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陕西安化

找到约45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民国时期安化茶行茶号知多少


一本向全世界推介安化黑茶的大众通俗读物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它由晋商主导,晋商每年会深入到江南产茶省份收购茶叶。而安化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是南方诸省中重要产茶区,安化茶历史上享有“唯茶甲于诸县”的优异品质和“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市场美誉。

 晋商来安化办茶的历史悠久。过去,安化老百姓称晋、陕、甘茶商为“西客”;民国年彭先泽撰写的《安化黑茶》称晋商为“西帮”;清代石刻禁碑上称晋商为“外省客商”(雍正八年〔1730〕,苞芷园茶业禁碑中第六条“禁产货茶户掺假,朦混外省客商。);而在明代,林之兰辑录的《明禁碑录》称晋商为“川商”。


明代称采办安化茶的晋商为“川商”,是因为晋商把四川作为安化茶叶运输的中转站。晋商来安化(晋商行话称“进山”),全都选择在资江沿岸的东坪、酉州、黄沙坪、乔口、鸦鹊坪、江南、边江、小淹等主要产茶乡镇安营扎寨,他们寄寓在安化本地人 (在明代,本地茶行老板称“经纪人”)开办的茶行内。

 

从明代到清代,到民国,安化是晋商采办茶的中心区。但是,在安化当时到底有多少家茶行、茶号?特别是属于晋商的茶行、茶号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资料,无人知晓。

 

2018年3月,安化县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开展了寻找、辨别安化晋商茶号这项艰辛的工作,其中安化县档案局新近整理装订的《安化茶业馆藏档案汇编》资料给予了很大帮助。该资料分上、中、下三卷,主要记录了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三十五年这段时期安化的茶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参考查阅了民国二十八年彭先择撰写的《安化黑茶》,以及1912—1949年期间的安化其它茶叶相关史料(包括遗存的书籍、姓氏碟谱、老字号招牌、印章、碑刻等),通过网上公示等方式,最终为安化县在民国期间的茶行、茶号,作出了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其成果如下:

 

民国时期全县茶行、茶号共计 417 家

 

1. 东坪计65家:正记、玉记、通裕、宝华、元亨、茂记、福记、两仪信、大华、楚玉、裕益、孚记、益川通、德记、天福、湘潭福、荣记、义和祥、新泰、惠民、泰安、天顺福、茂记、信昌和、怡昌成、益兴庆、汉华昌、复兴庆、聚泰华、张晋升、刘大盛、德兴隆、大贞齐、周万兴、荣华昌、天元泰、祥和福、(天一香、聚兴顺)、祥记、瑞生祥、大安、安化第三农场合作制茶厂、湖南第二农场合作制茶厂、义记、宝聚祥、太安、又和祥、治茂昌、福答昌、升恒、东宝庆、裕记、瑞珍祥、成大利、谦盛祥、宝太隆、万镒衡、恒康福、集发泰、林正丰、苞松茂、美记、元顺店、和生福、顺兴福、同人昌。

 

2. 酉州计18家:兴隆茂、宝聚兴、宏源川、晋裕川、宝聚川、晋丰厚、永兴、同裕泰、(大德诚)、晋义川、祥和福、天恒川、长盛川、华湘、华安、诚记、天成顺、米砖厂、安化茶厂。

 

3. 黄沙坪 、乔口计68家:瑞生祥、协记、公记、聚兴顺、天顺兴、大湧玉、民生、天来香、新记、泰安、宝华、泰记、源远长、玉通永、聚兴顺、协庆公、大同、龚复兴、广生祥、吉顺祥、宝聚公、天锡祥、兴农、晋记、宝聚昌、宝聚庆、大德玉、独慎玉、大泉玉、三德玉、大升玉、天一香、永泰福、两仪、大昌川、天合久、天生福、天和龙、天聚仙、三春堂、定聚兴、源生利、裕进永、德巨生、谦益盛、德生端、大德生、恒隆光、秦和财记、人记、黄记、瑞记、晋魁、晋之、源隆、永和、恒记、丰盛、魁拳、魁若、元盛、兴发、绪元、永丰、义利、福兴、天龙、畅记。

 

4. 江南、边江计158家:魁泰丰、宏利久、同心成、义诚全、同协公、裕成泉、天生德、庆记、资阳、双盛祥、新绥公司安化制茶厂、昌复盛、和丰齐、复美和、正记、永昌齐、仁茂祥、义聚、天泰瑞、巨真和、庆和公、晋益合、魁泰和、天泰兴、协和源、义泰兴、锡泰恒、永益德、兴盛成、天泰升、德泰益、新甡得、润生福、中兴顺、信义和、大兴成、德合生、义生源、义聚昌、万盛源、(天一香)、天元西、臣恒厚、万兴昶、天成福、兴盛成、协和源、惠记莊、福兴合、三兴合、福发德、福祥永、元亨通、公和初、宏毅、德和卿记、德和兆记、世珍行、宏毅琼记、德和滋记、德和少记、宏毅庆记、良能焕记、德和、德和寿记、德和佛记、德和次记、德和庆记、德和运记、堂旃芝记、志春行、德和玉记、闿元信记、开诚公、庆和公、自立基、中兴顺(福记)、天泰和、西顺玉、和顺诚、协生茂、乾瑞升、湘裕隆、永兴生、义聚和、祥慎、湘源隆、百源隆、裕源隆、(天顺长、晋裕川、宝聚兴、兴隆茂)、义顺和、益生源、合顺通、裕盛丰、文盛德、德兴永、新盛通、德和生、恒丰益、义聚昌、永益德、合泰恒、合谦、福民盛、泰和诚、元发永、锦德元、永济生、大兴成、天兴久、德盛福、王焕文行、王蔚臣茶行、天宝裕、裕兴福、天泰荣、积生厚、天泰运、裕亨昌、天泰协、合盛引、天泰庆、丰盛和、庆泰裕、合盛西、万顺德、义聚隆、永济生、泰合诚、万源德、继美丰、天泰宏、新盛成、协义公、义顺合、聚信成、万兴昶、兴和昌、兴和福、泰盛强、乾益升、裕庆成、祥发永、天泰昌、天宝裕、大升昌(钱庄)、吉顺祥、钧太福、怡合成、怡和源、刘进吉生记、新泰和、魁泰、通天泰运、福兴和、魁泰通、天运贞、两宜福、怡泰福、钧泰福。

 

5. 鸦鹊坪计22家:吉谦福记、吉谦贵记、古振兴、德馨堂、笃庆堂、迪吉茶行、协和腾、关敬如、天泰裕、协兴泰、裕丰昶、泰和丰、湧和公、吉谦福茶行、和顺福、集成甡、福顺成、麟生祥、德生福、新顺福、集成甡、乾瑞生。

 

6.  唐市计3家:彭福和、李福茂、毛先湘。

 

7. 小淹计17家:湖南省制茶厂、德和齐、福成齐、方顺兴、怡抬齐、义和齐、顺兴齐、复兴齐、吉盛昶、开诚公、天德顺、茶盛庆、厚福堂、资深弟记、资深忠记、浩然居、安记、(同裕泰)。

 

8.  蓝田市(原属安化)计3家:森记、生记、天生玉。

 

9.  桥头河(原属安化)计5家:钰华、玉湘、锦春、群生、达球。

 

10. 其他乡镇(梅城、仙溪、平口、烟溪、马路)计19家:钓记、刘厚祥、厚生利、尹波兴、德顺长、蕊馨齐、张晋升、龙益成、刘大盛、金福、德兴隆、福华、大贞齐、伊长、(正记)、祥记、(庆记、华安)、永兴、阜康、祥和福、新华。

 

11. 后五区(江南、冷市、龙塘、小淹、滔溪)计29家:协兴隆、自兴金、泰合诚、鑫记、福茂盛、大同恒、(豙)顺合、自立公(甘引)、裕盛昌、量星(进湘裕)、万兴昶、德太益、和顺诚、三和兴、协兴隆、信义公、福茂盛、新盛通、宝聚隆、德泰益、竟成、晋福隆、世诚和、泰合诚、中真顺(昌记)、复和公、万源福、区记、新顺福。

 

12. 范维令编著的《万里茶道劲旅——祁县茶商》中,清末到民国时期,晋商茶号来安化办茶计10家:裕盛川茶庄、恒中恒茶庄、晋恒银号、巨贞川茶庄、巨盛川茶庄、大玉川(大盛魁)、亿中恒、长裕川(诚记)、裕兴重、大德恒。(裕盛泉、兴隆茂、宏源川)。

 

民国时期,全县晋商茶号共计 97 家

 

全县具体分布情况:(1)东坪、酉州11家;(2)黄沙坪、乔口18家;(3)江南、边江42家;(4)鸦鹊坪14家;(5)小淹2家;(6)其它资料记载安化10家。(见后附表)

备注

【1】统计的茶行、茶号,其时间范围仅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

【2】括号中茶行或茶号为一家茶行或茶号设多处地方,统计中仅计一家。

【3】各附表中晋商号统计数少于列表中实际明细数,同样是因为一号多地设有,统计中仅计一家。

【4】417家茶行、茶号和97家晋商号仅指本次调查确定的,也许今后还会有新的确定与补充。

【5】茶行绝大部分是本地人创办,晋商在安化一般不自己建茶行,只租赁(但在安化有家眷的除外)。


东坪酉州晋商号 11 家

茶号 兴隆茂  

经理 郭汉三、张子英44岁(郝云章)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张子英,任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茶号 宝聚兴    

经理 张宝明、陈治卿(张爽臣、陈治卿)    

籍贯 晋商    

备注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宏源川    

经理 王子飞48岁、李馨齐(斋)49岁   

籍贯 晋商    

备注 王子飞,曾任红茶业同业工会执委    


茶号 晋裕川   

经理 郭子敬45岁、王子高   

籍贯 晋商    郭子敬,任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备注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宝聚久    

经理 刘克恭41岁、杨聚英54岁    

籍贯 晋商    


茶号 晋丰厚   

经理 张耀南56岁、喻雁宾(平江人)、张骍    

籍贯 晋商    

备注 茶行保存至今    


茶号 大德诚    

经理 杨映垣、张子乾    

籍贯 晋商    

备注 设在江南    


茶号 晋义川    

经理 王凌云、蔚子进    

籍贯 晋商    


茶号 天恒川    

经理 王子飞45岁、阎伟齐    

籍贯 晋商    

备注 王子飞,民国35年曾任红茶业同业工会执委    


茶号 长盛川    

经理 张仲山、任汉臣    

籍贯 晋商    


茶号 诚记    

经理 阎寿亨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50年后并入安化铁厂    


茶号 元顺店    

经理 董杰山    

籍贯 陕西大荔    

备注 东坪镇东桥捐碑    


黄沙坪、乔口晋商号 18 家

茶号 宝聚隆    

籍贯 山西    

备注 安化存老招牌“山西宝聚隆”另《行商遗要》有记载    


茶号 公记    

经理 王子席41岁、杨茂林    

籍贯 山西    


茶号 聚兴顺    

经理 侯效岐46岁、谌思荣(安化人)    

籍贯 山西    

备注 侯效歧,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茶号 天顺长    

经理 张稷47岁、胡璨44岁、张合川49岁    

籍贯 山西    

备注 胡璨,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大湧玉    

经理 要世藻58岁、范康侯56岁;要瑞棠、杨立朝

籍贯 山西    

备注 要世藻,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茶号 民生    

经理 谌及第(安化人)、王克仁46岁;阎甫仁、阎友三    

籍贯 山西    

备注 阎甫仁,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茶号 天来香    

经理 胡瑶亭40岁、王子席    

籍贯 山西    


茶号 天一香    

籍贯 山西    


茶号 源远长    

经理 张锦文3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茶号 宝聚公    

籍贯 山西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洞市永锡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玉(裕)通永    

经理 张紫宸63岁,1946年离开安化    

籍贯 山西太谷    

备注 茶行保存至今,张紫宸安化有后代,

   其子张文焕,安化人,孙张晋湘、张晋满。    


茶号 聚兴顺    

经理 孙瑞亭5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民国35年任经理,在江南、冷市设有仔庄    


茶号 协庆公    

经理 李映滨5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茶号 三德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独慎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河道救助章程碑    


茶号 大德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大泉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大升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东坪镇东桥捐碑    


茶号 泰德    

经理 张辅丞48岁    

籍贯 山西太原    


江南、边江晋商号 42 家

茶号 宏利久    

经理 陆儒臣52岁    

籍贯 山西猗氏    


茶号 同心成    

经理 同心成44岁   

籍贯 陕西    


茶号 义诚全    

经理 高振山60岁    

籍贯 山西万荣    


茶号 同协公    

经理 刘瑞堂47岁    

籍贯 山西临晋    


茶号 裕成泉   

经理 陈子安51岁    

籍贯 山西祁县    


茶号 新盛通    

经理 王子宣    

籍贯 晋    


茶号 泰德    

经理 张辅丞48岁、张兴华    

籍贯 山西太原    

备注 在黄沙坪设有茶庄    


茶号 天泰宏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天泰瑞    

经理 王厚堂    

籍贯 山西    


茶号 晋益合    

籍贯 晋    


茶号 魁泰和    

经理 王子敬    

籍贯 陕西    


茶号 天泰兴

经理 宋兴耀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天泰和

经理 韩子常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锡泰恒

经理 贾晏清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福兴和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天泰升

经理 胡宗德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德泰益

经理 聂东生

籍贯 新柜

 

茶号 兴隆茂

经理 张子英

籍贯 晋

备注 1939年彭先泽《安化黑茶》,兴隆茂在江南、酉州分别设有厂

 

茶号 裕盛丰

经理 倪仁寿

籍贯 晋商

 

茶号 德和生

经理 马华堂

籍贯 晋商

 

茶号 合谦

经理 柳云圃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锦绣元

经理 马子元

籍贯 晋商

 

茶号 裕庆成

籍贯 晋商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洞市永锡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裕兴福

经理 冠宝成

籍贯 晋商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办引3400包

 

茶号 祥发永

籍贯 晋商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东坪镇东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天泰荣

经理 王海天

籍贯 陕西

 

茶号 积生厚

经理 丁贤仕

籍贯 陕西(巩县)

 

茶号 天泰昌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天泰运

经理 石荣齐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协和源

经理 穆唤堂

籍贯 陕西朝邑

 

茶号 裕亨昌

经理 胡香涛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天泰协

经理 白耀西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合盛引

经理 柳云圃

籍贯 晋(东柜)

备注 马合盛创办

 

茶号 丰盛和

经理 樊子荣

籍贯 山西

 

茶号 庆泰裕

经理 耿子康

籍贯 山西沃县

 

茶号 合盛西

经理 李文卿、谢荣停

籍贯 晋(东柜)

备注 马合盛创办

 

茶号 万顺德

经理 黄耀伯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大德诚

经理 杨映垣 张子乾

籍贯 山西

备注 生产“三和”茶即千两茶,清嘉庆年来安化

 

茶号 福生德

籍贯 甘肃

备注 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

 

茶号 魁泰

籍贯 晋

备注 寄寓江南德和迪记茶行

 

茶号 通天泰运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新泰和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40

 

茶号 魁泰通

经理 任雨平

籍贯 陕西富平(西柜)

备注 任雨平妻黄丽君,安化人

 

茶号 义聚隆

经理 宋志超

籍贯 甘肃(晋)


鸦鹊坪晋商号 14 家

茶号 协和腾

经理 王守仁47岁

籍贯 陕西三源

 

茶号 关敬如

经理 洪度生52岁

籍贯 陕西长安

 

茶号 天泰裕

经理 杨钦哉48岁

籍贯 陕西朝邑

 

茶号 协兴泰

经理 姬茂斋42岁

籍贯 山西蒲州

 

茶号 裕丰昶

经理 廖彤云52岁

籍贯 青海西宁

 

茶号 泰和丰

经理 寮玉杰46岁

籍贯 陕西渭南

 

茶号 湧和公

经理 雷雨山

籍贯 陕西

备注 有案例,记述自已于道光年来安化,旅寓鸦鹊坪

 

茶号 乾瑞生

籍贯 晋

备注 同上

 

茶号 和顺福

经理 张捷三

籍贯 晋

 

茶号 集成甡

经理 阎势臣

籍贯 晋

 

茶号 福顺成

经理 耿登初

籍贯 晋

 

茶号 麟生祥

经理 阎斗管

籍贯 晋

备注 有案例,雷雨山记述于道光年来安化,旅寓鸦鹊坪

 

茶号 德生福

经理 王子和

籍贯 晋

 

茶号 新顺福

经理 赵秀山

籍贯 晋 


小淹晋商号 3 家

茶号 吉盛昶

经理 侯增恩

籍贯 西安

 

茶号 宏源川

籍贯 晋商

备注 酉川设有茶庄

 

茶号 开诚公

经理 李文齐、王邦强

籍贯 晋

备注 江南设有茶庄


《万里茶道劲旅——祁县茶商》中在安化晋商 10 家

茶号 裕盛川茶庄

籍贯 晋

备注 主要经营千两茶

 

茶号 恒中恒茶庄

经理 范达德

籍贯 山西祁县

 

茶号 晋恒银号

经理 罗广文、段鸣銮

籍贯 山西祁县

备注 安化名“湖南安化茶庄”

 

茶号 巨贞川茶庄

经理 高荫寰

籍贯 山西文水县

备注 制千两茶等

 

茶号 大玉川

籍贯 晋商

备注 由大盛魁独资开办

 

茶号 巨盛川茶庄

籍贯 晋

备注 由大盛魁独资开办

 

茶号 裕兴重

经理 邓鉴堂

籍贯 陕西三原

备注 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

 

茶号 亿中恒

经理 范光恒

籍贯 山西祁县

备注 1935年来安化办茶

 

茶号 长裕川

经理 祁县渠家

籍贯 晋

备注 安化名“诚记茶厂”

 

茶号 大德恒

经理 姓庞

籍贯 山西郜北

备注 开设在江南坪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18年第4期总第23期

刘仲华院士:安化黑茶保健功效研究(二)安化黑茶创制历程

一、安化黑茶的创制历史

安化黑茶包括茯砖茶、黑砖茶、花砖茶,天尖、贡尖、生尖,以及千两茶(亦称为花卷茶)系列。其中,茯砖茶和千两茶是安化黑茶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灵魂产品。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安化黑茶

追寻千两茶制作的历史,过去广泛流传“道光百两、同治千两”的说法。认为花卷茶创始于清道光年间 (1821—1850),陕西商人到安化采购黑茶,为骡马运输方便,减小茶包体积,节约运输费用,将散装黑茶踩压成包,运回陕西。后来,陕西茶商对茶包进行改进,将质量为100两的散黑茶踩压捆扎成圆柱形的百两茶。清同治年间 (1862—1874),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将茶叶质量增加至1 000两,采用大长竹篓将黑毛茶踩压捆扎成圆柱形的千两茶。

同治十二年,左宗棠对安化黑茶实行"政府采购"

但是,后来发现的史料和文物证明,千两茶的创制年代更早。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嘉庆皇帝遗物,树形花卷茶实物和山西《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记载,可以认为花卷茶的创制年代不是清道光年间,最迟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就已经有千两茶生产,嘉庆皇帝遗物花卷茶大小与千两茶类似。《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手抄本)记载,千两茶为安化江南边江村生记茶行的刘迪吉及刘氏族人和山西祁县三和茶庄共同创制。

据资料介绍,茯砖茶生产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关于茯砖茶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又称官片、官茶、泾砖、茯茶,由陕西商人于明初在泾阳创制,原料为湖南安化黑茶。自古以来,安化黑茶原料用篾筐包装运往陕西泾阳,筑制成茯砖茶再销往西北及蒙古、俄罗斯等国。至清道光年间(1820),安化黑毛茶边销、内销量已达3 600~4 000 t,其中,一半以上是由陕西发给引票,运至陕西泾阳加工成茯砖茶,再运至兰州转销西北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甚至西亚、俄罗斯牧区。

天尖茶生产始于清代乾隆时期,当时“西帮”茶商在采购“陕引”时,指导安化当地茶农采摘细嫩芽叶,精细加工,经筛分后制成不同档次的篓装高级黑茶产品,包括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等,其中,天尖、贡尖、生尖的生产延续至今。文革时期将此类产品改称湘尖,分别称天尖、贡尖、生尖为湘尖1号、湘尖2号和湘尖3号。1983年以后,恢复了天尖、贡尖、生尖的称谓。

20世纪50年代的贡尖

天尖茶自古是安化黑茶的上品,古时为茶商馈赠达官、富商、亲友的高贵礼品,民间争相效仿,以此为荣,逐渐成为有钱人中流传的一种时尚饮品。相传清道光年间安化黑茶天尖茶被列为皇室贡品,供皇室饮用。

二、安化紧压黑茶的试制历程

数百年来,一直都是将安化黑毛茶运输至陕西泾阳筑制砖茶(茯砖茶),在安化产地压制砖茶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彭先泽先生 (时任湖南省农业改进厅茶作组主任,兼任安化茶场主任) 经过反复论证,认为安化黑茶在产地压砖是完全可行的,并拟定了在安化就地设厂实施计划,于1939年12月获湖南省府常委会通过。在他的主持下,经过反复试验压制砖茶,1940年3月黑砖茶试制成功,后来批量试制2 000箱出口俄国。

黑砖茶的试制成功,结束了长期以来黑茶原料产于安化而成砖于泾阳的生产格局。1941年由于发展与苏联换货贸易,砖茶生产归建设厅领导,安化茶厂更名为湖南省砖茶厂,彭先泽任厂长。同年7月第一批砖茶10万片运抵兰州,从此安化黑砖茶畅销西北。1942年,湖南省砖茶厂由中国茶叶公司与湖南省政府合办并更名为国营中国茶叶公司湖南砖茶厂,厂务仍由彭先泽主持,并集资300万元将茶厂扩大到9家,12个工场,压机由6台增至50台,10月又增设酉州分厂。安化境内到处都是一片黑砖茶生产制作的繁忙景象,1940—1949年共产砖茶666万片。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化黑茶:无可复制的历史角色

历史文化底蕴做基础的茶,才能源远流长,如果只是纯口齿之感的茶,不会久远的。

——台湾茶文化学者  曾志


       诞生已有千年的安化黑茶,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安化黑茶始终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




成吉思汗征战欧亚大陆“法宝”


       公元13世纪中叶,成吉思汗的大军从北方大草原经过连年征战来到了长江以南,却因为水土不服,不少北方籍战士腹泻不止,如此下去将影响部队的战斗力,随队医生四处寻觅,终于在安化深山里的一处农家,找到了一种可以用温汤泡服的黑色干枯植物,腹泻的士兵饮用后,症状即刻消退了,这就是后人所知道的安化黑茶。


       有军事学家分析,安化茶叶是成吉思汗能够征战欧亚大陆的法宝之一,这个茶叶能够解决肠胃的一些疾病,缓解成吉思汗大军辽远征战途中经常出现的水土不服的毛病。据传,成吉思汗的士兵回到北方的家乡后,也把这种喝茶的习俗带回去了。如今,在广袤的西部边陲地区还能看到他们用安化黑茶冲制奶茶,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朱元璋依律斩女婿


       明朝初期,安化茶农开始大批量生产即使经过长期存放也能保存茶香的安化黑茶。它在长途运输后,可以维持品质的稳定,特别适合边销,很快就受到了茶马古道沿线少数名族的喜爱。可这些茶农万万没有想到,黑茶的出现却给当时的皇帝出了一道难题。


       原来,为了加强对茶叶市场的控制,明王朝把四川和陕西的茶叶定为专门在边疆地区销售的官茶,而其他地区出产的茶叶,是不允许边销的私茶。安化县生产出黑茶以后,因其茶质比四川的好,价格也比四川的好,十分畅销,所以很快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抢手货,当时很多人冒着宁愿被砍头的危险,也要走私贩运安化黑茶,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皇亲国戚。


       公元1379年,大明朝巡检司官员郑公炎上奏,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在边疆地区私贩安化黑茶,现已被抓捕归案。这个奏折让年老的皇帝头痛不已,因为当时明朝的法律规定,私贩茶叶一万斤就要砍头,而欧阳伦一次就贩了10万斤安化黑茶。于是,朱元璋依照法律就把欧阳伦砍了,成就了一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美谈。


       但就算欧阳伦的死,也不能阻止西北少数民族对安化黑茶的需求。公元1490年,来自江南的驿卒,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几个西藏的僧人,在朝贡以后回西藏时竟然婉拒了朝廷赏赐的茶叶,而绕道湖南安化来采购茶叶,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了朝廷的震惊。终于,在万历23年,明王朝将安化黑茶也定为了官茶。




安化黑茶造就晋商的辉煌


       据粗略的统计,明末清初,安化县黑茶的年产量已经达到4000吨。清朝光绪年间,仅从安化茶叶运销过程中征收的白银就达到了每年400到500万两。当时安化茶叶边销的路线,一条是古丝绸之路的方向,一条是通过蒙古地区前往沙俄和欧洲的方向,而这两条路线带中转核心地地区,是山陕地区,因而吸引了不少当地的商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安化黑茶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在中国近代史上独领风骚的晋商的辉煌。


       清朝初期,一位山西商人来到安化县,发现这里茶叶生产搞得不错,于是他以丰厚的资金和诚意诚邀制茶家族跟他共同经营茶叶生意,一种新颖的家族联营的商业模式——茶行在安化黑茶悄然出现了。


        当时,沿茶马古道而来的商人们,带来了远方的供求讯息与经商的先进理念,改变了山里人求稳和闭锁的心态,使得他们的眼光看到了山外头更加广阔的世界。


       当时,在科学不发达,人们还没对金花有更深次研究的时候,商人们把湖南的茶拉到陕西泾阳,再做成那个砖,发上花,因为它是六月(伏天)里做的,所以叫茯砖。陕西晋阳,是茶马古镇上一个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散装的安化黑茶到了泾阳以后,要经过打包分装,再用骆驼运销到西北沙漠地区。合作的结果,使得当时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大。




金花的意外发现与回归


       大约在三百多年前,一个潮湿多雨的夏季,一个老茶工在茶叶仓库里闻到浓重的异香,他掰开茶砖一看,里面的断层处开满了灿烂的金花,金花茯砖是安化黑茶是安化黑茶在茶马古道上演绎出来的又一个传奇,是散装的黑茶在西北的气候和水质条件下继续发生变异的结果。


       数百年来,神奇的金花已经成为了陕西泾阳的专利。在茶马古道上有这样的说法,只有安化的散黑茶,再加上泾阳的水,才能生产出神奇的金花茯砖。如果离开了泾阳的水,黑茶砖是发不出花的。


       如今,茯砖茶的技艺,在泾阳濒临失传,发花技术最后又回到了黑茶的原产地——湖南省安化县。新中国成立后,安化的能工巧匠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让安化黑茶在泾阳之外的湖南也能够发出金花,他们还改进了工艺,把手工技术变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满足了各个地区对于茯砖茶的大量需求。


       千年历史赋予安化黑茶的文化底蕴,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安化黑茶所能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茶与生活,向来都是关系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下里巴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当人们在品味着色香味别具一格的安化黑茶时,有着更多的交流与感受,这大概也是现在越来越多人钟爱安化黑茶的原因之一吧?

找到约44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