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群体种

找到约4,194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群体种产品

群体种茶园的天道与人伦

天道与人伦→产业结构→内部复杂分工→内循环→在地化产业生态。

天道:自然秩序。

人伦:社会秩序。

天人合一: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有机统一,中国人不改造自然,而是顺应天道尽人事,即“三分人事七分天”。

天道,就是相信大自然的自我进化能力,人四两拨千斤,用巧力,赞天地之化育,可与天地参,发挥天道之至善。群体种茶园,就是以大自然的力量来提升茶园整体品质与选育良种。多品种共生,混生混育,能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就是大自然的进化力量——天选之作!

天选的结果,进化出大叶、中叶、小叶,有苦茶、甜茶,有各种原生品种。原住民对这些天选结果进行挑选利用,即“天选人挑”,就是用巧力在天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现代茶学的育种也重视天选,但其不是顺应天道,而是破解天道(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化天选为人工(改造大自然),破坏天道,另搞一套人工系统,即“逆天人造”。

中国传统群体种茶园保留天道,即不破坏茶园的多品种共生,混生混育,与当地自然人文和谐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原生良种挑选培育、推广与分级开发,进行自然经济或商品化生产。因此,尊重天道的群体种茶园很混杂,而商品开发讲究标准化。中国传统茶产业利用混杂的丰富性,靠后天的挑选,来标准化、精细化加工。西方现代茶产业,认为群体种茶园品种太多,而且都是有性繁殖,性状会变异,品质不稳定,不利于标准化集约利用。故其认为群体种茶园没太大产业开发价值,是落后的产物,注定要被现代无性系良种茶园替代。群体种的价值,仅仅在于种质资源的丰富性,可作为母本培育性状稳定的无性系良种。

无性系良种的产业最大开发价值是,性状不受环境改变,种到哪里品质都一样,这样一来,就可以大规模推广种植。新茶园肯定要用无性系,群体种的老茶园也被单一品种的现代良种所取代。这种替代不但破坏了各地原生群体种茶园,加上外来的异质种植模式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冲突,等于破坏了当地独特的自然与人文。

单一品种的无性系茶园的大面积推广,是对全球各地原生茶文化的摧残。原生茶文化,以当地原生群体种茶园为基础,包括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与原住民村落文化。原生的东西被摧毁,当地就不能靠在地化单独发展,必须纳入全球化产业分工体系。也就是当地的产业内循环被强行终止,变成以原料基地的形式参与外循环。

原生群体种的品质,是“天选人挑”的品质,其品种性状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相适应,多年协调发展下来的结果是长期稳定的。但原生有性系品种离开当地环境,移栽外地,因环境改变会发生变异。因此,群体种具有在地化的性状稳定之特征,有助于打造一山一味,一山多味之山头茶。现代茶产业,认为一山一味,一山多味,是不能大规模推广种植与标准化集约利用的“杂味”,其要用单一无性系良种来替代“杂味”,以打造“千山一味”(一个良种),“千山多味”(多个良种)。因此,其不能忍受有性系因环境的不同而变之特性,将有性系群体种作为母本,改造成在任何环境下性状都不变的无性系良种。

中国人的观念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讲究物尽其用。中国人尊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虽然在“天选人挑”中强调主流价值,有广泛需求的品种,会被挑出来大量种植与加工利用。但茶园还是多品种茶园,并不是单一品种茶园,一些利用价值不大的品种,只是被边缘化,而不是完全消除,为原生良种让路。中国有兴亡继绝的传统,和而不同的思维,非主流只是边缘化,不会断绝化。而且,这些边缘化的品种,比如苦涩不堪的野茶品种,原住民还是会找到利用价值,比如药用,也就是尽量做到物尽其用,不因其利用价值不高,就用良种全部替代,总会为其保留生存进化的一席之地。用得不多,还是会延续地用,说不定若干年后,其价值被人类再发现,由配角成为主角……

中国的人伦,由等级与圈子构成,形成一种权力等级,亲缘与地缘圈子之社会秩序。

等级制度,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金字塔结构。名山群体种茶园权力金字塔:茶王、茶王地——单株——古纯——混采——生态小树(乔木)——有机台地。

这是一种权力等级分配,价值高的占C位,能分配更多的货币财富,即卖天价与高价。竞价稀缺资源,能不断抬高价格,茶王与茶王地存在名山茶的价格地王效应。

在等级秩序中,大家各安其位,大家都有饭吃,其体现在价值空间大,价格带宽,价格由高到低覆盖奢侈品、精品、大众消费品。茶王、单株、古纯虽然多吃多占,但拉升了价值空间,其不断炒高的价格,会拉升中低层价值,让混采、小树与有机台地茶都能溢价销售。越往上层产量越少,越往下层产量越大,从而做到了稀缺资源与量产的有机统一。

圈子讲亲缘与地缘,其价值,由核心圈子向外围圈子不断扩散。以冰岛茶的圈子价值传播为例,冰岛老寨是血脉纯正的顶级名寨,它的近亲就是冰岛五寨,也能因沾亲带故飞黄腾达。再往外,冰岛五环是地缘,靠冰岛老寨与五寨近,近水楼台先得月,享受了冰岛茶价值向周边地区溢出的巨大红利。这样一来,在亲缘与地缘构成的核心与外围的一层层圈子里,冰岛茶不仅惠及冰岛老寨,还惠及跟它有关联的系列圈子。这些圈子都可以大冰岛、泛冰岛的名义卖茶!

一个知名山头,至少可以带动十万亩茶园脱贫致富,打造公共品牌,孕育行业知名品牌。云南有十余座一二线名山,理论上至少可带动一两百万亩茶园,其善莫大焉……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群体种茶园的内生循环经济

群体种茶园价值:

整体不可分的集体价值(集体价值);

整体下的个体价值(个体价值);

失去整体,个体无价值,或者价值严重受损。

群体种茶园+原生态系统+原住民文化=山头茶整体价值

山头茶是整体,整体构成基本盘。基本盘在,个体价值随行情有涨跌,但不会卖成单一过剩茶园的白菜价。整体有托盘与抗大跌效应,整体有价值复合叠加效应。不是1+1=2,而是1+1=2的平方,即4。名山茶是整体效益打造最好的,实现了1+1等于2的立方,甚至四次方、五次方。故老班章、冰岛等顶级名山古树茶能卖天价,小树茶叶也能卖上千元。

茶园产值的算法逻辑——算术增长与几何增长:

无性系良种茶园是算术增长,群体种茶园是平面几何增长,群体种茶园+原生态系统+原住民文化之山头茶,是立体几何增长。

群体种茶园+茶山自然人文=山头茶

群体种先合后分,其分是“合中分”,不可离合单独分离。合:大中小叶、野生过渡栽培、苦茶甜茶=群体种茶园。N种个体整合起来,整体价值远大于个体。然后,整体价值赋能个体。这个“个体”,是“合中分”的个体,价值倍增。经整合的个体价值,远大于整合前的个体,或单打独斗的个体。

大规模推广的无性系茶园,其价值先涨后跌,起初种植面积少,供不应求,涨。逐利大量种植,导致供大于求,价格大跌。

群体种茶园的内生循环有二:一是生态经济循环,二是产业生态在地化循环。

群体种茶园,能产生自然低成本内生循环。茶是原住民的“懒庄稼”,维护成本低,低投入,高产出,懒人有懒福。

无性系茶园违反天道,过于人为控制,要维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农药化肥机械科技等高投入,不可持续。无性系良种,种十多年,就变成品质退化,产量下降,地力耗竭的地产老茶园,要挖掉重栽。而群体种茶园可利用上百年,甚至数百年,越老越值钱。

群体种茶园,利用的是顺应天道人伦的复杂生态种植系统,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内生循环茶园。无性系良种茶园,采用的是人定胜天的生态系统脆弱的单一茶园,属于高投入高能耗,不可持续,边际产出迅速下降的外来强行植入大自然的茶园。

群体种茶园,利用大自然与原住民人文,利茶农、小厂、小商与资本家提高全产业链附加价值。无性系良种茶园,损大自然与原住民人文,不利茶农小厂小商,利资本家的集约生产经营,但资本家也往往面临惨烈的市场竞争。前者是所有参与者获利,后者是大部分参与者受损,少数人得利。

群体种茶园,可至少卖十层逻辑,也就意味着产业可实现在地化深度开发,产业链、产业生态、利润与税收留在茶山,而不是茶山仅仅当成原料基地。

茶山博物馆,茶山仓,一二三产融合的茶庄园,茶山文旅项目,比如冰岛茶产业小镇,茶山周边产品开发,都是在地化产业集群留在茶山,茶叶在当地就能变成绿色黄金的杰作。

全球化,是一种中心与外围结构,产业链被分为高附加值环节与低附加值环节,跨国资本控制全球产业链条。其将有些国家和地区列为资源供应地;有些国家和地区列为零配件生产基地;有些国家和地区作为生产组装地;而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建立研发和品牌中心,将组装的产品在全球销售。

也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很难在一个地方或国家完成,而由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完成,每个国家和地区只能做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的工作。也就是大部分国家与地区丧失了独立生产与经营,赚取丰厚利润的能力。其穷还是富,自己作不了主,由操纵全球产业链的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决定。在国际分工下,资源国赚资源的钱,而且被跨国资本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决定,是廉价资源供应地,还是富得流油的中东石油国。工业生产国赚零配件与生产组装的钱,大多是血汗工厂,仅有少数核心零配件生产等环节能赚大钱。只有搞技术研发、金融与品牌经济,服务业先进的发达国家,利用跨国公司掌握全球产业链,才赚了大钱。

无性系良种茶园,因产业结构单一,很难实现产业链在地化生产经营,往往只能作为全球化的原料基地而出现。在大公司主导下的全国茶叶产业链,乃至全球产业链,能获丰厚利润的原料基地是少数,大部分只能沦为廉价的原料基地。

产业链在地化——茶山是金山银山

产业链全球化——茶山是原料基地

产业链在地化,并不是说要拒绝全球化,搞闭关锁国,而是在地化搞内循环,利用全球化搞外循环。也就是,茶山经济自成内循环,然后参与外界大循环,这样就能实现内外一体化跨越式发展。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茶叶无性系良种原子论与群体种整体观

搞课题研究,太耗时间,是时间慢养的结果……别人堆积各种材料,我想的是结构化表达,提炼一个解释框架,需要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我有个不成熟的观点,无性系良种是原子论,群体种是整体观。

原子论是造物主思维,上帝制造一个价值原点——原子,用这个原子就能推演出整个世界,故世界是神的旨意演绎出来的。现代茶学搞出无性系良种,就当大自然与原生群体种茶园是客体,或者是异教徒,要用良种这个原子重构全球的茶园,于是群体种茶园被消灭,西方人的绝对精神,以无性系良种的名义建立了上帝的茶园。

理解了西方的传统,就会明白科学的背后是哲学与神学,科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另一种迷信。

区别于原子论的,是黑格尔的关系论,即世界的本质并不是原子,而是关系,也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因果,单独拿出一个原子来说事,是说不通的,遑论通过一个孤立的单个原子演绎整个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的辨证逻辑,经马克思发扬光大成唯物辨证法。这种思维跟中国的佛道有相通之处,这就是黑格尔——马克思一脉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佛家的本来无一物,说的就是世界上没有原子,只有因果。道家的无中生有,有还归无,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但马哲过于重唯物与经济基础及斗争哲学,也非中国的传统,所以未来会有一个扬弃的过程……

在这种思想学术背景下,我想可以好好讨论无性系良种原子论与群体种整体观。

原子论的世界,可以拆分成一个个原子,故其可分析实证研究,是科学的缘起,这就是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现代茶学勃兴的原因。一个个原子,也就是一个个个体,强调个体的价值,个体间通过上帝制定的自然法则订立社会契约进行合作:尊重个人利益,有产权制度;重个人间的竞争,有自由交易市场;主张个体间以平等与自由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故有民主政治……

西方的科学,源自原子的可分割性、可分析性。西方的社会是原子的世界……

群体种茶园是多品种共生,混生混育,与当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其先强调群体的整体品质与不可分割的生态循环关系,再谈群体种茶园里的各个品种价值,比如大中小叶、野生过渡与栽培、苦茶甜茶等等。因此,云南的茶山,并不是一山一味,而是体现了群体种茶园的品种丰富性,在不同的地块与品种下呈现一山多味,百山千味。挑品种、挑地块进行分选加工,可得出不同的纯粹味觉极致体验。而将不同品种、地块,乃至山头的茶按不同配方组合拼配起来,又可以得到不同的醇厚味道。

总之,群体种茶园,分可以玩出不同的纯粹体验,合也可以拼配出N种醇厚味道。群体种茶园的体验丰富性、梦幻性,不是简单粗暴的无性系茶园可比的。故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功能价值单一,因量产与体验单调的局限很容易深入价格战的泥潭,很难提升价值空间。而讲整体价值的群体种茶园,带来体验的N次方,可以不断溢价开发,像不断转动的梦幻魔方一样,开发利用方式无穷无尽,与时俱进,不断提炼引领时代消费时尚的新概念,以群体种茶园为基础做大山头茶价值,最终以名山茶的名义进行多元化立体打造。

利用原子的可分割性与可分析性,现代茶学专家从传统群体种茶园中,挑出上帝的选民——具有高种姓基因的原生品种进行培育,将某些性状提炼到极致,并用无性系良种的形式,将上帝之手选出来的性状稳定下来,成为道心坚固的上帝选民——现代良种。然后,再用现代良种去传教,发起十字军东征,征服大自然与异教徒的人文世界,在世上建立基督的良种王国……

云南茶产业有三大产业思维结构:原住民茶文化的泛灵论,传统茶文化的整体观,现代茶学的原子论。

现代良种是原子论。作为一个原点重构世界(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现代良种推广,是对当地原生品种的摧毁,全部推倒重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与原生文化。这属于外来入侵,不是融入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而是挑战大自然,将自然与人文当成对立面,其维持的成本高,需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生态系统脆弱,不可持续。生态茶产业,就是对这种原子论的工业化集约生产的反动,要走可持续性的自然生态循环经济。

再进一步讨论西方原子论与东方整体观。说西方的世界由一个个利己主义的原子构成,并不意味着西方没有整体。西方的整体,是原子在高效结构下系统集成的整体。

理解西方的整体,首先整体是可分解的,分解成一个个原子。

其次西方讲功利主义的效率文化,利己主义的原子,为了自己的利益会与其他原子进行契约合作或交易,从而产生自发的自由交易市场、产权结构与契约型社会组织。

从这种意义看,西方的整体由利己的个体在高效率结构下自发系统集成而来,其有三个核心要素:利己的原子,自发的高效结构,系统集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一种自发的高效产业结构,从而通过工业革命,科技与产业合谋,突破了农业社会的千年内卷,将人类社会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惊人财富。

其三是,西方的整体是可分割的,一层层分下去,最小的单元就是原子。原子就是世界的本源,或本质,原子在某种结构下,经系统集成就构成了世界。追究到原子,不再追究,就是唯物主义。要说谁给了原子第一推动力,就进入了先验的神学,上帝创造了原子,并将之作为创世纪的价值原点,演绎了整个世界。虚拟的计算机世界,其实是人类变成了上帝,用电子这个原子在创世纪,阴阳电子的二进制就可以推演世界。

其四,西方的整体是可进行理性分析、实验与事实验证,故其诞生了科学思维,这是东方欠缺的。

其五,西方将复杂的大千世界,纳入功利主义的高效结构中,进行系统集成,是削足适履,使得人与大自然关系紧张,人类社会工具化、异化。也就是说,西方的原子论堆砌的整体世界,是外生、异化与排他的,高效但不和谐,充满了矛盾,紧张而不可持续……

东方整体观,与西方原子论的先分析后整合的整体,其最大区别在于东方的整体靠“观”。此观非西式思维的观点、观念,而是其所谓的东方神秘主义,不是上帝的神启,而是天人合一,不用概念分析的理性知解,而是天人感应的体悟。也就是说,东方人的整体,是不可知解的,只可观照的,只可意味,不可言传,非感性与知性,而是悟性层面的……

东方整体观,与西方整体的第一个区别,不是可知解的原子世界,而是悟性观照的世界。第二个区别,西方是自利的个人主义构成整体,东方是人伦与天道秩序下的集体主义。人伦,是推己及人,上下各安其位,亲疏有别。天地君亲师,就是天道与人伦的统治秩序。天道的关键在于,人参赞天地造化,与天地并列为参,为天人地三才。即人是参与自然的演化,而不是改造自然。这就是东方的人与人,人与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义,从而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许多人以为科学研究的是本质,因为随着研究的深入,可由局部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接近。这就是西方哲学的可知论,也就是人通过感性与理性的手段是可以认识世界的本质。但有些大哲,比如休漠、康德,对此表示怀疑。西方认识世界是主客两分,而不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人在天地间进行观照与感应。人作为主体,而将外界作为客体来认识。康德认为,人能感受与知解的只是现象,而不是物自身(本质)。感性与知性,是认识不了物自身的。科学研究的是现象,而非本质。既然人心认识不了“物自身”,西方只好交给神学,感性、知性到不了的地方,就用神性到达。

但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重实用,太玄的东西存而不论,数理逻辑与科学主义一统天下,科学与经济决定论成了全球新的世俗化宗教。对于“物自身”,中国人用悟性而不是神启来整体把握,从而形成不同于西方的传统……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4,09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