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西湖龙井茶多少钱一盒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茶界大忽悠之年份茶:骗你没商量

先问你两个简单的问题。

一:茶叶属于食品吗?你应该会说:是。

二:食品有保质期吗?你肯定会说:是。

可是有些茶偏偏不讲保质期,相反是越陈越好,尤其以黑、白两茶为甚!谁都知道茶叶年年都在长,年年都在做,年年都在卖。茶叶是个管理很粗放、又高产的经济农作物,一年种植几十年收益,只要每年加以管理就行。

曾几何时,茶叶总是越新鲜越好,过了年有新茶了,去年的茶就称之为陈茶,比起新茶要差几个档次(这里我会听到骂声一片,我当然知道你们想说黑茶、白茶肯定是陈年的好,你懂不懂茶啊!)。呵呵,此一时,彼一时。

四十年前我们,最大的追求就是如何解决温饱;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解决了温饱开始思淫欲。四十年前,我们有茶喝就感到很幸福;四十年后,我们却挖壁撬洞追求古董茶、印级茶,追求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过去我们挖野菜充饥,现在我们挖野菜养身,时代真的变了,思想和观念也如同孙悟空翻筋斗,一翻翻了十万八千里。

两年前受朋友之邀参加一位大师的藏茶品鉴会,大师剃光头穿僧衣挂佛珠着布鞋,我与几位善男信女虔诚地围他而坐。大师开讲唾沫横飞、高音穿墙,水是虎跑泉、壶出龙文堂,最重点的是茶。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大师去西藏偶遇一位上师,这位仁波切看与他有缘,给他摸顶赐福后送了他500斤1959年的藏茶......茶开始在茶壶里翻滚,粗老的茶叶和麦秸般粗细的茶梗时隐时现,一股淡淡的青草香飘满小屋。

大师一边给大家分茶一边讲着这款59年藏茶的种种好处:我以前体重180,喝了两个月现在140,这茶强力刮油;我以前上压175,下压110,现在上压120,下压85,这茶降血压独步......现在是第三泡,喝下后你有没有觉得全身发热背上冒汗。旁边几位老太连声说有、有,我也随着大师的意思努力让自己背上冒汗,无奈背上不争气一点汗也不冒。

▲图/网络 配图与此文无关

一番品尝之后,两位老太掐准时机的问大师:大师,这茶多少钱一斤啊?大师说:这茶市面上不卖,今天与大家结个缘,算2500一斤,每个人最多只能买10斤。就在这时,我不识时宜地说了一番让我终生懊悔的话:大师,1959年至1961年刚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地里的野菜、山上的树皮都被吃光了,哪里还有这么多茶叶留着给你啊?你的茶我刚才喝了一下茶龄最多不会超过六年,但从口感判断的确是储存在北方回流南方的茶......

大师很生气,翘起二郎腿,点燃利群牌,把头扭向窗外,望着那片灰蒙蒙的天空。旁边的老太也表示不满,向我投来鄙视的眼光,我感到无地自容,真忘了那天是怎么退出来的。

从此,大师们与我缘绝!

事茶十多年,才慢慢明白茶真是一门大学科,种茶要懂得植物学、地理学;制茶懂得生物学、气象学;卖茶要懂得营销学、经济学;喝茶要懂得生理学、心理学;讲茶要懂得历史学、哲学,后来发现还要学一门考古学!

▲图/网络 配图与此文无关

一位老茶发烧友送我的茶,发烧到什么程度,他能一口气花几十万把他发现的几十斤70年代大马(马来西亚)六堡茶吃下。起初我还真舍不得去喝那些老茶,只留作平时炫耀之用。

有一天实在经不起一同学怂恿,拆了那盒93年的“一枝春”。撕开那老化得一塌糊涂的塑料纸时还怀着一腔期待的喜悦,等打开茶叶一闻,心里顿时打个问号,难道老茶是这种怪味?再一开泡,完全失望,一嘴的苦、涩、辣口,赶忙拆开96年的“流香”,一样的结果。过了些天朋友问我那些茶味道如何?我只好撒个谎,太忙还没喝,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他收藏了多少类似这样的“老茶”,怎能忍心去充当“司马南”。

某日,在茶市闲逛,与摆古玩地摊的河南人寒暄了几句,问及茶叶及包装做旧的技术含量?“哈哈,比起金银铜铁玉的做旧,那只是小儿科罢了”,对方笑道。

看着黑茶、白茶、乌龙茶的老茶做的风生水起,坐十大名茶头把交椅的西湖龙井也蠢蠢欲动,去年底朋友从杭州回来告诉我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卖不掉的陈年龙井茶要吃香了,这次在杭州看到他们将10年前30块一斤的龙井茶卖到了1200一斤。

我当时正在用陈了三年的龙井茶泡脚(告诉你除脚气一流),听到这消息后顿时感觉菊花一紧,尼玛!不早说,赶紧起身把剩下的几斤泛黄变色的龙井茶精心藏好,并四处打听谁家有卖不掉的陈年龙井,但直到今天这个天大的利好消息还未兑现。

▲图/网络 配图与此文无关

亿兆丰号的传奇骗了大家很多年才被揭穿,其中不知有多少冤大头花一百块买了这古董,不知有多少人无比光荣地喝过这饼名扬天下的古董茶。

熟普工艺75年才成熟,文革76年就结束,然而大量的文革砖依旧在市面上招摇过市,大多数茶人仍在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茶知识,其实他们更应该去恶补历史。

在市面上流传的宋聘号、福元昌号等老茶饼就算是真的,那也只是某类商品在某个时期的几个产品标本而已,根本称不上古董,其价值就如当年的兰花,可以是天价,也可以是白菜价。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指的是茶农有意无意遗忘在灶头的那点老茶,在物资匮乏、医药不发达的年代还真有点药效,但绝非现在满天飞的商品茶,如果真是疗效显著,早已被卫生部纳入医保范围了,还用你到处费力地推销。

茶,这片再也普通不过的树叶,却被现代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玩弄着、神话着。其一,怪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某些无良的台湾、香港商人(40年来从紫砂壶到普洱茶炒作的一个大阴谋,这个话题留于日后再说);其二,怪国内的游资炒作投机者;其三,怪我们自己的愚昧和无知,但总的来说还是怪人性的原罪:利和欲。

还是那句话,几千年来,茶,始终未变,人心,却变了!

听听其他茶友的声音

@毅气疯发

并非说陈茶不好,而是扯着越陈越好的口号大搞忽悠,将陈茶捧上神坛着实不厚道。陈茶因为其发酵转化之后在口感和内质等方面与新茶确实有所不同,但却是各有特点,茶友们还是应当依据自己的喜好和自身条件,以平常心对待和选择就好,当然土豪就是要为财气面子买单也无可厚非,毕竟中国人面子还是很重要的。

@守护曼松

茶是健康饮品,普洱茶就像大象,如果盲人摸象,各种言论满天飞,就没有对错。我们要客观科学对待,保护茶园生态,尊重稀有资源。

@李强

假的老茶,放坏了的老茶,茶底极差的老茶自是充斥着茶市场。香港台湾老辈茶人的老茶多数像我们这种做十几年茶的青年是不太喜欢的,仓味(霉味)太重,但干净存放的茶是极好的。理性看待,极易误导别人以为老茶是不好甚至不能喝的,也不完全对。

@陈友权

年份茶并不是忽悠,就像山头古树春料,稀为贵,有需求,才会价高,老茶也是一样,真正存放干净的老茶是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的,至少我知道的就有不少真实案例,通过喝干净的老茶把身体调养好了,不过真正存放干净的老茶确实不多,很多都是做旧的茶,但是也不能因此一杆子打死所有老茶。

茶界大忽悠之年份茶:骗你没商量!

 

 

先问你两个简单的问题。

一:茶叶属于食品吗?你应该会说:是。

二:食品有保质期吗?你肯定会说:是。

 

可是有些茶偏偏不讲保质期,相反是越陈越好,尤其以黑、白两茶为甚!谁都知道茶叶年年都在长,年年都在做,年年都在卖。茶叶是个管理很粗放、又高产的经济农作物,一年种植几十年收益,只要每年加以管理就行。

 

曾几何时,茶叶总是越新鲜越好,过了年有新茶了,去年的茶就称之为陈茶,比起新茶要差几个档次(这里我会听到骂声一片,我当然知道你们想说黑茶、白茶肯定是陈年的好,你懂不懂茶啊!)。呵呵,此一时,彼一时。

 

四十年前我们,最大的追求就是如何解决温饱;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解决了温饱开始思淫欲。四十年前,我们有茶喝就感到很幸福;四十年后,我们却挖壁撬洞追求古董茶、印级茶,追求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过去我们挖野菜充饥,现在我们挖野菜养身,时代真的变了,思想和观念也如同孙悟空翻筋斗,一翻翻了十万八千里。

 

两年前受朋友之邀参加一位大师的藏茶品鉴会,大师剃光头穿僧衣挂佛珠着布鞋,我与几位善男信女虔诚地围他而坐。大师开讲唾沫横飞、高音穿墙,水是虎跑泉、壶出龙文堂,最重点的是茶。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大师去西藏偶遇一位上师,这位仁波切看与他有缘,给他摸顶赐福后送了他500斤1959年的藏茶......茶开始在茶壶里翻滚,粗老的茶叶和麦秸般粗细的茶梗时隐时现,一股淡淡的青草香飘满小屋。

 

大师一边给大家分茶一边讲着这款59年藏茶的种种好处:我以前体重180,喝了两个月现在140,这茶强力刮油;我以前上压175,下压110,现在上压120,下压85,这茶降血压独步......现在是第三泡,喝下后你有没有觉得全身发热背上冒汗。旁边几位老太连声说有、有,我也随着大师的意思努力让自己背上冒汗,无奈背上不争气一点汗也不冒。

 

▲图/网络 配图与此文无关

 

一番品尝之后,两位老太掐准时机的问大师:大师,这茶多少钱一斤啊?大师说:这茶市面上不卖,今天与大家结个缘,算2500一斤,每个人最多只能买10斤。就在这时,我不识时宜地说了一番让我终生懊悔的话:大师,1959年至1961年刚好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地里的野菜、山上的树皮都被吃光了,哪里还有这么多茶叶留着给你啊?你的茶我刚才喝了一下茶龄最多不会超过六年,但从口感判断的确是储存在北方回流南方的茶......

 

大师很生气,翘起二郎腿,点燃利群牌,把头扭向窗外,望着那片灰蒙蒙的天空。旁边的老太也表示不满,向我投来鄙视的眼光,我感到无地自容,真忘了那天是怎么退出来的。

 

从此,大师们与我缘绝!

 

事茶十多年,才慢慢明白茶真是一门大学科,种茶要懂得植物学、地理学;制茶懂得生物学、气象学;卖茶要懂得营销学、经济学;喝茶要懂得生理学、心理学;讲茶要懂得历史学、哲学,后来发现还要学一门考古学!

 

▲图/网络 配图与此文无关

 

一位老茶发烧友送我的茶,发烧到什么程度,他能一口气花几十万把他发现的几十斤70年代大马(马来西亚)六堡茶吃下。起初我还真舍不得去喝那些老茶,只留作平时炫耀之用。

 

有一天实在经不起一同学怂恿,拆了那盒93年的“一枝春”。撕开那老化得一塌糊涂的塑料纸时还怀着一腔期待的喜悦,等打开茶叶一闻,心里顿时打个问号,难道老茶是这种怪味?再一开泡,完全失望,一嘴的苦、涩、辣口,赶忙拆开96年的“流香”,一样的结果。过了些天朋友问我那些茶味道如何?我只好撒个谎,太忙还没喝,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他收藏了多少类似这样的“老茶”,怎能忍心去充当“司马南”。

 

 

某日,在茶市闲逛,与摆古玩地摊的河南人寒暄了几句,问及茶叶及包装做旧的技术含量?“哈哈,比起金银铜铁玉的做旧,那只是小儿科罢了”,对方笑道。

 

看着黑茶、白茶、乌龙茶的老茶做的风生水起,坐十大名茶头把交椅的西湖龙井也蠢蠢欲动,去年底朋友从杭州回来告诉我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卖不掉的陈年龙井茶要吃香了,这次在杭州看到他们将10年前30块一斤的龙井茶卖到了1200一斤。

 

我当时正在用陈了三年的龙井茶泡脚(告诉你除脚气一流),听到这消息后顿时感觉菊花一紧,尼玛!不早说,赶紧起身把剩下的几斤泛黄变色的龙井茶精心藏好,并四处打听谁家有卖不掉的陈年龙井,但直到今天这个天大的利好消息还未兑现。

 

▲图/网络 配图与此文无关

 

亿兆丰号的传奇骗了大家很多年才被揭穿,其中不知有多少冤大头花一百块买了这古董,不知有多少人无比光荣地喝过这饼名扬天下的古董茶。

 

熟普工艺75年才成熟,文革76年就结束,然而大量的文革砖依旧在市面上招摇过市,大多数茶人仍在在孜孜不倦地学习茶知识,其实他们更应该去恶补历史。

 

在市面上流传的宋聘号、福元昌号等老茶饼就算是真的,那也只是某类商品在某个时期的几个产品标本而已,根本称不上古董,其价值就如当年的兰花,可以是天价,也可以是白菜价。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指的是茶农有意无意遗忘在灶头的那点老茶,在物资匮乏、医药不发达的年代还真有点药效,但绝非现在满天飞的商品茶,如果真是疗效显著,早已被卫生部纳入医保范围了,还用你到处费力地推销。

 

茶,这片再也普通不过的树叶,却被现代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玩弄着、神话着。其一,怪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某些无良的台湾、香港商人(40年来从紫砂壶到普洱茶炒作的一个大阴谋,这个话题留于日后再说);其二,怪国内的游资炒作投机者;其三,怪我们自己的愚昧和无知,但总的来说还是怪人性的原罪:利和欲。

 

还是那句话,几千年来,茶,始终未变,人心,却变了!

有钱买不到的几种茶叶

如今喝茶,总要问问价格,似乎卖得贵,才能体现出高贵血统。可有这几种茶,表示他们和钱无关,因为有钱,你也喝不上!

1、龙井御茶园十八棵

 

 

西湖龙井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茶之一,自乾隆皇帝封胡公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便奠定了龙井茶在中国茶界的至尊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位领导人也多次亲临龙井茶区,品茗颂茶,并指定西湖龙井茶为国宾礼仪之茶。关于御茶园龙井的价格,没有可信的记载,因为已是无价之宝。

2、武夷山母树大红袍

 

 

关于大红袍的故事太多,蒋介石、尼克松之类的轶事在此就不占篇幅了。“不看遗憾终身,一看终身遗憾”,很多当地人如是对外来者描述九龙窠的这三棵350余年树龄的古树。

母树大红袍曾在2005年在第7届武夷山红袍节上拍出 20克20.8万元的天价!按这算法,十年前价格就高达每千克¥1040万,现在已禁采多年,别说土豪了,就算土司、土王都喝不起呀!

3、香竹箐千年古茶树

 

 

云南凤庆香竹箐的大茶树来头更玄乎,传说有3200年高寿,“世界茶树之王”、“世界茶王之母”、“世界茶祖母”之类的称呼起码十几个,更不得了的是它居然还是栽培型的!据说已有砖家认证,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只能静静看着,禁采,喝不到哦!

4、天圣之天下无茶

叫这名字,看来是让你喝了此茶,从此不再喝茶了。据说,此茶须生长在海拨一千米以上的山顶,茶树品种为纯正的红心歪尾桃(铁观音树源种),种植在风化石地或碎石地,自然生长

相传一年产量只有不到一千克。此茶只出产过一次,如今想喝到此茶,应该也不是钱的问题了。7克一泡茶,相当于一泡茶要一万元,估计能喝到此茶的人,口福不浅

价格每斤:¥72万,请脑补

5、宋种1号

 

 

宋种1号是一株600年以上树龄的老茶树,系从乌岽山凤凰水仙群体品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筛选而成。它的克隆体无性繁殖后代,凤凰各地均有引种栽培,高山地带数量较多。

这棵见证了凤凰山茶文化几百年传承的母树可谓命运多舛,先前人为管理不当也就罢了,1987年更遭一精神病人砍伐,而后先有人栽植新茶树争夺养分,后有游人络绎不绝,致使树势衰退,产量连年下降,至今据说可年产2斤。

价格:每千克¥200万

6 、 绿雪芽母树

 

 

中国有很多茶祖,每一个都种了很多茶树。上古神太姥娘娘就在太姥山种下了绿雪芽。这就是福鼎大白毫母树。

2004年宁德茶文化节上,100克的福鼎大白毫母茶“绿雪芽”,以71万元的天价被拍出。

7、  清宫茶(金瓜贡茶、清宫茶膏)

站在普洱茶之巅,上百万一饼的百年乾利贞宋聘号,香港还有很多,虽然绝大部分是假的。有人任性地喝着百年宋聘茶,而清宫普洱茶则是让人有钱也任性不了。

 

 

喝过的人表示其滋味正是茶中最极品“无味之味”,其实金瓜贡茶已经超越了饮料的含义,与历史、文化结缘,成了精于品茗的风雅人士品读历史、感悟生活的特殊载体。这个国家二级文物“金瓜贡茶”,投保了保额为1999万元的巨额保险。

 

清宫茶膏

 

清宫茶膏承载了同样厚重的历史,并有幸在拍卖行留下了参考价格,一盒共105.6克,卖得100.8万。

 

8、蒙顶上清峰仙茶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茶区,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而站在蒙顶茶顶端的就是上清峰的七株围在栏杆里的茶树。

 

上清峰七株茶据说是吴理真手植,有“仙茶”之称,于是就成了专供皇帝祭祀和饮用的专用茶,也就是所谓的“正贡”茶。

 

 

毛文锡《茶谱》云∶蒙山有五顶,上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人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能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一共七株茶,就让采三天,你能采到多少茶呢?参照之前龙井的算法,一两都不到。明白了?古人的意思其实是,这就能采那么点儿茶,多了没有,你要能采出四两,你就是神仙了。

价格:未知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