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泡普洱茶杯子

找到约46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普洱茶闻香的几种方法

  普洱茶的香气,是普洱茶独特魅力。这是普洱茶香气之所以能够吸引茶客的独到之处。 

  普洱茶香味的高低、醇正、持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普洱茶的价值。普洱茶的香气具有陈香、青味、樟香、枣香、荷香、蜜香、兰香等多种香气类型,那么在泡普洱茶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闻香?本节小编就教你几个常用的方法。

  普洱茶闻香的几种方法:
  1、表层香味:

  在开水一冲泡下去时,泛起茶香,有时候会特别盖住盖碗盖子、茶壶壶盖,闷上一小会,然后打开狠狠嗅上一口,顿时浓郁香气扑鼻而来。
  2、汤味香味:
  汤味香味和茶汤表层香味有近似之处,但汤味香味不是闻出来,而是通过入口喝出来的,最明显的是易武茶。这种茶汤香气不能用口齿生香来形容,它非常细腻悠远,它被茶汤包裹着,含蓄不露,只能通过一小口细细品饮,会发现若隐若现感觉。

  3、汤底香味:
  汤底香味是老茶客、老茶人最爱,注意观察,就会发现老茶客、老茶人在喝普洱茶时,杯子不会放下,时不时在杯子还烫着时,闻最后一丁点茶汤所显香气,实是妙趣横生。
  4、冷杯香味:
  冷杯香也叫杯底香,和汤底香味紧密连接在一起,冷杯香是品茗杯中,茶汤喝尽后,散发出幽幽、若有似无,绵绵密密,等你想用力去闻,就会不见,你若心安,则会显露。杯底冷香味有时候似春雨绵绵,无处不在。有时似水中鱼儿,倏忽不见。

  5、回味香味:
  回味香味就显得有点玄妙,是一种回忆中的香味,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喝茶感受,如有些人再次喝一款茶时,未等茶叶泡散开,就会蓦然记起这是什么茶一般。
  闻香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开汤后即闻,称为热嗅,闻香气是否纯正,有无异杂味;第二次温嗅,闻汤面香气分辨香型,高手可以判断出茶的产区、季节、工艺、贮藏环境、年份等。
  第三次冷嗅,茶喝完后,立即闻杯底留香,称为冷嗅,判断香气是否持久。香气是否持久的判断依据是:“对着杯底深吸气到吸满气后,仍感觉杯底有淡淡留香,说明香气持久”。(来源:正义茶行,图片来源:茶友网图库)


泡普洱茶好不好喝,茶具选择很重要!

  同样的一款茶,为什么朋友泡的却比我泡的好喝太多?其实,除了跟泡茶的方法有关系之外,选对茶具很重要。不同的茶我们可以选用相对应的茶具来冲泡,这样泡出来的茶才会好喝。 

  常见的普洱茶茶具可以简单地归为以下几类:
  1、土陶瓷壶:
  土陶瓷壶一般体积较大,其特有的古典粗矿的美更符合普洱茶深厚的陈韵,故土陶瓷壶是冲泡普洱茶的最佳器皿。
  使用大一点的茶具以便更好的表现出普洱茶的色、香、味等品质特征。
  2、紫砂壶:
  紫砂壶的透气性和保温性也可作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使得普洱茶的香味滋味发挥的更好,尤其是在冲泡老茶方面。

  3、盖碗:
  盖碗清雅灵便,也不失为冲泡普洱茶的器皿。盖碗的方便性也可以根据茶友对香气、滋味的要求而自我调节。
  第二类是杯子的选用:最好选用晶莹剔透的杯最好。这样才有利于观赏普洱茶独特具魅力的汤色。
  熟普宛如琥珀、玛瑙且久泡其艳不减其味不退:生普清亮光润,宛如油膜包裹的蜜汁,久泡其色如故其味不减。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初学茶艺者最好选用盖碗来冲泡。盖碗硬度较好,能可观公正的显示其茶性。
  而且,盖碗宜于观看茶汤,鉴其好坏。
  当然,享受普洱茶就可因人而异,选择土陶瓷壶或紫砂壶。普洱茶泡不好,不是水的问题,有可能就是茶具的问题。你可以试着调整一下。


民国大家眼中的普洱茶

民国时期,普洱茶还多为边销茶和侨销茶,后因战乱茶市大都荒废,在广大的内陆地区很多人对普洱茶都不胜了解,甚至有人把普洱归为红茶,吴秋山便在《谈茶》一文中出了这样的谬误,这是情有可原的。

即便是民国大家,面对普洱茶也是充满着好奇与陌生的眼神的。唐鲁孙第一次喝到普洱茶是在“藏园居士”傅增湘那里:“傅老已拿出核桃大小颜色元黑的茶焦一块,据说这是他家藏的一块普洱茶,原先有海碗大小,现在仅仅胜下一多半了。这是他先世在云南做官,一位上司送的,大概茶龄已在百岁开外。

据傅沅老说,西南出产的茗茶,沱茶、普洱都能久藏,可是沱茶存过五十年就风化,只有普洱,如果不受潮气,反而可以久存,愈久愈香。等到沏好倒在杯子里,颜色紫红,艳潋可爱,闻闻并没有香味,可是喝到嘴里不涩不苦,有一股醇正的茶香,久久不散,喝了这次好茶。才知道什么是香留舌本,这算第一次喝到的好茶。”(唐鲁孙《喝茶》)

而在梁实秋眼中:“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在北平,我只在正阳楼看人吃烤肉,吃得口滑肚子膨脝不得动弹,才高呼堂倌泡普洱茶。四川的沱茶亦不恶,惟一般茶馆应市者非上品。台湾的乌龙,名震中外,大量生产,佳者不易得。处处标榜冻顶,事实上哪里有那么多冻顶?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提起喝茶的艺术,现在好像谈不到了,不提也罢。”(梁实秋《喝茶》)梁实秋能在北京的茶馆里见到“黑不溜秋”的普洱茶,大抵与普洱茶曾为贡茶的历史脱不了干系吧

如果说民国时期还有广泛亲近民众的普洱茶,那便是始制于1921年的下关沱茶了。沱茶自诞生起便在巴蜀地区以及藏区有着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最难得的是,它几乎没有断代过。唐鲁孙在《北平四川茶馆的形形色色 》一文中不仅把北京和四川茶馆里的世像百态描绘得形象生动,更展示了作者眼中最亲民的普洱茶形象:“重庆和西南各地的茶馆,很少有准备香片、龙井、瓜片一类茶叶的,他们泡茶以沱茶为主。沱茶是把茶叶制成文旦大小一个的,拆下一块泡起来,因为压得确实紧,要用滚热开水,焖得透透的,才能出味。喝惯了龙井香片的人,初喝很觉得有点怪怪的,可是细细品尝,甘而厚重,别有馨逸。有若干人喝沱茶上瘾,到现在还念念不忘呢!普洱茶是云南特产,爱喝普洱茶的人也不少,不过茶资比沱茶要稍微高一点。”

与之有相同经历的还有冯亦代,他在《品茗与饮牛》一文中也提到在重庆喝沱茶的难忘记忆:“在重庆的五年中,我是经常出没在这家茶馆的。前几天吴茵还写信来提到我们当年在茶馆里谈笑风生的情景。这里的茶与杭州的龙井或英国的利普顿茶有别,这里饮的是沱茶。

每逢你吃得酒醉饭饱时,喝上几杯沱茶,的确有消去油腻的功用。但是更令人难以忘怀的,倒是那些伴着喝沱茶的日子,谈文学谈戏剧谈电影,甚至谈国事(当然是小声的耳语,因为茶馆壁上贴着‘莫谈国事’的警告),则是又一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社会大学。”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4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