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找到约499条结果 (用时 0.214 秒)

武夷岩茶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系统性保护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月底,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相关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单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赫然排在第一位。此前,武夷山已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此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也让武夷山成为我国首个“三世遗地”。


武夷山茶农上山采青。邱华 摄


摇青  邱华 摄


武夷山茶园景观 肖文凤 摄


喊山祭茶 彭林华 摄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之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夷山,窥探“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申遗成功了!”11月29日的寒夜,各个工作群组的欢庆消息接踵而来,互致喜讯的电话一个又一个。

这一夜欢庆的掌声和热泪,这一路付出的精力和汗水,都让武夷岩茶申遗专班主要负责人、武夷山市文化馆馆长杨义东难以忘怀。

“申遗成功代表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这也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杨义东介绍道,当时,福建省参与申遗的武夷山、安溪、福鼎等6个地方联合成立了申遗专项工作微信群,取名为“草木人专项群”,因为“人在草木间即为茶”。

前年12月,武夷山市接到通知,要求在2021年3月30日前提交材料。“申遗要求十分严苛,不允许返工,材料不合格的项目将直接从申报文本中被拿掉。”杨义东说。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武夷山即刻成立申报专班,杨义东成为主要负责人,组织汇编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关材料并统筹协调申报视频的拍摄。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独树一帜,兼备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在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工艺最复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非常明显。”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宝顺如是概括武夷岩茶的制作特色。

据悉,武夷山人在唐宋时期即开始做蒸青团饼,明朝中后期开始做炒青绿茶,明末清初开始做乌龙茶。流传至今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历代茶人的智慧结晶,包括晒青、做青、初炒、初揉、复炒、复揉、毛火、晾索、拣剔、足火、吃火、团包、坑火等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历时一天一夜,将叶转变为茶的过程复杂精妙,加上我们拥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生态系统,这才孕育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刘宝顺说。

虽然有优势,但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并不简单。

申报工作不仅需要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流程的材料,还需要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传承人情况等材料。“申报工作就像织网,要把庞杂的项目梳理清楚,将方方面面整合起来,‘织’成一份有理有据且打动人心的申报材料。”杨义东说。

为此,申报专班工作人员走访了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共20余个,点对点对接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各级传承人18位。

同时,申报专班还聘请武夷山市乡土文化专家赵建平参与——2006年,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发布,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唯一的茶类榜上有名,赵建平就是当年申遗的骨干成员之一。

在武夷山市文化馆二楼一间满是书香和茶香的办公室里,46岁的杨义东与年近七旬的赵建平反复讨论、修改,时常工作到深夜而不自知……

“我们逐渐梳理出申报材料清单,共包含15个大类、上百个小类,光是材料的目录就有5000多字。”杨义东说。

“非遗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赵建平说,“武夷岩茶这些年活态传承效果显著,传承工作更加全面、系统、专业,非遗研培班、非遗进社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丰富多彩,茶人的主动性和保护意识大幅提升。”

直到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武夷山“草木人”才松了一口气。

“申遗成功是对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一种肯定。”杨义东兴奋地说,“不到10分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视频,有近1分钟的画面在展示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这让我十分自豪。”

“申遗成功是瓜熟蒂落的事,因为中国茶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赵建平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2008年就已尝试叩响人类非遗的大门。虽然有过遗憾,但我们从未失去信心。此次成功经历了10多年的沉淀,而武夷岩茶的生命力也已愈发蓬勃。”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申遗视频中,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制作技艺”展示是在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博物馆拍摄的。

走进该博物馆,茶窑存放着从清代光绪年间至当代的“瑞泉”茶样,琳琅满目。茶窑隔壁的茶叶书库,典雅幽静,收录着1万余本历代茶叶方面的典藏书籍,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推开一侧古朴厚重的木门,全景还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眼前展开。炒青锅、揉茶桌、焙笼、炭火堆……一个个制茶老物件,在静谧中传播着先辈们的智慧。

“茶叶是我们世代为生的根本,传承茶文化是每个茶人的使命。”武夷山瑞泉茶业有限公司高管、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黄圣亮介绍,“我们通过全家之力,建设这么一个博物馆,就是希望向世人展现武夷岩茶的辉煌历史。”

“瑞泉”是武夷岩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老字号,经历了武夷岩茶初创、发展、鼎盛、式微、复兴的全过程。早在1644年,黄氏先祖彦捷公便在武夷山水帘洞“瑞泉岩”下制作武夷岩茶。300多年来,黄氏家族一脉相承,发展茶业,黄圣亮已是“瑞泉”的第十二代传人。

黄圣亮告诉记者,早年间,父亲黄贤义用扁担挑着茶叶,坐上火车去福州卖茶。靠着优异的品质,瑞泉茶叶很快在福州市场吸引了一批铁杆粉丝。随后,武夷山旅游兴起,游客迅速增多,父亲又在武夷山做起凉茶生意。

挖到第一桶金后,父亲开始投资开荒种茶。随着茶产量不断增长,他成立了瑞泉茶业公司,并由黄家三个孩子执掌经营。如今,公司已拥有数百亩茶园,产品通达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欧洲等。

“长期以来,制茶是一项苦营生。小时候,我们家所处的核心茶区出行不便,我跟着父亲沿着小溪边走上半天,才能到镇里。‘出山’是件很奢侈的事,每年只能‘出山’五六次。”黄圣亮说,“而今,制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传统技艺仍是大红袍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前来拜师学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黄圣亮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

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首位国家级传承人、高级评茶师叶启桐。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精妙复杂,很多环节需依靠制茶师的感官来判断,如低温久烘、复式萎凋等,全凭人工实践积累经验,机器难以代替,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十分重要。”他说。

今年5月15日,第二届传承者·武夷岩茶传统技艺制茶大会闭幕。由包括叶启桐在内的16位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组成导师团,经过严格的筛选、考核,从111位报名者中遴选出48位“传承者”。这些“传承者”分别跟随16位导师,进行为期3年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系统学习。

今年79岁的叶启桐,祖籍福建省周宁县,上世纪60年代初遵循父亲叶先顺的足迹,来到武夷山学习种茶、制茶。坐落在武夷大道旁的武夷山凤凰茶业有限公司,是由原来的武夷山茶业总厂改制而来的。它凝聚着叶先顺、叶启桐两代人对武夷岩茶的深情。

叶启桐介绍,茶界泰斗张天福、近代茶圣吴觉农都曾在武夷山茶业总厂任厂长。父亲则从茶工、车间主任,一步步当到副厂长。也正是在这里,叶启桐从工人到技术员、从车间主任到业务厂长,经过经年累月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要熟练掌握制茶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叶启桐表示,“申遗成功,意味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获得了世界的认可,我们深感荣幸。今后,要培养更多年轻人研究茶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发展茶产业,提升茶叶附加值。”

见茶见人见生活

在武夷山大街小巷,茶馆茶楼随处可见,茶已成了这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见茶,见人,见生活”,得益于当地长期以来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

走进位于武夷山市区的“不知春斋”茶馆,古意盎然的新式茶空间映入眼帘。屋内一角,一壶大红袍热气氤氲,炉火上的烤柿子香甜软糯,烤橘子的清香杂糅着烤花生的烟火气,三五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看栗子在小炭炉上噼啪作响……这成为今冬武夷山人“围炉煮茶”现象的一个缩影。

“过去,泡茶喝茶一直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生活的标配;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接触茶文化,茶叶消费群体正朝着年轻化发展。”“不知春斋”负责人邱月微说,“为了适应这种消费转型,我们在装修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向有需求的客户提供茶文化讲解。”

在当地,人与茶的情感渊源深厚。

宋代大儒朱熹自称“茶仙”,曾隐居武夷精舍,以茶清心,著书立说。《朱子语类·杂说》中曾记载,朱熹在向学生讲学时说,“茶本味苦,吃过却甘”,茶是苦与甜的辩证统一体。朱熹认为,理学之道与茶性是相通的,饮茶与修身励志的切合点就在茶的本性上。茶,体现了中和之理,融合了儒家理学文化思想的精髓。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千百年前,朱熹对武夷茶的动人描绘仍在碧水丹山间回响……

一代又一代的武夷山人,守望着家园,守望着茶山,形成独有的茶民俗。其中,喊山祭茶最为壮观。

“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欧阳修的诗句记录下北宋时期武夷山喊山祭茶的盛典。这一民俗沿袭至今,每逢惊蛰时节,武夷山人开始采茶、造茶,民间仍可见喊山祭茶活动。鸣金击鼓、顶礼膜拜之后,众茶农高喊“茶发芽”,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这一民俗还融入武夷山旅游头部产品、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之中。截至目前,《印象大红袍》已表演5201场次,为世界各地的朋友展现了秀美茶山间的神奇故事。

活跃于秀美茶山间的何世安,对茶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山场是大自然的馈赠。”

身为福莲(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制茶师的他,始终坚持“不打药、不施肥”的生态种茶方式。

2015年,他在茶山上遇见福建农林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廖红——彼时,廖红正围绕新研究方向“改良茶叶种植技术”开展调研。两人在生态种茶的理念上一拍即合。

次年,福莲公司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的600亩茶园成了廖红团队开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茶园”系列试验的第一块茶园。试验中,廖红团队通过大豆根瘤固氮,并以大豆作为绿肥就地掩埋等方法改良土壤;秋末冬初播撒油菜种子,来年春天,茶山上便是另一种金黄和翠绿,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

“通过现代生态化管理,当年茶叶产量及茶汤的纯净度和甘甜度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何世安开心地说。

这为武夷山茶产业吹来科技创新的春风。

2018年,在武夷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生态茶园相关研究成果被引入星村镇燕子窠大面积推广。

去年3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星村镇茶农范德兴,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生态茶园的建设,让茶山、茶人都焕然一新;现在,又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加持,大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更高了。”范德兴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茶园种上樱花、银杏,不仅改善了生态状况,也让茶园景观更丰富。每当茶园内的树木开花时,许多游客会慕名而来。

福莲公司在星村镇打造了一个茶庄园。庄园内汇聚了山舍民宿、茶山漫游道、岩茶生产车间、制茶体验中心、吴觉农纪念馆,游客在此可全方位感受种茶、采茶、加工、储存和品茶的沉浸式茶文化体验。前几天,该茶庄园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2022中国旅游创业创新精选案例、城市旅游优秀案例。

一片“金叶子”,连着一二三产。武夷岩茶穿越历史而来,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的新探索中,不断散发出时代的新芳香……(见习记者姚雨欣通讯员李茜)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福建项目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武夷山一带。武夷岩茶(大红袍)系乌龙茶类,其制作技艺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由绿茶、红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而成,已有300多年历史。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质。做青与双炒双揉技术是其特有的工序。做青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持续时间约8~10小时,最后一次做青时可看到叶面凸起呈龟背形;双炒双揉则是茶叶形成“三节色”“蛙皮状”的过程。

铁观音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安溪县。相传清代雍正年间,西坪镇的茶农魏荫信奉观音菩萨,因观音托梦,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魏荫遂将茶树移植到家中一口铁鼎中,经数年培植,制成的茶叶品质特异,香韵非凡,取名“铁观音”。

制茶师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晒青、晾青、摇青,使茶叶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和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再进行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通过揉捻和反复包揉、烘焙,形成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福鼎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芽者,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万为可爱。”其中的日晒干燥法和鲜叶采摘标准,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福鼎白茶因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该茶在制作时不炒不揉,其初制技艺主要是晾青、萎凋、轻揉捻(新工艺白茶特有)、并筛、烘焙;精制工艺流程为拣剔、拼配、烘焙、装箱。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主要流布于福州市,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北宋时福州为茉莉之都,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至明代时加工技术走向成熟稳定。清道光年间,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畅销欧美和南洋地区。

窨花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重点工序,根据每年茉莉花的品质和茶坯质量,最高可做到八到十窨。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发源于福安市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年间,坦洋村茶人以“坦洋菜茶”为原料,成功创制“坦洋工夫”红茶。从清光绪六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平均每年出口的坦洋工夫多达1万多担,成为当时欧洲皇室贵族所青睐的下午茶。

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4道工序,制成红毛茶;毛茶再经过初抖、平筛、撩筛、捞筛、复抖、紧门、毛选、复选、清风,以及风选、拣剔、复火、拼配匀堆等精制工序,最终形成成品茶。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漳平市,其紧压茶技艺填补了我国乌龙茶紧压茶的空白。漳平茶农在闽北乌龙茶“重发酵”和闽南乌龙茶“轻发酵”的基础上,结合漳平茶实际,创制出便于携带的四方茶饼,该制饼工艺成为漳平水仙茶的独特技艺。

模压造型是漳平水仙茶的标志性工艺。该技艺使用木制模具。将包装纸铺开,上置木模,加入约14克揉捻叶,再用木槌加压造型,成型后将纸包扎紧,用米浆黏封。

(记者郭斌整理)

来源:福建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听非遗传承人刘宝顺说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久盛不衰,享誉中外,既有绿茶的清香,红茶的甘醇,又有独特的岩骨花香。2022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子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期《中国茶叶》就和大家一起回顾中国制茶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宝顺在《制茶人说》中关于武夷岩茶岩骨花香、制作技艺、选购方法等方面的精彩讲解。

一、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1. 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指什么?

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又称“岩韵”,指在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利用适宜的茶树品种和传统、科学的加工工艺制作而成的武夷岩茶独有的香气和滋味品质特征。“岩骨”指武夷岩茶的滋味,用啜茶的方式品尝时,表现为茶汤啜之有骨,厚而醇,内含丰富,回味悠长,舒适持久;“花香”指武夷岩茶的香气,表现为茶汤香气芬芳馥郁,显兰香,优雅持久,饮后齿颊留香。

2. 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形成和哪些因素有关?

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形成条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内在条件,“岩骨花香”的形成和武夷岩茶成长的环境、品种以及良好的栽培技术有关。二是外在条件,“岩骨花香”的形成和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息息相关。

3. 武夷岩茶的正岩产区指哪些地方?

正岩产区指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三坑两涧”区域,“三坑”指位于保护区内的慧苑坑、牛栏坑和大坑口;“两涧”指悟源涧、流香涧,这些区域所产的武夷岩茶品质最好。

二、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1.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序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序包括萎凋→凉青→做青→初炒→初揉→复炒→复揉→毛火→扬簸→凉索→拣剔→足火→吃火→团包→补火,共15道工序。(具体可参考👉茶界非遗|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指南)

2. 武夷岩茶现代制作工序

武夷岩茶现代制作工序简化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共5道工序。

3. 制作武夷岩茶最关键的工序是?

做青是制作出高品质武夷岩茶的关键,若要做青做得好,需掌握“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原则。“看天做青”指通过看天气做青。阮文锡所写的《武夷茶歌》中写到“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诗中提到的“北风天”即晴天,此时天气较为干燥,茶叶做青走水快,做出来的茶叶品质较好;“南风天”即阴雨天,湿度较高,茶叶做青走水相对困难,做出的茶叶品质不理想。“看青做青”指通过看茶青的情况,包括品种、嫩度、产地、晒青程度做青。

1)武夷岩茶摇青工序

摇青简单概括为使茶青在水筛上做旋转和翻滚运动。动作要点为制茶人需两脚分开与肩膀对齐,手握住水筛端三分之一处(此时用的力度较好),再通过手臂的臂力使茶青在筛面上旋转,完成“筛”的动作,再加上“翻”的动作,即一只手高另一只手低,使茶青在筛面上翻滚,两个动作连贯组合,动作协调一致、双手用力均匀,即为摇青。

2)武夷岩茶炒青工序

手工炒青一般有三种手法,一是团炒,动作为手指分开🖐🏻,手不离茶,双手手掌架住茶叶使茶青在锅里进行翻滚,团炒的目的是让叶温快速上升,破坏酶的活性。当叶温升高,感受到叶片烫手时,手法变为翻炒,手指并拢,双手🙌🏻握住茶叶,使其从锅中向锅边移动,当双手掌边靠拢的时候,双手掌心向上翻,进行翻炒。若茶青水分含量仍然较高,还需进行吊炒,双手将茶青握至高处,使其自由落至锅中,重复几次,炒青工序完成,可进行揉捻。

3)武夷岩茶揉捻工序

揉捻时制茶人双脚分开,俯身站在桌子正前方,搓揉的手拇指张开,握住茶团,另一只手护在上方,用力将茶团往前推,使茶叶滚动,注意不能磨破茶叶,当茶叶推至筛面正前方时,换另一只手搓揉。揉至一定程度时需解块,即将揉成团的茶叶打散,再反复揉捻,避免内外茶叶受力不均。

4. 制作高品质的武夷岩茶,在原料上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考虑鲜叶原料的山场,一般来说武夷山正岩山场的鲜叶品质较好。其次是要尽量避免采雨水青和露水青,采摘手法要标准,可为制作出高品质的武夷岩茶打好基础。

三、如何选购高品质的武夷岩茶

关于选购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要在外形上区分品质是否上乘难度较大,更多需要根据其内质辨别,香气和滋味是两个关键因素。茶界泰斗姚月明曾说过,武夷岩茶“重味求香”,即茶汤口感要厚,“厚”说明茶汤内含物质丰富,茶树生长的环境较好,而在香气上应具备武夷岩茶独有的花香,这样就能选到品质上乘的武夷岩茶。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华社痛批:武夷岩茶暴利内幕,贴上“大师茶”就身价倍增》

茶圈有一类所谓“佛系茶人”,貌似看破红尘,但做起生意来,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利暴利,下手极黑。

最近,新华社记者暗访武夷岩茶市场,联合专家学者揭开了天价茶叶内幕。

 

 【新华社】4月12日电 题:动辄数万元甚至二十多万元一公斤的“天价”茶叶是如何“炒”出来的?

 

新华社记者:郑良

 

 “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福建武夷岩茶价格不断攀升,一些茶商制造各种噱头炒作,动辄卖出一公斤数万元乃至二十多万元的“天价”。

 

2.9万元一公斤的“牛栏坑肉桂”茶,其实是茶商将1000元一公斤的普通肉桂茶“包装”而成;普通茶叶只要贴上“大师茶”“山场茶”的标签就身价倍增……

 

这是武夷山景区内的牛栏坑,市场充斥大量极品茶,核心区实际一年仅产500多公斤。(3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一、天价武夷山牛栏坑岩茶真的与众不同?

 

真正产自牛栏坑的茶叶很少,而且与临近山场的茶叶品质差别并不大。对于武夷山坑涧的茶,这些坑的风格是比较接近的,它们的地形地貌和产品风格有雷同之处。所以,就算是专家鉴别,也不可能鉴别出牛栏坑还是九龙窠的。/刘国英(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传承人 )

 

茶商设立的标牌十分显眼,上面或是标明某企业“牛栏坑茶叶基地”,仅几分地的茶园,竟然插了好几家茶商的标牌。

 

二、市场上有多少真正的牛栏坑肉桂?

 

我和武夷山业界的人士们聊,我说:“武夷山百分之九十的牛肉都是假的”,他说:“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假的!”/汪建华(南平市特级制茶工艺师)

 

 

在各大电商平台,形形色色的“牛栏坑肉桂”茶叶保守估计有上百款,售价从每公斤上万元至二十几万元不等。。 新华社记者魏培全摄

 

三、我们喝到武夷山牛栏坑肉桂的几率有多大?

 

我到北京,我喝到的多少钱,多少钱的牛肉,可是一喝都不是正宗的武夷岩茶,有的就是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何一心(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叶公司董事长)

 

 

四、如何看待当前武夷岩茶天价现象?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它的价值是否达到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么高,消费者也要理性地进行一种选择消费,不要盲目地、片面地追求这个天价的,高价的就是好茶。/邓崇慧(武夷山茶业局局长)

 

 

五、武夷岩茶价格乱象对未来有何影响?

 

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长远来讲,对武夷岩茶将来的发展伤害非常巨大!/叶启桐(武夷岩茶国家级传承人)

 

 “讲个故事”就能卖一公斤二十多万元

 

记者在武夷山调查还了解到,牛栏坑核心区茶园面积其实仅二三十亩,产量也就500多公斤。但近来,在一些茶商的广告宣传和炒作下,牛栏坑的面积被不断扩大 不同区域还分别被命名为“牛首”“牛肚”“牛尾”等。但凡跟“牛”挂钩,茶叶就身价倍增,往往是周边山场出产茶叶的好几倍。

 

记者在福州、泉州等地采访发现,本以量少、稀缺为卖点的“牛栏坑肉桂”,却大量充斥市场。在很多茶叶店,“牛栏坑肉桂”到处都是,且往往被摆放在显著位置。茶叶店服务员说:“武夷岩茶目前最火的就是‘牛肉’,不管自己品尝还是送礼,都是身份、品位的象征。”

 

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告诉记者,牛栏坑是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三坑两涧”之一,只是一个山场,“三坑两涧”的地貌、土壤、气候等条件大体接近,不同山场出产的茶叶品质差异不大,差别更多缘于不同的制茶师傅、制茶工艺、火候等,“牛栏坑肉桂”并不像一些茶商宣传的那么独特。

 

记者调查发现,茶商们关于“牛栏坑肉桂”的宣传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例如,有的说这款茶“霸气十足”,有的称其“优雅细腻”,有的说是带有“山谷的花果幽香”……

 

多位传承人表示,这些云里雾里的宣传只是炒作,到底是不是真正产自牛栏坑的茶叶,是武夷山“三坑两涧”这个山场还是那个山场的茶,他们这些做了一辈子岩茶的匠人也喝不出来。

 

为追逐暴利,一些茶商花样百出。南平市特级制茶工艺师汪建华在武夷山临县建瓯做茶,他告诉记者,不时有人上门请他仿制“牛肉”,“我说没办法,真正的‘牛栏坑肉桂’我也很少喝到。”

 

汪建华说:有一次,他把自己做的肉桂卖给了一个上门让他仿制“牛肉”的人,一公斤共1000元,没想到这个茶被对方贴上“牛栏坑肉桂”标签,卖了近3万元。“还有一些仿制者让我按照客户需求对普通肉桂进行焙火加工,然后他们自己贴上‘牛肉’的包装上市,一公斤近两万元。

 

除了假冒之外,刘国英说:“个别茶商炒作所谓‘山场茶’‘大师茶’‘品种茶’等,以千奇百怪的‘花名’为噱头哄抬价格。”

 

“有的一泡8克左右的所谓‘山场茶’,卖到3000多元,一公斤数万元乃至二十多几万元的岩茶越来越多,更多是靠‘讲故事’,误导消费者,牟取暴利。”何一心说。

 

武夷山市茶业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7年,武夷山岩茶产量9800吨,而市场上打着“武夷岩茶”旗号销售的茶叶远远超过这个数量,有的外地企业将武夷山产区外的茶也包装成武夷岩茶,甚至包装成武夷山特定山场的茶销售。

 

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邓崇慧说:“很多侵权企业、侵权行为在外地,我们调查取证难,还常常遇到地方保护主义。目前,我们更多是做正本清源的工作。”

 

针对部分茶商炒作噱头、哄抬价格现象,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启桐说,稀奇古怪的“花名”既不是文化,也不是标准,更不代表品质,靠这些东西忽悠消费者,是对武夷岩茶和消费者的伤害。

 

 

后记:

 

 茶叶暴利由来已久,新茶几倍几十倍利润司空见惯,陈年武夷岩茶由于山场被老味儿掩盖,几十倍甚至百倍利润大有人在,真应了那句话:“做久了茶叶生意,日后连贩毒都干不成了!”

 

前些年经济繁荣,无论厂家、茶商还是藏家,都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高额利润。

 

如今市场低迷,消费者不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情有可原,关键是很多与市场利益共同体们,不是想着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而是千方百计地,变着花样地误导、坑害消费者,赚更多的金钱。

 

这种拜金主义加小农意识的充斥,很难让茶叶市场繁荣发展,最终会被消费者抛弃!

 

编辑整理:老茶文摘

找到约495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