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福鼎白茶白毫银针茶饼

找到约381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拼配白毫银针饼,银针里的潜伏者!


《1》


最近,母上大人迷上了看谍战片,表弟给她下载了好多部剧集,存在手机里,没事就拿出来,用华为那并不十分清晰的功放,播放着小时候在剧集里听惯了的那些耳熟能详的台词:


“别动,举起手来!我是代号黄雀。"


"我代表人民,审判你!"


"狗汉奸,你是中国人民的耻辱,消灭你,是为人民锄奸!!"


尤其是76号李士群和戴老板之间的争斗,更是成为了主弦律。


两大间谍阵营,分别派出无数高手,不分男女,潜入对方,盗取机密,破坏对方的计划,捣毁对方的团队。


潜伏这一招,是最狠的。


生于清朝的贾探就曾经深刻地总结过:“咱们这种家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面杀进来,是杀不死的。必定要从内部自己先杀起来,才会一败涂地。”


生于富贵丛中的贾府三小姐,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真是睿智。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内奸,内乱,是会致命的。


就像最近老是碰到的拼配白毫银针饼,就让人直接崩溃了。




《2》


茶友发来的时候,村姑陈一看,就知道,这不是福鼎的白毫银针饼。


虽然,它的“妆”化得极好,生产它的压饼师傅,是位极好的化妆师,给它化了个大浓妆,把它的缺点掩盖起来,再给它涂上厚厚的粉。


无盐就变成了西施。


是的,现在,在白毫银针的茶青价格年年飚升,白毫银针成本一年比一年高的情况下,还能把银针卖出前年的零售价,不在成本上玩点花样,如何能实现这样惊悚的效果呢?


在这样的市场大背景之下,拼配的白毫银针饼,就应运而生了。


正如当年,资讯不发达时,一部分人以卖黄牛票为生一样。


每个时代,每个时机,都会有相应的事物,伴随而生。


比如用福鼎的银针,拼上四川的针,或者云南贵州的针,压制成饼。


就像这位茶友发来的银针饼一样。


下面就让村姑陈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拼配的银针饼,如何从外观上进行分辨:

第一:颜色不对



正常的白毫银针,茶饼的整体颜色,是黄绿色的。


黄色尚浅,融在绿色里,是绿中飘着的丝丝鹅黄。像一片青菜,放在开水里1秒钟之后再捞起来的颜色。


这十分符合压饼后的福鼎白茶芽头的颜色,也就是压饼后的白毫银针的颜色。


白毫银针,是白茶树上采下来的嫩芽,早春的天气,阳光还很温柔,芽头又嫩,白毫银针制作好之后,呈现出来的是嫩绿色。


(茶友来图,拼配白毫银针饼)


当它存放一段时间,再压成饼,经历了蒸汽和烘干两道带着温度的工序,它的芽与小叶壳当中,叶绿素消耗掉了一点点,叶黄素有一小部分显现出来,压好的茶饼,就呈现出了黄绿色——以绿为主,以黄为辅。


(冲泡后的太姥白毫银针)


这是当年的新采的,新压不过一年的白毫银针饼,正常该有的颜色。


但是,我们看茶友发来的图片,能看到,这块白毫银针饼的颜色,是灰暗的白色,在大面积的灰白色上,点缀着少量的绿叶片。


像一块灰暗的豆腐上面,洒几点葱花。(当然,在茶友拍的图片上,由于是夜间拍摄,绿色被拍成了深镉绿色)


这就不是正常的白毫银针饼应该有的颜色了。


尤其产品介绍上还写着大大的“太姥银针”四个字,实在扎心!


这是史上太姥银针被黑得最狠的一次。

第二:芽头形状不均匀


拼配的白毫银针饼,芽头的身材是不均匀的。


有的长,有的胖。


众所周知,福鼎白茶的白毫银针,是白茶树在头春发出来第一拔芽头。


这批嫩芽,嫩,肥,壮,还不怎么长(chang)。


萌萌的,像个胖娃娃。


由于在经过了一整个冬季的休养生息,茶树的身体机能被修复得极为良好,到了开春,发出来的芽头,在形状结构上,也整齐划一地、胖得均匀(当然也会有长有短,毕竟每一颗茶树的生体机能,有差别)。


大家都睡好了,吃饱了,生出来宝宝,肯定不会长得一副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样子。


(茶友来图,拼配白毫银针饼)

(2018太姥银针饼)


去年和今年的春茶季,村姑陈就上山去采摘了白毫银针,采下来的银针茶青,芽头是粗粗肥肥的,像杨柳青年画上的胖娃娃,一个个憨态可掬。


当白毫银针开始进入加工流程,被阳光萎凋到干燥,失去了95%的水分,它的身体,会变得瘦一些,失了水嘛,瘦身是难免的。但肯定不会瘦到像五颗大头针绑在一起那么细。


毕竟,品种基因摆在那里。


只有不种在福鼎本地的银针,不受福鼎本地的气候和水土滋养,才会生得细瘦孱弱,像那个可怜的,出生在白公馆的,发育不良的孩子。


所以,当福鼎的银针和别的地方的针,拼配进一个饼里压制的时候,就会在一块饼里,呈现出有的胖,有的瘦的现象。

第三:芽头过于弯曲


白毫银针,其实很容易辨认的。


看福鼎的银针,满披白毫,身直似针。


什么针呢?往小了说,像缝衣针。往大了说,像齐天大圣的定海神针。


都是笔直的。


但是,外地的针,就不一定全部长得像福鼎的白毫银针这般了。


外地的针,有的不是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的树种,品种不一样,芽头当然不一样笔直。


(茶友来图,拼配白毫银针饼冲泡后)


也有一部分外地的针,是福鼎移植的树,但移植到外省,水土变化了,茶树生发出来的芽头,也会随着当地气候条件的不同,与福鼎的姐妹们,生得不太一样。


这个道理,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是相似的。


原本种在淮南,是很甜美多汁的橘子,而一旦把茶树移植到淮北,仅一江之隔,却水土大变,同样品种的果树,却只能结出苦涩的枳。


同样,移植到云贵川等地的白茶树,水土变化之后,芽头便生得小了,瘦了,弯曲了。


新太姥白毫银针


像茶友图片里发来的银针饼,表面的针,就有大部分是弯曲的,小部分是短肥直的。大概是8:2吧。


弯曲的,细瘦的那一部分,是不明来路的针。


短肥直的部分,是福鼎的银针。


把仅含有福鼎银针20% 含量的茶饼,标名“福鼎白茶白毫银针”出售的时候,就注定了它会被当做异类来对待。


注定了它会被以“福鼎白毫银针”的标准来考核,并且,达不了标。


毕竟,以福鼎银针的钱,买到的是外地银针,这价格,比直接买外地银针,可贵了不少。


人们就会对它的价格,提出置疑。


比如,单买一饼月光白,只要一百元。


但如果买一饼加了大量月光白、四川针,和少少量福鼎白毫银针的饼,却需要花上月光白的五倍价格,消费者肯定是不答应的。


只加了20%的白毫银针,却增加了五倍价钱,这生意,划算。


然而,这样终究是不长久的。


时间长了,消费者回过味来,发现买错了,必定是群起而攻之。


口诛笔伐,唾沫星子要淹死人的。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块拼配福鼎白毫银针饼,让村姑陈想起乔峰乔大侠。


在大宋,江湖豪杰们认为他是契丹人。


而在契丹,武士们又认为他是宋人。


这饼只含有一小部分福鼎白毫银针,大部分是外省针的茶饼,也终将身受这种跨界之苦——福鼎白毫银针,会认为它是外省针。而外省针,又会认为它是福鼎银针。


无论呆在哪个阵营里,都会被认为是敌人,是潜伏者。


是被排挤的对象。

非遗里的闽人智慧 | 古法天成的福鼎白茶

白茶是中国绿、红、黑、黄、白、青(乌龙)茶六大传统茶类之一,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因成制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又名“绿雪芽”。

明末清初时,太姥绿雪芽白茶声名更盛。明《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清代《闽小记》《闽产录异》《闽游偶记》《太姥山指掌》等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清代诗人汪懋麟诗叹:“贻我绿雪芽,重比南山贾”。

清·周亮工《赖古堂集》闽茶曲十首之一《绿雪芽》诗曰:“太姥声高绿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搓,茗禅过岭全平等,义酒应教伴义茶。”供图:福鼎市委宣传部

“绿雪芽”古茶树生长于福鼎太姥山鸿雪洞口,是福鼎白茶的原始“母株”。民国时,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载:“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成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深谙白茶的功效和价值。

已被福建省绿化委列入“古树名木”保护目录的“绿雪芽”古茶树,是见证白茶生产历史的“活化石”。摄影:林乃设

白琳老街是福鼎茶叶贸易发祥地、白琳工夫红茶发源地、新工艺白茶诞生地。清末民初最鼎盛时期,白琳以外的茶商纷纷在白琳老街开馆经营茶叶,涌现出36家颇具规模的茶馆。供图:福鼎市委宣传部

既讲古法,又靠天成

“色泽翠,茸毛多,节间长,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条索肥,白毫显……”福鼎人爱用朗朗上口的节奏介绍白茶,像诗歌一样好听,又像山歌一样亲切。对当地人而言,福鼎白茶是自然的无私馈赠,是时间的神妙运化,更是祖祖辈辈传承的智慧。

清代福鼎先民从绿雪芽原始母株引种,成功培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两个品种。经过长期探索,福鼎茶人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白茶种植和加工技艺。福鼎白茶与其他茶种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既讲古法,又靠天成,其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种智慧充分体现在福鼎白茶的采摘选材、加工制作和贮存工艺中。

茶界泰斗张天福在《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一文中论述了,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发源地,并在他106岁时,在福州为福鼎亲笔题写了“中国白茶发源地——福鼎。”供图:福鼎市点头镇人民政府

福鼎白茶发源地点头镇茶园秋色。供图:尤才彬

福鼎白茶尤重选材,有经验的茶人往往选择三十多年的老茶树,摘取颜色草青、肥壮粗厚叶芽。“白毫银针”取肥壮单芽,“白牡丹”则取一芽一叶或二叶,“贡眉”(寿眉)则取一芽二、三叶为主要原料。

从左至右分别为牡丹、银针、寿眉。供图: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寿眉、贡眉、牡丹和银针主要区别就是含芽叶比例的不同,银针完全是新芽,寿眉的成熟叶张更多,因此冲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口感都有区别。供图:福鼎市委宣传部

福鼎白茶加工延用古法,经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充分利用了温度和阳光,以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使得福鼎白茶具有抗炎清火、保护肝脏等效果和素雅清幽的口味。

明代田艺蘅《煮泉水品》载:“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青翠鲜明,尤为可爱”,被认为是白茶采摘、制作的雏形。其中“生晒”指的就是白毫银针的自然萎凋技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白茶的萎凋并不是单纯的鲜叶失水,而是随着叶细胞液浓度、细胞膜透性的改变以及各种酶的激活,引起一系列内含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质。

福鼎白茶利用日晒进行自然萎凋。供图:福鼎市委宣传部

对于白茶来说,储存的过程也是利用时间的力量进行加工的过程。当年白茶毫香显、滋味鲜醇,陈年白茶则会形成特有的“毫香蜜韵”。随着年份增加,陈茶绿色逐渐减少,黄色和褐色逐渐增加;香气方面呈现清花香、毫香和青气不断减弱,陈香、枣香、甜香与蜜香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滋味方面体现在鲜度和青度逐渐降低,醇度、甜度和陈度逐渐升高。

窖藏白茶。供图:福鼎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老寿眉的汤色呈现琥珀色,并呈现柔滑挂杯的特征。供图: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陈年白茶还有保健药用价值,福鼎民间“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就是福鼎白茶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晚清以来,北京同仁堂每年购50斤陈年白茶用以配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和他的科研团队,在2011年做过一项研究,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分析了白茶抗衰、抗炎、降脂、降糖、调控尿酸、保护肝脏、抵御病毒等保健养生功效及其科学机理。研究成果显示,陈年白茶在抗炎症、降血糖、修复酒精肝损伤和调理肠胃等功能比新产白茶具有更好的作用效果。

全球食品化学权威期刊《农业与食品化学》(美国)2018年第66期,刊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林智团队研究成果,该团队在年份福鼎白茶中发现的7种新化合物EPFS成分,具有抗心血管疾病和预防、治疗糖尿病作用。学界称为“老白茶酮”的EPFS成分在白茶中的含量是其他茶类的百倍,并随着白茶年份而呈线性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因白茶散茶运输储存不便,20世纪60年代起,福鼎茶人尝试将白茶紧压制成茶饼。人们发现紧压白茶在烘焙过程和存储过程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以及非酶促氧化,使紧压老白茶呈现各种不同口感、香气、汤色。所以即使现在运输和储存技术更新换代,圆润可爱的茶饼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除了圆形茶饼,有的老白茶还被压制成巧克力状小砖,便于每次冲泡时掰取。供图:福鼎市委宣传部

这种高度利用资源禀赋、天然能源和时间效应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白茶口感上许多变数,也是福鼎白茶最有魅力的特征之一。

2008年,“福鼎白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公布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梅山派”的传承坚守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者众多,目前脉络清晰的一派是点头镇柏柳村的“梅山派”。“梅山派”发衍始于梅氏,第一代传承人是梅氏第33世代梅伯珍(1875—1947年),以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起家,终身研制茶叶。

20世纪30年代,梅伯珍在福州设立两处会馆,商号“恒春祥”。他为福鼎白茶、白琳工夫、茉莉花茶加工工艺研制立下大功,还将闻名遐迩的福鼎白茶“白毫银针”和“白琳工夫”红茶运销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几次亲身前往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办理茶务,对福建茶业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为此,福州茶界商人尊称其为“梅伯”。

梅伯珍晚年回到柏柳,整理了自己经营茶业的手稿,结集成《筱溪陈情书》并保存至今。

梅相靖是梅伯珍的嫡孙,“梅山派”第三代传人,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白茶技艺,坚持用古法制茶。说起手工做白茶的每道工序,梅相靖数如家珍:“采摘白毫银针原料茶对气候有严格要求。一般要选择晴天,尤其是东北风天气为最佳。”“晾青要掌握时间,晚上晾到竹匾上,让室内通风,茶青软了以后早上拿到户外晒,要背着阳光晒,不能直晒。”“银针以晒为主,以焙为辅,用竹笼木炭焙最好”……

银针烘焙。供图:福鼎市委宣传部

传统烘焙法是也是核心技术之一,凭制茶师手感经验掌握。六七成干茶叶整个烘焙要达到二十多个小时。“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最忙碌的就是春茶季了,要忙一个多月”。梅相靖每年按传统的白茶制作方法,大概做十几担1000多斤的白茶。

除了做茶,梅相靖还乐于提携后辈。每年,梅老先生都会定期在村里举办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班,将古老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学员们。

梅老先生言传身教白茶制作技艺。供图:福鼎市委宣传部

福鼎茶人的创新探索

为了将这项非遗技艺和“优质白茶在福鼎”的美誉更好地传承下去,福鼎茶人们在种植和工艺上不断地探索提升。

福鼎天湖山茶场。供图:陈萍

山岚与海雾相拥、人与自然共生的优美生态,是福鼎白茶卓越品质的前提条件。福鼎积极探索“茶——林——绿肥”和“茶——防护林”的复合种植方式,形成了梯壁牢固、梯层整齐、水土保持良好的生态茶园模式。有的茶园还采用“点状种植”“大树留养”种植方式,茶叶抗霜冻能力强,品质好,冲泡之后更具香气,更具甜感。

福建嵛山岛有机茶园。供图:徐新民

为了摆脱传统福鼎白茶萎凋靠天吃饭的制约,茶人们还研发了LED光源萎凋复合式白茶自动化生产线,使福鼎白茶制作不再受气候因素影响生产,提高了福鼎白茶的产量。当地还建立了大数据溯源平台,从产地源头抓起,全面推行原产地福鼎白茶赋码销售,实行福鼎年份白茶等级评定溯源赋码规范贴标销售管理,让每一片茶叶有据可循、有据可查。

LED光源萎凋生产线。供图: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干净整洁的茶饼压制生产线。供图: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

“把新技术和老工艺结合起来,让我们的福鼎白茶更上一层楼”,梅相靖说,“这些技艺不光传给我的孩子,有兴趣的、肯吃苦耐劳的都可以传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福鼎白茶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联合撰稿:福鼎市委宣传部、福鼎市融媒体中心、福建省非遗中心、福建画报社)

参考文献:

朱世桂、田海涛、孙欢:《福鼎白茶农业文化遗产内容与保护开发对策》,原载于《农业考古》2016年第5期

林燕萍、黄毅彪、郭雅玲:《白茶优异品质成因分析与品鉴要领》,原载于《武夷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来源:福鼎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福鼎白茶的“古法”与“新技”

白茶是中国绿、红、黑、黄、白、青(乌龙)茶六大传统茶类之一,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因成制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又名“绿雪芽”。

明末清初时,太姥绿雪芽白茶声名更盛。明《广舆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清代《闽小记》《闽产录异》《闽游偶记》《太姥山指掌》等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清代诗人汪懋麟诗叹:“贻我绿雪芽,重比南山贾。”

“绿雪芽”古茶树生长于福鼎太姥山鸿雪洞口,是福鼎白茶的原始“母株”。民国时,卓剑舟著《太姥山全志》载:“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成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深谙白茶的功效和价值。

“色泽翠,茸毛多,节间长,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条索肥,白毫显……”福鼎人爱用朗朗上口的节奏介绍白茶,像诗歌一样好听,又像山歌一样亲切。对当地人而言,福鼎白茶是自然的无私馈赠,是时间的神妙运化,更是祖祖辈辈传承的智慧。

清代福鼎先民从绿雪芽原始母株引种,成功培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两个品种。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为国家品种,分别编号GS13001-1985(华茶1号)、GS13001-1985(华茶2号)。

1956年,著名茶学大师张天福先生发表《福建省白茶调查报告》,论证:“白茶首先由福鼎创制,当时的银针是采自菜茶茶树,在1857年福鼎发现大白茶后,1885年开始以大白茶芽制银针,称大白,对采自菜茶者则称土针或小白。”这在权威学术领域,为福鼎大白茶品种的起源之地乃至白茶的起源之地,给出了定论。

福鼎白茶尤重选材,有经验的茶人往往选择三十多年的老茶树,摘取颜色草青、肥壮粗厚叶芽。“白毫银针”取肥壮单芽,“白牡丹”则取一芽一叶或二叶,“贡眉”(寿眉)则取一芽二三叶为主要原料。

福鼎白茶加工延用古法,经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充分利用温度和阳光,以适度的自然氧化,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使得福鼎白茶具有抗炎清火、保护肝脏等效果和素雅清幽的口味。

明代田艺蘅《煮泉水品》载:“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青翠鲜明,尤为可爱”,被认为是白茶采摘、制作的雏形。其中“生晒”指的就是白毫银针的自然萎凋技艺。

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白茶研究所所长袁弟顺博士在《中国白茶》中提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白茶的萎凋并不是单纯的鲜叶失水,而是随着叶细胞液浓度、细胞膜透性的改变以及各种酶的激活,引起一系列内含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质。

2008年,“福鼎白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公布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1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梅山派”的传承坚守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者众多,目前脉络清晰的一派是点头镇柏柳村的“梅山派”。“梅山派”发衍始于梅氏,第一代传承人是梅氏第33世代梅伯珍(1875—1947年),以种植、制作、经营白茶起家,终身研制茶叶。

20世纪30年代,梅伯珍在福州设立两处会馆,商号“恒春祥”。他为福鼎白茶、白琳工夫、茉莉花茶加工工艺研制立下大功,还将闻名遐迩的福鼎白茶“白毫银针”和“白琳工夫”红茶运销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几次亲身前往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办理茶务,对福建茶业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为此,福州茶界商人尊称其为“梅伯”。

梅伯珍晚年回到柏柳,整理了自己经营茶业的手稿,结集成《筱溪陈情书》并保存至今。梅相靖是梅伯珍的嫡孙,“梅山派”第三代传人,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白茶技艺,坚持用古法制茶。说起手工制白茶的每道工序,梅相靖如数家珍:“采摘白毫银针原料茶对气候有严格要求。一般要选择晴天,尤其是东北风天气为最佳。”“晾青要掌握时间,晚上晾到竹匾上,让室内通风,茶青软了以后早上拿到户外晒,要背着阳光晒,不能直晒。”“银针以晒为主,以焙为辅,用竹笼木炭焙最好……”

传统烘焙法也是核心技术之一,凭制茶师手感经验掌握。六七成干茶叶整个烘焙要达到二十多个小时。“早晨要早起,晚上要晚睡。最忙碌的就是春茶季了,要忙一个多月。”梅相靖每年按传统的白茶制作方法,大概做500多公斤的白茶。

除了制茶,梅相靖还乐于提携后辈。每年,梅老先生都会定期在村里举办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班,将古老的制作技艺传授给慕名而来的学员们。在创新中探索前行山岚与海雾相拥、人与自然共生的优美生态,是福鼎白茶卓越品质的前提条件。福鼎积极探索“茶—林—绿肥”和“茶—防护林 ”的复合种植方式,形成了梯壁牢固、梯层整齐、水土保持良好的生态茶园模式。有的茶园还采用“点状种植”“大树留养”种植方式,茶叶抗霜冻能力强,品质好,冲泡之后更具香气,更具甜感。

为了摆脱传统福鼎白茶萎凋靠天吃饭的制约,茶人们还研发了LED光源萎凋复合式白茶自动化生产线,使福鼎白茶制作不再受气候因素影响,提高了福鼎白茶的产量。当地还建立了大数据溯源平台,从产地源头抓起,全面推行原产地福鼎白茶赋码销售,实行福鼎年份白茶等级评定溯源赋码规范贴标销售管理,让每一片茶叶有据可循、有据可查。

对于白茶来说,储存的过程也是利用时间的力量进行加工的过程。当年白茶毫香显、滋味鲜醇,陈年白茶则会形成特有的“毫香蜜韵”。随着年份增加,陈茶绿色逐渐减少,黄色和褐色逐渐增加;香气方面呈现清花香、毫香和青气不断减弱,陈香、枣香、甜香与蜜香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滋味方面体现在鲜度和青度逐渐降低,醇度、甜度和陈度逐渐升高。

陈年白茶还有保健药用价值,福鼎民间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就是福鼎白茶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晚清以来,北京同仁堂每年购50斤陈年白茶用以配药。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和他的科研团队,在2011年做过一项研究,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分析了白茶抗衰、抗炎、降脂、降糖、调控尿酸、保护肝脏、抵御病毒等保健养生功效及其科学机理。研究成果显示,陈年白茶在抗炎症、降血糖、修复酒精肝损伤和调理肠胃等功能比新产白茶具有更好的作用效果。

全球食品化学权威期刊《农业与食品化学》(美国)2018年第66期,刊发中国农业科学院林智团队研究成果,该团队在年份福鼎白茶中发现的7种新化合物EPFS成分,具有抗心血管疾病和预防、治疗糖尿病作用。学界称为“老白茶酮”的EPFS成分在白茶中的含量是其他茶类的百倍,并随着白茶年份而呈线性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因白茶散茶运输储存不便,20世纪60年代起,福鼎茶人尝试将白茶紧压制成茶饼。人们发现紧压白茶在烘焙过程和存储过程都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以及非酶促氧化,使紧压老白茶呈现各种不同口感、香气、汤色。所以即使现在运输和储存技术更新换代,圆润可爱的茶饼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这种高度利用资源禀赋、天然能源和时间效应的生产方式,产生了白茶口感上许多变数,也是福鼎白茶最有魅力的特征之一。

-END-

来源:《闽东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7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