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怎样倒茶

找到约478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耀悦法师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作总结发言:我理解的茶生活

这两天大家以茶相聚,以茶省察自心,以茶结缘大众,度过了非常愉快的时光。听了诸位茶人的分享,很有触动。

各位茶人于茶之一道浸润很深,于一碗茶汤中品出了诸般滋味,除了甘甜浓淡,涩滑厚爽之外,那令我们念念不忘的,必是茶之外的味道。有些人在茶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有些人在一杯茶里体味到了心灵的成长,在座的每一位茶人都是用这一杯茶与这个世界对话,用这一杯茶与周围的人交流。我们的确应该感恩茶,茶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

在中国,茶这一片树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我们常说禅茶一味,茶道是从中国禅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日本禅僧山上宗二在茶书《山上宗二记》中说:“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皈依。”禅茶僧泽庵宗彭在《茶禅同一味》中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可以说,茶是趋入禅门的一个契入点,生活中入道的门径八万四千条,中国人偏爱茶,茶与我们最亲切,也最契合中国人的精神审美,我们从日常饮茶中窥到了那条通禅的幽幽小径。

曲径如何通幽呢?

一、禅茶一味是什么味?

虚云老和尚曾经开示:所有修行的要点都要导归当下,导归自心,离开了当下谈不上修行。这是一切修行的要点,茶道亦是。

茶与出家人的缘份亦是源远流长。在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之前,唐代禅门吃茶之风极其普遍,唐代的百丈禅师在其制定的“丛林清规”中,更是把禅门饮茶规范化,这套关于吃茶的详尽仪规在禅堂中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希望大家有机会去体味一下。

丛林饮茶重在实用,所用茶具极其朴素,泡茶用的是大铜壶,茶杯是杯壁极厚粗磁碗,至于奉茶的仪规也极简单,前面一人发杯子,后面一人倒茶。行茶者通常右手执壶,缓缓而行,倒茶时丁字步站立,小心缓慢地将茶水倒入茶杯,不可溢出,亦不洒落,接受者伸长手臂以杯相接。几百人的禅堂,安静的可以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在大冶洪炉的选佛场中,每个人饮到的茶是什么味道,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净慧老和尚在禅修中提倡:专注、清明、绵密。关于这一点,老和尚有一段具体的讲述:

修行任何法门都要保持专注、清明、绵密的状态。专注就是让整个生命的力量都倾注在一个目标上;清明就是要让内心明明朗朗,没有杂念;绵密就是要使专注与清明保持连续、稳定的状态,绵绵密密、相续不断。修行能如此,自然会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时候。

日本千利休曾说过: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我想,大家在煮茶、沏茶,行茶的过程中念念专注,念念导归当下,即是由茶入道吧。

二、赵州茶,平常味

一句“吃茶去”,深入人心。关于赵州吃茶去的公案,大家都很熟悉了,自赵州从谂禅师之后,禅茶成为深入人心的概念。

公案就是过河用的桥,禅师以此为媒介启迪学人,让人们以此为手段,止息妄心,令万念归一。时到今日“赵州茶”依然接迎学人无数。我们作为茶人,也不妨时时问自己一句,什么是赵州茶?

记得师父明憨大和尚曾经开示说:赵州茶是什么味呢?赵州茶就是平常心的味。平常心就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茶人千利休认为“所谓茶道,无非烧水点茶而已”。

煮茶、沏茶,行茶时念念专注,如同在禅座上打坐,下了座如何保持呢?也大约也如同在座的各位茶人,不煮茶,沏茶时,如何保持茶生活呢?

我窃以为,茶乃平常事,以平常心来行茶道即是茶生活吧。虽是平常事,一颗平常心却不易得,什么是平常心呢?

换言之,这碗“赵州茶”要以怎样的“平常心”来喝呢?净慧老和尚苦口婆心。他告诉我们:

“要用感恩的心态来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是在其中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人文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用包容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气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用分享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痛,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分关爱。

“用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净慧长老以“生活禅”的角度,对“平常心”又做出了一番深入浅出,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诠释。

我们要学习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心态来喝这杯茶,心心念念,日久功深。

我们要学习将“生活禅”的理念,一点一滴落实到自己的茶的生活里。祝愿大家都能过上自己向往的茶生活。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物理学家的研究:怎样不洒不漏、优雅地倒茶?

大家都知道,用茶壶倒水的时候,水有时会贴着壶嘴流下来,滴到桌子上,特别糟心。

凭借生活经验,我们知道选一个壶嘴细长的壶,或者倒得快一点,就不容易把茶倒得到处都是了。但物理学家们怎么能放过这个话题呢?在谷歌学术搜索“teapot effect“,可以找到近三万篇论文,显然不是只有英国人在关心这个话题。

研究茶壶的先驱

最早研究这个课题并发表了论文的人,应该是哈佛大学的Joseph Keller。最初,物理学家们(凭直觉?)认为,茶水会顺着壶嘴流下来是因为表面张力,或者液体表面的附着力。但是在1957年,Joseph Keller和同事Jean-Marc Vanden-Broeck发表了一篇论文,将这个现象命名为“茶壶效应”(teapot effect),指出它和先前猜测的两个因素没什么关系,但和大气压强有关。1999年,他们因为这项研究获得了搞笑诺贝尔的物理学家。

(Joseph Keller对茶壶是真爱,以下是他的茶壶收藏之三:

就算倒个茶,也要给出公式来!

在物理学上,茶壶效应可以解释为“流体倒出时附着在容器壁上的现象”。2009年,法国里昂大学的Cyril Duez等人发表了一篇论文(Beating the Teapot Effect),讨论如何优雅地倒茶。他们总结出影响茶壶效应的几个因素:壶嘴的材料、壶嘴的形状、液体的流速、液体的润湿性(wettability)。

使用超疏水材料

这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只要你采用了超疏水材料,那么不管你怎么折腾,都能优雅地倒茶啦。

如图,上面两幅图是用亲水材料制成的茶壶倒茶时的样子,下面两幅图用的是超疏水材料。

图片来自论文

论文中没有提这里用的具体是哪一种材料,我想给茶壶里外涂上一层不粘锅那种特氟龙涂层应该也是可以的,但那样似乎不太好看。

壶嘴要薄、半径要小

如果茶壶比较薄,壶嘴比较小,壶嘴边沿的角度就更锐利,倒茶的时候也更加优雅。这点也和生活经验相符,比如粤式餐厅常见的白胖子茶壶,特别容易把茶洒得满桌子都是……

很多玻璃茶壶会做出一个尖嘴,倒茶的时候更方便。用手冲壶泡茶似乎也不错。

手脚麻利些

有些人倒茶的时候,一看茶水淌下来了,赶紧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倒,结果茶水淌得更厉害。其实这时候你应该加快速度,茶水反而不淌了。

比如这样!不信你试试!图片:马来西亚的拉茶大赛

论文中指出,存在一个阈值速度,一旦小于这个速度流体就会贴在容器壁上(此处超疏水材料仍然开挂)。阈值速度与流体的润湿性、液柱的曲率有关。

喝奶茶

润湿性指的是一种液体在一种固体上铺展的能力(或者说倾向)。超疏水材料前面说过了,那么茶这方面能做点什么?

论文里没有详细讨论这点,我自己设想了一下。同样大小的一滴液体滴到同样的材料上(比如陶瓷),茶水、果汁、黑咖啡会马上摊开,牛奶、奶茶的液滴会“厚”一些,蜂蜜、炼奶几乎可以形成一个半球。所以,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在普通人会往茶壶里装的饮料当中,奶茶比较不容易淌下来。

实际上,论文团队在接受《每日邮报》的采访时提到,黄油就是一种天然疏水材料,所以奶茶比较不容易附着在茶壶上。(原话如此……然而奶茶里一般不加黄油的吧?)

大招!慎用!

最后,论文还提到的一个大招:有些材料可以用电来控制润湿性。

比如最后这张图,他们给茶壶覆盖了厚厚一层C型聚对二甲苯(帕里纶),再涂上一层疏水的含氟聚合物(AF1600)。在液体和容器之间加上电压,电压为0的时候,液体可以优雅地倒出来;加上300V的电压后,液体就会贴着茶壶流下去了。

这样你就得到了一个iPot,看谁不顺眼就假装不小心地把茶水泼到他腿上(啥?

一起优雅地喝茶吧!

来源:果壳、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些倒茶法,你都懂吗?

一个真正的茶人除了会泡好茶,还要会倒茶。倒茶,看似简单,但充满学问。考验你的时候到了,你知道茶应该怎样倒吗?你知道茶的倒法有多少种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学习倒茶的几种方法吧!

 

 

勾把

 

也称“双手穿提点钮”,适于400毫升以上的大壶。用一手的食指或中指,或更多的指头勾住壶把,拇指按住壶把上方,另外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盖钮(俗称“点钮”,其他4指收拢。

 

夹把

 

也称“双手把提点钮”,适于200—400毫升的中型侧提壶。用一手的拇指与食指夹住壶把,中指以下手指辅助,另外一只手的食指点钮。

 

 

捏把

 

也称“单手把提点钮”,适于200毫升以内的小型侧提壶。用拇指与中指向壶心倾斜捏把,以无名指与小指抵住壶把下方,食指点钮。

 

勾提把

 

也称“飞天把提持壶”,适于壶把一端往上飞扬如彩带飘扬的“飞天”壶。用食指以下的指头从外往内勾住壶提,或视长度决定几只手指,然后拇指点钮。

 

 

夹提把

 

也称“提梁持壶”,适于“提梁”壶。“提梁”壶的提把在盖子上方。持壶的方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包夹住壶提后半部根部,以拇指顺便点钮(也可用另手的食指点钮)。

 

点钮,除了避免壶盖掉落,还可控制出水。制作精致的壶,按住壶钮气孔,水是流不出来的,俗称“禁水”。若气孔设计在手指不能按住的地方,就只能点钮,不能禁水了。

 

 

找到约45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