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湄潭茶叶种植

找到约539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好气候成就好茶叶——湄潭茶叶获“气候好产品”称号

10月14日,在广西桂林举办的2023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第二届全国气象旅游展暨气象生态旅游品牌推介会”上,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向贵州省湄潭县颁发了“湄潭茶叶气候好产品”证书。

“气候好产品”认证是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推进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气候好产品”认证采用科学指标分析农产品的气候品质价值,通过采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授予农产品核心生产企业认证结果及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技术报告,授予地方政府“气候好产品”品牌认证。开展“气候好产品”认证工作,有助于增强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助力特色农产品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更好实现增产增收。

据现代科学分析和鉴定,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维生素、类脂、咖啡碱、茶多酚、脂多糖、蛋白质和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对人体都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茶叶既有天然保健的作用,又有医药功能,这是茶叶天生具有的特性。

绿意茶乡,青山碧水交相辉映,生态文明蔚然成风。湄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多云雾,平均海拔972米,森林覆盖率66.1%,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且生态环境优美,地表资源丰富,是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无污染”的地区,是贵州省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湄潭自然地理环境特别适宜于茶树生长,出产的绿茶香高持久,滋味鲜爽,汤色翠绿明亮,叶底嫩绿鲜活,红茶甜香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鲜浓醇厚,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湄潭翠芽”“遵义红”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2005年获“中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2008年荣获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称号,2013年获“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全国茶叶籽产业发展示范县”,2017年荣获“中国茶产业扶贫示范县”,2019年荣获“中国茶旅融合十强示范县”,2020年荣获“十三五茶产业发展十强县”榜首,2021年荣获“三茶统筹·先行县域”称号,2022年度荣获“茶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域”称号,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2023年10月11日,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经过组织专家对湄潭茶叶进行评审,授予湄潭茶叶“气候好产品”称号。

纵观古今,湄潭产茶历史悠久,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区之一的大娄山山脉地区和古夷州境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关于湄潭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方物”。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有“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的记载。1937年,民国政府为发展茶叶经济,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开展规模化种植示范,开创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成果斐然,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为今天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茶叶又肩负起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持经济建设的重任,功勋卓著。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湄潭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加工规模,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也是贵州省茶叶生产和出口创汇主要基地,还是全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近年来,湄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茶业首位产业不动摇,围绕茶、做足茶、突破茶,致力于脱贫攻坚、茶旅一体化建设,全力推动湄潭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使湄潭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湄潭茶园从最初的2.8万亩,增至60万亩。60万亩生态茶园分布全县15个镇(街道),涉及8.8万户农户、35.1万余人,培育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700余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35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27家,市级37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产品涉及绿茶、红茶、黑茶、白茶及茶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食品、茶浓缩液等综合开发产品。茶叶出口至马来西亚、香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来自茶产业,茶产业已成为湄潭乡村振兴富民支柱产业。(县政府办)

来源:微美湄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贵州湄潭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价值

湄潭,地处云贵高原黔北腹地,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境地北低南高,多丘陵山地,全域平均海拔高度约900米,地跨北纬27°至28°之间,年均日照数约为1160小时左右,属典型的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地区,特别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条件。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其茶文化资源丰富,可圈可点之处众多,且有多个贵州、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一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现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生产科研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二是在湄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规模化种植示范茶园——象山555.586亩示范茶园;三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全国茶树品种园——桐子坡全国茶树品种园;四是在湄潭创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所茶叶职业学校——贵州省立湄潭实用职业学校;五是在湄潭同年创作出60多首茶诗词,这在历史上和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六是在湄潭创建了贵州最大的农垦茶场,开垦了贵州最大的永兴万亩茶海,现在已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大面积的4.3万亩连片茶园——中国茶海;七是在湄潭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密植免耕技术试验获得成功,并向全国十多个产茶省区推广达100多万亩;八是在湄潭建设了世界最大茶文化实物景观——天下第一壶,被载入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九是在湄潭创建立了贵州第一个、全国最大的茶文化生态专业博物馆馆群——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并在其贵州茶工业博物馆内保存有中国唯一、世界罕见的全套木质红茶生产线;十是在湄潭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贵州茶产业第一县和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全国茶叶百强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心馆

1、湄潭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且位于世界茶树原产地核心地区之一的大娄山山脉地区和古夷州境地。唐代茶圣陆羽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茶者,南方嘉木也……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夷州土产茶……”湄潭在当时就属夷州境地。清康熙《湄潭县志》记载:“平灵台,县北四十里……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清光绪《湄潭县志》记载:“物产,湄较他邑为备,除五谷外……又产茶、漆、辣、棓、桐棬各物,民间均沾其利。”“茶,所产盛丰,其味极佳。”

湄潭茶因质优品好,还成为历代朝廷贡品。明洪武年间,设在大娄山余脉一侧官堰文家场的容山长官司,就有韩、张二氏每年必须将本地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作为播州宣慰使司向朝廷进贡的“贡方物”。民国三十九年(1948年)《贵州通志·风土志》记载:“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

天下第一壶

由此可见,湄潭不但产茶历史悠久,而且茶叶品质优秀。其中,除了广泛进行民间交易外,还成为贡品进入皇室。同时,其茶文化财富也得到不断的积淀,人文底蕴也越来越深厚。

湄潭因其地理环境优越,山川秀丽,且多为战乱时期宁静的后方,因此在南明时期还成为明廷朝臣退隐定居之地,他们在湄江河上的琴洲“扫叶烹茗”、在西来庵里“静坐修身”;在城南观音洞里“茶鼎听松风”;在水源洞天旁“躬耕授教”,在客溪山庄种茶经营……

湄潭茶叶种植,自古以苔茶品种为主,属灌木型小叶种,栽培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秀,分布地域较广,属国家级良种之一,也是湄潭古茶树的主要品种。这些古茶树,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期间,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加工原料。20世纪50年代以来,曾面向全省进行推广。现在县境内仍有大量保存,其中最早的可以鉴定为明代栽种,其存在见证了湄潭、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种植发展的历史。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2、湄潭茶叶发展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1937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为发展战时茶叶经济,以出口换取战略物资支援抗战,选址在湄潭创建中央实验茶场。随后,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武汉头等测候所等科研、教学、事业机构陆续西迁驻居湄潭。尤其是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在此开展规模化种植示范,开创中国现代茶工业起源,其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成果斐然,奠定了湄潭茶业在贵州现代和中国当代的基础性地位,为今天湄潭成为贵州茶业第一县、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县和全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人民遭遇前所未有的人类战争灾难,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茶叶成为发展战时经济的主要战略物资,肩负起挽救民族危亡,支持正义抗战邪恶的历史重任。为此,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设立了近现代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茶叶专业科研机构——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简称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其场址就落户在湄潭县城的义泉万寿宫、水府祠、象山、桐子坡、杨柳湖一带,在此研制生产了贵州第一款现代意义上的绿茶——湄绿、贵州第一款工夫红茶——湄红,以及湄潭龙井、桂花茶等名优茶品。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茶叶规模化种植和贵州茶叶工业化生产的历史,推开了中国现代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的第一扇大门。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曾亲自参与选址落户湄潭,著名茶叶专家刘淦芝、李联标、徐国桢等在湄潭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和教学,在茶树病虫害防治、茶树起源研究、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茶叶职业教育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后来湄潭、贵州乃至中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工业博物馆

3、湄潭茶叶曾为新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湄潭茶叶又肩负起为国家出口创汇、支持年轻共和国经济建设的重任,所谓功勋卓著。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湄潭茶场,扩大了茶叶种植加工规模,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茶叶农垦企业,也是贵州省茶叶生产和出口创汇主要基地,还是全国八大红茶出口基地之一,研制生产了湄江茶(后改为湄江翠片、湄潭翠芽)、湄潭红碎茶、湄潭毛峰、黔江银钩、茉莉花茶等全国名优茶品,其茶叶出口量在改革开放前,一直位居全省之首,几乎包揽了整个贵州出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其所产湄江茶也成为中国名茶,载入《中国名茶志》。其所产红碎茶作为主要出口红茶,曾远销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苏丹、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期间,全省规模在3000亩以上的国营、集体茶场,几乎都是由湄潭茶场派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帮助开发建设。在计划经济时代,湄潭茶叶为贵州茶叶经济发展发挥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成为贵州茶业领头羊,同时对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湄潭象山

4、湄潭茶叶科学研究成果成为中国茶叶发展的源头活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落户湄潭期间,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茶叶科研成果十分巨大,先后培植出八个国家级优良品种,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并造就出全国十多位茶叶专家,留存下丰富和珍贵的茶文化遗产资源,对中国茶业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期间,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在此汇集和造就了一大批如夏怀恩、邓乃朋、刘其志、王正容、冯绍隆、吴子铭、张其生、牟应书、汪桓武等在国内外茶叶科学界有影响的茶学家。他们孜孜以求,不懈努力,相继在茶树资源调查、茶树新种选育、茶园综合丰产、低产茶园改造、茶园土壤培肥、茶叶工艺机具等茶叶科技及茶叶人文历史等研究课题中取得了数十项研究成果,并一直处于全国同类机构的前列,为贵州乃至全国茶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发现的百万年前的四球茶籽化石,至今为全球唯一;其研究成功的密植免耕技术,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并推广到了全国,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选育培植的湄潭苔茶(原生品种)、黔湄419、501、601等8个茶树品种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推广至全国;其研制的遵义毛峰,成为全国名茶。

万寿宫

5、湄潭茶叶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新世纪关乎民生大计的重要产业

新世纪以来,湄潭县秉承“优势在茶、特色在茶、希望在茶、成败在茶、出路在茶”的茶叶产业发展理念,致力于脱贫攻坚、茶旅一体化建设,使湄潭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已达60万亩,位居全国第一;茶叶加工企业迅猛增加,已达600多家(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3家),另有茶叶加工大户280余家,全县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六;茶馆茶楼经营者遍布城乡,已达400多家;茶叶经营户100余家,茶叶专卖店200余家;茶产业链不断延伸,研制生产了茶多酚、茶叶籽油等12类深加工产品;茶文化旅游也正在日趋活跃,茶旅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经营者已达30万人。茶叶,已成为湄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关乎着全县50万人民的民生工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湄潭已被省委、省政府命为贵州茶叶第一县,其茶业综合经济实力已列全国第二位(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全国年度经济报告),是贵州茶业的引擎,全国茶业的一面旗帜。

总之,有了上述这些茶叶机构与企业落户湄潭,使湄潭在几十年的时光里,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叶科研、种植、加工和推广的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与基础性地位,也留下了茶叶科研、种植、加工旧址等一大批珍贵的茶文化资源。这些茶文化资源,体量巨大,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保存完好。不仅保存了自民国以来各个时期的所有与茶叶种植、科研和加工有关的茶园景观、房屋建筑等上百处,还完整保存了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的两条木制红茶生产线及各类种植、加工、科研机具、仪器等上万件,以及为其提供原料的明清及民国老茶园数千亩。尤其重要的是各种木制机具的完整性,在全国极为罕见,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茶文化遗产。这些茶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是研究湄潭县、贵州省乃至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茶海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占地面积达50余亩,展厅面积达10000平方米,拥有三个直属分馆、两个二级分馆,属国家三级博物馆,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2013年建成至今已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近100万人次,已成为展示、宣传湄潭乃至贵州茶文化的重要基地。

来源:湄潭县融媒体中心、贵州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到湄潭吃茶去

说来也奇怪,我对茶并无研究,也没有特别的喜好,却每每经受不了好茶的诱惑。比如此番,只因听说湄潭产上好的绿茶,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从岭南到黔北,去寻那一盅湄潭翠色。

先从广州飞贵阳,出机场到湄潭,还有三小时车程。

黔地多山。山势并不见雄奇,也算不得突兀。南方的山,以峻秀为主,大抵如此。看山景,中午最无可观。一早一晚,景致别有不同。你说要有雾,便有了雾。要有微雨,便有了雨。寻常的绿变得苍翠,仿若米友仁的水墨。你会惊异于张璪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字之妙。绘画既要源于自然,又要来自心灵的创造,这点道理,西方的绘画家,要到莫奈们才明白。

我去湄潭,不仅因为茶,还因为水。好茶必得有好水。

湄潭,多么好听的名字。山之阿,水之湄。

果然,在湄潭,我见到了干净的水。站在种满茶树的山顶朝下看,水在山脚,弯弯曲曲如绿翡翠,如毛玻璃,镶在深翠的山间。

很少见不爱喝茶的中国人。

我去过许多茶叶产地,云南的普洱,福建的安溪、福鼎。贵州的茶,到湄潭之前,我所知道的,只是遵义红茶。湄潭文联的朋友解释说,湄潭茶叶种植面积大,茶叶品质好,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虽不如云南、福建,但市面上很多名茶产自湄潭。当然,湄潭也有自己的著名品牌:湄潭翠芽。朋友又说,湄潭的茶叶种植历史久远,陆羽的《茶经》中就有专门的记载。

参观了湄潭县茶博物馆,才粗略了解了湄潭茶的种植历史。说来,湄潭茶的兴起,竟与近代史上的国难有关。

1939年,时国民政府决定,将平时经济政策转变为战时经济政策,为响应这一号召,中国茶叶总公司计划在远离战场的西南腹地寻找茶叶种植基地,留美博士张天福受命主持此项工作,带领考察组遍访昆明、曲靖、贵阳、安顺、惠水、遵义、成都、自贡、宜宾、西康、雅安等地,形成发展西南五省茶叶之考察报告,又经反复论证比较,最终选定在湄潭建设茶叶基地,以推广茶叶生产,发展战时经济。抗战期间,湄潭出产的特色红茶,通过著名的史迪威公路转运到英、法诸国,为战时中国换回诸多外汇和军需。后浙江国立大学西迁湄潭,1941年,又与中央实验茶场联合创办贵州省立实用职业学校,主要专业就是茶叶的种植、制作与研究。一时间,湄潭成为西南最重要的茶叶种植基地。

喝茶,喝的是自然的馈赠,却也离不开历史、文化。了解了这一段,再喝湄潭茶,总是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湄潭数日,每到一处,闲下来,必是要吃茶的。产好茶的地方,都是风景极佳处。坐在山光水色间,品尝特色茶品,再多的烦恼,也可暂时忘却。酒可消愁,茶可忘忧。

同样的茶,在不同的地方吃,感觉也不一样。最为惬意的,是在永兴镇的中国茶海。

这是中国最大的连片茶海,当地人又称万亩茶海。穿过层层叠叠一望无际的茶园,曲折拾级到观海楼的最高一层,同行文友围茶案而坐,品着新茶,任山风过耳,茶香沁脾,慢悠悠说一些陈年旧事,文坛逸闻。

我取一杯茶,独寻一处。此时,为的不是吃茶,而是放空。古人讲,偷得浮生半日闲。

观海楼上的风景别有不同,目力所及,层层叠叠,绿得发亮的,全是茶树。星星点点散落其间的,不知是游客,还是采茶人。远处,溪流如带,岸边丛生着凤尾竹。再远处,群山围成一个圆圈,观海楼正好在圆的中心。疑心这群山中间的盆地,是远古时天外来物所造。据说,在观海楼看日落是绝美的,我们此行匆匆,无缘一睹,只好待下次了。

在七彩部落吃茶,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先到观景台看七彩部落,那是一些掩映在山脚林间水畔五颜六色的黔地民居,又有无数七彩的伞装点其间。据说,此处原为湄潭县金花村大青沟。后来,湄潭出了个写诗写小说的干部,为大青沟取了这个新的名字,又经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建立了村级旅游发展公司,将这里打造成了童话世界。

没有弄清楚是如何进入这个童话世界的,眼前突然就出现了一条古色古香的小街。

初看,和全国各地的民宿倒也没有太大区别。曲折的小街,两边古色古香的建筑,装饰着民族特色的布艺、木雕,种了花,种了树,种了草。不一样的是,此地的民居,墙面也是彩色的,和别处的民宿多朝古老处做文章不同,此处有青春的气息,既古老,又充满朝气。

自然是要吃茶的。

任意一家,你走进去,自在坐下,主人就为你端来了有本地特色的茶,遵义红、湄潭翠,还有各家自采自制的茶。有些人家主打一种,有些人家有十种之多。无论到哪一家,你坐下来,将人家的每一种茶都泡上一壶,在这里消磨半天时光,主人也不问你要茶钱,也不催促你,更不会给你脸色。你喝得好了,觉得这茶是别处没有的,想带一点回家自己喝,或作为此行的手信与朋友分享,买好,留下地址电话,给你发快递。或者加上微信,有新茶上市,再让快递。虽说也是商业,但感受不到商业的气息,更多的,是人情之美,人心之美。

才知道,湄潭翠芽也是分许多种的,先是吃了一种名叫福鼎湄潭翠芽的。这种茶的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汤色清澈,回甘持久。又吃了一种601湄潭翠芽,同样是翠芽,据说是完全不同的品种,口感不似前者清澈,略带苦味。苦尽,甘来。又喝另一种,清蒸湄潭翠芽,据说这种是最常见的,却也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所谓清蒸,制作工艺与炒青不同,香中更保留了茶的青涩。

这些年来,许多地方,为了推广茶,在茶文化上做足了文章。花样百出的茶道,我也见过不少。独独在湄潭吃茶,没有这些仪式感,没有人给你讲茶道,没有各种玄之又玄的“禅茶一味”。就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想到《菜根谭》中的一段话:

禅宗曰:“饥来吃饭倦来眠。”

诗旨曰:“眼前景致口头语。”

盖极高寓于极平,至难出于至易。有意者反远,无心者自近也。

作者:王十月,本名王世孝。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2000开始发表小说,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十月》等刊发表长中短小说、散文二百余万字。中篇小说《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中篇小说奖。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2022年12月02日15版)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3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