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故乡的茶树王

找到约345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你不知道的「临沧古茶」.历史.现状与趋势

几百年古树在林子里,经过了大自然物竞天择、日月经华的沧桑焠炼⋯⋯就如有德之长者,内炼沉稳、虚怀若谷,自有它令人尊敬、感动的滋味!

时光就像一头牛,静静地掘土,默默地耕耘,古茶树发芽.举枝长叶。千呼万唤始出来(茶叶记忆了四季的节气变化~更重要的是——叶子:蕴藏了森林植被、丰富生态成长过程的DNA,每座山头的地矿、磁场能量,都有不同调性,所成长的茶树自有它不同的个性!其中生态、地矿质、海拔,树龄和对雨水的影响很深远)

山川壮丽,气候和暖濡湿,水源干净,为云南古茶树生长天堂 

临沧 旧称 ′′ 缅宁 ′′,位于云南滇西南方,因临「澜沧江」而得名。

地域之内,山高谷深,山川并列,「横断山脉」西段剧烈起伏,连亘不断,「怒江」与「澜沧江」由北而南流经贯穿全境,凿切出 V 字型深峻峡谷,两岸陡峻,江面狭窄,水流汹涌。

临沧 地区属「亚热带高地季风气候」,北回归线穿越境内,全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量富足,水源干净丰沛,红土壤落叶层深厚且有机质含量高,十分有利于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树生长,古茶树资源足足丰富。

临沧 为普洱茶优质原料的最大产地,有【天下茶仓】之美誉 

大山层峦叠嶂,川涧飞湍,独特的地形孕育出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和蜿蜒潋滟的溪流湖泊,自古产茶地 临沧,素有 天下茶仓 之美名。

临沧地区为云南省所有茶叶产量最多的地区,亦是普洱茶料的最大产地。

这里的云南乔木茶树,多生长在温暖湿润、云雾缭绕的澜沧江两岸的深山密林之中。

全境均有云南乔木茶树分布:「凤庆县」和「云县」盛产 ′′ 云南滇红 ′′(相关文章:晒红龙珠:晒出来的红茶,滇红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是国际知名的红茶产区。「双江县勐库镇」乃为特殊云南茶树品种 ′′ 勐库大叶种 ′′ 之发源地,并有许多著名茶寨如冰岛、懂过等。「澜沧县」的大黑山原始森林秘境,栖宿两千多公顷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普洱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本地发源的老茶号星繁万千

明万历五年 ( 西元1597年 ),自普洱府传入茶籽,引进临沧地区,此后,普洱茶在本地生产繁华,当地居民以茶为生,开启种茶制茶,贸易兴盛的辉煌历史。

于民国初年,同时期大放异彩的易武老茶号,与之势均力敌的,临沧本地也有颇富盛名的茶叶商号,如坐落于凤庆鲁史古镇的「俊昌号」、「宝丰祥」、「复春和」等老茶号。一息之间,光是凤庆县就有二十家以上大小不一的茶叶商号鼎立,于市场上竞艳。

临沧茶区自古产茶,茶树品种优良,适制云南普洱茶,是加工制作普洱茶的优质原料中心。于1920年,大理下关「永昌祥」所生产的沱茶与紧茶(永昌祥茶号是沱茶定型的创制者,当时引起普洱茶市场商家一阵风靡仿效),主要原料便是来自凤庆的晒青毛茶。在1980年代,下关茶厂所制作的「班禅紧茶」,原料也多来自本地。

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全境野生古茶树266万公亩,栽培型古茶园400万公亩

临沧茶区,全域有大量连片规模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并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人工栽培大茶王树 ( 位处凤庆县香竹箐 ),经植物学家和茶叶学者调查表明,依所在证据显示,临沧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地带之一。

其中,野生古茶树群落共计有266万公亩,栽培型古茶园400万多公亩。

位于凤庆县城边郊香竹箐,海拔两千公尺的山坡上,栖踞着一棵树龄超过3200岁,胸围宽5.67公尺的「 栽培型古茶王树 」,受专家学者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粗壮的茶树王。

最具代表性的 勐库大雪山 ,海拔有三千两百公尺,所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规模连片面积达 8 万公亩,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高、面积最广、分布海拔最高的野生古茶树群落。

名山名寨众多,例如冰岛、昔归、懂过、坝卡与忙肺

临沧 地区聚集了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云南乔木古茶树和古茶园,生生世世繁衍不息,翠绿成荫分布于全境域。

也因此,造就了临沧境内,名山茶寨多不胜数 。

例如双江县勐库镇,就因名山头林立众多,被誉为「 古茶天堂 」。赫赫有名的 「 冰岛 」村寨就位在该地;其他著名的茶寨如 「懂过,坝卡,磨烈,大户赛,小户赛 」等,也皆是位于勐库。

位于临翔区邦东乡境内的 昔归 古茶园(相关文章:快来品尝树梢上的甘甜!古树茶品牌”小茶控“上线6款产品),由于茶叶品质卓越,更是名声响亮,无人不晓。

近几年普洱茶市场崛起的闪亮新星,多位就是位于临沧。例如永德  县勐板乡的 忙肺 ,镇康县忙丙乡的 马鞍山

胡王翠:楚雄女大学生情系家乡 立志做强哀牢山茶叶品牌

深夜11点,将孩子哄睡着后,胡王翠又坐到了电脑前,开始设计南云茶业2021年新茶的包装。自从去年胡王翠决定把家乡楚雄的茶叶做成品牌销往全国各地,这样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为家乡茶叶品牌打造而忙碌的状态就一直持续,幸好还有母亲和丈夫一直在身边帮忙,支持着她的梦想。

今年28岁的胡王翠是楚雄市西舍路镇云盘山村人。云盘山村位于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峰峦叠嶂、云蒸霞霭,悬殊的海拔高差,彰显出“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致,也孕育了数量众多的古茶树,云盘山离镇沅千家寨那株2800余年的茶树王直线距离也就30多公里。

胡王翠家里是世代茶农,祖祖辈辈都靠种茶制茶为生。从小眼见了爷爷奶奶、父母和乡亲种茶采茶的不易,也让胡王翠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想要走出山村,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

2011年,胡王翠考上了丽江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她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家里人都希望她像所有普通的女孩一样,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但是胡王翠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让她魂牵梦萦,那就是家乡的茶,她始终忘不了家乡哀牢山古树茶那甘甜的滋味,那从小铭刻在脑海中的味道。

2019年清明,回乡祭祖的胡王翠,喝了母亲采制的古树茶后,那清甜回甘的滋味,让她顿觉神清气爽,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萌芽。“当班章、冰岛茶叶售价动辄成千上万元一斤,茶农因茶走上致富路的时候,为什么家乡哀牢山的古树茶却只能卖到几十元一斤。同样是古树茶,差别为何如此之大?问题在哪?哀牢山茶叶如何才能实现优质优价,成为山区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胡王翠连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从小只是觉得自家茶好喝的胡王翠,带着这些问题,去请教了普洱茶界的专家,查阅了各种资料,才得知了家乡哀牢山茶叶的历史和特点。哀牢山种茶历史悠久,600多年前,这里的先人就掌握了种茶制茶的技术。云南农业大学茶树鉴定专家张芳赐曾深入哀牢山古茶区进行考察,他表示,哀牢山发现的古茶树所呈现出来的形态与勐库大叶种所具有的形态很吻合,但是哀牢山上发现的勐库大叶种因生态环境的不同,在品质上发生了变异,氨基酸含量从原产地的1.7%增加到6.5%,鲜爽度明显高于临沧片区,但苦涩味和茶气有所减弱。这也正是哀牢山古树茶清甜回甘的原因所在。

有了专家对哀牢山古树茶的认可,坚定了胡王翠对打造楚雄茶叶品牌的信心,可是当她回到家乡,望着坍塌倾圮,只剩下残垣断壁的云盘山茶厂,她吸了一口凉气,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接一个现实的问题和挑战。

低廉的茶叶收购价格让村民不愿意在茶园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后随着核桃、烟草产业的逐渐兴盛,年轻一代纷纷外出求学打工,家乡的古茶树更是无人问津,只是家里的老人每年采一点制成茶,满足自饮之用。

当胡王翠给村里面的百姓讲述自己想打造家乡的茶叶品牌时,大家只是笑笑,没当回事,“你要是买我家的茶叶,我倒是可以卖给你。”

胡王翠问母亲,为什么家乡的茶卖不出好价钱?母亲摇摇头,说到,其实在6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云盘山村就有了茶厂,那个时候村里面的茶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是到了70年代末期,包产到户后,古树茶园分到每家每户,由各家自行管理采摘,茶厂也就此解散;分散的生产和加工,导致茶叶味道和质量千差万别,产品与市场无法对接,只能在小区域内消化,需求有限,所以好茶也卖不上好价。

胡王翠听完后,决定先从自家祖传的古树茶园入手,给乡亲们做一个样板出来。于是,她利用假期,白天与母亲一起采茶、制茶,晚上就用电脑设计茶叶的品牌和包装,并将茶样寄给各地的专家和朋友品尝。

2019年12月,在家人的共同支持下,南云茶业(云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胡王翠决定以“来自保护区的古树茶”为制茶理念,通过传统手工古法制茶,专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树茶的开发与传承,打造“南云茶业,云南好茶”。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经营,11月6日,南云茶业(云南)有限公司品牌发布暨品鉴会在楚雄市举办,“南云号”系列生普、熟普、红茶、白茶、古树茶花等产品正式推向市场。胡王翠与来自社会各界的嘉宾以茶论道,畅谈未来的想法与打算。

为家乡茶叶找市场,为哀牢山古茶创品牌,为乡里乡亲谋发展,是胡王翠的初心。独木难成林,在南云茶业品牌打响之后,胡王翠计划在云盘山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将乡亲们凝聚起来,严格按照南云茶业的品控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她还有一个梦想,就是恢复曾经的“云盘山茶厂”,那个祖辈曾奋斗过的地方,在家乡形成一条完整的茶产业链,为哀牢山古茶区的复兴和楚雄州茶叶品牌的打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夜已深,明年新茶的包装设计已初见雏形,胡王翠揉揉眼睛,走向阳台,望着故乡的月亮,将明年的白茶命名为“月光白”,回到电脑桌旁,她在包装盒的设计上写下两行字——圆月故乡明,茶语思乡情!

注:内容来源腾讯云南发布,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云南茶王树发现史 ,你根本想不到的树龄秘密

  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称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成立,主要工作是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

  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考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这棵树就是后来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茶树王”。

  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这棵“茶王树”。1954年,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到南糯山进行实地考察。1957年,南糯山修通简易公路,为科学考察提供了便利。

  哈尼族把“茶树王”称呼为“沙归八玛”,意思就是沙归种的茶树。昔年判别茶王树的树龄,正是依靠哈尼族世居南糯山的五十五代人,每一代以14年推算,得出800年的结论。后来,版纳政府还修了一条从公路直达茶树王的石阶路,共800级。

  1958年大跃进时期,云南发现大茶树的消息传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称“中茶所”)那里,于是1960年中茶所的四个创始人之一陈文怀先生不远千里来到南糯山,陈先生当时留下了一张很珍贵的照片,树上树下都是人,一旁树立的牌子写着三个大字:“大茶树”。

  陈文怀、丁渭然等在1960年在南糯山茶王树前

  来云南之前,陈文怀在武夷山做古茶树调查,那里尚有二三百年的老枞。他听闻云南发现大茶树,从杭州坐火车到昆明,再坐班车到版纳,从景洪到南糯山还是坐着牛车去,迎接他的人里有张木兰、丁渭然等人。

  陈文怀之后把对这棵树的考察向茶界做了汇报,世界茶史就此改写。此后,无论是吴觉农先生,还是庄晚芳先生,都把茶王树的照片放到他们出版的书里,积极向世人介绍这一惊人的发现。世界茶原产地,实至名归啊。

  茶王树档案这样记录:树幅9.6米,叶长16.7—20.9厘米,宽6.8—7.9厘米,侧脉11—14对。花色白中带绿,花冠直径3—4.1厘米,花瓣 7—8片,柱头3—4裂。茶果呈三角形。叶芽长3.43厘米,一芽二叶重0.57克。鲜嫩叶内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叶含茶多酚 8.9%、水浸出物32.68%。适合做红茶,绿茶。

  南糯山茶王树旧址

  1961年10月,有农民提供线索,在巴达大黑山里发现一棵古茶树,云南茶科所所长蒋铨委派张顺高、刘献荣前往考察。他们从勐海出发到巴达,经过勐遮、西定,走路花了3天时间。张顺高说,“次日清晨,公社派两名武装民兵护卫我们到贺松乡,再向黑山进发,约3—5km,进入了黑山,那是莽莽无际的原始森林,直径1—2m的大树比比皆是,林冠闭日,见不到天,虽是正午,亦光线暗淡,进入林区之后,一路见到直径三五十厘米的茶树成群,我十分惊喜,又小心翼翼,一怕碰见蟒蛇,二怕碰见国民党特务和叛逃人员,因为那里正处中缅边界线上。”

  中午时候,他们来到大黑山大茶树地点,取土样,采茶树的花、果、枝叶标本,测量茶树直径为1.0m。因担心天黑下不了山,张顺高他们匆匆返回,回到公社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回去后一计算,树高有30多米高,大家都怀疑算错了。当时的树高采用三角法测量,而不是爬上去实际测量。就因为这个怀疑,1962年2月,张顺高等人又第二次进山复查,证明测量无误。张顺高结合两次考察,写成了《巴达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再次撼动世人,无论是1700年的树龄,还是30多米的高度,巴达野生大茶树远远超过人类的所见所识,古茶树成为新物种,吸引着前赴后继的造访者。

  巴达野生大茶树

  1978年,陈兴琰、张芳赐与陈国本去巴达考察大黑山大茶树的时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档案记录说:大黑山是次生原始森林地带,海拔约1500米,山势陡险,热带气候,壤红棕色,土层厚,腐殖质多。该树位于山脊的东南坡上,周围古木参天。胸围和根颈均为2.9米,根颈处有三大分枝,直径分别为30、30、60厘米:离地1.5米处有5个分枝,其中有一分枝只剩下一桩。由于前几年狂风吹折,树的主枝已断,现高为14.7米,分枝密度中等,上部枝条有少数枯萎。新梢节间长3—6厘米,平均4.9厘米。叶片着生多数水平,少数下垂,锯齿浅疏,近叶基五分之二处光滑无齿,叶缘外卷,叶尖渐尖,叶脉8—11对,主脉明显,叶色深绿,有光泽,富革质,叶面平,叶形椭圆,成熟叶片平均14厘米,变幅12—17厘米,叶宽平均6厘米,变幅5—7厘米。芽粗壮而长,苞片微红色,嫩芽光亮无茸毛,色黄绿,萌芽期三月上旬。据当地群众反映,在这一带密林中,已经见到的还有9株同一类型的野生大茶树。据后来鉴定,属于大理茶种。

  取巴达大茶树老叶做化学分析,茶叶含咖啡碱1.14%,水浸出物21.27%,水溶性茶多酚6.07%,与南糯山大茶树数据相差好多。

  此后,重大的茶树考察还有澜沧大茶树与普洱镇沅千家寨大茶树考察。

  1991年,何仕华时任思茅地区茶叶学会理事长,在昆明参加全省茶叶订货会上,听澜沧县茶厂副厂长吴应明说起澜沧发现一棵大茶树,很大很茂盛,树冠可以停一架直升机,建议何仕华有空去看,大约位置在富东乡邦崴村。何仕华一回到思茅,就赶往茶树所在的寨子。

  何仕华

  确实是一棵大茶树。

  何仕华说,“看见那棵树后,我觉得它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古茶树,只见它树冠挺拔,枝叶茂密,长势非常好。我仔细考察了这棵树的树高、树幅、直径,还收集了花,果、壳和样茶的标本。通过以上考察,我认为此茶树是目前为止,国内所发现的巨大茶树之一,为了证实这一判断的正确性,我又向农妇了解了这棵茶树的年代、产量等情况。”

  92岁的老太太王九娣回忆说,很早的时候树属于铁巴巴(拉祜族)的,后来卖给了魏家,她年轻的时候还帮魏家打过工,茶树上茶叶很好吃。当时的魏家女主人赵云花告诉何仕华,她小时候看到的树就这么大,现在还是这么大。但大归大,茶的产量有限,每年仅摘得十多斤,夏茶还不发。“春茶季过后准备砍丢了,太影响农作物生产,整不着吃。”何仕华一听吓坏了,赶紧告诉老乡这棵树是如何的重要,接着又去找邦崴村村长、支部书记和富东乡党委、乡政府的一群领导同志作了嘱咐,一定要保护好这棵大茶树,并恳求他们把保护大茶树列为村规民约。

  邦崴过渡性大茶树

  后来何仕华与肖时英、张木兰、邱辉、何俊等人又去考察了邦崴大茶树两次,认为这是一棵千年的大茶树,引发了很大轰动。当年12月思茅外贸局拨款5000元买下了邦崴大茶树,之后普洱市政府邀约了许多外地专家来考察,从1991到1992年,先后组织了三次国内专家的考察论证会。

  真正的高峰是后来的这个会。

  1993年4日至11日,中华茶人联谊会与中国茶叶学会在云南省普洱市联合召开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会议得到云南省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外专家的积极响应,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美国、缅甸等国家与台湾、香港、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上海、北京等16个省、市的15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上收到论文50余篇。这些论文涉及古茶树的分布状况、考察征集、形态分类、起源演化、利用价值、保护建议等等。后来选编成《中国古茶树》一书,破天荒地为古茶树保护开了好头。也是在那次会上,邦崴古茶树成为会议焦点,出尽了风头,成为继南糯山茶王树(栽培型)、巴达茶王树(野生型)之后又一棵具有历史意义的(过渡型)茶王树。

  1993年首届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

  《中国古茶树》前言说:茶树原产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现在,中国南方一些省份的偏远山区还生长着树龄数百年至千年的古老大茶树,有的树高数十米,树干粗度达1米以上;它们中有野生型的,有栽培型的,也有介于两者之间属过渡型的。这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遗产,是茶树起源演化的活材料,是茶树种质资源库中的瑰宝。这些古茶树的健在,是茶叶祖国的骄傲,炎黄子孙的光荣。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山区经营、开发缺乏统筹安排和进行不合理的开荒耕作,致使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古茶树被砍、被毁,珍贵遗产毁于一旦,令人十分痛惜。

  在《中国古茶树》里,邦崴茶的学名是camellia taliensis var.bangwaichaF.C.Zhang,其中camellia taliensis var.是指大理茶,而F.C.Zhang就是张芳赐,当时是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林奈以来的植物学命名,是开放式,发现者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是为了鼓励大家去寻找新物种,宛如大航海时代那些冒险家满天下去找新世界一样。在接受《茶业复兴》王娜采访的时候张芳赐就说,“受蔡希陶的影响,我对植物分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在植物界,能够发现一个植物新种就好像是做出了一个很重大的科研成果一样,是世界公认的,且可以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这对于植物研究者来说成就感非常高。凭着这种信念和兴趣,1979年我提交了在云南师宗县新发现的茶树山茶属新种——‘大厂茶’的相关材料,并于1980年发表在《云南植物研究》上,这让我非常自豪。此后,我又编写了《茶树原产地——云南》一书,里面也记载了一些后来我发现的山茶属新种。”

  我是师宗人,却是多年后才知晓故乡有着如此卓越的物种,因为大厂茶,我每次见到张芳赐教授都觉得无比亲切。闵天禄在1992年写《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时,“大厂茶”是新发现的种,拓展了对自然植物的认知。

  云南因为古茶树而成就了太多了的人,也因为古茶树而让边远山寨富裕一方。

  在邦崴茶名震天下后仅仅3年,普洱市再次宣布发现野生大茶树群落。这一次,担任考察组组长的正是张芳赐,张顺高、虞富莲担任副组长。千家寨的考察,张顺高、梁凤鸣在《茶海之梦,足痕心迹:茶文化、茶生态、茶经济研究》里的回忆非常精彩。

  张顺高、梁凤铭著《茶海之梦》

  1996年11月12—17日,张顺高应邀前往普洱市镇沅县九甲乡考察,当时他已经从茶科所退休一年了。那个时候,张顺高因脑缺血眩晕症住院治疗,出院才一周,张太太建议他不要外出。可是张顺高却觉得此行可能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考察,执意前往。

  他们先乘车到九甲乡和平村,然后开始步行、爬山,到黄昏时分入住大石房村。次日清晨便出门继续登山,二三个小时后进入原始森林,二小时后抵达临时大本营,吃过中午饭,立即进入考察,在原始森林又穿行约一小时,终于到了第一考察点。

  张顺高回忆,“时值茶花开放时节,落英缤纷。直径1m乃至数米的参天巨树随处可见,甚至树径可达4m,树的枝叶挂满苔藓,地上铺着厚厚的枯枝落叶。”这与我去勐库大雪山考察时所见几乎一模一样。在原始森林里,很难把茶树与其他树区别开来,能鉴别的,也就是落花了。考察组分为植物学、生态学,各自调查各自的,回到乡上要提供考察结论,树龄最为重要的。

  最后考察组采用了张顺高提出的净光合值法测算镇沅大茶树年龄,即以南糯山茶树王最少800年为参照体,南糯山茶王与哀牢山茶树的树径比值、南糯山与哀牢山两地环境评估值,利用南糯山的净光合值,与借用苍山(2300m)的光合值加以修正成哀牢山光合值为参数,列成算式计算;测算出了大茶树树龄。

  结论是:1号古茶树树高25.6m,基径1.12m,胸径0.89m,树龄约2700年;2号古茶树,高19.5m,基径1.02m,胸径0.86m,树龄约2500年,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大茶树群落。它的发现,对茶树起源传播生态学、茶树种质资源、茶树群落学、茶树生态系统多样性及云南茶史的研究和科普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从1951年南糯山发现茶王树开始到1996年镇沅发现古茶树群落,整整过了45年。

  张顺高参加工作第二年便去巴达考察野生古茶树时,那个时候他还是个毛头小子,等他去镇沅千家寨考察时,已是一位退休一年的花甲老人。

  张顺高老先生

  古茶树在山里保持着它们千年来的沉默,研究者耗费一生只能揭开其部分章节。

  时代的灰落在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古茶树落下一片叶子,就是茶人的一生。

  除了南糯山、巴达、邦崴、镇沅这四棵特别有名的大茶树外,还有其他地区的茶树发现也非常值得关注,它们其实也是各地的茶王树。

  1956年在勐海县勐宋曼宋寨发现一株野生大茶树,树高 13米以上,主干离地20厘米处,直径达35厘米。

  1959年在昭通地区大关县发现有大乔木型的高树茶,树高10米,树干直径30多厘米。

  1960年在勐海县格朗和区的那哈山岗、海拔2000米的高山东南坡上,发现一株大茶树,树高11米以上,主干胸径92厘米。在周围5公里内不见茶园。

  1971年,在景迈山糯岗大路边有一株大茶树,树高8.13米,主干直径46. 7厘米。仅距巴达大黑山约10余公里,属于景迈山延伸的地区,还发现了一株4人合抱的大茶树,分枝高在15米以上。

  1974年在双江勐库大佛山(海拔2000米左右)发现有碗口粗的大茶树,树高10米。

  1976年在云南南部红河州金平县海拔2200米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大茶树,树高达17.9米,主干直径86.6厘米,树幅平均10米。还有一株髙12米。

  1977年,在师宗县五洛河公社大厂大队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一株野生大茶树,树高25米,最低分枝1.5米。

  而有些大茶树,永远地活在史料里,活在百姓的记忆中。

  《普洱府志》记载,“莽枝、革登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阮福后来在《普洱茶记》里也说,当地茶农每年都祭祀茶王树。云南茶科所的第一任所长蒋铨1957年到古六山大茶山调查,当地百姓都还记得茶王树的伟大壮举:“春茶一季可采茶一担”。

  安乐乡的百姓还告诉蒋铨,本来还有两棵较大的茶王树,加起来一年春茶也可以产茶一担,可惜被火烧死了。

  1963年,倚邦末代土司曹仲书胞弟曹仲益来探访茶王树坑,洞穴东西直径270cm,南北之距为325cm,在洞穴边上,还立有无字碑,是昔年祭祀时留下的。

  现在的茶王坑前,有2004年张顺高所撰碑文,表彰茶祖诸葛孔明功德。我几乎每年都去茶王坑拜谒,在茶王坑入口处,郭龙成建有一片茶园和一个初制所,我说他就是茶王树当代的守护者。我曾在这家初制所小住过几日,早上看云蒸霞蔚,晚上看霞光漫天,清茶几许,那一刻会觉得茶王树真的会选地方。茶王坑前有茶农建的茅庐,从茶坑里新长的茶树也3米高了。

  茶王坑

  在漫洒,老农告诉蒋铨,在老茶王树村的茶王树,更大、更值得去看看,一年可以采摘春茶一担零一只(180斤),其围茎达340厘米,高12米多,树冠很大,每年开始采春茶时,首先要杀猪祭祀,由寨中长老背诵祭语,方才能爬上茶树采茶,全寨会采茶的人都去采,当天要采完。

  1957年11月23日,蒋铨与易武农技站张绍儒、杨家寨农民张六四、段寿康等4人前去考察老茶王树村时,一大片茶林都是高6米以上的粗细茶林,大的围径1.2米以上,小的也有50厘米左右,小的茶树是大茶树上落下的茶籽自然生长起来的,是栽培型大叶白毫。他们测量了几株,其一径粗104厘米,分4枝,分别是24厘米、33厘米、31厘米、54厘米、高800厘米;另一株围径120厘米,分4枝,径粗分别是43厘米、43.5米、26厘米、32厘米。

  蒋铨说,“这片茶树平均径粗不下于江外(江以西)勐海县南糯山茶王树周围的茶树群,而树高则远远超过南糯山茶树,南糯山茶树栽培于当地哈尼族55代以前,这里的茶树林树龄当然也不会低于南糯山的茶树群”。

  易武老乡长张毅记载,1985年10月,勐腊县副县长伍永文及中共易武区委书记周灿环一行5人到易武黑水垭口左侧考察一株野生大茶树,高11.3米,围径208厘米,也属于大叶白毫,1988年被野火烧死。

  易武落水洞茶王树

  本文节选自周重林《云南古茶树小史》第一部分

来源:茶业复兴


找到约341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