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勐海茶厂主要熟茶品

找到约418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你确定你喝的是古树熟茶?

近年来古树熟茶产品层出不穷。什么是古树熟茶?这一概念从何而来?

我想,从鄙视链来讲,古树茶确实因其品质占据茶界首端而备受追捧。如此热门的头部概念对于任何一个善于把握商机的人而言,都是不可错失的良机,于是,古树熟茶一说横空出世。

1、熟茶一窝蜂风靡神州大地,古树熟茶也跟着来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普洱茶的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供不应求。

自1973年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后,代表公司赴广交会交流学习的业务员,发现以发酵后的熟茶为主的普洱茶在广东、香港极具市场和销路,便带回茶样,根据云南各地方实际进行了发酵技术探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功打入香港、广东等外省市场。在随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中普洱熟茶技术逐渐成型,并日益发展。

1973年,熟茶元年。

2004年,经济发展的大潮也淹没了西双版纳勐海,勐海茶厂因此改制,一夜之间,成了吴远之先生的控股的民营企业。吴先生一跃千里,以十余载,铸就全新的大益,并成为普洱茶行业的标杆。(那个时代,普洱茶就是紧压茶。还没有制定普洱茶生茶云南省标,省标大约是2004年开始制定的。)

7572熟茶,是改制前勐海茶厂熟茶的代表作。

改制前的7572,足以作为好熟茶的标杆,诸行业资深人士每次喝毕,赞叹词不绝于口。我也喜欢喝,确实也有一丝简简单单的幸福感。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7572的传奇?

原料深度、拼配技术、自然陈放,三者缺一不可。而很显然,7572不可能是古树纯料发酵。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等级制的收购标准体系下,古树茶难于采摘,价格和台地、小树茶相同,不可能被选中。由此可见,作为标杆的7572,极有可能是台地茶、小树茶发酵的拼配产品。

以2004年勐海茶厂改制作为分水岭,普洱茶在市场上经历了十五年的江湖鏖战,这些产品的价值与意义究竟在何处?

2、古树这一概念的存在

那就从古树这一概念开始说说看。

“古树”二字在官方规定的印刷包装纸上只能以“大树茶”的字样出现。

李文华先生是我很敬佩的资深茶人,其普洱茶的拼配技术叹为观止。他对我说:“大树应该是指西双版纳解放前的茶树。而古树怎么也要有100年树龄。古树被市场认知是一种必然性,由于稀少,如何在产品上标注清楚,各企业不一。”

谁都清楚,除了好的原料,好茶还需精良的生产工艺。

虽然都是普洱茶,生茶与熟茶的制作工艺却完全不同,这对于茶原料的内涵物质有着巨大的影响。

烟虫这朋友不太地道,毫不留情面,直言:“古树熟茶有,但是非常少。可以说市场上98%以上的古树熟茶是假冒的。”

狗吠之年,老班章搞出了大新闻。现在市面上打的老班章熟茶,是否可信?

有人说这是以边境上的老挝原料制作,生态比老班章更佳,但茶料真是在一口料(纯料)渥堆发酵的吗?

谁也没有亲眼见过,想看也未必能看得见。尤其是那些蜗居在几千百里之外,靠吹牛卖茶的茶商。

2004年以后,关于熟茶的技术创新,犹如共享单车、滴滴等的发展势头。熟茶发酵,目的在于将具有刺激性的多酚类降解且部分转为多糖类成分,因其分子也经历了微生物的裂解与重组,所以同时增加茶汤中的可溶性糖与蛋白质。整体更为柔和适口,并适合了人体健康机能的需要。

古树茶也具有刺激性的多酚,但由于本身的可溶性糖类蛋白质类,氨基酸类等等物质含量更多,且无机物含量少等原因,发酵后相对口感平衡。而这些对于上好的古树茶而言,生来俱佳,何必再发酵成熟茶?

任何一位经验丰富的制茶人,绝不会做这类“放屁脱裤子”、暴殄天物的蠢事。这只能蒙混少知的消费者。

对于真正的茶人,古树熟茶,很不一般。但喝茶的人,甚至会觉得不算什么。

饮茶,一重香气,其次口感。能品至韵味者,已是有专业素养的爱茶人。更专业者如能辨喉韵,或某茶特有的印记,上升到气韵与体感。

人间普洱,难论真假;品茶论道,最怕虚妄。

3、熟茶有其韵其味合则是好茶

我们说改制前勐海茶厂7572是好熟茶的标杆。

搞清楚了什么是好的熟茶,再来看古树熟茶。先不论古树熟茶这一命题的真伪,就说生茶,生茶在热反应过程中,茶内质的主要成分被大幅度改变,因此,生茶优异,但发酵成熟茶以后就未必表现得那么出色了。

古树茶品质精优,那么古树熟茶是否也都是良茶?

解此问之前,我们想想怎样的熟茶是好茶?以我的经验,香、甜、厚、滑、纯,是衡量一款熟茶优劣的起码标准。

2001年改制前勐海茶厂7572熟茶包装和饼面

改制前勐海茶厂,其熟茶还有散茶,分1、3、5、7、9级,多销往香港、广东等地区。1、3级以精美小木盒子包装,茶量1公斤。其余级别皆以大袋装,易接触空气,湿仓。

我喝不惯湿仓味,香港的普洱茶,只有这味道。你若好奇,可寻机一试。

在广东某茶友心中,熟茶被奉为很正面阳光的茶。

1973年,昆明茶厂的吴启英等人,在考察学习了广东潮水渥堆的基础上,试制出了普洱熟茶。1973年是试制,并没有产品。

熟茶的出现,是普洱茶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普洱茶发酵机理有三:一是通过湿热使多酚类降解。二是利用了自然的微生物对茶叶进行了分子裂解,从而使它变得更符合健康取向。三是通过养堆拼配和菌作用等实现分子新的聚合重组,使口感上变得更细腻醇厚适口。

虽然这一过程,强加了人为干预,但在间接性执行工艺上,茶的制作也得到了可控性。而在后期仓储中,昆明干仓的普洱茶区分于香港、广东等地区湿仓茶的重要原因。

注意,就口感上,干仓湿仓的区别绝不可以用“茶叶是否打过农药”一说而混淆。这里不赘简述几句:

在普洱茶的常规性检测指标中,有一项叫做“灰份”。灰份,指燃烧后产生不可尽燃烧部分的比重,实质就是无机物。

为什么说施肥打药的茶不好、不生态?农药带来的,不一定是无机物超标,茶所含的无机物冲泡时大部分不溶于水,所以无机物很少能带来口感的不适。

农药(除了杀虫剂一类)会促进茶的发芽率,缩短生长时间,生长周期短了,意味着物质积累不够。

发酵好的熟茶,燃烧过后无机物比不一样,从喝的体验角度,我们明显能感知到的溶性物质其实不是很多。

普洱茶从来都是好东西。至此,消费者从对茶的扭曲性传播、减肥效果等唯美传播上找到了某些心理暗示。

人的第一、第二本位所需求的取夺,是人的基础。在“一元论”的世界,每个人认为自己的认识都没错,就像重度糖尿病患者认为大米是有毒的,不能吃。而在正常人的认识中,大米养活着人类几千年。

说的如此混乱,其核心在何?

形而下讲,以生态、安全、适口为健康。

西双版纳的茶,勐海的茶相对阳刚,易武茶比较柔和。我们在喝茶时,背部会有感觉,这就是所谓的体感。

古树茶不到地表合适的条件不发枝芽,这与它自身的根系和养分输送情况有关。古树茶香甜物质与活性物质的多酚多糖,与古树本身是否无关?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有反其道而行的情况。

如果你在熟茶中寻到了“韵”,那么,要恭喜你,你入门了。

过去,教科书及一众博识的专家学者,都会引导消费者去喝“密集型农业经济作物”,即所谓的台地茶。

古树熟茶来了,它的气感、韵味或是唯一不可替代的。

我深信熟茶勐海味的历史意义。今天的熟茶正在毁坏我们喝茶的虔诚,如果你执迷于熟茶诸多命题中的坚固说辞,你的味觉与身体必定会受到心理误导,接受很不舒服的体验。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

“没有信用、没有信仰、不要荣誉、不要真理、心怀两端、言语不一的人们,你们之被人谴责就活像从前寓言中的介于鱼与鸟之间的一种模棱两可的东西。”

面对混沌不清的市场,我们就来推敲推敲古树熟茶的真实性,或者说探测一下市场上的古树熟茶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4、“越陈越香”和“古树茶”,是普洱茶的两个关键词

2007年普洱茶大崩盘以后,古树茶乘虚而入,时髦起来。这所谓的古树茶,多指生茶,而这里说的是古树熟茶。

先来看一组数据。1950年,云南全省茶叶面积只有区区16万亩,1990年增加为240.6万亩,到了2017年已扩展至610万亩。

将古树茶的树龄定义为上百年也好、解放前也罢,以1950年的数据为基,除了后来逐渐发现的极少部分茶树,云南的古树茶面积理论上不可能超过16万亩。

这还没剔除中间几次砍掉古树种小树,砍掉茶树种玉米等经济作物的历史事件。如果精打细算,古树茶顶多占云南总茶林面积的2%至3%。

如此稀缺的古树茶,能拿多少出来发酵做所谓的古树熟茶?又有多少制茶人舍得花大价钱制作茶料成本极高的熟茶?

我无法得到准确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纯料的古树茶,做生茶都尤其紧张,更别说拿去做茶料成本极高的熟茶了。

我常在勐海见到的熟茶堆子,一般都超过50吨。比方说,这一个发酵堆的量就是老班章古树茶春茶的全部数量。

真的古树熟茶,不可能放到市场上流通,因此很多市面上所谓的古树熟茶,都是打着古树之名牟利。

一位制茶的朋友分析说:

“古树熟茶?我喝过确实很好喝,小众。一个发的好的熟茶堆子要8到12吨,最便宜的古树按400一公斤算一个堆子,也要320万的成本,按1200一公斤算,就要960万的成本。现在有离地发酵,最少也要500公斤左右才能发,如果做了玩,发少量的古树,也要50万左右同一个堆子,加上百分之三十的损耗,那就是有钱疯了过于任性。”

问题在于,熟茶发酵每一次的情况都不同,相对应的走水、堆温、翻堆时间、翻堆次数都会有变化,这是个需要经验积累的技术活。

云南从出现新工艺至今,最多不过七八年历史,有几家茶厂能做到100%的优品发酵率?如此高昂的成本,一旦发酵失败,后果如何承担?

在前文,我只不过拿了400元一公斤的古树原料假设。但据我所知,市场上的古树熟茶动不动就是老班章古树熟茶、冰岛古树熟茶、刮风寨古树熟茶。如若都是真的,又是什么级别的成本投资?要承担多大的发酵风险?

这些古树茶是有基本价格存在,用老班章、冰岛、刮风寨古树发酵,经营者该如何解释成本?让消费者相信所卖是老班章、冰岛、刮风寨的古树熟茶。

试问如此精贵之物,投放至市场,怎么定价?怎么卖?卖给哪些人?果真如茶商向顾客介绍的那样,是饼茶都是古树茶?不得而知。

熟茶发酵是个技术活,同一人发酵同样的三个堆子,同一时间发,同一时间收堆,制成的口感都不一样,做成了那是阿弥陀佛,但废了就废了。这种人不是有钱任性,就是甘愿喝废料,人云亦云,“皇帝的新装”。

你可曾想过勐海一年要发酵多少熟茶?你的所闻定不如我所见那般确切。

只能说,勐海有无数的熟茶大堆子,至少有十几二十个上千吨熟茶量的工厂。

如你去勐腊县易武镇,会发现做易武生茶的茶商,喜欢往易武象明各大茶山里钻,因为好茶绝大部分生于深山老林。而做易武熟茶的茶商,大多止步于纳么田(离抵达易武还有十余里路的一个村寨)。

纳么田只是一个自然村,没有多少台地茶,原料来自周边的几个生产队,茶厂五队,六队,七队,八队,九队……大多是原易武区老区长张毅1982年推广种植的,以云抗十号为主,并非易武原生种,茶价便宜。据说,压制成熟茶也没几个人能喝得明白好坏。

在勐海,做生茶的多是春天来收料,做熟茶的则是夏秋时来。大多做茶人都习惯于春茶做生茶,夏茶做熟茶。

谁能保证,一定能买到头春古树的熟茶?

除非出于某种无私的爱,倒有可能从开金矿的的朋友手头弄上不计成本的几公斤古树熟茶而已。

5、再来说说古树熟茶的“熟茶”发酵的自耗与成本维度

熟茶的发酵,过去都是地面发大堆,达到三吨以上才好发。

这几年熟茶工艺突飞猛进,可以小堆发酵,多以竹筐、木框,还有用不锈钢发酵的,几十公斤也行,这使得昂贵的古树茶发酵有了成本上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可控性,不然,以笼统把几吨、价值近千万的古树茶拿去发酵,万一发不好,烧堆、发酸了,谁敢冒此风险?这是工艺提升和消费者需求提升的趋向产物。

以不锈钢发酵为例,从潮水、至3到5次翻堆、到养堆、再到完全干燥,大概要40天左右,也就说最早当年的4月份春茶就可以制成新的熟茶,当然也建议适当陈放后饮用。

以我较熟悉的后月众筹做的140公斤的二春夏茶混采老班章发酵熟茶为例,来观摩整个流程:

8月9日,140kg老班章潮水下堆;

8月13号,第一次翻堆;

8月19号,第二次翻堆;

8月23号,第三次翻堆;

8月25号,发酵度约6成,起堆;开始养堆;

9月10号,预计可以装袋;

9月30号,预计完全干透,发酵结束。

熟茶的原料是晒青毛茶,也就是散生茶,原料的级别决定了熟茶的级别,用台地茶料怎么可能发出古树茶熟茶的韵味,原料上品质的成因永远排在第一位。

2010年之前,大部分茶商多用夏秋的台地、小树来发酵熟茶,就这品质,仍然有不少打着古树的名头来卖。2010年以来,勐海就开始有很多小厂发酵小堆古树茶。

目前,市场上宣传最为凶猛的要数某正熟茶,曾有朋友揶揄说:“缺什么补什么!某正可能也是无正”。

当然,这只是开玩笑的话。但我确实品尝过某正的印本纪(号称用小绿印配方研制,说一句,小绿印是生茶啊,这两个不太通用吧),感觉浓稠有余、韵味不足。什么意思?就是不好喝。是不是古树做的?不知道。

如此一说,爱茶人自能明心见性。

市场之内是否真有古树熟茶流通?答案是肯定的。但该如何分辨?我们无从下手。

作为普通消费者的形象置身市场,我们为什么要分辨?又有什么好分别的呢?就像我们买茶、喝茶?只因为好喝,这就够了。

听卖茶的讲故事,是要买拐还是买担架?

中国人爱讲面子,自以为送人老班章熟茶,倍儿有面子,为了面子搭上万贯家财的故事到处都是。

但存在即合理,只要有市场这只手的存在,混乱就不会终止。

中国有句成语:熟能生巧。成语的本义这里不做解释,但做技术活的手一旦巧了,机心也就会随之而上升。

帕斯卡尔说:

“不爱真理的人所采取的借口是说,尚有争论,还有很多人在否定它。因此,他们的错误无非是出于他们并不热爱真理或者仁爱;因此他们是无可原谅的。”

作为爱茶者,我们是否需要放下“博识茶道”的包袱,基于日积月累的经验,倾听那些颠覆认知的观点,重新审视我们对茶的认识,尊重常识,尊重事实,将爱茶之心的门窗打开,让阳光自由地照射进来。

高端熟茶为何受追捧?

本文授权转载自「说茶网」


按照制作方法的不同,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其原料是经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等制作工序制作而成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后再对晒青茶进行等级筛分后,直接拼配压制饼、砖、沱等形状的茶品为普洱生茶,如果继续40-60天左右的渥堆发酵工序,在原料出堆后干燥、分级、拼配和压制,由此则制成普洱熟茶。渥堆发酵,造就了普洱生茶和熟茶的本质区别。


茶友们在刚接触普洱茶之初,往往会通过书籍或网络查阅大量的普洱茶相关资料,虽然文献记载中的普洱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但其实普洱熟茶从诞生到现在仅有40多年的历史。那么,是哪些茶人的不懈努力,推动了普洱熟茶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面上又出现了哪些标志性的熟茶产品呢?


为了让茶友们更全面地了解普洱熟茶,说茶网微享会第26期,我们将围绕熟茶的发展历史、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标杆性产品,以及熟茶的品鉴方法等展开详细讨论。



一、熟茶的发展历史


普洱熟茶的前身是红汤普洱。


渥堆发酵是现在制作普洱熟茶最重要的一道工艺,具体步骤如下:将晒青茶堆成小山形状,经洒水、盖布后,让茶叶自行发酵。在渥堆过程中,有经验的制茶师需要定时翻动茶叶,并持续洒水,以控制茶堆的温度和茶叶的发酵环境。仅看文字描述可能觉得看似简单,但熟茶的制作工艺从雏形初现到最终定型,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普洱茶的主要消费地在香港。早期从云南到香港交通不便,普洱茶大多通过“人背马驮”的方式运送,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路途遥远,再加上运输条件简陋,普洱茶难免经历日晒雨淋,在运抵香港时,普洱茶的茶汤颜色已经非常接近褐红色;另外,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点早有资料记载,所以茶叶在送达之后,香港茶商也会将普洱茶存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销售。


加之香港的气候环境属于高温高湿,并且空间有限,所以普洱茶往往被暂存在地下室,上述几方面的客观条件非常有利于加快普洱茶的转化速度。因此,到普洱茶真正被用于品饮时,呈现“红汤”状态也就不足为奇。



当时,除了香港之外,广东沿海一带地区的茶客也普遍更喜欢“红汤普洱茶”的口感。在上世纪50年代初,香港茶商卢铸勋在发现其中的商机之后,开始研制红汤普洱生茶,并很快获得成功。


1959年,广东茶叶进出口中茶公司也开始进行加速普洱茶后发酵的实验研究,然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发酵新工艺。


1973年初,云南省茶叶公司在广交会上了解到,香港客户需要大量的发酵红汤普洱茶,而这种茶当时只在广东生产,所以决定派人去学习发酵技术。他们组织了一共七个人的出差小组,包括昆明茶厂吴启英、安增荣、李桂英等三人,勐海茶厂邹炳良、曹振兴两人,还有下关茶厂的两个人,前往广东学习红汤普洱茶发酵技术。


去广东的考察学习小组回来后,三家茶厂的技术人员开始试验。广东发酵时是洒热水,云南的温湿度与广东不同,昆明茶厂就尝试把热水换成冷水,很快做出了昆明的发酵普洱茶;勐海茶厂也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不断改进和形成了自己的发酵工艺;下关则结合自己紧茶的热发酵工艺,生产出自己独特的产品。



云南三大茶厂都没有完全照搬广东的发酵工艺,根据改良后的发酵工艺制作的首批普洱茶,即是后来普洱熟茶的雏形,因为原料和工艺的差别,在滋味和口感等方面也与当时的广东红汤普洱生茶完全不同。


1975年,包括昆明、勐海和下关在内的云南各茶厂的普洱熟茶发酵技术基本定型和统一,我们今天熟知的现代普洱熟茶就是以这种工艺制作;普洱熟茶的发展历程由此正式开始。


二、普洱熟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普洱熟茶并非是突然出现的一类全新茶品。在熟茶真正诞生之前,已经有很多茶人在文献中专门记载了普洱茶“红汤”的特点和发酵的技术。


上文提到的卢铸勋,被茶界称为没有生产过一饼熟茶的“熟茶教父”。卢铸勋1927年出生于广东,年少时在澳门英记茶庄当学徒。因为香港人早年就习惯喝红汤普洱茶,卢铸勋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始研制红汤普洱生茶的制作工艺,并很快取得成功。


1954年,卢铸勋带着制茶技术到香港定居,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福华号宋聘唛”。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卢铸勋使用了大量的云南茶青,来发酵普洱红汤生茶,制作出的茶饼,汤色和口感都很出众,在香港也备受茶客欢迎。


大约在1959年,曾有一位名叫曾鉴的香港茶人向卢铸勋请教红汤普洱生茶的发酵技术,他如实告知。后来曾鉴的弟弟曾启以茶叶发酵师的身份加入中茶广东分公司,开启了广东茶叶进出口中茶公司的红汤普洱生茶的发酵之路。


1973年,云南省茶叶公司派出了包括昆明茶厂吴启英和勐海茶厂邹炳良在内的七人小组到广东学习发酵技术。从广东回来后,邹炳良作为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成为“渥堆方法制造普洱茶”工艺技术最早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实验者。


他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共同撰写了各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下制造普洱茶的工艺--“速成后发酵法”和“普洱茶生产操作规程”。


对于普洱熟茶的工艺定型和后续发展,邹炳良和吴启英都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邹炳良后来被普洱茶界誉为“熟茶教父”,吴启英则是“现代普洱熟茶创始人”。



三、普洱熟茶的代表性茶品


从1975年工艺定型到现在,普洱熟茶在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大茶厂制作的大批熟茶中出现了许多款品质被业内公认、并备受茶友欢迎的熟茶产品。


7572熟饼


7572是勐海茶厂在熟茶工艺定型后制作的代表性熟茶。根据唛号可知该系列茶品的拼配工艺定型时间是1975年,以7级茶为主料拼配而成。7572是勐海茶厂的大宗熟饼,畅销不衰,一直到现在都持续生产,并作为熟茶标杆不断被复制。


7663(销法沱)


1975年下关茶厂试制普洱沱茶(熟茶),1976年批量出口沱茶(7663)专供香港天生行,由该行专销法国市场销售。由于1976年以后大量出口法国,在坊间7663也被称为销法沱。


7581普洱熟砖


7581是昆明茶厂1975年创制的普洱熟砖,以5至8级茶青为主要拼配原料。该茶品是昆明茶厂开创普洱熟茶人工发酵工艺所出品的第一款熟茶茶砖,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普洱熟茶。


7581昆明熟砖是1994年以前市场熟砖的主流茶品,1988~1994年为其盛产时期。


7262普洱熟饼


7262现知投产的起始年份应在2000年。


按前勐海茶厂副厂长、拼配师董老师的说法,此款茶品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了,针对高端消费开发的”。在勐海茶厂的熟茶系列中,此款普洱熟茶使用接近宫廷级的金毫细茶撒面,里茶选用3~6级茶青为主料,选料细嫩、外形美观、口感浓稠柔滑厚重,被誉为勐海茶厂的顶级熟饼。



四、普洱熟茶的适饮人群及品鉴方法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普洱茶极具收藏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刚生产的普洱新茶茶性较寒,综合表现也并不突出。经过存放后的普洱茶,不仅品饮价值大大提升,茶性也由寒转暖,保健功效更显著,更适合日常饮用。


渥堆发酵,可以人为加快普洱茶的陈化速度,因此熟茶在新茶时期就已经具备品饮价值。熟茶的出现,不仅为喜欢普洱茶的茶友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也因为其茶性偏暖,保健功效更突出,所以适合品饮普洱熟茶的人群也很广泛,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只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喝茶,任何年龄段的茶友都可以通过多喝熟茶,在感受普洱熟茶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又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和其他茶类相似,普洱熟茶的品鉴也讲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口感等方面。外观主要是观察茶饼的紧压程度、条索、油润度,以及茶饼是否发霉变质;熟茶常见的香气类型有陈香、蜜香、焦糖香等;在品饮环节,茶汤醇正无异杂味,水路细腻、油润顺滑等都是好熟茶的特点。


关于熟茶的品鉴,也可以用六个字简单概括:香、醇、润、厚、滑、甜。



结语:除了上文提到的几个方面,关于普洱熟茶,我们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细节和内容。普洱生茶和熟茶孰优孰劣,一直是业内争议最多的一个话题,其实从品饮价值、功效等方面来看,两者各有特点,茶友们只需本着爱茶的初心,客观地对自己喝到的每一款茶品做出评价即可。


寒冬已至,喜欢喝茶的茶友不妨趁此机会煮壶好熟茶暖暖身吧。行文中有论证不足或有争议之处,烦请茶友们提出与指导。


(本文系说茶网原创稿件;除特别注明外,配图均源于说茶网图库中心)

除了明星茶品7542,这些大益唛号茶也很传奇!

  前几天,大益经典7542普洱茶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十大名茶」第一名的好消息传遍朋友圈!说到“7542”,益友们都非常熟悉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一个唛号。7542是大益唛号茶中的明星产品,但除此以外,从勐海茶厂诞生的优质唛号茶还有很多——它们都传承着经典配方、历经岁月变迁,最终成为大益茶品乃至普洱茶的典范。

  新手助读

  什么是普洱茶的“唛号”?

  1976年,云南省茶叶公司规范了普洱茶唛号,紧压茶的唛号用4位数表示,前两位为该款茶的配方研制成功的年份,第三位为拼配原料中主要毛茶原料的综合等级,第四位为茶厂编号(2代表勐海茶厂)。如7542,表明用的是75年的配方、原料的综合等级为4级、勐海茶厂生产。唛号清楚地记录了茶品的关键信息。

  7542、7572、8582、8592、7262……说起大益的唛号茶,大家耳熟能详的首选“经典老五样”,至今每年都有新批次推出。但除“经典老五样”以外,回望勐海茶厂的78年历史,还有许多具历史意义的唛号茶曾与消费者见面。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其中的部分产品——
    7432(生茶)、7452(熟茶)

  大益历史上首批唛号茶

  它们的出身源自甲级圆茶,以“甲级圆茶”为基底,传承“圆茶”的质量等级、配方特点,高端生茶7432,高端发酵茶7452便诞生了。它们是勐海茶厂高档的普洱茶产品之一,因其具有较高的品质,勐海茶厂还为它在饼内放过红丝带,也是大益红丝带系列产品的代表。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为茶人茶友至今津津乐道的话题。

  7432(生茶)

  特点:采用勐海茶山高海拔茶青,经1—2年自然醇化精制而成,色泽乌润显毫,条索壮硕完整,滋味醇厚。
  ▲经典红丝带7432<1401批次>

  7452(熟茶)

  特点:条索完整显金毫,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经久耐泡。
    ▲7452<1601批次>
    ▲7452<001批次>
  
  ▲7452<901批次>
  
  ▲7452<701批次>

  唛号茶的数字显示了不同产品拼配配方,还透露了用料等级,对消费者的认知有很大帮助。在勐海茶厂出品的茶品中,以“75”开头的茶品很常见,包括我们最熟悉的7542、7572、以及7562熟砖。除此以外,还有多款生熟茶品值得关注。

  7532(生茶)

  号称“最细嫩”的大益生茶

  7532以细嫩茶青与壮硕茶青混合拼配而成,俗称“雪印青饼”。誉名“雪印”,意在茶芽幼嫩,白毫满布,似雪覆盖;因其优秀的品质,在茶界有“云尖”、“赛蓝印”的雅称。

  特点:显芽毫,内质滋味醇厚,撒面欠匀,脱边。
    ▲7532<1601批次>
    ▲7532<201批次>
    
  ▲7532<801/802批次>
  
  ▲7532<701批次>

  7552(熟茶)

  普洱熟茶优点的集合
  
  采用红熟发酵工艺,充分体现了勐海茶厂熟茶纯正浓厚的优点,曾获2009年第二届华中(武汉)茶业博览会暨茶文化节金奖。

  特点:显金豪,滋味醇和稍厚,香气馥郁,口感顺滑,显老茶陈韵。

  ▲7552<1501批次>
    ▲7552<201批次>
    ▲7552<901批次>

  7592(熟茶)

  妙用茶梗,滋味甜滑

  茶梗在以前是很少使用的原料,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勐海茶厂研究人员发现其汤色红亮、滋味甜滑,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茶梗的氨基酸含量很高,配以成熟叶片、茶汤极易入口。

  特点:显金豪、显嫩梗,以成熟叶片为主,特别拼入适量细嫩茶梗,滋味甜爽。
    ▲7592<1601批次>
    ▲7592<1401批次>
    ▲7592<201批次>
    ▲7592<101批次>

  7742(生茶)

  “越陈越香”的代名词

  该产品2005年开始生产,是勐海茶厂采用陈年自然醇化3—5年的陈年茶箐为原料,根据传统77年配方研制的,是具有陈韵的青饼,广受对普洱茶各方面都有一定需求的老茶客喜爱。

  特点:富有粘稠感,显陈香,滋味浓厚饱满
    ▲7742<1501批次>
    ▲7742<101/102批次>

  8542(生茶)

  它是7542的“加强版”

  8542是勐海茶厂在总结了7542的综合品质基础上研发的新品,用料更为粗壮,口感更为浓强。

  特点:色泽乌润显毫,滋味醇厚,回甘持久。
    ▲8542<301批次>
    ▲8542<801批次>

  0532(熟茶)

  能与金针白莲媲美的熟茶

  2005年首创的配方高端产品,也是勐海茶厂改制一周年之际特别推出的高端贺岁产品,获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金奖。这款茶品质稳定,既可以当口粮也可以品饮。在众多精品熟茶中,可与之相媲美的唯有倍受市场青睐、被益友视为普洱中珍品的「金针白莲」。

  特点:多芽头,色泽红褐显金毫,滋味甜醇稠滑。
    ▲0532<1601批次>
    ▲0532<201批次>
    ▲0532<101批次>
    ▲0532<801批次>

  一个个唛号的背后,是一个个经典的配方。它们不仅是茶品的代名词,更反映了历史变迁、品牌发展、技术革新和消费者满意度等多个维度的内涵。今天,我们能一直喝到大益出品标准化、品质佳的唛号茶产品,背后是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坚守和付出。

  勐海茶厂研发的经典唛号茶及其背后故事还有很多,远非是一篇文章就能说得通透的,往后还需要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深挖、细数、不断学习……益友们也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茶品留言给我们,益信君会尽量为大家提供权威的信息!
找到约400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