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

找到约926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图解桐木关正山小种红茶上“青楼”的全过程

桐木关,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物种博物馆。


它位于武夷山腹地,福建江西两省交界处。这里平均海拔1200~1500米,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每年雾日多达100天以上。



春夏之间终日云雾缭绕,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8C,日照较短,霜期较长,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松,有机物质含量高。茶树生长茂盛,茶芽粗纤维少,持嫩性高。


两省交界之处。


空气中满是植物和土壤混合的新鲜味道。


桐木的茶树


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为茶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这里的土壤由侏罗纪兜岭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化而来,保护区内山高林密,随着四季的变化,落叶、枯萎的植被成了茶树天然的绿色肥料。



山里溪水流淌下去,汇集成穿越武夷山景区的九曲溪,更是纵贯福建省的闽江源头。


茶树在哪里?好像无处不在的样子啊,考考眼力,找找茶树。



安静坐下来,你会听到毛竹生长的声音。



正山小种红茶的原料为武夷菜茶群体品种,野生、半野生。不同于人工栽培的规则茶园,更不同于工整的机械采摘茶园,这里的茶树自然生长在竹林、针叶林和阔叶林里,满眼看去似乎找不到茶树,又似乎无处不在。无以伦比的生态环境,但也带来了采摘的难度——只能依赖人工。


包裹茶树的青苔,是令骨灰级茶客们心醉的“枞味”主要来源。



采 茶


这里每年只做一季茶,5月份,山里会有一种繁忙且欢乐的气氛。正山小种不会采嫩芽,一般采半开面3-4叶,嫩梢比较成熟,糖类含量高,多酚类化合物含量较少,苦涩味不易显,有利于茶汤滋味形成。





不急切不早采,耐心待天时——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这里的很多生活细微之处。


这样陡峭的深谷两壁,我连站立都困难,但采工……她们像从来就生长在这里一样从容。采摘地点与制茶场所往往距离遥远,需翻山越岭。采茶路也大多不那么好走。



像这样的“路”,当地挑工也可以满担青叶100多斤健步行走。春天茶季,晴天难得,采茶做茶更是竭尽全力。


制茶——新工艺红茶时代


桐木关红茶(正山小种),超过400年传统,更有过改变世界的辉煌历史,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仅是近些年才被人认识。传统正山小种制法,由于工艺繁琐考究,耗时耗工成本高昂,如今难得一见。


今天,即使在桐木关,也大多与世界各地一样,使用可控性更好的室内萎凋槽……



溪水左手边的巨大木制建筑物,据说建于100多年前,是现存世界最大的“青楼”。在茶界,它是传奇,是膜拜的对象,但在当地,它只是静静地安于一隅,看时间变迁。即使在繁忙的茶季,由于传统制法的凋零,青楼也远远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有记载:“桐木关村生产的正宗正山小种红茶,品质优异,卖价最高。清咸丰五年武夷红茶有记录的最高销量为26万担。1838年广州出口的武夷茶 30万担1.5万吨,红茶占24万担。





最鼎盛的1880年福州港出口茶叶74万担,其中武夷红茶和工夫红茶共出口63万担。


其时,茶叶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源源流入中国,估算18世纪从欧美运往中国的白银约1.7亿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在中国还一度造成‘钱贵银贱’。 ”


遥想当年,红茶贸易是何等辉煌,现在,还能否从这座落寞青楼中体会到点滴昔日的荣耀?



这座最著名的大青楼,上下4层结构,不设楼板,用木条隔开,横档每隔4-5厘米一条,上铺青席,供摊叶用。岁月沧桑,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财产,村民共用。


正山小种制茶季


松烟香、桂圆味是它的显赫标志。正山小种条索粗壮紧直,身骨重实,不带毫芯。汤色红艳,香气高爽持久,滋味浓醇,活泼甘甜。叶底明亮,呈古铜色,叶张柔软厚实……




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


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茶。



据称,公元1610年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已通过福建的海运集团远销至荷兰,在英国《茶叶字典》中:武夷(BOHEA)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山(WU-1)所产的茶,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IA BLACK TEA)。




武夷茶早期就是正山小种红茶在国外的称呼。公元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正山小种首次输入英国,公元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为妻,饮红茶之风由凯瑟琳公主传入英国皇家,引发英国茶文化。


中国红茶的税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1/10。英国茶叶丰厚的贸易利益还引起了两次英荷战争和波士顿茶叶事件为导火索的美国独立战争。



难得的好天气,青楼上已经有了刚刚采回来的青叶。青楼底层,已经开始用松柴点火。巨大的青楼今天会有些忙,青楼第3层,青叶摊放。大约50平米的青间,摊放了不到百斤的新鲜青叶。


不同于日光萎凋和室内送风萎凋槽萎凋,传统正山小种采用青楼松烟加温萎凋。这样的智慧固然因为本地春天多雨少晴的客观条件,但也能使鲜叶在萎凋阶段就直接吸收烟味,使毛茶烟量充足,滋味鲜爽活泼。




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操作困难,成本高昂,所以被更多人简化掉,只是保留后期松烟熏焙。


但传统茶人认为简化版制作会让松烟味浮在表面而无法深入内质,只有如此的青楼萎凋,才能让松烟更加深刻地参与到日后茶叶内质的缓慢转化中,才可以让成茶的松烟香深沉持久……




底层燃烧松木的烟,穿透数层楼上来了。中间每间隔大约20分钟,有一次翻动青叶。


萎凋叶,已经有悦人花香飘散出来。


萎凋目的在于蒸发掉一部分水分,使细胞膜的韧性增大而富弹性。从外形看,叶面积缩小,生硬变柔软。


从内质说,发出兰花香气,叶色变软。除了物理变化,还需要有适度的化学变化,提供更多的可转化为红茶香味的有效物质。


萎凋为下面的揉捻、发酵创造了条件。如果萎凋不够,叶片水分过多涨力大;水分过少,则叶片干硬。两者都不容易通过揉捻卷成所要求的形状,甚至容易揉成碎片。




经过揉捻、解块的茶叶放入箩筐室内渥红(发酵)。揉捻过程中把一部分细胞内含物挤出来,在茶叶自身酶促作用下,使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在短时间内迅速起氧化作用,发生深刻质变。红茶经渥红加深冲泡后的色度,发展香味达最高峰,减少茶青叶的涩味。


现代科技可以检测到的香气物质,绿茶中有大约100种,而经过发酵的红茶,却可以达到300种以上!


红茶汤色的成因,与渥红时氧气的充分供给很有关系。


红茶理想的制茶条件,是适宜的温度+高湿度+流通的空气。但这些条件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




一般温度高则湿度不够,如空气湿度低,会引起堆面叶水分蒸发,叶汁比堆内叶子浓,渥红就不均匀。


堆面叶子氧化过度,就会逐渐变黑,而部分氧化不完全,则茶汤有青味。如水分过多,通气不好,也会影响渥红。


但桐木关的发酵基本采用室内静置方式,而没有其他地方的盖湿布+喷水,是因为前面所说桐木关的自然气候条件——高湿多雨,山风、气温适宜,这是天赋的优越条件。



看茶汤,右边更是明显渥红均匀,叶底较明净,汤色明艳。



发酵到位的茶叶,散发出一种难以描述的清凉气息,沁人心脾。


熏焙是形成正山小种红茶品质特征的重要步骤,它即可使湿坯干燥至适度,又在干燥过程中吸收大量松烟香味,使毛茶具有浓厚而纯正的松烟香气和类似桂圆汤的甜爽活泼滋味。


复揉叶被薄摊在水筛上,每筛大约2kg的样子,置于青楼第一层的焙架上,倾斜鱼鳞状排列,热松烟均匀穿透叶层。


薄摊湿坯。



上焙,湿坯熏焙。



地面两排青砖是烟道,松烟开始从下面烟道上来。


关闭空间,人已经在里面待不住了,焙间内气温大约有60度左右。


浓烈的松烟穿过巨大的4层青楼而上,直达屋顶,透过瓦片。



在这世界唯一的桐木关、唯一的正山小种制作地,看看这孤独的灯光,这是最繁忙的制茶季。可以了解,现在市场上传统熏焙的桐木红茶正山小种有多么稀缺。


夜里,安静得可以听到昆虫的叹息,邻家的做茶师傅,每年制茶季,夜夜如此情景,人几乎没有机会睡觉。


天亮了,青楼的火也熄灭了,清晨,松烟散去,焙间也渐渐冷却下来。


制茶,又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5点多,采茶工已经进山采茶了。今天,他们将步行山路两个小时才能到达采茶地点,再见到他可能要等到傍晚。



水筛上的正山小种毛茶,色泽已经初见端倪。



毛茶下焙。


传统青楼松烟熏焙劳动强度大,费工费时且生产不安全(防火),但那种天地人、时间的味道……它的迷人之处,在那些细腻感性的资深茶友眼中是无法取代的。




楼上已经见到最早下山的青叶,新的一轮制茶开始。



焙的正山小种毛茶,乌黑油润。


松烟熏焙使正山小种红茶具有典型的松烟香,鲜爽活泼的品质特征。


据初步分析,具甜烟味的愈疮木酚和丁子香酚在小种红茶酚类抽提物中的含量,比在木材烟气冷凝物中的含量还高,这可能是正山小种红茶具桂圆汤味的重要物质。


几个月后,这一季的茶叶会历经无数繁复工艺完成精制过程!因为传统工艺正山小种的内质,会有一个漫长的转化过程。


在长时间的静置陈放、复火过程中,起初的松烟香与优秀丰富的茶叶内含物质相互作用,烟焦味完全散失,继而转化为桂圆干香。


凤宁号“无烟”正山小种红茶

正山小种的由来

正山小种,又称拉普山小种,属红茶类,与人工小种合称为小种红茶。首创于福建省崇安县(1989崇安撤县设市,更名为武夷山市)桐木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红茶,亦称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

“正山小种"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 WUYI BOHEA,其中WUYI 是武夷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后因贸易繁荣,当地人为区别其它假冒的小种红茶(人工小种或烟小种)扰乱市场,故取名为"正山小种","正山"指的是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正山"既指正确正宗的意义,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就像一块保留地,内涵隽永却又无声无息。明朝中后期,世界红茶鼻祖——红茶就诞生在桐木关。

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减轻民众负担,下旨罢造团茶,改贡散茶,一向以团茶龙凤饼著称的武夷贡茶,在改制散茶时,因其制作散茶的技术落后,生产出来的散茶品质低劣,走入了有史以来最低谷。从清代周亮工的记载:"前朝不贵闽茶,即贡茶亦只备宫中盏之需。"可以看出当时改制散茶后,武夷茶处境的尴尬。

◬ 桐木村 正山小种产区

明朝中后期的某年(1568年),在采茶的季节,有一支军队路过于此,晚上驻扎于今天的桐木村,当地茶农未曾见过如此动乱场面,当天已采摘的茶青没有来得及制作茶叶,第二天已经发酵。为了挽回损失,茶农以当地马尾松干柴进行炭焙烘干,并通过增加一些特殊工序,以最大程度保证茶叶成份。制成的茶叶运往镇上销售,本是无心之作的茶叶,却受到大量茶客的欢迎与喜爱,接下来订单逐年增多,需要整个桐木都全力生产此种茶叶,才可勉强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使得桐木远近闻名。

16世纪末17世纪初(约1604年),正山小种被远传海外,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风靡英国皇室乃至整个欧洲,并掀起流传至今的"下午茶"风尚。自此正山小种红茶在欧洲历史上成为中国红茶的象征,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泉城绿、泉城红、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明末时期,崇安县令为重振武夷茶,引进先进的制茶技术,"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松萝法"是当时绿茶炒青的制茶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制茶技术。武夷山在引进"松萝法"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情况:武夷山的茶农采摘茶青的时间,往往集中在天气晴朗的上午进行。大量堆积的茶青未能及时处理,自然萎凋后,有些会在堆积中发酵,而萎凋后的茶青炒制后,再烘干,会出现茶汤色变红的现象。也可以说,正山小种红茶技术的发现,是一个巧合过程。

正山小种红茶繁荣于17世纪,美尤克斯《茶叶全书》的"茶叶年表"记述,1705年,爱丁堡金匠刊登广告,绿茶(GREEN TEA)每磅售十六先令,红茶(BLACK TEA)三十先令。英传记作家玛丽返蓝尼夫人记当时茶价为红茶(BOHEA)二十至三十先令,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WU-1)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由于正山小种红茶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远销英国、荷兰、法国等地。老茶师、英国人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

◬ 福琼将偷盗来的茶苗运回加尔各答种植

“遥远的武夷绽放我的新世界,酒总让我沉沦,茶和咖啡,才能给我们更多的自觉。”

——拜伦《唐·璜》

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著名的长诗《唐璜》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称正山小种红茶为武夷红茶,给予富有文学浪漫色彩的赞评。

1734年崇安县令陆延灿著《续茶经》中即称:"武夷茶在山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种……"

19世纪70年代远销欧美各国,年产量2。4万担之多。后因战事频繁,产量逐减,至1949年产销几乎绝迹。50年代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最高年产量达2万担左右。正山小种红茶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国内外消费者面前。

数百年来,各地红茶层出不穷,但为何正山小种红茶却仍然是独一份呢?这和它不可复制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武夷山桐木一带,地势高峻,海拔约在600~1200米,年平均气温约在11℃~18℃。春夏两季,终日云雾缭绕,有雾的日子占了全年的将近三分之一,而且年平均湿度在80%左右,可以说是福建省气温最低、降雨量最大、相对湿度最大、雾日最多的地区。

“高山云雾出好茶”这一法则在正山小种这里依然适用。作为自然、文化“双世遗”的桐木关自然保护区,常年人烟稀少,云雾缭绕。8~18度的平均气温,湿润干净的环境,俨然是动植物的“天堂”。漫长雾日下,茶树在阔叶里与毛竹林间缓缓生长,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山林气韵,饮之入喉。“就像雨天,独自行进在森林里,嗅闻到湿哒哒的落叶味道”。

高山云雾的环境,加上昼夜温差较大,利于茶叶的光合作用,能形成较多的有机物质,氨基酸含量高,对茶汤起苦涩味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少。

而且土质含有较多的砂砾石,这种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这里的茶叶持嫩性好、香气高扬、内含物质丰富,茶汤甜醇。

优质的原料是一款好茶的底子,足够优质的原料,加上高水平制茶师的工艺加持,造就了正山小种红茶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汤色金黄、香气浓郁、滋味醇厚,高山韵明显的特点。

对正山小种所做的理化成分分析可看出,正山小种发酵充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转化明显,所以正山小种不苦不涩、滋味醇厚而甘滑。

而通过对正山小种红茶无机成分的分析发现,正山小种红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

正山小种分烟种和无烟种,以在制作工艺上是否有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的为区分依据:有用松针或松柴熏制的称为"烟正山小种"; 没有用松针或松柴熏制的,则称为"无烟正山小种"。正山小种的这两种不同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茶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外形条索来看,这两种工艺制作出的正山小种的并没有太大区别;无烟正山小种的外形色彩为深褐色,因为熏制的原因,烟正山小种的干茶色彩更黑而润泽些。

其次,从汤色上区别,无烟正山小种汤色红艳,清澈明亮; 烟正山小种则色彩更加浓艳。

再次,从内质上区别,这两种工艺制作的正山小种都有明显的甜味,但烟正山小种的桂圆汤香甜味更显著,另具有独特的松烟香味。而无烟正山小种花果香更为突出,滋味香甜清新可口。这两种工艺的正山小种在存放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近期,凤宁号百年工夫红茶系列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款花果香馥郁的“无烟”正山小种红茶。

|| 正山小种·环境参数 ||

产地:福建省·武夷山

采摘时间:早春

海拔:1100-1500m左右

土壤:山地黄红壤

茶种:老枞

||正山小种·开汤品鉴 ||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乌黑油润,匀整。

香气:花果香馥郁,绵柔悠长。

汤色:金黄透亮

滋味:入口甜润,汤感细腻顺滑,汤水含香。

叶底:橙红透亮,油润鲜活。

为何正山小种红茶和福建工夫茶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重磅消息,令所有爱茶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彻夜难眠。这不仅是茶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此次“申遗”成功的项目中包含了福建省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2014年)、福建安溪铁观音文化系统(2022年)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可见,福建是当之无愧、数一数二的中国产茶大省、强省。在振奋之余,我们也不禁深感疑惑:作为“世界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以及中国工夫茶之源的福建工夫茶艺,为何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正山小种:世界红茶鼻祖

“我觉得我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在其名作《唐璜》中热情讴歌道。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在诗中也是饱含深情。

这种有着迷人的琥珀色、“松烟香,桂圆味”且富有神秘感的东方饮料,正是产自中国福建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

闽赣交界的桐木关(梁天雄 摄)

武夷山作为福建茶叶及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见诸记载的茶史有1000多年。唐时,属建州。陆羽在《茶经》写道:“茶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甚佳。”宋代,包括武夷山在内的闽北地区,更是被列为北苑贡茶。范仲淹诗云:“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元代时,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第四曲一带设御茶园。明清时,武夷茶亦是作为贡茶,乾隆皇帝还专门为武夷茶赋诗。

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正山小种红茶,更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茶之一。1610年,它就被“海上马车夫”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运往欧洲,并从此影响了欧洲人的生活。

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将大量武夷茶运往欧洲各地(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

正山小种最早在欧洲被称为“Bohea”,即“武夷”的谐音。在英国《茶叶字典》中关于“武夷”条注释为:“武夷(BOHEA),中国福建省武夷山所产的茶,通常用于最好的中国红茶(CHINA BLACK TEA)。”18世纪,此名也用于茶叶饮料,发音为“BO-HEE”,并一度成为中国茶的代名词,也是英国皇室的奢侈品。

在中国,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于成熟后,就像一根接力棒一样,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而它们在欧洲人心目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Black Tea”。

桐木关的茶园,正山小种红茶的发源地(梁天雄 摄)

在青楼里萎凋的青叶,这是成就正山小种“松烟香,桂圆味”的关键工序之一(梁天雄 摄)

1662年,在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与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婚礼上,她的嫁妆里有221磅来自中国武夷山桐木关的红茶和竟然中国景德镇青花瓷茶具。

1662年,第一个把饮茶习俗带入英国皇室的“饮茶皇后”凯瑟琳·布拉甘扎

这个“饮茶皇后”把饮茶带入英国皇室后,迅速掀起了饮茶风尚,后来渐渐演变成英国特有的下午茶文化。不久前辞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前最喜欢的4款中国红茶中,就有正山小种。

英国贵族在花园里享受阳光和下午茶

武夷茶还通过万里茶路运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流淌在茶炊里,温暖着每一个寒冷的日子。

当喝武夷茶成为欧洲大陆的流行风尚时,财富与征服,奴役与反抗,战争与和平,也在全球轮番上演。

源于正山小种的红茶制作技术日臻于成熟后,如同接力棒,在福建的闽北、闽东以及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等茶区进行了“接力”,并融入了当地的风味特色与文化韵味,祁门工夫、坦洋工夫、川红工夫、滇红工夫等红茶相继应运而生。

上世纪80~90年代时,红茶虽曾有过曲折的发展经历,但它还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跨入新时代,并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

首泡金骏眉的制作者梁骏德(梁天雄 摄)

2005年,脱胎创新于正山小种的金骏眉,作为中国红茶的新秀,又引发了新一场的“红茶热”,至今方兴未艾,甚至一些绿茶、乌龙茶产区也纷纷“红变”,掀起了一场“绿改红”“乌改红”的“运动”,“祖国茶山一片红”。

正山小种红茶

福建工夫茶艺:中国茶艺的代表

此次“申遗”成功的项目,除了传统制茶技艺,还有相关习俗。譬如,潮州工夫茶艺、白族的“三道茶”。

早在2008年,潮州工夫茶艺已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殊不知,工夫茶艺真正的源头却是在福建。

武夷山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工夫茶》云:“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

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

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周昂 摄)

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譬如,陆廷灿《续茶经》引《随见录》:“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南北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可见,是品质,是制茶工夫成就了武夷茶的“工夫茶”之名。直到今天,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福建乌龙茶,其独树一帜的“岩韵”,除了天赐的产地环境外,与精湛考究的制作技艺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烘焙这道工序,十分考验工夫,故梁章钜盛赞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祖籍福建漳州的台湾史学家连横(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的祖父)对工夫茶有着相当精辟的见解:“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与福建一衣带水的台湾,多是来自漳、泉、潮三地的移民,喝工夫茶的嗜好基本相似。

潮汕工夫茶艺中特有的“滚杯”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经典者如俞蛟《潮嘉风月记》、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等等。此外,闽南潮汕虽分属闽粤两省,但地缘相近,且有很大一部分潮汕人的祖籍在福建,因而两地在语言、风俗、民间信仰、饮食习惯上都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与福建工夫茶一脉相承的潮州工夫茶便是最好的证明。

潮汕地区自古也产茶,如时下备受爱茶人亲睐的凤凰单丛(乌龙茶),但在过去至少清中期以前,这一带所产之茶不足以供本地人饮用,故地方文献中多见“潮俗不甚贵茶,所给多闽产”之语。

“工夫茶,闽中最盛。”工夫茶这一雅俗共赏的品饮方式,因深植于寻常百姓生活而得以深远流传,且历久弥新。

在福建,“茶店比米店还多”早已是城市里一道靓丽的风景。茶,从早泡到晚,是福建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有些爱茶人还会在家中专辟一个雅致的茶空间。游走街头巷陌,也常见街坊邻居在门前围坐,泡茶闲聊。如果到酒楼吃饭,包厢里也通常会隔出一小间茶室,一边泡茶,一边迎客。即便是上班族,办公室里也少不了一张泡茶桌和一套工夫茶具……可以说,泡茶喝茶是福建人近乎本能的生活习惯,而且一道工夫茶还深蕴着福建人为人处事的智慧。

茶,从早泡到晚,是福建人习以为常的居家生活(周昂 摄)

闽南人把喝茶称为“呷茶”。望文生义,“呷茶”充满了闲情逸致,这样慢泡细品的饮茶方式似乎是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逆行。于是,当茶在盖瓯里泡开、斟出香馥的茶汤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大有“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情怀。

正山小种、福建工夫茶艺

“申遗”刻不容缓

与正山小种红茶昔日的辉煌、工夫茶在闽粤台的鼎盛极不相称的是,尊为“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至今还未成为国家级“非遗”,福建工夫茶艺甚至还未启动“申遗”,而祁门红茶、凤庆滇红茶、坦洋工夫茶等制作技艺以及潮州工夫茶艺都已成功成为世界“非遗”。

这一尴尬现状,亟待产茶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同其它茶叶制作技艺及相关习俗一样,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福建工夫茶艺也是福建人、中国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而且,正山小种红茶还作为中国茶的代表曾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与文化,工夫茶更是中国茶艺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代表。尤其是茶日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今天,正本清源,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非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也满心期待,总有一天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福建工夫茶艺能 “申遗”成功,王者归来,重新擦亮“世界红茶鼻祖”、“中国茶艺代表”的熠熠桂冠!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07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