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和姜

找到约860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日照绿茶好滋味 被誉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之一

山东日照地处黄海之滨,又处于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茶树越冬期长,生长缓慢,积累的营养成分较多,独特的海岸环境孕育出了其“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等特点,与日本静冈、韩国宝城所产绿茶并称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因自然环境优越,茶树在日照岚山区大面积种植,目前全区茶园面积达16.2万亩。姚文凤摄(中经视觉)

在“南茶北引”最早试种成功的日照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北门外社区的一片茶园里,茶农们正在采茶。姚文凤摄(中经视觉)

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黄海之滨、北纬35度左右。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号称“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因气候原因,这里的茶树越冬期长,生长缓慢,因此积累的营养成分较多,所以叶片较厚、茶梗较粗,所炒制的干茶外形也较为粗实,叶底柔韧性较强。加之独特的海岸环境,孕育出了日照绿茶“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等特点,被誉为“海岸绿茶”。这是中国唯一的“海岸绿茶”,与日本静冈、韩国宝城所产绿茶并称世界“三大海岸绿茶”。

南茶北引

“十几年了,我年年从老刘这里买茶叶,这个滋味我一喝就舍不得放下。每年我都到他茶园里来一趟,看看他是怎么管理茶园的,怎么采茶的,顺便订货。日照绿茶的板栗香很独特,采摘的叶片均匀,这次我订购了10斤干茶直接带走。”像往年一样,日照绿茶的铁杆粉丝——济南人韩绍春计算着绿茶开采的日子,又一次来到种茶人刘波的茶园。

1956年,山东开启了“南茶北引”的漫漫征程。1965年秋,日照被选为首批引种南茶试种基地。由于日照地区纬度高、温度低、越冬期长,茶树经过低温、霜雪等逆境,丰富了水浸出物、叶绿素、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等生化成分含量。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同时赋予了日照绿茶干茶青绿、汤色绿亮、茶汤内质丰富、滋味饱满等优良品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定,日照绿茶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更丰富。2020年,欧盟理事会将日照绿茶列入第二批175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作为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区,日照岚山区高度重视茶产业,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当地大力支持和培育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新模式,建立了甲子山、北垛山等八大流域,涉及8个乡镇街道、257个行政村的茶叶产业格局。茶园总面积达16.2万亩,平均亩产值超过8600元,茶产业销售收入达28.8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山东省首位。

“近年来,岚山区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用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方式支持茶产业发展。”岚山区委书记焦春锋告诉记者。

绿色种植

近年来,茶农王兆生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注重茶树养护,浇水、施肥、喷药遵照严格的标准,更有利于茶树稳产、增产。施用有机肥,为茶园蓄足养分,茶树长得旺,抗冻能力就强,春天发芽早、叶片厚;使用植物源农药,能帮助茶园渐渐形成小的生态环境链,防病虫害就进入良性循环。

在有机种植条件下,日照绿茶的口感有明显提升,虽然价格水涨船高,但销路却越来越畅通。

来自淄博的茶客陈贞博退休后每年都会到岚山的茶园里转一转,从心仪的茶厂订购干茶,“我喜欢清香口味的茶,现场看着炒茶师傅炒好,带回老家送亲友,剩下的放进冰箱存着慢慢喝”。

“这几年日照绿茶在我们店里卖得越来越好,整体价格较前几年有了提升,但并不影响销量增长。做茶叶生意都知道,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决定购买意向的第一要素是口感而不是价格。”来自聊城市的茶叶经销商孙绪祥告诉记者。

从去年开始,“茶三代”毛志洋和姜碧莹夫妇二人在父母的茶厂里辟出一间小屋作直播间,妻子姜碧莹担任主播。毛志洋说,直播卖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家有茶厂,旁边就是茶园,可以带网友随时观看采茶、炒茶场景。

毛志洋的爷爷奶奶种茶,父亲办茶厂炒茶、批发成品茶,到了他这里就开始直播卖茶。父亲告诉他,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市场对高端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茶厂炒茶更注重在高端茶上加量生产。

对于姜碧莹来说,直播卖茶并不是主业,她对成交数量也不强求。尽管这样,不到一个小时的直播就卖出去近3000元的货。“成交最利索的还是回头客,有了第一次的购买经验后,他们再到直播间回购时就省去了向主播咨询的过程,直接下单。”

据毛志洋介绍,“五一”假期茶厂迎来一波线下销售小高峰。“假期第一天早上8点,就有来自日照市区的一家三口到茶园,提出要体验采摘茶叶、参观炒茶,除了带走他们自己采摘的茶,还买走了两斤干茶。当天茶园全天的干茶成交额就达到两万多元。”

看到采摘茶叶的商机,第二天,毛志洋就在自家茶厂门口挂了一个条幅:体验采茶,参观炒茶,干茶零售。有过路的游客看到后就主动进来,有效带动了销售量。小规模采摘游“初战告捷”,这为毛志洋又打开了一条新的卖茶思路。

业态丰富

“日照绿茶尽管卖得好,但是相对深加工来说,附加值还有提升空间。如果我们把它做成茶汤卖到一线城市,那么附加值自然就更高了。”康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华伟告诉记者,在巨峰镇,公司把干茶加工成饮料——茶汤,年销量可达200余吨,目前公司已与北京老舍茶馆和保利大剧院建立了供货关系。

把市场需求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岚山区正在走的路。岚山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赵家胜告诉记者,“发展日照绿茶的目的是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无论衍生出什么样的产品,最终目标就是让茶叶鼓起‘钱袋子’,所以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鼓励、扶持什么”。

前两年,圣谷山茶场负责人高建华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的金花茯茶一上市就广受欢迎,这恰好弥补了日照绿茶家族品类的空白。

近年来,从单一的绿茶到红茶、乌龙茶、白茶,再到广受好评的金花茯茶,日照绿茶家族品类不断扩充。

当茶园遍及千家万户,“摇钱树”成了令人百看不厌的“风景带”,这时茶经济已不止于种、炒、销。

每年临近“五一”,高兴镇白云山下的公路上,大巴车便渐渐多起来。车上的游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体验茶叶采摘之乐。

“到茶园体验采茶、炒茶,观看茶艺表演,对我们来说很新鲜也很有趣,茶园里风景好、空气好,意境也好,这种旅游方式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家住泰安的宋祥花女士已经是第二次来参加茶园体验游。

茶园体验游是岚山区茶旅融合文章中的关键词,随着旅游业体量不断增大,岚山区开始依托规模庞大的茶园探索“卖风景”的新路子,茶园民宿、茶园旅游渐渐兴起。当地在支持村民种茶、制茶的同时,更支持大家深植茶文化根脉,让这一方水土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王金虎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被誉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之一——日照绿茶好滋味

山东日照地处黄海之滨,又处于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茶树越冬期长,生长缓慢,积累的营养成分较多,独特的海岸环境孕育出了其“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等特点,与日本静冈、韩国宝城所产绿茶并称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

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黄海之滨、北纬35度左右。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号称“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因气候原因,这里的茶树越冬期长,生长缓慢,因此积累的营养成分较多,所以叶片较厚、茶梗较粗,所炒制的干茶外形也较为粗实,叶底柔韧性较强。加之独特的海岸环境,孕育出了日照绿茶“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等特点,被誉为“海岸绿茶”。这是中国唯一的“海岸绿茶”,与日本静冈、韩国宝城所产绿茶并称世界“三大海岸绿茶”。

南茶北引

“十几年了,我年年从老刘这里买茶叶,这个滋味我一喝就舍不得放下。每年我都到他茶园里来一趟,看看他是怎么管理茶园的,怎么采茶的,顺便订货。日照绿茶的板栗香很独特,采摘的叶片均匀,这次我订购了10斤干茶直接带走。”像往年一样,日照绿茶的铁杆粉丝——济南人韩绍春计算着绿茶开采的日子,又一次来到种茶人刘波的茶园。

1956年,山东开启了“南茶北引”的漫漫征程。1965年秋,日照被选为首批引种南茶试种基地。由于日照地区纬度高、温度低、越冬期长,茶树经过低温、霜雪等逆境,丰富了水浸出物、叶绿素、水溶性碳水化合物等生化成分含量。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同时赋予了日照绿茶干茶青绿、汤色绿亮、茶汤内质丰富、滋味饱满等优良品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测定,日照绿茶儿茶素和氨基酸的含量更丰富。2020年,欧盟理事会将日照绿茶列入第二批175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作为南茶北引最成功的地区,日照岚山区高度重视茶产业,并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当地大力支持和培育茶叶种植、生产、销售新模式,建立了甲子山、北垛山等八大流域,涉及8个乡镇街道、257个行政村的茶叶产业格局。茶园总面积达16.2万亩,平均亩产值超过8600元,茶产业销售收入达28.8亿元,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山东省首位。

“近年来,岚山区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用资金、项目、技术等多种方式支持茶产业发展。”岚山区委书记焦春锋告诉记者。

绿色种植

近年来,茶农王兆生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注重茶树养护,浇水、施肥、喷药遵照严格的标准,更有利于茶树稳产、增产。施用有机肥,为茶园蓄足养分,茶树长得旺,抗冻能力就强,春天发芽早、叶片厚;使用植物源农药,能帮助茶园渐渐形成小的生态环境链,防病虫害就进入良性循环。

在有机种植条件下,日照绿茶的口感有明显提升,虽然价格水涨船高,但销路却越来越畅通。

来自淄博的茶客陈贞博退休后每年都会到岚山的茶园里转一转,从心仪的茶厂订购干茶,“我喜欢清香口味的茶,现场看着炒茶师傅炒好,带回老家送亲友,剩下的放进冰箱存着慢慢喝”。

“这几年日照绿茶在我们店里卖得越来越好,整体价格较前几年有了提升,但并不影响销量增长。做茶叶生意都知道,对于喜欢喝茶的人来说,决定购买意向的第一要素是口感而不是价格。”来自聊城市的茶叶经销商孙绪祥告诉记者。

从去年开始,“茶三代”毛志洋和姜碧莹夫妇二人在父母的茶厂里辟出一间小屋作直播间,妻子姜碧莹担任主播。毛志洋说,直播卖茶最大的优势就是自家有茶厂,旁边就是茶园,可以带网友随时观看采茶、炒茶场景。

毛志洋的爷爷奶奶种茶,父亲办茶厂炒茶、批发成品茶,到了他这里就开始直播卖茶。父亲告诉他,这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市场对高端茶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主要还是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茶厂炒茶更注重在高端茶上加量生产。

对于姜碧莹来说,直播卖茶并不是主业,她对成交数量也不强求。尽管这样,不到一个小时的直播就卖出去近3000元的货。“成交最利索的还是回头客,有了第一次的购买经验后,他们再到直播间回购时就省去了向主播咨询的过程,直接下单。”

据毛志洋介绍,“五一”假期茶厂迎来一波线下销售小高峰。“假期第一天早上8点,就有来自日照市区的一家三口到茶园,提出要体验采摘茶叶、参观炒茶,除了带走他们自己采摘的茶,还买走了两斤干茶。当天茶园全天的干茶成交额就达到两万多元。”

看到采摘茶叶的商机,第二天,毛志洋就在自家茶厂门口挂了一个条幅:体验采茶,参观炒茶,干茶零售。有过路的游客看到后就主动进来,有效带动了销售量。小规模采摘游“初战告捷”,这为毛志洋又打开了一条新的卖茶思路。

业态丰富

“日照绿茶尽管卖得好,但是相对深加工来说,附加值还有提升空间。如果我们把它做成茶汤卖到一线城市,那么附加值自然就更高了。”康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华伟告诉记者,在巨峰镇,公司把干茶加工成饮料——茶汤,年销量可达200余吨,目前公司已与北京老舍茶馆和保利大剧院建立了供货关系。

把市场需求作为茶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是岚山区正在走的路。岚山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赵家胜告诉记者,“发展日照绿茶的目的是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点,无论衍生出什么样的产品,最终目标就是让茶叶鼓起‘钱袋子’,所以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鼓励、扶持什么”。

前两年,圣谷山茶场负责人高建华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的金花茯茶一上市就广受欢迎,这恰好弥补了日照绿茶家族品类的空白。

近年来,从单一的绿茶到红茶、乌龙茶、白茶,再到广受好评的金花茯茶,日照绿茶家族品类不断扩充。

当茶园遍及千家万户,“摇钱树”成了令人百看不厌的“风景带”,这时茶经济已不止于种、炒、销。

每年临近“五一”,高兴镇白云山下的公路上,大巴车便渐渐多起来。车上的游客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体验茶叶采摘之乐。

“到茶园体验采茶、炒茶,观看茶艺表演,对我们来说很新鲜也很有趣,茶园里风景好、空气好,意境也好,这种旅游方式身边的朋友都很喜欢。”家住泰安的宋祥花女士已经是第二次来参加茶园体验游。

茶园体验游是岚山区茶旅融合文章中的关键词,随着旅游业体量不断增大,岚山区开始依托规模庞大的茶园探索“卖风景”的新路子,茶园民宿、茶园旅游渐渐兴起。当地在支持村民种茶、制茶的同时,更支持大家深植茶文化根脉,让这一方水土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来源:中国经济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携手开创新未来,首届全国绿茶产区发展大会圆满举行

5月10日,在十三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期间,“首届全国绿茶产区发展大会”作为本次展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在2号展馆盛大开幕。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杨武秀,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市场品牌处一级调研员娄宇芳,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吴传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督察专员杨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龚一耘,四川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云,四川省茶叶行业协会会长覃中显,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名誉会长张京,四川省食品文化研究会会长尹华国,四川省茶艺术研究会会长何修武,四川省供货商商会会长杨晓琳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

本次会议以“打造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新动能”为主题,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派长嘴壶茶艺》龙行十八式之《一带一路?茶和天下》这场精彩的暖场表演拉开序幕。

会议开始,四川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一级巡视员杨武秀女士致开幕词。杨武秀介绍,四川省供销社一直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针对近年来绿茶的产量和销量都呈现上升趋势,杨武秀表示,绿茶作为中国茶叶的第一大品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前景广阔,值得茶叶界高度关注。她表示在发展绿茶产业方面,四川省供销社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与茶企合作,加强人才建设和构建销售网络等,持续推动绿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杨武秀女士致开幕词

随后,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四川农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君围绕绿茶发展的现状、趋势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等板块,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为绿茶下一步的发展带来新思路。

姜仁华所长在“全国绿茶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主题演讲中,通过数据分析、产品革新和融合发展等,呈现了一个以绿茶为载体的全产业地图。他提出“茶业三产融合发展”的概念,认为茶业不能局限在种植环节,要前后延伸、左右拓展,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紧密连接、协同发展,从一片叶子转向整个产业,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实现茶产业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而茶业的“三产融合”,可以通过“茶+旅游”、“茶+健康”、“茶+文化”、“茶+数字经济”等结合,开创更加多元化的茶产业发展格局。

▲姜仁华先生演讲

张丽君院长则围绕“四川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主题,聚焦四川绿茶产业的发展,从稳定优势和补足短板上带来相关建议。张丽君院长指出,绿茶产业的基础扎实,但由于在产地特色挖掘和协同管理上相对不足,导致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偏弱,引领作用不够,对此需要逐一下功夫。张院长建议:一是稳产提质增效,凝练特色;通过严格控制和管理茶园,坚持绿色生产,稳定生产能力。二是创造体验,打造具有情绪价值的消费新场景;如建立“茶+“的模式,拓展延伸服务。三是创建区域公共用品牌与企业品牌协同发展。四是强宣传重营销,实行标准化管理。

▲张丽君女士演讲

绿茶产区论坛环节,茶道新生活&《茶源地理》创始人、主编、华南农业大学硕导吴垠作为主持人,与雅安市茶叶流通协会会长、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陈开义,南江县茶业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冰玲,河南省信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信阳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邱常,夹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滔,宜宾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刘俊,中共荣县县委副书记邓翼川六大产区代表,从地域特色、品种选择、品牌营销、文化等方面,深入探讨各大产区是如何提升绿茶产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升级发展。

吴垠主编首先邀请陈开义会长向现场领导嘉宾介绍,雅安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如何以文化为引领发展茶产业的?

陈开义会长介绍,雅安一直坚持文化兴茶战略,以弘扬蒙顶山茶文化为引领,以三茶统筹为统领,加快雅安的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持之以恒挖掘茶文化,通过挖掘蒙顶山的茶文化并出版系列从书。二是抓茶文化的传承,尤其是非遗传承。三是茶旅融合,通过深挖地方特色茶文化,从而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陈开义先生分享

紧接着,张冰铃主任介绍南江大叶茶得益于优越的生长条件,造就了其独特的优良品质,具有“一香、一富、三高“的特点。”一香“指拥有自带的天然兰花香,”一富“指富硒,”三高“指高茶多酚、高氨基酸、高EGCG,十分适合做名优绿茶。同时张冰铃主任也坦言南江的短板是产业链条短,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与大家取经。

▲张冰铃女士分享

邱常主任向大家分享了信阳在发挥信阳毛尖公共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持续强化品牌力所作的工作。首先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政策扶持。其次是强化品牌保护,信阳在去年正式发布信阳毛尖保护条例,通过法律保障公共品牌。第三点是通过举办茶文化节等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增加影响力。

▲邱常先生分享

夹江县茶产区在出口上具有较成功经验,杨滔副县长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强化出口营销板块。他表示,夹江县通过建设标准化基地、绿色防控、集约化加工等方面的改进,不断打造符合标准的优质出口茶。在国际化营销上,夹江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首个海外仓茶叶,打造优势。

▲杨滔先生分享

绿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渠道、创新等路径,也需要资本的加持。对此,吴垠主编邀请宜宾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刘俊向大家解答——国资如何赋能茶产业?刘俊先生表示,一个产业的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关,因此产业做强做大,需要充分利用国资平台赋能壮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他介绍,从市级层面,宜宾专门成立了产业投资公司;县级层面,也利用县级国资平台组建龙头企业,构建1+2+6+N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

▲刘俊先生分享

作为“荣县花茶之乡”产区的代表人,邓翼川书记回答了吴垠主编“花茶与绿茶如何协调融合发展”的提问。邓书记介绍,荣县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荣县所产绿茶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适中,香气清香馥郁、滋味鲜爽回甘。在与花茶的融合上,荣县茉莉花茶主要采用荣县早春名优绿茶和优质茉莉伏花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制作而成,这使得绿茶清新的口感与花香相得益彰,带来独特的味觉体验。邓书记表示,绿茶与花二者巧妙地结合,为荣县花茶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荣县将坚定在“花茶”上开辟一条赛道,为茶叶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邓翼川先生分享

吴垠主编总结,2023年全国绿茶产值2060亿元,绿茶产量193万吨,约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这意味着绿茶产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而绿茶产区联盟的成立,将为绿茶产业提供一个专业交流平台,为企业间的经验共享和市场拓展提供路径,推动绿茶产业整体发展。

▲吴垠女士

随后,杨武秀副主任和吴传秀站长共同上台为绿茶产区联盟代表授牌。

在绿茶品牌经营论坛上,四川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颜泽文分享了川茶集团在国资赋能后,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利用自建的“一室一院两中心”科技创新平台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茶产品工艺技术创新与新品研发,通过技术改造持续改进企业生产加工能力,实现以品质铸品牌,确保高品质川茶品牌产品的推陈出新。

▲颜泽文先生分享

重庆市永川区茶叶行业协会会长、重庆市水南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显悛认为打造产品品牌一体化十分重要,赋予品牌独有的意义,可以形成品牌记忆,从而扩大品牌渗透力。徐董事长介绍,在包装上,水南茶公司通过赋予产品文创概念来实现品牌记忆;营销上,采用“线上小视频+线下合伙人“的模式,打造体验式场景。

▲徐显悛先生分享

峨眉山是中国禅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峨眉山僧人种茶、制茶、品茶,尤以茶道为明心见性的重要手段,峨眉茶道由此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峨眉山的独特背景,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峨眉雪芽茶业分公司销售副总经理袁野认为,从“名山文化赋能茶产业“的角度,有诸多值得深挖的地方。

▲袁野先生分享

来自林芝墨脱茶业有限公司的达娃董事长向大家介绍了生长在林芝墨脱“莲花秘境“里的茶叶。他表示,品质是茶的源头,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墨脱一直打造“有机”“健康”的茶。同时达娃董事长表示,墨脱2013年才通公路,做茶也仅有十年的历史,这里的茶没有受到任何污染,被高原的冰川雪水滋养,是最纯净的茶。他希望通过本次交流,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将墨脱的茶更好地传递出去。

▲达娃先生分享

作为由省市县级共同组建的国有企业,四川蒙顶山茶业有限公司的目标是打造蒙顶山公共区域品牌。欧阳露董事介绍,今年蒙顶山茶业公司正在茶文旅上做转变。一是打造围绕以省旅游集团为核心的特色项目,利用中青旅、国旅引进游客输出产品。二是与酒店联合,创建“安逸好茶仓”集合店,为川茶提供展示、产出的机会。

▲欧阳露先生分享

最后,四川省百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静伟为大家分享了百岳在出口外贸板块的经验。他认为茶叶出口,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茶饮习惯,洞察当地市场情况;同时要加强对当地法律的了解,规避风险。此外,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拓阔市场范围,并利用数据平台寻找精准客源。

  

▲蒋静伟先生分享

此次论坛会上,各产区代表、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深入探讨,从地域文化优势、品牌化管理营销、国资赋能、外贸出口等多角度、深层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大家对绿茶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给在场业界同仁和嘉宾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迪。与此同时,绿茶产区联盟的成立,有效增强各产区之间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特别鸣谢:茶源地理

来源:四川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5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