名茶品,将80、90后熟悉的迪士尼角色与中国茶文化深度融合,使得传统农产品重新被定义。

  未来,在品牌年轻化策略的主导下,大益势必还会以不同的形式走出更多精彩的路。“从发展的角度看,普洱茶产业才刚刚起步,大益要做现代普洱茶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吴远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云南日报记者:李莎

  责编:徐嵩钦

茶山实况播报:2020年云南春茶产量、品质、价格,交易量怎样?

  又到一年春茶采摘季,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记者走进茶山,走近茶商、茶企,看看今年不一样的春茶生产……

云南茶农采摘春茶场景供图

  交易量明显下滑

  在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境内的昔归村,自春茶开采以来,相比往年同期,前来茶山收购的外省客商少之又少,实际交易量明显下滑。临沧古树人家昔归初制中心负责人余世刚介绍,受经济形势、疫情和旱情的多重影响,目前整个普洱茶行业都不太乐观。

  从3月31日开始,预定古树人家原料的新老客户逐渐增加,需求量才慢慢回升。目前昔归古茶树鲜叶已大量开采,古树的“黄金采摘期”也就这四五天,初制中心除了采制自己基地的鲜叶外,还准备了200万元现金,专门针对昔归村未建有初制所的茶农。这些茶农只要有鲜叶面临滞销,达到初制中心的采摘要求和标准的鲜叶,中心全部按照时价进行现金收购。

  4月1日,古树人家自采和收购的鲜叶将近600斤,对于无初制所的茶农来说,把叶子变成现金带回家心里才最踏实。

云南茶农采摘春茶场景供图

  保用工变成保销售

  普洱市思茅区南坪镇的春茶终于上市,相比往年,该区的茶源广场有点冷清。

  一名在当地经营茶叶的茶商透露,他的普洱茶主要销往上海,目前春茶的价格比去年低了些,主要原因在于上海的茶店至今没有开门。

  该茶商介绍,疫情下的春茶问题已经由原来的保证春茶用工、完成春茶生产,转变为春茶销售。“普洱茶春茶价格比往年同期低一些是预料之中的,但春茶寒冬不会一直持续。”

  目前一些名山古树茶受采摘成本控制,价格还有小幅上升。相信随着疫情结束,普洱茶整体行业会迎来回暖时机。

云南茶农采摘春茶场景供图

  特殊时期下的收购工作

  3月25日,勐海茶厂今年的春茶收购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早上7点,勐海茶厂原料、储运、质量技术部相关验收人员秩序井然的做着准备工作。收购现场,一辆辆装载着毛茶的卡车,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待检测、登记、验收入库。

  工作人员介绍,因受干旱天气的影响,今年春茶萌发时间整体要比往年晚了近半个月、鲜叶水分含量稍低。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茶树的休眠期间增长,鲜叶内积累了较多的内含物质,干毛茶的香气、滋味更丰富。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普洱茶市场受到了冲击,从而导致原料市场比较低迷,较往年相比,茶山村寨比较冷清,订单锐减。勐海茶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行业龙头,勐海茶厂从供应商、茶农切身利益出发,仍然坚持正常收购,不仅原料收购数量不减,而且收购价格较去年还略有提高。

  全省春茶产量预计达20万吨左右

  4月1日,昆明多个茶叶市场部分店铺已开门营业,不少店铺仍然关门谢客。

  一家开门营业的茶商介绍,目前早春绿茶价格在100多元到600多元每公斤,三月中旬公司就开始出售绿茶,受疫情影响,出口量几乎为零,目前主要销往陕西、广西、贵州等地,销量跟去年同期相比少了一半多。

  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驻会副会长徐亚和表示,正常情况下春茶产量占全年产量的35%—40%,夏茶占35%左右,秋茶占30%。去年全省茶叶产量在44万吨左右,春茶产量在18万吨左右,今年春茶产量预计逼近20万吨左右。

云南省茶叶电子商务协会的“爱心茶园”供图

  “爱心茶园”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全国大规模的客运还没恢复,来云南茶山的外省客商下降一半以上,收茶的人少了,所以价格跟往年相比略有下降。”云南省茶叶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司祥龙介绍,随着交通解封,云南春茶销量马上就会起来,茶农脱贫致富的脚步不会因为春茶暂时的低迷而受到影响。

  记者了解到,云南省茶叶电子商务协会目前已逐步发展到160家茶企业会员和500多家电商个体会员。该协会联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爱心茶园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出的“爱心茶园”电商扶贫项目,项目以贫困地区茶产业为载体,发挥“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电商企业+茶农”的联动作用,重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茶园,整体打包成“爱心茶园”,以茶农增收为目的,实现从“茶园到茶杯”、“茶农到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云南省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爱心茶园”启动后,该村茶叶毛茶价格从之前平均18元每公斤的收购价涨到30元每公斤,2017年达40元每公斤,2018年春茶收购价格达到了50-110元每公斤,2019年达70-130元每公斤,大幅度提升了顺南村茶农的收入。

  镇沅县者东镇是苦聪人聚居地,滞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困扰着当地群众,镇沅“爱心茶园”项目将该镇樟盆村1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325亩茶园全部纳入。村民罗开生家原有茶园16亩,“爱心茶园”项目进入之前,茶园接近荒废,每年仅采春茶,夏秋两季茶叶因没人收而不采摘,因经济贫困,孩子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在家。

  “爱心茶园”项目进入之后,罗开生的媳妇今年在合作社采茶收入达到7800元左右,罗开生自己在茶叶加工厂上班每月工资有2600元,仅两人茶叶项年收入合计37800元,加之养鸡和养猪等收入5000元左右,累计收入42800元。一家4口人,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500元左右,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今年罗开生新建起了两层小楼房,女儿罗青盈也背上了书包重返课堂。

“爱心茶园”培训现场供图

  打造普洱茶品牌让茶农受益

  记者还了解到,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云南省通过参加和举办普洱茶博览会、茶文化节,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开展茶文化研究,合力培育普洱茶品牌,不断扩大云南茶叶的市场占有率。

  在龙头企业方面,云南发展壮大出了以大益茶叶集团公司为首,龙润公司、下关沱茶集团、滇红集团、勐海八角亭、昌泰集团、雨林公司、澜沧古茶公司等一大批著名的普洱茶企业。

  同时,云南众多茶企、茶商和茶农们借助互联网营销,开启了茶产业“互联网+云茶”的新时代,成效显著。以大益公司为例,自2015年至今大益连续五年蝉联天猫“双十一”茶行业销售冠军,2019年“双十一”一天就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

  就普洱茶品牌而言,云南形成了“大益”“下关沱茶”“滇红”3大国内外知名品牌,还形成了以冰岛、老班章、易武、昔归等山头产地为代表、各具特色的个体品牌,产品品牌不断显示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助力当地茶农迅速脱贫致富的作用。

  勐海县布朗山的老班章寨子,家家户户住的都是一栋栋的小洋楼,汽车早已经是寻常之物。这个老寨,现有135户630多人,共有茶园7000多亩,其中古茶园3800亩左右,年人均收入30万元左右。

  “今年的春茶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本地人不担心销不出去,因为老班章就是品牌的保证。”村民艾华说。

  云南网记者赵岗


12个字告诉你,一杯好茶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是茶树原产国,是最早利用和品饮茶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是美饮美食的国度。中国人对于好茶,长期以来都抱有无穷无尽的兴趣与不懈追求。

  那么,从消费者喝到一杯好茶到角度,一杯好茶是怎样炼成的呢?

  从茶园到茶杯,离不开种、制、泡:首先要种出来,然后要制作成产品,最后要冲泡成茶汤,涉及诸多因素。

  一杯好茶的炼成过程,大体就是从一类好茶,到一款好茶,再到一杯好茶。

  我们今天就以12个字来简要聊聊这个话题。

名山良种

  茶首先是种出来的。好茶则首先离不开名山良种。

  这里的名山,指的是小产区;良种则有两层含义,一是优良品种,二是优秀的种植技术。

  简单讲,这里重点关注的是,什么样的茶树?长在怎样的环境?是怎么生长的?这对于优质鲜叶及其内质形成关系密切。

  名山良种包括四方面的优秀和综合优秀:一是产区立地,二是茶树品种,三是树形树龄,四是种植技术。

  第一,产区立地:包括气象、土壤、生物、生态四大因子。其中,气象因子包括阳光、温度、水分、山场和其它因子。每个因子又可以细分出多个影响因子。茶树作为生命体,扎根于土壤吸收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和积累内质,这些都受到立地环境温度、水分和山场等的综合影响。

  优秀的产区资源禀赋,是出产好茶的根本基础。通常说的“名山出名茶”中的名山,指的正是以上产区四大因子综合评分的优秀。

  第二,茶树品种:影响到茶叶产量与质量。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国,茶树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在长期的茶树栽培和品种选育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国家级良种、省级良种和地方品种,不同品种有不同的形状特征、基本特点与适制性。除了良种外,当地的群体种因为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因为不断变异而形成的差异化与丰富性,也为后续的茶叶品质提供了更多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第三,树形树龄:树形树龄会影响到茶树的光合作用表现。不过,这种差异性,体现在高密植的修剪型茶园、野放型茶园以及类似云南许多原生态茶园中的古老茶树上面,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这种不同的背后,同时还往往关联着这些不同树形树龄茶树所生长环境之间的显著差异,从而导致茶树光合作用与内质形成和积累方面的差异。

不同生态的标准茶园对比

  以云南的茶树为例,人们在谈论小树、中树、大树、古树等不同树龄茶树品质的差异时,往往仅仅或过分强调树龄差异,甚至直接以树干粗细论品质和价格,而忽视了茶树生长地生态环境的显著差异。即便是同样树龄的茶树,生长在光秃秃山坡上,还是生长茂密森林中,两者在光合作用的内质形成与积累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在看到不同树形树龄茶叶内质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也要综合客观认识,而不要过度放大,或者盲目引导。

不同立地生态与树形树龄的茶园对比

  第四,种植技术:这包括茶园建设、土壤管理、树冠培养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在产区资源禀赋确定、茶树品种选定的情况下,茶树的种植技术对产出鲜叶对质量影响很大。种茶是门技术活,需要摸索、学习和长期努力。

  比如说,茶园耕作、茶园除草、水分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控以及在如果需要时合理用药,等等,都是技术活,都是让在能够出产优质鲜叶对地方最终出产优质鲜叶所涉及到的方面。

  有了名山,尚需保护。这方面,有些知名茶区曾经因为无序发展而导致生态破坏严重,从而影响到整个产业发展,不可谓教训不深刻。

  有了名山,保护好了,还需良种。有些资源禀赋不错、生态也非常优秀的茶区,在科学栽培尤其是合理施肥用药方面长期存在欠缺,直到最近才如大梦方醒。有些热门产区,存在滥用除草剂,以及过度采摘损害茶树的现象,这都是值得警醒的。

精工细作

  茶叶是制作出来的。好茶离不开精工细作。

  这里的精工,既指精致适宜的工艺,也指精专得法的茶师;细作,既指精细考究的制作,也指良好的生产环境与管理系统。

  精工细作包括五方面,一是鲜叶采运,二是毛茶初制,三是原料精制,四是产品研发,五是成品生产。

  第一,鲜叶采运:包括鲜叶采摘、收购、运输和储存。采茶也是门技术活,什么时候采,怎么采都是有讲究的。通常而言,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能就要涉及鲜叶收购,这就涉及到前期的茶园调研或协作,鲜叶标准的相对统一以及成本管控等方面。在鲜叶产地和加工基地存在2-3小时车程距离的时候,合适的运输与到厂后的短时储存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鲜叶在被从树上采摘下来后,就开始失水,就开始了内部变化。

  例如,云南有些地方,茶山离村寨路途较远而且交通不便,以前一大早出门走几个小时山路去采茶,采完后再走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回到村寨去制茶。他们在发现因为长时间而且相对高温情况下可能对鲜叶存在不利影响后,最近几年就逐渐将初制所建到了茶山,便于更及时初制,以更进一步保障毛茶品质。

  第二,毛茶初制:这涉及到工艺流程与参数、制茶装备、制茶技师和制茶场地。制茶装备与制茶场地是硬件,这要满足清洁化生产的要求;不同人对于同样一份工艺指南,实际操作时也常常出现不同结果;初露头角的制茶新手,与经验丰富的制茶老手,即便同样的鲜叶,做出来的茶往往也有不同。通常说的“看茶做茶”背后,是根据原料特点、制茶天时与所追求风格的灵活拿捏,背后实际上是需要多年制茶经验的积累。

  对于有些茶,如普洱熟茶,需要在毛茶基础上经过渥堆发酵而成,这也是技术活。又如茉莉花茶,窨花过程也是技术活。

  第三,原料精制:不同的茶类,对精制加工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有些省略,有些简单,有些则是较复杂。原料精制,目的是剔除杂质、整饬外形、分别等级、稳定和提升原料品质,以利于后续拼配和付制。

  第四,产品研发:产品需要原料,但原料不等于好产品。好产品离不开好原料,但好原料不等于好产品。

  产品研发,是一项专业技术活。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需求为逻辑起点,基于对客户群体的定位,提炼和形成产品概念,确定产品名称,并相应确定产品口感风格和规格形态,设计与之契合的包装形式和外观,控制产品成本,然后生产加工和品质管控,并进而统筹考虑营销推广等工作的一个系统作业。产品研发能力,也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研发实践中不断磨练和积累——审评拼配如此,系统作业也是如此。

  链接:探润研发手记

  第五,成品生产:这包括包材采购、成品加工和成品储运。包材采购涉及打样定样、下单生产、进厂验收等环节,成品加工涉及加工装备与场地和生产品控等方面,成品储运涉及到储运安全以及出场检验等方面。所有这些方面,都与成品到达市场后都品质与成本相关。

  好鲜叶不等于好毛茶,好毛茶不等于好原料,好原料不等于好产品,这中间的道理不难明白,因为从鲜叶到毛茶,从毛茶到原料,从原料到产品之间的每一个转换,都离不开精工细作。但实际中,各种误区或引导的偏颇层出不穷。

  比如,过去若干年来,云南普洱茶对于山头村寨的过度强调而忽视加工制作,以致于市面上有些名山名寨的产品虽然价格高昂,但因为制作失当而品质平平。

  又如,好产品离不开好研发,离不开对成本的考量,通常还离不开品质的持续稳定。但市面上太多的产品,基本是还处在弄点毛茶配个包装就上市销售的阶段,如果能再有个玄虚的名字或龙飞凤舞的书法,就大概算是小螃蟹“横行”江湖了。

冲泡得法

  有了好茶,还需要冲泡得法,才能喝到一杯好茶。

  绝大多数情形下,中国的茶叶消费者,都是买的茶叶,喝的茶汤,而从茶叶到茶汤的转换过程,不会自然而然完成,需要依赖于合适的冲泡。所以,泡茶的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从一款好茶叶到一杯好茶汤的转换过程,实际上也是一杯好茶最终炼成过程。

  笔者认为,就日常品饮而言,所谓泡茶,就是以合适的器具和方式,将茶里面能溶解于水的滋味物质和释放出来的香气物质“冲泡出来”,并获得适合自己口感的茶汤。笔者曾经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把制茶当作“制造一杯能喝的香水的艺术”。其实,在泡茶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中国人把泡茶当作“调制一杯能喝的香水的艺术”。

  茶叶冲泡涉及多方面,笔者将其概括为日常泡茶六要素,包括泡茶用量、泡茶用水、茶水比例、泡茶水温、冲泡时间和泡茶器具。在一些要素基本固定的情况下,你也可以总结自己的泡茶三要素或泡茶四要素。这方面,笔者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可点击链接查看,在此就不再展开。

  链接:日常泡茶六要素

  简言之,日常泡茶时,针对手头的这泡茶,基于自己的口感或同饮者的口感偏好,选择合适的泡茶用具,在泡茶用量、泡茶用水、茶水比例、泡茶水温、冲泡时间等因素之间总体把握和灵活拿捏,最大程度的呈现出这泡茶的内质特点和品质风格。

  对于喜欢和/或擅长泡茶的消费者或发烧友而言,在得到一款好茶后,在享受冲泡过程的同时,喝到好茶汤,获得自己感觉良好的消费体验,一杯好茶至此炼成。

  但对于一些不喜欢和/或不擅长泡茶的消费者而言,如果因为泡茶环节而没能表现出茶叶已有的水平,那轻则影响消费体验,重则反过来质疑茶叶质量:这茶是不是有问题呢?所以,从这个角度,对于出品好茶的厂家而言,不能完全将消费者都假设为经验丰富的泡茶老手,需要在取用方便、冲泡指南和器具配套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

小结

  第一,名山良种,精工细作,冲泡得法,这十二个字所代表的“种、制、泡”三个环节,是一杯好茶的三个必要条件。既要名山,还需良种;既要精工,还需细作;既要冲泡,还应得法。唯此,一杯好茶才能最终炼成。

  第二,无论是一类好茶的种成,还是一款好茶的制成,或者是一杯好茶的泡成,都涉及多种因素。一杯好茶的炼成,则更是受众多因素影响。因而,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些众多因素的综合得分,而不是过去放大甚至夸大某个因素的作用。比如讲树龄时忽视产区立地,讲产区时忽视制作加工,讲大师时忽视产区、原料与价格,以及系统和团队,等等。

  第三,从日常饮茶的角度,一个人很少只喝一种茶,一个人也不可能更没必要喝遍中国的所有的茶。而美好生活,通常离不开好茶。小产区作为好茶的指针,所以我们可以从天下名山小产区茶入手,开启中国好茶品赏之旅。

  注:内容来源茶业管理评论,原创作者邓增永,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