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湖龙井国传御茗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文化载茶史,风华一馆藏丨一座为西湖龙井而建的博物馆,在龙坞茶镇落成!



用一生只做一件事,

护一域古建,如梁思成,

拯救了日本人“精神的故乡”——京都和奈良;

守一枚绿叶,如他和他的家族,

守护茶都杭州的一脉绮香——西湖龙井;

他们是冯骥才口中的“文化的疼痛者”


守一味茶香 正一身清气

西湖龙井的守护者


龙坞茶山风光一隅


北纬28°-32°,盛产名茶的黄金纬度带;


在这一区域内,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等名茶云集;


当然,还有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


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在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北宋时期,西湖群山出产的“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都已成为贡茶。


明代,《钱塘县志》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


清朝,乾隆六下江南,四上龙井,亲题《龙井八景》,御封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戚国伟大师正在评茶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西湖龙井差点毁于一旦。那时,西湖龙井茶市场乱象丛生,以雀舌、旗枪之名频繁乱战,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横行,茶农利益受损,茶人痛心不已。


出身西湖龙井村茶人世家的戚国伟为了保护西湖龙井茶这一资源型产业,遏制假冒产品的泛滥,多次向政府建言建立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制度以及规范市场秩序。


龙井茶西湖产区风光一隅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01年4月杭州市人大通过了《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同年10月,国家质监总局发布第28号公告,正式对西湖龙井茶实施原产地保护。与此同时,龙井茶标准等一系列市场制度体系也逐步建立,西湖龙井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西湖龙井群体资源保护区


2002年1月16日,国家质监总局批复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使用原产地域产品标识,戚国伟的“贡”牌,成为西湖龙井茶中首个受到保护的民族品牌。


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


如今,贡牌西湖龙井成为国家领导人的日常用茶,是中央政府赠送外国元首的重要礼品;在所有龙井茶品牌中,“贡”牌是唯一的“中国名牌”,也是唯一的国宴用茶。在2016年G20峰会上,“贡”牌西湖龙井作为官方专用茶,让西湖龙井扬茗于世界……


守住西湖龙井茶,就是守护茶文化


“西湖龙井是祖先留下的宝贝,历史悠久,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我们要将这味茶香一直传扬下去。”对戚国伟来说,守住西湖龙井,就是守护传承上千年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守护中华茶文化的根。


从一生只做一件事 到一生做好一件事

西湖龙井的弘扬者


一生只做一件事,是一种执着和坚韧,已属极为难得。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家国情感和理想胸怀。


“西湖龙井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传下去。”这是周总理对戚国伟的殷殷嘱托。


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戚英杰,却不甘于只做一个文化的守护者,每天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传承西湖龙井深厚文化的同时,还能将它更广泛的弘扬出去,走出杭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如茶叶本身一般,芳香满天下。


从戚国伟(左)手中接过使命的戚英杰(右)更希望让西湖龙井走向世界


“西湖龙井不能将源头丢了。”为此,戚英杰走遍西湖龙井大大小小的产区,面对老茶农日益减少,炒茶人才断层,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等情况,他改变茶叶收购以毛茶为主的传统,坚持收购青叶,组织老茶人集中炒制,并改良炒制工艺以确保茶叶更优品质。


2015年,贡牌西湖龙井和小罐茶达成合作,让茶叶冲饮更简单、便捷,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习惯......


邂逅龙坞茶镇·九街,戚英杰觉得这就是博物馆的理想归处


戚英杰认为,茶为国饮,讲好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在他心中,始终藏着建一座西湖龙井茶博物馆的梦想。为了这一梦想,他走遍浙江的山山水水,许多茶产地留下他为博物馆觅址的身影。他还数度拜访知名民间收藏家赵大川,对其收藏的茶物、文迹爱不释手,也多次恳请赵老师“出山”。


2018年,戚英杰与龙坞茶镇·九街邂逅,他的这一梦想终于得以落地成真。


留一抹芬芳 扬一世美茗

西湖龙井的朝圣地


龙坞茶山鸟瞰风光


有着“千年茶韵 万担茶乡”的龙坞,为西湖龙井最大的原产地保护区,青山碧水之间,生长着最惹茶人喜爱的茶叶,和洋溢着清新秀雅民国风韵的龙坞茶镇。


这里不只是中国国际茶博会的永久会址,也是中华茶奥会的永久落户地;不只荟萃了四方的茶客和著名茶企,随着未来国家5A景区的日益完善,这里更将成为广为人们赞赏的世界茶文化朝圣地。


龙坞茶镇·九街风光一隅


由戚英杰和赵大川共同担任馆长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即择址在龙坞茶镇·九街,更于第五届中华茶奥会期间,刚刚向世人揭开它秀丽的面纱。


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


这处青砖白墙、别具民国风的建筑,分为三层,约1400平方。目前藏有1300余件文献文物资料,从8000年跨湖桥文化至5000年的良渚文化,从茶祖神农到G20峰会习近平总书记与美国奥巴马总统在西湖边喝龙井茶,它的藏物,以杭州出土、传世的800余件文物和文献为主,显现着西湖龙井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杭州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实景


细细鉴赏它珍藏的数件镇馆之宝:北宋年间的茶碾、杭州出土的铜折叠火铲、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布政使司牙贴,还有见证了杭州一带一路茶叶史的方正大茶庄红木茶箱等,总是不由得将我们带往那些充满幽香的历史时光。


北宋年间的茶碾,上面清楚地标记了北宋天圣三年也就是1025年七月六日沈记款,有年款的茶碾弥足珍贵。

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布政使司牙贴,是目前杭州各行业唯一留存的文物。

杭州方正大茶庄红木茶箱,为美国回流,内有龙井狮峰茶、白贡菊各一瓶,中英文双语产品说明,这件文物见证了当时杭州一带一路的茶叶史。


巴金曾说,作者的名字是要留在作品里的。对于戚国伟、戚英杰来说,他们的名字早已藏在那一味沁人心脾的茶香里。某一天,当你亲身来到龙坞茶镇·九街,走进它,细嗅它,你会深刻地品出这一味茶香里的回味悠甘。

(来源:杭州龙坞茶镇)

流淌在京杭大运河的茶文化

京杭大运河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沿河两岸的城市蕴藏着茶文化的精深内涵, 运河水流出了浓厚的茶风。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它肇始于春秋,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至元代时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如今,虽经历2400余载,仍然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全长约1794公里,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沿河两岸的城市蕴藏着茶文化的精深内涵,运河水流出了浓厚的茶风。

  唐宋时期饮茶之风的盛行,源于隋唐大运河是南茶北上的主要贩运之路。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从中,我们可以追溯当年茶商的足迹:邹县属河南道,在兖州境内;齐州在河南道北部;沧州、棣州同属河北道南部,四地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分列于黄河下游南北两岸。这些地方以及京邑一带城市茶铺里的茶叶都来自江淮,市场如此分散,运途只能是选择汴河,然后再在汴州或宋州集散。

  又如,《旧唐书·韦坚传》载:“(韦)坚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广运)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广陵郡船,即于木付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当时唐朝长安的水运业发达,唐玄宗举办的被今人称为“水上运输的展览会”中可反映,中央粮食与各地土特产都通过大运河运抵长安。其中茶器是由豫章郡的船只专门运输至京都的。

  运河的底部亦深埋着茶文化———在近几年运河出土的文物中,杭州卖鱼桥段掘出宋代福建建窑生产的黑釉茶盏,这正是当时用来斗茶的主要茶具。这批珍贵的茶盏如今就陈列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河边茶馆遍布,在传世名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上就有:河道两旁熙熙攘攘,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大小的茶坊、酒肆、肉铺、庙宇、脚店、公廨等等。须知,风光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可见,当时茶香已飘入沿岸城市里。

  黑釉茶盏

  由此可得,京杭大运河是唐代饮茶之风的北渐之路,也是南北文化相互交融的通道。由于茶区广布于南方,茶商要销往他地,官员欲进贡佳茗,可供选择的途径是很多,但无论是从运费、运量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沿大运河北上无疑是最佳的路线选择。

  资料显示,有唐以来,江淮地区由于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商贸发展优势明显。中唐以后,唐政府越来越倚重江淮漕运。尤其经疏浚整修后,良好的水运条件使该地区的商贸渗透到四面八方。唐人张途有记:“赍银缗缯素求市,摩肩接迹而至”,“或乘负,或肩荷”,或“先以轻舟寡载,就其巨舟皇”可见当时客商云集,都将本地或邻近产茶州县的茶叶贩运至北方,用尽舟楫之利。也正因为如此,运河上才可能出现“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的盛况,更何况京杭运河作为历朝的东线漕运主干道。晚唐的汴州城内,也才会有“水门向晚茶商闹”的热闹场面。

  漕运

  再如,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中,也可知茶的远播:“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邕湖者。’”

  这里描述的是唐使常鲁公与赞普的对话。文中所指寿州者,安徽的小围也;舒州者,安徽六安茶;顾渚者,如今浙江湖州紫笋茶;蕲门者,湖北黄芽茶也;昌明者,乃是蜀中绿昌明茶;氵邕湖者,是湖南的银毫茶。可见,当时汉区各地名茶已运至吐蕃供蕃人享用。

  安徽六安茶

  自唐以后,经历宋元明清,茶商通过大运河将茶叶贸易的物质行为与饮茶风俗向北流传的文化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茶与茶文化传遍中华大地,并发扬光大,继而走向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还有多位皇帝与重臣,也是在路经京杭大运河中,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尤其是两位大清皇帝的茶事业绩,更与京杭大运河相连,为茶文化界津津乐道!

  提起皇帝与茶,不能不讲那一段“康熙御题‘碧螺春'”的传说。据《苏州府志》载,“碧螺春”原名“吓煞人香”———相传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第三次南巡到洞庭东山,巡抚宋荦从当地制茶高手朱正元处购得精制的“吓煞人香”进贡,康熙品之沁宜,然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这即是“碧螺春”雅名来源的传说之一。

  后人多认为,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泽碧绿,卷曲似螺,春时采制,又得自洞庭碧螺峰,遂钦赐其美名。从此“碧螺春”闻名于世,理当成为清宫的贡茶了。

  碧螺春

  然康熙孙辈乾隆,爱茶更甚其祖,其嗜茶的轶闻趣事更广为流传。乾隆皇帝在位61年(1735-1796),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是大清有作为的一代皇帝。这位爱茶的君主曾经六次巡幸江南,四次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区。这四次南下,就是经过京杭大运河与茶结的缘。

  这位皇帝对龙井茶的的偏爱,让龙井成为清代贡茶的首选名品,他曾写了多篇咏西湖龙井茶的诗篇,对茶叶的采摘与标准、炒制与过程、火工与水品,以及茶农的辛苦生活都进行了细致描绘。

  西湖龙井

  据载,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他在西湖天竺观看龙井茶的采摘和炒制后,作《观采茶作歌》。诗曰:

  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去曷览民艰晓。

  第二次驻跸杭州,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去西湖云栖参观,又作《观采茶作歌》。诗曰: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

  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

  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

  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女实劳劬。

  嫩英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

  雨前价贵雨后贱,民间触目陈鸣镳。

  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

  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第三回宸游至杭,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甲午朔日。当时,乾隆畅游了龙井,还上老龙井寺品茶。为此,他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诗曰:

  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乾隆第四次南巡杭州,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这次,乾隆故地重游,再次巡幸龙井,并写了《再游龙井作》诗。诗云:

  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

  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尔,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佳矣予无梦,天姥聃希李谪仙。

  此后,乾隆归京了仍情系杭州,对龙井茶念念不忘。为此,他又在京城宫廷内写了三首关于追忆龙井茶的诗篇。一首《雨前茶》诗曰:

  新芽麦粒吐柔枝,水驿无劳贡骑驰。

  记得西湖龙井谷,筠筐老幼采忙时。

  另一首是《烹龙井茶》,诗曰:

  我曾游西湖,寻幽至龙井。

  径穿九里松,云起风篁岭。

  新茶满山蹊,名泉同汲绠。

  芬芳溢齿颊,长忆清虚境。

  塞苑夏正长,远人寄佳茗。

  窗前置铛炉,松明火石猛。

  徐徐蟹眼生,隐见旗枪影。

  芳味千里同,但觉心神静。

  西崖步晚晖,恍若武林景。

  还有一首是《项圣谟松阴焙茶图即用其韵》,诗曰:

  记得西湖灵隐寺,春山过雨烘晴烟。

  新芽细火刚焙好,便汲清泉竹鼎煎。

  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的《清稗类钞》中,写到《高宗饮龙井新茶》之事:“杭州龙井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高宗命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瀹茶,有诗纪之。茶宴日即赐此茶,茶碗亦摹御制诗于上。宴毕,诸臣怀之以归。”

  由于乾隆皇帝对龙井茶宠爱有加,从此将龙井茶作为贡茶。乾隆皇帝作为一国之君,钦定西湖龙井茶作为贡茶,这无疑进一步提高了龙井茶的知名度,使西湖龙井茶从此名声大振,始终立于魁首地位。

  待乾隆晚年时,仍对江南美景念念不忘。一首“一溪春水柔,溪阁向曾修。月镜悬檐角,古芸披穿头。去来三案驻,新旧五言留。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亦道不完依依之情。这是乾隆到(海宁)盐官最后作的一首诗,时年74岁。

  京杭大运河水盛载的茶文化,有言不尽的香醇滋味。京杭大运河里流传的茶故事,有说不完的悠远源长。千百年来,她依旧静静的流淌着,向人们诉说着那些过往难以忘却的茶事。

       作者简介:

姚国坤,1962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原为中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茶树栽培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部主任、浙江树人大学教授。

(编辑:巧霏)

来源:运河网     北京茶世界

中国春茶地图

▲ 图片摄于四川竹叶青茶园,峨眉山上春光四溢。摄影/吴学文

茶叶,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

▲ 信阳毛尖,产于“不南不北”的河南信阳。摄影/胡新亮

清人的《西河诗话》里说,京城快到清明节,马车押送茶纲入京,用小锡瓶贮茶叶数两,外面贴着大红印签:“马上春茶”。北京素来是“春脖子短”,这时候王侯公卿还穿着皮衣御寒,喝上一杯直叹:

“江南春色至矣!”

其实春色又何止江南独有?从海南五指山下,最早旧年冬至就能采摘的白沙绿茶;到黄海之滨,沐浴在北国风光中的日照绿茶。春色随着纬度层层递进,春茶也向更北处点染江山,其中尤以北纬30度所产的春茶为最佳。

在这条“黄金产茶带”上,浙江的西湖龙井、江苏的洞庭碧螺春、安徽的六安瓜片携手开启江南春色;不远处,福建的福鼎白茶饱吸春光开始散发清香;往西去,河南的信阳毛尖在中原大地上一枝独秀,四川峨眉山上的竹叶青茶早已苍翠欲滴……

同一时间,湖南的安化黑茶、云南的普洱等发酵茶也进入了春季采茶期。

▲ 安化黑茶茶园,位于湖南益阳安化县。摄影/彭凯剑

雀舌、仙毫、毛尖、瓜片、雪芽、紫笋、银针……茶名往往如诗题,浓缩着春天的生机和诗意。面对春茶,古人总是以诗以歌相酬——

是白居易在长安城里收到的蜀中新茶: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 四川竹叶青茶园。摄影/吴学文

是卢仝饮罢腋下生风、羽化登仙的江南阳羡茶: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洞庭碧螺春,生长在太湖东山之上。摄影/仙花

是让苏东坡满面春光、笑逐颜开的福建壑源茶: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 福鼎白茶,暮色里的茶山。摄影/陈健


一、蜀茶两千年

中国是茶之故乡,中国西南,则是茶叶“故乡中的故乡”。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产于云贵,并向周围地区扩散,1980年出土、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就出土于贵州晴隆、普安二县的交界处。

▲ 贵州都匀螺蛳壳山,至今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依然是全国第一。摄影/卢文

此后茶叶向西南各地传播。战国时期,秦人取蜀;汉唐盛世,蜀道通达,由此茶叶逐步流行于世,中国最早的“茶产业链”,即诞生在与云贵接壤的

唐茶以蜀茶为重。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川确实是唐代最理想的茶叶产地——它一方面靠近云贵,有野生茶树的生长基础;又直通都城长安,是整个王朝的粮仓;更是湿润多雾,利于茶叶诞生风味物质,春茶上市时间犹早于江浙闽粤。

▲ 四川雅安蒙顶山。摄影/胡文凯,图/图虫·创意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全世界最早关于饮茶、买茶、种茶的文字记录就出现在四川,来自2000多年前西汉大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而传说西汉时的道士吴理真,曾在蒙顶山种下了一棵茶树,成为了传说中最早的“种茶人”。

四川之茶,首推蒙顶,白居易把蒙山称作“茶中故旧”,是中国茶文化之渊薮。蒙顶茶中有绿茶蒙顶甘露、黄茶蒙顶黄芽,另有一味唐代的剑南贡茶——蒙顶石花,竟然传续千古,隐隐影响了今天依旧风靡全球的竹叶青茶。

▲ 四川竹叶青茶园,摄于四川峨眉山。摄影/吴学文

如果说蒙山茶是“旧友”,那么峨眉山所产的竹叶青茶则是“新知”。作为扁型炒青绿茶,竹叶青的加工工艺接近蜀地传统的“石花”工艺,一泡如绿竹舒展、眉清目秀,入口茶汤鲜爽如天降甘霖。

▲ 刚采摘的竹叶青茶,一片片形如竹叶,色如翠竹。摄影/吴学文

2021年,竹叶青入选“全球十大高端名茶”。在一众袋泡茶、拼配茶、研磨茶中,作为唯一以绿茶为主要品类脱颖而出的中国名茶,竹叶青仿佛是工业丛林中一枝独秀的“传统艺术品”,常绿常青,生机盎然。

▲ 四川峨眉山竹叶青。摄影/吴学文

从蒙顶山到峨眉山,从蒙顶茶到竹叶青,两座名山一北一南,仿佛续接着蜀地飘香两千年的茶韵。

二、一盏江南春

江南,烟雨,茶叶,如果中间再添入“文人”二字,就勾勒出了一条完美的图景——仿佛茶叶这种清雅之物,天然就是为了江南而生的。

▲ 杭州的翁家山茶场。摄影/龚跃贤

从隋唐到明清,天下文人都爱江南,天下茶人都偏爱江南茶——

哪怕茶圣陆羽也有私心,独宠浙江湖州的顾渚紫笋,还特地“踩一捧一”地强调:“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古今最受推崇的“茶诗”——《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把宜兴的阳羡茶推向神坛,说“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 洞庭碧螺春,摄于江苏苏州太湖东山。摄影/仙花

江南茶如同诗画,茶意先于香味,光是身在茶园就情难自禁。大凡出名的江南茶,无一不是出生于山水锦绣之中,无一不是扬名在文人墨客之手。

苏州的洞庭碧螺春,生长的环境就极其苛刻——太湖中有两座小岛,西边的唤做西山(西洞庭山),东边的名作东山(东洞庭山),日久天长,东洞庭山与陆地相接,成为三面环水的半岛,而西洞庭山依然遗世独立,深居湖心。

▲ 苏州,乐品乐茶碧螺春。摄影/仙花

碧螺春,就生长在这太湖烟水迷濛的东、西二山之上,如同白银盘中一青螺。

碧螺春常有,但洞庭碧螺春少见,唯有湖中二山所产、寥寥无几的才能冠以“洞庭”之名,才饱吸了太湖烟水,出落得楚楚动人,散发着“吓煞人香”。从宋代范成大钟情的“水月茶”,到清人赞叹的“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山水诗文塑造了碧螺春独有的魅力。

▲ 苏州洞庭碧螺春的加工过程。摄影/仙花

太湖如此,西湖更负盛名。明清以来,西湖龙井就是文人、士大夫们竭力追求的名茶,晚明的张岱、清代的袁枚,两大才子亦是两大老饕都对其赞不绝口。

▲ 西湖龙井茶产区,摄于浙江杭州翁家山。摄影/仙花

而世间自称“贡茶”的名茶如过江之鲫,唯有西湖龙井引得帝王亲自下场“背书”——乾隆下江南,专程赴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传说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今天的西湖龙井有“狮”“龙”“云”“虎”“梅”五大核心产区。

▲ 西湖龙井,一盏饮尽江南春色。摄影/仙花

而在狮峰山一带,还有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等产地,如群星拱卫西子湖,湖光山色茶香,一杯饮尽江南春。

▲ 杭州,西湖牌西湖龙井。摄影/仙花

三、茶路通天下

茶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文人案头的清雅之物,更是经世济国的战略物资,由茶叶敲开的商路,勾连南北文化,通向天下四方。

▲ 安徽六安霍山竹海茶田。摄影/邱会宁

安徽南部的徽州,自古以来地少人多,当地人不得不出门经商,而除盐、木材、丝、布、粮食之外,茶叶也是商品之大宗。早在唐开元年间,安徽江淮地区的茶叶就开始大量运销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到明万历十五年,卖茶数额已达700万斤左右。

▲ 六安瓜片茶园,摄于安徽六安市六安齐山。摄影/李晓峰

最先“出圈”的是六安齐山的六安茶,早在明末就被定品为“文士茶”之一。茶叶流通大江南北,描述北方生活的《金瓶梅》里,活动在山东东平府清河县的风流阔少西门大官人,也偏爱六安茶——

“西门庆坐在床上,春梅拿着净瓯儿,妇人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

▲ 安徽,徽六六安瓜片。摄影/李晓峰

不南不北的河南信阳,在茶圣陆羽的茶区划分中属于淮南的光州,而且是淮南茶区中的魁首。大名鼎鼎的信阳毛尖就产出于此,以俗称“五云两潭一寨”(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的毛尖最为“拔尖”。

▲ 信阳毛尖茶园,摄于河南信阳白龙潭文新茶村。摄影/胡新亮

“待客奉毛尖,礼以茶为先”,即便在今天的信阳,信阳毛尖也是当地人骄傲——如果春天去信阳人家做客,放心,最好的新茶一定在你的杯中。

▲ 河南,文新信阳毛尖。摄影/胡新亮

比起娇嫩的绿茶,发酵程度更高、适合制成茶砖的黑茶和普洱茶,更适合作为“硬通货”运输流通,自古就走向边塞,散布天下。

湖南的安化黑茶,带有发酵后淡淡的甜酒糟的香气。老家湖南安化的名臣陶澍,在消寒诗社时曾称之“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和走轻盈路线的绿茶不同,安化黑茶大开大合、沉郁刚猛,别有一番气吞山河的风味

▲ 安化黑茶茶园,摄于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摄影/彭凯剑

明末清初,有赖于晋商和安化茶人的强强联合,共同开辟了一条南以安化为起点,北至中俄边界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安化黑茶曾一路销往蒙古,甚至翻越国界,在俄国大受欢迎。

▲ 湖南,白沙溪安化黑茶。摄影/彭凯剑

相比于蜀地、江南的茶,云南普洱成名稍晚,曾属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私藏佳品”。在勐海布朗山的云海深处,古茶树是布朗族人的信仰,他们时常自称为“茶神的儿女”,在响彻群山的民谣中歌颂种茶的先祖“叭岩冷”。

▲ 云南,吉普号普洱茶,摄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摄影/大伟

而被世人发现之后,普洱茶随即风靡天下,晚清诗人丘逢甲向驻守云南的朋友讨要普洱茶,称它来自“滇南古佛国,草木有佛气”,喝完之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需著书立说,“不如不立文字亦一乐,千秋自抚无弦琴”。

▲ 云南普洱茶,通常会制成茶饼储存流通。摄影/大伟

四、多彩福建茶

中国的茶,有文人之茶,商人之茶,更有茶人之茶。

文人之茶,风雅清逸;商人之茶,经世济国;茶人之茶,返璞归真,直指一片茶叶的原味。真正执着于茶叶本身滋味,把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人人皆爱喝茶的省份,当属茶叶大省:

福建

福建人是真爱喝茶,有个段子说:如果在机场看见有人候机时随身带茶具泡茶喝,那很大概率是个福建人。而且福建人喝茶极具包容性——红茶、白茶、绿茶、青茶、花茶都有市场,饮茶之风蔚为大观。

福建,作为“搞乌龙”的原产地,乌龙茶“闽南闽北两开花”——闽北以武夷山的大红袍最知名,其岩骨花香被乾隆帝大赞“气味清和兼骨鲠”;闽南则以安溪铁观音为魁首,浓郁甘鲜,轻盈爽口,还有一层独特的“观音韵”。

▲ 安溪铁观音

闽北的红茶正山小种被认为是世界红茶的始祖,飘香英伦,连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拜伦都为之折服:

Ifeel my heart become so sympathetic,

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

ThatI must have recourse to black Bohea: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红茶:

Tispity wine should be so deleterious,

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

Fortea and coffee leave us much more serious

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  George Gordon Byron .“Don Juan”

——【英】乔治·戈登·拜伦《唐璜》

而在洋洋洒洒说不尽的福建茶中,最贴近春意的,当属宁德的福鼎白茶。陆羽《茶经》中有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陈椽、张天福等茶业专家考证,白茶山,就是今天福鼎境内的太姥山。

▲ 福鼎白茶茶山,摄于福建福鼎管阳镇河山。摄影/陈健

白茶,是最接近自然风味的茶叶——不用发酵,甚至不经杀青或揉捻,只以日光萎凋,饱吸春光就能完成加工。甚至按照古人的讲究,连手都别接触茶叶,生怕“损其香色也”,泡好的白毫在杯中舒展,条条银针直立,汤色鲜明。

▲ 福建,品品香福鼎白茶。摄影/陈健

五、好诗换春茶

从古至今,春天和茶叶都最能安抚人心。

▲ 信阳毛尖茶山。摄影/胡新亮

困顿潦倒的杜甫,能满怀欢欣地吟咏“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借酒浇愁的白居易,收到新茶“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也能“晴窗细乳戏分茶”;即便一生郁郁的纳兰性德,追忆往昔也是“赌书消得泼茶香”……

文章来源于:文章来源于地道风物 ,作者风物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作者介绍:“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