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苏州茶叶经销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杨杏生的三十年茶人生

杨杏生的三十年茶人生

杨杏生,新昌中国茶市“新昌县九九茶厂门市部”总经理,从事茶经销已有30个年头。七年前的2015年,曾看到过有关杨杏生的一篇题为“敢为人先,不断创新”报道。报道中写道:1999年1月,杨杏生获得“浙江省优秀农产品购销大户”称号,他敢想敢为,创劲十足。现在,虽接近花甲之年,除了增添了成熟老练深思外,依然敢吃螃蟹、敢为人先,在名优茶经销道路上,创出了一个个业绩展示在同仁面前,在他从事名优茶经销的生涯中,曾创出了“五个”第一。

带着一股好奇和敬畏,我们走进了杨杏生在中国茶市的商铺——新昌县九九茶厂门市部。敞亮的二间店堂,摆满了各种包装,杨杏生正在店内的办公室整理资料。看到我们进去,他笑盈盈地站起来,泡茶接待了我们。看上去,杨杏生虽然也已两鬓发白,但仍然精神抖擞,思维敏捷,谈吐自如,一脸笑容。给人一种亲切温和,精干爽直的感觉。

杨杏生告诉我们,1993年他就开始从事茶叶返销营生,1994年4月新昌县人民政府在老104国道旁边创建“浙东名茶市场”时,他就是市场第一批茶商之一,那时他才36岁。屈指一算,从事茶叶经销已有30个年头了。

敢吃螃蟹,从家具经营到经营茶叶

杨杏生说,他是回山镇官元村寒庄自然村人。1977年,他20岁那年,就外出到江西、福建等地以锯木头谋生。1988年,他已在外闯荡了11年,这11年,不但磨砺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让他积累了经营生意的能力,他用他挣到的钱,回到家乡,做起了家具生意,也是当年回山少有的万元户。90年代初,回山人开始炒制龙井茶。1993年,杨杏生看到茶农炒龙井茶的慢慢多了起来,可卖不掉放在家里是个问题,另听说杭州西湖转塘有个茶叶交易市场,龙井茶在那里还是抢手货,他以他生意人的头脑,即刻转行做起了龙井茶的返销生意。这一年的春茶旺季,杨杏生每天往返于回山——杭州转塘的茶叶市场,虽然辛苦,但他觉得一方面帮茶农卖掉了茶叶他也挣到了钱;另一方面,也让他慢慢掌握了品鉴龙井茶的品质等级的技能。1994年4月,县政府创办了“浙东名茶市场”,他在市场开起了“峰芽茶叶经营部”,成为浙东名茶市场第一批茶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定龙井茶经销经验,第一年他就成为市场内的经销大户。

1995年,杨杏生在经营中明显感觉到,龙井茶的保鲜是所有做绿茶生意的一个瓶颈。名茶市场100多个经销户基本都是缺本缺技术、小打小闹的小商贩,他们都是采用传统的收灰方法来保存龙井茶。而杨杏生敢于创新,第一个在市场建起贮藏龙井茶的冷库,推出低温冷藏保鲜保质法,贮藏量达10多吨,既解决了他自己龙井茶的贮存,又帮助解决了市场内一些大户存量龙井的保鲜贮藏。第二年第三年,一些经销大户纷纷效仿杨杏生,相继都建了茶叶冷藏库,基本上解决了全市场尚未出售的春茶冷藏保鲜,保障了名茶不变色、不变质。

注册品牌,领先到天津开设直销窗口

1995年,杨杏生就从市场上捕捉到,茶叶要做大做强,和工业品一样,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就立即申报注册了“峰芽”商标,也是市场内注册商标较早的一家茶企。

1998年,随着浙东名茶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大佛龙井的销量也随之拓展到全国各大城市,杨杏生的年经销额已达到了500万元以上,也积累了一些资金。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以他对市场的敏捷嗅觉和敢为人先的胆略,他只身到全国各大城市的茶叶批发市场进行考察调研。随后,他率先在天津、济南、江都、苏州开设了四家直销窗口,经过二年的探索,他感到点多分散精力,管理难度较大,就果断关掉了苏州、济南、江都这三家分店,选择了销量较大的天津市分店,集中精力,主打大佛龙井品牌。1999年1月,他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农产品购销大户”。

此举,不但成为众多茶商中第一个到外地开设直销窗口的领先人,也为其他经营户到各城市开设直销窗口的作出了楷模。尤其是县人民政府觉得到大城市开设大佛龙井直销窗口,是促进大佛龙井发展的良好举措。随之,县政府出台了到外地大中城市开设大佛龙井专卖店,在政策上给予资金补助。至今,此政策仍然在延续,并还增加了补助额度,全国已有大佛龙井专卖店(柜)400多家。

杨杏生在天津市开设的大佛龙井专卖店,销量逐年增加,从2008年开始,年销售额均在500万元以上。杨杏生说:近三年在疫情肆意的形势下,这家专卖店仍然保持着稳定的销量,也是天津市场大佛龙井销量最大一家专卖店。

当我们问起杨杏生,当年你是怎么想的,胆敢领先到外地开设直销窗口。他笑呵呵地说,任何事都要有人敢去摸索敢去做,才会知道可不可行,当然我也是一方面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我不满足现状的性格,想做的事经过熟虑,我肯定要去尝试。现在,天津这个窗口是我这几年稳定销量的重要窗口,很多北方人对茶叶的消费习惯、偏好等,都是从这个窗口反馈给我的信息,我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加工适销对路的产品,做到了以销定产,“峰芽”牌大佛龙井的声誉不断提高,销售渠道与销售区不断扩大,已销往江苏、山东、天津、上海等六个省市。2008年开始,销量年年上升,年产销茶叶6万多公斤,其中大佛龙井4.5万多公斤,天姥云雾、天姥红等1.5万多公斤,销售总额达1200多万元,销量与销售额均列中国茶市茶商的前茅。

不甘现状,开办茶叶包装厂延伸产业链

1995年,大佛龙井刚刚起步,龙井茶包装的袋与盒,都采用杭州产的包装,以致造成了新昌产的龙井茶为他人做嫁衣的现象。1996年,杨杏生又以他敢吃螃蟹劲头,创办了第一家印制名茶统包装的包装厂。没有厂房设备,他租下市场内的空余房,购进设备;不熟悉这行业务,他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展现新昌名茶的包装风格和特色,他广泛征求茶叶专家和客户的意见。一年的时间,他获得了成功。第二年,在他的带头下,市场内另有二家茶商也建办了名茶统包装的包装厂。从此,新昌名茶有了自己的包装盒,解决了广大茶叶经营散户包装品的需求。杨杏生的包装厂规模从小到大,包装盒款式从少到多,发展到现在他已经拥有自己的厂房1200平方米,印制包装的设备齐全,包装品式样既有软包装又有礼盒装,年生产名茶礼盒15万套,其中礼盒装式样有五十多款。既满足了本地茶商的需求,还外销省内宁波、绍兴、台州等10多个县市和远销到天津、厦门、太原等地。包装品的生产加工已成为九九茶厂的第二产业。

最后,我们问杨杏生,这30年的茶人生,你最大收获是什么?杨杏生沉思了一下,很自信地说:最大收获也没什么,在这一行一干就是30年,能坚持到现在,不但只是挣到了钱,而是我有了自己的茶品牌、自己的茶门店、自己的茶厂、自己的茶包装厂,其中的艰辛也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最大收获也就是我这30年的茶人生是充实的,一路走来,有甘苦、有喜悦、有坎坷、有成功,为我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历!

来源:中国大佛龙井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史菁华,乡村茶业发展

 解放之后,在国有、大集体的茶叶种植和技术水平引领、支撑下,宜兴乡镇(公社)、村级(生产大队)茶叶种植和生产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74年,宜兴列为全国100个产茶2500吨基地县。乡镇茶场以新街茶林场、红岭茶场为规模最大。1987年,新街茶林场产茶252.45吨,红岭茶场产茶164. 45吨。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宜兴本地茶叶品种为国家品种,定名为“宜兴种”。

宜兴茶史菁华

乡村茶业

在国有、大集体的茶叶种植和技术水平引领、支撑下,宜兴乡镇(公社)、村级(生产大队)茶叶种植和生产也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1959年,唐贡、百合、凰川、横山、茗岭、九岭等9个国、社联营茶场,种茶3000余亩。1962年,全县茶园14900亩。1966-1967年,茶园发展又掀热潮,省庄、岭下、上东、川埠、横山开辟新茶园3649亩。1974年,宜兴列为全国100个产茶2500吨基地县,同年创办新街、善卷茶场,又种茶2229亩。1976年,太华开始种茶,到1985年,有15个村办起茶场,面积2641亩。

文革之前,宜兴茶(主要是野山茶)在国内外市场还是有一定影响。1962年,香港《大公报》发表署名刘郎的《唱江南 · 阳羡茶》 一文,说:


幽伴野山茶,初尝阳羡茶。

群夸庙后种,能发明前芽。

入眼盈杯绿,高名万代嘉。

流芳写不已,来日遍天涯。


江浙的茶叶,以碧螺春与龙井最为脍炙人口。但前此二者已闻名于世的,却是阳羡茶。


阳羡,即是精制紫砂茶壶的宜兴。阳羡的野山茶,在唐宋年间已很出名,至今宜兴有唐贡村。就是因为这里产的茶,曾经在唐朝进贡过的缘故。


阳羡茶到后来之所以湮没无闻,传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种茶是野生的,它周布于危岩幽谷间,采摘比较不易;其二是苏州、杭州的茶叶,大大出名,而阳羡茶以产量不高,竟为世人所遗忘。


但阳羡茶虽然湮没无闻,却不等于绝种。这茶到现在还有,而且生长在小秦王庙后面的(人称庙后茶)依然为茶中极品。不过物稀为贵,产时只能在当地的人可以尝新,很少带到外面来罢了。


现在政府要把它繁殖起来,将野山的茶苗,进行人工培植。料得再过几年,阳羡名茶,又将流芳当世了。(香港《大公报》1962第三版)


1974-1977年间,发展茶园13000亩。红岭茶场成为最大高产典型。1979年,获得国务院嘉奖。1987年,宜兴茶园56400亩,是建国前的4.85倍;产量从175吨提高到4687吨,增加25.8倍。质量从20%的级内(细)茶提升到80%。湖父、茗岭成为首批万担(500吨)产茶乡。在茶叶总产量提高的同时,亩产也在提升,提高了茶场的生产效益。1949年,宜兴茶叶产量每亩粗茶15公斤。1954年为25公斤。1965年平均为51公斤。1982年,最高的横山茶场亩产187.5公斤。1983年,最高为红岭茶场,亩产为386.5公斤。乡镇茶场以新街茶林场、红岭茶场为规模最大。1987年,新街茶林场产茶252.45吨,红岭茶场产茶164. 45吨。


在茶苗育苗方面,也改变解放前挖坑直播种子的做法。1953年,茶叶实验场用有性育苗方式育苗36亩。1957年,芙蓉茶场学习福建做法,扦插4亩获得成功。1958年,全国茶叶会议代表到宜兴参观学习短穗扦插法。1958年至1959年,宜兴扦插茶叶苗7702亩,4亿多株。梅园大队受到国务院嘉奖。1967年,红岭茶场用营养钵培育有性茶苗,但成本很高。1977年至1985年,红岭茶场培育大毫、福丁等良种茶苗500万株,成为县良种苗繁育基地。

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品种、品质的改善方面,也是可圈可点。1937年以前,宜兴茶主要是绿茶,低档茶占80%。1945年后,由绿改红,制法是日光萎凋、脚揉、发酵,晒至七八成干出售。1952年,鲜叶采摘提倡一芽二叶,使用烘笼烘焙、木质机器揉捻,提高了茶叶档次。1953年,响应上级号召,宜兴普遍生产炒青绿茶。1955年,开始仿制碧螺春、旗枪等高档绿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70年代起,大量生产绿茶,品质逐年提高,同时创制宜兴独特的香高味醇风格的清汤绿茶。1983年,江苏一级烘青茶4只,有三只产自宜兴。

在茶叶经销上,国营和集体也发挥极大优势。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华东分公司指定苏州茶厂到宜兴委托私营茶行收购。1951年,收购31. 35吨。1952年,为保障茶农利益,县成立茶叶管理委员会,设宜城、张渚、湖父3个收茶点,代中茶公司收购春毛茶。1953年,江苏省供销社指定归径为收购点,1956年,茶叶收购归县农产品采购局领导,1957年归县供销社。1958至1959年,茶叶收购由基层供销社负责,宜兴茶厂负责加工。1960年开始,茶叶收购、加工、推销统一归县茶厂经营。1961、62年,南部山区设9个收茶点,与县茶厂合作,1965年,县供销社茶厂与12个产茶公社、61个大队、411个生产队签订预购合同。1973年后,茶叶经营业务归县农副产品采购公司负责。1979年后,宜兴茶园增至5.64万亩,年产量3220吨,成为宜兴第二大副业项目,进入全国重点产茶基地行列[省庄大队获得表彰]。1982年5月,镇江地区供销社通知,茶叶不准议价收购,当年收购茶叶2032.9吨。1983-1985年,茶叶市场放开,允许茶农自产自销。1985年,县农副产品采购公司只收购茶叶992.1吨。1986年,为茶农提供销售信息的同时,收购1494吨。1987年,为茶农发放茶叶生产扶助资金120万元,提供茶场机具30多套,收购1839.4吨。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宜兴本地茶叶树种为国家良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宜兴本地茶叶品种为国家品种,定名为“宜兴种”,编号GS13030—1985。


从民国初年起,宜兴山区百姓就梦想着恢复发展传统茶业,但最后是时局动荡,民不聊生。1949年后,宜兴茶叶生产才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下逐渐恢复。到1987年生产茶叶4686.65吨,占全省的39%,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基地市(县)。这期间,凝聚了多少的心血汗水,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有一个人,我们不应该忘记,他就是著名茶叶专家张志澄先生。他是无锡钱桥镇人,但从50年代初,就与宜兴茶业结下了缘,从此不离不弃,终身献给了江苏、宜兴的茶叶事业。无论是单株双行密植茶园的尝试,还是碧螺春生产技术推广,无论是外销红碎茶的研发,还是高档阳羡雪芽的研制,无论是在红岭茶场,还是在阳羡茶场、茶叶研究所,无论是在宜兴,还是在溧阳、常熟、金坛,他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了他最钟爱的事业,把宝贵的经验留给了后人,把深情洒在了阳羡古老茶区,为人为事皆为后世楷模。张先生自己曾说过:“一生著书立说不多,自己的著作就是一片片茶园”。无论是今天,还是在将来,宜兴的茶园最大、茶叶最好,我们也不能忘记这位茶人。


来源:闲品阳羡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在名山雁荡做中国名茶——记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会长金山发

温州雁荡山,史称“东南第一山”,是名列“三山五岳”的中国名山,也是第一个以中生代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题的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山高、雨多、雾浓、温差大,火山喷发形成的香灰土养分丰富,生长的茶树芽肥汁厚,品质优异,茶味极佳,古称“雁茗”,也叫“猴茶”,现名“雁荡毛峰”,是有1600多年历史的名茶。

据《温州府志》介绍,雁茗自明代被列为贡茶,以“幽香清甜”而著称,有500多年贡茶历史。另据《词源》编辑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古时雁荡山猴子成群,在冬季经常因找不到食物而挨冻受饿,雁荡山僧就把大米送给猴子越冬。来年春天,雁荡山茶刚刚冒尖,群猴就攀上悬崖采摘茶叶,送给雁荡山僧作为回报。这个传说经过千百年流传,成为和雁荡毛峰相得益彰的美丽传说。

阳春三月,正是春光无限的采茶季节,记者来到乐清市雁荡山茶场,倾听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创新企业家、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会长、雁荡山茶场董事长金山发讲述为名山雁荡做中国名茶的故事,切身感受了雁荡毛峰茶的迷人魅力。

醉爱雁茗四十年

20世纪60年代初,金山发出生在温州雁荡山脚一个农民家里。他有六个兄弟,一家八口完全依靠父亲一人艰辛劳作糊口。1976年,在六兄弟中排行老大的金山发初中刚毕业就辍学帮助父亲干活养家。

70年代末,还不满18岁的金山发曾背上两大袋雁荡毛峰茶,跟随同乡辗转到上海、烟台、温州等城市叫卖。一个多月下来,茶叶没卖出几斤,身上所带的盘缠全花光了,他饿着肚皮用最后几毛钱买票回到家里。这次经历给他一个很大教育,家乡雁荡毛峰茶虽然好,但要走向市场,还需要精加工、细培育、做品牌。从此,他踏上为雁荡山做名茶的学习研发之路。

1979年,19岁的金山发担任雁荡山下灵岩村会计,有幸地参与雁荡毛峰茶的规划与开发工作,认识了市农业局茶叶专家杨素娟,在杨素娟的指导帮助下开始系统学习做茶,懂得了茶园肥培管理和摊青、杀青、揉捻、滚炒做形、烘焙、拣剔等加工技艺,懂得了科学栽培茶树和加工茶叶。

1982年,金山发和村民合伙承包了100多亩茶园,开始种植生产雁荡毛峰茶。为此,他常常戴着草帽到茶园和茶农一起挑粪、施肥、除草,身体力行,用辛勤的汗水灌溉丰硕的果实。五年承包期,这100多亩茶园给金山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尝甜头的金山发对发展茶业更加充满信心。

1985年,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雁荡毛峰茶,成立了雁荡山风景区名茶经销公司,选拔金山发担任副经理负责具体业务,让金山发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名茶经销公司工作期间,金山发把雁荡毛峰茶推销到上海城隍庙茶庄、苏州益民食品店、冠生园食品店、上海浙江茶叶店等知名商家,也认识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茶叶学会的专家,更加深入地学习掌握茶文化知识。

1989年,金山发调任雁荡山旅行社并负责下属的灵岩茶室经营。灵岩茶室位于雁荡山核心风景区,每天人来人往,在和一线顾客交往中,谦虚好学的金山发进一步了解到雁荡毛峰茶的市场需求信息,为把雁荡毛峰做成中国名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做好雁荡毛峰打下基础。

掐指一算,金山发至今已从事雁荡毛峰茶生产销售40多年。

为名山做名茶

俗话说,视野的宽度决定事业的高度。随着金山发视野的不断扩大,他对事业的追求也越来越高。2000年5月,金山发正式成立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茶场,同时注册了“雁白云”商标,决定在追求绿色有机茶叶方面下功夫,为名山雁荡做好茶。

生产有机茶,对茶园的选址、厂房的建设、茶叶污染物的控制和茶园管理等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而且前期投入大。金山发凭借前些年的积累,选择在雁荡山四季光热互补条件极佳的山岗巅峰上建设有机茶茶园,并在2001年建成高标准的厂房和清洁化的有机茶生产车间,以及冷藏库等配套设施,获得浙江省科技厅颁发的“浙江省农村科技示范企业”荣誉。

2005年,浙江省农业厅在雁荡山召开清洁化茶厂建设现场会,专门组织各地农口干部和知名茶企到雁荡山茶场参观学习,授予雁荡山茶场首批“浙江省示范茶厂”称号。2006年,金山发成为温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温州市首轮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其注册的“雁白云”商标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2007年,金山发的“雁荡毛峰”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雁荡山茶场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及“浙江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

自2001年至今,金山发不忘初心,坚持有机茶认证生产,坚持生态理念和有机导向,带领雁荡山茶场员工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加工方法,生产安全优质有机茶,走出一条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的有机发展之路。2021年4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质量认证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茶叶学会有机茶专业委员会联合授予雁荡山茶场首批“有机茶发展杰出贡献奖”。

实施认证生产后,金山发带领雁荡山茶场员工生产的“雁白云”牌系列有机茶品质不断提升,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2010年荣获中国茶叶学会举办的首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特等奖;2012年荣获在中日合办的“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金奖”;2014年,中国茶叶学会专门授予金山发“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创新企业家”荣誉。

2018年,金山发生产的“雁白云”牌雁荡毛峰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优质茶样;2021年,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向全国征集“中国好茶”主题活动展示样茶。在金山发家中,收藏着上百个获奖荣誉证书,见证他数十年为名山雁荡做中国名茶的不懈努力。

走向“共同富裕”

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名优产品的生产技艺已成为企业的商业机密。身为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副会长、乐清市茶叶产业协会会长,金山发对上门请教的同行,总是毫不吝啬地讲解传授自己的经验。员工让他留一手,他总是笑着说:徒弟越多,好茶也越多,何乐而不为?

有一年,朋友邀请一位知名书法家为金山发的“雁白云”牌有机茶题词,扩大影响力,金山发却让这位书法家题写“雁荡毛峰”。他说,“我希望看到雁荡山茶业整体发展”。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蓬勃发展,各地政府部门纷纷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牵线搭桥,创造条件,聘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走向社会,共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9年,金山发被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特聘为温州市乡土人才“名师名家”,走上讲台传授茶叶生产制作技艺。2020年,金山发被温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聘为“首届退役军人导师”,帮助“最可爱的人”创业创新。

金山发在发展绿色有机茶业的成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连续多年当选为乐清市和温州市政协会员。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政协委员,他经常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工作,以及农民群众关注、呼声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踊跃发言、积极献策。他认为,温州偏远农村普遍存在规划不完善,交通和通讯落后,农民子女得不到良好教育等问题,但农村的发展前途无量,所以他的提案重点更多是,建议政府重视农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2020年,金山发在向温州市政协提交的《关于重视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建议政府加快完善偏远山区规划,加快补齐偏远山区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帮扶政策力度并进一步向偏远山区倾斜,积极为偏远山区走向共同富裕鼓与呼。

“新时代的政协委员要有新时代的新使命、新形象,共同富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金山发对记者说。

来源:温州XW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