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山茶饼

找到约13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古代文人雅士喝茶图鉴,藏在茶事中的风雅与浪漫 武夷山茶产业

著碗聚生花

[元] 赵原《陆羽烹茶图》

提到茶,就会想到著《茶经》、被后世誉为“茶圣”的陆羽。761年,《茶经》初稿完成,之后陆羽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如今我们看到的《茶经》全文只有7000余字,可谓是史上最短的一部茶学著作,内容却涵盖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造、使用器具、煮茶方法、品饮方式,其中还涉及茶的史料、产地,茶道的仪轨等。关于饮茶的一切他都想到了,而且都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谈必言之有物,必从实践中来,可以说无一字多余。

素手啜新茶

[唐]佚名《宫乐图》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宫乐图》,创作者不明,但应该是出自受张萱、周舫风格影响的宫廷画家,也有人推测这幅画原本应是宫中使用的装饰屏风,后来被收藏者装裱成了挂轴。画面中十位贵妇宴饮,贵妇们高绾发髻,衣着华丽雍容,她们环案而坐,姿态各异,其中四位贵妇分别弹奏着琵琶、古筝、笙、筚篥等乐器在助兴,两名侍女站在长案边侍候,桌案下还有一只小狗似乎听得入迷。

一灯细语煮茶香

[宋]赵佶 《文会图》

对于多才多艺的宋徽宗来说,茶,也许不是最重要的,然而对于想了解宋朝饮茶历史和文化的人来说,徽宗却十分重要。这个重要性不仅在于他以皇帝的身份写了一部茶书《大观茶论》,更在于这部茶书的专业性并未因是皇帝所写而大打折扣,反而因为这位艺术皇帝的“金手指”,让饮茶这件事呈现出了不一般的“气质”,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茶事。

菊苗春点磨头茶

[元]倪瓒《安处斋图》

元代茶叶加工为今日做的另一大贡献就是花茶的制作和普及。唐宋时,人们增加茶叶香气的方法不尽相同。唐朝是煎茶时加入姜、薄荷、龙脑、胡椒等香料同煮,宋朝的蜡茶是在制茶环节就直接把香料、膏油加入茶饼。元朝,窨制花茶开始普及,这种以花来窨制茶叶的技术虽然最早见于南宋宗室子赵希鹄所著的《调燮类编》,但元时得到了改良。元代文人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录了花茶完整的制作方法。身为“元四家”之一,倪瓒写景极简,极少画人,他画中有不少茶的踪迹。《安处斋图》右下方题诗透露出他的心迹 :

湖上斋居处士家,淡烟疏柳望中赊。安时为善年年乐,处顺谋身事事佳。竹叶夜香缸面酒,菊苗春点磨头茶。幽栖不作红尘客,遮莫寒江卷浪花。

细吟满啜长松下

[明]文徵明 《品茶图》

茶铛手自煎

[明]沈贞《竹炉山房图》

茗碗自赍持

[明]唐寅《事茗图》

竹炉茗碗泛清濑

《弘历观月图轴》

来源:武夷山茶产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武夷茶史,追溯岁月长河中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神农氏发现茶并为药饮,五千多年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进程也孕育了中国厚重的茶文化。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而产自“碧水丹山”的武夷茶,历史几经起伏,它传颂于汉,兴盛于宋,贡御于元,改绿于明,创乌龙、红茶,制法于清,从唐朝的初具规模,到宋朝的一茶难求,再到明朝的“茶叶革命”、清朝茗香海外...静水流深,沉潜刚克,成为今天独具特色、闻名天下的茶叶。

最早印记

《中国贡茶》记载,商周时期,周武王“伐纣会盟”时就有南方八小国献茶之事,而生活在闽北的闽濮族所进献的正是武夷茶。

在武夷山的“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城村闽越王城遗址中,发掘有大量的陶制茶具,包括茶壶、茶杯等,这表明在汉代,武夷山闽越国先民就有种茶饮茶的习惯,并制作了相应的饮茶器具。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叶嘉传》中描述了汉武帝品武夷茶之情节:“启乃心,沃朕心”、“真清白之士也”。

唐朝

唐玄宗于唐天宝七年(748年),诏封武夷山为“名山大川”,颁令禁止樵伐。

唐代中叶,道教将武夷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佛教寺庙也大兴,因此武夷山名声日高,引来了诸多文人墨客、道家释子前来游览,并对武夷山及山区的茶,给予了大力的传播。

据林祥瑞、刘祖陛《福建简史》记载:“唐代福建的土特产就是山区的茶和沿海的盐”。

武夷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在唐朝。当时,武夷山属于建州,建州已掌握了较高的制茶技艺。唐贞元年间(785-804),福建观察使兼建州刺史常衮在建州主持改革茶的制作工艺,把蒸青茶叶研末和膏,压成茶饼,创制了研膏茶,俗称“片茶”。陆羽的《茶经》中记载了其做法“采之、蒸之、捣之、焙之、穿之、封之……”。

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初始兴盛的时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茶被推上了国饮的地位。陆羽对闽北的茶叶(建茶)这样描述:“岭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全唐文》载,茶在唐代已“上达于天子,赐名臣,留上客”,在这全国乐茶的大背景下,武夷茶(建茶)以北苑贡茶为代表,开始成为帝王臣子,文人墨客竞相追逐、馈赠的佳品。

(1)唐 ,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写到“晚甘侯十五人,遣待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践用之。”(见《中国茶文献集成》第二册76页)丹山碧水为武夷山别称、唐时崇安未设县属建阳。

书信中,孙樵把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晚甘”指回甘持久,滋味醇厚,侯,则是对茶叶拟人化的尊称,“茶中侯爵”突出了武夷茶尊贵;把在春天采制茶叶,比喻为请雷公采摘,拜用天水而搅和;把生长茶叶的武夷山峰岩誉为“月涧云龛”。

这是至今发现的第一篇明确记载武夷茶的文字,“晚甘侯”也是武夷茶最早的拟人化名称,被后人广为引用。

(2)唐 ,徐寅《尚书惠蜡面茶》“武夷春暖月初园、采摘新芽献地仙。”(系福建最早的茶诗,已1100多年)写到唐时武夷茶的采制时间(春季),茶的习俗礼祭(献地仙),制作工艺(飞鹊图腾)、保存方式(用蜂蜡封),生长环境(“啼猿”),运输方式(木兰船),品饮方式(加沉香末煮茶),茶具和用水(冰碗、北山泉)以及受赠者的感激情怀。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采摘武夷茶的美好景象,以及在唐代,武夷茶是蒸青绿茶团饼茶“香蜡片”的模样。

宋朝

宋朝时期是我国茶叶历史发展的鼎盛期,朝野及民间饮茶之风盛行,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皆以饮茶斗茶为乐,茶事兴旺。为了取悦皇家,各地转运使挖空心思,极尽创意之能事,武夷茶也不例外。

在宋代,贯穿整个朝代的茶事,几乎都是围绕着建茶进行的。先后担任福建转运使的丁谓、蔡襄分别发明出了大、小龙团,把建茶(建溪边的北苑贡茶和武夷茶)做到极致。

龙团凤饼,就是以带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成的茶饼,因茶饼表面带有龙凤图案,制作精良,深受帝王喜爱,而龙凤图案也历来是皇家所专用,显然,在当时,龙团凤饼已经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龙团凤饼

龙凤团茶被发明出来之后,其饮用方式——“点茶”也应运而生。宋人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冲入沸水调羹,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击拂,调匀后再饮用。后来文人雅士在点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分茶”艺术,分茶又叫“茶百戏”,是让调匀茶汤的盏面上汤纹水脉幻变出种种图样,恰似一幅幅水墨画,因此也被称之为“水丹青”。

为了满足朝廷对贡茶的大量需求,茶官从民焙中采用“斗茶”的方式遴选优质茶品弥补贡茶产量的不足,苏东坡有诗曰“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斗茶又叫“茗战”,随着茶文化推广,也逐渐成为茶友们在一起比试茶的汤色、味道、点茶技艺、比斗器具的茶事活动。

宋朝盛行斗茶,武夷茶不仅成为北苑贡茶和斗茶游艺项目的选品,并且武夷茶文化与儒家和道教文化产生了密切联系。

宋人斗茶图

苏轼《荔枝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清董天工《御茶园旧贡茶有感》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都有记载。

元朝

元代武夷山主要制作饼茶。设立御茶园。

在御茶园东边筑喊山台,每年惊蛰日,崇安县令率领御茶园官员、场工前往行祭,供置三牲、点香燃炮、宣读祭文、顶礼膜拜、击鼓鸣金、率众人高呼“茶发芽!茶发芽!”以求丰收。从而形成了当地这一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茶事习俗一喊山祭茶。

元世祖忽必烈喝到大臣高兴(福建路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一高兴)献送的武夷茶“石乳”,备加赏识,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当地官员承办贡茶,高兴曾几次亲入武夷山,监制贡茶。现今四曲北岸题诗岩还保留3块铭记当地官员建园和监制岩茶的摩崖石刻。

元朝赵孟頫的《御茶园记》:“武夷,仙山也。……,爰自修贡以来,灵草有知,日入荣茂。”(《武夷茶经》卷十三)

明朝

明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朱元璋诏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武夷茶由蒸春团饼茶逐渐改为晒青、蒸青散茶制法,后期改进为炒青绿茶,提高了武夷茶的产量和质量。陈椽认为“炒青绿茶的发展,可说是制茶工业领域的大革命”,促进了武夷茶的发展。

明万历三十五年,荷兰商船来澳门购运中国茶叶转运至欧洲,其中主要就是武夷茶,开了武夷茶外销先河。

明徐火勃在其《茶考》中记载:“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于海内矣。”

清朝

清代是武夷茶走向辉煌的时代。

(1)从炒青绿茶到半发酵茶。清初崇安县令殷应寅曾招安徽黄山僧制松萝茶(发了酵的炒青绿茶)在反复摸索改进的基础上,于康熙后期率先形成了岩茶(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制作武夷岩茶。

(2)创制了小种红茶,红茶发源地—武夷山星村桐木关。山高林密、雨多雾浓、湿度大、春季多雨少阳,制茶无法用日光晒青,大多靠室内松柴烘青,炒揉后的茶叶又是用松柴烘烤,茶中有松烟味,称正山小种红茶(烟小种)。

武夷岩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形成后,所制出的茶品都兼有香、清、甘、醇的优点,武夷茶品、茶种及其生产制作技术迅速向外流传,不仅被国人所钟爱,更是开始大量出口,至乾隆年间,欧美庞大的市场需求使武夷茶供不应求。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也通过它的贸易和品饮方式,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3)创制了龙须茶

以武夷山八角亭所产最佳,清末民初,主要销往美国旧金山及新加坡一带,深受海外侨胞欢迎。

(4)茗香飘世界

作为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成为中国茶叶外销之路的重要起点,万里茶路的开辟,海上茶路的发展,使得武夷茶真正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1607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率先到我国的沿海一带从事私下茶贸易活动,采购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武夷茶成为部分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品,当时一些欧洲人把武夷茶称为“中国茶”,他们把闽南人对茶的发音“Tey”带回了欧洲,后来又逐步转变成英语“tea”、法语“the”。随后的三个世纪,西方人纷纷把贸易的重心转向了中国的茶叶,在不同的时代,随着世界格局和清政府政策的变化,出现了多条从武夷山通向世界各地的茶叶贸易之路。

清代康、乾年间,武夷山梅溪下游的下梅村曾是武夷山最为重要的茶市,也是著名的“万里茶路”的起点。1727年,中俄签订《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中、俄互市地点。山西的晋商率先嗅到了商机,不远万里贩运武夷茶,他们从武夷山出发,途经江西、湖北、河南、山西、蒙古等两百多座城市和集镇,以挑夫、船筏、马帮、驼队相继接力,将茶运到恰克图交易,再由俄罗斯商人运往莫斯科、圣彼得堡,进入欧洲,全长上万公里,这条“万里茶路”被喻为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

(1)清朝蒋周南的《咏茶诗》:“丛丛嘉茗被岩阿,细雨抽芽簇实柯。谁信芳根枯北苑、别绕灵草产东和。上春分焙工微拙,小市盈筐贩去多。列肆武夷山下买,楚材晋用帐如何。”(见《武夷茶经》卷十二)

(2)乾隆皇帝在其《冬夜烹茶》诗中有描述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这位善于烹茶品茗的皇帝品出了武夷岩茶的“岩骨”。

民国

战乱影响,茶叶销路不畅、产量下降,1914年茶销量仍达45万斤,到1948年仅13000斤(其中正山小种红茶3000斤)。1938年福建茶叶改良场迁到崇安县,1942年在崇安兴建“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武夷山成了全国茶叶研究中心。

全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

1942年,全国第一所茶叶研究所——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由吴觉农先生一手创办选址。本来武夷山并不是茶叶研究所的首站,研究所前生是吴觉农先生创办的东南改良总厂,地址在衢州市的万川。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特别是1942年5月日本发起了“衢州会战”,茶叶研究所不得不从万川搬迁至武夷山区。当时全国的抗战形势都十分危急,几个著名茶区都陷落为敌占区,所以,武夷山成为了这些茶人的栖息之地,通俗的说,当时全国的著名茶人都“扎堆”聚集在武夷山。

张天福先生与他首创的“九一八”揉茶机

现代

近现代,武夷岩茶的发展从第一产业跨越向第三产业。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夷茶经历了从恢复发展到现在的快速崛起发展阶段。由单纯的茶叶加工制品向茶文化、茶旅游等延伸产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武夷山茶产业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代代茶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1980年代初,武夷山茶产业在政府的引导和一代代查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解决大批量茶叶生产的要求,武夷山研制出“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并获国家商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继而又生产出90型、110型滚筒杀青机、萎凋机。

1980年、1982年、1986年,武夷肉桂在国家商业部全国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等奖。

1990年10月1日,首届武夷岩茶节开幕,11个国家(地区)的旅游、茶业界专家及省内外宾客200余人出席活动。

1993年10月,传统制茶工艺生产的武夷肉桂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4年3月,《武夷岩茶(乌龙茶)综合标准》经有关专家审定通过,填补了武夷岩茶(乌龙茶)没有省地方标准的空白。

1996年8月,武夷山市艺术团赴新加坡表演武夷茶艺。

1997年7月,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开通。

199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中,武夷山大红袍、武夷肉桂荣获“中国文化名茶”金奖。

1998年3月10日,在香港举行了一场20克大红袍母树茶叶拍卖会,大红袍首次以3.38万元的港币竞拍成交。

1998年8月18-21日,举行98武夷旅游月暨第五届武夷岩茶节,期间,20克母树大红袍茶叶以人民币15.68万元竞拍成交。

1999年,武夷山戴上了“双世遗”的桂冠,伴随着武夷山旅游的发展和以“大红袍”为核心的茶文化推广,武夷岩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品质魅力,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武夷岩茶热。

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02年3月8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武夷岩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2002年3月29日,由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申请的“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6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GB18745《武夷岩茶》强制性国家标准。

2003年2月,武夷山市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是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2005年武夷山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称号。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术”作为唯一的茶叶类项目,跻身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2008年,武夷山市政府斥资1.9亿元建成一座集中展示、介绍武夷茶知识的“中华茶博园”。同年,武夷山首次举办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

2009年,武夷山获全国特色茶县、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域市牌称号。

2009年3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开拍《武夷山茶文化》5集系列节目,6月30日起陆续在央视四套、二套、九套节目播出。

2010年,武夷山被评为福建十大产茶大县; “武夷山大红袍”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正山小种”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0年3月,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创作的《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正式公演。

2010年11月28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入选“世博十大名茶”。

2010年12月10日,武夷山市在中国名茶产区市长论坛上,获得“中国茶产业特别贡献奖”。

2012年大红袍茶树品种通过审定,成为福建省优良茶树品种。

2014年11月15日,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在下梅村开幕。

2015年-2017年,大红袍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称号。

2016年,武夷岩茶品牌价值获评627. 13亿元,位居全国驰名品牌价值排行榜第11位,茶类品牌第2位。

2017年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茶百戏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5月20日,在国家农业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武夷岩茶荣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2018年武夷山市荣获“2018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2018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武夷岩茶”获评品牌强度为937,品牌价值为693.1亿元,品牌价值继续占据全国茶叶类第二位。

2020年“武夷山大红袍”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2021年武夷山市获得“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2021年度三茶统筹先行县域” “2021年度区域特色美丽茶乡”称号。

2022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44个“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3年成功将武夷山申报特色魅力茶乡,武夷山绿色生态茶园项目成为全国“三茶”统筹典型;武夷岩茶品牌价值730.13亿元,位列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武夷红茶品牌价值119.39亿元,位列茶叶品牌价值第6位;武夷山大红袍荣膺2023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十,获评最具品牌经营力三大品牌,正山小种获最品牌传播力三大品牌。

参考文献资料:

①《福建简史》——林祥瑞、刘祖陛

②《中国茶文献集成》——李阳泉、许嘉璐联合主编

③《武夷茶经》——萧天喜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人论茶】武夷岩茶紧压茶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1996-1997年陈德华老师首创武夷岩茶紧压茶,填补了历史上没有武夷岩茶紧压茶的空白。试制后请茶叶专家(张天福、庄任、林心炯、詹梓金、郭雅玲)审评,专家们为陈德华老师试制的武夷岩茶紧压茶写下了如下意见:“以武夷岩茶为原料,经过紧压工艺造型,改变散茶条茶的疏松外形,有利于包装贮运,商品保质期长,创意独特新颖,方便定量冲泡,香味醇浓,能保持武夷岩茶特有风格”。他们对武夷岩茶紧压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以下附陈德华老师关于自己如何研制与开发武夷岩茶紧压茶做的一篇论文,以飨各位喜爱岩茶的朋友!





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陈德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

摘要:武夷岩茶一般以散茶的形式销售和消费。作者受普洱茶紧压茶的启发,在多次试验后,于上世纪90年代开发出了武夷岩茶的砖形和饼形形式的紧压茶新产品,经过权威机构和专家审评,品质与散茶一致,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成品岩茶更好的保存和便于运输开辟新途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武夷岩茶;紧压茶;新产品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ssed New Product of Wuyi Rock Tea

Dehua Che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Wuyishan)

Abstract: Wuyi Rock tea is usually sold and consumed in loose type. The author initially developed brick and cake types compressed Wuyi Rock tea after many times of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the inspiration from Pu’er tea in the 1990s. The compressed Wuyi Rock tea had the same quality with the previous loose tea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port issued by the authorized institutions and had been well accepted by the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ssed Wuyi Rock tea provides a new way to better conserved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for the Wuyi Rock tea, thus it can meet the different market requirement.

Key Words: Wuyi Rock tea, compressed tea, new products, development

早期的饼茶制作由于采制的茶叶基本上没有经过处理,因此,制成的茶饼有着很浓的青草味,为了去掉青草味,经过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创造了蒸青制茶法。唐代开始,人们饮用的饼茶已是用蒸青制茶法加工的团饼茶为主。

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1] 。

团饼茶的精细制作及大发展是在宋代,史籍中有“茶兴于唐,盛于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 [2]。

宋代的“龙团风饼”是在严格的多道工艺基础上精工细作而成的,使用的是福建北苑的茶叶,用模板印制并雕刻龙凤等动物纹饰。龙团凤饼由于制法精细,选用的茶品优良,因此,味、香、色均为上乘。欧阳修在《归田录》记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3]。”

元代,基本沿袭宋代后期生产格局,以制造散茶和末茶为主,从改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

明洪武初诏罢龙团贡茶,制茶时杀青由蒸改为炒。清代,红、绿、青、黄、白、黑六大茶类出现,其中黑茶类中的紧压型砖茶,便于储存和运输,大部分供边疆牧民饮用,还有一种采用的茶叶原料部分较嫩,混合制作的紧压茶即普洱茶。

 清代中期,福建出现了武夷清源茶饼, 据福建省政协倪郑重老人介绍,解放前他保管的《武夷清源茶饼秘传》,系清道光三年(1823年)手抄本。清末民初,武夷山清源洞,住持僧郑青松(南安人)带徒弟倪志元(武夷山人)在此继承先人秘传,制作茶饼,每年携带至闽南馈赠亲友,因其功效不久为人们所赏识,后来演成商品。

1918年,蒋叔南《武夷山游记》中有记载,三月初五日,在清源庵(亦清源洞)看到工人在压茶饼[4]。这种工艺至今仍用来压制漳州的漳平水仙茶饼,漳平水仙茶饼属于乌龙茶紧压茶,是以福建水仙为原料,采用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结合紧压茶(木模压制造型、滤纸定型)和闽北乌龙茶(烘焙)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类特种茶[5]。漳平水仙茶饼香高味醇品质优异,不仅有一定的国内外市场,而且还富有地方特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6]。

近年来,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的研发是根据闽北茶业发展史,岩茶自身的特有性质和市场发展需要而生产的。在此,笔者以亲身经历介绍武夷岩茶紧压茶新产品的开发思路、试制、改进和产品开发过程,以期为成品岩茶更好的保存和方便运输开辟新途经,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1.紧压岩茶新产品的研发思路与试制

1.1 研发思路

   1994年笔者到昆明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期间,到该市茶叶市场参观时发现,多家商店的货架上展示着五花八门的紧压茶,有普洱茶、红茶、绿茶、花茶,但没有乌龙茶。当时买了一点茉莉花茶沱茶带回来,经冲泡发现花香浓郁品质保留得很好。于是从中得到启发,开始构思试制以武夷大红袍为原料的乌龙茶紧压型产品的计划,以填补市场上没有紧压乌龙茶的空白。

   根据武夷山的产茶背景,研发岩茶紧压型新产品至少有两个依据是符合实际的,一是岩茶初制过程不像闽南乌龙茶,有包揉造型工序,所以茶叶条索疏松呈直条状,体积蓬松,如果把它制成紧压型饼茶或砖茶,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对方便储运是有意义的。二是历史上有不少名家曾发表过武夷岩茶存放后品质显著优于新茶的论述,例如清代周亮工在他著的《闽茶曲》中就谈到武夷岩茶“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存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以及在古籍名著中常见到对武夷岩茶有“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和不寒,久存不坏”的经典评价。以上这两点就是我们开发武夷岩茶紧压型产品的主要依据。

1.2试制

1996年我向有关茶界前辈,如陈椽、张天福、戈佩贞等,谈起试制大红袍紧压型产品的想法,他们对这一想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后来陈椽教授为我题写了“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砖”,此后经陈椽教授介绍,由安徽农业大学林刚博士帮忙,并经他联系到云南省外贸茶叶公司苏芳华同志,苏芳华同意把我寄的武夷岩茶原料交由昆明一家茶厂,代为加工成小沱茶,再寄回武夷山

1 1996年由昆明某茶厂加工的武夷岩茶小沱茶

我们对寄回的紧压型小沱茶与原料茶的品质进行了审评,结果显示几乎无差异。1997年初我们又到大理下关茶厂参观了沱茶(100克)和砖茶(100-250克)的压制。回武夷山后就着手设计样机并投入试产。当时试产的产品是砖茶,每块100克。当年是牛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在茶饼的背面印上了“金牛”图案(图2)。第一批产品约1吨,当年投放广东市场,随后部分进入香港市场试销后得到认可。

2 武夷山1997年第一批茶砖(左为正面槽沟较浅,右为背面,印有金牛图案)

1.3紧压乌龙茶的品质

1997年,我们将首批产品送到福州请省里专家审评鉴定,茶叶泰斗张天福,福建省外贸茶叶公司教授级高工庄任,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林心炯,福建农业大学教授詹梓金,福建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审评学副教授郭雅玲等五位专家参加了审评审评后形成如下一致意见:“以武夷岩茶为原料,经过紧压工艺造型,改变散茶条茶的疏松外形,有利于包装贮运,商品保质期长,创意独特新颖,方便定量冲泡,香味醇浓,能保持武夷岩茶特有风格”。同年,我们又将以肉桂为原料压制的茶砖送安徽省商检局进行审评,认为“砖形,形状完整,棱角较分明,色泽青褐,香气呈甜肉桂香,较持久,滋味鲜醇,回味较甘爽,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青红相间,柔软尚匀整,品质接近对照样肉桂” 。 

1.4 紧压茶大小、分块等的发展过程

1998年后陆续生产茶砖达2500公斤。在加工程序上学习借鉴了普洱茶饼的加工方式,同时也注意到,大部分普洱茶紧压茶(砖、饼、沱等形状),除小沱、小饼(3克)外,饮用时均需专用工具才能撬取,不够方便。所以在制作岩茶紧压茶时对茶饼的大小、分块方式进行了改变。将100克茶砖分成八条,每条重12.5克,一半则为6克多,这主要是考虑潮汕地区的品饮习惯。再后来又改成“巧克力”状,每饼分为10小块,每块10克,取用更为方便。刚开始设计压槽压力时使用拖拉机的液压缸作为工具,一则压膜槽开得太浅,二则压力偏小,三则定压时间短,所以产品不够美观,也不易取茶。后来改用压地砖的机械,加大压力同时加深模槽高度,结果产品一出,即美观又容易定量取茶,改变了饮用紧压茶必须用刀撬的老办法(图3)。

 

3 武夷岩茶紧压茶分块的发展过程(从左到右:1997年第一批茶砖槽沟较浅,不易取用。第二片茶砖为改进后的,槽沟较深,易取用。第三片茶砖为2006年改进,10片巧克力形,便于定量取用)

紧压型岩茶的等级及质量的优次与选用的岩茶原料有直接关系,经贮存后仍是如此。

2004年在武夷星茶厂组装一套紧压茶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形势看好,同时星村永生茶厂也生产出同类产品面市。2005年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决定与爱德华实验茶场联合恢复压制岩茶的生产。

4为当年压制岩茶的代表性产品。

 

4 当年岩茶紧压茶的代表性产品(正面印制武夷风光大王峰玉女峰图案,背面为2004年猴年标志的猴子图案)

2.岩茶紧压茶生产技术

2.1压力机的选择与模具定位

    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是属于传统岩茶的再加工,基本思路是借鉴普洱茶紧压型产品的生产原理,即把岩茶原料经蒸汽蒸软后送入模具中用机械的压力压制而成,但我们未能引进到生产普洱茶的机械,而用从泉州购进的用于压制地砖的液压机代用,最大压力达50吨左右,压制模块小的产品可以调低压力(图5)。

模具的型号种类均自行设计,根据市场要求、产品产地的地方文化背景与消费者方便,设计相适宜的形状及重量规格并刻上品名和代表性图形,后以十二生肖图分别代表当年的图形。

5 部分紧压茶加工设备(从左到右:武夷山第一台全电力电热蒸气炉;福建泉州生产地液压机,压力重达50吨以上;武夷山第一台不锈钢蒸气锅炉)

2.2几种不同类型紧压茶的主要制作工艺流程比较

云南普洱茶(紧压型)云南大叶种鲜叶杀青(锅炒或滚筒杀青)揉捻干燥(日光晒干)毛茶分级归堆增湿渥堆风干陈化筛分拣剔拼配蒸汽杀菌软化压制定型干燥包装检验出厂

漳平水仙饼茶水仙茶品种鲜叶按闽南乌龙茶做青工艺制法杀青揉捻连梗湿胚压制成型烘干包装进仓

武夷岩茶饼(或砖茶)武夷岩茶品种鲜叶按岩茶(闽北乌龙)传统做青工艺制法杀青揉捻烘干拣剔归堆拼配蒸汽软化压制成型干燥包装进仓。

武夷岩茶紧压茶与普洱、漳平水仙选用的原料不同。武夷岩茶是成品茶压制,普洱及漳平水仙则为毛茶或毛茶半成品压制。岩茶紧压茶随时压制随时品饮,不受时间限制。岩茶贮藏后,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坏(陈香味显),极具收藏价值。时间证明不论是喜好哪种茶类的消费者都认可岩茶紧压茶的风格。

2.3目前几种不同类型紧压茶的制作机械与产品比较

云南普洱茶(紧压型):采用动力机械为丝杆压力机,对模压达50吨以上,能把粗壮的原科压得均匀粘紧结实,不留边不掉碎,模具用钢铁铸成不同规格的圆形,根据模的设计可将产品压制成大小厚薄不同规格的饼及沱型等,由于原料较粗壮其产品的表面少见印上景物和花鸟之类纹饰。普洱茶的特点就是在一定年限内要贮存得越久品质就越优。

漳平水仙饼茶:采用人工压制,压力有限,因原料是用刚过揉捻工序的,连梗带叶的湿胚粘性好,较易压成形,模具多用木制也有用铁铸成的长方形框具,内腔略比火柴盒大,压制成的产品每饼干重约15克重为标准。对已烘干的成品用无菌无污染的纸包好后,装箱进仓。此紧压茶属清香型乌龙茶的一种品类,其特点,一批鲜叶原料在初制过程一次性成终端产品,其间省去了拣剔筛分等工序也没有下脚料废弃,但成品只方便贮运却不耐贮存。

武夷岩茶饼(砖茶):选用的动力机械是油压机,模面最大压力达50吨以上,模具用铁铸成不同规格的圆形,方形。模底内刻有武夷大红袍“”武夷水仙“ “武夷肉桂等茶名字样以及山水景物或花鸟之类文饰。岩茶饼原料是用精制岩茶经蒸汽软化后压制干燥而成,因体积大大缩小十分方便运输,更耐贮存且原有品质不减。

 

武夷茶饼的创新掀开了武夷茶产业新的一页。1997年开始加工茶饼,当时只有一家加工生产厂家,茶饼每年产量1000多公斤,至1999年共生产3500多公斤(精茶)茶饼。2015年统计,武夷山有规模的生产茶饼厂家有16家,年产量10多万公斤(精茶)。

3.紧压茶与散茶的审评对比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制作储存方式,都必须保持其特有的品饮风味,为检验岩茶紧压茶储存后的品质,我们对存放5年后的紧压茶和散茶进行了冲泡审评,结果如下。

 

  2010年散茶和压制的饼茶,采用同样的原材料,由相同的制作人制作,密封保存,紧压茶汤浓,有陈香普洱味,香味、滋味保持了武夷大红袍的特征,经过自然氧化后品质稳定。由图可见,紧压茶汤色更为持久,说明其耐泡程度高于散茶,口感也更为醇厚。

4. 结论与展望

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从历史至今都保持散茶条茶形式生产并作为商品流通,如今成功研制开发了紧压茶面市,增加了武夷岩茶商品的多样化,延续了武夷茶文化历史,促进了武夷山茶产业的经济发展。在我们多年的饼茶生产过程中,发现岩茶饼茶生产技术上还有许多值得去探讨尝试的方面,例如:

1)生产紧压岩茶的动力机械,采用我们自己设计或从本省生产的油压机,而不是从云南引进或向省外购买。在萎凋、造型、烘焙等工序上引进一些先进实用设备及技术,进行消化吸引再创新,为全面推进武夷茶饼生产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奠定基础。

2)继续观察比较不同存放年限和存放条件下,武夷岩茶散茶与紧压茶的口感的变化。

3)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必须依靠足够的技术支撑,当产品供过于求时,能够适当储备。当市场求过于供时,如何加速熟化,缩短存储时限,为此储存环境中的水、气、热三个均有关系,其中水分的因素最重要,因此,将紧压岩茶进行干燥时,可否保留不同水分程度在储存期间进行观察研究。

4)岩茶紧压型产品干燥后十分坚硬结实,生产较大饼茶或砖茶,如何方便消费者取用冲泡。

5)应该研究制定武夷茶饼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规范生产行为,保障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pp69页

[2] 宋·赵佶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pp第7页

[3] 宋·欧阳修撰,李之亮注释 .《归田录》,北京:中州书局,2010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武夷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武夷文史资料》第十辑(茶叶专辑),1990,pp86

[5] 蒋叔南. 蒋叔南集. 合肥:黄山书社,2009.

[6] 张文锦,朱留刚,孙君. 漳平水仙茶饼采制概述. 中国茶叶加工, 2014(4):43-47                                        

找到约12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