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陕西产茶县

找到约477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全国重点产茶县调研报告——2017年篇

多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随着行业内开放共享、交流互助的加强,县域间茶业同步、协调发展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我国数百个产茶县因自身规模与结构特性,形成区域范围内产业资源、生产结构、品牌营销、业态互补等协作需求,是推动产业结构变革调整的重要模块。为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延续了全国重点产茶县调查工作,针对各产茶县产业概况、种植加工、机械生产、区域特色、产业配套等情况进行调研,由县域经济与发展情况两方面区划分析,旨在持续客观地掌握各地茶叶的种植生产动态的基础,加强产业局部发展与整体的协调互动,提升茶产业竞争力,促进中国茶产业持续可协调发展。

本报告在此次调查基础之上进行撰写,数据信息除采纳原有的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生产加工统计生态环境调查工业化建设情况四项表格内容外,更兼顾参考了重点产茶县旅游建设情况的调查结果信息,侧重于未来重点产茶县的发展和产业的细分。


样本基本情况


数据分布情况

本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基本情况调查回执材料由五项表格组成,综合采纳了重点产茶县中茶叶栽培管理、组织结构、质量认证、技术服务、扶贫攻坚、生态建设、工业建设、产业延伸等多项信息。经汇总后显示,各申报县基本情况、资源基础、产业规模、品牌建设等值均存在巨大差异。为合理分配各产茶省样本采纳名额,使之切实代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并体现产业发展趋势,本报告选取产量前100位的产茶县组成本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进行分析。此样本共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安徽10个、福建8个、广东2个、广西2个、贵州8个、河南7个、湖北11个、湖南9个、江苏1个、江西10个、山东2个、陕西1个、四川4个、云南15个、浙江10个。

基本情况分析

茶叶生产基础条件

地理环境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县域面积24263.74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为1779.05万亩,占县域面积的7.3%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区海拔分布从50米(河南省潢川县)到2000米(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根据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县域之间由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升,与我国地形走势基本一致,处于西南部的云南省县均海拔最高。根据调查情况来看,产茶县样本地形多为山区丘陵或水蚀地貌,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贴合茶树生长与栽培耕作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地理环境条件。


气候条件

   图1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年降雨量分布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年平均降雨量在684ml~28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60%~85%之间。72%的产茶县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40%,与降水一同组成了各产茶县茶园主要水源。

图2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年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区的平均温度主要集中在14℃~25℃之间,全年平均日照时间主要集中在1100~2100小时之间。大多数产茶县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温带季风性气候,部分为温带季风性气候(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河南等省),森林覆盖率主要集中在45%~80%之间。

劳动力基础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人口总数为5060.66万人,其中农业总人口3791.97万人,占总人口的74.93%;涉茶人口1402.09万人,占总人口的27.71%,占农业总人口的36.98%

图3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人口组成

经济基础

经济总量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总GDP为22281.4亿元,人均4.4万元,样本总体较上一年度增长5589.4亿元,增长率达到33.4%。2017年茶叶总产值1676.8亿元,增长35%,茶叶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7.5%,较上一年度的7.4%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茶业财政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业财政投入总和为36.6亿元,县均茶业财政投入接近3660万元,年发放茶机补贴金额1.72亿元,占样本茶业财政投入总和的4.69%,县均172万元。年度财政投入过亿的产茶县有9个,分别是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贵州省湄潭县、贵州省普安县、湖北省恩施市、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湖南省安化县、湖南省沅陵县、江西省庐山市、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


茶业建设情况

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

茶叶种植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叶种植面积为1779.05万亩占2017年我国整体茶园面积的38.77%*(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其中年增长率超过10%的产茶县有20个,涨幅最大达到62%,贵州、湖北、云南三省各县茶园面积上升幅度较大,但本年度百强产茶县总体增长率较往年相比有较大下降。11个产茶县维持原有面积不变,与去年相比增加超过略有减少。根据预估情况,到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茶叶种植面积将达到1823.89万亩,增长2.5%,15个的重点产茶县将继续提升茶园扩张速度。其中预计年增长率超过10%的产茶县有2个,预计21个产茶县将维持原有面积不变,7个产茶县呈现负增长。

2017年,全国茶叶种植面积4588.7万亩*(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可采摘面积3777.8万亩,茶园投产率82.3%,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可采摘面积为1487.01万亩,茶园投产率达到83.58%,略高于全国茶园投产率。其中,其中,38个重点产茶县茶园投产率高于90%,另有22个产茶县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广东、安徽、福建、云南四省茶园投产率较高,超过90%。

图4  2017年各省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投产率分布情况

茶园管理

绿色茶业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样本县中,无公害认证茶园面积1358.44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77.8%;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418.57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23.5%;有机茶园面积为163.2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2%;GAP认证面积为166.06万亩,占茶叶种植面积的9.33%。

 

良种化程度

截至2017年末,我国高产优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面积达到2794.52万亩*(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占我国茶园总面积的60.9%,同比增加2.3%。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良种茶园面积共计1544.32万亩,总体良种率达到77.33%,高出国家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优势明显。其中,有14个重点县茶园良种率为100%,超过国家平均水平的重点县达到70%,以福建、贵州、湖北、浙江四省普及程度最好。

图5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良种化程度


茶园管理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施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茶园面积共计835.38万亩,占栽培面积的46.96%,安徽、福建、湖北、湖南等省普及率较高。

图6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统防统治比例

 

  灾害管理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受灾面积达到5万亩,总体成灾率为3.2%,其中6个县的成灾率高于10%。

图7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成灾率

其中,发生病害48次,时间主要集中在5~8月间,湖南、湖北、福建三省出现概率较高,多为炭疽病、茶饼病等;发生虫害104次,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间,出现频率最高的害虫是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发生冻害73次,主要表现为早春2~3月间的倒春寒和高海拔茶园霜冻;发生旱灾25次,主要为6~8月左右的夏旱,集中在贵州、湖北、浙江等省;其他灾害12次,主要为台风、山洪等灾害;共计262次,可统计年茶园灾害预警381次。

综合分析

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头,是保障整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做为提供原料的重要环节,种植过程对于产品质量、生产方向等都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同时,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同样是茶行业的痛点,给产业发展造成重大隐患的食品安全、产能过剩等问题往往也根源于此。综合分析,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种植与茶园管理部分呈现以下趋势:


茶叶生产能力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稳定增加,增长率下降;老龄化、低产茶园改造逐步完成,无性系良种普及工作成效凸显;茶园投产率、良种率等多方面小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茶叶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茶区认证水平上升

资料显示,重点产茶县均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对茶园认证的支持和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力度,多个产茶县设立了针对茶园认证的奖励机制,由政府或相关协会主导积极推广进行认证。这种认证明显促进的茶叶单价、茶园产值的高效增长,为后续的建设扩张、提质增效与研发创新打下基础,种植环节的溢价效应逐步显现。


茶园管理水平相对粗放

由调查样本显示,统防统治在近几年的努力下虽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结合涉茶人口、专业合作社数量等数据来进行分析,多数茶园处于“有组织、无纪律”的状态中,限制了茶区种植红利的释放,并为食品安全等方面留下了隐患。


灾害管理仍有提升空间

我们可以看到在2017年全国重点县的灾害预警比重达到145%,这是近几年调查以来首次出现,但茶园成灾率和灾害损失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预警准确度和对策精准度依然不足,靠天吃饭的情况依旧明显,为茶叶质量品质有较大影响,极大制约了茶叶生产效能的提升。

生产加工分析

茶叶产量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量为151.58万吨,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58.09%,样本2016年产量为142万吨,2017年增长6.7%,高于我2017年我国干毛茶6.1%的增长率,且高于投产茶园的的增长率,茶园亩产有所提升。

图8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产量同比涨幅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中,87%的产茶县产量呈增长趋势,29%产茶县增长率高于全国重点产茶县总体水平,其中,贵州省涨势明显。2017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生产率达到85.2kg/亩*(茶园生产率=区域茶叶产量/区域茶叶种植面积),高于56.9kg/亩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样本2016年77.8kg/亩的茶园生产率相比,上升9.5%。

图9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园生产率分布情况

各茶类生产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情况如下:绿茶74.53万吨,同比上升4.2%;红茶19.86万吨,同比上涨13.48%;黄茶0.566万吨,同比增长313%;乌龙茶11.7万吨,同比下降10.6%;黑茶22.23万吨,同比上涨38.07%;白茶2.05万吨,同比上涨46.4%;普洱茶8.41万吨,同比下降23.6%;花茶12.18万吨,同比下降19.3%。

图10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产量比例

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值中,绿茶614.7亿元,同比上涨5.9%;红茶202.3亿元,同比上涨21.1%;黄茶5.3亿元,同比上升217%;乌龙茶203.19亿元,同比上涨3.6%;黑茶197.38亿元,同比上涨16.1%;白茶25.8亿元,同比上升5%;普洱茶56.43亿元,同比下降12.9%;花茶93.54亿元,同比下降21.3%。

图11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产值比例

绿茶平均单价82.4元/KG,同比上涨1.5%;红茶101.8元/KG,同比上升6.7%;黄茶93.6元/KG,同比上涨20%;乌龙茶173.6元/KG,同比上涨16.5%;黑茶88.7元/KG,同比上涨24%;白茶125.8元/KG,同比上涨3.1%;普洱茶67.1元/KG,同比上涨20%;花茶76.8元/KG,同比上涨1.5%。

图12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主要茶类平均单价

 

绿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绿茶产量达到74.53万吨,占我国绿茶总产量的46.9%;产值614.7亿元;平均单价82.4元/KG。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96个有生产绿茶,覆盖全部15个产茶省,产量占样本总产量的49.2%,产值占42.5%。作为重点产茶县茶叶生产中覆盖面最广、产量与产值比重最大的茶类,绿茶长期处于稳定增长状态,侧面反映了重点县茶叶情况的总体水平。


红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红茶产量19.86万吨,占我国红茶总产量的58.4%,产值202.3亿元,平均单价101.8元/KG。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89个生产红茶,样本中14个茶叶生产省有红茶生产。 


乌龙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乌龙茶产量为11.7万吨,样本产量占我国乌龙茶总产量的47.8%,产值20.3.19亿元,平均单价173.6元/KG,在各茶类中最高。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23个生产乌龙茶,分布于11个产茶省中,以福建省为主。


黑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黑茶产量为22.23万吨,是样本产量增长较快的茶类;产值197.38亿元,同样上升迅速;但单价为88.7元/KG,为各茶类中较低。与黑茶近年进入上高速升期,在产业中涨势迅猛的形势相当。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11个省33个生产黑茶,涨势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陕西三省。


黄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黄茶产量为0.566万吨,产值5.3亿元。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仅有金寨县、霍山县、石门县3个县生产黄茶,由于样本采集的原因,总体规模与往年有所上涨。


白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白茶产量为2.05万吨,占我国白茶总产量的73.2%,产值25.8亿元,平均单价125.8元/KG,为样本中各茶类最高值,单价优势明显。样本中涉及的100个产茶县中有9个省区21个生产白茶。


普洱茶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普洱茶产量为8.41万吨,产值56.43亿元,平均单价67.1元/KG,样本中涉及的15个云南产茶区县生产普洱茶。普洱茶在产量与产值在持续几年的快速增长后,有所下降,回归到平稳的曲线中。 


花茶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花茶产量为12.18万吨,产值93.54亿元,平均单价76.8元/KG,呈现下行趋势,仍未摆脱花茶单价偏低的普遍印象。花茶生产以福建、四川、广西、湖北四省为主,在样本中有10个区县生产。

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装备有茶机60.2万台,茶叶机械总动力912.5万千瓦,县均6021台,其中茶机装备量在万台以上的重点县共有18个,71%的重点县茶机装备量愈千。各县茶机种类较为丰富,包含茶园管理机械、采摘机械、修剪机械、加工机械、筛选机械、包装机械等多种类型,基本涵盖了主要栽培、生产流程。

图13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机装备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年度茶青机采总量为256万吨(鲜叶),折合成毛茶可制作64万吨左右,不足样本总产量的一半,大部分的茶青仍然依赖人工采摘,劳动力依存度未见降低。

综合分析

生产加工是茶叶生产体系的基础环节,是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主要体现环节。生产加工的作为流通的前端,是整个行业效率的集中体现。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生产加工方面呈现以下趋势:


茶类结构继续调整

绿茶仍占据绝对优势,增长速率与行业增长情况保持一致;红茶整体规模有所回升,但在部分产茶县呈现负增长;乌龙茶生产更为普及,市场逐步降温区域平稳增长;黑茶增速较快,单价有所上升;在连续数年的普洱茶热后,普洱茶市场逐步回稳;作为新的市场热点,白茶产量依然较小,但单价优势和增速十分明显。


生产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仍有上升空间

相对于往年,各产茶县的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8%的重点产茶县集中了35%以上的茶叶机械,尚有部分产茶县茶机械低于全国重点产茶县平均水平,仍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流通环节分析

茶叶产值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产值总数为1446.34亿元,同比增长6.7%,涨势与茶叶产量基本相当。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各茶类生产中,85%的产茶县产值呈增长趋势,47%产茶县茶叶产值增长效率高于全国总体水平。根据毛茶产值进行测算,我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市场占有率*(茶叶市场占有率=样本茶叶农业产值/全国茶叶农业总产值)达到75%*(数据来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图14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产值同比涨幅

仅就农业生产数据评定,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农业生产率*(茶叶农业生产率=区域茶叶农业产值/区域涉茶人口数量)为10315.6元/人,当年全国重点产茶县样本GDP总量达到22281亿元,总人口5060.66万人,人均GDP达4.4万元/人,仅为县人均GDP的1/4,但相较往年有所提高。从国家第一产业发展的整体形势评估,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样本茶叶农业产值增长量/样本GDP增长量)/(国家第一产业产值年度增加值/国家年度GDP总量))为1.21,在农业生产中已具备一定优势。其中,52个重点产茶县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超过1,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地位,云南、湖南、福建等省表现较好。从效率上观测,茶叶投产面积对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的拉动作用不大,更须考虑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效率提升。

平均单价

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平均单价为95.4元/KG,涨幅为5%,高于同年度我国茶产业73.3元/KG的总体水平

内销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内销量134.5万吨,茶叶商品率达到88.7%,内销金额1305亿元,内销平均单价97.02元/KG,高于重点产茶县茶叶干毛茶单价。

出口情况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出口总量为17.08万吨,出口额3.8亿美元,平均单价2.2美元/KG。与往年相比,由于样本的改变,倾向于内销,出口量、出口额和出口均价均略有下降。

品牌营销与渠道建设

区域品牌管理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注册商标15974个,县均接近159个,与往年样本相比上浮两成左右,拥有注册商标最多的是福建省安溪县;共有证明商标274个,原产地认证标识85个,区域公共品牌142个。样本中,共有90个产茶县拥有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40个重点县拥有2个以上区域公共品牌,共惠及8347个具备使用权力单位,相较往年单位集中度有少量提升。


电子商务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电子商务渠道茶叶交易量达到15.5万吨,占样本总内销量的11.5%;交易额177.8亿元,占总内销额的13.6%

图15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电子商务建设情况

综合分析

流通环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标准,也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手段。我国茶产业流通环节作为传统薄弱环节,在近几年有明显的提升,但距离现代化流通依然较大。本年度重点产茶县在茶叶流通环节呈现以下趋势:


茶叶生产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茶叶总产值相对优势数值突破1标志着整个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优势地位,优于整个农业发展水平,为产业区域拓展增添了助力。茶园生产率与茶叶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标志着样本生产效率的提升。茶叶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偏低,二、三产业无优势。


生态建设溢价效应明显,

但生产能力有待提升

从平均单价和总产值相对优势上观测,生态建设已经确立发展优势,但是生产效率偏低问题制约了其对产业的拉动能力。但从另一个侧面,生态优势反向限制了机械化的发展,一方面在于地形和交通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于清洁化能源的限制。


区域品牌管理更加严格

重点产茶县区域公共品牌增多,但使用单位相对数量与所减少,侧面反映出公共品牌管理和使用审批的进一步严格,同时也表明了茶产业的逐步集聚。


电子商务仍延续了增长态势

作为新兴渠道,茶叶电子商务仍然增长极快,并俨然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但电商渠道多为中低端产品,仍以低价、薄利、广销为主要交易特点,客单价普遍不高,并且部分低价劣质产品对整体市场造成了拉低价格的负面影响。

茶叶生产主体建设情况

茶叶企业

规模企业建设情况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规模企业4031家,县均40家,其中拥有规模企业数最多的重点产茶县是贵州省湄潭县(422),县内茶叶规模企业超过百家的重点产茶县有9个。规模企业产值808亿元,占样本茶叶总产值的55.8%,与往年相比贡献度有所上升,规模企业产值最高的为福建省安溪县。


企业认证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ISO认证企业828家,县均8家,数量仅为规模企业的20.5%,与往年相比有所下降。

图16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茶叶企业ISO认证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HACCP认证企业287家,县均3家,数量仅为规模企业的7.1%,低于往年水平。这说明在新进的规模企业中,进行HACCP认证的企业较少

合作社建设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至2017年末,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共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0631家,平均每县100家,相较2016年重点县样本有所上升。数据显示,共有313万茶农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占样本涉茶人口的22.3%,社均294人,低往年样本水平。

茶叶市场建设

2017年重点产茶县样本共建设有茶叶市场421家,县均4家。市场年交易额达到481亿元,占样本茶叶总产值的33.2%,样本内销额的36.8%

产业延伸

深加工企业建设情况

2017年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深加工企业1509家,这些企业共创造808亿元的茶叶深加工产值,与往年样本相比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新资源食品开发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新资源食品生产那企业117家,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两省,这些企业共创造8.2亿元的产值。


茶机产业建设

2017年数据显示,我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机生产企业578家,其中福建省496家,占企业总数的85.8%,茶机年输出总量46.2万台,相比去年,略有提升。


茶旅游产业建设

根据2017年的数据,我国重点产茶县样本中有2748家可以进行旅游接待的企业或合作社,成熟茶旅游路线302条,可观光茶园367万亩,占样本茶园面积的20.6%。2017年接待人次达到900万人次,茶旅游营业收入达到309亿元,其中因旅游产生的茶叶销售收入为57亿元,带动茶农79万人

综合分析

作为茶产业生产和销售的主体,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承担着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责任。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茶叶主体的思想影响。从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茶叶主体呈现以下特征:


规模企业增多,

但认证标准不一

相较于往年,我们可以看到各产茶县的规模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这些规模企业的认证标准不同,比较明显的反映就是规模企业产值差距较大,比如福建省安溪县仅有100家规模企业,但产值位居全国第一,超过许多拥有百家以上规模企业的县区。


合作社与企业结合更加紧密,

协作模式基本形成

随着我国茶叶生占主体结构的逐步完善,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为基本构架的生产主体在生产中成为发展主力。这种良性协作模式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对食品安全也有促进作用。


产业延伸日趋深化,

新消费热点逐步显现

由样本数据可以看出,茶叶深加工企业、茶机械、茶食品等延伸产业发展稳定上升,作为第三产业的茶旅游发展迅猛,带动作用极强,不仅提振了产区茶叶消费,而且对茶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有极大的助推。

社会化服务

综合分析

 从业人员

2017年重点产茶县样本,共包含涉茶人员1402.09万人,参加社保的茶农人数达到574.8万人,占涉茶人口的41%,比率较去年样本略有上升,超过七成的重点产茶县茶农的合同签订率在50%以上。


农业技术人员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共有29932名农业技术人员,县均300人,茶叶机械化生产服务人员13.4万人,县均1342人

综合分析

科技培训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部围绕茶叶产业开展了多项专题培训,共计开展茶叶培训4957次,主要集中于病虫害防治技术、茶园种植和管理技术、茶叶加工技术、茶叶营销、电子商务、文化推广等方面,其中茶叶机械化生产培训921次,涵盖采摘、修剪、耕作、初精制、机械检修等领域。据统计,全国重点产茶县中有81个县对未来需要开展的技术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集中于茶园综合管理、茶叶电子商务、企业管理、品牌塑造、可追溯体系建设、食品安全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


其他生产性服务

2017年数据显示,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1087家、茶叶专用保鲜库房18435座。县内有茶叶示范基地1756个,入驻企业2275家;茶叶产业园214个,入驻企业1748家;茶叶科技园100个,入住企业287家。拥有茶叶生产专利技术2100项,集中在福建、云南、安徽、湖南、浙江五省。

扶贫工作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国家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上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其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7个片区中上百个县区适宜发展茶叶,茶产业成为当地扶贫的核心产业。

扶贫项目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扶贫项目6326个,投入资金23.4亿元,共有143条相关茶叶扶贫政策,涉及产业扶持、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

扶贫示范点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共有茶叶扶贫示范点903个,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贵州、福建、江西、湖南等省。茶叶扶贫示范点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的多种扶贫模式结合,依托当地协会、龙头企业,带动相关扶贫示范点脱贫。

扶贫成果


2017年全国重点产茶县脱贫人口74万人,其中因茶叶产业脱贫的有58万人,占78.4%。各县由于发展茶叶产业导致的收入提高平均约为1730元。


生产类型划分

按照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以按照生态发展、工业化程度、旅游发展情况、扶贫工作情况等资料进行计算,将100个产茶县样本切分为生态优先型、工业化优先型、均衡发展型三个主要类型,内部包含转型先导型一个次级类型,分为茶旅游发展型、扶贫导向型两个三级类型。

生态优先型

生态优先型产茶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分布,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山区地区,平均降雨量在1500ml~27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70%~85%之间,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45%以上,气候类型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森林覆盖率多数高于65%,地形多为山区或水蚀地貌,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生态特质优秀。无公害认证茶园、绿色食品茶认证面积、GAP认证面积较高,良种化率较高。茶叶平均单价较高,生态优势带来的溢价作用在茶叶产品售价上显现。

但由于山地地形、交通不便、产业发展不成熟、处于欠发达地区等原因的影响,无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多以小型加工厂或者原料供应为主;产业对于劳动力数量的依赖程度较高,涉茶人口在县域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经济总量和财政补贴较少;统防统治茶园面积比例较低,茶机装备率和茶园生产率相对较低;规模企业、ISO认证企业、HACCP认证企业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较少。

这种类型占比为41%,由于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扶贫导向型有大部重合

工业化优先型

工业化优先性产茶县地域分布不太明显,但主要集中于华东和华南等较为发达地区。这一类产茶地区,处于丘陵地区,产品兼顾名优茶和大宗茶,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产业对于劳动力数量的依赖程度较低,涉茶人口在县域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较低;经济总量和财政补贴较多,尤其是茶叶机械补贴比例较大;统防统治茶园面积比例很高,茶机装备率和茶园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规模企业、ISO认证企业、HACCP认证企业与茶叶深加工企业较多。

同时,由于本类型处于较发达地区,生态环境处于平均水平,海拔较低,平均降雨量在700ml~1800ml,平均湿度主要集中在55%~70%之间,县内流域面积达到县域面积的37%左右,森林覆盖率为45%左右,土壤以酸性或弱酸性的红壤、黄壤为主。

这种类型占比为33%,由于多毗邻经济发达地区,与茶旅游导向型重合明显

均衡发展型

均衡发展型产茶县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类为顶端型,占样本数的17%;一类为中端型,站样本数的9%。(应当还有低端型呈现方式,但由于本次样本均为产茶强县,未能呈现,不做讨论。)

顶端型生态环境优良,且因地制宜的使用茶叶机械,机械化率较高;较为合理的生产大宗茶与名优茶,夏秋茶利用较好;较为注重产品品牌和地区品牌的建设,在茶园管理、茶园认证、企业认证上颇有建树;同时,投入财政资金较多,鼓励三产融合发展和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利用。

中端型可以理解为顶端型的缩小版本,但更为突出的特点是发展倾向性明显,这一类型的产茶县通过地方政府指导、相关协会引导、规模企业联盟等方式,确定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或指导方针,指引地方茶产业发展。

转型先导型

转型先导性为包含类型,是指在地方政府政策、行业协会建议或企业联盟目标中有明确转型指向性,这部分可归类为本类型。

茶旅游发展型

茶旅融合发展是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重点产茶县茶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区域资源优势,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势如破竹,他推动了中国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旅游业众多的刚需人群,也改变着市场的原有格局,作为正在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全行业对茶旅游的建设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各地的重点县高度重视茶旅发展,在样本中有50%以上的重点县在规划中提出了发展茶旅的要求,有35%的重点县有明确的茶旅规划,但可以看到的情况是,总体茶旅游规划的趋同性较大,且缺少热点。

扶贫导向型

目前全国共有20个省份、近1000个县产茶,涉茶人口8000万,其中茶农占大多数。由于茶叶生产的特性,茶叶产区大多处于山区和半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信息相对闭塞。在这近千个产茶县中,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近600个,占比逾六成。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明确的14个跨省片区(680个县)中,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的大部分县都比较适宜种茶。由于发展茶产业,既可以提高茶农收入,振兴区域经济;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国家发展生态农业的大政方针;同时还能够提升地方的文化格调与内涵,因此很多贫困地区有意愿发展茶产业。

许多重点产茶县将茶业与精准扶贫进行结合定位,在样本中有50%以上的重点县在规划中提出了产业扶贫的要求,有40%的重点县有明确的产业扶贫规划。各县逐步通过行业影响、产业示范、定点帮扶等手段,引领宜茶贫困地区的生产,将扶贫定位于整个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确保茶农收入的长期持续稳定增长,使茶产业成为当地农业脱贫的主导产业之一。


发展建议

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做大做强全茶产业

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部门应推动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工作,促进茶产业提档升级,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进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行业组织应主动作为,承担政府交办的行业管理和推广品牌工作,组织龙头企业,配合地方政府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茶产业

提升标准,质量兴茶,突出优质安全导向

食品安全事关重大。随着2015年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食品监管工作已日趋完善,茶叶质量安全工作将长期处于高压态势。各产茶区政府应加快实施茶业标准化战略,健全标准体系,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认证,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行为;行业组织应配合食药监与农业部门共同建立健全互联共享的茶业追溯监管综合服务体系与平台。

稳中求进,培育动能,推进供给侧改革

稳中求进既要防止过快,也要防止过慢;茶业经济向更高阶段演化的过程中,做好实体才是关键;应破除资金“脱实向虚”、扰乱实体经济信心的问题,鼓励多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引导资金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培育壮大新动能;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去库存”、控产能为重点;在加大供给渠道疏通力度的同时,激发消费潜力。

促进融合,三业并举,实现协同共享多赢

全行业应共同促进社会资源对产业的提升,推行专业化生产方式,鼓励专业化营销企业、创意企业、管理企业投身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以“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茶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相互融通,重点围绕第三产业加大开发力度,提高综合开发能力

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推动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政府应完善法治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积极吸引外资;应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茶业大企业、大集团,配套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扶助茶叶行业开展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扎实推进海外推介力度。行业组织应利用自身的社会组织属性优势,搭建国际产销交流平台,加强国际经贸文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不断树立并强化话语权。

第二届陕西网上茶博会暨第二届镇巴茶产业发展大会开幕

4月26日,第二届陕西网上茶博会暨第二届镇巴茶产业发展大会开幕式在镇巴县兴隆镇怡溪春生态茶园举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韬宣布活动开幕。

聚焦重点优势茶叶产区 全媒体全景式宣传展示陕茶优良的生态

据悉,今年网上茶博会在充分借鉴去年成功经验基础上,除了继续举办系列陕茶品牌宣传和促销活动外,还将通过聚焦重点优势茶叶产区,组织主流媒体、网红大V深入茶叶生产一线探访,全媒体全景式宣传展示陕茶优良的生态、卓越的品质、厚重的文化,讲好陕茶故事。

活动通过开展专家论茶、采购商对接、线上展馆搭建、线上线下推广促销等活动,提升陕茶品牌知名度,促进茶产品销售,让更多消费者了解陕茶、爱上陕茶,扩大陕茶市场份额,带动农民持续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为此,第二届陕西网上茶博会将镇巴作为了首推产区,联合汉中市农业农村局和镇巴县委县政府同步举办第二届镇巴茶产业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其中,首届镇巴手工制茶技能大赛,通过全县茶企、合作社制茶技师技能大比拼,展示和提升镇巴茶叶加工技术水平;专家茶企考察指导,邀请知名茶叶专家为镇巴打造茶叶品牌、丰富文化内涵、做强加工生产支招;“镇巴毛尖杯”陕茶短视频大赛,发动社会各界运用短视频推广镇巴茶叶品牌;主流媒体和网红达人镇巴重点茶园探访,深入挖掘和宣传镇巴高山有机富硒茶的特点和优势;镇巴茶叶及特色农产品专场直播销售活动,邀请网红主播们为镇巴带货。

领导专家“对话陕茶” 共话陕茶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拓宽新时期陕西茶产业发展思路,凝聚发展共识,推动陕茶高质量发展,开幕式结束后,还举行了“对话陕茶”专题论坛。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韬、陕西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张武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鲁成银、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余有本、镇巴县茶技站站长陈孝钧,围绕陕茶优势、市场拓展、电商销售、品牌传播展开了对话交流,为陕茶发展提出诸多宝贵建议。

陕西好茶,品行天下。王韬表示,下一步,陕西将继续强化茶叶品牌宣传推广,做优做强“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等区域公用品牌,打好“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组合拳,加快茶产业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互联网+茶叶”,宣传销售陕茶,提高陕茶的知名度。

鲁成银说,陕西不仅产茶,陕西还产好茶。他建议陕西要坚持绿色发展,生产者要效益,消费者要品质,要满足美好生活。陕西茶叶质量提升,要靠科技力量,在茶树良种应用、栽培管理、加工技术、质量分级等方面下功夫。品质增效,要从品牌、文化、宣传上努力,要把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统筹起来发展。此外,要茶叶延伸产业链,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在茶康养、旅游等三产上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一产以外的更多价值。把握茶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在提质增效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启动陕茶短视频大赛 让更多的人爱上陕茶

开幕上,主承办单位相关负责人还共同启动了“镇巴毛尖杯”陕茶短视频大赛。

本次大赛从4月26日开始,6月21日截至,凡能够反映陕茶发展成就,展现陕西茶叶生长环境、园区景观、创意产品、特点特色、民俗活动,讲诉茶人故事等作品均可参赛。要求作品拍摄有创意、有看点,不限于智能生活、创意妙招、新奇搞怪、诙谐幽默等。参赛方式为通过抖音APP加话题#遇见陕茶遇见你 并@ 陕西农业品牌网 抖音账号后发布作品。

陕西省农安中心副主任许丽萍介绍说,短视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大赛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为获奖者颁发奖金和证书。此外,近期还将组织茶企开展短视频拍摄方法和技巧培训,指导企业搞好抖音账号运营推广,赋能茶企发展。

镇巴推进“茶叶+”融合发展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汉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巴县委书记赵勇健介绍,镇巴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及厚重的文化底蕴,且植茶历史悠久,是“世界罕见的高香茶叶产区”。近年来,镇巴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秦巴产好茶,好茶在镇巴”也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镇巴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打响“镇巴高山有机茶”品牌,加快推进“茶叶+文化”“茶叶+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镇巴县委副书记、县长叶稳太表示,历史悠久、高山云雾、绿色有机是镇巴茶叶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品质特色。镇巴先后获得“中国茶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等称号。镇巴茶叶在参加国际茶博会、中国茶叶学会“国饮杯”“中茶杯”等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获得金奖64个、特等奖及一等奖18个。他希望,借本次茶博会契机,镇巴茶叶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能够进一步提升,并诚挚邀请全国各地朋友多赏镇巴景,多品镇巴茶。

茶产业是陕西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截至202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293.4万亩,干毛茶产量11.3万吨,一产产值达到183.4亿元,已经成为陕南秦巴山区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型绿色生态产业。而作为陕西重要茶叶产区之一的镇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4.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5240余吨,产值达到6.9亿元,镇巴茶叶凭借香高、味醇、耐冲泡、绿色、富硒的特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据悉,本次活动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陕西省商务厅、共青团陕西省委指导,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陕西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汉中市农业农村局、中共镇巴县委、镇巴县人民政府主办,陕西农业品牌网、镇巴县农业农村局、西部网茶业频道、镇巴县总工会、镇巴县兴隆镇人民政府承办。

来源:陕西省茶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0年各主要茶区十大事件

  2020年浙江茶产业十大资讯

  1、浙江茶叶量价齐升。2020年,全省干毛茶产量19.1万吨,农业产值23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5.8%。

  2、浙江代表队喜获“全国红茶加工竞赛双第一”。由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0年全国茶叶加工工(精制)职业技能大赛于2020年10月9日—10月11日在福建武夷山举行。浙江代表队荣获“全国团体第一名”,浙江开化选手李群勇荣获“个人第一名”称号。

  3、“名优茶系列地方标准”项目获“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称号。2020年9月25日,浙江省质量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会上表彰了2020年度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单位。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主导制定的“名优茶系列地方标准”获“浙江标准创新优秀贡献奖”称号。

  4、浙江扎实推进龙井茶质量提升与证明商标规范使用。为进一步传承保持龙井茶独特品质,推进新地理标志更换使用,2020年11月17日,浙江省龙井茶质量与证明商标使用培训班在杭州举行。

  5、全国茶标委绿茶工作组成立。2020年12月24日,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茶工作组成立大会在杭州召开。全国茶标委绿茶工作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绿茶标准化建设跃上新台阶。

  6、浙江茶业学院成立。2020年5月21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浙江茶业学院在浙江绍兴正式成立。浙江茶业学院由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共同主管主办,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承办。

  7、浙江省抹茶产业发展健康高效。2020年7月20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供销合作社在杭州联合召开全省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探讨推进浙江省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策和措施。

  8、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12月28日,浙茶集团在杭州举行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

  9、第七届中华茶奥会在龙坞茶镇举行。2020年12月26日,以事茶为主题、以茶人为主角的奥林匹克式的赛事活动——第七届中华茶奥会在杭州开幕。

  10、“丽水香茶”冠名高铁列车。2020年11月19日,“丽水香茶”高铁冠名列车首发仪式在上海虹桥站举行。

  (浙江省茶产业协会秘书长刁学刚供稿)

  2020年贵州茶界十大资讯

  1、12月4日,贵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自2021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立足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实际,将全省近年来发展茶产业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规条款,从制度上保障了全省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6月9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大会在湄潭县举行。会议提出了全省茶产业发展“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总体思路,牢固树立“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科技支撑”的发展理念,为全省脱贫攻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3、4月18日,2020年贵州春季斗茶大赛系列活动在贵阳市南明河畔甲秀广场启动。此次活动的举办,为疫情之下的贵州春茶产销提振了信心,增强了发展动力,促进了茶叶消费。

  4、5月28日,第12届贵州省茶产业博览会在湄潭主会场隆重开幕,这是茶博会举办以来首次创新“1+N”办会模式。活动期间共举办产销对接100余次,现场累计销售金额370.8万元;签订订单665项,金额达26.99亿元;签订合作协议项目25个,涉及金额24.4亿元。

  5、贵州茶出口成绩亮眼。截至11月30号,贵阳海关共检验检疫出口茶叶6173吨,金额2.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0.8%和72%,茶叶出口金额位居全省出口农产品第一。特别是首列中欧直发班列搭建了大通道、大流通,加快了“黔茶出海”的速度。

  6、5月20日,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DB52T/149——2020《贵州茶叶冲泡品饮指南》省级地方标准。该标准的核心内容即规定了“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的贵州冲泡方法,充分呈现了贵州茶嫩、鲜、香、浓、醇的独特品质。

  7、5月20日,贵阳春茶季暨首个“国际茶日”主题活动在贵阳甲秀广场举行。此次活动以“干净黔茶·全球共享”为主题,倡导“茶为国饮”的健康生活方式,在全省范围内营造了“知茶、爱茶、饮茶”的良好氛围。

  8、从2020年5月开始,以“干净黔茶·全球共享”为主题的专场推介活动分别在兰州、长春、济南等三个北方中心市场陆续开展。推介活动围绕贵州茶的生长环境、产品特点、干净品质,展现了黔茶的文化底蕴和产品自信。

  9、11月18日,在云南省勐海县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贵州多个产茶县、茶叶企业在多项评比中脱颖而出。其中,湄潭县荣获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进入榜单的还有凤冈县、石阡县、都匀市、黎平县、正安县、余庆县、金沙县、普安县、西秀区、思南县。

  10、9月4日,“贵州绿茶”首家品牌店在吉林省长春市吉福国际茶城揭牌,这标志着贵州省首个在全国市场上使用的规范门头的品牌店正式亮相。贵州绿茶品牌形象店的规范使用,开启了贵州绿茶进军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品牌营销之路。

  (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供稿)

  

  2、陕西省茶人联谊会在西安举办“国际茶日”庆祝活动。5月18日至23日,联谊会举办了汉中、安康、商洛茶叶品鉴会,陕西十大爱茶人表彰会。活动接待了上万人,把更多陕西好茶推荐给广大市民。

  3、7月3日,纪念紫阳富硒茶专家评定30周年座谈会暨“中茶牌”紫阳富硒茶新品发布会在陕西紫阳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陕西省茶人联谊会和安康市人民政府、市农业农村局(茶叶局)等单位领导和茶叶专家出席座谈会。

  4、8月6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大赛获奖茶样名单揭晓。其中,安康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农科天香红茶”获得红茶类特别金奖。紫阳县关南春茶叶公司的“裴坝红牌紫阳红茶”、紫阳县莲花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茗峰源牌紫阳红茶”获得红茶类金奖。安康汉水韵茶叶公司的“安康富硒茶”“蒿河银梭牌毛针”获得绿茶类金奖。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泾渭牌陕西官茶”获得黑茶类金奖。

  5、8月24日,第十四届西安茶博会在西安国际(浐灞)会展中心闭幕。本届茶博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农业农村厅共同主办。据不完全统计,茶博会接待观众5.6万人次,实现销售和协议金额5.4亿元,现场销售3210万元。

  6、10月4日,农业农村部公示了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名单,其中汉中市汉中仙毫榜上有名。该茶品质优异,生长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锌硒、远离污染,其自然地理优势和生长环境使此茶具有香高、味浓、耐泡、形美的品质特点。

  7、10月23日,在第八届中国茶叶博览会全国名优茶推荐遴选活动评奖结果中,陕西12企业取得好成绩。安康市汉滨区星庐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的荒野富硒红茶、泾阳百富茯砖茶有限公司的泾阳茯砖茶珍藏版获得创新金奖。泾阳元顺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的鸿茯砖茶、陕西聚众创新实业有限公司的鸿福聚德茯茶、商南沁园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商南龙井获得金奖。西乡巴山春雨、汉中绿娇子等8家企业获得银奖。

  8、10月31日,商南县全新策划打造的“商南鹿茗”公用品牌公开亮相。截至2019年底,商南县共建茶园25万亩,年产茶叶6000吨,产值9.6亿元,品牌价值4.44亿元。

  9、陕西茶大放异彩。11月19日,第十六届茶叶经济年会上,陕西泾阳县荣获“2020年度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称号;紫阳县、平利县、泾阳县荣获“2020年度茶业百强县”称号;陕西苍山秦茶集团有限公司、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汉中山花茶业有限公司、宁强县千山茶业有限公司荣获“2020年度茶业百强企业”称号。

  10、12月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有关部门要在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中,做精绿茶,做亮茯茶,提升陕茶品质,建设150万亩高质量标准茶园。

  (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韩星海供稿)

  2020年湖南茶产业十大资讯

  2020年湖南茶产业十大资讯由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共同发布。

  01、抗击疫情,湖南茶人积极行动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和湖南省茶业集团、白沙溪茶厂等上百家单位积极组织捐赠行动。截至2020年3月28日,累计捐赠财、物价值达2800万元。2020年3月27日,湖南省茶业集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资讯发布会上受到国家防疫指挥部表扬。

  02、2020年“湖南红茶”价量齐升

  面对疫情和新的市场变化,湖南红茶界积极抗疫,全力复工复产,努力开拓市场。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先后与湖南经视、红网、茶周刊等业界权威媒体合作,加大了“湖南红茶”品牌宣传力度。全省积极组织红茶企业赴省内外多地进行展示、展销推介活动。截至2020年12月31日,湖南红茶实现年产量7万吨,综合产值达202亿元。

  03、“潇湘”茶公共品牌价值排名全国第四

  2020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对“潇湘”茶品牌进行专业市场评估,“潇湘”茶公共品牌价值为67.11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四。“潇湘”茶公共品牌自成立的五年来,拥有坚实的品牌基础及忠实的消费群体。“潇湘”茶促进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当地茶农持续增收致富。

  04、“杰出中华茶人”名单出炉6位湖南茶人上榜

  2020年11月6日,在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杰出中华茶人”推选活动中,本省茶人施兆鹏、刘仲华等6位获评“杰出中华茶人”称号。

  05、2020中华茶祖节、2020湖南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举办

  2020年4月19日—4月20日,2020中华茶祖节、2020湖南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在湖南湘西吉首举办;同期举办了第五届湘西黄金茶品茶节暨湘西黄金茶推介会、湘西黄金茶百亿产业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采用直播带货等营销创新方式,突出品牌宣传和产业宣传。

  06、第十二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举办

  2020第十二届湖南茶业博览会于2020年9月11日—9月14日在长沙举行。茶博会囊括了本省重点产茶县、知名茶品牌和龙头企业,还吸引了全国近千家知名茶企、茶品牌、茶商参展参会。本届茶博会上,“郴州福茶”闪亮登场,25家授牌企业参展,现场销售茶叶2334公斤,销售额466800元,签订订单5600万元,网红带货销售额80多万元。

  07、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举行

  2020年11月27日,由湖南省茶叶学会、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等单位承办的2020湖南茶业科技创新论坛暨湖南省茶叶学会换届选举大会在湖南娄底新化县举行。本次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了湖南省茶叶学会第十二届理事、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长等,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肖力争当选新一届理事长。

  08、湖南茶营销模式不断创新

安化“网红县长”陈灿平(右)在直播间推介安化黑茶。

  2020年,茶产业传统营销模式大受冲击,湖南茶界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安化等产茶县将茶园开园节活动改在网上进行;湘茶在央视、人民网、新华社、湖南卫视等平台增加宣推力度;安化黑茶、湖南红茶、潇湘茶等区域品牌在湖南省内外举办数十场宣推活动。

  09、“五彩湘茶(湖南红茶)”系列活动举行

  2020年5月21日,在长沙举行庆祝首个“国际茶日”暨“五彩湘茶(湖南红茶)”进机关行动,随后陆续展开多场茶文化进校园等活动。2020年12月20日,湖南省茶业协会茶馆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五彩湘茶(湖南红茶)”进茶馆活动启动仪式在长沙举行。在“五彩湘茶(湖南红茶)”进茶馆的启动仪式上,10家茶馆代表与湖南省茶业协会茶馆分会、湖南省红茶产业促进会签订了“五彩湘茶(湖南红茶)进茶馆战略合作协议”。

  10、凝心聚力,茶业湘军夯实地基

  2020年6月—8月,由湖南省茶业协会、湖南省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联合湖南省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组成的茶产业调研小组深入到湖南12个市州、36个县市区进行茶产业走访、调研,召开26场座谈会,为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言献策。

  2020年6月—9月,湖南开展了2020湖南茶叶“精准脱贫先进县(市)”、“精准扶贫十大区域公共品牌”、“精准扶贫企业品牌”、“精准扶贫十佳企业”的评选、推介、宣传、表彰活动。

  2020年11月18日,在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湖南产茶县、茶企屡获殊荣。

  2020年12月,湖南金井茶业有限公司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截至2020年12月31日,湖南已有六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湖南省茶业协会供稿)

  2020年广东茶界十大资讯

  02、广东茶界积极复工复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春茶的生产与销售经历了严峻的考验。在此背景下,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携手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于2020年3月—4月到广东茶叶主产区清远英德、韶关仁化、乐昌、潮州凤凰饶平等地,助力产区茶企茶农防疫复工,做好产销对接工作。

  03、广东举办国际茶日活动

  2020年5月21日,由广东省茶叶学会、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主办,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广州国茶荟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的2020年首届国际茶日暨第十二届全民饮茶日广东区域活动在广州启动。此项活动得到了广东各地市的积极响应,对宣传茶为国饮、全民饮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04、广东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落幕

  2020年8月13日,广东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广东省“问山杯”茶艺技师职业技能竞赛在广州落下帷幕。该竞赛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承办单位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主办。2020年9月10日,在“2020中国(珠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主办方举办了颁奖典礼暨金奖选手汇报表演。

  05、“杰出中华茶人”名单出炉,3位广东茶人上榜

  2020年,中华茶人联谊会联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杰出中华茶人”推选活动,面向全球推选在茶业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杰出中华茶人”。其中,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王登良、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穆有为、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张黎明获得“杰出中华茶人”称号。

  06、广东茶人、茶企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先进集体”称号

  2020年12月,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表彰广东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的决定。

  广东鸿雁茶业有限公司茶艺师及茶叶销售、茶艺队创新工作室领衔人张扬娣荣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乐昌市沿溪山茶场有限公司、德高信茶业控股有限公司科技创新中心荣获“广东省先进集体”称号。

  07、经济年会召开,广东收获颇丰

  2020年11月18日—11月20日,“在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广东多个产茶县、茶叶企业在多项评比中脱颖而出。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行业复工复产优秀单位”称号;英德市荣获“2020年度茶业品牌建设十强县”称号;英德市、大埔县、紫金县荣获“2020年度茶业百强县”称号;广东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广东省大埔县西岩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5家茶企荣获“2020年度茶业百强企业”称号。

  08、“创新中国茶年度论坛”举办

  2020年11月25日,由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广州茶文化促进会、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主办的“创新中国茶2020·年度论坛”在广州举行。本次年度论坛以“打破边界,重新定义中国茶”为主题,聚焦产业前沿,助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论坛现场,跨界学者、业内专家、行业领袖等超过千人参加,一同深入讨论茶产业的创新之路。本次论坛开设了线上直播,得到行业内外高度关注。

  09、广州茶博会、深圳茶博会举行

  2020年11月至12月,广州茶博会、深圳茶博会先后在广州、深圳举行。茶博会现场人气不减,上千家品牌企业参展。展品包括茶叶、茶具、茶家具、茶服、茶食品及各类茶周边产品等,涵盖茶行业全产业链。极大助力了茶产业复苏和发展。

  10、51家茶企获“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2020年12月28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名单,51家茶企榜上有名。这51家茶企分布于广东各产茶区,分别为韶关4家、河源6家、梅州19家、汕尾2家、江门3家、湛江3家、清远9家、潮州4家、云浮1家。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供稿)

  2020湖北茶产业十大资讯

  1、羊来茶往,湖北请蒙古国人民喝茶。2020年疫情期间,蒙古国为支持中国抗疫,主动向中国捐赠三万只羊,随后这些羊分发到了全国尤其是湖北。为感谢蒙古国的“安达之情”,湖北省于2020年12月8日,组织了2万份青砖茶、2000份宜红茶回赠蒙古国。这段中蒙“羊来茶往”的外交佳话,在互联网上不断“刷屏”,成为两国双边关系友好的绝佳例证。

  2、湖北首次为茶产业立法。为促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并于2020年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湖北省人大法制委员会联合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省内多地就《条例》进行立法调研。湖北茶产业首次迎来立法。

  3、湖北春茶迎疫而上,逆势突围。春茶收入约占全年茶农茶企收入的七成以上。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拖住了湖北春茶上市的脚步。对此,一方面,湖北省打出组合拳,将茶叶纳入了物资保供范围,还搭建湖北茶叶产销工作机制和平台,此外主动衔接中茶等国企助销;另一方面,全国人民和众多企事业单位响应“搭把手,拉一把”的讲话精神,为鄂拼单,“战疫助农”,至2020年5月底,湖北春茶销量超越上一年同期,全年春茶销售不降反增,有力巩固了全省脱贫攻坚成果。

  4、湖北茶企联合发出“重振东方茶港”建议。汉口是19世纪“万里茶道”的重要起点,茶叶出口量曾一度占据全国80%以上,被誉为“东方茶港”。2020年疫情之后,湖北茶企联合发出建议:珍惜中央大力支持湖北疫后重振的契机,争取国家为湖北省授牌“中国国际茶叶贸易中心”,联手打造现代版“东方茶港”,推动全省全国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5、武汉举办疫后首场线下茶博会。2020年9月11日-14日,在各省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等部门鼎力支持下,第21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成功举行。这是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疫后举办的首场线下大型展会,不仅对湖北茶叶销售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还提振了湖北武汉疫后经济重振的信心,更是一次对全国乃至全球湖北农产品健康安全的形象传播。

  6、赤壁青砖茶变“轻”,更加轻便化、时尚化、功能化。2020年12月11日,赤壁“一带一路”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羊楼洞举行。通过开拓“万里茶道”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咸宁和赤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合作。此次大会亮点之一,赤壁青砖茶变“轻”,更加轻便化、时尚化、功能化,即泡即饮。

  7、鄂有好茶,礼谢天下!湖北举办首个“国际茶日”系列云活动。2019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定为“国际茶日”,肯定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为迎接2020年世界首个“国际茶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湖北省广播电视台举办了“鄂有好茶,礼谢天下”系列云活动。当日,湖北省向全球发出首封“国际茶日湖北倡议书”,邀请全球人士一起来喝湖北好茶。

  8、2020湖北名优茶边疆行收获亿元大单。2020年8月16日-22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政研室、省供销合作总社以及赤壁市、宜昌市、孝感市人民政府等联合主办的“湖北名优茶·健康边疆行”走进内蒙古。该活动是继2018年和2019年湖北名优茶·健康边疆行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之后,湖北茶企再次抱团征战北疆与俄罗斯、蒙古茶叶消费市场。湖北赵李桥茶厂与当地茶商签订了3000万元供销合同,并且云签约莫斯科和西伯利亚地区1000万美元青、米砖茶销售计划;宜昌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获了总金额5000万元的采购协议;赤壁乾泰恒茶业公司被二连浩特市场授权生产“三万只羊”青砖茶系列产品。

  9、英山云雾茶等六款湖北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最新名单。2020年7月20日,欧盟理事会决定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在中国境内的100个欧洲地理标志产品和在欧盟境内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受到保护,这将为中国茶叶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提升市场的知名度提供有力保障。英山云雾茶、宜都宜红茶、伍家台贡茶、赤壁青砖茶、襄阳高香茶、麻城福白菊等6款湖北茶产品入选该协定。这是湖北省茶叶品牌建设的又一次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湖北茶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10、萧氏茶业董事长肖勇获评2020“国茶工匠·制茶大师”。2020年1月20日-4月30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开展了“国茶工匠·人物推选——制茶大师”第四次调查工作,最终确定17名申报人为第四批制茶大师候选人。8月28日,评选结果揭晓:湖北宜昌萧氏茶业集团董事长肖勇被评为“国茶工匠·制茶大师”,肖勇是湖北省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茶人。(湖北日报农村版)

  2020年云南茶产业十大资讯

  1、“千亿云茶产业”,目标有望实现。2019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676万亩,茶叶总产量43.1万吨,均居全国第二位;茶产业综合产值达936亿元,茶叶出口7958.57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4%,出口金额20.2亿美元;全省有机认证茶园达71万亩,绿色茶园达44万亩。

  2、书记省长现场调研,力促云茶发展。书记省长深入普洱市、临沧市、勐海县,要求深入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加强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扎实开展专项整治,保护好古茶树、古茶山资源,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同时,打造普洱茶等优势特色产业,以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3、“国际茶日”系列活动,提升价值认知。云南省将“国际茶日”活动与“全民饮茶月”结合,组织了14场涵盖全链、形式丰富的茶事活动。提振了会员茶产业发展信心,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4、云南茶界守土有责,抗疫不误发展。疫情发生后,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第一时间发出倡议,茶界纷纷响应,云南茶企积极捐资、捐物,助力抗疫。协会认真了解企业困难,积极反映企业诉求,得到政府高度重视。

  5、经济年会盛大召开,高峰聚焦普洱茶。第十六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隆重召开,年会以“健康中国·科学饮茶·茶王勐海·世界之恋”为主题。特别是普洱茶高峰论坛活动,聚焦了普洱茶产业发展、标准化建设、古茶树资源保护、产品跨界开发,引导行业共同宣传科学饮茶观念。

  6、健康饮品益原素问世,开启茶饮新路径。益原素是大益七号院历时8年,以大益酵池菌群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代谢产物研究为基础,通过工艺传承与创新,采用第三代技术——微生物制茶法制作而成的新饮品。2016年创制“第三代智能发酵技术”,将传统渥堆发酵转为人工可控。益原素问世标志着普洱茶工艺迈上新纪元,开启了云茶利用新路径。

  7、“十大名茶”集中亮相,北京深圳展风姿。云南省已连续三年评出“十大名茶”。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组织“十大名茶”集体亮相北京国际茶业展,并首作专场推介会。同时,以“喝七彩云茶,品百味人生”为主题的“云南十大名茶”大湾区推介会在中国(深圳)国际秋季茶产业博览会举办。云南“十大名茶”的醇厚和香浓得到社会各界喜爱。

  8、云茶技能学校成立,开启技能提升新篇章。2020年,由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承接的云南云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正式成立。学校开展职业资格三大类26个类别职业资格培训,标志着云南云茶产业技能提升迈上新台阶。此前云南茶叶流通协会即历时半月,实施双江“一县一业”茶产业培训,参训5000余人次,线上培训达1.76万人。

  9、“杰出中华茶人”出炉,云南省11位茶人上榜。由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杰出中华茶人”推选活动,共评出100名“杰出中华茶人”。其中,云南省科研界、企业界等11人入榜。

  10、强化评价检测溯源,确保质量安全。云南省评检溯中心在重点产茶县提供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技术服务,为省政府“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包括编制《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标准》等标准;为600余批次产品实施溯源服务;组织专家完成200余款茶产品感官审评;为多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

  2020年四川茶产业十大资讯

  1、四川省举行茶产业系统培训。2020年11月9日—11月16日,为期8天的四川省茶产业系统培训在四川宜宾学院举行。全省11个茶叶主产市、30个茶叶优势县政府及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技术骨干等600余人,分别参加了产业管理、企业管理、技术骨干及营销人员等培训。

  2、川茶出口逆势增长,实现“三增”。2020年1月至10月,川茶出口逆势增长,成都海关出口茶叶168批次,3279吨,548.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8.7%、150.0%、70.6%。同时,川茶面积、产量、产值实现“三增”,全省茶园面积586万亩,毛茶产量33.5万吨,毛茶产值303.8亿元,分别比2019年增长1.03%、2.9%、8.8%。规模以上企业由2019年的181家增加至187家,实现营收191.3亿元、增长7.4%,实现利润12.4亿元,与2019年同比下降1.6%。

  3、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展。2020年7月2日—7月5日,第九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在成都举行。国内外参展企业840余家,其间开展了蒙顶山茶·甘露推介会、广元黄茶专场推介会等30余场茶事活动,促进茶业同行交流,推动川茶走向世界。

  4、《2020·川茶竞争力榜单》发布。2020年4月,川报全媒体集群MORE大数据工作室联合四川日报经济资讯部、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0·川茶竞争力榜单》。雅安名山区、雨城区,乐山峨眉山市,成都邛崃市、都江堰市、蒲江县,宜宾高县、翠屏区,达州万源市,眉山洪雅县上榜。

  5、“川茶”职业技能竞赛暨四川省“蒙顶山茶杯”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举行。2020年9月22日—23日,由四川省总工会、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2020“川茶”职业技能竞赛暨四川省“蒙顶山茶杯”评茶员职业技能竞赛在雅安市名山区举行。荣获竞赛第一名”称号的选手,主办方将向四川省总工会申报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向四川省人社厅推荐为“四川省技术能手”。

  6、“蒙顶山杯”第五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举行。2020年7月1日,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黄茶专业委员会、中国黄茶产业联盟、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蒙顶山杯”第五届中国黄茶斗茶大赛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举行。9位知名专家对来自全国60多家生产单位选送的90个黄茶精品进行密码评审,并现场直播。颁奖仪式于2020年9月2日在湖南岳阳举行。

  7、《四川省志·川茶志》公开出版发行。2020年12月9日,由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编纂的《四川省志·川茶志》由方志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川茶志》是四川省志特色志,系统记载了四川茶叶初制、精制、再加工、深加工等独特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茶叶产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

  8、全国第三方评价机构首批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率先在成都进行。2020年5月23日,四川博茗茶产业技能培训中心举行全国第三方评价机构首批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四川省多家茶企、茶馆的28名茶艺师参加评价,经第三方评价机构认定颁发的第一本茶艺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此诞生。

  9、“竹叶青”成为“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指定绿茶”。阿联酋迪拜世博会将于2021年10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盛大举行。2020年10月,经世博会组委会严格审核,四川竹叶青茶业被正式认定为“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指定用茶供应商”,竹叶青峨眉高山绿茶成为“2020年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指定绿茶”、“2020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宴会厅官方指定绿茶”。

  10、“蒙顶山茶产业学院”挂牌成立。2020年11月12日,蒙顶山茶产业学院挂牌仪式暨蒙顶山茶产业发展论坛在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青年路校区汇雅厅举行。蒙顶山茶产业学院是职业院校探索产教融合、校地行企多方联动的组织形态,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和智库优势,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和技能,为本土文化传承、弘扬和创新起到引领作用,为学院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崭新平台。

  (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供稿)

  图文来自:茶周刊

找到约475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