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古代喝茶规矩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少一些规矩,把茶,还给生活

上次碰到一个网友,说自己是做“公司进出口车辆信息管理”的,我问具体一点呢,说“保安”;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做“饮用水植物调味剂”的,具体是“卖茶的”。

茶很简单

茶的本质仅仅是一种饮品,不管给它赋予多好的内涵,但改变不了它是消费品的本质。

美的东西往往都很简单

这么喝不对,那样喝不行,就是单纯的矫情,一堆仿佛不可触犯的神圣,一长串捆绑茶客的鄙视链,恰恰违背了文化本身。

把茶,还给生活

总有一些人,茶叶不高档不行,茶具不好不行,这样那样的规矩没有也不行,总之在他们的眼中,单纯的喝一杯茶,怎么也没被算到爱茶者的圈子里。

把茶,还给生活

从茶叶的本质上看,茶中最重要的几类物质:蛋白质、咖啡因,茶氨酸,茶多酚、糖类、芳香物、类脂、维生素等。这些物质决定了茶的香气、口感、功效等,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色、香、味,所以复杂的是人心,而不是茶。

把茶,还给生活

茶,再怎么神奇,也只是一片有味道的叶子,与「文化」是实在扯不上关系。只是恰好,古代文人们选择了「茶」作为「文化」的载体,作为高雅的精神寄托。

把茶,还给生活

如果非要为喝茶这件事找一个理由的话、动机、目的、原因、意义的话,绝大多数人喝茶,只不过是因为白开水没有味道,茶叶正是最健康、天然,味道复杂,廉价易得的味道添加剂。

把茶,还给生活

喝茶的原因,无非是因为白开水太寡淡,碳酸饮料太甜,而咖啡和啤酒又太过刺激。

喝茶从来都不是什么正式的事,没事整两口,比白开水更有滋味,比奶茶咖啡低脂健康。

把茶,还给生活

瘾是人类进化到现在生理上的bug,提供成瘾的物质是“咖啡碱”。

喝茶,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的选择,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需要。

以自己的舒适和享受为出发点,该怎么喝就怎么喝,这样不是挺好吗?

把茶,还给生活

喝茶本身,是一种放慢时间,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你可以在茶台前细细品味,也可以在办公室随便把水一冲,啜两口,缓解久坐的疲劳。

把茶,还给生活

离自己生活太远的东西,往往没有延续性和生命力。

我们对于生活最根本的追求:就是舒适、自在、惬意。其实,茶很简单,就是生活日常。

喝茶人应该要知道的“三茶六礼”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成语则是茶文化长河中闪烁翻腾的浪花。以茶代酒、茶余饭后……这些关于茶的成语在生活中频繁使用。而且,看似只有四个字,其背后却是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

【三茶六礼】

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嫁娶过程中的一种习俗礼仪,现也用于代指生意、交易、合作等。

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

还有一种说法则特指婚礼时的三道茶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是莲子或枣、第三道为茶。

饮的方式也有讲究:前两道是接杯之后,双手捧着,深深作揖,然后将杯子与嘴唇触碰一下即可,第三道茶需作揖后才能喝下。

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

【端茶送客】

我国古代有一种“端茶送客”的惯例。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

现在较少用端茶送客,却常使用“端茶送客”的方式:比如当你不断地抬腕看表和抬头看钟时,客人就会意识到,他的谈话应当尽快结束了。

【粗茶淡饭】

粗:粗糙、简单;淡饭:古时盐比较匮乏,穷苦人家买不起,因此只能无盐下菜,称为淡饭。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晚年与孙君昉比邻而居。孙君昉以前做过太医,退休回到家乡后,他整天乐呵呵地过着俭朴的生活,自称为“四休居士”。

黄庭坚请他解释,他笑着回答:“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两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孙君昉的意思是指:饮食粗茶淡饭就可以了,不要顿顿追求山珍海味。穿着暖和就好,日子平稳就好,在精神上无欲无求,要排除私心杂念。

我们请客时常以粗茶淡饭不成敬意自谦,其实在古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食习惯。

【茶余饭后】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出自元·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茶余饭饱的意思就是闲暇之时。有意思的是,“饭饱”的意思当然是用餐之后,而“茶余饭饱”才算作“闲暇之时”。在古人看来,喝茶与吃饭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是每天都有的“习惯”。

但古时娱乐方式不同,“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后半句的意思是邀约几位好友,上酒馆喝喝酒、聊聊天。

【人走茶凉】

人走茶凉寓意为当你离开原来地方,你在那个地方的关系也就随即淡化了。比喻世态炎凉,人情淡漠。

“人走茶凉”出自京剧《沙家浜》:“时过沧桑,人走茶凉,望月思乡已是昨日过往;物是人非,唯有泪千行”,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自创的语言,为阿庆嫂的唱腔写的词。

常用于感慨,物是人非,人走茶凉,才走没多久,很多东西都变了。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指在饭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难却盛情,就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而所行的礼节。

据《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嗜酒,他的酒宴喝酒有个规矩:每个人以7升为限,无论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

其中有位大臣名为韦曜,这个人是孙皓父亲的老师,却酒量不太好。于是孙皓在酒宴上偷偷使出“以茶代酒”这招照顾韦曜。后来这个“以茶代酒”的典故被沿用至今。

在各种饭局中,常常能听见某某说:“某不胜酒力,唯有以茶代酒敬大家一杯!”

可见在很久很久之前,我们的先辈们对这种“好喝的树叶”投入了许多感情——有的寄托祝福、有的代表礼仪、还有的以茶明志等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鲜明的一部分。如今我们喝着茶,用着茶成语,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来源:茶情报

本文仅作分享、学习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喝茶的哲学是什么

前Lead言

每个茶人都应该懂一些茶的哲学。

喝茶是有形的体验,哲学是让我们在无形的世界里,拓展生命的深度。

因为哲学,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就会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壶、一盏。在哲学的帮助下,品茗普洱茶,也能使我们获得一次又一次地超拔。

普洱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也极深厚,既有众多茶类的共性,又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不同的主体,对于普洱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哲学等方面对其解读或阐释,这种解读或阐释是对普洱文化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今天,当我们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普洱时,会发现普洱的文化特性生动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精神,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于普洱的认知。


阴阳思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秉承天地阴阳二气,万物都具阴阳两性,而这阴阳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切动静、刚柔、虚实、奇偶、盛衰、消息、张弛、进退等等,都是阴阳的不同体现。所以,阴阳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

普洱茶分为生茶与熟茶两类,这种分类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哲理。生茶,以晒青毛茶制成,茶性较为刺激,浓烈;熟茶,采用人工渥堆发酵工艺制成,茶性温和甘滑,不刺激。普洱的一生一熟,各有不同的风味与口感,看似迥异,实则一体,正是传统文化“一阴一阳”的重要体现,合乎“太极生两仪”之理。而生茶与熟茶也非绝对,生茶、熟茶都可在时光流转中陈化成老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美走向近乎完美,代表了阴与阳的转化与调和,这种调和带来一种圆融、和谐之美。


周易哲学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是描述事物运行和演变规律的哲学体系。一般而言,周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易;二是不易;三是简易。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一切尽在变化,此为变易;万事万物虽在变易,但其主导的规律不变,是为不易;一切变易之中,用简单的方法掌握其原理,是为简易。周易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品读普洱,会发现普洱的某些特性恰好能够阐释周易的哲学原理。普洱之“易”的辩证体现在三方面:

1、变易之普洱。指普洱因不同的山头、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制作工艺、不同的品饮方式、不同的心态而呈现色香味形的丰富复杂的变化。

2、不易之普洱。指无论何种变化,依然不改普洱的基本品质和整体风格,普洱就是普洱,不是绿茶或者其他茶类;

3、简易之普洱,则指普洱的储存总体而言是比较简便的,而冲泡与品饮方式,既可以复杂多样,唯美艺术,也可以简单易行。


方圆文化

孟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方圆文化既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方则有骨气与品格,有做人的原则;圆则做事周到细致,圆融无碍。里正外圆,方圆有度,有气节有风范,才能成功。方圆智慧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进退自如,自可成功。

普洱茶是紧压成型产品,这是其历史文化的自然选择。总体上可以分为方形(方砖、方茶)和圆形(饼茶、沱茶、金瓜等)。其象征意义不妨解读为:一指方中有圆,圆中含方,寓意有方有圆,方圆有度;二指暗含了天圆地方之意,人品普洱,乃是“天地人三才”的古典文化之传承。


一源精神

《道德经》解释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行都源自一个根本,就是“道”。

“道生一”,野生古茶树是世界茶树之“一”。可以想象,由最古老的第一棵茶树,生长出第二棵、第三棵,最终演变为成千上万棵形态各异的茶树。不管是大叶种,小叶种,还是乔木型,灌木型等,茶树的生成和演变符合“三生万物”的原理。世界各国之茶树虽繁盛,但根源始终在中国西南地区。八达1700年的古茶树,镇沅2700年的古茶树,即充分的例证。所以,追溯源头,作为普洱之祖的野生古茶树,堪称千茶之首,万茶之宗。

吴远之先生《一源井记》中说,“天得一则清,地得一则宁,好茶得此水则有灵。可饮、可养、可品、可艺、可入道;益己、益人、益家、益国、益天下。此井可谓大益之源泉,故名‘一源’。”他用优美的文字,很好地解释了大益普洱生生不息的“一源”精神:“泉涌不止,嘉木不亡”,必将“凤凰清啼,茶者归心”,精神永存。

作者/徐习之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