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西湖龙井茶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举行

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共同守护西湖龙井——西湖龙井茶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举行

又到一年春茶香。去年的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杭州考察时,驻足西溪湿地亲眼观摩了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感概“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对西湖龙井茶的保护与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恰逢总书记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3月31日,一场西湖龙井茶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杭州隆重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国茶叶博物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旨在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共同守护西湖龙井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匠心工艺。来自西湖龙井茶管理部门、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西湖龙井产茶村等50余名代表参加了论坛。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辉达致辞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宏致辞

论坛会上,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关新作《论西湖龙井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主旨演讲,围绕“西湖龙井茶保护与发展”主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西湖龙井茶的“根”在文化、“魂”在文化、“芯”也在文化。璀璨夺目的西湖龙井茶文化,不仅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为更好传承和发扬西湖龙井茶文化,需要以人为本、强化西湖龙井手工技艺传承,三产融合、构建杭州茶文旅发展新格局,创新引领、开发茶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动能,文化为媒、弘扬西湖龙井茶史茶人茶事。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姜爱芹作《“质量为基,标准先行”——西湖龙井茶标准化探索与思考》主旨演讲,结合西湖龙井标准化建设谈了切身体会。她说,要打破“看茶做茶”的经验主义做法,将口口相传的西湖龙井传统制茶技艺提炼升华为龙井茶炒制的普遍样本,以西湖龙井为引领带动中国绿茶的生产。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与种业管理处副处长申屠姣作《以立法形式推进西湖龙井茶品牌综合保护》主旨演讲,介绍了开展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立法的管理思路和基本做法,表示要认真开展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立法,积极引导茶企做真做优。通过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立法,提升西湖龙井茶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刚性约束,持续擦亮西湖龙井这张“金名片”。

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包静作《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国茶叶博物馆对西湖龙井茶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主旨演讲,她表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既是西湖龙井茶产业面临的全新升级,也是中茶博发展的重大契机,中茶博将积极从构建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媒体传播体系,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西湖龙井茶文旅活动体验体系,构建以西湖龙井为文化核心的系列课题研究体系,构建西湖龙井茶文化相关展览提升及成果展示体系四方面着手发挥博物馆自身优势,实现文化赋能,助力西湖龙井茶产业的发展。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社会发展局局长李慧敏作《品质优先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西湖龙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呼吁要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做好西湖龙井茶品质提升、品牌保护、文化传承等各项工作。她提到,西湖风景名胜区是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国家礼品茶定点生产基地,也是“狮、龙、云、虎、梅”老字号产区。近年来,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品质优先,多措并举,持续推进西湖龙井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区现有西湖龙井茶面积7000余亩,第一产值约1.5亿元,生产型企业5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国家驰名商标1个。

杭州西湖龙井茶骨干企业联盟执行主席游红英作《在行业自律中提升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的责任担当》主旨演讲,她提到,杭州已进入高品质、高质量建设的新时代,保护和经营好西湖龙井茶品牌是西湖龙井茶生产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企业品牌塑造,来维护和擦亮“西湖龙井”区域公用品牌的光彩,做到诚信、守法、廉洁经营。

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作《做好新时代西湖龙井茶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旨演讲,在现场分享了作为炒茶匠人的“心里话”,呼吁本地的茶企茶人放下浮躁,用心做茶,秉持工匠精神,坚守初心,做好传承。

与会人员表示,本次论坛的举行对于加强西湖龙井生态保护、传承西湖龙井炒制技艺、创新西湖龙井品牌建设、弘扬西湖龙井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湖龙井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伟大事业,全体茶人要不负总书记的关怀,共担使命,砥砺前行,争创新的辉煌。

为了更好传承发扬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保护区范围的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西湖区政府先后组织开展了狮峰龙井茶制作技艺传承赛和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从而激励更多人关心热爱和传承西湖龙井茶的传统工艺,让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薪火相传。

今年恰逢中国茶叶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馆庆。为此在本次论坛上还特别发布了《甘传天下·中茶博建馆30周年纪念邮册》。邮册回溯了中茶博三十年发展历程,展示西湖申遗十周年风貌。册内搭配纪念银章、个性化邮票、专题纪念封,兼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据悉,本次活动得到了浙江大华集团的大力支持。浙江大华集团是一家集房地产开发、土建、市政、能源投资、旅游开发、装饰、建材于一体的集团型企业,下属有浙江大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华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天目山旅游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杭州市城市建设基础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天物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大地之野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子公司。集团年产值已达50余亿元。

来源于:茗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丽水首届“三茶统筹 助力共富”活动在丽水举行

11月18日上午,中国·丽水首届“三茶统筹 助力共富”活动在丽水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丽水市农业农村局、丽水市文广旅体局、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主办。

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原主席乔传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建满,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林健东,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丽水市人民政府市长吴舜泽,丽水市政协主席任淑女,丽水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虞红鸣,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江用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元杰,中共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一波,《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与宣传部负责人、杭州市纪委原常委、杭州市委巡查工作办公室原主任胡飞龙,浙江大学教授、博导、茶叶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王岳飞,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会长、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秘书毛立民,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刁学刚,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旭勇,丽水市政协副主席丁岳清,中共庆元县委书记蔡昉,中共松阳县委书记莫靓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本次开幕式。

首先,由丽水市政协主席任淑女致欢迎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元杰,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建满先后致辞,随后举行了首届丽水市十大茶文化传播大使奖、首届丽水市十大茶产业领军人物奖、丽水市首届十大茶科技创新能手奖的颁奖仪式。

丽水市政协主席任淑女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蔡元杰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王建满

首届丽水市十大茶文化传播大使奖获奖名单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蔡敏华、丽水学院尹隽、杭州水舞茶音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蔡华君、丽水市丽晓茶叶有限公司符晓丽、丽水市丽和茶文化有限公司余珠英、丽水市莲都区陆先生茶舍陆希玮、丽水朱子阁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陈诗洁、缙云县名仕实业有限公司陈霞、遂昌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郑笑里、景宁六江源茶业有限公司李云燕。

首届丽水市十大茶产业领军人物奖获奖名单

丽水市经济作物总站潘建义、浙江金福茶叶有限公司金必福、庆元熏山茶园有限公司沈世峰、浙江川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程龙、缙云县轩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李森洪、浙江珍华生态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华慧萃、松阳县农业农村局叶火香、浙江振通宏茶叶有限公司范正荣、浙江奇尔茶叶有限公司叶有奇、浙江景宁惠明红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刘园英。

丽水市首届十大茶科技创新能手奖获奖名单

景宁沐阳湖家庭农场雷波、浙江龙泉地阳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张金发、浙江佳琦茶叶有限公司耿国海、青田浙派红茶业有限公司饶军建、缙云县轩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项建、遂昌柘春味家庭农场秦珍、遂昌裕川茶叶专业合作社吴法余、松阳县雪峰云尖茶叶有限公司孟文化、松阳县绿茗峰茶叶有限公司叶洪清。

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仲华,丽水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力量,庆元县委书记蔡昉,松阳县委书记莫靓,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江用文作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仲华通过视频发表演讲

丽水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力量

丽水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力量作题为《丽水茶产业高品质发展的探索》的主旨演讲,他提到,丽水是中国茶叶一类适生区,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已经成为丽水最具成长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后,丽水将其与“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重要论断一体研究推进,不断探索丽水茶产业高品质发展的可行路径。并以“品种、品质、品牌、品味” 四个“品”字为篇目,介绍了丽水的茶产业样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丽水茶产业发展,正是通过守正创新走到现在,也必将坚持守正创新走向未来。在“三茶”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丽水将按照“绿香天下、多茶共舞、集群引领、共富先行”的新定位,全力打造茶文化弘扬圣地、茶产业价值高地、茶科技创新热地,争当全国“三茶”统筹发展示范区。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江用文

圆桌论坛围绕丽水香茶的品牌提升和荒野茶的品牌开拓两个主题,聚焦茶叶品质、茶叶产品、茶叶品牌、茶叶市场和茶产业助推共富的意义五个关键词。邀请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王岳飞,《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会长毛立民,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叶科科长、研究员俞燎远,丽水市茶叶技术推广首席专家、研究员潘建义共同探讨。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丽水是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三茶统筹”为丽水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开起了“茶”篇章。

近年来,丽水茶产业通过坚持打造“丽水香茶”区域品牌,与九县(市、区)“一县一品”形成合力,以生态禀赋为基、市场需求为导,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丽水市获得国家浙南早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后,“丽水香茶”发展再添新机,初步构建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总体格局。

本次中国·丽水首届“三茶统筹 助力共富”活动的成功举办,深入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弘扬茶文化为引领,做大、做长、做强、做活茶产业,提升茶科技支撑,构建“三茶统筹”发展助力共富的“丽水模式”。

本次活动还举办了水韵茶路市集和无我茶会等活动

参加开幕式的还有:丽水市直部门、各县(市、区)相关领导及茶文化研究会相关领导;丽水市茶产业领军人物、茶科技创新能人、茶文化传播大使,以及各县(市、区)茶企、农业企业,中央、省市媒体记者。

来源:茗边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两会代表建言茶产业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一年。近日,全国两会在京召开,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北京共商国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围绕茶产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提出富有建设性的议案和提案,助推“小茶叶”成就“大茶业”。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江元勋——做好“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

作者:张辉 姚雨欣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江元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这片神奇的叶子迸发出新的活力?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种红茶茶业专业合作社发起人江元勋认为,关键在于做好“三茶”统筹这篇大文章。

“福建茶业基础深厚,但仍存在着机械装备不够先进、茶叶深加工有待开发、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茶文化内涵挖掘尚不充分、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偏低等问题。”江元勋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这为推动福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元勋认为,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精神内涵和道路引领;茶产业是茶文化的物质呈现和民生寄托;茶科技是茶产业高质量和创新发展的科学保障。这三者承古开今,互为融通,是茶业发展不可分割的整体,应该统筹兼顾,互相滋养,和谐发展。

江元勋建议,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关政策,在茶文化遗存保护、茶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绿色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庄园打造、茶树种质资源保护、茶科技创新突破以及茶加工智能化转型升级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推进“三茶”统筹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示范典型,发挥带动作用,营造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来源:云南网)

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设置本科茶文化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林佳

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

郭桂义表示,传统的植物生产类本科茶学专业和现有中职、高职茶与茶文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茶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设置本科茶文化专业是非常急迫而必要的。建议在本科专业目录新农科或交叉学科设置茶文化专业。

他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茶文化专业主要培养适应茶产业及现代市场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以茶学为基础、营销管理及人文社科交叉复合培养,培养具有较强的茶学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技能及文化产业推广技能,并具有一定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茶文化专业的开设,培养具有较强的茶学专业技能、市场营销与管理专业技能及文化产业推广技能,并具有一定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以加强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能够增强中国茶文化自信;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让国外消费者学习和融入中国茶消费方式,茶生活方式;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图片

樊生华:助力西湖龙井守正创新、传承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

樊生华认为,让传承人通过手艺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引导更多人从事非遗传承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随着机器炒茶的普及,西湖龙井的采摘和制作技艺,后继乏人。限于场地和人才,手工炒茶的人也越来越少。对此,樊生华认为,炒茶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更要注重传承。他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帮助恢复手工制茶技艺。比如,提供制茶场地,通过学校培养人才,往企业输送人才,从而提升西湖龙井的品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樊生华对今年在“家门口”举办的杭州亚运会也充满期待,希望能将茶文化与亚运结合,擦亮西湖龙井这张“金名片”,让中国茶文化走得更远。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全国人大代表石濡菲建议:做大做强做精六堡茶产业,推动中国茶走向世界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党支部书记石濡菲

作为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濡菲建议:加大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做精六堡茶产业。

去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六堡茶制作技艺作为其中一个子项目,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交流的文化使者,建议加大对六堡茶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这方面的金融、财政、税收和科技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多种形式创新创业,兴办实业;鼓励六堡茶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生产效率。通过政府、协会、企业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六堡茶的制作技艺及六堡茶文化,提升六堡茶的市场价值。

加大对六堡茶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东盟博览会等开设六堡茶等中国茶专场博览会,提升六堡茶及其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深度利用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策,加大对我国茶出口的退税力度,降低茶企走出去的成本。通过贸促会等行业组织加强对中国茶出口中的反倾销应对工作,降低茶企走出去的风险。

做通茶船路,做大茶出口,推动六堡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是充分挖掘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等历史文化内涵,将六堡茶文推广到华人、华侨较多的东盟国家,并逐步沿“一带一路”延伸。二是充分利用东盟博览会、广交会以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平台,积极宣传六堡茶文化,提升六堡茶的影响力。三是苦练内功,充分发挥六堡茶的健康属性,推进六堡茶标准化生产,打造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六堡茶。

(来源:茶周刊)

最懂普洱茶的全国政协委员

——记全国政协委员

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永久荣誉会长

香港知名普洱茶研究专家白水清

作者:安明霞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永久荣誉会长、香港知名普洱茶研究专家白水清

作为一名连续三届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白水清积极参政议政。在过去两届两会中,白水清虽然是茶叶方面的专家,但他在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却都没有直接就茶来建言,而是站在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高站位、宽视角提出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提案,如《关于创新海外华文教育模式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于加快福建自贸区建设助力“海丝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建议》《关于切实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作用的提案》等。

白水清很有信心地说:“若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及华文教育,吸引当地华人华侨尤其是华侨新生代投身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在推动促进与所在国睦邻友好及合作中,发挥好他们独特的作用,这会让‘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与推进事半功倍。”

(来源:茶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何一心建议:激活茶业“最强大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

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建议:吸引人才学成返乡,激活茶产业“最强大脑”,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需要的基础人才培养,创新职教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全新的农业基础人才评价体系,从课堂走到田间,从实验室走入茶园、工厂,充分调动复合人才的产业归属感,有“人”才有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加强校企联动,深化产业学院办学模式革新,基于基层农业的实际情况,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适配职教体系,符合新时期技术能力需求,多角度建立农业人才培养矩阵。

二、统筹构建全新的农业基础人才评价体系,增加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技术岗位,特别对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出结果的项目(如:种质资源收集和创新)进行阶段性效果的肯定;

三、对农业从业人员,给予如个税专项扣除项目增加、专项农业类个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发展补贴;对涉农、事农中坚守的各类人才,在行业协会层面形成荣誉机制给予鼓励。

全面加强对农业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投入,提高产业的科技化应用程度,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从而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和价值认可,吸引人才走进农业、走回农村,有“人才”才有发展的动能。

一、针对农业开展的数字化建设项目,结合农业项目的特点,给予不少于10年的持续性政策扶持,从行业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到智慧化应用,数字化团队人才的培养都应结合一个农业周期给予项目综合设计。

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跨界关注、聚焦农业领域,引导现有优势和成熟的智能化科研力量向农业产业转化。农业发展不仅仅只需要农业人才,从农产品到工业品、从工业品到商品的大循环中,行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非农领域的创新思维。

人才是引领乡村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性因素,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中国茶产业大有可为,让更多知识青年、学术精英的“最强大脑”在基层找到自己的位置,定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努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茶周刊)

全国政协委员叶正波:关注茶叶出口,让“中国茶”重新成为“黄金叶”

作者:鲍蔓华

全国政协委员叶正波

“我认为改革我国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的时机已经成熟,应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实行出口茶叶拍卖交易机制。前四大产茶国中,目前除了我国,其他三大产茶国的大部分出口茶在本国通过拍卖市场充分交易后进入国际市场。从国际经验来看,拍卖交易方式有利于避免国内企业无序竞争,有效解决贸易摩擦,抵制贸易壁垒。”叶正波表示,拍卖交易机制更深层次和长远的好处还在于实现我国出口茶的价格、质量定位,引导国际市场行情,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价格、质量风向标。

出口茶叶拍卖交易具体怎么实施呢?叶正波建议由国家出台茶叶出口管理政策。包括明确规定我国全部或部分茶类必须经过拍卖交易才能出口出境;明确具体管控内容,如明确纳入实施拍卖交易机制的出口茶叶的具体品类、茶企性质以及受管控的茶叶生产流通环节,制定管控总则,明确有关控制规则、管控机构、执行机构等的原则性要求等。然后由国家制定茶叶出口控制规则。明确出口茶流转体系中受控对象的覆盖范围和流转环节,制订具体的有关拍品定性、质量管控、平台拍卖交易制度准则、拍卖交易记录管控等控制规则,明确执行体系、控制部门及保障措施。纳入实施拍卖交易机制的出口茶叶,设置独立的海关编码,经核准已全部经过拍卖交易的,才能准予出口(出境)放行。

叶正波还建议由国家建立相应的茶叶出口管控机制。由商务部门牵头,会同海关、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协调管控机制。

(来源:人民政协报)

杨恩兰:发挥贵州早春茶“早”的优势和“好”的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水城区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杨恩兰

贵州早春茶大规模开采时间平均比江浙地区提早半个月,普安、水城一带早春茶开采时间更早。在春茶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占得主动,但还需要加快推动产业升级。

目前,以黔西南州普安、晴隆,六盘水市水城和黔南州平塘、罗甸为核心的茶区,正积极打造早春茶产业板块。对此,杨恩兰建议,做好早春茶要按照精而强、精而美、精而特的思路,坚持绿色生态,注重茶叶的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形成优势单品,不断积累形成早春茶新市场。绿色,是贵州茶叶的底色,也是茶园的基本色,要从源头坚守好茶叶质量安全“生命线”,不仅要拥有“早”的优势,还要保障“好”的品质。

她表示,要坚持技术先行、示范引领、效率优先,形成技术指导与商品化科技成果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技术服务覆盖面,切实打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茶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余静:探索“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特色发展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静

余静从加大对老区红色旅游开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引导管理、市场营销人才支持乡村振兴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重点围绕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发展村集体经济。

余静说,希望加大产业培育,扩大老茶园规模并优化茶叶品质和加工工艺,让茶旅深度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另外就是打造精品旅游,以正在创建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利用大湾村富有特色的大别山农耕文化加上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打造“基地+休闲”型景点,实现茶园变公园,让更多的旅客有“可去、可玩、可留”的地方。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钟军:推进中国茶产业数字化,用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钟军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大数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钟军表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茶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升级,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了更快更广的推进我国茶产业数字化,更好的打造全球茶文化名片,钟军建议要确定全国平台,完善行业服务体系。如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委牵头支持福茶网发展,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全国茶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赋能茶产业,建立茶叶生产、加工、交易、消费全程上链赋码,完善产品检测、认证结果全国共享互认等行业服务体系。同时建立交易中心,联动世界茶叶贸易,引入供应链金融,激发中国茶叶交易新动能,并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建设中国茶产业大数据中心,建立和完善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应用等茶产业数据治理体系,在茶叶产品溯源、质量认证、精准营销以及茶产业运行监测、茶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应用。

(来源:中国经济网)

张颐武:“围炉煮茶”也是非遗,鼓励直播打赏非遗传承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进中央常委张颐武

张颐武认为,近期颇受年轻人推崇的“围炉煮茶”其实源于云南非遗“火塘烤茶”,如果没有前者在直播、短视频中的走红,后者或将继续寂寂无闻下去。他建议,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参与网络直播培训,用直播打赏、电商等工具为非遗创造经济效益。

用好直播等线上媒介,培育“线上+线下”新型非遗文化消费,有望成为今后提振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为文旅发展增添强劲动能。他提出,政府、高校、平台应加强合作,为传承人如何利用直播推广非遗进行联合培训,最大限度活用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经验,鼓励传承人开展直播打赏、电商等多元收入尝试,进入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张颐武还建议,各地应定期开展“非遗知识直播周”等活动,鼓励非遗从业者利用直播间全方位展示当地非遗技艺、工艺品,配合举办具有沉浸感的线下文化活动,让小众非遗通过新媒介走入年轻人的视野,通过大力弘扬非遗知识,也更好地促进文旅消费。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市长王刚——打生态有机牌 走茶旅融合路

作者:郎晶晶 王淑娟 雷桐苏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市长王刚

“普洱市近一半人口从事茶叶生产,茶产业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支柱产业。”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市长王刚说,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市茶园面积达209万亩,综合产值达392亿元。

近年来,普洱市以景迈山申遗为引爆点,在茶源寻根、茶俗体验、庄园度假、养生旅游等领域探索创新,打造了一批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推出高品质的深度游、体验游,让“世界茶源”“茶马古道”等文化IP赋能旅游产业。

王刚说,普洱市将在持续擦亮“生态有机”名片的同时,以茶文化和茶科技为茶产业赋能。一方面,以国务院支持云南建设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契机,挖掘茶马古道文化传承价值与历史内涵,围绕“产业+文化”“产业+旅游”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另一方面,开展普洱茶基因编辑、遗传育种、品种选育及品种适制性等研究,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库,并加快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实施智慧茶园工程,建立茶园物联网应用基地,提升现代茶产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云南网)

全国人大代表林豪:"茶叶饭"越吃越香

作者:沈东方

脱贫地区如何写好乡村振兴美丽篇章,是林豪一直思考的课题。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更是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次参加全国两会,他带来的建议也主要针对农民增收方面,包括希望能出台更多政策支持茶叶等林下经济发展,加大对生态旅游的扶持力度等内容。

在过去的一年里,毛纳村发生了哪些变化?林豪向记者介绍,发展茶产业和生态旅游业是毛纳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借助茶叶这个致富法宝,毛纳村产业愈发兴旺,现在种植茶树的农户超过80%,村里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都翻了一番,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捧上了“金饭碗”。“如果有机会,我想把水满乡毛纳村村民们最深切的情谊和最美好的祝愿带给习近平总书记。”

“只有把特色产业发展好,乡村全面振兴才有基础;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林豪表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将紧紧抓住发展产业这个根本,继续做精做细茶产业文章,同时依托热带雨林、黎苗文化、大叶红茶三大核心优势,着力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建议推动非遗传承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马紫嫣

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 唐俊 摄

成新湘建议,各省市加大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将非遗工坊建设纳入长期规划。按国家、省、市三级建设一批非遗项目齐全、功能目标明确、非遗产品有创新有市场、对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具有实效的非遗工坊,并加快完善非遗工坊建设标准,同时建议加强对非遗工坊的管理和监督,每年定期对非遗工坊的社会服务、产品生产和营销、经济效益、设计创新、营销创新、传承发展等管理指标进行科学和定量的评估,采用“可上可下”的动态评估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建议完善非遗工坊具体落地配套政策。鼓励当地政府完善非遗工坊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同时协调如文旅、教育、财政、人社、工信等各职能部门,同步出台制定相关配套落地措施及指导意见,能够在行业管理、行业发展、行业机遇及非遗工坊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提供信贷金融服务,推动非遗产品进入当代生活,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建议非遗工坊普及进校园。为推动非遗教育普及、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的需求、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传统手工艺特色劳技教室或校园非遗工坊建设服务规范标准,建议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当地教育部门,加快推动非遗工坊进校园工作,打造校园非遗工坊阵地,并成为制度性和常规性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从中小学教育开始进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工作。

(来源:湖南教育融媒)

来源:茗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