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马源普洱茶

找到约351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先生驾鹤西归去,天国增添一茶仙丨深切怀念著名茶专家曾云荣

中国著名茶人曾云荣先生于2021年4月5日凌晨一点二十五分不幸逝世,享年79岁,他一生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勐海县劳动模范、西双版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觉农勋章获得者,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的去世,是我国茶业界一个重大损失。

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人们经常见到一位活跃在勐海重大茶事活动中的茶界闻名、精神矍铄、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称老茶树的曾云荣研究员。


曾云荣这位生于1942年9月澜沧拉枯族汉子,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勐海这个“普洱茶之乡”从事茶叶科技推广、研究工作数十年。长期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兼任国家级、省级茶叶协会顾问、副会长、理事等职,几十年辛勤耕耘、事茶不倦,为勐海的茶叶发展、财政增收、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被评为云南省 “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获茶马奖,2013年获得了“吴觉农思想贡献奖”和吴觉农勋章。2019年8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茶是我的灵魂,茶汤浸透了我的每个细胞;我崇尚茶树带给人类健康的自然属性,崇尚茶叶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这是老茶树曾云荣对茶的诠释,践行着他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谱写了他绚丽多彩的茶叶人生。

一、推广茶园丰产栽培技术,铸就云南第一产茶大县建功勋

1961年中秋,毕业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的曾云荣,身背简单行李和茶叶书籍,只身来到勐海县农科所报到,被分配做技术员工作。为了摸清勐海县的茶叶历史、古茶山分布,茶叶品种和传统种植等情况,他利用上山下乡的机会深入古茶山调查研究,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并被勐海悠久的茶叶生产贸易历史和独特丰富的民族茶文化深深吸引。同时他看到由于历史和科技等原因,群众在茶树种植管理上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让茶树靠自然地力生长,重种轻管、重采轻养,造成茶树长势差,茶叶单位产量很低的现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恢复茶山的生机,大面积发展茶叶,造福社会,造福茶农。首先要从发展新茶园,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入手。拉祜汉子说干就干,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周密计划,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茶园改造实践中。为了给勐海发展新茶园建立样板,他连续八年亲自到景真村蹲点,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属社队企业的茶山“勐遮公社景真大队茶山”,茶山面积达521亩,实施了规格化育苗和新茶园开挖种植沟新技术等,并依托景真茶山试点为全县培养了56个茶叶辅导员和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带动全县发展了74个大队茶山,6个公社茶山,共种植3.2万亩茶园,成为全县的主要茶园。78年到81年,在勐阿公社南朗河进行了茶树丰产栽培试验,经过三年时间,使茶园单产由原来的60斤增到10亩平均单产333.8~521.3斤。82年利用该技术对勐海公社景竜大队近于荒芜的164亩茶园进行改造,投产后单产由9斤提高到174.1斤,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他的努力使人们看到了勐海茶叶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1986年,国家农业部、外贸部给勐海下达了改造万亩低产茶园、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设任务,他被任命为出口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总指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该县8个乡20个村,共改造10248.8亩,超额完成了改造1万亩的任务指标,单产由原来的42斤提高到138.96斤,5年共增产2.7万担,茶农增收696.8万元,县财政增收218.9万元。


1990年,勐海县人民政府根据出口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计划,他“一人设计,带领多人施工”,到2000年为止,完成了100648亩的改造,超额完成计划,全县产量达24万担,使勐海县茶叶生产登上新台阶,成为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这一项目被省政府评为出口创汇一等奖,为茶农增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茶树品种繁育多样化、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勐海茶叶品种混杂和品质不佳的问题亟待解决。曾云荣跑省上,去州上争取项目,1992年创建了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基地面积达400亩。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临沧等地引进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云梅、云瑰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定植了53亩母本园,建立了20亩苗圃,每年繁育扦插苗百万株,逐渐替换了产量和效益偏低的老化品种。为了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他组织建立了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等示范推广机构,健全了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升了全县茶叶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他设计和组织了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实验示范”等科研课题。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培养了95名职业中学茶业专业毕业生及38名茶叶辅导员,为勐海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了大批茶叶科技骨干和基层技术人员,使勐海茶叶的品种、品质、制茶工艺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勐海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该县后期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区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非洲植茶 播撒友谊 为国争光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故乡,世界各国的茶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茶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又一重大贡献,是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和桥梁。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播撒友谊,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荣被国家农垦部选派到非洲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专家组,承担建设100公顷法拉果茶场任务。出征前他激动的说:“能被国家选派到非洲去帮助种茶,承担这么光荣重大的任务,能代表国家去尽一点国际主义义务,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党和政府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马里气候酷热,由于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影响,这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马里法拉果茶场,他主要负责茶苗繁育和协助管理20公顷生产茶园,这里本来不是茶树繁育生长最适宜区,在这里种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马里气候条件能不能育出优良的茶苗,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怀着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中马友谊的历史使命感,克服气候环境不适、生活习惯迥异、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直面压力,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扑在援助马里种茶这项伟大事业上。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测算实验,他选择搭棚遮荫以降低温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条扦插繁殖办法累计育苗500余万株,在当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受到了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参赞的肯定和赞扬。


在非洲的第二年,有关方面又把定植80公顷面积所需300万株茶苗的任务交给了曾云荣,他带领当地黑人员工一起从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实践中他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技术和要领,不但如期超额完成了300万株茶苗的繁育任务,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当地茶树栽培种植储备了人才。19 71年,非洲遭遇大旱,流进马里锡卡索的东法拉果和西法拉果两条河的水流量锐减,马里恶劣的沙漠气候立刻加剧,严重影响着已经移栽成活茶苗的生长,出现了成片的枯萎濒临死亡,眼看着自己和马里兄弟一年多的辛劳将被无情的恶劣气候所摧毁,曾云荣感到心如刀绞一样难过,他寝食难安,焦躁万分,个人荣辱事小,祖国和人民的荣辱事大,不行!他骨子里拉祜族那种坚韧刚毅、不服输的个性迸发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与恶劣气候搏一搏!他急匆匆到河边去勘察,查看河水流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河里一小股水流,使他产生了智慧的亮光,他决定堵坝蓄水,引水灌溉茶苗。他立即带领当地兄弟砍伐木料、下水堵坝,把河水积存起来导引到茶园,久旱的茶苗得到了水的滋润,渐渐地复活,并重现了勃勃的生机。

曾云荣在非洲种茶的故事,充满着辛勤智慧和传奇,也是他人生最光彩的一笔。中国专家的身体力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作风,令受援国的官员专家和民众刮目相看,深为敬佩。我国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久他积劳成疾,祖国和人民关心他的健康,决定让他提前离开非洲回国治疗。当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那些与他一起共同为茶叶事业流血汗的马里朋友,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欢送这位为他们繁育茶苗、教他们茶叶科技的中国专家,至今当地人还在传颂着中国专家教他们种茶的故事。这是令他永远难以忘却的一段异域情怀,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国肯定,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

四、替代种植,以茶代罂驱毒魔

毒品是全人类社会公敌,禁毒斗争是世界人民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少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可贵生命,毒品一日不除,世界难得安宁。为此,联合国制定了帮助毒品产地实施替代种植,发展当地经济,驱除毒魔的战略。


一提到“金三角”,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毒品,它成为了毒品、毒源和罪恶的代名词。1992年受缅甸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的邀请,曾云荣一行到离勐海县边境不远的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考察,寻找以农业种植替代罂粟的办法,看到一片片美丽妖娆的罂粟花,他们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深知毒品危害的曾云荣住在色勒县政府铁皮瓦房招待所里彻夜难眠。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把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的设想提了出来,他认为缅甸的色勒、大勐养、帮角等地适宜种茶。考察完毕,勐海县与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百亩茶园协议书》,协议规定:由勐海县出专家、技术、种籽、工具等,帮助缅甸东部禅帮第四特区种植建设茶园100亩,产量指标每亩达到100斤,3年投产。协议签订后,曾云荣奉命率领茶叶科技工作者,带着茶树种籽出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国种茶之旅。


在缅甸色勒山区的一片罂粟地,他和他的同伴在那里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烟民”开垦种植示范茶园。为了验证茶叶替代罂粟种植在色勒地区的可行性,他们根据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特征,分别在勐养种了3亩,帮角种21.6亩,色勒种近100亩,并对三个试点茶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规划,制定了技术规程。茶苗种下后,曾云荣安排技术人员负责茶园和茶树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到境外去看一次,亲自到三个试验点细心的查看茶苗的生长情况,与缅方人员会晤交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中国工作组的辛勤工作及缅方的积极配合,小茶树一天比一天长高长大,不满三年就成园了。1996年投入开采,按照当时茶叶价测算,1亩茶叶鲜叶收入达到700元,比种植一年生的罂粟经济收益要高出许多,项目取得成功,“烟民”转为“茶农”,再不想种那害人、被诅咒的“罂粟”了。中缅双方认为:茶园建设过程中,密切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此后这种替代种植方式被广泛推广到西双版纳州与周边国家传统毒源区的各类农业技术合作中,出现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为人类社会最终驱除毒魔奠定了基础。

五、资源普查立新功,言传身教育后人

澜沧江中下游是茶树的源产地中心地带,这里曾经生长着闻名世界的野生茶树王和栽培型茶王树,它们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化石和悠久产茶历史的见证,勐海是当之无愧的茶的老家,历经千年,一直在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书写着厚重的民族茶文化传奇。


为加强古茶树保护利用,1991年曾云荣被勐海县任命为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对古茶树的保护工作,为古茶树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开发,造福茶区各族群众。2002年6月,在州茶业协会与他的积极协调下,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业协会在景洪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复兴起到了“正名”和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挖掘西双版纳州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2004年3月至7月,西双版纳率先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园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他作为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勐腊普查组组长,他虽然年逾六旬,但带领年轻组员一起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树资源,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他与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书籍,同年该项目被评定为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10月,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被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为专家顾问,他走进古茶园、见到古茶树似乎变年轻了,高山陡坡均被他踩在脚下,雄姿勃发,精神抖擞。


曾云荣常常回忆起自己为茶叶事业奋斗走过的历程,有苦有乐,有悲有喜,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把一生积累的茶叶科技知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多年来他不仅积极实践,他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书写下来,供茶叶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先后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书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浅析勐海的茶叶生产发展》、《建立南糯山万亩茶场的初步设想》、《勐海县茶园生产栽培试验示范》、《勐海茶叶四十年》和《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2003年前后,他先后创建了茶樟间作示范基地和曾氏老茶树茶厂,在他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为省厅领导,有的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儿子、儿媳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茶叶行业,并成为行业专家和科技骨干。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勐海县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100余名茶叶专业人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大大增强了各茶企技术骨干的信心,提高了大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普洱茶加工工艺不断得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勐海普洱茶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勐海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勐海县共有茶园总面积90.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 3.17万吨,精制茶产量1.58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使勐海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办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世纪的曾云荣光荣退休了,但这匹立志终生为普洱茶事业而奋斗的老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市场经济发展给普洱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茶叶的文化交流、科普宣传及品牌推介上来,把自己的生活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


随着科技和检测手段的发展,优质、生态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追崇着普洱茶,普洱茶蕴育着无限商机,有些有战略眼光的商家和爱茶人士接踵而至来到云南考察,寻求发展机遇。勐海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吸引了行家眼球,纷纷组团来这里考察,他们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访老茶树曾云荣,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建议。对来访者,曾云荣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接待他们,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答,从他谦和的态度和淳朴的话语中,人们悟出了普洱茶的真谛,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些到访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拜他为师。


2007年在广东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近40年的老茶人陈升河率领自己的团队到云南各主产茶区考察,最后听取老茶树曾云荣的建议,决定扎根勐海发展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勐海建立了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2008年曾云荣和著名茶企陈升茶厂的陈升河董事长、时任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会长彭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汪云刚研究员联手发起成立了老班章茶研究会,以一个村茶叶成立研究会的,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创举,聚集了全国茶叶界知名专家和茶叶爱好者,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一下声名远播,稳坐勐海数千家茶叶企业第二交椅,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茶厂基地老班章村茶农收入从2010年户均收入20万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达20万元,成为全国少有的以茶扬名的古茶村,在陈升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老班章村容村貌发生面目一新的改变,户户建起了小洋楼,人人买起了小汽车。几年来,作为专职副会长的曾云荣带领他的专家团队深入老班章开展生境调查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指导当地茶农对老茶树进行科学管理,努力维护老班章这个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标杆,持久造福当地茶农群众。如今,勐海各个古茶村争相要求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有希望。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初制加工基地建到哪里,那里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弘扬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产业发展,老茶树曾云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勐海茶叶茶文化协会活动。几年来他热心于茶叶协会工作,不顾自己年高多病,有时在医院输液,他刚拔掉吊针就走进茶山为茶农授课,普及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苏湖、南糯山、勐宋、勐满及澜沧的景迈等古茶山多次留下他活跃的足迹,中国国际普洱茶节、勐海茶王节、茶叶品鉴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留下他矫健的身影。同时,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撰写了珍贵史料“勐海茶叶百年”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等,还把多年来从事茶叶推广研究的经历经验整理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上,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和学习。2015年他被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让云茶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老茶树曾云荣老当益壮不仅到广东、北京、上海及省内茶叶展销会宣传茶文化、推销茶品牌,还亲自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提高普洱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促进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老茶树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云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纪念章使用铜胎镀金材质,通径为50毫米,主要元素为五星、“70”飘带、团锦结、如意祥云和光芒,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核心部分为五星,代表国家荣誉。


老茶树曾云荣是茶叶界的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以上内容转至勐海县茶业协会。


2020年10月22日,我们在考察南糯山之际,到勐海县城曾云荣家中,现场采访了曾老师,当时曾老师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身体虚弱,腿脚不灵便,还一直在咳嗽。在我们表明来意之后,曾老师仍是强打精神,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我们感动之余,内疚万分。




 今天惊闻曾老师噩耗,不胜悲恸和惋惜,刚刚还在收听采访他的录音,呜呼!音容尚留,斯人已去!从此人间少了一位专家,天国多了一位茶仙。相信有茶相伴,天国不会寂寞,惟愿曾云荣老师一路走好!


以下是我们采访曾云荣老师的部分内容:

作者:曾老师,您好,很荣幸来采访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南糯山的“南糯”是什么意思?

曾云荣:傣语中,“南”是水的意思,“糯”是竹笋的意思。之所以叫南糯山就是因为以前的哈尼人用山上产的竹笋招待傣王,傣王吃过后很满意,就用它来命名了。


作者:那棵800多年的茶树王,是您们最先发现的吗?

曾云荣:你说的是半坡老寨的开才家认养的2号树吧,是我们发现的,当时邹家驹、黄炳生一些专家还来鉴证,就住在山上,还搭了帐篷,记得他们还和寨子里的哈尼人一起唱歌跳舞。因为路比较难走,从寨子里到茶树王那里要1公里多,路宽也就1公尺左右,当时他们提出来要修路,我说不能修,如果小车、摩托车和拖拉机都进去,生态就完全被破坏了!


作者:那么1号树又是哪一棵?它的树龄又是怎样鉴定的呢?

曾云荣:1号树呢,就是沙归捌玛茶厂上去的那棵,也就是1995年死掉的那棵,这棵树的树龄争议很大。因为1953年专家们最先发现这棵1号树的时候,旁边还有一棵大茶树,就砍了一棵,经过数年轮测算出它的树龄为800年以上,再根据哈尼人父子连名制推算,按第一代栽种这棵茶树沙归,平均每一代按20岁估算,到当时正好是55代,作出1号树的树龄也在“800年以上”的结论。


作者:曾老师当了30多年的茶办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勐海的茶资源。

曾云荣:我是1974年开始当的茶办主任,一直到2008年,干了33年的茶办主任。根据2008年的统计,勐海的茶资源共有24万多亩,现在已经有87.6万亩了。从1957年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根据当时勐海茶科所的老所长蒋铨和勐海茶厂的厂长唐庆阳普查的古茶树资源,按每亩240株的密度统计,勐海的古茶园面积共有8.8万多亩,这个数据一直沿了好长时间。现在统计测量的勐海古茶园,共有4.8万亩。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在打洛曼夕到勐板这片,茶园跨度有几十公里,我估计至少也有1万亩。


作者:南糯山1号茶树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曾云荣:天灾人祸,可以说是和人有关,虽然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为了延续它的生命,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了水泥,在树下铺了水泥造成,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啊!千家寨那棵2700年的茶树王,也有这种情况,人们为了观赏方便,把它围起来,还修建了石埂和石碑。当年为了保护这棵树让我发言,我就讲了南糯山1号茶树王的教训,说人为使用了水泥保护不当,才让它过早死去。为这个事云南省茶叶协会的邹家驹还发了文,质疑台湾茶商建亭立碑伤害了茶树,结果人家还和他打了官司。


作者:南糯山上以前有没有茶马古道?

曾云荣:有的,在从多依寨到丫口老寨,往景洪嘎洒方向,这条古道现在还可以走,它的历史很久了,可以说和南糯山得名的时期相同,因为当年傣王命名南糯山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从丫口老寨出发,有3个条路线:

一条是走嘎洒到景洪再到普洱。

一条是从南拉、小乎拉到佛海,从佛海又分2条,1条经糯扎渡往勐往方向到普洱。1条从打洛到景栋到缅甸仰光,从仰光一边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到尼泊尔最后到西藏;一边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

一条是从格朗和、帕沙、勐混到打洛。

作者:南糯山以前的南糯白毫为什么那么出名?用的是什么工艺?

曾云荣:关键是原料,做好的用捌玛的原料,采摘的时候必须用一芽一叶的半开叶,现在说南糯白毫是烘青绿茶,实际上还是用炒锅干燥的,应该属于炒青绿茶。


作者:南糯白毫是用机器做的还是手工做?

曾云荣:手工的,84年的时候我们用云南茶拿去评奖,因为是云南大叶种,苦涩味重都没有中奖,只有勐宋那卡的竹筒茶,因为形状独特,被评了一个造型奖。

作者:南糯山以前做的红茶是红碎茶还是红条茶?

曾云荣:红条茶。


作者:勐海这里有很多河流,有几条是从南糯山留下来的,由于这些河里的沙子闪闪发光,勐海的地下水也有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白沙水,经过这种白沙水发酵的熟茶,滋味特别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曾云荣:这应该和勐海的地理特点有关,我怀疑南糯山上有矿石,才会形成这种白沙水,南糯山比较大的河就是流经多依寨、半坡老寨和石头寨那条河了,现在叫南糯河。

采访团队:今逸堂、企业外脑、新茶媒、勐海县茶业协会

记录、文字整理: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



饿叶普洱

饿叶产于云南澜沧江岸易武古镇的古茶山上。在普洱茶以地命名以前,西双版纳易武(贡茶原产地)当地山里人把这种喝了会饿的大树茶叶子称为饿叶,它是普洱的前世,是普洱洗去铅华的自然纯真。

饿叶品牌创始于2007年,以西双版纳动腊县易武(贡茶原产地)原生态大树普洱为原料,坚守茶马古道有史以来传统制作工艺,十二道工序,一丝不苟,得日月之精华、溶天地之灵气。制成纯正的饿叶普洱手工饼。


饿叶普洱采用自然干仓存储,品相一流,堪称老茶标杆藏品,保证了储存环境内温差、干湿度的稳定性,使得饿叶转化后品相一流,且口感纯净,易武茶特征鲜明,香扬的茶气融合在茶汤中,品饮中感觉甘、甜、润、厚。


地理位置

饿叶的产地70%森林覆盖面积。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山脉波状起伏。年平均温度17.7℃左右,年降雨量在1800-2100毫米之间,土壤富含各类微量元素,空气湿润,终年高山云雾笼罩,所出产的茶叶色,香,味,形俱佳,被钦定为贡茶之乡。是茶树生长的黄金基地。

 


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来看,山高雾重、土地肥沃的生态自然、腐殖质厚,土壤有机含量高、森林覆盖率高,植物共生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用光绪皇帝的话说:这儿的茶叶汤清亮,气高香,味甘醇,沁心脾,回甘久,不愧为茶之极品。”


品质特点


茶汤甜润饱满,入口即化,兰心蕙质之感,水路绵软;微苦,苦中带甜,微涩,入口即化,汤质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由于长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山野,环境好,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茶汤厚重饱满,一口茶喝下去,香气总是徘徊在你的口腔里久久不散。


饿叶皆选自这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易武茶区古树原料,由于是春季采摘,茶叶生长周期长,因此叶芽内积攒了更多的干物质,富含700多种花香、果香、蜜香,营养成分最为充足,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非常高,可冲泡30次以上。

 

加工工序


饿叶以手工采摘、一芽两叶为标准经低杀青翻炒手工揉捻日光晒干挑拣黄片入笼熏蒸石模压饼然后让其自然阴干,最后竹浆棉纸包饼,竹笋外壳七片包装,六道竹篾捆扎而成手工饼


具体包括十二道工序:荟调、杀青揉捻、晒干、拣茶、称重、揉饼、压饼、拆袋子、阴干、包纸、包装、成品。用传统手工石模压制,自然阴干,融天地之精华,得日月之灵气。

 

价值功能

饿叶普洱茶被誉为送给珍贵生命的健康礼物。

饿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这些元素在人体内部,具有极其重要的养生功能。时常饮用,有利尿、解毒、 抗炎症、 助消化、 减肥、 提神醒脑、 醒酒、 健身、 增强食欲、 平衡体内酸碱、 平衡调节胆固醇、 增强抵抗力、 延缓细胞衰老、降低尿酸、 抗辐射、抗癌等功效。



相对于烟酒,茶最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茶丰富的内含物能有效调节人体的机能,饮茶的雅趣又能减压放松,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养生妙法。

 

茶为万病之药

 

唐代医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一书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其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能针对性的治疗某一病症,而茶是可以治各种病症的药700多年前(宋代)日本高僧荣西大师在《吃茶养生记》里说茶为养生之仙药茶为万病之药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英文 tea 读音来自荼)。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




明代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将饮茶的功效归纳为: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提出了茶是生活必需品的观点,明朝之后出现了六大茶类。

 

适宜人群


饿叶普洱对于幼儿能帮助消化吸收,促进身体生长。茶叶中的氟可以防止龋齿等,能调节神经系统,让儿童提高注意力。而青少年贪食、偏食会使某些营养元素缺乏。如缺锌可能导致个子矮小,缺锰会影响骨骼的生长而导致畸形。茶汤中富含对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矿物质。适量饮用普洱茶有益缓和肠道紧张度,加强小肠运动,提高胆汁、肠液的分泌。


饿叶是大众饮料,一般人群皆适合喝饿叶普洱茶。

收藏价值


对于饿叶普洱茶收藏,一直有‘盛世存茶,乱世存金’的说法。

可以用六大价值来形容饿叶收藏,分别是时间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交流价值、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饿叶所选用的普洱茶原料厚重而充满韵味,张力十足。对于自身品质较高的普洱茶来说,干旱(2010.2012.2013.2015.2017.2019.2020为干旱年)无异于一把金钥匙,是开启其后期潜力的关键之一。

老茶喝一片少一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想喝老茶如果自己不存茶就一定要花大价钱才能买到,所以从增值的角度来看,饿叶也将成为人们投资的趋势。

 

选购技巧

观形

它是标准的大叶种茶,叶底大、长、厚、韧性好,叶面革质状,有锯齿,叶背绒毛多。汤色金黄,新茶茶汤通透明亮呈淡黄色。


品味

冲泡好后香气高扬,品饮时入口苦涩度非常低,甜度极高,茶汤质感非常细腻,有清香和花蜜香。



扫码溯源

饿叶品牌主张“买的放心,喝的讲究,送的有价值”,所有出厂茶品都遵守唯一产品、唯一等级、唯一价格、唯一包装四大标准,每类茶仅有一款产品,国宝级就是唯一等级,所有产品一个价格,扫描包装二维码即可查看产品溯源档案,质优有保障,具有人所共知的身份标签。


复盘“云南岩茶”:一个可惜的顶层战略设计项目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的定位是,做茶行业的趋势深度分析工作室、顶层战略设计工作室、品牌文化深度包装与资源整合工作室。“云南岩茶”是工作室的第一个顶层战略设计项目。

其缘起是,2013年11月底白马非马跟古农茶业一起深入邦东,进行采访、考察与调研,以期能整体宣传打造邦东茶区。回来后,关于邦东茶区的整体打造,白马非马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徐亚和:用“石介茶”为邦东找魂》。期间,白马非马看到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在茶文化网络论坛发“云南岩茶”的介绍文章,白马非马立即打电话给岩总,说云南岩茶可以放大,可以打造成企业的核心名片。2014年初,白马非马接连写了《不挤古树独木桥,云南岩茶剑指何方?》《岩文:我为什么要提云南岩茶概念》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发表于2014年1月份,第二篇文章被岩总压下来了,其说时机不成熟,将近一年后才于2014年12月份发表。

战略设计让位于机会主义,以及三点检讨

为什么说云南岩茶项目可惜,是因为好的战略设计,在执行过程中受机会主义思路的影响,没有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本来是一个产业化、规模化的项目,结果运作成“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树茶”之小众玩家品牌。“云南岩茶”发起的缘起是,不挤古树独木桥,结果自己反而钻进古树的石头缝里了。

在风头最劲时,没有及时产业化、规模化打造是第一点要检讨的。

第二点,也是最需要检讨的。当初做顶层设计时,白马非马跟岩总一致认为,先借用普洱茶、红茶等成熟品类推云南岩茶,第二步根据云南岩茶鲜叶的适制性,打造云南岩茶独有的原创工艺。也就是云南岩茶的核心价值是“原产地保护+原创工艺保护”。

原产地保护方面,可纳入政府规划,统一打造云南岩茶小产区,组建云南岩茶协会,由古农作为龙头企业牵头实施,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整体打造云南岩茶公共品牌。在这方面,古农做得不错,2014年初正式入驻马台乡,在政府支持下,竖立了“云南岩茶之乡——马台”大旗,打造云南岩茶产业基地,组建马台乡云南岩茶协会(为什么不是云南省云南岩茶协会)。

但原创工艺一直没去搞。假如两三年内研发出独特的核心工艺,并申请国家专利,估计是受益无穷的事。为什么工艺原创与专利这么重要,因为其可以竖立专业主义门槛。如果没有工艺的原创,仅仅将云南岩茶定义为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古树茶、生态茶,那么大家都可以去收原料,做出来的茶都可以叫云南岩茶。如果云南岩茶跟特殊的工艺挂钩,而且这种工艺是受国家专利保护的原创工艺,那么就可以修建护城河,真正将“古农茶业:云南岩茶首倡者与领导品牌”落到实处!

第三点是错过了古树茶热的高峰期。云南岩茶战略的提出,是2014年初,但真正启动宣传造势与强势招商是2015年初。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古树茶热、概念热、炒作热已经慢慢冷下来了。可以说“云南岩茶”错过了最佳宣传打造的黄金期。为什么拖一年,是因为企业想把基础做牢。2014年初,应马台乡政府邀请,古农正式入驻马台,在做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企业认为时机不成熟。但一年后,整个市场面目全非。时间不等人,错过了,事倍功半,抓风口太重要了……

图为在云南岩茶之乡——马台,采访马台村退休老支记,了解马台民国与计划经济年代往事

用几篇重要文章来复盘“云南岩茶”

《不挤古树独木桥,云南岩茶剑指何方?》

这篇文章发布于2014年1月初,文章开门见山写道:

当古树茶已经陷入畸形热的时候,我们要用全新的方式来破局,我们要在古树普洱的路径依赖之上,找到更多的卖点,这才是我们今天提出“云南岩茶”概念的真正意图——我们不仅仅站在盘活邦东独特的茶资源的角度上,还希望“云南岩茶”能成为云南茶产业“一山一品”的样板工程,让更多的茶区跳出古树这个狭隘的圈子,思考做茶还有哪些更多的可能和想象空间。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我们用“云南岩茶”来破云南茶叶被古树茶绑架的局,从而使得云南茶产业在继续做好古树市场的同时,开启健康、科学、持续发展的春天。

并倡议发起“云南岩茶”公共品牌:

“云南岩茶”理念发起人:

岩文:“云南岩茶”概念首倡者,古农茶业掌门人,多年在邦东推广高端手工茶,是邦东茶崛起的民间推手之一。

白马非马:茶界独立评论人、策划人,站在茶区产业经济的角度,以民间观察者之身份深入报道邦东茶的方方面面。

发起者说:

“云南岩茶”作为新生事物,我们的提法肯定显得初级,存在许多偏颇与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朋友多包涵,也诚恳的期待你们的批评意见,这是帮助我们进步的源泉。

“云南岩茶”是邦东茶这个公共品牌最核心的理论,我们一起为邦东茶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以及推广,做点锦上添花的事。“云南岩茶”是公共资源,我们打算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欢迎社会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大家共同探讨“云南岩茶”的价值体系该如何建设,宣传推广该如何破题,用社会的集体力量来建设大家的共同财富。

《岩文:我为什么要提云南岩茶概念》

此是写于2014年1月份的文章,2014年12月份才发布。一年的战略机遇期由此错过……这篇是阐述云南岩茶的核心价值观,等于说是纲领性文章。

《云南岩茶模式:打造全新顶级名茶的范本》

2015年古农茶业大力推广“云南岩茶”,在云南岩茶进京首秀期间,为配合宣传造势,白马非马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将云南岩茶的立意再拔高一层:云南岩茶是继景迈山、老班章之后的云南茶山最新整合模式,开启了全新的“名茶+名企”模式,打造中国顶级名茶……

文章写道:

“云南岩茶”的最大意义乃在于,其引领了云南茶区资源深度开发的新思路、新格局,有资深茶友戏称为“老班章,新岩茶”。虽然是玩笑话,但其点明了,“云南岩茶”是一种全新的茶山开发模式,跟2007年陈升茶厂布局老班章,通过“老班章”模式引领了古树纯料时代一样,“云南岩茶模式”无疑是云南茶山寻求一山一品、一乡一品之深度打造的绝好范本,也是云南茶行业规避同质化竞争,开辟全新蓝海市场的一个先进案例。

“云南岩茶”这一开创性的全新提法,有助于云南茶产业摆脱片面追求热点茶山与概念,结果做到后面整个行业面临残酷的同质化竞争之弊端,而是根植于一山或者一乡,深入挖掘该地的自然与人文之禀赋,对当地之资源进入深入包装,让资源变成产品,产品得到强大的品牌文化支持,并进一步形成区域性的公共品牌,举天下之合力来共推一方之特产,其善莫大焉!

与云南茶产业著名的老班章模式、景迈山模式不同的是,云南岩茶跳出了普洱茶、滇红、滇绿等云南传统茶叶分类范畴,是一种全新的顶级名茶打造模式。“云南岩茶”通过深挖云南临沧市邦东、马台一带得天独厚的奇石与古茶树共生资源,打造类似福建武夷岩茶之顶级名片,堪称云南茶叶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继普洱茶、滇红之后云南推出的最新名茶。通过顶级名茶绽放的巨大公共品牌价值,来带动邦东、马台茶产业的腾飞,打造临沧茶叶的新高度。

用“名茶+名企”打造中国顶级名茶:

古农茶业在茶界首倡“名茶+名企”之公共品牌打造模式。

众所周知,名茶无疑是中国茶叶资源的高地,是创建名企、名牌的最佳沃土,正是有了云南普洱茶在全国十年来的异军突起,才拥有大益、下关、中茶之云南强势茶叶品牌的崛起;同理安溪铁观音这个名茶品类在全国攻城略地,才有天福、八马、安溪铁观音集团等福建茶叶巨头的崛起。

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安溪铁观音也好,还是云南普洱茶也罢,都是传统名茶,我们享受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福德资粮。而“云南岩茶”通过深挖云南临沧市邦东、马台一带得天独厚的奇石与古茶树共生资源,打造类似福建武夷岩茶之顶级名片,堪称云南茶叶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是继普洱茶、滇红之后云南推出的最新名茶。古农茶业依托“云南岩茶”这一全新名茶资源,无疑手握布局全国市场,打造名企、名牌之最大法宝,成为2015年云南茶界的一匹黑马。

《“云南岩茶”走向全国,古农茶业开启茶界新蓝海》

此文是为配合2015年11月份广州茶博会宣传造势写的。文章说到:

在北国飘雪的日子里,南方温暖如春,我们相约茶界最盛大的节日——广州茶博会,天南海北的朋友欢聚一堂,共赴云南岩茶战略发布会,这标志着云南新星茶企古农茶业将以云南岩茶这一中国最新顶级名茶之名义,在整个中国茶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开启全新的蓝海战略,与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朋友一起携手奋进创造中国茶的新奇迹。

在普洱茶乃至整个中国茶行业陷入残酷同质化竞争的红海之时,我们总想仰望星空,去迎接辽阔无边的蔚蓝之海,去放飞我们关于茶,关于品牌,关于长久发展的一切梦想。但是企业的蓝海战略该怎样达成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与回答的,期待方家指正,共襄茶界新蓝海的破局之旅。

升级之海:

茶企找到一片新领域来发展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竖立起专业主义门槛,让别人很难进来,即便进来了也很难挑战首倡者的行业地位,而且这个首倡者还通过不断升级迭代,将自己塑造成细分领域的很难超越的领导品牌。古农茶业来做云南岩茶,就是怀着倡导者与领导者的愿景来做的,其首先是跟政府深度合作,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整体运作“云南岩茶”“云南岩茶之乡”两大小产区概念,其二是成立了云南岩茶协会,在政府与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将云南岩茶塑造成公共品牌,而古农茶业充当核心推动企业;其三是古农茶业拥有核心制茶技术,而且将来会在云南岩茶上不断加大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用技术迭代的方式来建立核心生产优势。古农茶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做法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逆势建仓,云南岩茶仓储交易中心胜算几何》

2016年的春天,行业的深层次发展逻辑变了。白马非马跟古农茶业岩总交流探讨,觉得今后是仓储赢天下。于是白马非马写了这篇文章。临沧市茶办得知古农想建云南岩茶仓储交易中心后,建议做大点,直接去做临沧市国际茶叶仓储交易中心,白马非马还根据茶办领导的提议,写了国际茶叶交易中心的方案。后因时机不成熟,不了了之……

留有遗憾的项目,努力付出的人们

白马非马一直强调现在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在顶层设计这杆大旗下,各个专业团队与个人协同作战,只有靠强大的系统集成,才能将有价值的事业做大做强。云南岩茶虽然是一个非常可惜的项目,几年运作下来,虽有小成,但离预期目标还远。但白马非马认为,云南岩茶的行业价值远大于项目实施企业所获得的实际商业利益,其做为先行者,开启了小产区、名茶资源整体打造新思路,可以给身陷同质化竞争的从业者以镜鉴意义,原来茶行业可以玩的东西还很多?原创远比盲目跟风有意义!

需要指出的一点,在云南的邦东、马台、大朝山,甚至云南其他茶石共生的地方,做岩茶,做岩韵,已经是云南茶企的一个标配。当年我们做的宣传文案,许多已经成为行业的公版。开启了云南岩茶品类,让整个行业受益,这也算是另一种行业贡献吧……

云南岩茶是一个集体参与的项目,其取的一些小成就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首先要感谢古农茶业掌门人岩文先生,其有着非凡的识见与企业运作格局,以及坚韧不拔的执行决心与耐力,广聚天下智力财力为我所用的气魄。虽因种种原因,雷声大雨点小,但岩总的付出与努力值得钦佩。

其次要感谢方一知企业外脑团队在商业应用系统方面的智力支持,以及实操付出。

还有和君咨询茶事业部蒋同团队的智力与资源整合支持,其在打通政商关系方面,功劳不小。

特别要感谢古农茶业自已内部的精英团队,比如原副总危斌先生扎根马台,抓云南岩茶产业基地建设,犹记得2014年底、2015年初,我俩跑遍了马台乡产茶的几个重点村,然后冒着大雪,千里驱车赶回昆明。不久就正式吹响云南岩茶走向全国的号角……

那时古农体系人才很多,兵强马壮。

资深茶人、云南岩茶协会游贤用会长,江湖人称老游,独创“游氏重泡法”,讲起茶来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为云南岩茶的推广立下汗马功劳。

才子刀哥,现在以“刀哥说茶”闻名江湖,那时刀哥是云南岩茶的“宣传部长”,海量云南岩茶宣传美文出自刀哥之手。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隔两年来复盘,感触良多。只能证明时间是人类的朋友,某种程度上经历是一种财富,相聚是一种缘分。若干年后再聚,我们会端起茶杯说,那年我们一起做过“云南岩茶”……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343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