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民国茶叶制作过程

找到约7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无奈的改进 艰难的转型——民国时期的屯溪茶业改良概述(二)

屯溪是民国时期安徽休宁县的一个集镇,位于皖南徽州之中心,同时又扼皖浙赣之结合部,地理位置极为显要。屯溪还拥有良好的水运交通条件,东由新安江到杭州,可转至上海及外洋;西走婺水经鄱阳湖而入长江,可通达沿江各埠。所以,以屯溪为中心的徽州6县(歙县、婺源、祁门、绩溪、黟县、休宁)以及其他邻县都将商品聚散于此,屯溪遂成为皖南地区重要的商埠,以致商务发展繁盛,故有“小上海”之称。民国时期,屯溪凭借着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成为皖南地区茶叶的加工与集散中心,其茶叶市场地位“甲于皖南”,上海、香港、福州、天津等均是其重要的贸易市场。所以,作为全国绿茶的主产区及外销区,屯溪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颇具影响力,因而其生存、发展的境况对了解全国茶业概貌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民国时期的屯溪茶业为例,梳理并探讨屯溪茶业在中国茶业日趋衰败的形势下,国民政府在支撑抗战情景下所推行的茶业统制及改良措施,概述屯溪茶业在“内忧”和“外患”的环境下,如何采取种种改进的办法,以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带来的发展困境并艰难地向近代转型。

上期已经介绍了上篇的内容:一、内销与外销;二、“内忧”与“外患”。本期将继续介绍下篇的内容:三、战时的统制;四、改进的效果。

三、战时的统制

民国时期的中国茶业因为受诸多因素影响,深陷困境,颓势明显,而屯溪茶业不仅是“感同身受”,而且内销与外销均面临着生存危机。面对茶业的困境,民国政府多次商议加强国家对茶业的管控。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实业部创设中国茶业公司,旨在“注重改良生产及制造,在产区设运销合作社推行运销或代理运销”,并计划拟先“在皖省祁门、屯溪等地设立模范茶场,在上海设立复制茶厂,集中各省毛茶,适合各国标准,加以复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成立了贸易调整委员会,并使之成为实行战时经济统制的主管机构,领导并组织开展战时茶业统制的统筹运销。财政部还将其原来的官商合办性质的茶场改为纯粹的经营公司,并交由贸易委员会管辖,以负责茶叶生产之增进及技术改良。主要措施有设置新茶场,改良经营,方便茶叶之贷款以及收购和运输,加强茶叶之推销以及对外贸易等等,期望以此推动中国茶业的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受战争影响,各地物资运输不畅,为此,国民政府又实行了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对茶业进行管制。安徽省则在屯溪成立了茶叶管理处,主要办理借贷资金、茶叶产制和收购管理,贸委会则负责运销。在双方的引导下,屯溪茶业进行了战时经济统制下比较系统的改造。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成立战时统制机构,加强对茶业的管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徽茶业响应统制号召并率先实行茶业统制。是年2月,在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茶业技术讨论会上,安徽省政府代表即提出“祁红运销办法”一案,这被看成是茶业统制的先声,其最大目的是意在“打破中间者之剥削制度,而谋茶农之真正利益,从而达到整个复兴茶业之计划”。屯溪茶业响应号召并借机行事,在战时经济统制下通过加强管控力度、努力改良茶质、革新加工技术,并调整和拓展了贸易路线等措施,既扩大了茶叶生产,也提高了茶叶质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屯溪茶业的危机。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地处皖南山区的屯溪成为了沦陷区的后方,因此人口倍增,商贾如云,以致商业贸易异常活跃,茶叶销售也空前增加。而为了支援抗战,屯溪乃至皖南茶叶不仅全面实行统制,而且认真执行《安徽省内销茶登记暂行办法》,由中国贸易委员会皖南办事处、中国茶叶公司办事处和安徽省茶叶管理处组成内销茶叶鉴定委员会,办理内销茶的贸易业务。凡内销茶,均须申请、检样和鉴定,合格后发运输证、鉴定证、检验合格证和运茶许可证,方可启运。同时还在歙县街口、祁门坑口等处,设立茶叶验查所,进行出境检查,从而使茶叶运输的统制工作落到了实处并有了实效。

二是推动茶业外贸增加,给予贷款政策优惠。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贸易委员会颁布《管理全国茶业出口贸易办法大纲》。次年,财政部又对大纲进行修正。其中第七条规定:各省制茶厂及合作社需要资金时,得向贸易委员会订立贷款合约,贸易委员会至多担负十分之八,省方至少担负十分之二。贸易委员会希冀以此来维护茶叶生产,保障农商利益,促进外销。因此,贷款成为了茶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在传统茶业的经销链上,茶叶贷款主要控制在洋行手中,因而容易导致层层盘剥或经销中断的局面。实行茶业统制后,茶业贷款之责主要由贸易委员会及地方政府承担。同年8月中旬,在绿茶运销负责人程铸新的推动下,屯绿贷款办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具体为:贷款平均每箱二十元,正货与副货之比例标准为2:1;贷款后箱茶须立即出售或起运;申请出售箱茶须堆存本处堆栈。这种以多产多销,速制速运为宗旨,实施见箱贷款的方法,既保障了贷款的安全,又使茶号在出具已成箱茶的情况下贷得现款,从而使屯溪茶况“焕然一新”。根据1939至1940年办理绿茶贷款数量统计,当时,在主产绿茶的几个县中,休宁所获贷款最多,而休宁产茶又以屯溪绿茶为最主要。由此可见,屯溪茶业所获得的贷款资金是相对充沛且安全的,这有助于突破传统茶业经销中因资金不足而导致陷于停业的窘境。另有《休宁县茶叶公会档案》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屯绿”出口的规模达到历史新高。这个时期生产“屯绿”茶出口的企业,由1931年的50户发展为183户,茶叶生产自有流动资金达180多万元(洋),安徽省茶管处登记在册的“屯绿”出口生产量达到13万箱,按每箱65市斤计算,出口能力可高达845万斤。

三是推进茶叶改良,扩大生产及增加品类。在战时茶业统制大纲下,根据贸易委员会的相关通则,各省先后创设统制机构,出台茶业政策,以强化对本省茶业的管制,屯溪亦然。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安徽省茶叶管理处投资五万元在高枧铁马山筹建“屯绿茶叶改良场”,建场的目的是开展茶树栽培的研究,改进、提高绿茶精制的水平。“改良场”先后买下铁马庙建成办公室、宿舍,还向村民购买土地20亩作为实验地,并向博村林场协商划拔林地390亩,作为垦殖茶园之用。负责筹建的潘忠义首任场长,以后是董少怀、丁符若、余怡生等人担任场长。此后,“屯绿茶叶改良场”隶属关系数度变更,建国后更名为“屯溪实验茶场”。茶业统制实施后,为了扩大茶叶生产,国民政府决议振兴砖茶。由此,相关机构于1941年8月,在屯溪投资成立了砖茶厂,在尝试压制绿砖茶的同时,主要还作绿砖茶研究及推广砖茶之制造。为此,砖茶厂不仅购备大量的原材料,而且还进行青砖制造以及砖茶的若干试验、研究。如在青砖制造方面,工人技术成熟后的效率,经过调整,每小时能出砖24块,每天工作10小时,一天能出240块(即10担),模型增加更可达300块。而在试验研究方面,经过多次探索和试验,砖茶厂青砖由原定五斤压制一块改压四斤十二两莊,效果较以前更好。此外,在干燥试验、蒸热试验、水分检验等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同时,屯溪茶业改良场为扩大产品销路,还积极试制红茶,在黎阳、隆阜、高枧一带收买民间茶叶,试制夏秋红茶多次,虽然与祁红相比稍有逊色,但也颇具特有色味。

四是改良茶叶品质,规定绿茶评价标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为改进屯绿茶生产,屯溪实验茶场举行了茶种苗培育的试验,包括开辟茶园、测定土力及广集茶品种之实验,初制之炒青试验,焙干之湿度试验,焙茶次数与水分含量试验等,以探茶叶品质改良的最佳方法,且在各项试验后,结果均显示良好。除此之外,改良场还设置绿茶精制工厂,场内购买制茶机器数部,通过着色茶之成分配合比试验,制作上等茶叶并选择最佳的着色方法,(注:“着色”非屯绿茶制作工艺,乃是制作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并试制箱茶。同时,改良场还筹设实习工厂,开创茶技初训班,并聘请相关专家对学员进行技术和生活指导,以培养制茶的初级干部。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初训班学生就在实习工厂完成了108担绿毛茶的精制,并先后匀堆装箱,总计装箱81件。这批实习茶的制作方式侧重工厂管理与技术运用,其检查结果显示“量虽少,质却较一般为高”。

在注重改良茶品质的同时,运委会驻屯办事处除将样茶编列密号外,还规定了绿茶的评价标准。每一花色,一律划分六等十八级,每级二分,每等六分,计高下相差为三十六分,以六十一分为最低限度,九十六分为最高限度,七十八分为标准分数,依其等级制高下,规定每类花色的最高价、最低价与标准价格。若其收购茶叶中出现品质优异或优劣不堪者,可随时增加或减低价格。而“屯绿”茶的娥眉、蝦眉、宝珠等花色茶类,则由评价委员会临时视品质之优次,给以相当价格。另外,茶政当局还取消了茶叶最高标准的设限,以最低标准作严格限制,在最低标准以下者,一律不收,并采取品质本位方式“依同一性质之茶,不分地域规定,同一价格及标准茶样,务须使之一律”,借此使茶叶评价合理化,以推动茶叶品质的改良

。四、改进的效果

茶业统制政策并没有遏制中国茶叶的外销困境,也没有根本改变屯溪茶业的衰落危机,然而却改变了过去那种茶农-茶商-茶栈-洋行的传统经销模式,推动了传统茶业由手工型向机械型转变。所以,屯溪茶业所实施统制后的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考虑。从外销的角度来看,较之于战前,屯溪绿茶对外贸易并没有因茶业统制而走上正轨,其外销箱量仍呈衰败之势。据统计:1911年,屯绿外销产量为21万箱,而后总是徘徊在10-20万箱之间,至抗日战争前,仍有25万箱左右,然在以后却是逐年下降,至1948年,外销“屯绿”仅有2.9万余箱,着实是惨不忍睹。实际上,受战争环境及国际茶业竞争的影响,中国茶业对外贸易在整体上并没有因茶业统制而改变衰势的局面。统制后1939-1941年,出口数量虽然是时有增加,但是与战前各年出口茶量相比,其产量无疑是呈下降趋势的。可见,屯溪茶业贸易与中国茶业整体的对外贸易具有一致性。但是,从短时间范围来考察,茶业统制政策无疑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如1935-1941年,各年份“屯绿”产量涨跌不一,但在1938年却是产量最多,该年仅屯溪一地产量即有102700箱,估算合59090担,占“屯绿”总量的56%。

1938年以后,虽然亦有涨跌,但是对比前后几年的数字,至少可说明茶业统制对遏制“屯绿”的颓势,推动“屯绿”的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可作参考的数字是“屯绿”在统制前后的趸售价对比。1939年,贸易委员会对屯溪绿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所评各叶,中心价格,无一不在水准以上;他如品质优异者,亦莫不破格列等”,且此次评出各优异茶,均超过此前原定的最高价格。1939年,“屯绿”茶价不仅高于1938年,且价值更大。此外,在1939年的评估中,“屯绿”茶评定价位不仅高于战前在上海的售价,而且还高于战后在香港的售价,这足以保证茶商的生产成本及应得利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茶叶统制政策对改良屯溪茶叶品质,提高屯溪茶叶价位以及提高茶农、茶商的收入都可谓是有益之举措。

茶叶统制政策对屯溪茶业的另一影响在于茶叶贸易路线的开拓。从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屯溪外销绿茶主要运往上海销售。抗战时期,随着沪、浙的沦陷,外贸路线则由海道转运香港,由香港富华公司统销。当然,较之于抗战前,屯溪绿茶外销路线不仅是变长了,而且是更为复杂了,具体表现是运输费用更加昂贵。另外,因为政局动荡,战乱频仍,茶叶销路也是时常受阻,只是囿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情况下,屯溪茶能利用茶业统制政策,适时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开拓新的贸易路线,作出积极的努力和改进并期望有所改善,至于改进效果也只能是“听天由命”了。然对于其茶业经济的发展来说,不仅是利大于弊,也是“举足左右,便有轻重”的一次变革洗礼!

结语

民国时期,屯溪茶业所面临的危机也是华茶不得不面对的困境。国民政府推行茶业统制,通过动用国家力量,加强对茶业市场的干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茶农-茶商-茶栈-洋行的传统经销模式。这对于将茶商、茶农从过往层层盘剥的畸形市场中解放出来,应该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屯溪茶业利用战时茶业统制的契机,推行一系列改良改进措施,如革新制茶工艺,加强技术培训等。这对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增加出口数量,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外销的角度看,屯溪茶业并没有因茶业统制而改变衰败的现状,更没能因实现行茶业统制而摆脱产业的颓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屯溪茶业的破产。同时,以制茶技术而言,屯溪茶业则是为传统茶业由手工向机械转变并趋向精制化、专业化转型打下了基础。

文/樵夫

(来源/《徽茶》2022年6月刊)


关于央视财经“天价武夷岩茶调查”事件的思考

(写在2018年武夷山市第14届春茶评比暨第二届“互联网+武夷斗茶”活动之际)

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315在行动”的特别报道,播出了一档名为“天价武夷岩茶”的调查节目。节目借用某茶友会编排的“顶级武夷岩茶采购目录”,展开了针对“天价茶”,以及“牛栏坑肉桂”的调查播报。

笔者认为,节目内容部分属实,报道对武夷岩茶市场规范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但是,该调查人员对武夷岩茶的部分专业知识尚缺乏正确理解部分报道内容缺少客观、理性态度其错误理解、错误观点对整个武夷岩茶消费市场的影响较大。

我们要理性看待这起事件,接受、纠正报导内容中提出的确实存在的问题,发觉自身的不足之处,依法做好每个茶人该做的事,以一种崭新的面貌继续展示武夷岩茶的魅力。

早在节目播出之前,武夷山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就已经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产销管理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针对武夷岩茶市场中一些扰乱市场发展的现象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措施和打击、处理制度。并且实施了依法打击茶叶市场的假冒、伪劣、侵权、过度炒作、包装标识不清,偷逃税收等行为。

武夷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物价局、税务局、茶业局等部门联合对茶叶市场进行整治。对茶叶经营市场标签使用不规范、乱标注金奖茶、牛栏坑、马头岩等著名坑涧山场茶的问题商户,执法人员现场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并发放《茶叶产品标签、广告、商标知识指导告知书》等宣传材料,指导经营者规范使用标签标识。

笔者认为,某茶友会编排的“顶级武夷岩茶采购目录”,其中的部分产品可定位为“高价位茶”,而不应该被定位为“天价”产品。

企业产品营销策略中,有一个“单品营销”策略,它是指通过对某个单品或单品系列的重点包装和营销推广,迅速的提升该单品的销售转化率,同时促进其它产品的销售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增加网站人气,促进网站品牌知名度,最终提升整体销售额。

某茶友会编排的“顶级武夷岩茶采购目录”正是企业营销的“大单品”。“大单品”也叫拳头产品、王牌产品。国际、国内许多大牌企业还聘请明星代言、打造“大单品”,这种单品又称为“明星单品”。

比如汽车行业,章子怡为梅赛德斯奔驰做代言,莫文蔚为凯迪拉克SRX代言,林丹为雪铁龙“新世嘉”做形象大使。

也有茶行业聘请明星代言的先例,比如八马茶业聘许晴代言“赛珍珠”,华祥苑聘李冰冰代言“金凤凰”,林志玲代言都匀毛尖“贵天下”等。

事实证明,明星代言,对茶业品牌的建设和推广还是有一定作用的,首先是品牌的知名度得到提升,随之带来该茶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以及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的联想不同程度的提升,进而带动该企业茶产品销量的提升。

武夷岩茶没有请明星代言产品的,也无需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技艺在武夷山一直传承得很好。大师们理论实践功夫扎实,对岩茶理解已经十分透彻,他(她)们坚信只要在产品加工制作技艺上精益求精,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技术关,将产品质量尽可能的提升,用品质说话。在武夷岩茶领域,这些大师就是明星。

众所周知,茶行业是个市场准入门槛较,但生产技术含量较高、企业运作成本且成本资金特别分散的行业。茶叶品质上不但受技术水平的影响,更受地域、土壤、茶树品种,以及整年的气候因素影响。

武夷山每年的春茶采制期间,恰逢春末夏初,此时的气候反复无常,时晴时雨,鲜叶品质等级高低不一,若是逢一整天下雨采制的茶叶品质就很一般,若是一天中时晴时雨采制的茶叶品质大多也不理想。就算是晴天采制的茶叶,如果气候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哪怕鲜叶在茶山中有接受光合作用,采下后进行过日光萎凋,由于受大环境影响,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茶师出手,所制茶叶品质至多也只能达到特级品质。

武夷山中,制茶季的气候,风和日丽、气温适中、湿度适中,并且在一天中长久保持着的日子总是屈指可数。因为只有在这种特殊的日子,经验丰富的茶师才能做出堪称精品的武夷岩茶。这些精品比例很少,就数量上,打个比方说,他就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一块小三角,高贵又小而美的那块。

由于茶行业的门槛低,再加上近几年武夷岩茶在国内市场逐渐红火,诸多茶企与茶商不断进入武夷岩茶市场,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激烈,形成群雄逐鹿的局面。大师们不得不打出“单品销售”的杀手锏,以“单品”营销举措拓展茶行业渠道。

既然是“单品”就要做得小而美,小不仅体现在稀缺的原料上,体现在包装的精巧上,更体现在大师们细腻的用于把控产品品质的匠心上。

好产品自然要有好价格,数量稀少的金字塔顶端的产品就必须物有所值,才配得上它高贵的身价。

说起消费者的需求,喝茶即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要愉悦身心,从而获得更高层面精神上的享受,获得社交上的尊重等等。中国不乏商业精英,他们的身份特殊,经济实力很强,他们对大品牌、高质量、价值高的茶叶有着特殊需求

精品茶的原料本身就是昂贵的,举例说,武夷山天心岩茶村民间斗茶赛上的获奖茶,其价格就很不一般。单就获茶王的肉桂来说,主办方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就付给奖金15万元,收取参赛样品23斤,其中用于审评等消耗三斤茶叶,主办方付15万元,相当于是每斤散茶价格要付7500元。

再来说列表中那些小而美的高端茶,它们都是按小份量加精致包装按泡卖的,可以买少量尝尝鲜。

又据业内人士透露,中国人的人情世故特别的多,因为这些高端茶品质高,名气大,所以去厂里直接或间接讨要的人还真是不少,结果呢,该产品送的很多,卖的很少,就单品本身来说是没赚到钱的,赚到的是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带动企业整体产品的销售。

武夷山的著名岩茶产区主要在方圆约70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景区内有著名的一溪、九涧、十八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武夷岩茶最著名的核心产地在三坑两涧。

据“调查”节目披露:“武夷山核心茶区里的牛栏坑面积,最多也只有二十几亩左右,年产肉桂最多也就一千多斤。”

其实不然。

据台湾著名茶学专家,民国时期福建示范茶厂茶师林馥泉《武夷岩茶生产制造及运销》所述:“武夷重要产地在山坑岩壑之间,产茶最盛而品质较佳者有三坑,号武夷产茶三大坑,即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是也,所产之茶称为大岩茶。为品茶家所重视,慧苑坑所属岩厂自坑口计起有桂林岩、青云岩、岭脚岩、曼陀上下厂、霞宾上下厂、水帘洞内中外三厂、慧苑岩东西厂、竹窠岩、景云岩、三仰峰等、倒水坑之天井厂亦系此坑之支流。牛栏坑,坑宽而短,兰谷岩、宝国岩等属之。大坑口主要岩厂有神通岩、宝珠岩、天心岩之九龙窠等。”

又云:“兹就三十年(民国)各岩量为根据以估茶山分布情况如下:属三大坑者占48%,三涧坑占18%,九曲溪占14%,其他占12%洲茶占8%.”

据文中所述可知,大家关注的“牛栏坑”并不是仅仅限于大家争先恐后去插牌的那个小坑,它的位置还涵盖了兰谷岩、宝国岩等山地。

又据乌龙茶专家陈郁榕“牛栏坑这个地方,从地理条件来讲,它是属于幽谷坑涧的地貌类型,土壤风化得很好,而且四周都是岩壁还有树木,自然生态环境很好,它这个地方具备了产出好品质的茶叶产品的地貌特点。”

据我多年在景区各个角落户外运动时所见及考察得知,陈老师所描述的产出好品质的地貌在核心产区中还有不少。正如林馥泉所说,岩骨较硬的三大坑山场在整个景区占了48%

对于茶叶具体是出自哪个山头,哪块地的说法,目前还真没人敢承诺能辨认准确,笔者认为能喝出茶叶是来自山头上的还是坑涧内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从“牛栏坑肉桂”事件可知,大多数消费者是在盲目跟风情况下认茶的。

大文豪鲁迅有句名言:“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有好茶喝首先要求供货商、销售商能够提供好茶;会喝好茶,不但要具备相关的茶叶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岩茶的品鉴方法。大多数消费者对茶认知度不够,需要专业引导,理性消费。

理想的方案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出面,搭建一个大的平台,不断推行从茶区辐射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正能量的茶事活动。活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产区树立安全至上、品质至上的理念,销区通过活动中专家的专业引导,学习武夷岩茶相关知识以及品鉴方法,继而懂得辨别茶叶品质优劣,理性消费。

2018年7月30日至8月9日,武夷山市第14届春茶评比暨第二届“互联网+武夷斗茶”如期举行。这是一场规模盛大的官方斗茶赛事活动。由于去年“互联网+武夷斗茶”的创新模式给茶农、茶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不但肯定了获奖茶的品质,坚定了他们的信心,对茶叶生产人员技艺提升、茶叶产品价格定位有着积极指导作用。茶业局还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将之展示,进而为大家拓展了销售渠道,因而今年大家更加热情高涨。

据统计,赛前共收到数百家茶农、茶企选送的参赛样品达3000多款,比上一届将近翻了一番。为此,赛事组委会增加了审评专家,共邀请26位业内权威专家组开展了赛事的审评工作。经过为期11天的专业审评、评分,通过初赛、复赛选拔出800余款茶样进入决赛审评,最终按参赛者选送样品的25%比例决出特等奖、一等奖、优质奖奖项。

早在之前,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举办的多期茶叶生产加工、审评课程培训学习,茶农对茶叶的专业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增长。又通过在各界茶王赛大众评委席上的审评交流,以及官方举办赛事颁发的奖项,大家对自己的茶叶品质有了更客观的认识。

为了能够在赛事中获奖,茶师们早在春茶期间就将产地好、品级高的鲜叶原料安排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采制,并将山场特殊、品种好的原料按最传统工艺方法进行全手工制作。

这届“互联网+武夷斗茶”的获奖名额达到25%的概率,是专家对参赛者的作品进行考核打分,让参赛者正确认知自己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茶叶制作与审评综合水平。

参赛结果出来后,武夷山大宗茶资源交易有限公司与全国百余家分赛点建立合作,于8月13日-9月16间在全国各地开展“互联网+武夷斗茶”全民共享盛况。 在福建龙岩、河南郑州、山东烟台、上海等四城五站设立专业赛点。主办方组织领导专家团队至专业赛点现场指导、开启武夷茶文化推广传播之行。同时在广东广州、深圳、福建福州、天津、郑州金水区、山东临沂等地区将开展大型斗茶赛区。

各个专业赛点现场吸引了众多茶友前来参与,茶叶专家们讲解武夷岩茶的生长环境以及茶叶采制工艺等理论知识。随后,专家们开始讲解武夷岩茶的感官审评技术,并演示了“五项因子审评法”,然后对参赛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点评。

“互联网+武夷斗茶”活动发起人,武夷山市茶业局局长邓崇慧坦言:“用这样一场高质量、高品位的斗茶活动,让社会各界的茶友能接受到专家最正统、最规范的茶叶知识培训,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理性,来自对茶叶专业知识的更多了解,对精品茶叶制作过程,以及著名品牌建设需要巨大付出的理解,来自于一颗平和的能够平衡的心。

用我们的学识打开我们的慧眼,透视那些假冒伪劣吧。我们换位思考,如果精益求精的产品卖不到好价钱,生产者又何必那么卖力,那么又何来精品茶。理解万岁!

注:摘自福建省茶叶学会《茶缘》杂志2018年秋季刊。

茶叶中那些容易混淆的易错字,你都用对了吗?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经过几年的苦学精进,很难成为高手。有些在茶圈混迹多年的朋友,也会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盘点一下,茶叶中容易混淆的「易错字」,了解其正确读法和释义。

对号入座,看看这些知识你是否也错了好几年呢?

01

窨,到底是“yìn”,还是“xūn”

花茶制作过程中有一道特有工序——“窨制”,很多人,甚至很多专业茶人把它读成“yìn”。但“窨”运用到加工茶叶上,更为准确的读法应该是“xūn”,也就是“窨制”,要读作“xūn zhì”。

你可能会对这个读法有所质疑,毕竟很多人读“yìn”制读了半辈子了。不着急,且坐下喝杯茶,听我慢慢道来。

“窨”是个多音字,据新华字典释义,当读“yìn”时,它意为地下室。而读“xūn”时,新华字典释义为:同“熏”,用于窨茶叶,把茉莉花等放在茶叶中,使茶叶染上花的香味。

02是“凤凰单丛”,还是“凤凰单枞”

在解析它的正确读音与用法前,我们不妨先分别看看“丛”、“枞”分别所指代的意思。在汉字中,“丛”指的是密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如灌木丛;而“枞”(cōng)指的是松叶柏身的常绿乔木,又叫冷杉。

从茶树的属性上来说,一般茶树都是小乔木或者灌木丛,这都符合“丛”这个字,因此凤凰单丛的的正确用字与读音应是“丛”,读作“cóng”。

六安瓜片中的“六”读“lù”还是“liù”

很多人都会把六安瓜片中的“六”,读作“liù”。

其实这里的“六”并不是数字上的陆,而是“六安”这个地方。在古代“六”和“陆”是通假字,从语言上来讲,又是一个多音字,既有“liù”的读音,也有“lù”的读音。但是,六安是个地名,因此,六安瓜片应该读作“lù”。

04是“炭”焙,还是“碳”焙

在乌龙茶的茶叶制作工艺中有“炭焙”的环节,很多人却将“炭焙”误认为“碳焙”。两者发音均为“tàn”,这也导致了目前市场和网络上出现了两者混乱的情况。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完美的解决。

按照新华字典指出:“炭”,意为把木材和空气隔绝,加高热烧成的一种黑色燃料。组词:木炭,炭笔、活性炭等;而“碳”,则指的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无臭无味的固体,存在于自然界中。无定形碳有焦炭、晶体碳有金刚石,煤、石油、沥青、石灰石和其他碳酸盐以及一切有机化合物的成分。

由此可见,“炭”是一种物体,其本义为木炭,是用木炭烤焙茶叶。而“碳”为非金属元素,与焙火茶叶没有一点关系,也无木碳之说法。综上所述,正确用法应该是“炭焙”。

05是“潮州工夫茶”,还是“潮州功夫茶”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潮州工夫茶。《说文解字》云“工,巧饰也,像人有规矩也”;“功,以劳定国也”工和功意思有明显区别,工夫茶不能写为功夫茶。

工夫茶一般指泡茶的技法和品饮的工夫。在潮汕则一般指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

民国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工夫茶》中云:“洒茶即毕,乘客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此,已得工夫茶三味”

通过今天的盘点,相信大家对以上茶叶中较为容易混淆的茶叶「易错」字和名词,都有了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识。

那么,您在实际习茶、饮茶的过程中,还遇到过哪些较为生僻且易错的茶叶名词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分享,让更多茶友能够从中获得正确的用意和用法,丰富大家习茶乐趣以及见识见闻!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