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所及,再说说茶博会中的陕西馆

  第六届西部茶博会结束以后,我个人根据在此次茶博会上的见闻,进行了一次小结。我的专业是读陕茶,身居秦地,爱我陕茶,小结难免切到了行业的痛点。文章发布后,在业内形成了强烈的反响。文末评论中大部分内容都涉及到了每年茶博会“陕西馆”的问题,可见有识之士对茶博会“陕西馆”设置的集体诟病。“陕西馆”是个行业痛点,折射出目前陕茶发展的若干问题。茶博会就是聚光灯,舞台越大,看的越清晰,让这些问题暴露的很清楚。所以抓住大事件,做认真的反思和总结,我认为是值得的。

  01

  但有一个认识我很清楚,“陕西馆”不是终极问题。终极解决之道是陕茶精神。“陕西馆”设计不合理,是我们欠缺“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本文既然说“陕西馆”,那我们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先从技术角度谈谈陕西馆为什么这么遭受诟病。

  当然,一定要了解,终极的解决之道一定是陕茶精神和文化自信。如果上下各层不从这个层面解决问题,陕茶发展的步子不会太快。要说陕茶精神,肖云儒先生为《始翠山》撰写的序言《陕茶树立文化自信必须注重三个转化》,就是确立陕茶精神的纲领性文件。这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机会都能读一读,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自信,我们资源多,自信少,肖云儒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指路明灯。《始翠山》被多少人读过,我说起来可能有点寒酸,但这次茶博会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大家能仔细读读,一定会从历代先贤和当世大儒身上找到答案。

  郜随印先生也经常对茶企老板说,陕茶发展不要有汉中思维,安康思维,商洛思维,更不用说西乡思维、宁强思维、平利思维了。今天其实还要补充一个词,陕茶发展也不能只有“农业思维”。陕西的茶企,无论从战略还是战术,如果站不到“陕茶”这条起跑线上,都不会有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充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先看成功的案例,这就是泾渭茯茶。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茶,而是这个品牌真正成为了“陕西名片”。不成功的,各有各的原因,比如绿茶,我不点茶企名字了,你们可以自问,目前这些绿茶茶企代表的是哪个区域?它代表汉中?它代表西乡?它代表紫阳?答案很清楚了吧,这些绿茶茶企在公众场合的表现不是代表陕西,所以总是差强人意,成为不了陕茶的旗帜。当然绿茶之前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午子绿茶。虽然有绿茶茶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自己说和市场接受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差,这就是品牌的工作。

  02

  看评论里,每个人对陕西馆都有不同的观感,虽然同为诟病,也有不同的角度,我仅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

  每年茶博会,“陕西馆”是一个例行的设置。这一设置已经保留了十来年。在茶博会中,“陕西馆”是特装中的特装,如果要评选每年茶博会中的“创意和人文”大奖,非“陕西馆”莫属。陕西馆的设计,用地产上专业的术语说,叫“低容积率”,都赶上别墅的享受了。同比展会其他地方馆,也奢侈不少。但毕竟我们为东道主,或者主场,设计比别人好点,占地比别人大点,并不为过,这是个优势。但我们不可忍受的是,这种诗意的设计却对参展商极不人道。参展商的展位往往依景而设,纯粹成了景观的配饰,或者被划成鸽子笼,展位极为狭小,过道极为逼仄。参展的游客很难容身,更不用说慢慢品一杯茶了。

  去年的茶博会,我从b1馆穿到b4馆,这个有当时的文章链接。我不在这儿赘述了。印象非常差。我当时也逛很长时间了,也很累,到达B4也都两点多了。我专程来看一款“茶花茶”。接待的工作人员扑闪扑闪着大眼睛,就是不说话,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我当时就想,天哪,他到底经受什么样的蹂躏了。过道逼仄,空气闷热,工作人员稍微把腿一伸,你就别想过去了。这个情况,你还好意思去看茶吗?所以茶博会有陕西的参展商说卖的不好,这种情况你还指望它能卖的好吗?还有我印象很深的是当年商南的展位,本来地方就不大,六家茶企紧巴巴地挤在四周,展位设计的茶台竟然还席地而坐。让顾客席地而坐!这么小的面积,中间竟然还做成了舞台。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气愤,这种妖蛾子的表现全馆仅有。我不禁想问,你们副县长,茶叶局长来是不是也要席地而坐?我向来宽厚,但这个问题容不得姑息,一定要明确指出。这种布展,设计者自己可能觉得还很美,汉服,矮几,完全没有意识到已经超越了服务的底线。这和《人民的名义》中那个需要蹲的信访窗口有什么区别?设计者不换位思考,不服务群众,不以喝茶便利为首要条件,错把虚妄当创意,错把泥古当复古,错把不作为当低调,这给产业带来的危害非常大。消费者用脚投票,你还指望展会能出业绩吗?

  如果作为文化研究,呈现汉唐风貌,即使坐到地上,虽然不舒服也不美观,倒也只能影响一个小圈子。但产业的主导者去做这种事情,就一定要审慎了。

  不为泡茶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不为喝茶便利而设的展位怎么能叫茶博会?

  但也不能太过于苛责这些设计者,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如果只是展位设计者职能的缺失,我倒不用写这篇文章。这种缺陷其实反映了从业者整体精神和意识的缺乏,很多人无意间都是认同的。“看上去也很美啊”,“好像少了点什么”,“好像哪儿有一点点不舒服”,少了什么?很多人其实来不及思考。但这正是要命之处,把“美”和“实用”本末倒置。

  林治先生不愧是“大茶人”,见微识著,洞见了这一现象。他在茶博会最后一天就发出一篇谈茶艺的文章,呼唤茶艺表演回归“茶汤”本质。目前茶艺表演吸纳了声光电的元素,利用科技的手段,借用了其他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泡茶的功能。同样的道理,陕西馆的特展也吸纳了先进的布展思想,只是忘了“茶”,忘了这是一场“茶”博会。所以,不能不说,这是个时代病。

  03

  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市不愿意在“陕茶”旗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有意营造一个“小陕茶”的局面,分散了陕茶的整体资源,这对陕茶的整体发展会损害很大。如,红绿黑白齐步发展,没有产业规划的长远目光,茶企产品研发不站在陕茶的大局,而是指望填补当地县政府的空白。政府也沾沾自喜,以政绩邀功,忽视产业配套。还比如安康市运作汉阳陵世界第一茶的考古发现。汉阳陵发现的茶叶是陕茶共享的成果,为何要落到安康,落到紫阳,地方政府以学术研究的“推论”来实现这一“据为己有”的目的,窃以为实在不可取。所以,综上所述,你看出这里有“陕茶”一盘棋的思想吗?看不出来,各自为战。这是问题的本质!

  更糟糕的是,目前没有一种力量或者机制能协同这些地市的发展。

  以后的茶博会的陕西馆,能不能淡化地方行政区划。比如,把优秀的茶企都打散到其他馆,展位我们陕茶先挑,政府对茶企的补贴同样享用,让茶企直接去和国内一线品牌去竞争。其实很多来逛展的人对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喜好,只就简单的一点,陕茶比很多茶价位都低,可以抢来一部分市场。

  比如,建议在茶博会不要设陕西地市的茶叶推介会,比如像这种,泾阳茯茶推介会和泾河新区茯茶推介会,这能不打架吗?对消费识别又有什么好处?这是典型的窝里斗。其他汉中、安康、商洛的专场推介会也尽可不设。同一内容占用三场资源,同一番话,陕茶首席肖斌教授要讲三场,有必要吗?茶博会陕西馆可以做这种推介会,如陕西绿茶推介会,陕西红茶推介会,陕西茯茶推介会,诸如此类,还能更好的服务于专业买家。

  我这个建议能否实现,看来还是很难。这需要意识层面去解决。

  04

  但最后一个设想,你一定会认为我捅破了窗户纸,说到了点子上。陕西这么多文化大家,哪一个站在了陕茶宣传的主舞台上。如果这场茶博会的论坛,请来肖云儒先生做主旨演讲,请来贾平凹先生做主旨演讲,那会是什么盛况?我在今日头条发了平凹先生一篇文章《茶事》,平凹先生对陕茶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提到了陕青和毛尖,于是很多读者纷纷问,陕青是个什么茶,我要喝喝。陕茶与本土文化大家的距离竟如此隔膜,所以一定要检讨我们高层的胸怀。目前茶人的圈子太小了!有没有一种可能,先把陕茶全面系统正式地介绍给陕西文化艺术领域的名人,那么陕茶就厉害了。

  陕茶这片叶子已经很好了,但是欠缺宽度,欠缺厚度,欠缺和城市文化、城市建筑、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工业设计、文博会展等领域的交差,所以导致很多陕西的文化资源不能在茶上落地,唱不响陕茶,这是产业主导者一定要注重的问题。这应该是“陕西馆”和“丝路陕茶文化节”要做的正事。

  所以最后一个请求,请认真阅读肖云儒先生《陕茶树立文化自信的“三个转化”》一文。这篇文章是《始翠山》序言的首篇。

  注:本文来源:始翠山;原创:奚斌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