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到底哪年火起来的呢?

前言

同学们,早上好。我是助教粒粒。

上周六,分享了一些同学们近期品饮白茶的【饮茶日志】、【饮茶日记】。

(详细内容请点击这里:白茶怎么喝?他们有话说!)

毫香,粽香,枣香,雅、清冽、甘甜……

这么多称赞的形容词,都用在了对白茶的描述上。

看得出来,白茶,大伙儿是真的喜欢。

那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应该多一些了解咯。

尤其在面对市场上不胜枚举的老白茶时,才能更加理智对待,而非人云亦云跟潮流走。

今天的文章,多杰老师就和咱们聊聊白茶的过往。

看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白茶也许和你想象中的并不一样。


正文

《茶经》的作者陆羽,可谓十分幸运。

他的茶界地位,早在其在世时就以奠定。

《唐才子传·陆羽》中写道:

“羽嗜茶著《茶经》三卷,言茶之源、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

看起来,在陆羽生前就已经得到了“茶仙”的称号了。

至于他去世后,人气更是不降反升。《新唐书·陆羽传》记载: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显而易见,在唐代就已经有陆羽的陶制塑像了。这种现象,也可以视为一种偶像崇拜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走运。

一个人的才华,很可能被埋没。

一款茶的美好,很可能被忽视。

六大茶类中,大器晚成的就要数白茶了。

追溯其白茶的历史,很多人老是抬出唐代陆羽的《茶经》或宋徽宗的《大观茶论》。

这两本书里虽然都有“白茶”两个字,但是从树种到工艺都与今天的福建白茶风马牛不相及。

唐宋白茶,绝非今日之白茶。

六大茶类中的白茶,历史要从19世纪前后开始算起。

屈指算来,福建白茶大约也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但要说白茶为全国人民所熟知,那不过是近十年的事情而已。

诸位莫要不信,我这样说还是留着情面呢。


在《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1》中,收录有叶乃兴、谢向英、吴守峰撰写的《中国白茶产业研究报告》。

其中在分析2010年白茶发展面临的问题时写道:

“鉴于中国茶区辽阔,茶类丰富。
目前,在茶叶市场上有白茶类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与绿茶类的安吉白茶景宁白茶、徽州白茶、靖安白茶(江西);
天目湖白茶(江苏)、正安白茶(贵州)等茶叶产品的名称,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混淆。
除了福建生产的白茶类以外,其他‘xx白茶’都是属于绿茶产品,这些产品的鲜叶原料为白叶茶。”

换句话说,即使就在九年之前,全面人民对于福建白茶和安吉白茶还是傻傻分不清呢。

亦或者说,知道安吉白茶的人多,知道福建白茶的人少。

其实即使是在2010年之后的几年间,福建白茶发展仍然十分缓慢。


我们来看一下2
011年至2012年的白茶生产数据:

2011年,白茶产量为13915吨,增产1.8%。

2012年,白茶产量为10244吨,减产28.7%。

(数据来源《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白茶产量在2011年较之2010年仅有微量的增长。这种产能的涨幅,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到了2012年,白茶则出现了明显的减产。较之2011年,白茶减产幅度超过了四分之一。
看着这样的数据,2012年的白茶就真的火了呢?
并没有。
2014年,全国白茶产量达到了15708吨,较之2011年增产1793吨。
至于2015年,白茶总产量达到21993吨,较之上一年增产40.01%。
2016年,白茶产量为21695吨,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可到了2017年,白茶总产量达到30052吨,较上一年增长又达到38.5%。

总结来看,2012年之前的白茶并没有真的红火起来,产量也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上。
到了2015年,白茶产量第一次突破了二万吨大关。而仅仅在两年之后的2017年,白茶产量又突破了三万吨的关口。
应该说,自2014年起至今,白茶才呈现出一种迅猛发展的态势。
之前的白茶,一直处于一种产能有限且多用于外销的状态。
可如今的市场上,很多商家动辄就拿出所谓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老白茶。
我很想问,这些茶都从何而来呢?
也有的商家和消费者说:我卖白茶已经几十年了!
自存自卖的资深白茶卖家,听起来是不是很可信?
其实,更不靠谱。

本世纪初的北京茶叶市场上,流传着“福鼎白茶,白喝白拿”的顺口溜。
话糙理不糙,真是一语道出了当年白茶市场的萧条。
倒退十余年,甭说卖白茶,您就是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
诸位读者,这话绝不是夸大其词。
北京茶业商会副会长梁承钢先生,与我交情莫逆。他本人即是福建籍的茶商,在北京从事茶叶销售数十年。
最近北京市马连道举办“三十年·三十人·三十事”的评选,承钢先生也是榜上有名,可谓实至名归。

有一次喝茶闲聊时,他曾给我讲过一段白茶往事,颇有史料价值。我不妨也写下来,以供爱茶人参考吧。
话说2003年,梁先生的公司与北京市百货大楼有业务上的合作。当时的百货大楼里货物齐全,绿茶、黄茶、乌龙、红茶和黑茶应有尽有。
但是,唯独就没有白茶的销售。梁先生本就是福建人,又在福鼎收购原料制作茉莉花茶多年,所以每年都制作少量的白茶。
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由梁先生的公司提供福鼎白茶,在百货大楼的柜台上试销。
因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所以当时梁先生也只送去一小箱的高级白牡丹。在百货大楼里的零售价,也仅仅为每斤300元。

还真别说,白牡丹上架当天就有了销售。
一位客人对新鲜茶类挺感兴趣,出手“大方”的买了50克。但大家都挺高兴,别看只买了一两,总算是开张了嘛。
没想到,第二天这位客人就拿着茶叶来退货了。
理由有二:其一,这茶味道太淡。其二,这茶里面“毛”太多,喝了刮嗓子。
其实现在爱茶人都知道了,清爽甘甜本就是白牡丹的特点。至于所谓的“毛”,其实是白牡丹的茶毫。
不仅不是缺点,反而应该是采摘级别够高的表现。
但是在当时,这款白牡丹显然超出了一般爱茶人的认知范畴。
毕竟,2003年时没有几个人真的了解白茶。

几经交涉,营业员还是给这位客人退了货。同时,百货大楼也通知梁先生:这款白茶接到客人投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按照百货大楼销售人员的意见,干脆就把这款奇怪的“白毛茶”直接下架算了。后来还是梁先生好说歹说,商店勉强同意再摆放一段时间。
一转眼六个月过去了,这批白牡丹一两都没卖出去。
没办法,百货大楼只能把送去的一小箱白牡丹退给了梁先生。
本想着是能将白茶推荐给北京市场,结果吃了一个闭门羹不说,这一批茶叶也算是砸在手里了。

2009年,梁先生在整理仓库时又发现了这批茶叶。因为都是蓬松的散茶,实在是太占地方。于是他找来同行,看看有没有人想要接手。
其实从2003年到2009年,这批茶也算是六年陈的白茶了。但当时连新茶都卖不出去,更何况是库存积压的陈茶呢?
于是梁先生决定一分钱不涨,就按2003年的出售。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一次性把这批货都拿走。留在仓库里,看着都闹心。
最后几经协商,梁先生才成功的把这批“老白茶”转让给了自己的一位老乡。
故事听到这里,大家估计心里都暗自着急,觉得这笔生意真的做的太亏了。
但在那一刻,梁先生却甚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个故事,仅仅发生在十年前。
那时候的库存白茶,还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既占库房,又压资金,真的没有什么商家愿意去存。
如今市场上动辄八九十年代的老白茶,又都是哪里来的呢?
可信吗?
小调查

今天,我们要做个小调查,看看大家都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白茶?

 欢迎大家在文底留言。
附上你和白茶的认经历!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评论 / 2

咸阳任很好
#68666

学习啦

回复
茶业老徐
#66380

认同!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