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杜育有什么神迹,陆羽在《茶经》里居然“拍了拍”五次?

陆羽撰写了开天辟地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历代尊称“茶圣”,他取得成就是因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西晋的杜育就是陆羽上位“茶圣”之尊最重要的人梯。在《茶经》这部仅有7000余字的经典著作里,陆羽就连续提到他5次。杜育到底有什么神迹,被陆羽再三“拍了拍”呢?

杜育写有一篇《荈赋》(荈即茶),是历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文中写到,初秋时节,人们成群结队在野外山岗的茶园里采茶,然后选用岷山之水煎茶,用越州茶具喝茶,这是一场现采、现煮、现饮的欢乐茶会。全篇文辞优美,赞颂了国家地沃物丰,生活美好的自豪。在文学史上,茶第一次作为主角闪耀,推手就是杜育。后人也纷纷将杜育与陆羽并提。宋代苏轼在《寄周安孺茶》诗中写道:“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宋代吴淑《茶赋》点赞道:“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也就是说,以茶为文最早的是杜育,可见《荈赋》在茶史上的地位。

据史载,杜育(?—311),字方叔,河南襄城人。幼年有神童之称,成年后“美风姿,有才藻”,时人号为“杜圣”,历任太守、右将军、国子祭酒(即最高学府主管,相当于教育部长)。西晋初年,皇后侄子贾谧组织了“金谷会”,会员24名,号称“二十四友”,经常在全国首富石崇的“金谷别墅”聚会,著名作家潘岳、左思、杜育等都是会员。这是一个在当时影响全国拥有权势、财富和舆论的团体组织。

《荈赋》这样写道: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开篇“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就有高山出好茶的意思,“瞻彼卷阿,实曰夕阳”,远望蜿延的山坡在夕阳映照下,茶树满山遍谷“弥谷被岗”,阳光充足(夕阳)、土壤肥沃(丰壤)、雨泽露润(甘露)的宜茶环境,自然出产好茶,因而饮后有神清气爽、困除倦消的功效,“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文中首次写到采摘秋茶、首次提到煎茶选水、首次选用陶瓷茶具,更让我们首次见证了当时煎茶“沫沉花浮”的茶汤特点和隆重的饮茶仪式。此文几乎搭建了陆羽《茶经》三卷的基本框架。也就是说,杜育之文已经反应了当时完整的从茶山、茶园到采茶、选水、选具、煮饮、品赏及其功效的茶事活动全过程,可惜的是此文散轶不全,现在流传的是辑录的残篇。

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舀水或舀取茶汤的用具,“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是用剖开的葫芦(瓠)制成。他引杜育《荈赋》句子:“酌之以匏”,并解说道:“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杜育所谓的“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意思是饮茶的仪式很隆重,效仿先贤公刘的庆典以匏饮酒之法(公刘是古代周族先祖)。

宋《茶具图赞》中的瓢(胡员外,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陆羽对茶碗要求很高,推崇越州的青瓷。他在《茶经》“四之器”引杜育《荈赋》:“器泽陶简,出自东瓯”,并指出:“瓯,越州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杜育文中提到了最早的瓷器茶具,就是兴于魏晋盛于唐代的越州青瓷。陆羽欣赏越州瓷的青色“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更能衬托茶汤的颜色。

越窑青瓷茶碗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连续两次提及杜育。陆羽煎茶选水的标准是“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引杜育文句“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为“山水上”注解,即泯山之地的清泉;煎茶要求“汤花”的色泽白色,描述汤花的术语就直接采用杜育文句“沫成华浮”中的“沫”和“花”(华)。《茶经》将汤花“沫饽”细分,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陆羽强调的汤花色泽复制了杜育文句——《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是也,即汤花白色如积雪,明亮如春花开。显然,陆羽“煎茶法”是杜育“煎茶法”的升级版,对汤花沫饽的要求也基本相同。

陆羽第五次提到杜育是在《茶经》“七之事”中,他列举了唐代以前的名人饮茶史料就提到杜育之名,却不列他《荈赋》的有关文字,可能是文字已经前述的原因。

杜育煎茶取水“水则岷方之注”在岷山之地,也就是说这次现采、现煮、现饮的茶会活动标注的地图位置在川蜀,自然采摘、饮用的是蜀茶。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即指当地茶叶用当地的泉水煎茶得“水土之宜”为佳。

西晋流行蜀茶,当时的张载称蜀茶“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孙楚认证的“原产地证明”《出歌》有“姜桂茶荈出巴蜀”,所以当时的四川大妈在京城洛阳卖茶,应该也是蜀茶(《茶经》“七之事”傅咸条目)。西晋后三五百年的唐代,蜀茶仍旧流行,有“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杨晔《膳夫经手录》)之称。“蜀茶”与“越碗”在唐代曾经是标配,几乎与杜育在文中首倡的一脉相承。唐代孟郊有诗句“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蒙茗,蒙顶山茶),施肩吾《蜀茶词》“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煮茶部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人们的饮食习惯其实没有多少改变,只是因为人口增加,要求的食物品种更丰富、原料更高产而已,吃来喝去的米、面、肉类、蔬菜、饮料……几千年了人们至今仍旧这么消费,跟“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朝代更替几乎没有关系,茶叶喝了几千年,可能还要继续喝上几千年。西晋的茶叶史料少,是由于西晋仅50年历史(266—316),但是仅凭“二十四友”中张华、左思、杜育、刘琨的饮茶史料和前述的其他零星史料,就可以想见西晋时代,茶在中原上流社会受追捧的程度,也就是说中原饮茶不会因为西晋后的改朝换代而断绝,显然比一般认为的“中原流行饮茶是唐代禅教兴茶而起”其实已经早了几世纪。

来源:中国茶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茶之水

(《吃茶去》杂志)茶从离开茶树的那一刻起,就期待着与水相逢;水从奔腾流淌伊始,就追逐着茶的踪影。茶与水是一对神奇的伴侣。茶因水而苏醒重生,水因茶而丰润甘美。

明人张源在其《茶录》中写道:“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体也。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云: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水十分,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 两段话,讲的是一个意思:“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许次纾《茶疏》)故欲治好茶,必先择真水。

真水即好水,即宜茶之水,无锡惠山泉是也。相传茶圣陆羽曾亲品其味,故惠山泉又名陆子泉。晚唐李德裕尤好饮之。他履任宰相时,不惜民力,从江苏无锡一路专设“递铺”,运送惠山泉水到三千里外的长安。此举,确系扰民苦民,遭后人诟病。然而,这位李相爷鉴水的本领确实了得。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记载:“李德裕居庙廊日,有亲知奉使京口(今镇江)。李曰:‘还日,金山下扬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壶来。’其人忘之,舟上石头城,方忆之,汲一瓶归京献之。李饮后,叹讶非常,曰:‘江南水味,有异于顷岁,此颇似建业石头城下水。’其人谢过,不敢隐”。

北宋时,京都汴梁的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乃至“肉食者”皆以惠山泉水作为相互馈赠的上等礼品。欧阳修请蔡襄(北宋著名书法家)为他书写《集古录》序文,后精选四件礼品作为润笔,其中就有惠山泉一瓶。

还有那位炳耀千秋的苏大学士,也是一位品茶鉴水的高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故人赠他新茶。为了烹出真味,曾以诗向无锡知县焦千之索要惠山泉水:“精品厌凡家,愿子致一斛”。后来,皇帝御赐苏轼一小龙团茶,他专程赶赴无锡惠山。“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在他看来,只有以惠山泉试龙凤饼,方不负精茗之鲜馥,可谓双绝双美矣。

惠山泉为山水,是通过岩层裂隙过滤了的,杂质极少,且“味甘”而“质轻”。那位写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中唐诗人李绅曾赞曰:"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皆尽芳味也。”世人皆称惠山泉天下宜茶之水,诚哉斯言。

不过,也有不完全买账的,乾隆爷便是。乾隆有只小银斗,那是他择水、试水的“神器”。清《冷庐杂识》记载,乾隆每次出巡,常喜欢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如杭州虎跑泉、镇江中泠泉、济南珍珠泉等。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以轻者为上。量得惠山泉水斗重一两四厘,北京的玉泉山水,水质最轻,斗重一两。于是钦定玉泉山泉水为“天下第一泉”。此处插叙几句:普天之下,号称“第一泉”者,多矣。若细加考量,并非秉持同一标准,而是各持一端,各有各的说辞。比如,乾隆之所以把惠山泉定为“天下第二泉”,就是因为水质略重了些。他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中说的明白:“水味贵甘,水质贵轻,玉泉每斗重一两,他处名泉无此轻者。”、“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乾隆的评判标准是以水质轻者为上,兼及水味甘、冽(清冷)。

水之轻重,有点类似今人所说的软水、硬水。硬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钙、镁离子和铁盐等),增加了水的重量。用硬水泡茶,茶汤味涩而苦。水以轻为美,乾隆知之耶。

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出巡时,必载玉泉水随行。由于“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身边左右便把玉泉水纳入大容器中,做上记号,再倾入其他泉水加以搅动,待静止后,“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提而盛之,不差锱铢”,名曰“以水洗水”。

彼时清皇宫内饮水,均取自玉泉山。西直门是水车必经之门,亦称“水门”。每天清晨最先进出西直门的必是插着黄龙旗的运水马车。一辆辆在寒风中碾过城门下的青石板路,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时断时续,回响在熹微的晨光里。

其实,若论轻,雪水最轻。《金瓶梅》第21回《吴月娘扫雪烹茶》可谓曲尽其妙。西门庆正室夫人“吴月娘见雪下在粉壁间太湖石上甚厚,下席来,教小玉拿着茶罐,亲自扫雪,烹江南凤团雀舌与众人吃。正是:白玉壶中翻碧波,紫金杯内喷清香。”《红楼梦》中,妙玉最是“小资”,她招呼宝钗和黛玉到耳房中喝的“体己茶”,就是妙玉收藏了五年,从梅花上扫下来的雪水烹的茶。此等故事虽小说家言,却并非信口开河。古人称雪水为烹茶的“天泉”。融雪烹茶,一取其甘甜,二取其冷冽。乾隆皇帝“遇佳雪,必收取,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谓之‘三清’”颇得雅名。唐代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宋代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元代谢宗可的“夜扫寒英煮绿尘”,清代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等,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漫漫寒夜,三五惺惺相惜的知己,围炉小坐,煮雪烹茗,古人之雅趣也,不知这等诗情画意如今尚存乎?

品茗之事,文者自文,俗者自俗。那些为衣食而常年劳碌奔波的布衣草根,大抵没有那种闲情逸致去收藏梅花上的雪。烹茶煮茗主要靠井水。旧时不拘城乡,家家院子里都有一口水井,有客登门,几句寒暄之后,主人便走到爬满青苔的井口,抖动井绳,汲起一桶冬暖夏凉的井水,点火煮茶便是。这情景我并不陌生,故乡的水井至今还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众所周知,如今的泉水、井水、雪水,乃至江河湖水的水质,远不及先前洁净。可径自取来饮用者,寥寥无几。如此,难为了众茶客。我们该怎样选择宜茶之水呢?

大体说来有“五字真言”,:水质要求活、轻,清;水味要求甘、冽。这是历代茶人择水、论水、评水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现代茶人对泡茶用水的基本看法。其一,水源要活。流水不腐,活水有自然净化作用,泡出的茶汤特别鲜爽可口。“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宋 唐庚《斗茶记》)其二,水体要轻。如玉泉山泉水,水以轻为美。其三,水质要清。水清则无杂质、无沉淀、无色透明,最能显出茶的本色。其四,水味要甘。“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所谓水甘,即入口,舌尖有甜滋滋的感觉。咽下去后,喉中也有甜爽的回味,用这样的水泡茶自然美味愈美。其五,水温要冽。冽即冷寒之意,“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冽则茶味独全”。因为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的泉脉之中,所受污染少,泡出的茶汤滋味纯正。去年,我参加北京一盛大茶博会,看到有专用“泡茶水”面市。诘之,商家答曰,水源取自地层深处,是水温常年保持在5摄氏度以下天然冷泉水。我品了品,口感柔、软、甘、冽。

行文至此,我想结合日常饮用水作些述评。一是山泉水: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富含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又经过砂石过滤,水质清净晶莹,用这种泉水泡茶,口感特别微妙。然而,山泉水并非随处可得,亦并非凡山泉水皆可饮。

二是江、河、湖水: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用这样的水冲茶,效果不佳。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的,仍不失为沏茶好水。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其江水,取去人远者”,良有以也。

三是井水: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

四是自来水: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会使茶汤呈褐色,喝起来有苦涩味。所以用自来水沏茶,最好用无污染的容器,先贮存一天,待氯气散发后再煮沸沏茶。

五是纯净水 :现代科学的进步,采用多层过滤、反渗透技术,可以将一般的饮用水变成不含有任何杂质的纯净水,并使水的酸碱度达到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剔透,而且香味纯正,无杂味,鲜醇爽口。此外,质地优良的矿泉水也是较好的泡茶用水。

有了好水、好茶,再加之好茶具、好手艺,那果真称得上“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了。

【摘自2015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袁振生(山西阳泉)】

今日大雪,宜饮哪些茶?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一候,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

  二候,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

  三候,“荔挺”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则已大雪纷飞了。但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干燥的感觉还是很明显,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

  大雪养生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此时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大雪时节,万物养藏,早睡晚起,养阴护阳。如果出现了手脚冰凉、咳嗽流涕等寒症,说明人体的抵抗力下降,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头部和脚部,是易受寒的部位。出门可以戴上帽子口罩、穿保暖性和包裹性较好的鞋子,睡前也可以用较热的水泡脚,泡到微微出汗为宜。

  大雪饮食

  大雪食补以补阳为主,但也要根据自身的状况来选择。易上火、口唇皲裂、皮肤干燥等阴虚之人应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为主,可以多吃些甘润的食物,如蜂蜜、豆浆、鱼肉等等。易疲乏、四肢乏力、手脚冰凉等阳虚之人就要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鸡肉、南瓜、栗子等。此外,大雪前后是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的时间,可以多吃些应季水果。

  大雪喝茶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气温降到全年最低水平,防寒保暖无疑是最重要的工作,此时,茶友们的案头桌上定是少不了一杯热茶。

  都说喝茶养生,其实喝对茶才能养生。喝茶之前不妨先了解各类茶的茶性。

  大雪之后,最宜饮一些温暖温和的茶类,如红茶、熟普、柑普(陈皮普洱茶)、黑茶、近传统工艺的岩茶或单丛等乌龙茶,及去了生涩的陈年生普、老白茶等,都是很适宜的茶品。

  大雪茶事

  煮雪烹茶,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事,为何要选用“雪水”来煮茶呢?因为古人对品茗之水是非常讲究的,茶圣陆羽在《茶经》里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持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雪水”被古人称之为“天泉”,是上等之水,所以多用来煮茶。其实,不仅仅是出于风雅,《本草纲目》里有记载:“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

  清代剧作家李渔,性情儒雅,喜爱雪水茶。他在《煮雪》诗中详细的描述了自己煮雪烹茶的感觉:“鹅毛小帚掠干泉,撮入银铛夹冻煎。天性自寒难得热,本来无染莫教煎。比初虽减三分白,过后应输一味鲜。更喜轻烟浮竹杪,鹤飞不避似相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喜茶,对雪水茶情有独钟。他在《呤元郎中白须诗兼饮雪水因题壁上》一诗中,就有描述:“冷呤霜毛句,闲尝雪水茶。城中展眉处,只是有元家”。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一生浪漫,写有雪水茶的诗。也是最长的一首诗名《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诗曰;“酥颜玉盏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研斗晴窗。”

  宋代陆游写有《雪后煎茶》:“雪夜甘涨井泉,自携茶社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雪水茶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心灵寄托,如明末诗人杜佚心就认为,只有喝雪水茶,才能平复亡国之恨。

  《民遗民诗》中收录了他的《雪水茶》,曰:“瓢勺生幽火,檐楹恍瀑泉。倚窗方乞火,注瓮往经年。寒气销三夏,香光照九边。旗枪如欲战,莫使乱松烟。”

  清代最风雅的乾隆皇帝,就喜欢雪水烹茶,并用三清茶招待他宠信的大臣。夏云虎在《清宫词》中就有描述乾隆皇帝三清茶的盛况:“松仁佛手与梅英,沃雪烹茶集近臣。传出柏梁诗句好,诗肠为涤三清。”

  把雪水茶玩到极致的,是《红楼梦》里的妙玉,她当属贾府中最懂茶的。在饮茶方面,不但敢挪揄宝二爷是在“驴饮”,便是黛玉这样冰雪聪明的人,也要遭到她的嘲笑。

  清高自许的妙玉以五年前搜集梅花上的雪水泡茶款待众人,脱凡不俗。所以,就有这样一幅对联问世: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这无疑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和风雅之最。

  煮茶小贴士

  沸水煮开加入茶叶,茶香溢出得更快,茶汤也会比较甘醇,汤感更为厚滑,滋味也更浓郁。

  微沸过后一会,将茶汤倒出,可以保留约三分之一的茶汤,加开水再煮,每道煮出的茶汤煮的时间延长3到5分钟,每次倒出茶汤时,再保留约三分之一的茶汤,这样可以使得茶汤的滋味延续顺承,不至产生太大的口感落差。加水5次左右后,就可以换茶了。

  如有幸得之能煮的好茶,如老白茶、远年普洱茶、陈年黑茶、隔年的上等乌龙茶、老红茶等,与三五好友或家人,围炉烹茶夜话!

  一壶热茶,一二知己,三杯两盏,烹茶煮酒。

  文|子妤

  摄影|吉星坦罗

找到约11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