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关于白茶的诗句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675 秒)

白露寿眉,打开白茶的正确方式之一

今天是9月8日,白露。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天气开始转凉,夜空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晶莹剔透。

“鸿雁来,元鸟归”,候鸟开始迁徙,天气逐渐凉爽,然而仲秋季节,气候仍如春季,花木盛开,麦浪依依。

一年中最可人的季节,当属这天高云淡,乍凉还热的“露凝而白”时节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写他与小周后约会的情景,非常有画面感。

一个写散文的朋友在离开福鼎时写道:"归途中看到了飞翔,一群人在飞翔。"而我看到的是一片片鲜绿的叶子,它们在阳光中均匀地呼吸,在海风中恣意地飞翔,它们是绿色的梦,被采摘,萎凋,烘焙,自然氧化,直到最后被冲泡,静静地走过它们的时光,留给我们一生的回味和甘甜。

追逐名,追逐利,在车水马龙的混沌中消磨人生……白露时节走进福鼎,你可以闻着寿眉茶香前行!

寿眉形状酷似老人眉而得此名,有人将男人与茶相比,说过了70岁的男人要像寿眉,集众茶的甘香于一体,经历了性情爱欲而观止,倒也十分贴切。


古人云: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


在立秋之后和秋分之前采摘的茶叶,叫秋茶。而白露茶,则是白露之后秋分之前采摘的。


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到了白露前后又会进入生长佳期。白露茶不像春茶那样娇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股独特的甘醇味道。所以,很受茶友喜爱。


一般八月份,白露节气之前采摘的茶叶叫早秋茶;从白露之后到十月上旬,采摘的茶叶叫晚秋茶。相比早秋茶,晚秋茶的味道更好一点。春茶清新甘甜,而晚秋茶则香高味醇。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里说:“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


最好的白露茶,当属寿眉,即产自中国白茶之乡福建省福鼎市的“粗茶婆”。寿眉香气馥郁,滋味醇厚,鲜爽回甘,韵味悠长。


福鼎位于福建东北部,与浙江温州毗邻,是闽东南通往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北大门"。奇山秀水和滨海岛屿构成了福鼎独具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福鼎盛产茶,陆羽《茶经》中说"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个类似于《山海经》的描述,说的就是福鼎的太姥山。


第一次喝白茶,是在离太姥山景区入口不远的一个茶店里。那是2007年初在太姥山的一次采风活动。



白露时节,太姥山中的奇峰怪石都隐藏在了缥缈的雨雾中。大家的心中不免有些失落。这时一个诗人朋友建议:"看不清太姥的山,就喝一口太姥的茶吧。"茶店正是这位诗人所开,他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小撮外表毛茸茸的茶叶。外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茶叶经沸水冲泡,香气高扬、韵味悠长,轻啜一口便知秋意浓。朋友介绍说这就是白露茶的上品——寿眉,福鼎白茶的一个品类。自古名山出名茶,有这样的好山好水,喝着这样的好茶,无怪乎那位诗人能写出那么多美妙的诗句了。


后来我了解到,国内了解白茶、喝白茶的人并不多,但是喝过白茶的人都会由衷喜欢上福鼎白茶。似乎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福鼎开始大力推广白茶,举办白茶文化节。我还了解到,太姥山中至今保存着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还有白茶一条街,便心生向往。在朋友的邀请下,我踏上了这计划已久的白茶之旅。


朋友带着我走过一条条街道,向我介绍着这座小城的昨天和今天,谈到明天时,他说:"你一定会明白为什么我去福州工作了几年最后又回到了这里。对于福鼎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这让我想起福鼎的白茶,它的知名度虽然不及铁观音和大红袍,这几年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却以一年顶别人五年甚至十年的速度发展着。


福鼎的大街小巷茶楼很多,作为"中国白茶之乡",人们在茶楼里常喝的自然也是白茶。朋友领着我走进一家他经常光顾的茶馆。老板听说我是从省城来的,就热情地向我推荐起白茶,如数家珍。他们特别喜欢谈论白茶神奇的疗效,例子都是极生动的。白茶就是有这样一种魅力,喝过它的人就再也放不下它。老板开玩笑说:"这白茶就好像福鼎的姑娘一样的。这杯茶是送给你喝的,下次再来就要收费咯。"


茶馆里的人渐渐多了,老板热情地对我说:"你的运气不错,今天晚上正好有状元白茶喝,算是福鼎人民送给你的一个礼物啦。"



白露时节,泡上一杯白露茶,香气高扬、韵味悠长,轻啜一口便知秋意浓。


秋季饮茶养生,但切忌不可“贪杯”,喝茶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也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且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茶。“一般一日饮茶12克左右,分3-4次冲泡是适宜的。唐代《本草拾遗》中描述茶的功效时有“久食令人瘦”的说法,茶汤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能够溶解油脂,帮助消化肉类和油类等食物。因此,在干燥的秋天“贴秋膘”,饱食一餐丰富油腻的食物后,不妨饮茶一杯,帮助体内油脂的溶解。


明天就要离开福鼎了。我和朋友开玩笑说,我是借着白茶的名义,来福鼎吃喝玩乐的。吃嘛,福鼎有数不清的风味小吃;喝嘛,有一杯白茶就足够我喝上一辈子了;玩嘛,有美丽的"山、海、川、岛";一切的一切,都可谓乐在其中。最后应该带一些福鼎的土特产回去。朋友说那就带点白露寿眉吧。



小贴士


关于白露的民谚中有许多是提醒人们注意添衣防止感冒的,有如“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所谓白露,意思是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重磅福利

福鼎白茶人文地理美学专著《毫香蜜韵》火热销售中

茶的文化色彩

每每入山寻茶胜处,对花默共色笑,忽生一种幽香,深可人意。

近来因为在山里常常看到茶园,不禁想说点与茶有关的零碎话儿。  

茶树,是一种躯干矮小的植物,这是我早年所不知道的。在我那时的想象中,它是和桑槐一样高大的植物。直到两三年前偶然在某山路旁看见了,才晓得自己以前妄揣的好笑。世间的广大,我们所知道的、意想的,实在不免窄小或差误得太远了。“辽东豕”一类的笑话,在素号贤博者,也时或无法免除的吧。  

自然,物品味道的本身,是很有关系的;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日常的应用得太普通了吧,这当然不是说自来被传着关于它的逸事、隽语,是连鳞片都找不出的。譬如“两腋生风”,“诗卷茶灶”,这都是值得提出的不可湮没的佳话。举例是无须乎的,我们只要看诗人们的文籍中,就可以明白茶是比较不很常齿于高雅之口的东西。话虽如此说,但烹茗、啜茗,仍然为文人、僧侣的清事之一。

  

  

吟咏到茶的诗句,合拢起来,自然是有着相当的数量的;可是此刻我脑子里遗忘得几乎等于零。翻书吧,不但疏懒,而且何必?我们所习诵的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虽然是说到茶的烟气的,但我却很爱这个诗句,并因之常常想起喝茶的滋味。“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东坡的一句绮语。我虽然觉得它比拟得颇有些不类之诮,但于茶总算是一个光荣的赞语吧。不知是哪位风雅之士,把此语与东坡另一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作起对来,悬挂在西湖上的游艇中。这也是件有趣味的事吧。  

岭表与江之南北,都是有名产茶的地方。因为从事于探撷的工作者,大都是妇女之流的缘故吧,所以采茶这种风俗,虽没有采莲、采菱等,那样饶于风韵;但在爱美的诗人和民间的歌者不免把它做了有味的题材而歌咏着。

双双相伴采茶枝, 细语叮咛莫要迟。

既恐梢头芽欲老, 更防来日雨丝丝。  

今日西山山色青, 携篮候伴坐村亭。 

小姑更觉娇痴惯, 睡倚栏杆唤不醒。


  

随便录出两首在这里,我们读了,可以晓得一点采茶女的苦心和憨态吧。

在那古老的或稍有装潢的茶厅里,一壶绿茶,两三朋侣,身体歪斜着,谈的是海阔天空的天,一任日影在外面慢慢地移过。此刻似乎只有闲裕才是他们的。有人曾说,东方人那种构一茅屋于山水深处幽居着的隐者心理,在西方人是未易了解的。我想这种悠逸的茶馆生涯,恐于他们也一样是要茫然其所以的吧。近年来生活的东方化西方化的是非问题,闹得非常地响亮;我没有这样大的勇气与学识,来做一度参战或妄图决判的工作。但东方人——狭一点说,中国人,这种地方,所表现的生活的内外的姿态,与西方人显然有着不同,是再也无可怀疑的。

中国古代,似乎只有“荼”字没有“茶”字,据徐铉说,荼字就是后来的茶字。这大约因为那时我们汉族所居住的黄河流域不是盛产茶的区域吧。又英语里的茶字作“tea”,据说是译自汉语的。我们乡下的方言,读茶作“de”,声音很相近;也许当时是从我们闽、广的福佬语里翻过去的也说不定呢。高濂的《四时幽赏录》,是西湖风物知己的评价者;他在冬季的景物里,写着这样一段关于茗花的话:“两山种茶颇蕃,仲冬花发,若月笼万树。每每入山寻茶胜处,对花默共色笑,忽生一种幽香,深可人意。且花白若剪云绡,心黄俨抱檀屑。归折数枝,插觚为供。枝梢苞萼,颗颗俱开,足可一月清玩。更喜香沁枯肠,色怜青眼,素艳寒芳,自与春风姿态迥隔。幽闲佳客,孰过于君?”(《山头玩赏茗花》)碎踏韬光的积雪,灵峰的梅香,也在高寒中嗅遍,去年的冬天,总不算辜负这湖上风光了吧。

但却没有想到,没有想到这文人笔下极力描写着而为一般世人所不愿注意的茶花。今年风雪来时,或容我有补过的机会吧。否则,两山茶树,或将以庸俗笑人了。——谁能辩解,我们每天饮喝着它叶片的香气,于比较精华的花朵,反不能一度致赏!


栽培与加工:茶的历史“苦”程

  茶属于被子植物中的山茶科山茶属。在当今世界,茶是与咖啡、啤酒齐名的最受欢迎的饮料,是中国人献给世界文明的礼物。

  中国历代文献中都有关于茶的记载。从称谓上来说,古人也把茶叫做“荼”或“茗”。公元前1世纪的王褒在《僮约》中有“武都买荼,扬氏担荷”的句子,三国时期的吴国人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蜀人作茶,吴人作茗。”有证据表明,四川等西南地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栽培茶叶的地方。但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更为盛行,早在汉代就开始有以茶代酒的概念了。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说喝茶可以让人少眠,也就是说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喝茶可以提神醒脑。到了唐代,湖北人陆羽撰写了著名的《茶经》,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推动了饮茶的风气,当时茶铺、茶肆遍及各地,有些地方还要向朝廷进贡,促进了贡茶的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种茶的热情高涨,尤其是“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茶树变成了重要经济作物。据宋代的地理书《太平寰宇记》,西南的四川、重庆、贵州,华南的广东、广西、福建,长江中游的湖北、江西、安徽,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还有淮河上游的河南信阳等地,都有茶树栽培和茶叶生产,而这些地区也是当今中国的茶叶主产区。

  关于茶树的栽培,古代的一些农书有不少记载。唐代的《四时纂要》详细记载了种茶的技术:二月下旬在树下或背阴面挖坑,混上粪土,每坑种六七十颗茶籽,覆土不超过一寸,旱了要用米泔浇灌,第二年可以浇小便稀粪蚕沙,如果在平地上种茶,要挖好排水沟防止水浸;三年后就可以收茶。茶籽熟了以后,要把茶籽混在湿土里并盖上草防冻,到第二年二月再种。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的是有性繁殖技术来种茶。直到19世纪才有福建安溪茶农发明了扦插技术,这一技术对于延续优良茶品种、提高茶叶产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宋子安的《试茶录》说:“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茶畏水与日,最宜坡地阴处”,这都充分说明了古人对茶树喜阴的认识。

  古人对于采茶的时机和注意事项也都很有讲究。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如果采茶不合时机,又加工不精细,就会导致饮后成疾。唐宋时期,茶农会在早晨或阴天的时候采茶,对于不同的茶叶,也会采老嫩不同的茶叶进行加工,这样同一品级的茶叶外形也比较整齐。

  加工过的茶叶可以分为很多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黄茶、花茶等,这些都是将茶树的叶子做不同的加工处理得到的。其中,绿茶、黄茶、白茶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得比较早,红茶则要到明代,乌龙茶出现更晚。陆羽引用《广雅》的说法介绍了茶叶加工的技术:“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入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唐代发明了蒸青法,也就是把茶叶的鲜叶用蒸汽杀青,然后捣碎、制饼、穿孔、烘干,这样可以消除茶饼的青臭气味,还便于贮藏和运输。从宋代到元代,茶叶的加工技术进一步简化,从蒸青饼茶和团茶改为蒸青散茶,元末明初又发明了炒青绿茶,明代以后,花茶和红茶的技术相继问世。明代诗人魏时敏有“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的诗句,反映了当时在石炉中炒制新茶的过程。

  早在南北朝时期,茶就传入了朝鲜半岛,唐代经佛教徒传到日本,后来传到阿拉伯地区。一直到了明代,东南沿海地区的外国商船才把中国茶叶运到西方,其中荷兰是当时最大的贩运国。清朝中期,英国人把茶树和茶种带到印度和西方,经过若干年以后,实现了成功引种。鸦片战争以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又来中国学到了茶树栽培和加工的技术,荷兰等国纷纷效仿,结果他们的茶叶出口量超过了中国。茶叶在西方非常受欢迎,在18世纪的时候,英国就已经成为欧洲嗜饮茶叶的国家。

  注:内容来源科技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