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陕西茶文化

找到约1,764条结果 (用时 0.083 秒)

韩金科:让陕西茶文化走向全国 走向国际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中国是茶叶和茶文化的故乡。茶,发于神农,兴于唐,繁于宋。由李斌城和韩金科两位资深唐文化研究专家撰稿的《中华茶史-唐代卷》,以唐代茶文化为核心视角,全面研究中华茶文化在唐代的形成、发展和繁荣状况。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唐代茶史、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中华茶史-唐代卷》以茶的视角解读唐文化,尤其对法门寺地宫茶具及宫廷茶文化的描述与解读、唐代茶史的分期,更是这部书的亮点。

《中华茶史-唐代卷》这部书的作者之一韩金科先生,是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为法门寺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华商报全域人文栏目《越川说》,与韩金科先生一起对谈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具以及它对陕西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形成的深远影响。

法门寺地宫皇家茶具的再现,把历史连接起来了

越川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精美唐代宫廷茶具,是不是代表了当时中国饮茶的最高水平,它对世界有何深远影响?

韩金科: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地宫面世,2000多件大唐国宝拥戴着佛祖舍利走出了地宫,发出了耀眼光芒,震惊了世界。唐朝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在封埋千余年后被发现,地宫出土了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古代茶具,包括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茶碾子等,茶具所体现的高超技艺和茶具上的华丽装饰,为世人揭开了唐代皇室宫廷生活的一角。这套宫廷茶具等级高,内涵丰富,把陆羽《茶经》上的茶器器物化,真实还原了唐代人煎茶、煮茶的饮茶之风。

在这个伟大的宝库里面,十多件皇宫的茶具亮相了:里面的标准器——茶碾子、茶罗子、碢轴等等,这在我们当代来看是十分惊奇的。在唐代,“茶为国饮”,皇帝饮茶以及举行清明茶宴,这些就是标准器了,而且是最高等级的。仅煮茶过程中,唐代人用到的茶具有风炉、火箸、盐台等16种之多。盐台的存在,说明唐朝人喝茶时会加适量的盐、胡椒等调味。

金银器这些茶具出土以后,代表了茶兴于唐,繁于宋。我们先农就有茶,就有茶饮,一直到唐代成为国饮。在唐代,文人饮茶,道士饮茶,和尚饮茶,皇帝也饮茶。在唐代不会饮茶的话会遭人白眼。所以我们认为,唐代是一个茶的国度,茶在中国已经上升为一种最高的生活方式,而它代表的茶道、茶文化就定型化了。我们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这里面有好多与国际接轨的地方,比如日本的茶道,是宋代时荣西茶师把中国的茶道、茶具带到日本以后发扬光大的。

但是从宋明特别是清代以后,过去的抹茶茶道已经不普及了,所以法门寺地宫皇家茶具的再现,就把历史连接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这套皇家茶具有历史意义,也有当代价值。

向茶具要学术,向学术要文化,向文化要效应

越川说:如何从这套宫廷茶具来解读唐代茶文化?

韩金科:唐代,随着朝廷“茶政”引领、陆羽《茶经》的问世,茶渐成“国饮”。唐代陆羽《茶经》,把饮茶理论化、哲学化、定型化了。其中总结的24器传到宫廷以后,皇家在饮茶的同时,把它变成一种文化的修养。

唐代皇帝举行的清明茶宴,现在我们根据历史资料恢复了——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湖州顾渚山紫笋茶采下来,通过加工变成茶饼。在火上烤干了以后,茶饼就像当年杨贵妃吃荔枝一样,从湖州快马加鞭,经过一站一站在清明节前一天要送到皇宫。第二天,饼茶通过皇家茶具,皇帝皇后品闻、文武百官品闻、外交使臣品闻以后,接着茶博士用木锤把它敲碎。我们看到的法门寺皇家茶具,先用茶碾子碾碎茶饼,还要过箩,过箩后变成细末,通过烹煎变成玉汤,变成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的玉汤,这就是茶汤!这个茶汤里面投进去盐、姜、胡椒。一直到晚唐,南方还保持这个饮茶方法,现在西南少数民族还有这个遗风。而清明节,皇帝有时候还会亲自制茶,烹煎以后送给文武百官品尝。这一种是文化怀柔,就是君臣一家,天下平等。皇帝这样做以后,茶艺就渗透到唐代每个人的生活里面去了,变成生活的必需品。

越川说:这套茶具和陕西茶文化有什么关联?您说“要向茶具要学术,向学术要文化,向文化要效应”,具体可以做哪些事情来推动?

韩金科:据考证,陕南紫阳茶在唐代也是贡茶,已经送到宫廷里了。我们要利用这套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具推动陕西茶文化的发展,应该向茶具要学术,向学术要文化,向文化要效应。我们要深入研究,由茶具到学术,由学术到文化,由文化到社会效应,首先是茶界的效应,法门寺在陕西,而唐代陕南就有贡茶,把这个结合起来,让陕西茶文化走向全国、走向国际。要从茶道、茶艺、茶科学、茶历史、茶树栽培等方面入手,联系携手海内外的专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推动茶产业发展。


韩金科简历

法门寺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专家组成员,陕西省茶文化终身贡献奖获得者。曾受聘为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作为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亲历者,1985年起他参与组织、主持了法门寺明代砖塔的保护、重修和法门寺唐代地宫的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法门寺博物馆的筹建、开放。三十多年间,他联系海内外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举办主持了法门寺历史文化、佛教文化、文物考古、文学艺术四大领域十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

编著出版了《法门寺文化史》《法门寺文化与法门学》《法门寺塔地宫》《赵朴初与法门寺》《星云大师与法门寺》《法门四部》《风雨故人法门寺》等十多部著作,组织参与了法门寺影视系列的编撰和筹拍等。

在法门寺文化建设热潮中,他组织主持了法门寺唐代茶文化研究、文物文化陈列、大唐皇朝清明茶宴出品等系列学术文化活动。组织主持了三届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主编出版了相应的论文集。同时,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建立广泛联系,成立法门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参与组织了中、日、韩茶文化高层论坛。


来源: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华商报记者 马进军 王宝红 刘慧)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陕西茶文化“终身贡献奖”程良斌,紫阳天然富硒国饮茶的倡导者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程良斌:紫阳天然富硒国饮茶的倡导者,陕西茶树品种资源研究专家。
1993年国务院批准为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获“全国优秀茶叶工作者”称号。2017年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颁发“觉农勋章”。2006年全国城乡一体化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杰出贡献人物。
主持完成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报告;陕西省茶叶区划;紫阳县茶叶区划;提高紫阳毛尖茶品质研究;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
终身贡献奖:紫阳富硒茶倡导者程良斌_腾讯视频  


以下为程良斌的口述:我是程良斌,祖籍安徽省绩溪县,1959年来陕从事茶业已61个年头,是地地道道的陕西老茶人了。衷心感谢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对我的厚爱,给我颁发"终身贡献奖",在此让我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我是新中国培养的小知识分子,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困难哪里去,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不仅是我的誓言,也是我的实际行动。来陕西后,我克服了从江南鱼米之乡突然来西安光吃面粉馒头水土不服的困难,克服了困难时期下放当没有饭吃的农民的艰难,克服了成天吃苞谷当茶叶工人后管理茶场的种种困难,并被评为紫阳县学雷锋积极分子,1965年我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深入人心,我这个茶叶科技工作者,也精神焕发,上课题、抓项目,先后承担了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陕西省茶叶区划、陕西省茶叶商品基地论证、陕西省农业志茶叶章节、中国名茶志陕西卷、陕西茶产业,紫阳茶业志、紫阳县茶叶区划,全面了解了陕西省茶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同时先后承担了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紫阳毛尖品质研究,紫阳富硒茶品质、含硒水平及保健作用研究,使紫阳富硒茶成为我囯乃至世界上首个通过茶学、医学、地方病学、营养学13位专家科学鉴定的富硒茶。不仅使富硒茶产业欣欣向荣,还带动了全市富硒食品产业的发展。党和人民也给了我很高的荣誉,1993年国务院批准我为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年全国优秀茶叶科技工作者、2006年全国城乡一体化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杰出贡献人物、2015年陕西省十佳茶人、2017年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颁发“觉农勋章”。我取得这些成绩是在我人生道路上的许多老师、同学、上级、同行、朋友、家人及跟我一起同甘共苦完成课题任务的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我深深地认识到"终身贡献奖"不仅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就是要求我要终身作贡献。我决心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在有生之年坚持每天动动手指、动动腿脚、动动脑筋,练练养气功,力争老的慢一点,再写一点文章,为我热爱的茶叶事业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希望我们在宣传我国茶叶事业的时候,不要忘了宣传陕西。要树雄心,立壮志,重振汉唐雄风,振兴陕西茶业!   祝陕西茶文化研究会越办越好,为陕西乃至全国茶叶事业再作出新的贡献!   
制作茶贵人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

梁子:陕西茶文化走出国门需要高质量图书

《陕茶大家谈》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在阖家团聚,欢度春节之际,陕茶网特开设2022《陕茶大家谈》专栏,邀请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部分专家委员就陕西茶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发表观点,使广大茶行业从业者和茶文化爱好者在欢度春节的同时,听取专家意见,了解行业情况,把握发展趋势,设计新年规划。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子。

专家介绍

梁子,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茶文化走出国门需要高质量图书

一、陕西茶打动人心

“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这是清代兴安(今安康市)知府叶世倬为人们留存的一幅美丽茶乡图景:在春满大地万物复苏的初春时节,时令乍暖还寒,粉红色的桃花依旧挂在枝头,而金黄色的油菜花已经在汉江两岸盛开,在晚霞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紫阳茶的春天,是万人争啖的激动时刻。呷一口新炒的紫阳茶,犹如天上神仙,飘飘欲仙,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况。而同时,在茶山上的少男少女们,一边采着茶,一边对着歌,又是另一番景象。这是春天之美, 是茶乡之美,是茶人心悦神怡的自在。

当法门寺地宫打开的瞬间,令考古队员无比震惊。金光闪闪的唐代宝物,犹如刚刚做成,崭新如初。其中,由唐僖宗皇帝供奉的一套茶器更是美奂美轮,小巧精致,高雅经典。

在汉阳陵博物馆的展柜里,是距今2150多年的汉景帝刘启的御用茶叶。当我们还在锱铢计较饮茶起源时代时,一如今天我们刚刚喝过的紫阳茶一样的芽茶已经回答了一切,不仅如此,它的发现还颠覆了我们已经架构多年的茶学知识结构。

在陕历博展厅,人们会看到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的精美茶器,这些茶器不仅为我们认识宋代茶文化打开一扇窗户,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发现,失去帝京政治地位的古长安在文化上依然遥遥领先,具有中心地位,与东京汴梁,与后来的临安在文化上一争高低,不落下风。

到了明清时代,陕西茯茶的问世更是把陕西人的创新精神与经商智慧展现出来,把陕西人在执行国家“榷茶易马”国策过程中的坚决与忠诚展露无遗。

在当代,行走在秦巴山地上的陕西茶人,程良斌、张淑珍、刘涛..……他们是那样平凡,又是那样的充满魅力,他们的情操与成就为陕茶注入了时代情感和时代价值。

陕西茶文化具有无限价值,需要展示,需要光大,需要传承创新,加入当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是极为必要的。其中,出版高质量图书是一项基础工作。

二、《中国安康富硒茶》值得关注

临近春节,终于拿到了快递公司送来的程良斌先生又一 新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令人感动。全书中英文对照,而且在后面有附录,为茶叶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表。

程老师谈安康富硒茶,如数家珍。不仅信手拈来,而且数据、特点、时间、地点与人物等各要素,极为准确,读起来,有行云流水之美。此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全面,全面介绍整个安康茶,平利,岚皋,紫阳等,不仅讲历史文化,讲栽培加工,还涉及到硒产业与当代茶开发。对当代茶人的业绩,作者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已故的丁文等茶人以及闽秦茶厂、和平茶厂等企业不吝笔墨。而对安康富硒茶走向全国发挥重要作用的于若木等国家领导人,更是充满感戴之情。

作者以极具权威的专业素养与准确的数据资料,向公众全面科学地介绍安康富硒茶。这是极为宝贵的,在宣传推广陕茶方面,《中国安康富硒茶》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我们需要高质量的图书问世,发掘历史,展示当下,启迪未来。

来源:陕茶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4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