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源于

找到约1,65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选茶5禁忌 藏茶6关键 普洱茶收藏既要「买对」也要「藏好」

为何普洱茶称作可以喝的古董?就是因为普洱茶区别于其它茶类,它可以陈放并转化,且越陈越酽的特点!近年来兴起了一波普洱茶投资热潮,懂得不懂得的都一股脑的扎进去,买茶藏茶一时兴起,妄想几年后翻倍,全无茶叶知识以及收藏的注意事项,只带钱来,不做功课,盲目跟风,可想而知,到头来肯定一场空,除了给普洱茶圈留下一地鸡毛,还有就是警醒后来者尔尔。

藏茶,优质的茶叶和收藏注意事项,缺一不可,另还要稍微懂得茶叶的一些知识哦,就算这样也不能说是万全之备,收藏茶叶过程中并不是不管不顾,还要应对一些突发情况,学会去解决~

接下来,“小茶控”列举一些新晋茶友说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怎么选茶?哪些因素影响茶叶的收藏品质?可以参考一下,以免“毁好茶”还有“徒劳”!

选茶五禁忌


藏茶除讲究经验外,还可以运用排除法,一步一步的分辨哪些普洱新茶的品质适合收藏,哪些不适合。接下来列举的五个大坑可供参考:


不要绿茶气息


带有「绿茶气息」的茶饼,可能不是传统晒青普洱制法,把茶饼按照绿茶制法弄成香香甜甜,目的为了吸引新手消费者,当下买回家去冲泡。殊不知,这些「绿茶茶饼」并不具备「越陈越香」的能力。

不要极多毫芽

(请留意「极多」二字)


银毫嫩芽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过犹不及,拼配的茶芽分量必须恰到好处!配方就是平衡嫩芽、茶叶和粗叶的比例,拼出理想口味,陈化成经典。银毫嫩芽的问题在其本质:新鲜时鲜爽幼嫩,新手最爱;但陈年普洱茶讲求味酽,非娇嫩的口感。因此,极多毫芽陈化后会显水质薄弱无力感。

不要没滋没味


就是茶汤淡如开水,即使久浸还是没茶质,只比白开水略好,这是「揉捻」不足的后果。「揉捻」是制茶的工序其一,透过外力(人力或机械)对鲜叶搓揉使茶叶细胞组织破损,促使茶汁附于叶面,提高茶汤浓度。揉捻太少不出味,揉捻太多会苦涩,茶汤粗糙。因此,揉捻度也得把握得好。


不要死苦不甘


陈年普洱茶那陈年回甘是醇厚慢慢渗透的甘醇,迷人的,这需要适当的苦涩,但初学者却误以为只是苦味,以为越苦越好,这并不正确。不合格的新茶,如苦味强烈,留口久久不散,存上几十年还是那么苦,就像恶魔缠绕。那又何必存茶几十年呢?存茶就是为了喝满口苦茶吗?陈化要苦,但那是能转化的苦。

不要茶质薄弱


茶质薄弱并不会像「没滋没味」的茶饼淡如开水,薄弱但还是会有茶味。这就是「茶质薄弱茶饼」最迷惑新手,最易买错。「茶质薄弱」的茶饼外观上难分,外表可与好茶相近。唯只能靠开汤判别,需要丰富的经验。汤薄者茶质入口水水的、稀薄的、不会味酽浓稠的!丰厚之汤却像棉花,厚作一团,不会如开水般散开。

强调「买对茶」重要,是因为「人生有多少个十年」?就算藏茶如何正确,二十多年后存不出好茶来,是多么的沮丧,失去了自家藏茶的本来意义和乐趣。

PS:为啥收藏普洱茶,茶圈都建议古树茶为上呢

古树普洱茶优于一般的普洱茶,源于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时光馈赠与它的丰厚的内质。

植物是靠根吸收养份和水份,根深、生命力也就强,吸收养份丰富充足,反映在叶面上是肥厚有光泽。说古树茶,并不单单只是其树龄长而已,反映到普洱茶上,则是其茶叶中所含物质的丰富,我们称之为「老枞」。

如果是在同一生态之中,古树茶要优于小树茶,这里所指的同一生态,是大家都不施化肥、农药,或⼤家都使⽤相同的化肥、农药;如果不施化肥、农药,小树茶会显得淡而涩,如果使用化肥、农药,小树茶会⼜苦⼜涩,这就是古树茶不平凡的优点之⼀。

另外,如果没有可靠的茶源,可以先从茶样儿筛选哦,免得买的普洱茶不对自己口味,或者买到趟雷的茶叶,然后再考虑入手成品:

传送门:一次性体验七款不同古树茶 小茶控品鉴包给您味蕾前所未有满足感


藏茶六关键


茶叶的陈放转化和茶叶的保鲜,是一体的两面,如何使茶叶陈化但不变质,是存储茶叶的关键因素,因此减少茶叶的劣变,才能将茶叶导向优质的陈化,导致茶叶劣变因子主要包括:吸收异味.茶叶含水量.光线.温度.氧气.时间等。


茶叶本身的微细结构乃由许多疏松多孔的物质组成,从茶叶表面到内部可以观察到许多毛细管,外在的空气、水气很容易透过物理现象被吸附。此外,茶叶含许多极性与非极性成分,如多醣类、多元酚类、脂肪酸……等,这些成分对空气中之极性与非极性有机分子具强烈吸附作用,因此茶叶很容易吸收空气中之异味物质。所以一定要注意茶叶贮藏地点是否有异味,否则茶叶就会变成高级的除臭剂了。


茶叶的吸湿性很强,当茶叶吸湿至含水量超过7%时,很多不利茶叶质量之化学变化会加速进行;含水量超出12%时则茶叶开始长霉,因此保存茶叶时含水量应控制在5 %以下。空气相对湿度亦影响茶叶吸湿速率,当相对湿度低于50%时,其吸湿速率较为缓慢,随着相对湿度提高,茶叶吸湿速率亦提高。茶叶贮藏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不超过15天即发生变质。

普洱茶的存放方式除了「干仓」,即存放于通风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外,为了催化新茶快速陈变,也有以「湿仓」贮存者,即将普洱茶放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之中,有时还会泼水,若湿度适中,可产生熟茶的醇厚味道,但是,若湿度控制不当,易加工出质量不良的湿仓普洱茶。

因此,虽然高湿可以加速茶叶陈化的速度,但为确保陈年老茶质量往好的方向变化而不劣变,仍建议贮放于低湿环境较为保险。


3. 光线


茶叶所含许多成分对光线十分敏感,如儿茶素本身怕光,叶绿素遇光则易再氧化脱色,类胡萝卜素及一些与香味成分有关之不饱和脂肪酸遇光易再进行氧化分解,截至目前已知茶叶照光后为导致劣变速率最快之因子,即使轻微之光照(50Lux以上)亦可使茶叶质量劣变。

许多食品照光后会产生「日光臭」,茶叶亦同,最典型的生成物化学成分为博伏内酯(bovolide,为一种酮类),此成分可做为茶叶是否经过光照之判断依据,因此,隔绝光线是保存茶叶防止劣变的必要措施。

4. 温度


贮藏温度越高,茶叶劣变速率越快,高温使茶叶质量相关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对绿茶而言,贮藏温度过高不仅成茶鲜绿色外观极难保存,茶汤水色亦会褐变。对清香茶而言,高温加速香气成分挥发。因此,陈放老茶应适度通风,避免环境温度过高或温差变化太大,以免影响茶叶质量与茶汤活性。

此外,烘焙会使茶叶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改变茶叶风味,当烘焙温度超过100℃,会使茶叶带有熟味(烘焙味),而120℃以上温度长时间烘焙,易使茶叶碳化而带有火焦味,茶叶成黑色卷曲状,叶底无法开展,因此,老茶应避免高温烘焙,以免破坏老茶的韵味。

若茶叶受潮,以80℃以下温度干燥,茶叶化学变化极微,是较佳的处理温度。



5. 氧气


茶叶所含许多成分,在有氧气的环境下,进行氧化作用,而改变质量,如叶绿素之氧化裂解、儿茶素氧化与聚合、抗坏血酸氧化再与胺基酸作用形成褐色成分,及一些与茶叶香气有关之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醛、醇类等挥发性成分等。因此,茶叶若要保鲜,则最好隔绝空气,如真空包装或放脱氧剂,但若要陈放老茶,则应有适度的空气,使与茶叶陈化相关的化学反应得以进行。

6.时间


虽然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使茶叶劣变或陈化速度不一,但基本上,良好保存且自然陈化的茶叶,随着时间增加,演进历程相似。在贮藏初期,会产生一些异味,如陈味、油耗味、酸味等,而风味上较酸涩一些,需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使茶叶酸味、涩味逐渐降低,再转为醇和,且产生特殊的香气。

然而茶叶的陈化并非无限期的,在一定的期限内的确会越陈越香,但当茶叶中的成分氧化过度,茶叶的质量就会下降,当内容物氧化殆尽,茶叶转为无味,而丧失品饮的价值。因此,当茶叶陈化已达最高质量,则应加以保护,如密封,以减缓劣变。

茶叶的良好转化不仅需要优质的原料,还需要适宜的陈放环境,不然的话,就算再好的茶也会毁在自己手里,功亏一篑,不仅浪费了好茶也徒劳了精力。



非共识:如果陈椽在世,一定会同意将普洱茶踢出黑茶类

普洱茶在六大茶类的分类中属于黑茶类?这个问题在茶学界有争议,目前都还没有定论。今天给大家分享邹家驹《金戈铁马大叶茶》中文章《学者风范》部分,对普洱茶该不该属于黑茶,以及黑茶和普洱茶的异同,都有阐述,另外也能感受老一辈学者的风范。


沈柏华老师打来一个电话,听语气,情绪很激动。沈老说他要联络陈椽教授全国学生来反对普洱茶从黑茶划出去。我急了,心想这不误了普洱茶的大事。说了一会,弄明白,茶业协会召集茶业专家开过一个会,讨论普洱茶不属于黑茶的问题,为普洱茶茶国际研讨会准备材料。云南第一个茶叶高级工程师谭自立老人几十年前同陈椽教授有过分歧,他反对将普洱茶列入黑茶类。他建议按发酵茶、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和后发酵茶来分类。这样就可以把全国各地生产的、具有后发酵特征和耐久储藏的茶叶归为这一类。


86岁的谭老在会上也有些激动,说重新划分阻力很大,因陈椽教授的学生多,影响大、有人传话却传成谭老在骂陈椽教授的“徒子徒孙”,怪不得引得沈老师一肚子不高兴。我拼命拆火,“别急,别急,沈教授,学术问题嘛,有话慢慢说,我在思茅参加茶叶节筹备,回来咱们好好聊聊。”我解释了会上讨论的情况,澄清谭老没讲过那番话。感觉得出,沈老的气消了许多。


我想起来,开研讨会前,协会副秘书长方可着急地告诉我,沈老师反对普洱茶不是黑茶的说法。他说沈老师是陈椽教授的学生。我劝方可别急,说你不也是陈椽教授的弟子,你请沈老写一篇坚持普洱茶属于黑茶的文章。论点摆明了,最后オ会有结果。文章多,研讨也会热闹一些。过几天,方可回电话,说沈老不准备写文章了。看来普洱茶闹独立,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新观念的诞生同老观念的消亡一样,是会有一个较为痛苦的过程。


在一次茶事活动上,我遇到了沈老师,我们交谈了一下午。沈老师主教制茶学,对黑茶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黑茶是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产区广阔、产销量大、花色品种很多。各种黑茶制法,都是通过做色渥堆,在高温、高湿的外因条件下,内含物质才能发生显著的变化,形成其品质特征。湖南黑茶地始于安化。据记载,光绪年间,安化最盛期年产约14—15万担,而安化黑茶最早产于苞芷园。属于黑茶的湖北老青茶,又叫洞砖或川字茶,出现在1890年前后,产于湖北的成宁、蒲圻、崇阳、通山、通城、嘉鱼和湖南的临湘等地。四川黑茶分为“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清乾隆时期,规定雅安、天全、荣经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康藏,称“南路边茶”;灌县、崇庆、大邑等地所产边茶专销川西北松潘、理县等地,称“西路边茶”。现在四川边茶用的是“做庄茶”的加工程序:干燥前还要经过较复杂的蒸揉及渥堆做色。广西六堡茶的渥堆程序也大同小异,只是完了用烘炉松柴明火烘焙。


陈椽访问云南农大园艺系茶叶专业

转拍自《金戈铁马大叶茶》


沈老师的茶叶知识令人敬佩。1979年,安徽农学院陈椽教授主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制茶学》。在审定修改此茶业专业用教材时,特邀请云南农业大学茶果系制茶学教师沈柏华协助修改。怪不得沈老对黑茶的情况这么熟悉。


79年第一版《制茶学》,沈柏华参编

晓德书号藏书


我谈了自己的看法。现行的黑茶加工工艺,做色渥堆都发生在杀青之后和干燥之前,与完全走完绿茶工艺程序再自然陈化或渥堆发酵的普洱茶不同。从思想认识和市场效果来看,茶叶历史上没有哪一个茶类像普洱茶今天一样,理论体系不清、物欲横流、充满商业浮躁,尽管近年来销量在节节上升,但顾客面对混乱不堪的市场还是时时发出疑问:到底什么是普洱茶?其他茶类理论脉络清楚,没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商品,是社会转型期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我觉得,除了相同的社会因素外,还因为普海茶沉寂多年,刚处于上升时期,社会对其全貌还认识不足,因而出现较多赝品假货。深究下来,普洱茶归入黑茶类是主要原因之ー。历史上,普茶没有得到个恰当的位置。普洱茶源于绿茶类的晒青毛茶,经过漫长岁月的自然发酵陈化。50年代以前,普洱茶形成过程中没有人为的加工和工艺,因而没有被以加工工艺来划分茶类的茶叶分类书籍关注过。中国茶叶理论界按不同的加工工艺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黑茶、黄茶、白茶和乌龙茶六大类。黑茶没有做完绿茶的规定动作,在工艺上同録茶完全不一样,因而单独列了一类。普洱茶的出身,没有附上加工工艺的出身证,成了名副其实的黑人黑户。50年代初,香港出现人工渥堆发酵普洱茶工艺,分类问题才被提上日程。又因“渥堆”两个字,绿茶之后的再加工和微生物发酵的特性被泯灭了。1974年,云南第一次正式用人工渥堆工艺生产普洱茶。尽管普洱茶与黑茶不同祖同源,却被生拉活扯在一起。理论上错位,造成实践上的混乱。其他茶类,概念清楚,从来没有如此多的纠纷。普洱茶身无居所,寄人檐下,得不到充分发展,归于黑茶后,地位不清,概念不明。


沈柏华与陈椽的合影

图中人物

前排左起:索绪青  陈椽  王丽娟

后排左起: 沈柏华  郭士强  施云青

图片转拍自《金戈铁马大叶茶》


看沈老师不出声,我来了劲,继续往下说,“普洱茶在中国茶叶分类上的尴尬位置,导致普洱茶界思想异常混乱。中国茶叶界应该给普洱茶一个恰当的名分。黄茶加工工艺接近黑茶,只是渥堆时间不同,市场占有率和自身影响力都不能同普洱茶相提并论。然而,黄茶有了自己的‘名分’。我觉得,是该在人口普查为普洱茶补办户口了。”


沈老突然问我,“你知道黑茶最早是什么样的加工工艺吗”?


我被问懵了,回答不出来。其实我只研究了黑茶的工艺流程,根本没有去探讨过历史。现在不是普洱茶的位置尴尬,而是我尴尬了。我没有办法去直接回答,只有答非所问地说:“我只是希望普洱茶计划单列,能有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一面说一面想,沈老搬历史,怕是要断了普洱茶独立的路。


“唐宋期间,茶马互市的茶,系蒸青团茶,属绿茶类。”我仔细听着沈老的讲述,争取每一个字都听清楚。“黑茶生产始于明朝,嘉靖三年(公元一五二四年)明御使陈讲疏奏云: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官商对分,官茶易马,商茶给卖’。”沈老师虽然上了年纪,讲话还是掷地有声。“16世纪以前记载的黑茶,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做色后蒸压而成”。


姜还是老的辣。看我一副沮丧的表情,沈老似乎是安慰,实则讲的是实事求是的话:“过去四川边茶原料,杀青后未经蒸揉渥堆而直接干燥的,称‘毛庄茶’,现在已经被干燥前蒸揉渥堆的‘做庄茶’替代了。”“安化黑茶不用说了,从现在还在使用的《制茶学》教材也可以看到,湖北老青茶的渥堆过程也发生在干燥前”。


我松了一口气,返家的路上还在回味沈老的话:“了解历史不是要责备历史,要从现状,要从实际出发”。


几个月后,云南科技出版社送我一本《云南普洱茶》,20页有沈柏华老师的一一句话:“我讲几个问题。第一,普洱茶定义省标给出的是正确的。第二,中国茶基本茶类分为六大茶类也是正确的。第三,普洱茶划入黑茶类是不正确的,但有它的原因。包括南路边茶、西路边茶、湖北老青茶都是经过后发酵的,都划入黑茶类,湖南黑茶也有一个阶段,解放前后不是在初制中直接渥堆,后期才改变工艺,95年我在雅安,他们大量制作毛庄茶,也就是晒青毛茶,然后再渥堆,制成金尖、成砖。西路边茶从树上剪下来,晒干,拿给灌县茶厂,炒过后渥堆、发酵,也是黑老青茶。我亲自在赵李桥看到他们后发酵,只是程度不同。现在看来把普洱茶等同路边茶、西路边茶、老青茶划为黑茶类是不正确的,但有其历史原因,是历史造成的外国人将红茶叫做黑茶( BLACKTEA那是外国人搞错的,按我们的现代分类不能等同省标这个概念,我认为是对的,云南大叶种后发酵,内质、香气、外型、滋味么样,这个就是普洱茶。如果倒回去说皆普茶,普洱红茶、普洱绿茶、普洱茶,普洱产的都是普洱茶,概念就错了。这就排斥了临沧的、西双版纳的茶。历史上普洱茶是什么呢?普洱茶膏,还有一种是清汤绿叶的。现在是2004年了,我们要搞茶分类,茶叶不搞分类就不清楚。不是100年前了,都是普洱茶,各种茶要按制作过程、内质特点搞界定,刚才有一位讲不界定,就讲青饼、青沱都划入普洱茶,我认为是不确的,容易搞混淆。”


陈椽“六大茶类”分类法,转拍自《黑茶通史》


“1951年,茶叶分为八大类,花茶和紧压茶各列为一类。1952年,陈椽教授将茶分为六大类,花茶和紧压茶列为再加工茶类。”沈老师耐心地向我解释。1952年,复旦大学农学院搬迁沈阳,因东北无茶,茶学系并入安徽农学院。分手时,陈教授签了张照片送给沈老。


陈椽题赠沈柏华,转拍自《金戈铁马大叶茶》


沈柏华老师认真地对我说,“陈教授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学者,如果还在世,他一定会同意将普洱茶划出黑茶类。”



以上内容整理自《漫话普洱茶:金戈铁马大叶茶》一书,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内容仅做分享,版权归作者及出版社。


——本文来自晓德书屋,感谢作者付出,但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解码云南古树普洱茶

     解码古树茶,不求最全但求更全,一纸古茶宝典,让江湖淘茶的你我,多一分安心!


古树茶是什么?

    古树茶,一般指古树普洱茶,是普洱茶的一个细分市场,它代表云南普洱茶的最高品质。那么问题来了。多大树龄的茶树才算古树?云南普洱茶的古茶树比其他茶类优胜在哪里呢?

   一般而言,100年以上的就算是古茶树了。(骨灰级茶友一般认为一百年到三百年只能算“大树”,三百年以上才能称之为“古树”。但古茶树的树龄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跟植物学、地理地貌、自然气候、历史都密切相关。茶树树龄根本无法明确区分,这样的细分也不太具有实际意义。)



   可能,你会有疑问,100年和99年的古茶树品质差异很大吗?其实古树茶树龄的时间界定,是有特殊的历史原由的。

   近代云南大量种植茶树,是在清道光之前(1820-1850),从清末开始云南茶区多有战乱、瘟疫等发生,茶树的种植栽培自然陷入停顿;直至民国初期(1912),方开始在凤庆地区种植生产红茶;西双版纳地区大量种植茶树已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事情了,1983年前后种植群体种,到了1986、1987年开始种植良种茶扦插苗。由上可看出,云南两次大规模种植茶树的历史,中间有大概近百年时间的空档。以100年为基准进行计算是合理的。



古树茶  好在哪里?

     古树普洱茶优于一般的普洱茶,源于它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时光馈赠与它的丰厚内质。

   首先,古茶树生长环境远离人类居住的地方,清幽纯净,没有任何现代文明的污染。古茶树周边地区植物的多样性、原始性保存较好,古茶树千百年与自然和谐共生,自身已经具备了抵抗各类病虫害的能力,无需使用农药,没有农残的担忧,更天然健康。

   其次,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古茶树身长多高根扎多深,所需水分及营养都是靠树根的自身去完成。它们生长的地方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常年有一层厚厚的覆盖物,土壤质地疏松、结构良好且有机质含量丰富,古茶树的根部将这些自然腐殖质和地下深层土壤的养分都转化为了自身的营养物质,因此古茶内含物质丰富,矿物质也相对较高,香高味浓。



   再者,古树茶的品饮价值更高。古茶树生长之处,莫不山高谷深,云雾萦绕。山高,则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较高,光合作用强,芽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的数量多;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少,保存较多的有机物的同时,茶树体中的果胶物质充分发育,芽叶中果胶含量会增加;云雾多,则增强了漫射光,茶树为喜阴植物,如此叶片无折卷或折卷少,叶色深且更具光泽,叶绿素含量更高,光合作用更强,生成的有机物(糖)更多。芽叶中芳香物质及含氮类鲜爽物质如氨基酸增加,粗纤维含量减少,涩类物质的茶多酚相对平衡,因而古树茶茶汤饱满度好,苦涩味均衡,芳香度和鲜爽度高,口感更醇厚,汤质层次丰富,耐泡度好,韵味更加悠长。有人说要少喝新茶,刺激性大。古树普洱茶却是一个例外,新茶品饮价值同样很高,它茶质柔和温润,碱性物质比例适中茶汤细腻,并不会对人有什么不好的刺激,脾胃比较弱的老人和小孩都可以放心喝。



   最为重要的是,古茶树是稀缺性资源。它仅分布于云南的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散落而居,片状分布,山险路远采摘难度大,又之采摘春秋两季,产量十分稀少。它内质丰厚,天然健康,追求者又不计其数,更增加了它不可多得的宝贵属性。

   另外,从树种而言,茶树分为乔木和灌木两类,种子生和扦插生两种,种子生的乔木茶树每一株都有不同的味道,耐病性、抗虫、抗传染性比较强;而扦插或压条种植的灌木茶,不光是口味的丰富性比不上乔木种子生普洱茶,更有物种易退化的缺点。古茶树一般是不经过人工干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乔木,本身品质就比较高。


高品质古树茶的标准是什么?

     影响古树茶品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自然环境、树龄等自然因素之外,原料、工艺、仓储是主要因素。



       首先,看原料的真诚度

   因为稀缺内质更丰富,古树茶价格比一般的台地茶要高。又因知名度等因素,名山名寨的古树茶价格会更高些。

   高利润的驱使下,古树茶的“纯度”全凭良心了。一个古茶饼357克,如果掺入几十克台地茶,利润也是相当可观的。而一般人根本品评不出来。并且因为云南地质地貌的特殊性,一个片区的古树茶有可能呈现出不一样的口感,所谓纯料是一个比较有风险和有待商榷的事情。云南那么多山头,又细分了如此多的村寨,每一处的原料如此稀少,每一个商家分一杯羹,每一家又可以制作多少纯料的古茶饼呢?去茶山的时候,实地看一下,算一算茶山的实际产量和市场上流通的纯料,心里就有一些谱气了吧。

   一般意义上而言,古树纯料还是基于能够提供给小众品饮的商品。所以说比起挂羊头卖狗肉,只要是真古树,“古树拼配”还更靠谱一些。

   那么怎样保证你所选择的古树茶,每一片叶子都是真的?鉴于茶农大小树混采现象已经泛滥,选择不收毛料、深扎源头、有采摘标准、纯手工一锅一锅炒茶的茶企业,总是不会错的。


      其次,对比制作工艺。

   如果说古树茶是一道大餐,那么有了好的食材——古树鲜叶,必须要有好的工艺才能就它的美味。

         传统普洱茶加工工艺包括:采摘、委凋、杀青、摊凉、揉捻、太阳晒青、剔捡、称茶、蒸茶、压茶、定型脱模、干燥、检验、包装等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细微差别都会造成品质的千差万别。可以说工艺决定了古树茶品质和后期转化的空间。

   而古树茶稀少娇贵,要得到高品质古茶,必须全程采用传统手工耐心制作。手工饱含中国人情的温度,与机械化制程的茶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是无法解释的奥妙。对比一下你便懂得了:

        杀青是制作晒青毛茶最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有三:快速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挥发青草气,促使茶叶芳香物质生成;蒸发水分,使芽叶柔软利于后序揉捻。

   杀青时间视芽叶老嫩,一般在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杀青时手法的轻重、翻炒的频率都会影响杀青效果。云南大叶种,芽叶肥大,含水率高,在杀青时更要注意闷抖结合,杀透杀匀。若锅温过低,叶温升高时间过长,会使茶多酚发生酶促反应,产生“红梗红叶”,茶汤味苦涩明显,会有闷馊味。相反,如果温度过高,叶绿素破坏较多,会导制叶色泛黄,甚至产生糊焦边、斑点,影响茶汤的清透度,甚至使茶汤出现烟味。

   传统手工的杀青用的是铁锅,条件好的一般用铜锅,铜锅升温快,温度稳定,杀青品质的稳定性也更容易保持。同时为了避免茶汤出现烟味,杀青的锅台最好是炉灶分离。尽管云南少数民族兄弟是最懂得制茶的人们,他们的技艺无需担忧,但铜锅是一般老百姓用不起的,受制于条件,他们也不会炉灶分离做茶。再别听人忽悠你烟味是判断老茶的标准或者是地道手工的标准了,高品质普洱茶从来不会有这种瑕疵。

   传统手工杀青,是一锅一锅炒出来的,工作效率低、木柴耗费大、人工成本高,为了产量和更高的利润一般茶企根本不会这样做。机械杀青速度快,但是温度高杀死氧化酶的同时也将利于茶叶后期转化的多重微生物杀死,新茶很高香、鲜爽,却已经丧失了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性。泡开了来看,茶汤一般浑浊多黑点,叶底带斑或有糊边,汤味闷苦涩感明显。真正古树茶,怎么舍得这么糟蹋呢。

   同样,如果茶叶不是晒干,而是机械烘干,品质也会大打折扣。烘干机内温度高达130℃以上,只需要六七分钟时间,便可结束茶叶的干燥过程。高温杀死了茶叶内残余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凝固了茶叶内的多酚类化合物,中断其进一步发展变化的条件,或改变了发展变化的方向。科学家就多酚氧化酶的动力学性质作过实验,最适宜的温度为37℃,极端温度60℃,超过60℃以上使酶迅速失活。烘干机让普洱茶失去生命,这种茶基本已经没有存放的价值。

   选茶的时候,要记住不是石磨压制就是“传统手工茶”,真正的手工是要沁入古树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也并不是所有的手工制作都代表高品质,什么人做茶是非常重要的。世居古茶山的少数民族制茶师傅们,传承了最古老、最地道的手工制茶传统,他们最了解自己的茶叶子,因而能做出最完美的古茶滋味,任何人或者现代所谓的制茶文明无法超越。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已经有这么一家茶企业,亲自请来少数民族制茶师傅来全程做茶,回归最传统的方式,用最笨的方式,获取最高品质的古树茶,真可谓最“笨”的做茶人了。

       当然之前说的是建立在茶企是“做茶”的前提下,现实是很多茶企是在“收茶”,根本就没有在做茶。

   做茶需要的东西很多,就比如上述的“杀青”这一个环节,所需要的东西就很多:杀青锅、制茶师傅、竹篾、硕大的柴火房等等,更不用说,茶叶采摘季,批量做茶时所需要的阳光大晒场,没有自己够大的古茶坊,是无法执行的。山高路险,材料运输不便且昂贵,人工价格也高,建设一个古茶坊需要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的投入。为了降低成本,很多茶企便省去了这些,直接从茶农家收来晒青毛茶,蒸压后贴上自己的品牌便是了。这便是市场上所说的“百家茶”。

 每一个茶农家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制作晒青毛茶的水平不一,也不好衡量判断。先不说加工环境是否清爽干净,只说这制作过程吧,杀青时,有没有杀均匀呢?一锅炒完有没有洗锅?揉捻的时候,是否揉到位了?晒青的时候,是不是让每一片叶子都充分沐浴阳光了?实地去看过你就知道,茶农家并不是很宽敞,天气好的时候,竹篾端出去晒,但为了省事基本是在搭建的塑料棚里面,一层一层码在架子上阴干的。这样的茶会有一种青涩味,香气很闷,茶汤也比较浑浊,品质参差不齐,后期口感转化不一,品质自然不敢说高。

   而晒青毛茶品质成败就看此“晒青”一举了。若是场地够大,竹篾一排平面绵延出去,离地充分晾晒,每一片叶子都饱蘸阳光,每一片叶子便都会散发最纯正的茶香和滋味。这也就是为什么要依山而建设古茶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由了。

   或许你会说,晒青的时间要七八个小时充足日晒,人不可能一直盯着吧,外一下雨了呢。其实我们制茶的祖先是何等聪慧,每年的采茶做茶的季节,就比如三四五月份,是西双版纳古茶山气候最好的时节,雨水少,白昼时间变长,都是晒青的最佳时节。

   另外,依山建坊,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为了能保证古树茶的高品质,让古茶树鲜叶得到及时加工制作。众所周知,古茶树一般生长奇峰峻岭的深山,山路崎岖而难行,鲜叶采摘后,要走几十里路运到山下的茶农家里面加工。不能及时一定厚度摊开萎凋的鲜叶,长时间捂着往往会氧化变红,严重影响品质。

   选择好的古树茶,要选择认真“做茶”的有态度的茶企。而如何选择,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实地考察。某个诚信古茶企业组织的大规模茶山行活动,可以去参加一下。他们的茶山行是全程公开透明的,你可以深入到他们的核心腹地,走进源头,研发中心,古茶坊乃至占地400亩投资3亿集仓储、接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古茶庄园。他们欢迎全民监督,若非有非凡的魄力、担当、实力,谁敢呢?去过,你就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高品质古茶了。

      


      我始终相信,没有标准不成好茶。在山头主义盛行,全世界都是纯料的当下,有好的标准才能成就好的古树茶。

   这个标准应该是贯穿古树茶制作全程的,从采摘古茶树鲜叶到一片古茶饼的诞生。关于鲜叶采摘,这可能是很多人忽略的一个问题,我们只关心树龄大小,常常忽略了采摘时节和老嫩。

   其实古茶树采摘一芽几叶,如何采摘,是非常有讲究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和一芽几叶品质肯定是不同的。通常一芽一叶是上品,一芽二叶是最佳选择,单芽便是可遇不可求了。一芽二叶,品质最高,老嫩度恰好,芽头富含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两片叶子富含茶多酚和碱性物质,茶汤醇厚浓郁,滋味鲜爽而香气高扬。统一“一芽二叶”为标准的鲜叶做出来的古茶,整齐匀整,滋味协调,历久弥香,更利于古茶后期的转化。

   单芽采摘更加辛苦、费时,茶农一般不愿意采,发烧友还曾亲自数过,制作一公斤的晒青毛茶需要25000颗茶芽头。这是多大的工程量。并且因为更加娇嫩,加工制作更要加小心,耗费心力,火大很容易炒糊,火小杀青不够。揉捻力度也要适中,很容易把茶芽弄断。但单芽古茶水细如丝,润滑无微粒,香气高扬,渗人心肺,苦甜平衡,口齿留香,最高品质的古树茶代表,是无数茶人心目中的梦幻之品。现在能做的貌似只有一家勐海的古茶企业。

   若是采摘标准统一,并且里外一口料,则更是难得了。普洱茶以饼茶为主,很多古树茶表面很好看,拆解开来的时候里面往往是断头茶,没有芽头,或者是花杂的,叶片大小不一,一芽几叶的都有。

   一芽二叶采摘比较费时,这些年古树茶价格水涨船高,为了产量和增收茶农一般不会采摘一芽二叶,一芽三四叶的情况比较多。古树茶比较金贵,茶企也就不挑剔了。但对于挑剔的立志做高品质古树茶的某些茶企而言,他们还是会严格按照古树茶采摘标准来制作,鲜叶剔除第三叶,并且在晒青毛茶制作完成进行蒸压的时候还会进行剔捡,去除黄片、芽叶不全的茶叶,这样的损耗比较大,一般是百分之五,如果苛刻的甚至达到百分十五。

   此外无论是鲜叶采摘还是毛茶输送,运输和流通环节其实也会造成古茶品质的损耗。鲜叶运输有些茶企采用专用纸箱,避免了摩擦损耗;毛茶运输摒弃了一般的蛇皮塑料袋,选用透气防潮防异味的纸箱内套棉纸保护晒青古树毛茶,避免碎、断、变质、异味,也是精益求精的。

   说了这么多,概而言之,“只有今天的好茶,才能成就明天的高品质老茶。”只有高品质古茶——好原料、好工艺、标准、仓储、品牌价值高等综合因素缺一不可的古树茶,才有高品饮价值和后续增值的能力!   

(责编:古普会 布衣)


      结束语:古茶树资源十分珍贵,是历史与自然对世人的馈赠,我们本应心怀敬畏,茶园的呵护是一份坚守,传统的制茶工艺是一种传承,面对杯中的古茶汤是一种跨越空间与时空的交流。

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

找到约1,57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