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民国茶叶抗战

找到约11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历史:民国茶叶一览,民国茶叶图片大全

民国时期的茶叶包装盒,用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美,给中国茶叶包装史上添上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一、远赴重洋的“盒子”

  1915 年巴拿马世博会,福州马玉记商号参展并获得金奖。马玉记的茶叶包装盒精致华丽,尽显中国茶的特色,获得了国内外一致赞誉。
马玉记获奖茶叶的茶盒


马玉记参展茶叶的外包装


马玉记参赛白茶盒套装


马玉记用来装茶盒的箱子

2.景泰蓝罐-1925年京奉津浦两路局铁路联运会纪念


 

景泰蓝茶叶罐。规格:高195px直径200px(以实物标准尺寸为准)

光绪十四年(1888),唐胥铁路修到天津,称唐津铁路,中国铁路网就是在此基础上日渐形成的。原为官督商办性质的开平铁路总局随即改组为添招股的津沽铁路总局(遗址在三岔河口望海楼附近)。1891年,为加强天津至山海关一段铁路的防务,北洋官铁路局设在山海关(该局界碑近年在北站外发现),这是中国官办铁路开始的标志。

1907年,山海关至皇姑屯一段的铁路建成。北京至奉天(今沈阳)铁路全线开通,全长1042公里,成为贯通山海关内外的主要通道,清政府将其命名为京奉铁路。民国后,京奉路局隶属北京政府交通部,为一等局。从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这段时间,其关外段曾归奉榆铁路管理局管辖。1928年,京奉铁路改称平奉铁路,转年又改称北宁铁路。这就是1925年,京奉津浦两路局铁路联运会纪念特制的景泰蓝罐。

                                                                          工艺细节

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茶叶出口港,由于当地人文荟萃,生活水平甚高,茶叶消耗量也大,因此许多出名的茶号纷纷于此地开业。坐拥雄厚财力的老字号茶庄,采用当时的最新材质,为自家茶叶设计包装,以此和一流跨国茶企正面交战。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主流茶叶罐”都是什么卖相。

 

1.华茶公司

华茶公司是近代中国华商最大的茶叶出口公司,由粤商唐翘卿所创立,他是上海茶栈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子唐季珊,曾留学英国,见识多广,又富于商业手腕。因此华茶公司在唐氏父子努力经营下,很快就壮大成为中国重要的民族企业,唐季珊更因此博得“茶叶大王”称号。

百年经济学堂所展示的华茶双龙商标
                             百年经济学堂展示的华茶公司商标

下图胭脂茶罐,白底紫嫣红,彩绘山野扁舟图。构图为远山、树林、茅屋及一叶扁舟。净重约1盎司(28.375公克),故此小巧的茶罐所盛装的茶叶量不大。茶罐造型精美,内置欧美人士向来所喜的香花茶,故推测应是当年外销的高级茶款。
                         “华茶公司”瓷制胭脂罐

而华茶公司的封装茶叶罐,新颖别致。罐体图案选取历史人物,整体形状选择菱形,配以圆润罐盖,造型灵动不失优雅。形式新颖,采用棉线捆装,在瓷制茶叶罐中较为少见。在罐盖处加上华茶公司图标,醒目而有质感。
                                                    “华茶公司”原封瓷茶罐


                                                    以棉绳捆绑的原封茶叶罐


                                                       罐盖上的华茶公司小标签

最后是华茶公司的八仙过海茶叶罐。采用传统神话中的形象,绘制罐身。使整体浑然天成,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八仙过海茶叶罐

 

2.汪裕泰茶号

与华茶公司并为翘楚的汪裕泰茶号,是近代上海最大的茶庄。由徽州商人汪立政,在清道光年间创立,经历祖孙三代约一百二十多年经营,成为甚有名气的百年老茶号。鼎盛时期,汪裕泰有八家连号店,三处加工厂,并在杭州、苏州、台北以及美国创办茶庄;还在摩洛哥设有一个驻外办事处。
                                        汪裕泰第三茶号茶盒

根据少时曾在汪裕泰茶号当学徒的胡孝仪先生回忆道:“要说是汪裕泰的职员,别人是要侧目相看的。在马路上坐黄包车,不用报路名,只需说汪裕泰,车夫就能把你送到。能在汪裕泰茶号做事,不仅面子光鲜,而且内里实在……”


                                    汪裕泰第三茶号茶盒

3. 翁隆盛茶号

翁隆盛茶号创设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创办人翁耀庭,原籍海宁,店址初设杭州梅登高桥。太平天国之后,翁氏为发展业务,将店址迁至当时的商业闹区清河坊。后又扩建五层洋房,门楣上饰“狮球”,注册商标,气派焕然一新,以百年老店、货真价实以招顾客。

                                             
                                                     翁隆盛茶号茶叶罐

翁隆盛茶号的名声之所以历久不衰、驰名中外,其主要经营特色是:所制的龙井茶品质优良,自称采购认真,选而复选。专供“三前摘翠”的富春茶,精工焙制,色、香、味俱全,以此脍炙人口。龙井极品狮峰茶,曾获巴拿马博览会奖状。

1937年抗战军兴,杭州沦陷,各大茶号相继歇业,龙井茶产地人穷地瘦茶园荒。1953年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清河坊的零售门市部撤销,而把湖滨同大元茶号改为翁隆盛茶号,后又易名狮峰茶叶店。

 

4. 正兴德茶庄

正兴德民国年间的礼品茶茶罐以金黄色为基调,正背两面装饰着淡绿、淡蓝色的几何图案,新颖大方。边侧分别写有宣传词:“助消化,佐清谈,增君美满生活。赠亲馈友,礼品最宜”;“品质—无丽不臻,装演—有美皆备”。无巧不成书,当时家喻户晓的“美丽牌”香烟的广告语也正是“无丽不臻,有美皆备”。
               正兴德长方形茶叶盒。金色主调,淡蓝色几何图案。


                 与正兴德类同的广告语,都有“无丽不臻,有美皆备”

 

5. 启元茶庄

启元茶庄的茶罐上不仅标明了市内三家商号的地址,还特别明确了张家口怡安街店和绥远城北门里店的地址。正兴德茶庄曾专门推出英文版淡黄色调的茶罐,天成厚茶庄的茶罐上“名满欧亚”的红色大字亦十分抢眼,因为早在清末民初通过天津转口,南方的茶叶就已经广销三北地区并出口到俄罗斯等国。
                                         启元茶庄蓝色底茶叶罐

 

 

三、高手在民间:正如好戏在最后

在大环境的带动下,除了知名茶庄、茶号的茶叶罐,各个民间手艺人、工坊的各式茶叶容器,同样精美。由于历史原因,关于当时存留之物的文字描述较少。小编从各处搜罗出当时宝贝的照片,如您熟知宝贝的身家和段子,我们期待您私信中国茶叶榜。

1、牛皮纸等纸质茶叶盒。以广东荣茂茶号的龙团香茶为代表。

                                                 广东荣茂茶号的龙团香茶

美珍茶庄纸质茶叶盒

2、锡制茶叶罐

 

精品锡茶叶罐,做工挂件,包浆自然,雕工漂亮

辉记 满工雀鸟花卉纹案锡制茶叶罐【老件】

3、马口铁制茶叶罐

民国天津礼和洋行,美女闺秀图案茶叶盒

民国乾和祥茶庄铁盒

4、紫砂茶叶罐


5、银质茶叶罐

民国时期天津永祥银质茶叶罐

 

6、釉彩茶叶罐

民国黄鳝釉赏瓶,景德镇窑

7、瓷器

民国“坤记氏出品”,粉彩人物天女散花六方茶叶罐。一面绘天女散花,另一面绘黛玉葬花。四面书不同体的书法。绘画、书法细腻、规整。书画佳。堪称民窑精品。上、下棱角处稍有剥釉,这正是该时期瓷胎疏松的特点所致质。后配锡制老盖子,配得相当精密。

民国“坤记氏出品”粉彩人物天女散花六方茶叶罐。

8、各种好玩的周边~

在搜罗民国茶叶罐的过程中,小编也发现了民国前辈们的可爱之处。

老竹根精雕龙纹茶叶罐

                老锡器堑刻松鹤同春筒形茶叶罐。像不像麻匪的烟枪?

据说是海外回流的民国六面工茶叶桶。最下面的脚折了一只,但不影响站力。

这个美翻了吧~你以为她是银子的?其实她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锡,里面是紫砂的!

亲,是货真价实的紫砂内胆哦~
最后在壶底,她娇滴滴地完成了自我鉴定——(人家很)“正点”
 

 


 

 


 

从贡茶到号级茶:国内国际双循环带来的产业崛起

  普洱茶火了,许多不懂历史与时代背景的人,就以为普洱茶的祖上有多荣光,在做一个天大的产业。其实历史不可细读,普洱茶虽然贵为贡茶,但长期产业化水平极低,其政治地位与产业经济地位极不相称。这是由于普洱茶原产地——滇西南地处边疆,清朝长期以维稳为主,云南参与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程度低,没有大市场的支撑,带不来包括普洱茶在内的云南茶产业大发展。

  云南茶真正纳入国内国际贸易双循环是杜文秀起义被镇压以后,普洱茶由贡茶进入了号级茶唱主角的时代。这标志着云南茶产业的真正崛起。我们也要看到,云南茶虽然纳入了东南亚——大西南——华南贸易大循环,但喝普洱茶的人口有限,导致清末民国普洱茶的产销量不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口热,普洱茶虽然销往香港、日本、法国、德国、比利时、台湾、韩国与马来西亚等众多海外国家与地区,但消费普洱茶的人并不多,导致普洱茶的年生产量才几千吨。

  因此,我们要知道普洱作为历史名茶,其带来的辉煌长期仅是政治与文化意义的,比如作为边销茶稳定藏区民族团结,作为满清皇家贡茶,作为民国政府抗战的战略物资,作为建国后出口创汇的特种茶,但改变不了普洱茶在2003年之前市场容量与产销量低的事实。普洱茶真正大产业化发展还是2003年以后的事,国内大市场的激活推动着普洱茶产业的狂飙突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

  从产销量来讲,80年代是属于滇红的,90年代是属于滇绿的,普洱茶在产销量方面只是配角。为什么云南人在2000年不认识普洱茶,是因为云南人喝滇青的传统,在80年代被大渡岗绿茶、90年代被临沧蒸酶茶所改变,老一辈喝滇青三春茶的记忆,已经被70后、80后只喝绿茶所改变。这就是“云南人不喝普洱茶”说法之由来!

  在云南绿茶的黄金时代(1993——2002),我们不会正眼看一下勐海茶与勐海茶厂,当年勐海茶拉到思茅五一停车场交易是低端茶的代名词。这世界变化快!

  2003年之前,普洱茶的产量少得可怜,从来没突破一万吨。八十年代,一年能出口两三千吨就觉得自己很牛了,而且这是1985年才实现的。99年销量因台湾与德国市场引爆而剧增,许多人98年99年2000年淘到普洱茶第一桶金,然后成为什么普洱茶教父……

  一个几千吨的小市场小产业,被过度包装成大经典大神话,浪费了多少祖国宝贵的纸张。

  然后说民国、清朝有多牛,这么火,为什么茶叶种植面积、产量、运销量这么低!为什么低?因为种多了卖不掉!说老字号有多牛,我跑到易武见那些老字号的老宅,很小家子气,证明当年不会做太大生意。商人、文人为名利喜欢拔高历史,但我们要尊重历史……

  本文将首次从国内国际贸易大循环的角度讲云南茶的历史……

  解释一下,为什么普洱茶贵为贡茶,在有清一代种植面积、产量与运销量又那么小?这种产业化规模小,是与福建茶区、两湖茶区、安徽茶区与江浙茶区相比较的,云南边地茶与内地主产区的产业化程度不可同日而语。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历史上宁洱不产茶(困鹿山原属景谷,不能证明宁洱产茶),其实道理很简单,茶叶种多了卖给谁?没有大市场支撑,宁洱人种茶动力不足。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云南茶产业,在清道光年间以前形成商品化的产茶区很少,以思茅厅古六山最为出名。道光以后,尤其是杜文秀起义被镇压以后,商品化茶叶种植基地才开始遍及澜沧江中下游两岸,与之对应的是民间私商茶叶经济的兴起,普洱茶由贡茶时代进入了号级茶时代,才真正使云南茶在清未民国进入了规模产业化时期。翻历史资料,云南许多产茶县,大面积种茶都在光绪年间到民国,赫赫有名的老字号,大都成立于1870年之后。

  云南茶产业不发达,首先是远离销区,云南多山,产业效率极其低下的马帮运输极大阻碍了云南茶的产业化进程。内地的福建茶、两湖茶、皖茶、江浙茶,不但处于内销腹地,而且纳入了国际贸易大循环,而且可以利用江河湖海搞低成本的内河与海洋运输,在运输效率与大市场接轨方面,是云南茶不可想象的。

  茶马古道,其实是云南古代近代的商路,茶叶运输量其实很小。比如,滇缅贸易量最大的商品——棉花,许多搞茶文化的都不知道……

  云南的茶文化就是,当代普洱茶荣光,祖上就一定无限荣光。云南的茶走山路,靠马帮,运输成本高,影响了大规模商品化。看看两湖江浙安徽福建茶区,全部是江河湖海运河运输,水运比马帮运输成本低多了,茶叶商品化远超云南,而且福建、两湖、安徽、江浙茶区纳入了国际贸易,而云南……

  看下古代近代中国茶叶主产区发达的通航水系。以武夷茶为例,到广州,到福州,到上海,除走一小段陆路外,全是水路……

  在中国东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全部被支流与运河连通,成为一条河。所以,中国有古代世界最发达的农业与繁荣的工商业。一条被黄河夺道消灭的古济水,从北到南,将黄河与淮河连在一起,加上吴国开邗沟,连通江淮,这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江淮黄河已沟通成一水。

  四川雅安茶虽然也是人背马驮,但其离藏区比滇西南、滇西产茶区近得多,故以雅安茶为代表的川茶输藏量远超云南茶,以至于今天雅安茶被称为“藏茶”。

  云南周边长期没有茶叶销售的腹地,要超远距离拉到藏区卖,这是清朝严控边疆产业与贸易政策造成的。

  宋元以降,明清两朝不以贸易立国,相反对海疆与边疆的对外贸易极为警惕,比如东部沿海走私集团带来了倭寇,出身海盗的郑成功父子长期盘踞台湾,所以朝廷要海禁,生意只能到广州十三行去做。清朝的中缅关系决定了朝廷对滇西南的开发极为保守,以稳定为主,不出乱子就好,发不发展关系不大。

  明代,前有“三征麓川”,后有缅甸东吁王朝的崛起。乾隆年间,爆发了中缅战争,虽最终和平解决,但中国吃了大亏。云南的西部与西南部边疆战乱不断,经常出现危及国运的大事件。中缅边境有明遗民问题——桂家、敏家集团,朝廷担心,内地汉人跑到边境土司地开矿垦殖,会形成数万人聚集的大银厂,这些武装银厂再跟缅甸、边境土司与明遗民勾结起来造反或武装割据,成为大清国的边患,故只主张在边地实行有限度的拓植。桂家首领宫里雁在缅甸木邦开发波龙银厂,石屏人吴尚贤在葫芦王地开发茂隆银厂,成为聚众上万,与缅甸及边境土司的关系盘根错节,有雄厚财力支撑的政商军事集团,为朝廷所忌,最终想方设法除去,以消弭边境心腹之患。

  古六山允许发展茶叶经济,是因为江内改土归流,江外宜土不宜流,古六山属江内(澜沧江以北),在雍正朝改土归流,朝廷有统治基础,可以大力发展茶产业,而不担心汉人来多了,与境外势力勾结生乱。不过总量还是要控制的,可以发展,但不能太过于发展,以至于尾大不掉。中缅关系紧张,加上边境土司与明遗民问题复杂,清朝将滇西南视为严格控制开发的地区,云南与东南亚没有形成繁荣贸易的条件,云南茶除了本省消化以外,只能远距离卖藏区。交通不便,没有深入参与国内市场大循环,更没怎么参与国际贸易大循环,导致云南茶发展缺乏大市场驱动,长期产业化水平低。

  接下来,讲讲清朝中叶的人口大爆发、杜文秀起义与中缅棉花贸易圈对云南茶规模产业化的决定性影响。

  我们知道,康雍乾盛世也是中国人口爆炸性增长的一百多年,到了乾隆晚年中国内地已经人满为患,越生越穷,过剩的人口就向人口少的边地移民,甚至移民东南亚与美州。清廷在人口压力下,也只好松驰边地严控移民的政策,对大规模的自发移民睁只眼睛闭只眼睛,只要不太过份,保持容忍态度。于是,从18世纪晚期起,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而云南内地也“穷走夷方急走厂”,出现了石屏人大规模向滇西南移民拓殖——走西头。古六山的茶叶经济,就是石屏人拓植的一个重镇,通过小本经营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开茶庄办商号搞多种经营,从而将普洱茶从贡茶时代推向号级茶时代。

  乾隆晚年兴起的边地大移民过程中,汉民不敢过多深入持敌意的边境土司地,但杜文秀起义造成的战乱将边地土司政权摧毁,汉民随汉军与流官政府深入边地——夷方,在汉文化的推动下,澜沧江中下游两岸纷纷种茶,云南茶产业在光绪年间进入了产业化大开发时期。杜文秀起义军多回民,回民善贾,起义失败后杜部回民大量逃往边境与缅甸、老挝、泰国,这些会做生意的人牵扯了一张东南亚与云南乃至大西南的庞大贸易网,其中茶叶是重要商品。这样一来,云南茶除藏销与瑞贡京城外拥有了东南亚——云贵川藏统一大市场,这对云南茶在1870年以后的崛起功不可没。

  1885年,英国攻占上缅甸,吞并了整个缅甸,缅甸以殖民地经济的形式纳入了全球产业分工与贸易。缅甸掸邦高原产棉花,但缺生丝,云南产茶,四川产丝,但缺棉花,于是以中缅棉花贸易为主的“缅甸——中国西南贸易网”形成,云南的大商号,比如永昌祥、茂恒等,到缅甸进棉花卖给四川,将四川生丝卖给缅甸,再顺手将云南茶卖到云南内地、四川、贵州、西藏、广东、香港与东南亚。这样一来,云南茶就纳入了国际国内贸易双循环。

  滇西南第一次淘金热,是盐银,带动了澜沧江下游古六山的兴起。这是石屏帮的贡献。第二次是中缅棉花贸易的淘金热,云南的腾越帮、鹤庆帮、喜州帮、玉溪通海帮,乃至四川商帮参与,以棉花纺织业构建了西南三省之商业贸易版图。

  这些商帮除了经营棉花、棉布、丝绸之外,也做茶叶、玉石、毛皮、大烟、日用品、土特产、五金生产生活工具等赚钱生意。为什么西南三省喝不发酵的沱茶、方砖、散茶,就是这些商帮的功劳。从缅甸进口棉花,川销滇茶,缅销川丝,是当时一些大商帮的经营重点。

  下关沱茶的创始人为大理喜洲“四大商帮”之首的严子珍(镇圭),他于1902年与江西商人彭永昌、北城商人杨鸿春合资创立了“永昌祥”商号。在国内主要做滇藏、滇川贸易,在国外主要做滇缅、滇印贸易。其经营方针是:滇茶销川藏、川丝销缅、缅棉销滇、滇藏药销川。主要靠长途贩运,调剂余缺获利。

茶人有功:茶叶换82辆坦克,打了两个大胜仗

央视财经频道最近推出了一个有意思的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讲述过去百年间为实现国家复兴而做出巨大贡献的企业史。100位企业的领导者出场,以介绍各自企业的“传家宝”起头,引出各自的企业精彩故事。在今年6月初播出的第十八集中,讲述了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和他们掌握的中国第一枚商标”红八中“。今天的故事就从这里说起。

1951年,通过在《人民日报》公开征集的方式,中国茶叶确立了茶叶商标——“红八中”商标。商标设计为中间一个绿色的“茶”字,四周环绕着红色的“中”字,代表着红色中国出品的绿色茶叶,有“中国茶叶销往四面八方”的涵义。

在建国初期的不利局面下,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时称中国茶业出口公司)担负了出口创汇的国家任务。到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完成时,“红八中”茶叶出口创汇共1.4亿美元,全部用于偿还国家当时为发展工业从前苏联的贷款。

有了苏联的贷款和援助,中国开始建立世界上最为全面的工业体系。开创这伟大事业的第一块砖,无疑是中国茶叶人铺上的。

一、最爱喝茶的苏联红军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茶叶出口公司首任总经理,是被称为“现代茶圣”的吴觉农。

其实查查近代史,就知道早在抗战时期,吴觉农就干着出口茶叶的活,主要贸易伙伴也是苏联。现在说起来比较凄凉,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西方大国无一愿意为中国提供援助,只有苏联愿意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

而苏联的军事援助也不是无偿的,要以低息贷款的方式来进行。具体来说,就是中方在低息贷款额度内向苏联购买军火和战争物资,之后再向苏联出口茶叶,桐油,猪鬃等产品来还贷。

世界上最痴迷喝茶的国家是谁?也许还有争议。但要谈最爱喝茶的军队,则无疑是苏联红军。

苏联红军是最爱喝茶的

在19世纪的战争中,俄国人就发现,有茶叶配备的军队,士兵的冻伤和患病情况都比较轻微。这些军队的耐力和战斗力都要强得多,所以喝茶渐渐在俄军中普及开来,到苏联时期,茶叶成为苏军军需配给的重要部分。

而苏联本土能生产的茶叶远远不能满足自身需求,所以从中国进口茶叶,是苏联的刚需。

二、怎么卖茶给苏联?民国政府不懂

用茶叶等农矿产品换军火的大原则很快确立了。但具体怎么出口?怎么装箱?收货标准是什么?货品怎么装船,走什么线路?面对这些问题,南京政府的官员一头雾水,连续和苏联人谈了几次都不得要领。结果他们请来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出面,和苏联人谈判。

我们今天看看吴觉农的履历,不得不惊叹这人实在太厉害了。无论是采茶,制茶,运输,出口流程,甚至苏联,日本,东南亚,欧洲的茶叶市场销售情况,他都有过从理论到实践的丰富经验,中国当时能找出这样一个茶叶问题的全才真是太幸运了。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吴觉农在香港和苏联人谈判,仅用一天时间就谈下了总额达500万元的茶叶出口合同。然后吴觉农顺理成章的成为国营贸易公司--香港富华公司的副总经理,专门负责中苏茶叶易货业务。

1938—1939两年,在吴觉农的带领下,茶叶外销跃居出口商品第一位,不仅超额履行了对苏易货合约,还向西方国家换回一定数额的外汇,支援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

1938年初吴觉农谈下合同,然后从当年的3月开始,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军火,第一批物资中就有200余架飞机,82辆坦克,几十门大炮,以及若干零件和弹药。速度快得惊人。

三、茶叶换来的武器,成了侵华日军的噩梦

用茶换来的这批武器,很快就用到了战场上。1939年12月,到1940年元旦前后,被日本战史称为“支那事变以来.....陆军最为暗淡的时刻”。

日本王牌第五师团21旅,自日俄战争以来就被称为“钢军”。但在广西的昆仑关,他们却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21旅团的高级军官,自旅团长少将中村正雄以下,伍长以上的军官大批阵亡,4000多日军被消灭。在军事上来说,可以说21旅团基本被全歼了。

在最后关头,弹尽粮绝的日军士兵只有削尖竹子来抵抗中国军队的坦克,其结果可想而知。

而日军之所以这么狼狈,除了中国军队的奋战和顽强外,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

他们的对手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机械化军,装备了苏制T-26坦克80余辆、装甲车100辆、卡车400多辆、摩托车40多辆。

四、吴觉农这样的人才,民国用不起

话说这82辆T26坦克,正是一年前吴觉农拿茶叶换来的。

当时的日军部队是由海上渡海进入广西,也许是广西多山,再加上出于轻敌的缘故,日军并未配备装备坦克等重型武器,所以面对国军第五军装备的T-26坦克,日军猝不及防,结结实实的吃了个硬亏。

国军第五军的苏制军备

昆仑关大捷是抗战历史上少有的,以硬碰硬的方式取得的攻坚战胜利。“抗战以来,若论攻坚胜利,则以昆仑关之役为首次”,不知道消息传到吴觉农的耳朵里,他是否也开怀大笑?

仅仅是与苏联人谈判达成茶叶易货贸易这一项功劳,吴觉农先生就可名垂青史。

当然,抗战的严酷不仅仅在于敌人的凶残。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吴觉农在立下这样的大功后,却还是逐渐被排挤出富华贸易公司。而富华贸易公司,也因为经营不善和低效,数年后被南京国民政府裁并。吴觉农这样的人才,民国用不起。

五、普洱茶的诞生

顺便说回茶叶,其实云南茶,乃至普洱茶在今天的热销,间接上也是受到抗战期间中苏易货贸易的推动。

中国茶叶贸易的中心,以前一度是在东南而非西南。

但是,随着抗战的进行,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东南产茶诸省不是沦入敌手,就是陷入战火之中,收购及运输都极为困难。

但是向苏联的茶叶易货却是不能停的,必须找到新的茶叶来源!为了抗日救亡,民国时期的茶叶人奔赴四川,西康,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各省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发现云南茶区的分布最广,品质最优。

抗战后期,云南成为了中国茶业发展的希望之地,1940年诞生了佛海茶厂,在建国后改名为勐海茶厂。

这里,也就是后世普洱茶的诞生之地。

茶叶小知识·红印圆茶

1940年佛海茶厂诞生,50年代即推出的第一批产品即“红印普洱圆茶”。可谓云南茶业的开端。作为民国云南茶叶推出的第一批产品,品质优良。除了茶菁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中茶内正完全埋在茶饼中央,是旧式压模制造,使用古老制作工艺,无不是脐臼圆型饼茶,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

之所以称其为“红印”,皆因其饼茶内飞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这一中茶公司标志,在八个“中”字组成的圆圈内,有一红色“茶”。

参考资料

从官商合办到国家垄断_中国茶叶公司的成立及经营活动_郑会欣.

评苏联著作中有关苏联援华抗日军火物资的统计_李嘉谷

抗战初期苏联援华的_Z计划_及两次援华_低潮_研究_刘志

战时中国国营贸易公司在香港之业务活动研究_1937_1941_张绍磊

来源:抱朴财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