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陕西午子绿茶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聚焦西洽会丨这杯来自秦巴山区的绿茶,引午子展位高朋满座~

 

风和日丽,碧空如洗。近期西安的天气足以用美好形容,似乎上天也格外青睐正在西安举办的西洽会。这两天里,午子展位前人流穿梭,高朋满座,尽显繁荣热闹景象。

王莉霞副省长亲临西洽会午子绿茶展馆视察,她指出:要严把质量关,做国民最受欢迎的中国好绿茶;午子仙茗作为全国两会指定用茶是陕西之荣耀;午子绿茶是陕西品牌,国家品牌,要坚持走品牌之路。

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振兴亲临午子绿茶展厅指导。他强调,午子绿茶产品线要延伸产业发展;同时要带动陕茶产业规模化发展;最后他还针对午子绿茶品牌形象设计提出了指导意见。 

会展中心牛主任陪同咸阳市老领导莅临午子展位、品饮午子绿茶、了解公司发展、鼓励公司将展会经济做大做强。

集团副总裁邢昱受邀“西部网、陕西头条”访谈,就陕茶现状及午子绿茶作为驰名商标如何带动陕茶共同发展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一杯午子绿,引众多茶友齐相聚。不管琴棋书画烟酒茶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的,都是这杯茶。

十几年的老茶友。一头银丝,见证了风雨历程,也见证了陪伴午子的岁月年头。

素色衣衫,优雅淡然,泡茶动作娴熟优雅,让现场的茶友们不禁流连驻足。

是柔弱女子,但工作中却能独当一面。习茶的女子,总有那么多味道,值得人回味。

可爱的小朋友,未来的午子小茶人。想起林治老师说过的:中国的茶文化要想发展,首先每个人头脑中要发自内心的有三个感,羞耻感、使命感、紧迫感。所以,让青少年爱上茶,午子绿茶任重道远。

外国友人饶有兴致的听着午子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情况~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喝上中国的这杯好茶,是午子人不变的愿景。


来自小午的TIPS:

明天就是西洽会的最后一天了。您还没有亲临现场吗?错过这次,还要再等一年哦~所以,请抓紧最后的机会~~借着好天气,带上家人朋友,来午子展位上品茗赏茶艺哦~午子的展位在曲江会展中心B1馆的8、9、13、14位置。我们不见不散~

 

 

挖挖陕西茶界旧事,聊聊人的精神

 

茶以悦己,茶以贵人。

 

 

有一次,我在网上分享六大基本茶类基本知识的时候,有人提出问题,问“小罐茶是什么茶?”我说小罐是容器,他说我应该学习一下茶文化

 

 

 

这种回答是不是令人很尴尬呢,不信换你试试。

 

但想想也是好事,消费者总算记得了一个品牌。然后顺藤摸瓜,就可以很方便的买到茶。

 

 

01

 

 

很多时候消费者买茶时并不是这样。比如你想买金骏眉喝喝,去逛实体店,茶城家家金骏眉,上网搜,网店处处金骏眉。我经常把自己设想成一个普通消费者,买茶可能会如何,喝茶可能会如何。这种买金骏眉的情况,我肯定崩溃。价格悬殊之大,商品供应之丰富,足以让一个不是选择恐惧症的人患上选择恐惧症。

 

我也见过很多人本着买茶进的茶城,出来却拿了一个茶宠茶具,是一样的道理。

 

治好选择恐惧症不容易,让你得上选择恐惧症很容易。不信,就去买茶吧!

 

茶贵人接触到的大量咨询,其实还不是买什么茶的问题,而是从哪儿买靠谱。这是一个普通消费者以识茶为累的时代,需要这么一个简单的替代,哪怕它就只是个罐罐,也解决了很多认知问题。像某罐茶这种响亮的产品品牌,冲破了公共品牌的束缚,国内茶叶界凤毛麟角。

 

 

02

 

 

还有一种提问令人开心。比如,“陕西黑茶叫泾渭茯茶吧?”这问题就让人些许开心,虽然也是张冠李戴。

 

陕西黑茶是泾阳茯茶,泾阳茯茶是公共品牌。而泾渭茯茶是企业品牌,风头正盛,在省外人看来盖过了“泾阳茯茶”这个公共品牌。

 

但想想也是好事,消费者总算记得了一个品牌。然后顺藤摸瓜,就可以很方便的买到茶。

 

在茶行业,很多企业品牌躲在公共品牌身后,和消费者躲猫猫。你说不存在吧,展会上一下子冒出很多。你说存在吧,买茶总是不便利。

 

还有些地方,公共品牌并不喜欢企业品牌出头,产品包装上公共品牌的logo最正中最醒目,企业品牌的标识往往都是靠边站。离两米远,未必能看清这茶是哪家的。消费者是从政府买茶吗?不是!消费者从企业买茶。消费者是买公共品牌吗?不是!公共品牌只是政府做的公众服务,消费者掏钱买的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搞反了吧?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03

 

 

还有一种提问,比如“午子绿茶去哪儿了?”这种提问让人既开心又沮丧。

 

想当年,午子绿茶品牌就是硬生生从公共品牌中做出来的。所以消费者认知很清晰,记得很牢靠。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但想想也是好事,消费者总算记得了一个品牌。然后顺藤摸瓜,还是可以很方便的买到茶。

 

在中国,很多茶企把自己定位成了茶农,而不是企业。努力做好茶,而不是在做好产品。你和他说好产品,他给你说好茶。你和他说用户,他和你说工艺。你和他说顾客最喜欢的茶,他和你说最好的茶。

 

很多茶企往往炫耀的是那个领导喝的是我家的茶,他做的茶得了什么什么奖。这又有什么关系?!每年参赛的茶不过十来斤,我都闻不到,消费者哪能见到。“品质”是午子绿茶品牌成名的根本,这个“品质”是产品的品质,是商品的品质,不是参赛茶的品质。

 

 

历史资料:漫谈陕茶精神

主讲:奚斌锋 /  制作:郭彦斌 

场景:西安古道茶城

 

如今,午子绿茶出了姊妹品牌,“汉红”品牌红茶中秋品鉴发布。在这场发布会上,我们准备探讨一下茶行业的品牌精神和人的精神,请很多人做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对大多数茶企而言,功夫在茶外,做好企业需要补“茶”之外的短板。需要补充的是,不是每个茶企都适合谈这个话题,所以我们选择了“汉名春”。

 

 

 

这场发布会有点不同,期待您的围观。

 

 

 

 

这是一本谈陕茶精神的书。诗词是一扇门户,穿过这道门,可以看到茶背后的人,以及人的精神。茶、器、人三者构架了茶文化。最重要的,它古为今用,能给今人以资源,能给今人以力量,能给今人以自信,帮助今人找到精神支柱和发展之魂。《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点击左下”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舆论所及,再说说茶博会中的陕西馆

  第六届西部茶博会结束以后,我个人根据在此次茶博会上的见闻,进行了一次小结。我的专业是读陕茶,身居秦地,爱我陕茶,小结难免切到了行业的痛点。文章发布后,在业内形成了强烈的反响。文末评论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每年茶博会“陕西馆”的问题,可见有识之士对茶博会“陕西馆”设置的集体诟病。“陕西馆”是个行业痛点,折射出目前陕茶发展的若干问题。茶博会就是聚光灯,舞台越大,看的越清晰,让这些问题暴露的很清楚。所以抓住大事件,做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是值得的。

  01

  但有一个认识我很清楚,“陕西馆”不是终极问题。终极解决之道是陕茶精神。“陕西馆”设计不合理,是我们欠缺“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本文既然说“陕西馆”,那我们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从技术角度谈谈陕西馆为什么这么遭受诟病。

  当然,一定要了解,终极的解决之道一定是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如果上下各层不从这个层面解决问题,陕茶发展的步子不会太快。要说陕茶精神,肖云儒先生为《始翠山》撰写的序言《陕茶树立文化自信必须注重三个转化》,就是确立陕茶精神的纲领性文件。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读一读,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自信,我们资源多,自信少,肖云儒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指路明灯。《始翠山》被多少人读过,我说起来可能有点寒酸,但这次茶博会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仔细读读,一定会从历代先贤和当世大儒身上找到答案。

  郜随印先生也经常对茶企老板说,陕茶发展不要有汉中思维,安康思维,商洛思维,更不用说西乡思维、宁强思维、平利思维了。今天其实还要补充一个词,陕茶发展也不能只有“农业思维”。陕西的茶企,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如果站不到“陕茶”这条起跑线上,都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充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先看成功的案例,这就是泾渭茯茶。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茶,而是这个品牌真正成为了“陕西名片”。不成功的,各有各的原因,比如绿茶,我不点茶企名字了,你们可以自问,目前这些绿茶茶企代表的是哪个区域?它代表汉中?它代表西乡?它代表紫阳?答案很清楚了吧,这些绿茶茶企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不是代表陕西,所以总是差强人意,成为不了陕茶的旗帜。当然绿茶之前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午子绿茶。虽然有绿茶茶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自己说和市场接受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是品牌的工作。

  02

  看评论里,每个人对陕西馆都有不同的观感,虽然同为诟病,也有不同的角度,我仅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

  每年茶博会,“陕西馆”是一个例行的设置。这一设置已经保留了十来年。在茶博会中,“陕西馆”是特装中的特装,如果要评选每年茶博会中的“创意和人文”大奖,非“陕西馆”莫属。陕西馆的设计,用地产上专业的术语说,叫“低容积率”,都赶上别墅的享受了。同比展会其他地方馆,也奢侈不少。但毕竟我们为东道主,或者主场,设计比别人好点,占地比别人大点,并不为过,这是个优势。但我们不可忍受的是,这种诗意的设计却对参展商极不人道。参展商的展位往往依景而设,纯粹成了景观的配饰,或者被划成鸽子笼,展位极为狭小,过道极为逼仄。参展的游客很难容身,更不用说慢慢品一杯茶了。

  去年的茶博会,我从b1馆穿到b4馆,这个有当时的文章链接。我不在这儿赘述了。印象非常差。我当时也逛很长时间了,也很累,到达B4也都两点多了。我专程来看一款“茶花茶”。接待的工作人员扑闪扑闪着大眼睛,就是不说话,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当时就想,天哪,他到底经受什么样的蹂躏了。过道逼仄,空气闷热,工作人员稍微把腿一伸,你就别想过去了。这个情况,你还好意思去看茶吗?所以茶博会有陕西的参展商说卖的不好,这种情况你还指望它能卖的好吗?还有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年商南的展位,本来地方就不大,六家茶企紧巴巴地挤在四周,展位设计的茶台竟然还席地而坐。让顾客席地而坐!这么小的面积,中间竟然还做成了舞台。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这种妖蛾子的表现全馆仅有。我不禁想问,你们副县长,茶叶局长来是不是也要席地而坐?我向来宽厚,但这个问题容不得姑息,一定要明确指出。这种布展,设计者自己可能觉得还很美,汉服,矮几,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超越了服务的底线。这和《人民的名义》中那个需要蹲的信访窗口有什么区别?设计者不换位思考,不服务群众,不以喝茶便利为首要条件,错把虚妄当创意,错把泥古当复古,错把不作为当低调,这给产业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消费者用脚投票,你还指望展会能出业绩吗?

  如果作为文化研究,呈现汉唐风貌,即使坐到地上,虽然不舒服也不美观,倒也只能影响一个小圈子。但产业的主导者去做这种事情,就一定要审慎了。

  不为泡茶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不为喝茶便利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

  但也不能太过于苛责这些设计者,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如果只是展位设计者职能的缺失,我倒不用写这篇文章。这种缺陷其实反映了从业者整体精神和意识的缺乏,很多人无意间都是认同的。“看上去也很美啊”,“好像少了点什么”,“好像哪儿有一点点不舒服”,少了什么?很多人其实来不及思考。但这正是要命之处,把“美”和“实用”本末倒置。

  林治先生不愧是“大茶人”,见微识著,洞见了这一现象。他在茶博会最后一天就发出一篇谈茶艺的文章,呼唤茶艺表演回归“茶汤”本质。目前茶艺表演吸纳了声光电的元素,利用科技的手段,借用了其他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泡茶的功能。同样的道理,陕西馆的特展也吸纳了先进的布展思想,只是忘了“茶”,忘了这是一场“茶”博会。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个时代病。

  03

  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市不愿意在“陕茶”旗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有意营造一个“小陕茶”的局面,分散了陕茶的整体资源,这对陕茶的整体发展会损害很大。如,红绿黑白齐步发展,没有产业规划的长远目光,茶企产品研发不站在陕茶的大局,而是指望填补当地县政府的空白。政府也沾沾自喜,以政绩邀功,忽视产业配套。还比如安康市运作汉阳陵世界第一茶的考古发现。汉阳陵发现的茶叶是陕茶共享的成果,为何要落到安康,落到紫阳,地方政府以学术研究的“推论”来实现这一“据为己有”的目的,窃以为实在不可取。所以,综上所述,你看出这里有“陕茶”一盘棋的思想吗?看不出来,各自为战。这是问题的本质!

  更糟糕的是,目前没有一种力量或者机制能协同这些地市的发展。

  以后的茶博会的陕西馆,能不能淡化地方行政区划。比如,把优秀的茶企都打散到其他馆,展位我们陕茶先挑,政府对茶企的补贴同样享用,让茶企直接去和国内一线品牌去竞争。其实很多来逛展的人对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喜好,只就简单的一点,陕茶比很多茶价位都低,可以抢来一部分市场。

  比如,建议在茶博会不要设陕西地市的茶叶推介会,比如像这种,泾阳茯茶推介会和泾河新区茯茶推介会,这能不打架吗?对消费识别又有什么好处?这是典型的窝里斗。其他汉中、安康、商洛的专场推介会也尽可不设。同一内容占用三场资源,同一番话,陕茶首席肖斌教授要讲三场,有必要吗?茶博会陕西馆可以做这种推介会,如陕西绿茶推介会,陕西红茶推介会,陕西茯茶推介会,诸如此类,还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买家。

  我这个建议能否实现,看来还是很难。这需要意识层面去解决。

  04

  但最后一个设想,你一定会认为我捅破了窗户纸,说到了点子上。陕西这么多文化大家,哪一个站在了陕茶宣传的主舞台上。如果这场茶博会的论坛,请来肖云儒先生做主旨演讲,请来贾平凹先生做主旨演讲,那会是什么盛况?我在今日头条发了平凹先生一篇文章《茶事》,平凹先生对陕茶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提到了陕青和毛尖,于是很多读者纷纷问,陕青是个什么茶,我要喝喝。陕茶与本土文化大家的距离竟如此隔膜,所以一定要检讨我们高层的胸怀。目前茶人的圈子太小了!有没有一种可能,先把陕茶全面系统正式地介绍给陕西文化艺术领域的名人,那么陕茶就厉害了。

  陕茶这片叶子已经很好了,但是欠缺宽度,欠缺厚度,欠缺和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工业设计、文博会展等领域的交差,所以导致很多陕西的文化资源不能在茶上落地,唱不响陕茶,这是产业主导者一定要注重的问题。这应该是“陕西馆”和“丝路陕茶文化节”要做的正事。

  所以最后一个请求,请认真阅读肖云儒先生《陕茶树立文化自信的“三个转化”》一文。这篇文章是《始翠山》序言的首篇。

  注:本文来源:始翠山;原创:奚斌锋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