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时候去产茶区旅游最好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重走·重溯·重构——“世界的东方茶港”论坛圆满落幕!

9月11日,重走·重溯·重构——“世界的东方茶港”论坛在第11届武汉茶博会现场隆重举办,茶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以“世界的东方茶港”为主题,通过“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的融合形式,全方位挖掘东方茶港历史、文化、经济资源,为东方茶港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

嘉宾致辞

湖北省政府研究室二级巡视员孙军:

湖北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茶祖神农、茶圣陆羽、茶神诸葛亮都出自湖北。汉口历史上曾是万里茶道的源头、中国茶叶贸易中心,繁荣了近两个世纪,享有“东方茶港”美誉。19世纪70年代,汉口茶叶每年出口达200万吨,垄断了市场茶叶市场的80%,占据了中国茶叶出口的60%以上,鼎盛时期达到了80%。全国产茶区以福建、贵州、云南四川、安徽和河南信阳,以及湖北各地的茶叶汇集于汉口,通过万里茶道一路北上西进,远销世界各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茶叶辉煌。

重振东方茶港是楚茶兴起的未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今年8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全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产业链实施方案》,茶叶十四五的专业发展规划。茶产业发展有领导重视、有资金保障、有政策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参与,武汉和湖北的茶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我相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湖北茶产业发展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重振东方茶港将指日可待!

华巨臣集团副总裁杨文明:

湖北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近年来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北省茶产业快速发展,以青砖茶、恩施玉露、宜昌红茶为代表的湖北茶深受海内外广大茶商的青睐。作为老朋友对湖北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

茶产业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科技是推动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关键所在,国家领导人亲自号召,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做好。作为茶行业的领军者,华巨臣一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充分调动全国茶行业资源,承担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的重任,未来我们衷心希望与大家携手共进,让好茶走出大山,让中国茶文化弘扬四海,让中国茶产业蒸蒸日上。

汉口因茶而盛,希望通过各嘉宾的解读,利用好东方茶港历史名片,发挥湖北省茶产业优势,写好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文章。

主题演讲

演讲主题:近代汉口茶市与中俄万里茶道

演讲嘉宾:原武汉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张笃勤

本次演讲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古代长江的饮茶之风与鄂南茶区兴起;二是近代汉口茶市与对俄国的茶叶贸易;三是对俄茶道的演变。

大家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长江流域是茶的发源地,在唐宋时期长江中游一带,茶的种植、销售已经具有很大的规模。另外,根据当时的记载,在汉阳区,鄂州的征税率可以达到20万银两。汉口开埠以后武汉成为重要的茶叶港,在这之前鄂南茶区已经开始兴起。

近代汉口茶市分为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英国商人和俄国商人是汉口茶叶市场的主要买主,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英国商人是最大的买主,90年代以后俄国商人成为主要买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英国商人主导的时期,还是后面俄国商人主导的时期,红茶占了很大的比重,砖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个讲一下汉口贸易对俄国兴衰的变化。1728年清朝雍正年间签订了条约以后,茶叶作为大宗商品开始出市。90年代以后俄国商人取代英国商人成为最大的买主。有些学者认为最早的俄国商人建立茶厂是在汉口,实际上最早的商人初步加工茶叶是在羊楼洞地区。

到1893年在汉口地区有了4家砖厂,产砖茶40多万担。近代的汉口对茶贸易没有完全的统计有两个大概的数字,一个就是通过汉江这一路走的茶叶有一个初步的统计,另外一个就是根据有关材料进行推算。在十月革命以后,汉口对俄国的茶叶贸易有所变化,有的年头下降的比较多,比如说1929年中东事件发生之后中俄断交外交关系对茶叶影响很大。后来抗日战争时期,长江航道不通影响茶叶贸易。

第三个问题,讲一下汉口茶对俄贸易的路线问题,也就是万里茶道的路线问题。这个茶道可以分成两种:一个传统的山西商人经商的茶道,最早通过汉口,由汉江到达襄阳樊城一带,从河南渡过黄河进入山西长治,然后走东口和西口。这一条路线是传统的路线,是山西商人所走的路线。

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海路北上以外,向南通过中国的南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欧洲部分,原来叫是属于俄国,现在是乌克兰,就是进入黑河。

现在我们宣传万里茶道,宣传的都是山西商人所走的汉江这条路,尤其是通过南海走的这条海路,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黑海这条路线宣传很少。这个方面的宣传,我建议应该说得更全面一些。

演讲主题:万里茶道的溯源之路

演讲嘉宾:万里茶道历史文化收藏家万学工

万里茶道全程近15000公里,中国大概是4800公里经过8个省市,从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一直出关。

武夷山有一个分水岭,水往北边流就是河口,是万里茶道的第一镇,装不完的河口,卖不完的汉口。五个江河把所有的物资通过水运的方式,通过鄱阳湖的河口逆江而上运到我们的汉口。在汉口把所有的茶叶集中,沿着晋商的茶道,通过汉水一路到了襄阳,就是现在的樊城,樊城通过了现在的河南的社旗,南船北马,用骡马运输的方式渡过黄河,一直往北方走。汉口虽然不是茶叶产地,却是茶叶的集散地,茶路贸易集散运输始于汉口。

中俄万里茶道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持续了200多年,后来因为远东铁路的兴起,以及1927十月革命以后铁路就中断了。但是中俄的万里茶道为茶叶的种植和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中原地区和俄国西伯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中华文明与俄罗斯文明的交流。

演讲主题:万里茶道在汉口的文化遗产

演讲嘉宾:原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武汉近代史专家王汗吾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一个是晋商的故事,另一个是东方茶港的起源,最后是俄国建筑遗址的世界遗产申报。

晋商开辟万里茶道,它是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之下,基本上只能走汉水把茶叶运到北方去。但是从唐宋以来,南方建立很多的茶市,到清代,汉口就是最大的国内市场。

东方茶港建立了江汉关,开始出口茶叶,俄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瑞典人都来买茶,所以把它称为世界的东方茶港。汉江关占中国出口茶叶的比例在40%以上。中国茶叶在世界上要占80%多,汉口占60%多,也就是说汉口出口的茶叶供应了全世界的一半。

2019年,国家文物局已经把万里茶道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覆盖几个点,第一个点--江汉关,再者就是俄国的建筑群--顺丰茶栈、巴公房子、理维诺夫公馆、东正教堂、京汉铁路。

演讲主题:万里茶道对俄贸易的影响

演讲嘉宾: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刘再起

汉口是著名的东方茶港,东方茶港在世界是什么地位?比如说以1888年为例,当时中国出口的茶叶占了全世界茶叶总量的80%以上,汉口出口了66%,2/3以上,这就是当年汉口出口的成就。

万里茶道促进了文化传播。1858年,东正教往中国去传播的过程中,第一批受洗的东正教教头就是在武汉汉口。中国的汉口有当时东正教建的规模比较大的东正教汉口教堂,你们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万里茶道把中国的产茶区和销售区连接起来,让近代中国走出去融入了欧洲,融入了世界。万里茶道是多条路线的,从汉口到上海,还有水路的,对中国的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口做大做强就是因为茶叶贸易,所以我们今天还是要回溯历史的荣光,要勇敢的把我们的茶文化传出去。

演讲主题:国际贸易史视角下“茶”之演进

演讲嘉宾: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张嵩

我对茶的看法分成三个脉络:一是野生植物到农业种植物,到全球化工业制成品;二是药材,再到贸易管制物品,再到成瘾性日常生活消费品;三是神秘东方文明象征,再到西方资本主义传播载体,再到后工业文明符号。

第一条脉络:野生植物-农业种植物-全球化工业制成品。

第一个,野生植物。1834年圣诞节之际,英国宣布在印度发现野生茶树种。1884年,英国植物学家马斯特思将广泛生长于印度阿萨姆和中国云南一带的大叶种茶树拉丁文学名确定为“阿萨姆种”。茶起源于印度的说法,甚至有可能盖过中国。

第二个,农业种植物。考古发现,最早是在浙江余姚田螺山一带就开始种植茶树。还一些记载,商末周初古之巴蜀地区就已种茶产茶。自从茶叶成为一个产业以后,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在引种、推广,中国北方也在推广种茶,现在还是在北纬35度以南。世界上范围内也只有少数地区在规模化种植茶叶,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有一个肯尼亚异军突起。

第三个,全球化工业制成品。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俄两国纷纷在汉口设立机器制茶厂,武汉成为近代世界制茶工业诞生地,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近代制茶工业群。制茶工业的发展助推其他产业的引入和发展,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

同时我们看看印度那地方他们在做什么?1872年,杰克逊制成的第一台揉茶机在阿萨姆茶业公司的希利卡茶园中被装置使用。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1888年,英国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打开印度茶进入西藏门户。20世纪初,印度茶叶出口超过中国,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末代沙皇被杀后,俄国茶商纷纷退出中国,中国茶叶国际贸易衰落。

第二条脉络:药材-贸易管制物品-成瘾性日常生活消费品。

一个是药材。东方人、西方人刚看到茶的时候都觉得它是药,中国在《神农本草经》记载,宋代说茶就是药,这样的文献记载比比皆是。西方的1641年《医学观察》上说茶相当于包治百病。最初的茶叶都是奢侈品,一直到清朝末年茶叶还是进贡的贡品。

再一个就是贸易管制物品。茶叶早期一直都是贸易管制物品,包括在中国。在中国的贸易管制物品历史甚至可以延续到90年代到2000年初。“以茶制夷”最早是来自于中俄的关系,再到中国和英国等等。后面还有“以茶富国”,到1855年左右,人们通过茶叶以设置厘金局、设置关卡收税赚钱。在西方茶叶的管制也有很多。中国和西方的管制是有区别的,中国的茶叶从国际市场退出,西方人垄断了茶叶市场。

最后,成瘾性日常生活消费品。茶叶和咖啡、可可这一类饮料都有一个特点--成瘾性,它有温和的致瘾性。

第三脉络:神秘的东方文明象征-西方资本主义传播载体-后工业文明符号。

在17世纪、18世纪,茶是东方文明的象征,中国的茶叶传到西方,西方模仿中国人礼仪,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再是茶会、茶馆这种公共空间带来的社会学意义。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原武汉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武汉近代史专家王汗吾,万里茶道历史文化收藏家万学工,湖北省茶叶协会副会长瞿八文,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密小华,围绕“世界的东方茶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深度探讨如何利用东方茶港历史文化推动湖北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与会观众提供了前沿的方法论思考和崭新的机遇洞察。

01

湖北省茶产业

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林木:请问瞿老师,湖北的茶产业是“不三不四”,不是第三就是第四,您怎么评价?

瞿八文:2019年湖北茶叶面积是525万亩,产量35.3万吨,出口2.16万吨,是近几年历史最好的,创汇是2.6亿美元。2020年面积是537万亩,产量是36.1万吨,出口是1.84万吨,出口创汇达到2.04亿美元。所以这两年湖北茶叶的出口应该说逐步上升,但是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湖北的面积在全国是排在第四位,它的出口是排在第五位,基本上在全国茶叶里是前列。虽然历史上达到了5万吨的目标,但一直没有突破。

林木:湖北在1861年开埠的时候只交易了6万担,高峰的时候达到了5万担,现在的交易量是1.8万吨,现在是慢慢的接近,要多长时间才能达到顶峰时期的5万吨?

瞿八文:湖北茶叶的产量达到了35到36万吨,出口只有2.14吨,占全国出口的6%不到。今天是探讨“一带一路”、“茶马古道”,历史上为什么有5万吨的机遇,把国内和国际的机遇结合在一起,是因为湖北在历史上有名人、有名茶、有很好的交通、很好的产品,从汉口运到英国、德国、法国、法国、日本。

所以湖北的茶叶要振兴,刚才说重走、重溯,要把出口这个环节打通。现在是工业文明的社会,要利用传统茶马古道走的思路去转型湖北的茶叶,一定要把湖北茶叶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这就是做茶人要做的。湖北茶叶在世界有名也是因为湖北输出砖茶、宜红茶,现在的砖茶和宜红茶,尤其是砖茶出口很少。怎么样在砖茶这里创造和改进适应消费者,这是我们要提出的一个问号。

02

如何利用好东方茶港历史文化

推动湖北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木:万老师,今天来的茶友绝大多数是武汉的市民,请您当一下文化的推广大使,哪些遗迹可以去走走看看?

万学工:武汉被长江和汉江分为武汉三镇,汉口也称为东方茶港,从江汉路坐标汉口往二桥方向一字排开就是曾经的五国租界,遗留下来有关于万里茶道的遗址遗迹最多的是在俄租界上。

江边有俄国领事馆旧址、顺丰茶栈的办公楼、新泰茶厂遗址,还有宋庆龄纪念馆、俄商俱乐部、东正教堂,也是在内地内陆仅存的一个教堂。我们武汉市政府为了申遗打造了一个综合的中俄万里茶道的线路图,在江滩公园里面可以系统完整的了解万里茶道的状况。

林木:请王老师讲讲,东方茶港的历史划线从哪一年到哪一年?还有在武汉曾经辉煌过的茶厂,现在还有没有可以看得到的呢?

王汗吾:在世界上称为东方茶港,是从1861年开埠开始,开埠了以后更多的外国人就来了。我们在1840鸦片战争之后开通了关口,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加了沿海的5个关口,最后沿着长江进来,它的终极目标是汉口。这个茶市最早还是晋商经营的最多,再就是江西的商人和湖南的商人。现在留下来相对多一点的还是俄国的遗址,刚才说的基本上都点到了。

我觉得我们作为市民来继承文化遗产来讲的话,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遵循,不管它现在哪一年能够申遗成功,从心里就把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应该珍惜它,平时可以去看去玩。其次,我觉得最好的继承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多喝茶,茶叶真的是非常好的饮料,在成瘾里面茶是最低的,它里面的文化内涵更大于茶本身。

林木:密老师,在研究过去、分析当下、展望未来的时候,东方茶港我们再次进行研究的时候有意义吗?

密小华:茶有一定的成瘾性,虽然跟咖啡和其它饮料来比,从它的物质角度来说是成瘾度比较低的,但它精神上的成瘾性远大于其它饮料的成瘾性,它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和精神层面的享受,包括舌尖上品味的享受。

我们国家现在也在向标准化上面靠拢,它一直精细到茶园最基层的管理,除了茶方面的品质、产地、季节、标准、制茶的类型以外,还有泡茶的水、气、手法、技术这方面,所以湖北和全国各地方都在重视技能,每年都有技能赛,这些都是决定茶叶的路能够走得更远,能不能走得更长技术层面的一个要求。

我们农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茶产量也在增加,但是我们喝茶的人数增长的速度,和产量来说不匹配。一方面是出口因素影响,一方面是内销还不够。应该让更多的人懂得我们的历史,懂得我们的文化,懂得我们的茶本身,让他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上被茶的魅力所折服。

最后,我倡议打造一个汉口茶文化的博物馆,充分利用东方茶港历史文化及英俄遗址等资源,通过这样一个博物馆向更多人展示,不光要走出去,把旅游的人请进来,跟文旅结合。

林木:瞿老师,东方茶港在人类历史当中一闪而过,从1861年开埠到1937年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70多年的时间,东方茶港形成是有历史条件的,凭现在的发展条件来看,东方茶港振兴它有几成把握、几成希望?

瞿八文:我觉得湖北茶再次振兴的机会很大。我们要把内销、外贸做起来,湖北的茶叶很多,大部分是兄弟省市做出口原料,湖北的面积那么大,大部分是供给了兄弟省市的出口。茶叶做到辉煌的时候出口要打开,不能专心卖砖茶,砖茶是我们一个历史茶。我们一定要进行研究,我们西方人、中国人喜欢什么。

我们湖北茶叶要发展下去,要走出去,要按照国际的标准,一是安全要达到标准,二是质量要达到消费者需要的水平。

至此,重走·重溯·重构——“世界的东方茶港”论坛完美落幕。接下来,第11届武汉茶博会还有更多精彩将陆续上演,欢迎广大茶友前来品茗、淘器,共襄盛举!

来源:作者:漓 茶悦世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央视揭秘:上万元一斤的岩茶究竟贵在哪儿?

(央视财经《消费主张》)每年的谷雨过后,也就是农历的三、四月份,就到了武夷山岩茶采摘制作的季节了,都说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是所有茶叶的制作中最为复杂的,那这武夷岩茶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今年岩茶的价格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吗?

 

记者来到位于武夷山度假区的茶叶街,这里的岩茶以批发为主,偶尔也会零售给一些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今年武夷岩茶的价格有怎样的变化呢?

记者看到,虽然岩茶刚刚进入青叶采摘期,但几乎问到的所有茶商都说今年岩茶价格将呈上涨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商户:因为第一个,我们今年雨水比较多,然后还有一个产量,现在我们都只做一季茶了,然后量也没有跟得上,品质也会更好一点点。

商户:今年比去年推迟了十多天(采),但是今年茶叶,就是说味道更醇厚了,因为它长得慢,比往年。

茶叶街的商家告诉记者,今年牛栏坑肉桂青叶一斤的价格涨幅在100元左右,按照十斤青叶做一斤茶,除去人工成本的变化,算下来每斤茶的成本就涨了近1000元左右。

那市场上岩茶成品的价格究竟能卖到多少钱呢?

商户:批发价差不多就是2000元、3000元(一斤),3000元、4000元(一斤)都有,你要说靠景区外面一点,价格就会低一点,然后越高山越往里,越往坑涧然后价格就会高一些。

商户:那正岩核心区的茶叶价格肯定是高的,基本上我们在市场上,应该要上万元左右(一斤)。

记者发现,市场上的中高端岩茶价格上下差距很大,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那低端岩茶的价格是多少呢?

商户:像我们(中低档),普遍200元、300元,300元、400元(一斤),都可以了,就平常我们这种普通家庭自己喝。

商家告诉记者,这几百块的岩茶和几千元、上万元的岩茶差别很大,产茶的山场不同,价格自然有差异。在岩茶中,正岩茶的价格最高。

正岩茶

要说在武夷山哪个山场的岩茶品质最好,几乎所有商家都一致回答正岩山场的茶当之无愧,那这正岩山场究竟在哪里?正岩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记者找到了武夷山茶业同业工会会长刘国英。

刘国英老师告诉记者,整个武夷山的正岩茶,是指武夷山的景区里面生产的茶,不过,景区内的正岩茶也有好坏之分,产地核心区三坑两涧的正岩茶品质最好。

刘国英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三坑两涧是指核心区,就武夷山景区内的核心区。那这块地方不止三坑两涧,它的范围会更宽一些,或者说有些产地非常好,但是它没有在三坑两涧内,或者说名称上没有包含这些地方,所以说三坑两涧,事实上是泛指我们景区内的一个核心地带,那这一地带,作为武夷茶生产的产地来说,那它是最优秀的,最好的。

刘国英说要带我们去一个特殊的位置,就是正岩和半岩山场的分界处,虽然只隔一条路,但是这两边生产的茶叶品质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价格也是相差很大的,最高相差百倍。

那这正岩茶到底有多好?核心区三坑两涧又是什么样子?按照刘老师的指点,记者来到了正岩茶的核心村——天心岩茶村。

 

天心村世代以制茶为主业,有近千年历史,家家户户都是茶叶世家。天心村村主任林小荣告诉记者,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将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林主任说,在天心村的山场中,三坑两涧的山场的正岩茶品质是最好的,价格也最高。

天心村人林小明是第四代武夷岩茶技艺传承人之一,这里就是林小明从小生活的地方,也是岩茶生产的核心区——马头岩。

马头岩就像五匹奔腾的骏马,驰骋于茶田之上。也许,是独特的山谷气候和地质结构,造就了马头岩茶叶优异的品质。许多人将这里出产的肉桂茶称为“马肉”。

从马头岩爬走了将近四十分钟,终于到了今天采茶的目的地,三坑两涧中的——悟源涧。

记者看到山谷里岩壁两边的植被都没有被破坏过的痕迹,生态非常好。可是这茶叶上怎么全都是虫子眼儿呢?这会影响茶的品质和卖相吧?

林小明说,这一大片茶园的每一棵树几乎都被虫子咬过,这是因为他们长时间的对茶园进行野化管理,没有对茶园喷洒农药,而茶叶上有虫眼儿只会降低茶的产量,并不影响茶的品质。

这些茶树也没有施化肥,纯天然生长,岩石风化后的沙粒和周围腐烂后的花草树木就是天然的肥料,最适宜种茶,这样才可以做出高品质的茶叶。

林小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我可以抓一把土,这个都是石头,这个你看,这边全部是沙壤土、沙砾,就是风化岩,我们叫风化土,古语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像我们这个茶园,就是在这个岩石的中间,它主要的土壤就是这种岩石,风化岩。你看一掰它就开了,这里面全是石头、沙石,这个就构成了我们这个土壤,最后它就等于是成了培养、种植茶叶的泥土,所以茶园里面(土)很稀松,这里面含的矿物质很多。

林小明告诉记者,武夷山的茶园大都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正是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使得武夷岩茶具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岩骨花香之胜”的特质。

林小明告诉记者,岩骨是因为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中所含岩石的物质,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茶汤,所以在我们品饮起来的时候它就具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味道,我们喝起来很有骨感,也是指山场的味道。而花香却是制茶的工艺,是做出来的,不同品种的茶有不同的品种香,它可以做出兰花香、桂花香、奶香甚至水果香等等。

采茶人告诉记者,采岩茶,茶青要连梗带叶一起采,不能求快去粗暴的撸叶子,还不能捏碎,一定要小心翼翼的摘采。

林小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采的时候要小心点,要一个个、一枝一枝地采下来,要整整齐齐地摆在茶筐里面,所以我们用的这个工具,也是我们很特别的工具,用的是茶篮。短途运输过程中我们用的是挑青篮,所以这个茶篮你拿来看一下,茶篮拎起来,就是用竹子编的茶筐,让它摆在里面,松松地摆在里面,不能挤压,一挤压,叶子破损以后,就造成损伤,到后期加工就不能完成了。

武夷岩茶采摘是要在太阳出来,露水被晒干以后,这样对茶叶的制作有好处,如果太早的话,茶叶上有露水,会影响茶的香气,也会对茶叶的品质产生影响。

第一批茶青采摘下来之后,要由挑工们徒步肩扛着这些茶青,尽快运出山去晒青制茶了。

古法制茶

黄贤义老先生今年已经68岁了,是黄氏第十一代传承人,老人说,明末清初,黄氏祖先便在武夷山核心产茶区潜心研究制茶技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茶人代代相传。

他最推崇古法制茶,今天这批茶就要用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

黄贤义 制茶师:传统的制作工艺,这道工艺叫倒青,倒青第一个动作叫开青。

 

黄贤义告诉记者,开青看着简单实则很难,就算是技术好的大师傅最少都得练个三年五载。

随着黄贤义手臂的轻轻摇动,筛子里的茶青聚成了一个绿色的圆球,在筛子上方翻滚着,这个过程叫摇青。

黄贤义 制茶师:(年轻时)做岩茶的时候,刚才我那个动作一个小时能够把它开上一百筛(青叶),能够有这样水平的师傅,他是能够拿上等工钱的。

喝过武夷岩茶的人都知道,武夷岩茶有着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品质风格,其实这个绿叶红镶边的秘密就来自于武夷岩茶的做青工艺。

刚开始做青时,要先将茶青进行并筛、翻拌,让茶青不断加厚,并静置一段时间让茶叶的充分发酵。

每次开始摇青时黄贤义都要先将头深深地埋到茶叶堆里去闻一下,再看一看茶青的外形。根据感官变化来决定摇青的次数和间隔时间的长短。这就是制茶师常说的“看青做青”。

摇青的过程很漫长。二并一、三并二、四并三,随着茶青数量从少到多,叶子的温度就会越来越高,发酵的速度就会加快。

乌龙茶的杀青又叫“炒青”。炒青用的灶台是特制的。首先把茶青分批放进预热好的铁锅里翻炒。

炒青时不能借助任何东西,全凭双手在铁锅上炒。

揉捻是形成乌龙茶外形卷曲、折皱的重要工序,也是一道体力与技术相结合的过程。

做岩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烘焙,它是提升岩茶质量,纯化香气,熟化滋味的重要环节。

这个过程很漫长,但制茶师还是不能闲着。不时要走进热气腾腾的焙茶室翻拌茶叶,时刻留意火候,让叶片均匀受热,并且几乎每个动作是小心翼翼的。

岩茶的制茶过程繁琐,漫长。黄贤义告诉记者,做茶的每一道工艺都有着很高的巧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学会的。

这种的制茶技艺在一代代的黄家人手中传承着,在当地像黄贤义这样的制茶世家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带动了岩茶经济,也使得武夷山的茶文化艺术得到传承。

岩茶的冲泡讲究

岩茶讲究现开现泡,将山泉水或纯净水烧制足沸98摄氏度以上最佳,沸水高冲,刮去杯盖表面泡沫,第一泡为洗茶不喝,二泡开始分杯低斟,可减少茶香飘逸。

岩茶以三红七绿,醇厚甘甜,齿颊留香为上品。

5161928央视财经频道CCTV2《消费主张》播出《茶叶市场消费调查:武夷岩茶》,次日10:12重播,敬请关注!

 

多读茶诗丨释超全《武夷茶歌》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现在是元旦假期,先祝大家节日快乐!

虽然正在放假中,但多杰老师仍在坚持写作。

于是这个周一,【多读茶诗】来和大家见面了。

这是2018年最后一期专栏。

这首茶诗,竟然有336个字。

篇幅量非常大,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毕竟聊武夷茶,离不开茶诗。

会聊些什么?一起来看看咯!

原文

《武夷茶歌》

清.释超全

建州团茶始丁谓,贡小龙团君谟制。

元丰敕献密云龙,品比小团更为贵。

元人特设御茶园,山民终岁修贡事。

明兴茶贡永革除,玉食岂为遐方累。

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

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往年荐新苦黄冠,遍采春芽三日内。

搜尺深山栗粒空,官令禁绝民蒙惠。

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摘与烘焙。

谷雨届期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

道人山客资为粮,春作秋成如望岁。

凡茶之产准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

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

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

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

正文

武夷茶区的研究,离不开茶诗。

最早记载武夷产茶的文献,便是唐代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

只是在唐代,武夷山产的还是绿茶。

但现如今的武夷山,却是以岩茶闻名天下。

那还要读茶诗吗?

当然要读。

最早记载“岩茶”的文献,便是清代释超全的茶诗《武夷茶歌》。

题目不必赘言,咱们便从作者讲起。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超全,是一位僧人的法名。

可他的故事,却要从未出家时讲起。

超全和尚俗家姓阮,名旻锡,字畴生,号梦庵,福建同安人。

其父阮伯宗,字一峰,世袭明朝千户之职。

阮旻锡早年丧父,也没体会到官二代的特权。

日子清苦,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老母亲去世时,阮旻锡身背大石,修盖墓葬。最终将父母双亲,合葬于厦门。

不光是孝子,阮旻锡也是忠臣。

甲申之变,明清易鼎,改朝换代。

阮旻锡正值弱冠之年。从当时的名士曾樱,传习理学,患难与共。

这位曾樱,是当时南明隆武政权的文渊阁大学士。

说起隆武政权,大家可能有点陌生。

赫赫威名的爱国名将郑成功,就隶属于这个政权。

阮旻锡后来身投在郑氏储贤馆内,共赴抗清事业。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郑氏的海军被清军及荷兰船队夹击,弃金门厦门而走。

经此一败,阮旻锡也开始了亡命天涯的日子。

先开始南下北上,四处逃命,最后曾滞留北京前后达二十年之久。

大约是在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之后,阮旻锡又潜回到福建,入武夷山中为僧,法号便是超全。

阮旻锡为何选择武夷山?

有偶然,也有必然。

所谓偶然,便带有主观性。

可能是阮旻锡偶到武夷山,被这里的风景深深吸引。

虽是假设,但也是人之常情。

凡是到过武夷的人,又有谁不是流连忘返呢?

所谓必然,是带有客观性。

据《崇安新志》记载:

“武夷山向为羽流栖息之所,清初闽南释徒多入山修持,嗣而天心、慧苑、玉华、清源、碧石相继以兴。

天心禅寺有释徒百余人,可谓盛矣。”

由此可见,自清初以来,武夷山内佛教氛围浓厚。

这种氛围,三百余年,至今仍存。

天心永乐禅寺,闻名遐迩,自不用提。

其实在如今岩茶的重要产区慧苑坑内,也还有一座慧苑古刹,颇为值得一去。

有一次我冒雨入慧苑坑访茶,行至半路途中,便在寺中避雨。

庙宇不大,古朴殊胜。

多杰老师在慧苑禅寺

佛像壁画,倒是印象不深了。

还记得在正殿廊下,看见一副对联:

客来莫嫌茶当酒,

山居偏与竹为邻。

此句绝妙。相比之下,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可都显得有点矫情了。

阮旻锡是儒生出身,天险奇秀、文化荟萃的武夷山,自然符合其志趣。

不光如此,前来修行的僧人,还多是籍贯闽南。

东躲西藏的阮旻锡,在熟人的介绍下入武夷山为僧。

既可清修,又避尘烦,一举两得,顺理成章。

请注意,阮旻锡入武夷山的时间大致为清代康熙中期。

此时的武夷岩茶,方兴未艾。

这首释超全《武夷茶歌》,便显得格外珍贵。

他为后世留下了关于武夷岩茶最早的一段全面记录。

与其说,这是具有文献意义的诗歌。

如不说,这是最具诗意的茶学著述。

茶诗的意义,便在于此。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讲完了作者离奇的人生,我们回过头来看正文。

一二两句,讲的是茶史。

假定,唐代的武夷茶算是晨曦微露。

那么,宋代的武夷茶便是朝霞初绽。

今天的武夷山市,旧时称为崇安县。

崇安,唐代隶属于建州,宋代隶属于建宁府。

诗中提到的建茶,便指的是建州属地、建溪两岸所产之茶。

虽然不能说建茶就是武夷茶,但仍可以说武夷山一直处于宋代的核心产茶区当中。

至于“丁谓”、“君谟”,指的则是茶史上重要的两个人物。

北宋咸平年间(公元十世纪末),丁谓任福建漕,监造贡茶,进献了

龙凤团。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十一世纪中叶),蔡君谟任福建漕,又造出了更为珍贵的小龙团。

蔡君谟画像

由于龙团凤饼闻名后世,这两位也便写入茶史,并称为“前丁后蔡”。

后来到了北宋元丰年间(公元十一世纪末),贡茶又有了新花样,做出了比小龙团更为珍贵的密云龙。

建州贡茶,一路精进,直到北宋灭亡。

三四两句,讲的还是历史。

到了元代,武夷茶不但增加了贡额,而且设立了御茶园。

元代皇家的御茶园,位于四曲的溪南。

根据记载来看,民国年间的人过去寻幽探古,见到的就已经是荒草淹没的废墟了。

四曲、五曲、六曲附近,是从前茶园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茶叶品质最好的地方。

接笋峰下的茶洞,就是因“产茶甲于天下”而得名。

现而今,产茶核心已从九曲转移到了三坑两涧。

站在元代御茶园旧址之上,颇有些斗转星移物是人非的感慨。

明代虽然废团改散,但其实贡茶的负担一点没有减少。

只不过,是茶叶的形态变化了而已。

根据《武夷山志》记载,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直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的二百七十余年间。

武夷山的茶贡额度一年一年的递增,直到山人无法负担。

五六七八四句,讲的是转机。

故老相传,建州一位老人最早献出山茶,这才有后来建茶入贡之事。

老人死后,当地百姓就把他供奉为山神。

后来每年贡茶之初,便要先由官府祭奠老人,然后才可以开山采茶。

明代景泰年间以后,此山不再产茶,但是对于这位老人的祭祀仍在。

单单祭祀也就罢了,山中竟仍有百余家茶户有贡茶的责任。

自己家不出产,但官府还要求进贡。

诗中的“输官”,可译为“向官府缴纳”的意思。

万般无奈,“输官茶”只能是“购自他山”。

这时候出了一位关键人物,便是诗中提到的“郭公青螺”。

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明隆庆五年进士,曾任建宁府推官。

据明代郭孔延《资德大夫兵部尚书郭公青螺年谱》记载:

“至此时,茶户只剩二十余家,岁出易茶之金却如故。

郭公悯之,故而以之闻于两院,民茶税运使张存义得以罢免,而易茶之百金亦分派建安一县。

茶户陈钜等感其恩德,于是竖碑纪公德政。”

当时武夷山中的茶户,哪里有什么话语权?

幸亏郭子章仗义执言,这才得以解脱贡茶之苦。

摆脱了贡茶的骚扰,武夷山中的气氛缓和了很多。

这时的岩茶,便要登场了。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请注意,“嗣后岩茶亦渐生”一句,是武夷岩茶最早的确切记载。

后面四句,讲的是辛苦。

黄冠,是道士的别称,这里其实泛指出家人。

由于武夷山许多茶园都归庵观寺院所有,所以僧人道士便也成了制茶的主力军。

制茶的辛苦,首先便是采摘。

农谚讲: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这是田事的道理,放在茶事上仍然适用。

与许多茶区不同,武夷山至今秉承着一年一采的习惯。

福鼎白茶比较方便,先采的可做银针,后来采的再做白牡丹,最后春尾再采,便做些寿眉。

这样“一春多采”的方式,较少受天气的影响。

即使赶上天公不作美,但也总有雨后天晴之时。

武夷岩茶不同,一年就采一次。

时间紧,任务重,这便有了“遍采春芽三日内”的忙碌。

如今武夷山,景区面积大致72平方公里。

就以这个数字来计算,想在短时间内做到“搜尽深山粟粒空”也是极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总向武夷山的茶界朋友建议,除去斗茶大赛,不如再搞个采茶大赛。

保质保量、多快好省的采下茶青,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只是如今我们尊重泡茶人,推崇制茶人,就是没人理会采茶人,这仍是一种缺失。

采下的鲜叶,还要赶紧制作。从萎凋到做青,从杀青到揉捻,最后还要干燥焙火。

一宿忙下来,已经是天光大亮。

稍微休息一两个钟头,便又要开始忙着采下一批鲜叶了。

一个作茶季下来,制茶师傅暴瘦二十斤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一句“两旬昼夜眠餐废”,道尽了制茶人的辛苦。

同样是武夷茶事的珍贵文献,比起清代王复礼《茶说》及王梓《茶说》这两部书。

超全的《武夷茶歌》写的更为鲜活动情。

超全和尚身在武夷多年,耳濡目染茶事繁忙。

个中甘苦,自然参悟透彻。

后面的内容,开始讨论影响武夷岩茶风味的要素。

先说的是地利。

在超全和尚诗中,岩茶产区分为两个:平洲与幽谷。

论质量,平洲茶次,幽谷茶上。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王梓《茶说》中将“平洲”与“幽谷”的说法进一步规范,确定为“洲茶”与“岩茶”。

这种划分的合理性,如今也被科学所证实。

再往后,岩茶,还又分出了正岩和半岩。

正岩,又要分为三坑两涧。

三坑两涧,再要排出一个高低上下。

可不同坑涧之间土壤的差别,微乎其微。

这样微小的差别再反映到茶汤中,真的能让人品尝出来吗?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相比起来,清人的观点符合科学,今人的观点却趋近于迷信了。

这难道不值得今天的茶界反思吗?

地利之后,再讨论天时对于茶汤风味的影响。

超全和尚,不愧是武夷山中的僧人。

对于做茶时的风向,都掌握的十分到位。

北风之中,带来了干燥的空气。

不管是采茶还是制茶,都以北风天最为理想。

若是“阴雨风南来”,那纵容是大罗金仙,做出的茶来也难免“色香顿减淡无味”。

天时、地利都讲完了,就要讲讲人和了。

茶事当中的人和,就是指工艺。

“清漳”,是漳州的别称。

当时武夷山流行的制茶之法,正是传自闽南一带。

比起绿茶,乌龙茶在香气上更为迷人。

而乌龙茶香气的形成,一部分来自于做青,一部分来自于焙火。

若是想获得“如梅斯馥兰斯馨”的香气,自然要“心闲手敏工夫细”。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

做茶的师傅,一般文化程度略低,常自嘲为“粗人”。

可据我这些年接触下来,事实绝非如此。

但凡能做出一份好茶的师傅,无一例外都是粗中有细。

马大哈,可不适合从事制茶工作。

最后四句诗,写的是珍贵。

岩阿,指的是山中曲折之处。

东安王粲《七哀诗》中,便有“山岗有馀映,岩阿赠重阴”的诗句。

宋树,指的是武夷名丛。

郭柏苍《闽茶录异》中记载:

“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止一株,年产少许。”

是不是真的为宋代栽植的古树?这我不敢说。

但“宋树”理解为质优年久的老树,却是不过分的。

茶树“无多丛”,产能自然不高。

天心永乐禅寺

旧时的武夷山,大量是菜茶,少量是水仙,名丛则极为罕见。

《武夷山的茶与风光》一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其中记载名丛产量时写道:

“除了水仙产量较多外,其余各品种的数量,总计不过占全山百分之二、三。

而梅占、雪梨、黄龙三者产量尤为稀少,近年不过年产一、二斤而已。”

诗中“不盈掬”一词,是不够一捧的意思。

这自然是夸张,但也非毫无依据。

大力发展武夷名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超全和尚的时代,名丛极为少见。

整首茶诗,便似是一部武夷茶事纪录片。

从历史重现,到今日风采。再从采茶场面,到制茶工序。

终了,镜头转回了茶事。

听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重烹山茗”自然又别有一番滋味了。

饮茶,总不只是味觉的享受。

饮茶,更兼顾着文化的浸润。

行文至此,我也要去喝一杯茶了。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找到约1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