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色茶叶加工

找到约7,108条结果 (用时 0.027 秒)

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 ,茶叶科技与产业分会场Ⅱ:茶叶加工与利用新技术

2022年7月7日上午,由中国茶叶学会、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恩施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在湖北恩施隆重开幕!

本次年会设主会场、两个茶叶科技分会场和一个茶叶经济分会场。

茶叶科技分会场Ⅱ

7月7日下午,2021中国茶业科技年会茶叶科技与产业分会场Ⅱ在湖北恩施州文化中心利川厅顺利举行。会议以“茶叶加工与利用新技术”为主题,主要内容为茶叶加工新技术、新产品,分“专题报告”、“成果发布”和“案例分享”三大模块。

“专题报告”由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何青元研究员主持。

专题报告

#1《茶叶加工科技进展及展望》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江用文研究员作了《茶叶加工科技进展及展望》的主旨报告,报告从茶叶加工科技进展、茶叶加工科技需求、茶叶加工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我们六大茶类近五年的加工科技进展,解析了现阶段茶叶加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茶叶加工的发展趋势,指明了茶叶加工未来的科技创新任务。

#2《茶叶精深加工与拓展利用新技术及未来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尹军峰研究员作了《茶叶精深加工与拓展利用新技术及未来展望》的专题报告,从茶叶精深加工的产业背景、主要途径、加工新技术、未来发展展望等四个方面,系统解析了跨界用茶叶原料、茶饮、茶食品、茶功能成分等精深加工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进一步明确了茶叶精深加工与利用的未来方向。

#3《茶叶标准化成就与展望》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杨秀芳研究员作了《茶叶标准化成就与展望》的专题报告,总结了茶叶标准化的概况,梳理了茶叶标准化的现阶段组织建设、标准化体系、国际标准化工作、人才队伍等方面成就,解析了茶叶标准化工作现存问题,展望了未来茶叶标准化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任务。

成果发布与案例分享

“成果发布”和“案例分享”模块由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高士伟研究员主持。

#1《绿茶初制精制智能化技术装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林智研究员介绍了绿茶初制精制的在线检测技术、加工装备、智能管控系统等相关成果,如鲜叶等级判别、茶叶含水率检测等在线检测技术开发,风-热-汽滚筒杀青机、双锅曲毫机、连续化理条机等设备研发,绿茶智能化管控系统及加工生产线研制等。

#2《白茶加工新技术与展望》

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分享了《白茶加工新技术与展望》,分析了白茶产业概况和白茶传统加工技术,介绍了多波长LED复式萎凋机、控温控湿萎凋机、多功能白茶拣梗精制机、智能仓储房、白茶自动化生产线等新设施,展望了白茶加工的未来方向。

#3《云南古茶树资源利用与加工》

在“案例分享”模块,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研究员从云南茶产业现状、云南古茶树种类、古树普洱茶加工、云南古树茶利用价值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云南古茶树的资源利用与加工的相关成果。

#4《泾渭茯茶绿色工厂的数字化实践》

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胡歆正高级工程师分享了《泾渭茯茶绿色工厂的数字化实践》案例,该成果展现了泾渭茯茶原料仓储、加工工艺、拼配匀堆、压制定型等技术的标准化、数字化。

茶叶科技与产业分会场Ⅱ的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现阶段茶叶加工、深加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并对未来加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扩大市场需求,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进茶叶的精准化、智能化加工,实现加工方式的升级发展,构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茶叶加工模式,为茶叶加工技术提升及茶产品拓展利用指明了方向。

来源:中国茶叶学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4年湖北咸宁市产茶区茶叶加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项目(制茶加工)的基本特点是原料依赖性强(包括茶叶品种、季节性、品质和数量)、生产工艺较复杂(从鲜叶采摘到成品包装涵盖了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多个环节)以及市场需求受季节、消费习惯、健康观念变化等因素影响,波动性较强。因此,在在编写可行性报告时,需要优先工艺技术路线,明确如何实现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如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并考虑到产品标准符合国家及国际相关法规要求。另外,要积极响应国家的三农政策,主动承担带动地区农业发展、茶农增收的社会责任。

制茶加工的原料依赖性强(包括茶叶品种、季节性、品质和数量)

一、项目基本情况与建设必要性

本项目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制茶厂周边的茶叶种植面积大,原料供应丰富。预期总投资规模为1.15亿元,致力于打造一个综合性的茶叶生产基地,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3050吨各类茶叶成品,具体包括茯砖茶2000吨、青砖茶600吨、米砖茶400吨以及红茶30吨和绿茶20吨。项目建设内容丰富,涵盖了生产厂房、成品库、原料仓库、茶产品质量检测化验室、办公综合楼及配套宿舍、食堂、门卫及消防控制室等基础设施。

鉴于咸宁市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茶资源,该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对于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结构升级及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同时,湖北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也为项目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行业特点与案例分析

制茶加工行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技术积累。该行业的产品多元化,从传统的黑茶到现代流行的红茶、绿茶,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饮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行业内如云南普洱茶厂、福建武夷山大红袍基地等成功案例均展示了茶叶深加工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

制茶加工行业是我国传统产业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技术积累

三、行业市场状况及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茶叶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尤其是健康养生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以茯砖茶、青砖茶为代表的发酵茶类需求旺盛。此外,随着电商渠道的发展和茶文化的推广,2024年高端定制茶叶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茶叶市场将持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为本项目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

四、城市经济发展及相关资源情况

咸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拥有丰富的茶树种植资源和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是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产茶区。咸宁市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绿色产业发展,尤其在茶叶领域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有利于本项目的顺利开展。

咸宁市拥有丰富的茶树种植资源和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

五、固定资产投资及流动资金

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其中包括用于新建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检测实验室以及配套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确保项目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另外预留了充足的流动资金,用以保障日常运营、原材料采购和市场营销活动的正常进行。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1#2#厂房(1#厂房用于生产青砖茶、米砖茶、茯砖茶;2#用于生产绿茶和红茶);成品库500m2,原料仓库800m2;茶产品质量检测化验室;办公综合楼,宿舍,食堂,门卫及消防控制室。

六、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设备

项目采用先进的茶叶复制加工工序(适用于青砖茶和茯砖茶)、压制线生产工序(用于青砖茶、米砖茶和茯砖茶),以及独立的红茶和绿茶生产工序。主要生产设备涵盖茶叶筛选机、揉捻机、发酵设备、烘干机、压砖机以及包装机械等,保证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生产工艺流程及主要生产设备

生产原料:新鲜茶叶249 t/a,老青茶3043t/a,茶末440t/a。

工艺流程(绿茶):

①杀青:

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红变;同时蒸发叶内的部分水份,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

②揉捻:新鲜茶叶经过杀青后,去除部分水分,茶叶同时变软,趁热经揉捻机揉捻承卷筒状,成为条状,即茶叶初步成型。

③干燥:将茶叶通过烘干机高温烘焙迅速蒸发水分,达到保质干度的过程。

④过筛、风选:用钢制圆筛和风选机,对毛茶进行筛分、分级,得到不同等级的毛茶料。

⑤色选:用色选机拣出茶叶料中的茶梗及其他边角料。

⑥拼配及包装入库:拼堆时将审评决定拼入的各筛号茶或各等级原料拼和均匀,使同一拼堆的原料品质一致。

七、项目建设管理要点及风险规避措施

结合制茶行业的特性,项目管理需重点关注原料质量控制、生产工艺优化、环保合规性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确保原料来源稳定且品质优良;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能耗和人工成本;严格遵守环保法规,设立废水处理设施,实现清洁生产。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和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编写可行性报告时需要特别关注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产品差异化策略、成本控制措施以及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预案等内容。

八、项目总体评估

从技术角度看,项目运用现代化的制茶工艺,具备高效稳定的生产能力;经济上,依托咸宁市丰富的茶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需求,有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方面,通过严格的环保设施建设和污染排放管控,能够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项目可行性总结:

咸宁市茶叶加工建设项目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变化,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管面临宏观经济环境的挑战,但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和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该项目有望成为咸宁市乃至湖北省茶叶产业的新亮点,为2024年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将带动周边地区茶农增收致富,推动我国茶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69农村创业网、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十四五”专题9:茶叶加工“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国茶叶加工在基础理论研究、工艺技术创新、加工装备和生产线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为“十四五”茶叶加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茶叶加工科技创新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须以市场需求为引领,瞄准绿色化、智能化作业方向,突破重大基础理论、前沿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茶产品品质升级及特色创制,不断提升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茶叶加工业现代化和茶产业科技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一、“十三五”期间茶叶加工主要进展

1. 加工过程在制品品质状态进一步明确

(1) 在制品物理特性研究

过去5 年,茶叶物理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色泽、热特性、力学特性、电学特性及光谱特征等几个方面。研究人员利用机器视觉追踪茶叶加工过程的色泽变化,精准感知叶片的色彩空间分布,初步实现了萎凋、发酵、干燥等工序进程的把控。茶叶热特性方面,主要是利用离散仿真和流体仿真技术,模拟茶叶杀青和干燥过程的热运动和热传质过程,实现对绿茶杀青和干燥设备的结构优化。茶叶的电学特性主要集中在红茶加工领域,用来捕捉或响应揉捻或发酵过程茶多酚氧化、聚合等反应过程,实现茶多酚含量、揉捻和发酵适度的无损感知和判别。茶叶力学特性研究针对茶鲜叶或在制品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改进茶叶加工工艺并提出精准化的工艺技术参数。茶叶的光谱特征是最近几年备受追捧的研究热点,其中高光谱和近红外作为最主要的光谱技术手段与化学计量学和机器学习方法深度融合,已经在茶叶成分(咖啡碱、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 检测、产品(红茶、绿茶、黑茶等) 分类、成品茶(祁红、龙井、铁观音等) 分级、加工工序(发酵、揉捻、干燥) 适度判定、产地溯源和掺杂掺假(掺糖、异物) 检测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2) 在制品化学特性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集中梳理了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对茶汤苦味(咖啡碱、非没食子儿茶素等)、涩味(黄酮醇糖苷、茶多酚、没食子儿茶素等)、鲜味(茶氨酸、琥珀酸、3-没食子酰基奎宁酸等) 的贡献作用,解构了绿茶(紫罗酮、苯乙醇等)、红茶(美拉德反应衍生的呋喃等氮杂环化合物)、乌龙茶(橙花叔醇等)、黑茶(甲氧基苯类物质) 等的关键香气物质,阐明了关键呈色物质包括黄酮类、儿茶素聚合产物(茶黄素等)、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类对干茶和茶汤色泽的影响。同时,借助代谢组学方法和高分辨质谱技术(HRMS) 对茶叶加工过程品质成分的动态变化、转化途径等进行更系统和全面的梳理,为加工工艺的精准化把控提出了更加明确的理论依据。

2. 传统加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更为紧密

“十三五”期间,食品加工高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传统茶叶加工技术的创新研究,新工艺、新技术涌现,技术参数精准化逐步深入,茶叶加工技术得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快速发展,并不断向数字化、定向化迈进。

(1) 绿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绿茶标准化加工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的资助下,扁形、针形绿茶的加工工艺和装备得到了进一步升级,研发出珠形、条形绿茶的成套标准化加工技术,并在产业上示范应用。就工序而言,杀青和干燥是“十三五”期间绿茶加工技术研究的重点,开发出滚筒-热风耦合杀青、三相组合式杀青等新技术,通过多方式组合提升杀青作业功效和品质,研制出滚烘干燥新技术,能够提升产品滋味鲜爽度和香气馥郁度,并针对清香、栗香等不同风味特色分别提出适宜的干燥工艺参数。

(2) 红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工夫红茶标准化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等项目的资助下,富氧萎凋、补光萎凋、动态发酵等一系列工夫红茶加工新技术开发成功,初步实现了高品质工夫红茶或特色工夫红茶的定向化加工。通过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提出不同类型(大叶种、中小叶种)、不同嫩度(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一芽二叶至一芽三叶等) 原料的工夫红茶标准化加工工艺技术,并在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 乌龙茶加工技术研究

乌龙茶设施做青技术进一步优化,对做青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光质等参数实现了精准调控,标准化工艺参数得到改善(如光波波长>520 nm,做青叶含水量65%~68%时较佳),摆脱天气制约,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品质稳定性也得到有效改善;乌龙茶机械水筛摇青技术、组合式造型(包揉) 技术等在产业上得到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成效。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 乌龙茶第4 部分:水仙(GB/T 30357.4—2015) ”荣获2018 年福建省标准贡献奖一等奖。

(4) 黑茶加工技术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主持的“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发明了黑茶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及品质快速醇化等加工新技术,大力提升了黑茶产业的加工技术水平,并在2017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 白茶加工技术研究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的“白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揭示了白茶储存陈化机理,发现了白茶贮存年份相关的特征性生化成分,研发了生物酶法提高白茶滋味品质技术等新技术,提升了白茶生产效率与品质。

(6) 黄茶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闷黄是黄茶加工技术研究的重点。开发出新型通氧闷黄技术,不仅可缩短闷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可溶性糖的积累,形成黄茶甜醇口感;明确了湿叶闷黄技术的适宜参数。

3. 茶叶加工机械装备性能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随着制造业的持续发展,传统茶叶加工机械性能取得了较大发展, 单台(套) 制茶机械参数调控更简便、更准确,新型节能技术在茶机上的应用更加多元,连续化、标准化、数字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配套生产线陆续在各茶类生产中出现,有效解决了劳动力紧缺、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加工新装备不断涌现,参数调控更为精准。由安徽农业大学主持的“茶叶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创制”课题,开发出茶鲜叶原料质量分析仪、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装备等,可进行鲜叶质量等级、茶叶色香味形品质的综合评判,推动了茶叶数字化品控和装备的提升,于2018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国内外科研人员借助仿真模拟技术、多元技术融合等手段,创制出系列新设备,尤其提升了设备参数精准度。新技术、新能源不断应用于茶叶加工装备上,促使茶叶加工向绿色、节能、安全、清洁方向发展,风味品质和卫生品质均得到提升。连续化、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正向初步数字化作业迈进,多个茶类的标准化加工生产线得到广泛应用。

4. 特色新产品层出不穷,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十三五”期间,食品、农产品加工新技术与茶叶加工技术进一步融合,开发出多种特色茶产品,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如利用调节作业环境氧气浓度、特定低温等条件,制得含量达5.98%的高EGCG乌龙茶;通过特定原料、工艺技术和加工装备的有机融合,定向开发出风味品质稳定一致的嫩栗香绿茶、甜醇味红茶;借助特定的栽培和加工技术,创制出糯甜香红茶、海苔香龙井茶,以及蓝莓香毛峰茶等;以厚轴茶、龙芽楤木、木姜叶柯叶等植物嫩芽叶为原料,融合茶叶加工工艺制得具有降血压等特定保健功能的茶产品。

二、“十四五”茶叶加工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资源短缺问题的加剧,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茶叶加工在产品结构、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方面亦将发生较大转变。茶产品的特色风味和营养健康并重,数字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

1. 茶叶加工趋向定向化和精准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消费理念由单纯追求风味向风味与保健兼顾的转变,未来茶叶产品的创制将向着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发展。茶叶加工科技将持续以消费需求为导向,逐步实现加工过程技术参数的精准化作业,对产品的风味品质和特定组分将趋向定向化调控。

“十四五”期间,围绕茶叶加工的定向化和精准化,将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1) 通过分子感官技术、多组学分析、大数据关联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创新,挖掘出茶叶特色风味品质关键组分,明晰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衍变规律和形成机制。

(2) 通过传统工艺技术创新以及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的融合,系统研究茶叶感官风味和品质成分的调控技术。

(3) 借助现代传感、CFD 仿真模拟、自动控制等技术的创新应用,开展加工装备和技术参数精准化研究,实现技术标准、工艺流程、质量控制与精准加工的高效协同。

(4) 通过原料、工艺、装备的有机整合,创制特色风味新产品。

2. 茶叶生产由制造向“智造”升级

随着工业4.0 和5G时代的来临,AI 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并推动工业机器人制造技术的显著提升,机器人替代人工成为未来必然趋势;茶叶加工装备的智能化程度亦将不断提高,智慧工厂将逐步取代传统加工工厂。

“十四五”期间将围绕智能化、传承制茶工艺数字化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 通过茶学、食品、机械、自动化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研究在制品状态数字化表征及智能感知技术、反馈控制技术,实现数据实时检测的远程/终端专家决策。

(2) 通过对加工装备机械材料特性与安全性、数字化设计、仿真优化等新技术、新原理、新材料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核心装备。

(3)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将茶叶单机加工装备进行集成,创制出智能化生产线,形成全程自动化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换人”,促进茶叶生产由制造向“智造”升级。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07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