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东莞茶叶仓储

找到约474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东莞为何成为“茶仓”?东莞茶叶收藏量全国第一 高达40万吨,茶叶年均交易额达50亿元

图为茶叶收藏讲究产地、品种和时间

在刚刚结束的东莞茶业博览会上,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极为亮眼。当下,东莞民间收藏的各类茶叶约为40万吨,茶叶交易金额年平均达到50亿元,在茶叶收藏数量方面,则长期稳居全国第一,某些茶叶产品十年来单价升值数十倍。而与茶文化有关的产业链正在进一步完善和产生。茶文化,正在这个城市的每一处角落延伸和发展。在收藏、流通和消费中,茶产品作为一个充满芳香、兼具投资和社交功能的载体,越来越受到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士所钟爱。而茶叶收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伸到普通的爱茶人士之间。

东莞为何成为“茶仓”?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东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令人再次感受到东莞人对茶叶和茶文化的热衷程度。展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奉献了1500多款珍藏多年的各类上等好茶,其中超100款陈年老茶供观众免费品饮,让在场人士零距离体验茶文化、投资茶叶的技巧与茶文化的传承。

东莞茶文化促进会秘书长杨锋透露,大约2007年左右开始,东莞民间收藏茶叶的数量达到了两万吨,当时的市场均价约每吨20万元,10余年来,东莞茶叶交易和茶叶收藏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如今达到了40万吨左右,这是东莞民间一笔巨大的财富,甚至是茶文化的一个符号式数字。

根据最新统计数字分析,东莞成为当之无愧的“茶叶收藏之都”,其存茶量、老茶保有量、老茶交易量都位居中国第一,东莞也是国内重要茶叶贸易集散地。东莞国际茶博会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海内外茶商尤其是老茶茶商首选的经贸交易平台,引领着中国茶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辐射我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影响遍及海内外。

杨锋透露,中国最大的新茶交易市场为广州芳村,而芳村三分之一的茶叶被东莞爱茶人士所购买。因此,“茶叶收藏之都”的背后,是民间资本和热爱茶叶收藏的人士的推动,如今,有关部门正在力推茶叶“东莞仓”的标准化建设,让东莞的茶产业走上长期化、规范化,让“茶仓”名正言顺。

东莞为收藏类茶叶的最大流通城市

每年50亿元左右的交易量,让东莞成为收藏类茶叶的最大流通城市。随着知名度提高,价格的增长,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东莞的茶叶收藏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因为高质量的陈年茶叶不可复制,假冒伪劣极易辨认,弄虚作假的空间很小,而价格增长较快且较为透明。

一位热衷于茶叶收藏的东莞本土人士告诉记者,数十年的市场经验证明,凡是产自云南、湖南、湖北的知名收藏类茶叶品种,已经稳定了价格体系。比如来自云南的某些品种和品牌,质量有保障,基本上是每年以5%至10%的价格增长。“因为老茶的口感极容易感觉到,多一年时间,其香味和纯正度就会增加一些,这一点和一些高品质的酒类有类似的原理。”

在本届茶博会上,有参展商亮出一款十五年前的某品牌老茶,价格高到令人咂舌,这款黑茶类产品,一件为10公斤,标价为600万元人民币。参展商表示,这款茶在15年前每件价格为10万元人民币,因为独特的制作工艺,产量极低,成为收藏界的明星产品。

对此,精通茶叶文化的茶商们表示,制茶、品茶是一门学问,而收藏茶叶则是投资,只有懂得了茶叶的制作工艺,才能谈投资,否则花同样的钱,可能换不来满意的收益。

茶文化的形成与台商、港商们在东莞以茶会友密切相关

“茶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费品,在部分钟爱茶文化的人士中,高端的品种已经从消费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值得投资的金融品种,或者说是收藏品。”专门从上海赶来品尝兼研究东莞茶文化的收藏人士钟世强告诉记者,东莞的茶叶收藏之风冠全国,对此他早有耳闻。只是没有想到,这个城市的茶叶收藏和交易量竟然如此庞大。

在本届茶博会上,云集了国内一流茶叶品种的开发商和经销商,吸引了众多钟爱茶文化的人士。在展会上,除了茶叶产品,更有产业链的一系列产品,从紫砂壶、到时下流行的煮茶铁壶,再到众多制作工艺精湛的品尝工具。据悉,与茶叶有关的工具和用品多达300多种。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逐渐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成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成为茶文化圈子的艺术类收藏品。比如动辄价值上万元甚至数万元的宜兴紫砂壶。

当然,最具有收藏价值、门槛也相对较低,适合广大普通市民介入的仍然属于琳琅满目的各类茶叶。在品种上,经过精加工,利于长久存放的普洱茶、黑茶制品成为市场主角,由于这两大类茶叶细分出了片装、砖块、串装等不同的工艺,加上各自在历史上的地位,至今收藏热度不减。

在本届展会上,来自云南的普洱茶依然是收藏的热门品种。在陈年普洱茶品茶席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精通茶文化和收藏之道的茶艺师,成为人们了解茶文化产业链条的最佳桥梁。

一片存放十年的上等普洱茶,重量为500克,价格可以轻易卖到数万元。例如在业界耳熟能详的冰岛、班章、下关、南泊等产地出产的普洱茶,如果质量好,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价格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同比上涨。

近年来,来自湖南的黑茶、湖北的青砖开始受到一部分茶友的追捧。例如今年的茶博会上,湖北省农业厅专门组织当地的多家湖北青砖生茶厂商赶来参展,在明清时期地位极高,近代却被茶叶界淡忘的青砖开始为东莞更多的茶友所知晓。

在东莞,每当有大型茶文化活动,或者茶叶展览,茶叶收藏者总是活跃其间。对此,东莞茶叶界的众多人士认为,任何地方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这种特点是由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所造就的。数十年来,最先到东莞开拓商机的台商、港商们以茶会友,直接影响到东莞本土一批有经济实力、深爱茶文化的人士,逐渐形成了喝茶、品茶、收藏茶的现象。这种习惯进一步影响到更多的新老东莞人。并不生产黑茶的东莞,却博得了“茶仓”的美名。

服务贴士:收藏茶叶的入门知识

具有收藏价值的茶叶只有黑茶类产品,即经过加工之后利于长期存放,并且口感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好的茶叶。大体上,利于存放的品种有云南的普洱茶系列、湖南安化黑茶系列、湖北青砖系列、四川藏茶系列等。

以普洱茶为主的黑茶类产品分为生品和熟品两大类。生品为没经过渥堆和发酵的产品,在口感上与熟品有明显的不同,生品汤色较淡,口感伴有轻微的生涩感及清苦味;熟品是经过渥堆和发酵而成,汤色较浓,入口醇和。

收藏茶叶的要诀是先看产地,例如普洱茶,以云南普洱地区生产的为上等产品;而安化黑茶则以湖南安化县为正宗。其次是制作工艺,工艺又讲究选材、叶片造型和压制水平。此外,口感、品牌、出产年代等都是重要参考指标。

茶叶藏品的存放要求较为严格,存放环境切忌过度干燥和潮湿,应将产品密封后置放于阴凉之处。(原题:东莞茶叶收藏量全国第一,民间收藏各类茶叶约40万吨茶叶交易额年均达50亿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记者陈明 通讯员李文静

讲透普洱茶仓储


了解普洱茶仓储,可以从一组二元对立的观念入手,即仓储中的保守派和激进派


保守派推崇绝对的干仓。


因为没有水分就肯定不会长霉,茶叶转化慢可能是慢一点,但稳妥。这种观点,迎合了非专业的大众,颇具影响。大众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一个痛点。


激进派认为仓储一定要足够潮湿,茶叶才能转化。


存茶要专门去找潮湿的地方,湿度不足还人为加湿。茶饼上菌斑冒出来了是正在发酵,黄色的叫金花,白色的叫白霜,都可照喝不误。也有人举证支持,认为历史上南洋存茶环境都是非常潮湿的,那里普洱茶普遍有湿味,也没见南洋人喝出毛病来。

 

以上两方面的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各自发挥影响,衍生了一系列的讨论。我认为对这一阶段而言,最重要的思考是邹家驹先生的文章《干仓砸湿仓》。

 

《漫话普洱茶—普洱茶辨伪》 邹家驹 2004年



现在市场已经趋于理性,大部分人其实明白,一味追求所谓的「干仓」,将茶叶置于极其干燥的环境中,没有了微生物和水分,不会有什么转化效果。所以过度强调「干仓」就有误导作用。

 

因为存茶,需要后发酵,需要微生物,不是越干燥越好。

 

而所谓「湿仓」的问题,则仅限于茶叶在含水量度过高的情况下杂菌大量爆发,这是需要规避的。


除了干湿观念的争议,还有地域之争,如北方仓、江浙仓、广东仓、云南仓、东莞仓、昆明仓等。这些概念一方面是干湿仓争论的变形,另一方面是家乡情结,一般本地人都喜欢本地仓。

 

在表浅概念上争论,对于实践操作的意义不大。要做到有效仓储,就需要理解普洱茶品质的形成。

 

普洱茶的品质,从生产端角度来看,可分为三个方面:①原料②工艺③仓储。

 

原料档次与工艺水平已经决定了大部分茶叶的品质,普洱茶比较特殊,必须加上仓储。


这也恰恰说明普洱茶品质的特异性,就在仓储中体现。




普洱茶品质的特异性是什么?——越陈越香


目前喝老茶陈茶的风气已经蔓延到其它茶类,老铁,老红,甚至老绿都有。所有茶类在长期仓储中都会发生品质变化,而人们可以主观上认为这种变化为“好”。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茶都可以“越陈越香”。但从微观上看,不同茶类的陈化路劲不同,此“香”非彼“香”。

 

为了避免语境不统一导致的误解,本文需要对以下谈及的“越陈越香”做一个狭义的定义。“越陈越香”的“香”不是说香气,而是“好”的意思。“越陈越香”就是越陈越好,本文说的“越陈越香”仅针对普洱茶,是说普洱茶在仓储中,品质会随着时间提高,汤质越来越厚,喉韵越来越深。



普洱茶在仓储中发生了什么?主要发生了两条路径的转化。



1.氧化路径



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茶叶中的很多物质都会被氧化,这在茶叶仓储过程当中很难避免。

 

大量具有涩感的茶多酚会被氧化形成茶色素。在氧化过程中,普洱茶的涩感渐渐降低,汤色渐渐变红。

 

日常茶事中,针对某些茶可能需要“醒茶”。喝茶前一天或者更早时候,提前把茶撬散让氧气和茶叶充分接触,以迅速降低涩感。这就是利用了普洱茶氧化路径的变化。

 

但是如果普洱茶氧化过度,又会导致有效物质被氧化损耗,使得滋味变淡,产生氧化味(浓郁的时候类似纸箱子和肥皂味)。





2.发酵路径


发酵路径,就是微生物产生作用的路径。茶叶里面的糖苷会逐渐分解出糖分,蓄养一些微生物,微生物进一步活动会把茶叶的纤维裂解开。不溶于水的纤维最终被分解为可溶于水的多糖。同时,本来捆绑在纤维链中的蛋白质也会脱离出来,分解出不同种类的游离氨基酸。

 

水溶性多糖的逐渐增多,反应在品质上就是“汤质越来越厚”;

 

新鲜的游离氨基酸增多,反应在品质上就是“喉韵越来越深”。

 

注意:微生物也分种类,在含水量适度的情况下,微生物简单而纯粹,转化率高。如果含水量过高导致过多杂菌生长,则会浪费营养物质,并产生杂菌味。


显然,发酵路径是普洱茶陈化中最重要的一个路径。


这里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曾有这样的实验:将含水量正常的普洱茶在完全密封的真空仓中存放十年,虽然涩感几乎没有减弱,但汤质会变厚,喉韵会变深。


所谓理想的仓储,就是保证发酵路径有效转化的仓储。


那如何保证有效仓储呢?两个要领:

1、控制氧化 

2、稳定水分




有效仓储的关键——茶叶含水量


微生物要有效生长,需要水。含水量过低会导致微生物缺乏生存条件,过高又会导致杂菌爆发。


什么样的水分含量会使得转化最有效呢?

 

10%的茶叶含水量最合适,这也是标准紧压茶刚出厂时候的含水量。

 

茶叶含水量高于14%,就非常容易滋生杂菌;茶叶就会发霉,存出来的茶就有“湿仓”味。

 茶叶含水量低于7%,有效微生物就基本停止生长了,相当于发酵路径停止了。继续存放只会在氧化的路径上转化,最终氧化过度。



小贴士丨如何确认茶饼含水量呢?

方法1:买一个水分测定仪,大概一两千块。

方法2:称重,但这个方法仅限于符合规范的茶厂压制的茶。这样的厂压茶前是需要先做含水量测定的,产品出厂时候含水量都会控制在10%。也就是说,假如茶饼的重量是357g,它的含水量就是10%。




什么样的茶叶形态利于存放?

 

在同样的原料和存放条件下,不同的形态会影响后期转化吗?会影响。

 

我们刚才讲到,微生物转化的小环境要尽量保持稳定。所以存茶的形态,最理想的形态就是把它压制成紧压茶。而且压得越紧越稳定,一方面减少氧化,一方面保持水分。


常见的紧压茶形态有如下几种:


铁饼

铁饼压得非常紧,这种形态下茶饼内的小环境非常稳定的。有经验的茶客普遍有同期老铁饼比泡饼更好喝的共识。



砖也可以压很紧,而且砖跟砖之间方便堆砌,减少空气流通。砖的小环境非常稳定。


泡饼

泡饼是最主流的紧压茶形态。转化得如不铁饼好,但是条索保留完整,也相对方便撬茶取用。


散料

因为结构过于疏松,所以特别利于氧化,尤其是在通风的环境下存放散茶的话,非常容易氧化过度。但日常使用最为方便。


总体来说,如果只考虑仓储,从适宜到不适的排序是:砖、铁饼、泡饼、散料。

 

其它形态,比如沱、金瓜,则需要根据紧压程度具体分析,这里不展开讨论了。

 




什么样的环境利于存放?

 

茶圈时常讨论仓储环境问题,比如本文开头说的“干仓”与“湿仓”之争,“东莞仓”与“昆明仓”之争。

 

其实外部大环境对茶叶小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如果将茶叶内部的小环境做适度隔绝,即可人为创稳定的小环境(控制氧化,稳定水分)。


 

1.单片的茶直接放在单片茶饼的防潮袋里即可有效储存。 


2.少量的茶可以放在上釉的瓷罐,或者是锡罐里。需要注意,透气透水的紫砂罐不利于茶叶长期存放,但紫砂罐是醒茶利器。


3.成件的茶由于笋壳与纸箱的保护,与外界隔绝,内部环境相对稳定,只要将纸箱的缝隙用胶带封住,就比较利于存放。但一般的纸箱起不到有效的隔水作用,最好是镀膜的防水纸箱,否则需要在纸箱外部加套防潮袋。

 

4.存散茶的话最好严格密封,否则极易氧化过度。厂家如果有大量散茶存放,可以用设备对仓库控氧。





需要注意的小事


不要把茶放在温差变化特别大的地方。


比如一面墙背后是冷库,把茶堆在这个地方,靠墙的地方可能凝露导致茶叶受潮发霉。

 

温差变化会导致茶叶中的水分游移,使得局部含水量过高导致发霉。在没有十足把握时,含水量宁低毋高,放茶的小环境也要留一点余地。比如纸箱内壁和笋壳就有这个缓冲作用,有些极端情况笋壳发霉,茶不发霉。

 

一定要值得存的茶

 

最后记住,存茶,一定要存值得存的茶。

 

仓储价值是通过普洱茶“越陈越香”这个属性实现的。普洱茶“越陈越香”是后发酵产生的效果,微观上看就是糖苷类提供能量蓄养微生物。微生物进一步活动分解纤维,产生水溶性多糖和游离氨基酸,使得汤质变厚,喉韵变深。

 

“糖苷”要足够多,普洱茶的潜力才足够大。

 

疏植茶园的成熟型茶树鲜叶就比密植小树的鲜叶,要含有更多的糖苷;标准工艺就比前氧化工艺,能保留更多的糖苷。

 

普洱茶入仓之前的品质,一句话:“原料决定上限,工艺决定下限”。

 

仓储是普洱品质形成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原料和工艺不理想,再好的仓储也白搭。有了原料和工艺达标的好茶,理想仓储才能锦上添花。

 


本文首发于2020年9月的《普洱》杂志,标题为《普洱茶仓储的两个路径及其他细节》


东莞仓、昆明仓、香港仓、风味、白霜、“做仓”问题,茶叶进化论第12期沙龙实录(二)

第一篇:易武茶区的坐标性品种与三大香型带(点击阅读);

第二篇:东莞仓、昆明仓、香港仓、风味、白霜、“做仓”问题;

第三篇:易武绿芽茶的仓储周期问题;

第四篇:存普洱茶,追名山头还是追品质?

第五篇:小堆发酵、大堆发酵、茶叶进化论熟茶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下文为第二篇,重点讨论东莞仓、昆明仓、香港仓、风味、白霜、“做仓”问题。

1

东莞仓的转化问题

诗云:下面,我们喝岁月知味 2011年东莞仓易武绿芽茶。我们先请郑总跟我们分享一下仓储这方面的情况,一会再请李扬老师接着聊仓储。

郑少烘:整体上,东莞仓储在一定时间里面整体转化速度是会比昆明高。我们也经常会讲在特定的时间段,茶外部环境的湿度可以超过75%。但是我在东莞做仓储的时候,是用一个波动的参数去控制它,因为我觉得不同的温度,它的微生物活跃程度,不同品种应该是有所差异的,这是我的经验之谈。我们在一年里面会控制一些时间点的湿度到50%。在梅雨天气、春天的一些时间段,我们可以把它做到75%,持续一段时间,因为我们产品的含水量是很重要的一个数据。我觉得环境温度其实是个中间介质,最后还是要回到含水量去看问题。在广东的经验基本上都要达到12%,你保持一个星期,茶的白霜的密度就会上来。如果含水量在11%,保持一个监控下的比较长的时间,它就会形成一些比较醇厚的风味。然后过一个时间周期你可以再加上去,不断的波动里面,既有香气又有醇厚度,这是我在广东工作产生的个人经验。但在昆明做仓储,我觉得仓储整体来讲一直都比较平,它没有去做一些气候的变化,微生物基本生长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下,它的丰富度还是不够的。我自己喜欢存出风味比较丰富的老茶,这是我在仓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今天跟大家分享了,我承认我是一个经验主义者。

2

仓储与风味问题

李扬:其实就这个茶我也可以说两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我的视频。我前两天说文解字,给大家解了个字叫“風”。我说这个“風”是什么意思?看繁体字,那个框里面写了一个虫,在《说文解字》里写的是风动而虫生。其实古人早就看到只要有时间和环境,一个事物就会有自然变化。

我们今天说风直观想到的就是气流,大风吹,但是你想一想像痛风,麻风,中风,这个风跟刮风有什么关系呢?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黄帝内经》里说的,万病源于风,风乃六淫之首,百病之长,这个风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说一个词叫风味,什么叫风味?比如广西做米粉,把米浆做成小条,拉成丝去晒干,它干燥过程会产生一个微微的发酵。闻着就有点那种发酵的气息,有点酸酸的感觉,这是很特别的一种味道,它就是要比不发酵的那种米粉显得更有风味,大家能接受这一点吗?

我再举个例子,就像在昆明我们吃个米线,现在餐厅里面给你吃的都是没有发酵的这种水米线,就没有以前的那种好吃的。以前的那种酸浆米线也是有过微微的发酵,于是体现出了风味。

所以什么是风味?风味就是风的味,就是微生物活动产生的一些特别的味道,而茶在仓储转化当中为什么会转化出风味?其实它也跟里面微生物的活动是有关系的。

刚刚听到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这个我要解构一下。郑总刚才说到一点,含水量如果达到12%就会开始出现白霜,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相关的数据,去看一些其他人的表达?我看到更多的表达是含水量超过14%才开始出现白霜。这个差异从哪来的?微生物在茶饼当中要生长,含水量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跟茶饼的含糖量有关,跟这个茶饼的儿茶素含量也有关,也就是说它的阻力、动力以及环境都跟茶饼后期风味形成有关系。为什么岁月知味的数据在12%这里,是因为易武茶的含糖量更高,而形成阻力的儿茶素含量更低,所以纯易武茶要比其它茶转化更快,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更容易发霉,你仓储的用心程度,去把控数据的精确度就需要更高一点。

其实,同理我们可以延展开来,存越好的茶,越需要在数据上根据实际条件做一定程度的微调,不然的话你就会面临这个茶长白点、结白霜的问题。但话说到这里,我又想多说一句,其实普洱茶是一个发酵茶,它偶尔出现一些白点,出现一些所谓金花白霜之类的东西,并不是多么的可怕。这也就是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不直接叫它发霉,而是在过往的经验当中,把这些微生物的痕迹叫做金花,白霜的原因。把它换成一个让老百姓能够接受的名字,让更多人可以去相对平和地去看待(普洱茶)。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喝到一些很老的港仓茶,其实是非常好的,但是它表层就是有一层白霜。有些新茶客一看到这个就觉得不好看,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惧怕微生物的教育有关。但是,你想一想什么发酵食品里头没有微生物参与,火腿,腐乳等等,这其实是发酵食品的一个共性。

目前,这些结霜的茶,其实在以往的老茶圈内基本上是被接受的,而且它的转化度往往更好。但就今天的公域商业而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容易接受,迫于无奈,我们需要存茶时把含水量控得非常准,把微生物的活动压制在一个肉眼看不出来的区间。

所以今天的仓储挑战难度,其实比以前香港老茶存茶要求是要高一些的,但是我们可以把视野更放开一点,去看一看曾经的人在喝什么。这一点,我想请沈老师说一说给别人喝这种香港茶仓的一些经验。

沈京华:我拿我香港仓储的76年的7452,85年的8592小票给李扬老师喝过,也是得到李扬老师的高度评价,我是特别喜欢喝这样的茶,因为它更滑顺更滋养人。我怎么说服我的客人呢?我刚开始给他们喝的时候,他没看见白霜,我会明白地告诉他们这是湿仓的,你们喝不喝,大部分人都不喝。后来我不说就给他们喝,就问他们好不好喝。他们就说好喝。这样子慢慢的他们就接受了。实际上,人的身体是会选择茶的口感滋味和它的风味的。

我以前一直是在南京,然后是2020年回昆明。这两款茶我都喝了。如果说我一直在南京的话,我可能会喜欢第二款,就是郑总的11年的这款茶,它已经有转化度了,它的发酵度明显在里面了,易武茶的气息也非常明显。但是在昆明三年以后我变了,我更喜欢第一款茶了,实际上就是什么?就是地域的问题。比如说我在广东去找茶,在广东好喝的很,我拿到昆明来马上不好喝,实际上就是李扬老师讲的风味的原因,是因为地域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说,这两款茶来比较,如果你只比较它的变化都是ok的,我们不比它的好和坏,树龄的大和小,因为仓储情况不一样,它的风味不一样,每个人吃的东西不一样,我们的饮食不一样,所以造就我们对茶它会有不同的喜好。

3

仓储中的白霜问题

诗云:还有茶友来分享吗?

茶友:刚刚李扬老师提到一个名词叫白霜,像我们在广东存放普洱茶的时候,有时候茶饼上会出现一些白点,或者叫白霜。我想请教李扬老师,怎么去分辨?

李扬: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做一个定义,什么是白霜?那么单向来看只要茶饼上有白白的一层,我们都可以叫它白霜,但这个白霜背后的所指是统一的一个东西吗?不是的。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它会指不同的东西。

我刚才说的白霜是跟金花并列的,我显然指的就是微生物活动的痕迹,是一些菌丝。但是事实上白霜有多种情况,包括笋壳粉末、绵纸屑、菌丝,还有更常见的一种情况,有机酸结晶,尤其是没食子酸结晶,这个东西并不少见。大家在很多果脯上都看得到,比如说话梅、柿饼、葡萄干,表面往往会有一层(白霜),你去舔一下,是酸的,那就是一层没食子酸结晶。

有活性的茶通过长时间的存放,也会存出这么一层有机酸结晶。这个东西我就不重点说功效了,可以去查一查,有一些促进肠胃蠕动的作用。另外,从经验上来说,如果老茶有这种白霜,往往会非常好喝,说明它的有效转化程度是很深的。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多种白霜类型并存,那种七八十年代的有白霜的茶,我们拿着放大镜仔细去看,会发现什么?它既有这种有机酸结晶形成的白霜,也确实有一些菌丝残留在上面。其实对于品鉴端来说,好喝才是硬道理。原理的话,我刚才已经讲清楚了。

4

仓储的转化问题

诗云:在东莞喝跟在昆明喝有什么不一样,有茶友跟我们分享吗?

潘治宇:我经常昆明、广州两地跑,所以我喝两地仓储茶的机会是比较多的。10年前,我最关心地域的问题,现在没那么在意了,我更在意的是什么?泡茶的水温带来的差异会更大。第二个就是说抛开五感,视、听、味、触、嗅,如果是纯粹去表达茶汤,如果说我们把茶叶拿到广东转化好以后,再拿回到昆明来,其实不用放太长时间,基本上一个星期,如果天气干燥的话,3天到4天它的香气就会提上来。理论上,我一直觉得可能在广州仓储放好以后,到昆明来提香就变得很好喝。私人藏茶可以这么玩,但是如果我们是经营者,从商业逻辑来看,这可能不太能够去决定产业走向。仓储这个问题,我之前跟李扬老师也讨论过,我更喜欢转化深一点的茶叶,昆明的可能就太慢了。然后李扬老师说了,如果你不在意汤色的话,昆明也会转化。对,如果我不在意汤色的话也会转化,但是我觉得没必要。每个地方的人都会说自己这儿的仓好,就像米饭、面条一样。

今天的主题是易武绿芽茶。我更喜欢把它叫做绿芽种。我跟李扬老师有个很大的争论,就是说他喜欢的绿芽茶跟我喜欢的绿芽茶就不是同一个绿芽茶,他喜欢的是很纯的绿芽茶,我喜欢的是绿芽茶跟勐腊茶杂交的,没有那么纯的。所以我觉得风味的不同展现出的更多元素反而是我们这个行业更关注的,就是喝茶喝到现在,已经不是说我要喝昆明仓,喝广东仓,我觉得哪里的仓库都有好的茶叶。最主要的底层逻辑是我们这个品种选对,工艺选对,到了后陈化的阶段上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温湿度展现出来的不同的风味,而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这个风味,而不是排斥风味。

5

做仓问题

诗云:刚刚有一位茶友想跟郑总和李扬老师提个问题,是关于仓储这个方面的,来小马哥。

小马哥:郑总、李扬老师你们好,我之前和深圳富华公司李总有过接触。当时没有民营企业,更多是国营,中间有一个环节是做仓,把云南的茶叶拉进去深圳。我想问一下是不是有这个环节或者这个环节大概是什么样子?

郑少烘:这个事情我大概知道,九十年代时代,省公司在深圳富华公司有自己的仓库,从昆明拉到深圳的茶叶就放在这个仓库里。我去参观的时候,了解到不同楼层的仓库里温湿是有不同的,有些仓库温度高,放上一个周期,就转到温度低些、通风好些的仓库去存放一段时间,然后再销售。但这个是传统国营厂的货品,如果用同样的速度环境拿来存放易武茶,就容易白霜长得太多,给人一种湿仓茶的感觉。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易武茶它的白霜长过了非常难退。我在许多城市作了对比实验。广东清远一家公司找我们采购了一批礼品。他们在仓库里放了别的茶叶。过段时间反馈说你们的茶叶发霉了。我说我们的茶在我们仓库是不会发霉的,他说是真的发霉了,然后拍了照片,肯定是(微生物)长过了。为什么说我们别的茶没有这样的情况,是吧?这就是一个很实际的例子,所以你讲深圳富华公司当时做仓就是这个样子。以前在香港一些茶庄来广东做生意的有两种做法:一个是收购你的茶,你放了几年的茶,他们就统一采购回去做仓,二是他把做仓的茶退一下仓再拿回来给各个茶商卖,他们叫上路茶(音),深圳富华公司的仓储就类似香港老茶仓的做法。

诗云:感谢郑总带给我们的分享。我们第一款茶和第二款茶喝得差不多了,关于仓储方面也有蛮多的干货。下面,我们开始喝第三款茶。这款茶是郑总从东莞带过来的2008年的易武绿芽茶。接下来的主题是关于易武茶的转化。

6

香港仓的另一种做法

李扬:我先说一下,刚才小马哥这个问题我再延展一下。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在问问题,在求答案的时候,最好有一个框架,就是有些东西它是有相关性,有些东西它是有因果性,这是两回事。

一款茶含多少糖苷类物质决定它后期陈化潜力有多大,这是可以通过机理说明的,这叫因果性。但我们刚才探讨的所有的东西,绝大部分说的是相关性。比如说深圳富华公司曾经怎么存茶,然后他后来卖得好不好,这些就只是相关性。

就以港仓这种存茶的方式来说,港仓也并不是一概而论,只有一种存法。现在有人妖魔化港仓,认为那就是一堆茶丢进去仓库,发霉了也不管,过段时间拿出来退仓,把霉退掉了以后来卖,这叫港仓。不是这样的,港仓也有存得非常好的。比如说邹家驹先生在《漫话普洱茶》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姚计存茶》。这篇文章是值得解读的,我们直接去读,包括我第一次读,我也不知道他在写什么,后来我突然搞懂了他的核心细节——姚计这个老人他存茶是怎么存的。他退休之后,整天就在仓库里面待着。他在仓库里面干嘛?不断把他的茶翻去倒来。怎么翻,以什么规律去翻呢?任何一个仓库它都有偏潮湿的地方,也都有偏干燥的地方。茶在偏潮湿的地方放了两天,感觉好像要开始长菌了,就把它放到干燥的地方待两天。在干燥的地方放的比较久的茶,感觉菌不活动了,就赶紧去把它搬到偏潮湿的地方。所以这个老头整天在仓库里面就不停地翻去倒来翻去倒来。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茶饼上的微生物始终维持在一个微活跃的状态,就好像有又好像没有的状态。所以姚计存茶存出来的茶是实实在在的好茶,那里的很多茶,现在拿过来看,上面就是结着一层没食子酸的结晶。这才叫仓储技术,是吧?

所以仓储一定是要花功夫,因为只有花功夫我们才可能在具体的存茶过程当中发现原来易武茶要这么存,勐海茶要这么存,存了5年之后的茶要这么存,存了10年之后的茶要这么存,它必须要有具体的一个观测,具体的手感,才能够真正把茶存好。当然,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不像姚计能够随时在仓库里面呆着,也可以借助科技设备,做一个相对保守的存放,把含水量稍微偏低一点点,但是我是绝对不支持那种纯干仓,过度干仓的。接下来我们请郑总分享一下您的仓储经验。

7

东莞仓经验分享

郑少烘:其实基本上我们前面讲的,其实更多是经验,还有投入的管理的过程。比如说你的儿茶素含量低的,含糖量高的,茶叶(的含水量)肯定就要偏干一点。比如说易武茶,特别是蜜香带产的茶,我们做过一些检测,这个地方含糖量高一点。仓储湿度就要更低一些,更细点说,如果说不同村寨的茶,仓储的含水量,麻黑要更低一些,同庆河可以比麻黑高一点,天门山又可以比同庆河高一点。还有第二个就是刚才讲的(茶)放了一定的时间段,儿茶素含量降下来了,还有它有些物质转化了,其实就应该换去更干燥一点的地方。比如说刚才李扬老师说是五年,我觉得四五年是合适的。就是我们存茶的时候,你要追求有效率,要追求风味,就是要去到一个周期。我建议就是要相对的仓储里面放的茶的密度要大一点,就是大仓储茶放得满一点。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离墙离地这些都是很容易能做得到,这是一个共识。实际上一定要转仓,比如在广东,我的仓库向西晒这面有两层是要多做一堵墙的。但是我有一两层比较高,太阳晒得好,我就不做,为什么?比如说我的有些茶需要藏的温度更高一点,我就不用去做加温的设备,我就把这些需要高温的茶把它腾了上去。我现在这个仓库有好多层,周边又是空旷的,我正好可以利用这种周围的环境去做调节。其实,最关键就是温湿度、时间段,还有量不足的迹象,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李扬老师刚才讲因果关系的背后,我觉得是剖析的很清晰的,其实主要是在应用的过程之中,你在里面形成一些自己的认知。我觉得仓储可能是一个很需要个人直接去感受的过程。

这个储存过程之中,我这么多年其实一直在做调整,以前觉得这个做法很好,其实还是有调整的空间的。那就是说(含水量)偶尔高一点其实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它只是个参数,它是可以修正的。仓储,大家很害怕存坏了,害怕存出来的茶说你湿仓,怕市场对你有诟病。总体来说,大家可能是太过于谨慎了。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4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