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是岁时记

找到约182条结果 (用时 0.034 秒)

端午节与麦黄茶有什么渊源


端午节与麦黄茶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是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中华民族阴阳历结合历法之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一、又是一年端午节。朋友圈常有“端午快乐”或“端午安康”的问候语,而略有争议。那么,到底是问候“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较为合适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由来。


要知端午节之由来,先从名字来看。


古代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依据地支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推算,每年农历正月开始为“寅月”,那么五月正是“午月”,而五月五日是“五月”的第一个单数五(或称阳数五),即五月之单五节——《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而古时午,古人与“五”通用,五为“阳”,五月初五因其月日数相同,所以五月初五称“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仲夏以登高,并顺阳在上。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荆楚记载,可能是关于端午节最早的文献纪录,但端午节不为古时荆楚独有,也不是最早的。殷商之末,周代春秋时期之前,百越之地(后称或吴越)便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其次,从历史人文来看。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并于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同时期伍子胥(本为楚国之将,因父兄受馋遭戮)领吴越之兵伐楚,以雪父兄之仇。后来的楚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之形象,便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颇为令人意外的是,忠君与国事的伍子胥却因吴越国君更替(夫差代替阖闾),被吴王夫差赐死并以革裹尸沉之江中。所以部分地区又常以端午来纪念伍子胥说法。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后,与百越习俗相融合便有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并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东汉《曹娥碑》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即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于是,继汉代独尊儒术,树立孔子门生至孝曾参之后,曹娥便作为孝女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端午纪念曹娥之说法,也便因此而得以流传。


无独有偶,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实际上是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此一说要追溯到殷商之末,开周之初。可从《论语泰伯》以及《诗经》等典籍来考证。古时于越为荒蛮之地,但仍为华夏之疆(于越,即吴越)。《史记·越世家》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 国君为姒姓,《吴越春秋》也认为“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绝,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史记》著书年代教《诗经》《论语》迟,其考证可信程度,此处仅平述而不作考证。战国时期吴越争霸,越勾践吞吴。史记记载吴越春秋,而前或不可考,因从吴来追溯吴越文化习俗。)

泰伯,吴国第一代君主,东吴文化的宗祖。姬姓,为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之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仲雍和季历。殷商之末,周部落首领亶父欲传位于季历及其子姬昌,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居贤避让,断发纹身自毁形象,并迁居江东荆蛮之地,建国勾吴。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勾吴”。泰伯,终生无子,成就两天下,一是周天下,一是其弟季历后代吴国天下。百越端午赛龙舟等习俗,吴越民间的龙图腾祭祀,由此或可见其渊源——本于华夏图腾祭龙的节日。


至此,古楚之君、文化鼻祖,鬻雄,楚国历史文化风俗发展延续,至春秋战国纪念屈原之说,便与吴越春秋、殷商之末勾吴鼻祖泰伯,至延续到吴越争霸,纪念伍子胥之说,便在端午节由来的探索中交融了。端午节门上挂菖蒲艾草、佩兰沐浴、香蒲斛叶包粽子、赛龙舟,其中既有中医驱病邪保安康的意义,也有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安康亦即快乐,在驱病邪保安康的生活意义中与历史文化意义相统合,问候安康问候皆无不可。但倘若忽略了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失去了对国家富强百家乐业的长远认识,那么因为一句问候语而争执,则就有因小失大,偏执失和的嫌疑了。



二、茶本南方嘉木,麦却是北方作物。端午时节,江淮以北土地上的作物小麦成熟,恰此时遍野花开而大片麦浪呈现金黄,坡上一片呈现繁忙景象——收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即1958年毛主席在舒县提出南茶北引,提倡“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自此便有了带有有了受当地小气候影响、带有江北乡土风情的茶。端午时节的麦黄茶,便是极富有江北绿茶特点的一款茶。麦黄茶,也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茶本南方嘉木——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南茶北移是新中国建国后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山东省一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近些年茶行业运营的一重大历史事件。毛主席一定是认真研究并听取茶行业专家的意见的,“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是英明的论断。陆羽茶经中有这样的描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恰与毛主席1958年在舒县提到的,在指导书封页上的指导意见“要在山坡上多种茶树”相吻合。


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汉代陆羽这句话中的词语并不完全同白话文,翻译为白话文则是:种茶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的土壤为最好,今有碎石子的砾壤次之,黄色粘土最差。即:完全风化的岩石所形成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好;未能完全风化的含有碎石的土壤(山坡上),种植的茶叶,品质次之;平地、低涝地和盐碱地的黄色粘土,种植的茶叶,其品质最差。


而在南茶北移的过程中,忽视水土气候的影响,则意味着盲目的规模扩展,则意味着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虽然产量提升,茶的滋味、品质、安全等却容易被忽视了,特别是实体经济受到价格战价格竞争影响的时期。茶作为一种健康饮品,其茶场建立其种植,要谨慎考证进行水土选择,同时对小气候影响进行严谨细致的判断,更要严格控制其外在环境污染避免人为因素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就要求茶农、茶企以及茶商,要有极高的分析选择判断能力,并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底线去把控品质,而不能把盈利置于品质安全之上作为第一要务。


陆羽茶经中犹见这样一句: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什么意思呢?


茶的功用,因为它的性质偏寒,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最适宜精行俭德的人饮用;如果发烧,口渴,胸闷,头疼,眼涩,四肢无力,关节不畅,喝上四五口,其效果可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相媲美而不在其次。(此句中“精行俭德之人”,若对古代经典了解不足够深,翻译为现代白话文也多是不恰当的。所以此处保留个见,不使用当代翻译而使用原文词语。)


暂将话题转回到原主体话题中。现在的我们无法去探求和考证陆羽所处的汉代,南方嘉木这个南方指代哪些地域或区域,但一定不是如今全国这么大规模的土地种植。因此,个人曾数次在全国农工盟茶叶委员会微信群中,提及自己的一个观点:莫须一茶论南北,要以春秋见道一。丁明英主任说:一盏好茶,从种植开始。也有专业茶人提及:茶的品质受其种植的水土因素影响,受其当地小气候的影响。更有茶企业家谈到:在国外,茶是一商品,特别是农业高度产业化的日本,鲜见人情味;而在中国,茶虽是一种商品,但都带有深厚的人文水土风情,中国人喝茶体验的不仅仅是茶的滋味,同时还带有对生活体验、对人生境界,以及对社会家国对人的关怀与理解在其中的情怀。


从农作物粮食作物的种植上看,南方长江流域多种稻,稻米为长江流域以南之主食;而在北方黄河流域等多种植小麦,麦是北方的主食。由此麦黄茶则带有北方水土风情。山东,也称齐鲁,属江北黄河流域;日照居山东东部的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地多丘陵,是齐鲁上世纪南茶北引的重要产区,茶产量占山东茶产量的一半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麦黄茶,是日照市原茶叶局倡导的乡土风情茶品类名称之一,是带有江北水土风情的日照绿茶的代表之一,也是带有华夏传统文化南北统合的传统文化之“和”、茶道之“和”的蕴意的。


今年的端午节是公历6月7日。端午节,麦黄茶。6月1日是儿童节,6月第三个周末便是父亲节。端午节,便在其中。2019年6月1日,江北小城日照老胡家绿茶,以“父与子”为活动主题,为新老朋友推出有机小园茶麦黄茶,一盏充满深情与真诚礼敬的茶。

有些老朋友们或许知道四年来取道诗书画储备有机茶这段故事,更或者是卌岁之我与茶的生缘,也或者你并不知道,都不要紧。活动回顾:


“父与子”活动


活动时间:2019.06.01~2019.06.16

活动内容:养育之恩浩大,由心礼敬于行。为庆祝日照老胡家2019南轩有机茶场开采,举行“温润一夏日父与子”活动。活动期间,来自南轩青山里,产自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茶品通过46个项外加重金属铅检测),享包邮360元买一赠一获得该茶品一千克,一则自饮一则孝父母亲养育之情。南轩有机小园茶麦黄茶采用,简约手提袋(牛皮纸内袋125g装四袋/提),商标标识“日照老胡家©邢家沟”。欢迎好事者参与,抽取120克左右用于检测,如不符合检测,假一赔万。检测数据参照见文后。该活动截至于2019年6月16日。同时借此机会宣示信息,三月后日照老胡家南轩有机小园茶正式启用商标“拾步云青®”,独立运行或双商标组合使用

欢迎新老朋友相互转告。受小园产量限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售完为止,预计可参与活动份数50份。该活动解释权归日照老胡家,日照青山玉。

活动一发布,便受到了新老朋友热烈的欢迎与好评,受规模限制二日便因抢购而暂时中断。依据承诺最低剩余份数份数50-5-19=26份。现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新老朋友关注。

(The end)    

什么是茶王树

0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茶王嗨


“茶王树”之说,大多就是骗人钱财的鬼话。


神龟虽寿,尤有竟时。大椿之年,亦有其秋,从来就没有不死不灭的树,岂能无知自己封王封后。


一株“茶王树”被消耗殆尽,另一株“茶王树”又横空出世,这样的营销手段简直是骗三岁小儿,所以,在我们的时代,遍地都是“茶王树”,满山都有“茶王树”。


前几日,一份合同刷爆了朋友圈。这份号称2019年云南高杆“茶后”采摘权的合同,“近20米,据说800年,100万一年的采摘权,”以寥寥数言描述了这株天价茶树树龄之大、价格之高。


800年是多久?那时成吉思汗铁木真,四处征战,称霸天下,接下来金灭亡,南宋灭亡。


这棵茶树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在800年后的身价高达100万,在2019年3月5日这一天,自己的叶子会这么值钱引人注目!一页平常的A4纸上写明了树龄、树高、产地,还有封为茶后的照片。


尤其是那简单粗暴的“一百万元”,零都没有,实在是太便于宣传了,谁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宣传需要的照片,如此大金额的正常合同哪有这样简单粗暴的。果不其然,这张照片一出便刺眼,污染了无数人的朋友圈。




我们先来看看茶友的评价:




"疯子太多,舞台数量不足,观众不见,演员相互串场凑人气。论越来越疯狂的天价古树茶承包价。"


"中国的普洱茶其实就是农产品,这么过度炒作,对普洱茶市场是伤害,对茶友也是伤害。

去年我去过冰岛,其实这么贵的茶基本上都是厂家自己喝了,购买的寥寥无几,只不过为了给消费者错觉而已。"


"过度将其神秘化、奢侈化最终只能让它远离消费者。另外,为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对普洱茶市场及时整顿规范,不能让蒙骗成为习惯,让炒作成为常态。"


"自从老茶的交易和拍卖给定性为骗局以后,这种具有现场场景作为证据链的模式,也将渐渐崛起了~~"




02

“茶王”一去不复返,“茶后”今日多忽悠


如今的茶行业,追求茶王或者茶后已然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茶商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在各大名茶产区标榜“茶王树”,动辄树龄上千年、价格近百万。


去过茶山的人都知道,很多山头,那些被标榜为千年古树茶的“茶王树”,只不过是碗口大的平庸之树,哪来什么千季百年,王者风范?殊不知号称千年古树,三千年古树就是忽悠弱智者喝一口老不死的茶否?


那么多的“茶王树”因何而来?



这棵据说800年的西双版易武镇百花潭高杆茶树号称茶后,大概对应的是刮风寨的茶王树。据已经作古的易武老乡长张毅《古六大茶山纪实》一书中介绍,刮风寨茶王树早就死了,茶王地依旧在,只是茶王仙逝,这棵王后树大概是离茶王地死去的树距离不远,也是寂寞极了,需要以这种形式抛头露面,吸引大家的关注。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山头“茶王树”铺天盖地,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天价茶。


普洱茶界从此多了一条发财之道,“茶王树”的价格和生死牵动着整个行业的死活。“老茶”“古树”“茶王”等字眼一度成为普洱茶界的驱利之舵。


尽管迷信“茶王树”已成一种“潮流”,但总是有人会在思辨中问道:“茶王树”真的就那么好吗?“茶王树”真的与其它生态小树茶有那么多的区别吗?


有区别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这些被炒上天的古树,与一般生态小树茶的最大区别便是价格之别,上百万与几百块的差别。


但要说茶真实的品质,“茶王树”未必好过生态的“小树茶”,未必有炒作者所描述的那么大的差距。




03

千帆过尽皆不是,云山雾罩使人愁


什么是好茶?好茶自然是喝了让人舒服的茶,喝茶从来喝的是一种野味、一种情怀,而非名气和价格,价格高了未必是好茶,也未必就有价值。


这其中有诸多文章。如《厕所下方,88万冰岛茶王树的“爱情故事”》,在全面追求原生态品质的当下,有如此丰盛的有机肥的熏陶,它能好到哪里去?


而100万的“茶后”呢?云南x高杆茶企恐怕不会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坐视不管。企业就是企业,面对利益、亏损诸词汇,恐怕难以控制自己的品质与道德底线。


茶的好坏,与树龄有一定关系,但并非主要因素,而那些所谓的“茶王树”、“茶王后”恐怕早已被参观者的铜臭所污浊。早已沾满了世俗的气息。就像有人说:


“古树茶之所以品质佳,前提要素无外乎就是茶树的品种、茶树的生长环境?那么冰岛广场,闻名遐迩,每天吸收人类的烟火之气、鸡狗猪的生灵之气、小车大巴的尾气,经历茶友的抚摸、攀爬、折枝等,最后还能有多少生命力,还有多少品质价值?尤其,公厕下面那株?”


简单粗暴的发问,似乎告诉了我们某种不争的事实。




04

问君几多“茶王树”,去似春梦不留痕


面对疯狂的百万“茶后”,茶业又一次陷入危机,某些无良茶的公众号为了挣点小钱、卖点低价茶总是推波助澜。那些自导自演的投机分子,一年一度的独角戏又开始了。


而茶农与茶商的合奏,往往自置绝境。


往年炒作的经验,茶农从未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一边是出卖茶的声誉,“一边是恶魔般的炫耀”。最终的失利者,其实还是自己,到头来免不了“拍者买者共烹之”的局面。


没有信仰的买卖,没有良知的炒作,我们不知道,下一出戏谁又是主角,是老班章、还是其它山头的“新王”。总之,“云南的山,真的很高!”


每逢春茶季节,如此炒作套路层出不穷,一些不良茶商以买断冰岛、老班章的茶王树等危言哄抬茶价,有目的的误导消费者,造成过高的心理预期价格,以图谋取暴利。


类此炒作年复一年,受伤的消费者亦年年皆有。炒作失败,自毁销量的茶商、茶农屡见不鲜,今年春茶季节就是最好的例证。


那些执迷于肤浅表象的人,是时候醒悟了。当现实的骇浪击垮美丽的营销谎言,浮华落尽,归于日常,才发现我们又一次被生活无情的欺骗。


尊重味觉和身体的真实感受,才是喝茶的应有状态。尊告各位消费者,一定要远离各种天价“茶王树”!



(转载需作者本人授权,联系后台即可。转载注明转自公众号“石一龙”(susongyilong),未经作者本人授权,转载必究。)


更多精彩干货,点击图片阅读

龙爷的茶路


驳“茶二代”骗子的2019年普洱茶“权威虚假价格预测”


2003年班章六星孔雀青饼值20万吗?


   更多原创精品,点击关键词获取  

孔雀青饼 小罐茶 邹家驹 白水清 茶艺现状 陇川行纪 德宏味 茶膏博物馆芒市茶路 梁河走笔 广别老寨  青龙山“茶泡”  茶艺培训 则道与曼松 现形记“千羽孔雀”  “轩辕号” “高杆古树”小青柑 茶王树  古树茶 古树熟茶“八八青饼” “冰岛老寨” 薄荷塘 老班章

作者介绍

龙爷

真名石一龙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茶行业独立批评者

跑步写诗喝茶过一生

茶典鉴赏:续茶经 之"茶之器"

《御史台记》:唐制,御史有三院:一曰台院,其僚为侍御史;二曰殿院,其僚为殿中侍御史;三曰察院,其僚为监察御史。察院厅居南,会昌初,监察御史郑路所葺。礼察厅,谓之松厅,以其南有古松也。刑察厅谓之魇厅,以寝于此者多梦魇也。兵察厅主掌院中茶,其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御史辄躬亲缄启,故谓之茶瓶厅。

《资暇集》: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工匠以漆代蜡环,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当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贞元初,青郓油缯为荷叶形,以衬茶碗,别为一家之。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升平崔家,讯则知矣。

《大观茶论》:茶器: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罗欲细而面紧,碾必力而速。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

盏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惟盏热,则茶立发耐久。

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注汤利害,独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勺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有馀不足,倾勺烦数,茶必冰矣。

蔡襄《茶录·茶器》: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切勿近湿气。

砧椎,盖以碎茶。砧,以木为之,椎则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石皆能生,不入用。

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罩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不宜用。

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太轻,建茶不取。


茶瓶要小者,易于候汤,且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若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若瓶大啜存,停久味过,则不佳矣。

孙穆《鸡林类事》:高丽方言,茶匙曰茶戍。《清波杂志》:长沙匠者,造茶器极精致,工直之厚,等所用白金之数。士大夫家多有之,置几案间,但知以侈靡相夸,初不常用也。

凡茶宜锡,窃意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贴以纸,则茶易损。

张芸叟云:吕申公家有茶罗子,一金饰,一棕栏。方接客,索银罗子,常客也;金罗子,禁近也;棕栏,则公辅必矣。家人常挨排于屏间以候之。

《黄庭坚集·同公择咏茶碾》诗: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陶谷《清异录》:富贵汤,当以银铫煮之,佳甚。铜铫煮水,锡壶注茶,次之。


《苏东坡集·扬州石塔试茶》诗: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秦少游集·茶臼》诗: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控。

《文与可集·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谢宗可《咏物诗·茶筅》: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乾淳岁时记》:禁中大庆会,用大镀金。以五色果簇龙凤,谓之绣茶。

《演繁露》:《东坡后集二·从驾景灵宫》诗云:“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御前赐茶皆不用建盏,用大汤,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耳。铜叶,色黄褐色也。


周密《癸辛杂志》:宋时,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备。外则以大缨银合贮之。赵南仲丞相帅潭,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尚方。穆陵大喜,盖内院之工所不能为也。


杨基《眉庵集·咏木茶炉》诗: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鹧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与酪奴。


张源《茶录》:茶铫,金乃水母,银备刚柔,味不咸涩,作铫最良。制必穿心,令火气易透。


茶瓯,以白瓷为上,蓝者次之。


闻龙《茶笺》:茶,山林隐逸,水铫用银尚不易得,何况乎?若用之恒,归于铁也。


罗廪《茶解》:茶炉,或瓦或竹皆可,而大小须与汤铫称。凡贮茶之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为他用。


李如一《水南翰记》:韵书无字,今人呼盛茶酒器曰。


《檀几丛书》:品茶用瓯,白瓷为良,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也。制宜口邃肠,色浮浮而香不散。


《茶说》: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今时姑苏之锡注,时大彬之沙壶,汴梁之锡铫,湘妃竹之茶灶,宣、成窑之茶盏,高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为之珍重。即唐宋以来,茶具之精,未必有如斯之雅致。


《闻雁斋笔谈》:茶既就筐,其性必发于日,而遇知己于水。然非煮之茶灶、茶炉,则亦不佳。故曰饮茶,富贵之事也。

《雪庵清史》:泉冽性驶,非扃以金银器,味必破器而走矣。有馈中泠泉于欧阳文忠者,公讶曰:“君故贫士,何为致此奇贶?”徐视馈器,乃曰:“水味尽矣。”噫!如公言,饮茶乃富贵事耶。尝考宋之大小龙团,始于丁谓,成于蔡襄。公闻而叹曰:“君漠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东坡诗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此则二公又为茶败坏多矣。故余于茶瓶而有感。


茶鼎,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涤烦消渴,功诚不在芝术下。然不有似泛乳花、浮云脚,则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何以勺之野语清。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故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居仁有“浮花原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噫!鼎之有功于茶大矣哉!虽然,吾犹有取卢仝“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杨万里“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如二君者,差可不负此鼎耳。


冯时可《茶录》:芘莉,一名,茶笼也。牺,木勺也,瓢也。


《宜兴志》:茗壶,陶穴环于蜀山,原名独山,东坡居阳羡时,以其似蜀中风景,改名蜀山。今山椒建东坡祠以祀之,陶烟飞染,祠宇尽黑。


冒巢民云: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独斟饮,方得茶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迟。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恰有一时。太早或未足,稍缓或已过,个中之妙,清心自饮,化而裁之,存乎其人。


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茶至明代,不复碾屑、和香药、制团饼,已远过古人。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此又远过前人处也。陶曷取诸?取其制,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高流务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世日趋华,抑足感矣。考其创始,自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又提学颐山吴公读书金沙寺中,有青衣供春者,仿老僧法为之。栗色暗暗,敦庞周正,指螺纹隐隐可按,允称第一,世作龚春,误也。


万历间,有四大家:董翰、赵梁、玄锡、时朋。朋即大彬父也。大彬号少山,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遂于陶人擅空群之目矣。


此外,则有李茂林、李仲芳、徐友泉;又大彬徒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四人;陈用卿、陈信卿、闵鲁生、陈光甫;又婺源人陈仲美,重锼叠刻,细极鬼工;沈君用、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辈,各有所长。徐友泉所自制之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大彬镌款,用竹刀画之,书法闲雅。


茶洗,式如扁壶,中加一盎,鬲而细窍其底,便于过水漉沙。茶藏,以闭洗过之茶者。陈仲美、沈君用各有奇制。水杓、汤铫,亦有制之尽美者,要以椰瓢、锡缶为用之恒。


名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方为佳也。


壶若有宿杂气,须满贮沸汤涤之,乘热倾去,即没于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许次纾《茶疏》:茶盒,以贮日用零茶,用锡为之,从大坛中分出,若用尽时再取。


茶壶,往时尚龚春,近日时大彬所制,极为人所重。盖是粗砂制成,正取砂无土气耳。


仙云:茶瓯者,予尝以瓦为之,不用磁。以笋壳为盖,以槲叶攒覆于上,如箬笠状,以蔽其尘。用竹架盛之,极清无比。茶匙,以竹编成,细如笊篱,样与尘世所用者大不凡矣,乃林下出尘之物也。煎茶用铜瓶,不免汤,用砂铫,亦嫌土气,惟纯锡为五金之母,制铫能益水德。


谢肇《五杂俎》:宋初闽茶,北苑为最。当时上供者,非两府禁近不得赐,而人家亦珍重爱惜。如王东城有茶囊,惟杨大年至,则取以具茶,他客莫敢望也。


《支廷训集》有《汤蕴之传》,乃茶壶也。


文震亨《长物志》:壶以砂者为上,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锡壶有赵良璧者亦佳。吴中归锡,嘉禾黄锡,价皆最高。


《遵生八笺》:茶铫、茶瓶,瓷砂为上,铜锡次之。瓷壶注茶,砂铫煮水为上。茶盏,惟宣窑坛为最,质厚白莹,样式古雅,有等宣窑印花白瓯,式样得中,而莹然如玉。次则嘉窑,心内有茶字小盏为美。欲试茶色黄白,岂容青花乱之。注酒亦然,惟纯白色器皿为最上乘,馀品皆不取。


试茶以涤器为第一要。茶瓶、茶盏、茶匙生,致损茶味,必须先时洗洁则美。


曹昭《格古要论》:古人吃茶汤用,取其易于不留滞。


陈继儒《试茶》诗,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之句。[竹茶炉,出惠山者最佳。]《渊鉴类函·茗碗》:韩诗“茗碗纤纤捧”。


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琉球茶瓯,色黄,描青绿花草,云出土噶喇。其质少粗无花,但作水纹者,出大岛。瓯上造一小木盖,朱黑漆之,下作空心托子,制作颇工。亦有茶托、茶帚。其茶具、火炉与中国小异。


葛万里《清异论录》:时大彬茶壶,有名钓雪,似带笠而钓者。然无牵合意。


《随见录》: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荡锡,薄而轻,精而雅,烹茶最宜。

  

【译文】

唐代韩琬(字茂贞,邓州南阳人)《御史台记》记载:唐朝制度,御史有三院:第一个叫做台院,其官员叫做侍御史;第二个叫做殿院,其官员叫做殿中侍御史;第三个叫做察院,其官员叫做监察御史。察院的办公场所察院厅居南,唐武宗会昌(841-846)初年监察御史郑路所修葺。其中的礼察厅,称作松厅,因为其南有一棵古松;刑察厅,称作魇厅,因为在这里就寝的人多梦魇;兵察厅,主管察院的茶饮。其茶叶一定要购买蜀茶中的佳品,贮存在陶器中,以防备暑天发潮变质。御史往往亲自封存或者开启,所以兵察厅又称为茶瓶厅。

唐代李匡《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创始于唐德宗建中(780-783)年间蜀相崔宁之女,因为茶杯没有衬垫,害怕烫手,于是就取碟子托起来。品饮之后,杯子又倾倒了,于是就用蜡环绕在碟子中央,茶杯就固定下来,随即派工匠用漆代替蜡环,进奉给蜀相。蜀相很惊奇,就为之命名并告诉亲朋好友,人们都认为很方便,当时就流行开来。此后,传承者再环其底部,更新其规制,从而使茶托子发展到上百种形状。

唐德宗贞元(785-805)初年,青州郓城用缯布加油漆制成荷叶形状,用来衬垫茶碗,形成另外一种碟子。今人大多说茶托子就是起源于此,其实不然。蜀相即如今的升平崔家,一问便知究竟。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谈论茶器说:罗碾,茶碾以银质的为最好,熟铁制成者次之。槽要做得又深又陡,轮要做得又锐又薄。罗网要细密,罗面要拉紧,碾茶时一定要用力,并且速度要快。(罗茶时则要动作轻缓,罗面掌握水平,不怕反复多次,这样茶的细末几乎不会有什么损耗。)只有经过两次过罗的茶末,入水之后会轻轻漂起,在茶汤的表面有光泽凝聚,从而充分显现出好茶所应有的色泽。

茶盏,必须度量茶叶的多少,从而决定所用茶盏的大小。如果茶盏高而茶叶较少,就会遮盖住茶的色泽;如果茶叶较多而茶盏较小,就会使水量不足以充分溶解茶末,尽显茶之真味。茶盏只有在加热的情况下,才会使茶叶充分发挥其色香味,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茶筅,是击拂专用的工具,以竹节细密的老竹加工而成。筅身即筅把要厚重,筅头即前端的竹帚则要稀疏有力,根部要粗壮而末梢要纤细,应当像剑脊般的形状。这是因为筅身厚重,就能在操作时有力,便于运用;筅头稀疏有力,根粗末细如剑脊的形状,就会使得在击拂时即便用力过猛也不会产生浮沫。


茶瓶,适合用金银,其大小规格,只有按照具体需要来决定。注汤(即将煎好的水注入茶盏)这个环节的关键,只是取决于茶瓶口嘴的大小和形状罢了。茶瓶的口,要稍微大一些,而且曲度要小一些,这样注汤时力量就比较集中,水流不会分散;茶瓶嘴的末端,要圆小而且尖削,那么在注汤时就会有所节制,水流不会形成滴沥。这是因为注汤时力量集中,那么茶叶的色香味就能迅速发挥出来;注汤时有所节制而不形成滴沥,那么茶盏表层的粥面就不会被破坏。


茶勺,是添续茶水的工具,其规格大小,应当以可以盛下一盏茶水为适量标准。如果盛水超过一盏,就要把多馀的水倒回去;如果不足一盏,又要再舀一次加以补充。这样倾倒数次,就会使盏中的茶水凉了。


北宋蔡襄《茶录》下篇论茶器:茶焙,用竹篾编制而成,外面包裹箬叶。上面盖起来,以便收拢火气;中间隔成两层,以便扩大容量。把茶饼放在上层,下层放置炭火,与茶饼保持一尺左右距离,使其中保持温暖的状态,就是为了保养茶的色香味。


茶笼,没有放入茶焙烘烤的茶饼,应当用箬叶紧密封裹,放在茶笼中盛起来,置于高处,切不要接近潮湿之气。


砧椎,砧和椎是用来捶碎茶饼的工具。砧板以木头做成,椎以金或者铁制成,取其方便实用。


茶钤,用金或铁屈曲而制成,用来夹住茶饼进行烘焙。


茶碾,用银或铁制成。黄金本性柔软,而铜和黄铜都容易生锈,不能选用。


茶罗,以罗网极细的为最好。罗底要用四川东川鹅溪绢中特别细密的,放到开水中揉洗干净后罩在罗圈之上。


茶盏,茶色浅白,适宜黑色的茶盏。建安所制造的茶盏黑里透红,纹理犹如兔毫,其坯稍厚,经过烘烤后久热难冷,最适宜饮茶之用。其他地方出产的茶盏,有的坯太薄,有的颜色发紫,都比不上建盏。那些青白色的茶盏,斗茶品茗的行家自然不会使用。茶匙,茶匙要有一定重量,这样用来击拂才会有力。以黄金制作的茶匙为最好,民间多用银、铁制成。用竹子制成的茶匙太轻,建茶一般不用。


茶瓶,用于烧水的汤瓶要小一点,以便于观察开水变化的情形,而且点茶注水的时候能够把握好分寸。汤瓶以黄金制作的为最好,民间多用银、铁或者瓷制作。如果茶瓶过大,品饮时有所剩余,停久茶味过熟,就不好了。


宋代孙穆《鸡林类事》记载:高丽方言,茶匙叫做茶戍。


宋代周辉《清波杂志》记载:长沙的工匠,制造茶具极其精致,其工价之高几乎与所使用的白银的价格相等,士大夫之家多有收藏,放置到几案之间,只知道相互夸耀珍贵奢侈,并不经常使用。一般说来茶叶适宜锡器,我认为锡器比较合适,而且实用而不奢侈。如果器具上贴上纸,则容易损坏茶的味道。


张舜民(字芸叟)说:吕公著(字晦叔,封申国公,世称吕申公)家有茶罗子,一个以黄金装饰,一个以棕毛为栏。正接待宾客的时候,招呼要银罗子,就是接待平常的客人;索要金罗子,就是接待皇帝身边的人;索要棕栏罗子,就一定是公辅大臣。家人经常要排着队在屏风间等候召唤。


《黄庭坚集》中有《同公择咏茶碾》诗写道: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北宋陶谷《清异录》中说:富贵汤,应当用白银制作的茶铫煎煮,非常好。用铜制的茶铫煮水,用锡制的茶壶注茶,次之。


《苏东坡集》中有《扬州石塔试茶》诗写道: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秦少游集》中有《茶臼》诗写道: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祝。


《文与可集》中有《谢许判官惠茶器图》诗写道:成图画茶器,满幅写茶诗。会说工全妙,深谙句特奇。


元代谢宗可《咏物诗》中有《茶筅》诗写道: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声漱玉华。万里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芽。香凝翠发云生脚,湿满苍髯浪卷花。到手纤毫皆尽力,多因不负玉川家。


南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宫中大的庆典活动,用镀金的大(陶制的扁形口大而撇的器皿)摆设五色水果,中间放龙凤团茶,称作绣茶。


南宋程大昌《演繁露》中说:《东坡后集二》中有《从驾景灵宫》诗写道:病贪赐茗浮铜叶。按今天御前赐茶都不用建盏,而用大汤,色泽正白,只是其制作的形制类似薄铜片所做的铜叶汤罢了。这种称为铜叶的茶盏呈黄褐色。


南宋周密《癸辛杂志》记载:宋代,长沙茶具制造精妙,甲于天下。每副茶具用白银三百星或五百星(金银一钱为一星),凡是有关茶的器具都应有尽有。外面用一个饰有穗带的银盒子盛起来贮存。赵葵(字南仲)丞相做潭州(治今长沙)知府的时候,用黄金千两制造茶具,进贡给朝廷。理宗皇帝(葬穆陵)大喜,因为这是宫中的工匠所不能制作的。


元末杨基《眉庵集》中有《咏木茶炉》诗写道:绀绿仙人炼玉肤,花神为曝紫霞腴。九天清泪沾明月,一点芳心托鹏鸪。肌骨已为香魄死,梦魂犹在露团枯。孀娥莫怨花零落,分付馀醺与酪奴。


明代张源《茶录》中说:茶铫,金是水之母,银则刚柔兼备,味道不咸不涩,是用来做茶铫的最好材料。茶铫的中间一定要穿透,以便能透过火气。(以上不见于张源《茶录》,而近于许次纾《茶疏》)茶瓯,以白瓷为最好,蓝白色的次之。


明代闻龙《茶笺》中说:茶,山林隐逸之人,所用茶铫以白银制成也不可能,何况用黄金制作茶呢?如果就使用长久而言,还是用铁制作的为好。


明代罗廪《茶解》中说:茶炉,用陶器或者竹子制成,其大小要与茶壶的大小相称。凡是贮藏茶叶的器具,一定要始终贮藏茶叶,不能改作他用。


明代李如一(名鹗,以字行,又字贯之,江阴人)《水南翰记》中说:韵书没有字,今人称盛茶、酒的器具叫做。


《檀几丛书》中说:品茶所用的茶瓯,以白瓷为佳,所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其形制适宜小口而中间部分较深,这样能使茶色漂浮而香味不散。


明代黄龙德《茶说》中说:饮茶器具精致洁净,茶就会因此而增添光彩。至于当今苏州的锡壶、宜兴出产的时大彬紫砂壶、开封出产的锡铫、湘妃竹所制成的茶灶以及宣德窑、成化窑所出产的茶盏,无论高人隐士、诗人词客,还是贤明的士大夫,没有不倍加珍重和宝爱的。就是说自唐宋以来茶具的精致,也未必有当今如此雅致的。


明代张大复《闻雁斋笔谈》中说:茶叶采摘之后,其自然之性一定要借阳光散发开来,并且遇到作为知己的水。但是,不经过茶灶、茶炉烹煮,也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说,饮茶是一种富贵之事。


明代乐纯《雪庵清史》中说:甘测的泉水容易变形,如果不是用金银器盛起来,那么其味道必定冲破茶具的局限而散发出来。宋代有人赠送中泠泉给欧阳修的,欧阳修惊讶地说道:“先生您本来是贫寒的士人,为什么还要奉送如此厚重的礼物呢?”然后徐徐观察所馈赠的茶具,于是说道:“水味穷尽啦!”唉!诚如欧阳修先生所说,饮茶乃是富贵的事情。曾经考察宋朝的大小龙团茶,创始于丁谓,成于蔡襄。欧阳修听说后感慨道:“君谟作为一个士人,怎么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苏东坡有诗写道:“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由此可见,丁、蔡二人对于茶的声誉又败坏很多啊!因此,我面对茶瓶而有所感触。


茶鼎,是炼丹和煮水的地方,那些在明月之涧和白云之龛所出产的茶品,经过茶鼎的烹煎,可以涤烦消渴,其功用确实不在灵芝、白术等养生妙品之下。然而,如果没有泛乳花(烹茶时茶盏上所泛的浮沫)、浮云脚(盏面所浮的蒸汽),那么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用什么伴随野语清言?啊!鼎对于茶事的功用太大了!因此,唐代皮日休有“立作菌蠢势,煎为潺声”的诗句,刘禹锡有“骤雨松风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的诗句,宋代吕居仁有“浮花原属三昧手,竹斋自试鱼眼汤”的诗句,范仲淹有“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的诗句,罗大经(字景纶)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的诗句。啊!鼎对于茶事的功用是太大了!即使如此,我还是叹赏卢仝的“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杨万里的“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像这两位先生,差不多可以无负此鼎了。

明代冯时可《茶录》记载:芘莉,也叫做,就是茶笼。牺,就是木勺,也就是茶瓢。


《宜兴志》记载茗壶说:陶窑分布于蜀山的周围。蜀山又叫做独山,苏东坡居住阳羡的时候,认为这里很像蜀中的风景,改名叫做蜀山。如今山顶还建有东坡祠进行祭祀,因为制陶的烟雾飘来熏染,东坡祠的建筑尽呈黑色。


冒襄(字巢民)《茶汇钞》中说:茶壶,以小巧为最佳,每一个客人一个茶壶,任其独自斟茶品饮,这样才能得到茶中真味。为什么呢?茶壶小巧就不会使香气消散,味道也不会改变。况且茶中的香味,不早不晚,恰在一时之间,太早或者未足,稍缓或者已过,其中的奥妙,清心悦神,品饮自知,通晓其中的变化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全在于其人的自我体味。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饮茶风尚发展到明代,不再碾成细末、加入香药、制成团饼,这也是远远超过古人的地方。近百年以来,茶壶淘汰了银壶、锡壶以及福建、河南的瓷壶,而崇尚宜兴紫砂陶壶,这又是近人远远超过前人的地方。宜兴陶壶的可取之处何在?就在于它用当地山中的含砂陶土,能够充分发挥天然真茶的色香味,如杜甫《少年行》诗中所吟咏的“倾金注玉惊人眼”,其形制高流也是着意于免俗。至于名家所制作的茶壶,一个茶壶的重量不过数两,其价格往往高达一二十两银子,从而能使泥土与黄金争价。世风日趋浮华,也足以令人感慨了。考察宜兴陶壶的创始,可以追溯到金沙寺的和尚,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知道他的名字了。另一种说法,是提学副使吴仕(字克学,又字颐山,宜兴人)曾在金沙寺中读书,其青衣小童名叫供春,他模仿老和尚的方法制作陶壶。如今传世的供春壶,色泽如栗子黯然沉着,坚实刚硬,犹如古代的金银铁器;敦厚笃实,形制周正,壶上手指的螺纹隐隐泛起,清晰可辨,可以称得上天下第一了。世人称它为龚春,是不对的。


万历(1573-1620)年间,有四大制壶名家:董翰(号后溪)、赵梁(一作赵良)、玄锡、时朋。时朋即时大彬的父亲。时大彬号少山,他在艺术风格上不追求艳丽妩媚,而以古朴、雅致、坚实、栗色作为特征,工艺奇妙,巧夺天工。于是就在陶艺领域标举大雅遗风,独擅空群之名目。(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此外,还有李茂林(名养心)、李仲芳(茂林子)、徐友泉(名士衡);又有时大彬的徒弟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名时英)四人;陈用卿(俗名陈三呆子)、陈信卿、闵鲁生(名贤)、陈光甫;还有婺源人陈仲美,所制文玩器具反复镂刻,重叠雕饰,极其细腻,堪称鬼斧神工;沈君用(名士良)、邵盖、周后溪、邵二孙、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沈君盛、陈辰(字共之)等,也都各有所长。徐友泉所自制的茶壶,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名目。在茶壶上镌刻题款也是从时大彬开始的,运用竹刀刻画,书法娴雅。


茶洗,又叫做漉尘,式样像扁壶,中间加有一个弧形的鬲,底部有细孔,以便于冲洗掉茶叶中的沙尘。茶藏,是用来留住洗过的茶叶的工具。这两种茶具,陈仲美、沈君用都有非常奇异的制作工艺。至于水勺、汤铫之类的茶具,世间也有制作得尽善尽美的,但日常还是以椰壳、葫芦器、锡器最为实用和常见。


茶壶的制作,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适宜弧形拱起而不适宜平面,这样可以使得汤力集中,香气氤氲,才称得上达到了最佳效果。


茶壶如果出现有陈杂气味,就要先用沸水倒满洗涤,并且乘热倒掉,随即浸入冷水之中,也要马上拿出来将水倒掉,这样其元气就可以恢复了。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盒,用来贮藏日常所用的零星茶叶,以锡制成,其作用是从大坛中分取茶叶,一盒用完之后再从大坛中取用。(此则不见于《茶疏》,而与张源《茶录·分茶盒》略似)茶壶,往时崇尚龚(供)春所制的紫砂壶,近日则是时大彬所制的茶壶,非常受人珍重和宝爱。因为紫砂壶都是用粗砂烧制而成,正是取其砂不含土气的优点。

仙说:茶瓯,我曾经以陶制成,而不用瓷。用笋壳作为盖子,再用槲叶覆盖在上面,如同箬叶斗笠的形状,以此来遮蔽尘埃。然后以竹架盛起来,无比清幽。茶匙,用竹篾编成,细如笊篱一样,形状与尘世所使用的大不相同,乃是山林隐逸生活中的物件。煎茶使用铜制的茶瓶,不免会有铜锈之味,用砂陶所制的茶铫也嫌有土腥气,只有纯锡乃是五金之母,制成茶铫能够增益茶水的质量。


明代谢肇《五杂俎》记载:宋初福建所出产的茶叶,以北苑为最好。当时上贡给朝廷的茶叶,如果不是中书省和枢密院以及皇帝身边的人都得不到赏赐,而民间也都极其珍重爱惜。例如王东城有一个茶囊,只有杨大年来,才会取出来烹茶待客,其他客人没有敢于奢望的。


明代支廷训《支廷训集》中有一篇《汤蕴之传》,也就是给茶壶所做的传记。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说:茶壶以砂陶所做的为最好,既不会侵夺茶的香味,而且也没有熟汤气。锡壶有赵良壁所制的也很好。吴中的归锡、嘉禾的黄锡,价格都是最高的。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说:茶铫和茶瓶,以瓷器、陶器为最好,铜器、锡器次之。以瓷壶注茶、砂铫煮水这样的配置为最好。茶盏,只有宣德窑所出的坛盏为最好,质地厚重,色白莹润,样式古雅。有一种宣德窑的印花白色茶瓯,式样得中,莹然如玉。其次是嘉靖官窑,以茶盏底部中心有茶字的小盏为美。要烹试茶叶,以色泽黄白为好,怎么能容忍青花瓷器变乱其色泽?注酒也是一样,只有纯白色的器皿最为上乘,其馀的品种都不足取。


烹试茶叶,以洗涤器具作为第一要务。茶瓶、茶盏、茶匙等茶具一旦出现铁锈味,就会损坏茶的色香味,所以必须预先清洗洁净才好。


明代曹昭(字明仲,松江人)《格古要论》中说:古人饮茶用,取其容易喝干而不会留滞的优点。


明代陈继儒《试茶》中有“竹炉幽讨”、“松火怒飞”的诗句。[原注:竹茶炉以出产于无锡惠山的为佳。]清代《渊鉴类函·茗碗》记载:韩愈诗中有“茗碗纤纤捧”的句子。


清代徐葆光(字亮直,长洲人)《中山传信录》记载:琉球群岛的茶瓯,表面呈黄色,上面描画着青绿花草,据说出产于土噶喇。其质地略显粗糙而没有花纹,但有作水纹的,出产于大岛。茶瓯之上造有一个小木盖,用朱黑色漆好,下面有一个空心托子,制作颇为精致;另外,还有茶托、茶帚等。只有茶具、火炉与我国大陆稍微有些差异。


清代葛万里《清异论录》中说:时大彬所制的茶壶,有一种名叫钓雪,形状好像一个人带着斗笠在垂钓,但是形制意态自然,没有一点牵强之意。

清代屈擢升《随见录》记载:洋铜茶铫,来自海外。红铜表面烫上锡,器形很薄,重量很轻,精致而且高雅,用来烹茶最为合适。


文/网络综合

找到约17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