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苏州茶叶批发市场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一个不产茶的小镇,却号称“江南第一茶市”?凭什么?

在安徽芜湖,有这么一个小镇,不以产茶为主,却能把全国各地的茶叶卖到全国,被誉为“江南第一茶市”,不禁让人心中有着一个“谜”:一个并不产茶的小镇是如何成为“江南第一茶市”的?

△图片由峨桥镇提供

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上,芜湖市以“江南第一茶市”——峨桥茶市为主题,首次以独立特装形式参展,并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和多角度的表达,生动讲述了芜湖“茶文化”“茶故事”。

坐落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的峨桥镇,地处长江南岸峨溪河畔,“不产茶叶的茶叶之乡”却以“买全国茶、卖全国茶”而享誉海内外,是峨桥茶市的一大特色,更是芜湖茶叶市场的特色。

在如今不产茶叶的芜湖谈茶产业,就如同一个地区不产木材却有全国最大的家具集散地、不产钢铁和塑料却有在国内称雄的钢铁市场和塑料市场一样,业界内外都饶有兴趣。

01“年少成名”的江南第一茶市

事实上,峨桥茶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少年成名”。从最初的骑路摊位开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市场规模越来越大,1993年,峨桥茶叶批发市场正式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有市无场”的局面。

一个小小的峨桥镇因为茶叶曾让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等亲临,并给予高度评价。199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还欣然题字"江南第一茶市"。因此,江南第一茶市经济发展工作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很自豪地说:“我们江南第一茶市有3个‘3’,3任总理亲临,3万销售大军,30年市场沉淀。”

上世纪90年代起,峨桥镇便先后获得“全国专业茶叶批发市场”“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市场、全国“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全国重点茶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以及安徽省峨桥现代新型茶业交易集聚区等荣誉称号。

据了解,截至2020年,峨桥茶市占地达到25.8万平方米,拥有1800余家店面,年销售额达50亿元。

江南第一茶市经济发展工作负责人直言道:“茶产业作为峨桥的支柱产业之一,峨桥不产茶叶却是闻名全国的茶叶集散市场。‘不是茶乡,胜似茶乡’‘买不到的茶叶到峨桥来买,卖不掉的茶叶到峨桥来卖’,是我们峨桥人最引以为豪的两句话。”

02五大优势造就江南第一茶市发展

从展位介绍上得知,现在的江南第一茶市由峨桥老茶市、峨桥国际茶城、瑞丰国际茶博城等3个部分组成,是全国性的茶叶集散中心的批发销售中心。

近些年来,随着茶叶原产地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电商、直播等销售渠道也日益丰富,且安徽省也在茶产业生产和制度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茶长制”,以确保茶叶的安全和品质。在消费升级、消费者选择多样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趋势下,江南第一茶市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一是门店优势。从原产地到终端,已有近3万的峨桥茶人,在国内外开设近15000家门店,整合了信息、货源、物流,形成了规模庞大、点多面广的特色销售网络。

二是供应链优势。峨桥茶市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其他茶市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巨大的冷冻保鲜仓储优势。据介绍,目前峨桥拥20万立方米的冷链仓储规模,可同时储存茶叶300万公斤,延缓了茶叶变质的过程,为市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

三是物流优势。16家快递物流企业在峨桥镇设立运营中心,与周边的茶叶集散中心相比,峨桥茶叶物流价格低50%左右。

四是配套优势。不甘落后的峨桥近年来在茶叶产业链的上下游做文章,寻找新的业务形态。截至目前,峨桥镇现有茶叶包装、制罐、制杯企业40多家,上下游产业链齐备,年销售额达10亿元。走进展厅,陈列在展架上的罐装、盒装的茶叶包装令人大开眼界。

五是品种优势。峨桥茶叶交易品种有1200多种。

可以说,市场需要什么、峨桥就能提供什么。

03转变新思路,开启新模式

尽管峨桥茶市在行业内影响力仍然存在,但近年来,随着北京马连道、山东济南、江苏苏州等地的茶叶批发市场的快速崛起,进入“而立之年”的峨桥茶市在市场大潮中放慢了脚步。对于如何在新经济时代更好的发挥茶市的平台作用,塑造芜湖茶品牌、丰富芜湖茶业态,江南第一茶市经济发展工作负责人表示,在做好环境提升的基础上,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

塑造芜湖茶品牌,文化是核心。要弘扬茶文化,必须加强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茶文化的交流平台,大力发展茶文化及茶产业发展,通过茶文化这一媒介来促进开放、交流、合作。为此,峨桥镇已建成茶文化主题公园、茶文化特色商业街、文创艺术集聚区、茶叶交易集散区、滨水品茗休闲区等并投入使用。并且,江南第一茶市博物馆已经开工建设,推动加速茶旅融合。

发挥峨桥的平台优势,打造峨桥地域性公共流通品牌是关键。面对汹涌而来的电商经济时代,竞争如逆水行舟。峨桥将“峨桥茶叶”,“江南第一茶市”的影响力转化为品牌,让品牌带来更大的价值。同时依托现有茶产业交易集聚区和茶叶特色小镇的打造,进一步丰富茶叶交易业态,并与电商、网络直播相结合,拓展峨桥茶人的市场空间,推动产业链的延伸。

据介绍,现在,峨桥茶市在政府的帮助下,借鉴“三只松鼠”+“沙县小吃”的模式,通过三只松鼠的“互联网+”模式把峨桥茶市的企业集聚起来,并结合消费者需求打造质量标准统一、茶文化赋能的“江南第一茶市茶贸公共流通品牌”,同时利用“沙县小吃”的模式再把品牌交给峨桥茶商共享。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当前,茶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江南第一茶市”这块金字招牌依然熠熠生辉,不仅彰显着峨桥茶市辉煌的历史,更孕育了茶市腾飞的希望。

来源:说茶ShowCha、作者:说茶传媒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项建春&王雅雯:神雕侠侣展风采 ,品牌江山福香春


栏目介绍

《中国茶 马连道30年·30人·30事》由北京马连道建设指挥部、《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北京天恒马连道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编,历时一年完成,现已正式出版。

书中的30人是京城茶叶一条街上万余名茶人的杰出代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陆续从各产区走进马连道,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用勤劳、勇敢、奉献铸就“京城茶叶第一街”,与茶叶一条街同甘苦共命运,马连道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本书通过品牌篇、文化篇、新锐篇三组有代表性的30位人物和他们背后的企业创新发展的故事,梳理了马连道一条街的改革发展历程,总结保存了茶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蕴含着马连道未来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对行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品牌篇

城中茗香,不负韶华。他们大多在马连道摸爬滚打了20年以上,将汗水洒在马连道,将青春奉献给中国茶。

他们是“中国茶叶第一街”的顶梁柱,他们将优质的茶叶送到消费者手中,他们凭借信誉铸就了独特的流通品牌,再过几十年,他们或将成为新时期的“中华老字号”。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时期马连道的转型升级中,他们凭借品牌的力量成为马连道未来发展的引领者。

“神雕侠侣”展风采   品牌江山“福香春” 

——记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董事长项建春

北京鸿运徕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雅雯

安明霞


座右铭



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业精于勤,荒于嬉!



座右铭



赢得了人品,赢得了口碑,就是人生的最大赢家!

工作中有知己相助是事业的最高境界,夫妻间以情人相待是婚姻的最高境界。商战中,能将婚姻与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者必将是行业的赢家,天下的高手!


金华人“北漂”北京大钟寺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为活络的地区,浙江人的机智、实干使浙江成为改革开放后较早富裕的省份之一,北京福香春茶叶公司的项建春便是浙江茶界商人中的典型代表。1990年,项建春在金华市一所中学高中毕业。初中的学霸、曾做过班长的项建春高考落榜,继续复读一年依旧名落孙山,于是他选择了在当地工厂打工,两年后他不甘于每月80元的工资,想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1993年,项建春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附近住了下来,希望能够借助当时京城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的功能批发茶叶。项建春之所以选择茶叶作为来京后的首选项目创业,源于金华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还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三大茉莉花茶加工厂——金华茶厂。小时候,望着门前屋后郁郁葱葱的茶园,想着帮助父母采茶后的成就感,喝着家里加工的茶叶,项建春冥冥中感觉到他与茶的缘分。来到北京后,他感觉再没有比茶更适合他的行业了。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一年后,项建春的初中同班同学王雅雯也来到北京。王雅雯师范学院毕业后在一所小学任教,项建春来京前两人已经确定了恋爱关系。随着北京生意慢慢有了起色,1995年,王雅雯毅然辞去教师的工作来到北京,与项建春一起开创未来。


起初,项建春的销售方式是带着茶叶到各大茶叶公司、商场茶店去推销,有了订单就从金华直接批发茶叶,另外,也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零售。一年后,他了解了北京人的茶叶消费习惯,在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租下了一家店铺,当时批发市场内已聚集了十多家茶店,算得上北京最早的茶叶批发市场雏形。项建春的销售方式就变成了实体店+走街串巷。那时,北京特别流行早市,天蒙蒙亮,项建春蹬着三轮车,王雅雯坐到车沿上,拉着不同等级的茉莉花茶赶往早市,每天3个小时就有200元的销售额,回来后店里开门一天的零售又有三四百元,一整天下来稳扎稳打有五六百元的销售额。有时也去参加各种展销会,一个礼拜下来就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在那个崇拜万元户的时代,项建春早早地踏进了万元户的行列,每年有大几万元的纯利润让夫妻俩非常满足。


与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用汗水创业一样,项建春夫妇在收获的同时也付出了艰辛,少不了辛酸的往事。项建春刚到北京的几年不太适应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有时送货蹬着三轮车一天要走二三十里路,手裂出血,还生了冻疮,往往一个冬天都好不了。有一次,在赶往早市穿过胡同的路上,王雅雯正怀着老大、挺着大肚子坐在三轮车上,由于车多路窄,路上险些碰到王雅雯腹部,如今回忆起来依旧心有余悸。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王雅雯本是家中最受宠的公主,喜爱装扮,但初到北京的3年里她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没进过一次大商场。为了尽快完成原始积累,他们可谓节衣缩食。有一次项建春买了份两毛钱的报纸,王雅雯埋怨了他半天。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真的有点抠门,王雅雯从来京后就开始拿着两个小本天天记账,开销一本,收入一本,每一笔收支都清清楚楚,即使是两毛钱的支出也着实让王雅雯心疼半天。这样的情况直到1998年才有所改善,这些良好的习惯为日后公司财务管理积累了不少经验。


“游商”“坐商”“主战场”



早期在大钟寺开店时,项建春与王雅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项建春在外跑市场,王雅雯在家看店。跑市场的过程中,有客户对项建春提及在马连道进货,当时还没听说过北京有个马连道,于是项建春打探地址,专门跑到马连道。现在回忆起来,23年前的马连道,从湾子到茶缘全部是库房,泥土路颠簸不平,路上行人很少,灰蒙蒙一片,街头零零星星散落着几家茶叶店,最大的一家当属北京茶叶总公司了。当时,不少零售店都到马连道进货,凭借两年多跑市场的经验,项建春嗅到了马连道的商机。于是,1995年下半年,他在马连道开办了三友茶叶经营部,主要批发浙江金华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其实,当时能走进马连道不是我的投资眼光有多独到,而是碰到了‘收账’的难题。”项建春坦言,“从小卖部到商场,我们都有供货,当时的合作方式都是先放货后收款,有些大店收款比较难。”特别是一件收账的旧事让项建春刻骨铭心,这也是促使他走进马连道开店的主要原因。就在项建春大儿子出生前夕,欠款30000多元的一家合作商户,经过多次催款后答应先付款10000元,而这10000元计划要回来后作为王雅雯的住院生产费用,就在离预产期只剩三天,项建春去拿支票时却落空。在讨账回家的路上,这位七尺男儿落泪了,等着住院的钱没有着落,最终是亲戚、员工七拼八拼凑了1400多元才保证了住院费用,有的员工将五角一元的零钱都拿出来了,而这30000多元最终也没有收回。


项建春、王雅雯在福香春马连道店内合影。


马连道是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时大钟寺的店还保留着,而且生意也比较稳定,王雅雯主要打理那边的生意,项建春则负责马连道这边的生意,一南一北两店遥相呼应。1996年,马连道的三友茶叶经营部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当时马连道也就十多家茶店,采购商大多来自北方各省、区、市的茶叶经营户,当时来批发的商家都在“抢”茶。因为背靠国营生产企业金华茶厂这个靠山,有足够的供货量,三友经营部的生意可谓顺风顺水。1997年注册了福香春茶叶公司,公司的重心放到马连道,直到2005年,大钟寺的店才彻底放弃,全部人员转到马连道。


三友茶道看变迁



项建春与王雅雯夫妇在北京从事茶行业的25年发展轨迹,其实就是北京茶叶消费市场变迁的历史。


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历来是浙江省重要的优质绿茶产区。项建春当年来到北京,希望将家乡的绿茶卖到北京,当他拿着样品到各大商场推销时却碰壁了,销售人员告诉他:我们北方人不喝绿茶,草青气太重,只喝花茶。项建春是个有心人,他特别注意观察北京人茶缸子里泡的是什么茶,他发现自己住宿隔壁的大妈,胡同里乘凉的大爷,饭馆里泡的免费茶,全是茉莉花茶,而且泡得很浓,这让他看到了茉莉花茶的前景,项建春马上调整产品种类,联系金华茶厂推销茉莉花茶,从1993年到1997年,项建春销售的所有茉莉花茶都来自金华茶厂,当时全国有三大国营茉莉花茶加工厂即苏州茶厂、福州茶厂和金华茶厂,而金华茶厂产量最大,特别受北京市场的欢迎,随着茉莉花茶批发量的增大,金华茶厂的供货量已远远不够福香春的批发量。1997年,项建春到广西横县建立了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可追溯,花茶从1997年100多吨的加工量,到后来每年300多吨的加工量,再到现在每年500多吨的加工量。项建春回忆说,特别是1998、1999年,当时茉莉花茶一到店里,就被一抢而空,周边商家都来抢茶。直到今天,茉莉花茶依旧是北京销量第一的茶叶,是北京人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和情怀。


福香春广西横县茉莉花基地。


1997年后,北京市场上绿茶开始有人问津,项建春也试着卖一点绿茶,数量逐年增加,先开始从消费者最熟知的龙井卖起,再逐渐增加浙江香茶和其他浙江名优绿茶等。2000年后,铁观音在北方市场兴起,福香春也曾创下了年批发10000吨的销售业绩量。1997年,福香春开始涉足普洱茶,但那时北方普洱茶市场还属萌芽阶段,问津者很少,直到2005年后北京消费者饮用普洱茶的人才渐渐增多,而如今的普洱茶在北京已家喻户晓。


品牌品类再升级



福香春销售茶类的变化显示了北京人饮茶习惯的变迁,福香春从品类到品牌的升级,同样也彰显了北京茶叶消费的升级。


回顾项建春公司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个体到小型民营企业,经营的产品从散茶到品牌茶,经营的方式从以批发为主到批零兼售。这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同时也是企业成长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高速发展和消费者购买方式的转变,马连道的批发功能逐渐减弱,作为一家以销售为核心的流通企业,如何顺应新形势,项建春和王雅雯对公司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以品牌立足市场。


2018年11月初的一个下午,离马连道不远的荣誉海鲜酒楼五楼大厅,近200名爱茶人围坐在布置精美的茶席前,共品云南白药天颐茶品公司出品的醉春秋新时代茶品,这是项建春和王雅雯进入茶行业以来第一次举办大型活动,也是福香春公司进军茶叶品牌销售的标志性活动,各界来宾深刻感受到了福香春的品牌升级之路。


福香春马连道店内景。


2015年,福香春公司与云南白药天颐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一举拿下云南白药天颐茶品“醉春秋”“红瑞徕”的省级经销商,后升级为全国经销商。这一年,福香春同时还精选了绿茶中的“狮”牌西湖龙井、“龙王山”安吉白茶等品牌签约,作为京津冀的一级代理商,正式启动了福香春茶叶公司的品牌升级之路。


中国茶叶品牌众多,如何选择适销又能长久合作的厂家品牌,其实也有高深的学问。项建春和王雅雯本着两个原则:一是对北方市场畅销的茶类拿捏精准,因为有着20余年一线茶叶销售的经验,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二是挑选本茶类中的前三甲企业合作,目的是在合作中学习品牌企业的文化和管理经验。事实上第二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及时选择了进修学习,报名参加了北京大学经营方略总裁班。2018年项建春再次前往长沙参加了中国茶叶商学院的学习,成为马连道少有的不断充电提升的企业家。经过两年的品牌运营,项建春和王雅雯深有感触,企业的格局更大了,学习了先进的经验,这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项建春表示,前期品牌运营稳定后,公司还将优中选优,再增加一些茶类品牌,选择那些理念一致、发展长远的企业合作,全面提升福香春的店面和产品品质。


顺者生逆者亡。变,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哲理。项建春在25年的经营中深刻感受到,每到一定阶段,企业必须升级,他将自己的企业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1993~1997年的个体户经营阶段,无品牌;1998~2014年突出福香春流通品牌,全茶类经营;2015年以来全面进入品牌经营阶段,强调产品品牌。项建春坦言,每一次的升级,都是对掌门人经验、魄力与学识的一次检验,福香春能够在市场中勇立潮头,归根结底是经得起市场检验。


对于马连道未来的发展,项建春和王雅雯夫妇非常关心,在这条街上开了20多年的店铺,住房、商铺等资产全部都在这条街上,希望茶叶一条街能越来越兴旺。项建春认为,在顺应首都新的功能定位上,马连道要在打造文化街区上下足功夫。目前,马连道让消费者感觉就是一个卖茶的地方,过去20年,马连道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流通渠道的变革,马连道批发、零售的功能在逐渐减弱,如何与时俱进打造符合未来发展的新型业态,是这条街亟待解决的问题。项建春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建成的北京茶叶博物馆的作用,茶叶博物馆对茶叶销区来说意义重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挥茶叶博物馆的价值,通过博物馆让更多的北京市民和国际友人了解中国茶。二是这条街的店面需要升级改造为品茶、学茶、传播茶文化的美学空间,茶叶经营者也需要自身的学习提升和身份转换,特别是对中国茶文化的学习,从茶叶经营者转换为茶文化传播者。三是与茶文化相匹配的传统文化的引入。茶叶一条街不能只有茶,茶只是载体,以茶为载体的传统文化都可以引入这条街,如品茶听戏、相声专场等文艺节目都可以为这条街注入新的活力。

杨杏生的三十年茶人生

杨杏生的三十年茶人生

杨杏生,新昌中国茶市“新昌县九九茶厂门市部”总经理,从事茶经销已有30个年头。七年前的2015年,曾看到过有关杨杏生的一篇题为“敢为人先,不断创新”报道。报道中写道:1999年1月,杨杏生获得“浙江省优秀农产品购销大户”称号,他敢想敢为,创劲十足。现在,虽接近花甲之年,除了增添了成熟老练深思外,依然敢吃螃蟹、敢为人先,在名优茶经销道路上,创出了一个个业绩展示在同仁面前,在他从事名优茶经销的生涯中,曾创出了“五个”第一。

带着一股好奇和敬畏,我们走进了杨杏生在中国茶市的商铺——新昌县九九茶厂门市部。敞亮的二间店堂,摆满了各种包装,杨杏生正在店内的办公室整理资料。看到我们进去,他笑盈盈地站起来,泡茶接待了我们。看上去,杨杏生虽然也已两鬓发白,但仍然精神抖擞,思维敏捷,谈吐自如,一脸笑容。给人一种亲切温和,精干爽直的感觉。

杨杏生告诉我们,1993年他就开始从事茶叶返销营生,1994年4月新昌县人民政府在老104国道旁边创建“浙东名茶市场”时,他就是市场第一批茶商之一,那时他才36岁。屈指一算,从事茶叶经销已有30个年头了。

敢吃螃蟹,从家具经营到经营茶叶

杨杏生说,他是回山镇官元村寒庄自然村人。1977年,他20岁那年,就外出到江西、福建等地以锯木头谋生。1988年,他已在外闯荡了11年,这11年,不但磨砺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他积累了经营生意的能力,他用他挣到的钱,回到家乡,做起了家具生意,也是当年回山少有的万元户。90年代初,回山人开始炒制龙井茶。1993年,杨杏生看到茶农炒龙井茶的慢慢多了起来,可卖不掉放在家里是个问题,另听说杭州西湖转塘有个茶叶交易市场,龙井茶在那里还是抢手货,他以他生意人的头脑,即刻转行做起了龙井茶的返销生意。这一年的春茶旺季,杨杏生每天往返于回山——杭州转塘的茶叶市场,虽然辛苦,但他觉得一方面帮茶农卖掉了茶叶他也挣到了钱;另一方面,也让他慢慢掌握了品鉴龙井茶的品质等级的技能。1994年4月,县政府创办了“浙东名茶市场”,他在市场开起了“峰芽茶叶经营部”,成为浙东名茶市场第一批茶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定龙井茶经销经验,第一年他就成为市场内的经销大户。

1995年,杨杏生在经营中明显感觉到,龙井茶的保鲜是所有做绿茶生意的一个瓶颈。名茶市场100多个经销户基本都是缺本缺技术、小打小闹的小商贩,他们都是采用传统的收灰方法来保存龙井茶。而杨杏生敢于创新,第一个在市场建起贮藏龙井茶的冷库,推出低温冷藏保鲜保质法,贮藏量达10多吨,既解决了他自己龙井茶的贮存,又帮助解决了市场内一些大户存量龙井的保鲜贮藏。第二年第三年,一些经销大户纷纷效仿杨杏生,相继都建了茶叶冷藏库,基本上解决了全市场尚未出售的春茶冷藏保鲜,保障了名茶不变色、不变质。

注册品牌,领先到天津开设直销窗口

1995年,杨杏生就从市场上捕捉到,茶叶要做大做强,和工业品一样,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就立即申报注册了“峰芽”商标,也是市场内注册商标较早的一家茶企。

1998年,随着浙东名茶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大佛龙井的销量也随之拓展到全国各大城市,杨杏生的年经销额已达到了500万元以上,也积累了一些资金。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以他对市场的敏捷嗅觉和敢为人先的胆略,他只身到全国各大城市的茶叶批发市场进行考察调研。随后,他率先在天津、济南、江都、苏州开设了四家直销窗口,经过二年的探索,他感到点多分散精力,管理难度较大,就果断关掉了苏州、济南、江都这三家分店,选择了销量较大的天津市分店,集中精力,主打大佛龙井品牌。1999年1月,他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农产品购销大户”。

此举,不但成为众多茶商中第一个到外地开设直销窗口的领先人,也为其他经营户到各城市开设直销窗口的作出了楷模。尤其是县人民政府觉得到大城市开设大佛龙井直销窗口,是促进大佛龙井发展的良好举措。随之,县政府出台了到外地大中城市开设大佛龙井专卖店,在政策上给予资金补助。至今,此政策仍然在延续,并还增加了补助额度,全国已有大佛龙井专卖店(柜)400多家。

杨杏生在天津市开设的大佛龙井专卖店,销量逐年增加,从2008年开始,年销售额均在500万元以上。杨杏生说:近三年在疫情肆意的形势下,这家专卖店仍然保持着稳定的销量,也是天津市场大佛龙井销量最大一家专卖店。

当我们问起杨杏生,当年你是怎么想的,胆敢领先到外地开设直销窗口。他笑呵呵地说,任何事都要有人敢去摸索敢去做,才会知道可不可行,当然我也是一方面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我不满足现状的性格,想做的事经过熟虑,我肯定要去尝试。现在,天津这个窗口是我这几年稳定销量的重要窗口,很多北方人对茶叶的消费习惯、偏好等,都是从这个窗口反馈给我的信息,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加工适销对路的产品,做到了以销定产,“峰芽”牌大佛龙井的声誉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与销售区不断扩大,已销往江苏、山东、天津、上海等六个省市。2008年开始,销量年年上升,年产销茶叶6万多公斤,其中大佛龙井4.5万多公斤,天姥云雾、天姥红等1.5万多公斤,销售总额达1200多万元,销量与销售额均列中国茶市茶商的前茅。

不甘现状,开办茶叶包装厂延伸产业链

1995年,大佛龙井刚刚起步,龙井茶包装的袋与盒,都采用杭州产的包装,以致造成了新昌产的龙井茶为他人做嫁衣的现象。1996年,杨杏生又以他敢吃螃蟹劲头,创办了第一家印制名茶统包装的包装厂。没有厂房设备,他租下市场内的空余房,购进设备;不熟悉这行业务,他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展现新昌名茶的包装风格和特色,他广泛征求茶叶专家和客户的意见。一年的时间,他获得了成功。第二年,在他的带头下,市场内另有二家茶商也建办了名茶统包装的包装厂。从此,新昌名茶有了自己的包装盒,解决了广大茶叶经营散户包装品的需求。杨杏生的包装厂规模从小到大,包装盒款式从少到多,发展到现在他已经拥有自己的厂房1200平方米,印制包装的设备齐全,包装品式样既有软包装又有礼盒装,年生产名茶礼盒15万套,其中礼盒装式样有五十多款。既满足了本地茶商的需求,还外销省内宁波、绍兴、台州等10多个县市和远销到天津、厦门、太原等地。包装品的生产加工已成为九九茶厂的第二产业。

最后,我们问杨杏生,这30年的茶人生,你最大收获是什么?杨杏生沉思了一下,很自信地说:最大收获也没什么,在这一行一干就是30年,能坚持到现在,不但只是挣到了钱,而是我有了自己的茶品牌、自己的茶门店、自己的茶厂、自己的茶包装厂,其中的艰辛也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最大收获也就是我这30年的茶人生是充实的,一路走来,有甘苦、有喜悦、有坎坷、有成功,为我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