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理红茶

找到约35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

5月20日,2023年第四届茶乡旅游发展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国博中心举行。大会以“非遗”与茶乡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大会的主题,通过发布“中国茶技·忆之非遗”为主题的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以及主旨演讲等环节,推动茶乡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茶文化保护与传承。

本期为您推介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

申报单位:南涧县“一县一业“茶产业暨绿色食品加工业领导小组

所在地区: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

包含景点:南涧土林、茶马古道驿站一虎街、无量山樱花谷、无量山国家森林公园

旅游时段:6-11月

推荐茶叶:凤凰沱茶、南涧绿茶无量山高山乌龙茶、无量山白茶、无量山红茶

中国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

云南大理无量山

每年的11月底12月初,北方寒风怒号、冰天雪地的时候,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却风轻云淡、鲜花怒放,被誉为中国春天最早到达的地方。

寒冬时节鲜花怒放的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

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镇德安村委会无量山中,毗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宝山森林公园。是体验大理独有的风花雪月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又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绝好去处,不但在寒冬时节可以体验鲜花遍野的浪漫,喜爱茶叶的朋友还可体验列入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晒青茶和凤凰沱茶制作技艺。

宛如仙境的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

无量山樱花谷是一个因茶而生的AAA景区。2000年,南涧县引进台资企业,在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海拔1800米-2500米之间的无量山镇德安村建立了云南大理华庆茶业有限公司,种植铁观音、青心乌龙、金萱等品种1000多亩。建园时在茶园中种植了日本樱花树,既作遮荫用,又作观赏树。有心栽花花景簇,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樱花盛开时,只见万绿丛中点点红,把茶山点缀得无限妖娆。纷至踏来的外地游客,或徜徉在樱花茶园中,赛如画中游;或赏樱花、喝乌龙、惬意似神仙。樱花茶园构筑了一幅浓厚的立体茶文化色彩!南涧县顺势而为,将云南大理华庆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命名为无量山樱花谷,并于 2015 年打造成为国家 AAA 景区。在无量山樱花谷 AAA 景区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创建中国区域特色茶叶公园。2023 年通过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组织专家评审,认定为“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

春意盎然的无量山樱花谷茶园

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助推南涧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茶叶是南涧县传统优势产业,生产历史悠久,是大理州主要产茶县,云南省茶叶生产基地县,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基地县,云南省“一县一业”茶产业省级示范县。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叶百强县和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全国十强县(市)等荣誉,是大理州重点建设的绿美茶区、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县。2014年,云南大理华庆茶业有限公司被云南省农业厅认定为云南省茶庄园,因茶而生的无量山樱花谷成为了南涧县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 AAA 景区。无量山樱花谷——县城土林夜景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推选为2016年度全国茶乡之旅特色路线。2017年,云南大理华庆茶业有限公司茶园被云南省农业厅命名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秀美茶园。南涧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选为 2018年中国茶旅融合竞争力十强县(市)。2019年,德安村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到达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的出行方式。南涧地处大理、临沧、普洱三州市的结合部,是国家实施桥头堡战略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国家重点交通项目大临铁路、南景高速、大南高速、宾南高速、南云高速等建成后,南涧将成为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境内有215国道、祥临二级公路、巍南公路、小湾电站建设专用公路等主干线,形成了连接重点产业、贯通四面八方的交通格局。游客乘飞机或高铁到达大理后,可以乘车通过大南高速(大理到南涧)或宾南高速(宾川到南涧)汇入南景高速(南涧到景东)到达无量山樱花谷出口,再继续前行2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公园,全程行车约2个小时。或乘高铁到达小湾东镇,领略澜沧江上全国唯一的半桥半隧动车站风景后乘车经南景高速(南涧到景东)到达无量山樱花谷出口直达公园。

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的旅游线路是一条串珠成链的旅游线路。南涧境内沿途景点有南涧县城、南涧土林、茶马古道驿站——虎街、无量山国家森林公园。县城内偃月公园、南公园、北公园及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和宋词长廊,构成了无量山大景区的“会客厅”,“小而精、洁净”是南涧县城鲜明的特色。南涧土林位于县城东南部,是大自然雕塑的艺术魔宫,穿越其间,仰头可观赏到“少女梳妆”“嫦娥奔月”“八仙过海”“仙女下凡”“战马腾空”“双狮望月”“雄鹰展翅”等等奇异的造型,如同闯进了神奇莫测的仙境,在灯光加持下,土林的夜景特别迷人。茶马古道驿站——虎街位于宝华镇虎街村委会,居于南涧县城到无量山茶叶公园的中间,这里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时期街道建筑和茶马古道客栈改建而成的博物馆。

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四季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无量山樱花谷除了在冬季赏樱花外,还可在春季看马缨花,夏秋季游云雾茶山,无论何时去看,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当然最好的赏花期冬季在11月底至12月初,春季在2月至3月。

游览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可以深入体验文化遗产。“南涧彝族跳菜”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晒青茶制作技艺和凤凰沱茶被列入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晒青茶是加工普洱茶的原料,具有千年的传承历史。凤凰沱茶是南涧县最具知名度的茶叶产品,被业界戏称为“天下第二沱”。游览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可以观看“彝族跳菜”品尝美食,体验晒青茶制作、加工凤凰沱茶等。

大理无量山樱花谷茶叶公园以外,南涧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品质优异的茶叶产品和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南涧民族风情浓郁。南涧多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多民族文化特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享誉中外的“南涧跳菜”,是南涧一张响亮的国家级名片。2003年南涧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2008年“南涧彝族跳菜”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10月,南涧跳菜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英国,跳进英伦王宫,走向世界。南涧自古就是滇缅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在古驿栈虎街发现的母虎日历碑是最早反映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古代文化遗存,加之十二兽神舞、母虎舞蹈等文化现象,形成了独特的母虎文化。

南涧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山水锦绣壮美,孕育了“两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灵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两水”(澜沧江水、红河水)、“三谷”(无量山樱花谷、无量药谷、无量藏茶谷)、“四园”(西山土林园、孔雀渡野钓园、凤凰山观鸟园、小湾水电园)等风景名胜。无量山樱花谷被评为中国冬日最美风景线,小湾电站“高峡出平湖”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无量药谷“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养生休闲和康体运动度假胜地”已具雏形。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多处描述了“无量玉璧”“无量石洞玉像”“无量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无量山中可以尽情体验武侠小说中的奇幻风光、万般风情。

南涧茶叶品质优异。2022年南涧县有高山茶园面积12万亩,构建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体系,现有南涧无量山高山茶产业园1个,茶叶企业9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03个,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6家,州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 2家,县级龙头企业4家。有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白茶5大类茶叶产品。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云南省著名商标5个,云南名牌2个,云南名牌农产品3个,有“凤凰沱茶”“无量山高山茶”“南涧绿茶”公共品牌3个。2022年实现茶叶总产量 8538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18.04亿元。南涧素有“无量山高、南涧茶好”的美誉,生产的绿茶、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白茶5大类茶叶产品的代表性产品经国内知名专家品鉴,给出了“鲜、甜、醇、爽”的评价。

南涧饮食独具特色。依托无量山原生态食材和悠久的饮食文化——南涧彝族跳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肉饵丝、可冷热两吃的豌豆油粉等小吃,无量山乌骨鸡、黑山羊、火腿以及森林蔬菜、澜沧江江鱼等食材烹调而成的无量名肴百味菜谱,其中最著名的是“彝乡八味”碳烤全香猪,青梅小排、烧鸡、火炕干巴、云雾茶熏鸡、养颜汤、羊汤锅等。

注:图文版权归南涧县“一县一业“茶产业暨绿色食品加工业领导小组所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来源:中农促茶产业分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理,云南茶文化的中心

大理,云南茶文化的重地。这里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的十字路口,不仅是茶的集散地,更是茶文化交流碰撞之地。

1902年,下关沱茶在此诞生,120年来,它丰富着普洱茶的滋味和意蕴,成为云南普洱茶重要的品类之一,它的生命沿着漫长的道路向前延伸,生机勃勃,让无数人爱不释手,成为茶席上离不开的陪伴。

这周,让我们顺着时光的线索,读一读下关沱茶的前世今生,感受它120年积累的神奇力量。

那天端坐在苍山半山腰,俯视苍洱山水间秀美而富饶的大理坝子时,思绪如腾云翻滚。遥想当年南诏大理国的文治武功,风花雪月间妙香佛国的渺渺梵音,浩荡大马帮的来来往往……视线一时飘忽起来。当隐约间南方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在洱海的上空呈十字交叉时,“古时的大理是云南的茶文化中心”的想法呼啸而出。

南诏大理国的政治经济基础

说云南茶文化或者普洱茶文化,许多人往往会忽视大理。至多,也就是梳理一下感通茶、下关沱茶、白族三道茶等在云南茶文化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将大理当作古时云南茶文化的中心来看。原因似乎很简单,大理地处云南茶主产区的边缘,也早已不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云南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正是在大理,云南古代茶文化完成了第一次整合,初步形成了现如今独具特色的云南茶文化之雏形。因为大理,是最早具备形成云南茶文化初步整合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地方。

大理下关摄于约1920年(杨士斌收藏)

关于云南茶的最早记载,出自樊绰于唐咸通三年(862年)撰写的《蛮书》卷七:“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条被引用得有些泛滥的史料,所包含的信息量其实是十分丰富的,但许多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产茶上,却往往忽略了其政治背景和饮茶习俗。

在南诏开疆拓土建立南诏国之前,云南的许多地方基本处于部落时代。各部落间,特别是如今普洱茶主产区的滇南各部落,虽然已存在不同形态的饮茶习俗,但各部落之间互不统属,争斗频繁,所以茶的种植和饮茶习俗的推广都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面,一直到南诏国建立后才得到极大改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就是明证。

按樊绰对银生城地理位置的描述,可以推断“银生城界诸山”,也即南诏国统辖下的“银生节度”大致范围是今普洱、西双版纳一带,这些地区离南诏国都所在的大理有不小的距离。在当时的通达条件下,要将茶叶成规模地运到大理一带,没有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政权进行管理和协调是难以想象的。

南诏国的建立,则为云南茶文化初步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照史料可以发现,南诏时期至少在洱海周边,已形成普遍的饮茶习俗。《蛮书》成书时,由蒙舍诏(南诏)统一洱海周边其他五诏后建立起来的南诏国,其疆域远超今天的云南省境。其政权的主体,尤其是贵族上层,也早已经从南诏的发祥地巍山搬到大理坝子。因此,樊绰所谓的“蒙舍蛮”饮茶法,至少已经是大理坝子及其周边地区较为普遍的饮茶法。

当时的洱海周边地区,是唐南诏国和宋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自然是云南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流行的风尚必然会对整个云南的生活习俗产生巨大影响。故而可以推断,随着南诏的强盛,在滇池地区筑拓东城(古昆明城)后,所谓“蒙舍蛮”的饮茶习俗,自然也会传播到以滇池为中心的滇中地区,并进一步向周边辐射开去。

亚洲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

当然,云南古代茶文化在大理的初步整合与形成,除了南诏大理国时期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外,还与大理所处的特殊自然地理位置,以及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文化交融有着紧密关系。

如果我们对照历史脉络和地图就会发现,无论是南方丝绸之路还是滇藏茶马古道,有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无法避开的,这就是大理。如此特殊的地理节点,让大理早在唐宋年间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就成为商旅、马帮南来北往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更是一个来自各个地方的颇具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汇聚地。当两条古道在大理相遇,呈十字型交错后,各种文化在大理交汇融合,碰撞并迸发出别样火花,因此大理也有“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之称。

南方丝绸之路是比丝绸之路更早出现的陆上大通道,一头串联起四川乃至更为广阔的中原大地,一头串联起印度以至范围更为宽广的南亚、西亚一带。华夏文明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通过大理,在这条细细的纽带上双向传播,现今我们在大理的许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这种这些文明在南方丝绸之路上传播,以至落地生根,与当地文化交汇融合留下的烙印。

至迟出现在唐初的滇藏茶马古道,从出现之日起就是连接起滇南边地与藏区的大通道。当产于“银生城界诸山”的茶叶被运到大理后,商队马帮经丽江、中甸、阿墩子(德钦)可抵达西藏,又带着西藏的马匹、土特产品、药材等回到大理。因此,滇藏茶马古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起云南边地与藏区的大通道。

在这种区位优势下,发端于四川的中国古代茶文化,可以通过起点为成都的南方丝绸之路传到大理;产于“银生城”广大地域的茶,可以通过滇藏茶马古道经景东、巍山运到大理;两条古道沿线各民族的饮茶习俗,自然而然地也可以传到大理。特别是连贯产区与销区的滇藏茶马古道,连接起了包括布朗族、拉祜族、彝族、白族、回族、藏族、汉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沿线可以看到迄今还存在于生活中的布朗族酸茶、彝族烤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盐巴茶和“龙虎斗”、藏族酥油茶等各种原始而丰富的饮茶习俗,所以这不仅是一条茶叶运输的大通道,还是原生态茶文化展示的大走廊,既有内地影响又有独特民族地域特色的多元饮茶习俗。

所以,当南诏国政权建立起来后,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以及地理位置上的特殊优势,云南古代茶文化在大理首次得到了整合与萌发。

沱茶重塑大理的茶文化地位

大理国灭亡后,从元朝开始,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开始向昆明转移,但正是由于南方丝绸之路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存在,再加上大理扼守滇西、滇西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大理依旧是云南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整个云南,能被称为“文献名邦”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建水,另一个就是大理。也因此,大理对云南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尽管大理不是云南茶的主产区,但并不意味着大理不产茶,而且种茶的历史并不短。早在南诏大理国时期,也就是1000多年前,感通寺周围就已经开始种茶,感通茶后来还成为了云南的历史名茶之一。而被更多人忽略的,是大理茶。

这里说的大理茶,是一个与大叶茶等同的茶种,1925年由英国梅尔基奥尔根据采自苍山的野生茶树标本定名。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属山茶属茶组,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南部及缅甸北部地区,在大理、漾濞、昌宁、瑞丽、凤庆、景东等县市具有广泛种植,叶片可用来制作普洱茶及红茶。事实上,大理茶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利用和栽培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文字记载。在滇西和滇南茶区,历史上也曾有过大面积的大理茶园。但近一两百年来,大理茶逐渐被大叶茶替代。

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上的大理不仅是云南的茶文化中心,还是茶种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云南较早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地方。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大理下关更是一跃成为西南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以及茶叶的生产加工地。从云南茶叶主产区普洱、西双版纳、临沧、保山等地的茶叶,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下关进行加工,然后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被运往川渝一带,或者是通过滇藏茶马古道被运往藏区。

雍正到道光年间(1723~1850年),随着滇川、滇藏贸易加强,下关陆续开设多家堆店(早期的物流公司)和商号。光绪元年(1875年)喜洲的“永兴祥”创建,到1902经增资扩股后改名为“永昌祥”,总号迁至下关并创制沱茶,下关沱茶由此诞生,最终形成了如今普洱茶在形态上砖、饼、沱三足鼎立的态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永昌祥商号在下关开设了第一家以茶叶精制加工为主的茶叶精制厂。下关沱茶的创制,不仅进一步奠定了大理成为重要茶叶集散地的地位,而且也重塑了大理在云南茶文化中所占的地位。一时间在下关这块狭窄的地方,涌现出来诸如永昌祥、洪兴祥、复义和等数十家商号和茶叶精制厂。1941年3月,下关茶厂的前身康藏茶厂正式在下关成立……

从中可以看出,无可替代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大理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整合云南茶文化的重要基地。云南普洱茶文化的最初形成与后来的整合发展,无论在器物形态上还是在精神文化形态上,大理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因此,大理在云南茶文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文节选自《大理,云南茶文化的中心》

作者丨段兆顺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2018年5月刊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理茶,一个应该被知晓的优质资源

喜欢金庸的武侠迷,一定忘不了《天龙八部》里的山茶花,那爱屋及乌的王夫人,以及景致怡人种满山茶花的曼陀山庄。没错,风花雪月的大理还是一个山茶属植物十分富集的地方,大理的山茶花更是闻名已久,甚至有“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之说。

不过说起大理的茶,由于一直游离在云南茶的主产区边缘,人们耳熟能详的往往是下关沱茶、感通茶、白族三道茶,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大理茶的存在。实际上,今天在普洱茶主产区发现的许多野生古茶树,大多都属于大理茶。

植物分类中的大理茶

当你逛茶叶市场,或者是来到云南茶产区时,不时地会听到“野生大茶树”“野生茶”等名词。但你知道吗?这些被打上“野生”印记的茶树或茶品,基本都指向大理茶。

我们这里说的大理茶,是一个在植物分类上与中国茶、普洱茶等同的茶种。大理茶的模式标本,20世纪初由G.Foreest采集于大理苍山感通寺附近,1917年W.W.Smith对标本鉴定后将其命名为T.taliensis(大理茶的原学名),成为茶组植物的一个新品种。1925年被英国Melchipr订正为Camellia.taliensis(W.W.Smithgf)Melchipr。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集中分布于我国南部。1958年,英国植物学家席勒(Sealy)的茶组系统包含茶、滇缅茶(伊洛瓦底茶)、大理茶、毛肋茶及细柄茶等5种。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先后对茶树资源进行大量调查,西南地区大量的茶组植物得以被发现。1981年,张宏达以花器官分化程度将茶组分为4系,包括42种4变种。1984年修订为32种3变种,1990年又增加5个新种。茶组植物因花大而鲜艳,虫媒异花传粉,种内变异幅度较大,种间杂交普遍,加之环境修饰显著,种与种之间界限模糊。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张宏达系统的物种鉴别甚为困难。

1992年,闵天禄采用大种种群概念,结合地理分布规律,将张宏达系统进行了优化,茶组植物仅分成茶、大理茶、大厂茶、厚轴茶等12种和6变种。其中,茶包括小叶茶、大叶茶等4个变种。

《中国植物志》中文版采用张宏达系统,《云南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则采用闵天禄系统。茶组植物形态变异多样和种间性状连续使“种”难以鉴别,种的概念较为模糊。遗传分类、细胞分类、化学分类、数值分类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新方法应用,使茶组分类趋向简明和自然。

尽管性状变化大,阐明茶组植物的物种界定、种间关系、系统演化等有很大困难。然而在不同的分类系统中,茶和大理茶都一直作为基本物种而被肯定。

从科学上来讲,现在被广泛种植和饮用的茶主要指两种植物,一种是中国小叶茶,另一种是大叶亚洲普洱茶。小叶茶主要种植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及日本等地,大叶茶则主产于云南南部至广东南部,珠江以西以及中南半岛,模式标本采集于印度东部的阿萨姆种植园。不过到现在为止,这两个被广泛种植的栽培茶种,都还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的野生群落和个体,所以栽培茶的起源仍然是个未解之谜。有植物学家也认为,从山茶科及其类缘植物,比如木兰科及其近缘物种化石来推测茶的起源,并不符合植物进化的规律。

大理茶在古茶树中的重要地位

2021年4月,我跟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分类专家杨世雄,云柯庄园品牌创始人柯锋,一起深入勐库、邦东茶区,对茶树资源进行考察。

路上谈到野生古茶树时,杨世雄介绍说,以哀牢山为界,大理茶主要分布在哀牢山的西南边,厚轴茶则主要分布在哀牢山以东的红河、文山一带。

杨世雄教授的介绍,只是主要分布范围的一个界定。实际上,大理茶广泛分布在北纬21.20°-25.38°,东经98.11°-102.16°之间,东起贵州东部和广西西部,西至伊洛瓦底江(独龙江)流域的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北达大理苍山,南至中南半岛北部,是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野生茶组植物。其中,澜沧江与怒江流域中段海拔1300-2800m,气候温湿,终年雨雾缭绕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带,是大理茶的分布中心。

大理茶是南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树种之一,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原生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在分类学上,大理茶是茶的近缘种,以顶芽无毛或稀疏被毛、子房5室区别于顶芽被绢毛、子房3室的茶。在潮湿的生长环境中,茶树的高度可以长到20-30m。

大理茶的外部形态有较大幅度的变异,不同产地的标本曾被鉴定成若干分布范围比较有局限性的新种,比如滇缅茶、五柱茶、大苞茶、五苞茶、昌宁茶等,不过在闵天禄系统中均归类到大理茶范围。

由于大理茶适应性广、繁衍力强,所以在滇南、滇西南广大地区均有分布。在云南茶区,大理茶与普洱茶、茶3个茶种呈多层次交错分布。

我国的古茶树群落和古茶树分布较广,且类型较为丰富。有学者将我国古茶树的分布划分为横断山脉区、滇川黔区、滇桂黔区和南岭区,其中有3个分布区在云南,占总分布区面积的75%以上。20世纪60年代起,云南对古茶树资源展开多次调查发现,几乎全省各地都有古茶树的分布,古茶树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分布之广,是任何地区都无法相比的。

云南现存的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和滇中,以海拔1000-2000m的澜沧江中下游南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带最为集中。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等,既有大面积的古茶群落,也有零星分布。

野生古茶树群落镇沅千家寨、云县大宗山、云县大丙山、勐库大雪山、孟定大青山、耿马大浪坝、永德大雪山等,人工干预过的云县白莺山本山茶,以及孤立型的凤庆县锦秀茶祖、巴达野生大茶树,均被鉴定为大理茶。许多野生型古茶树,以及历史上粗放种植后,因民族迁徙等因素而放弃的古茶园,也大多为大理茶。从中可以看出,大理茶在古树茶资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理茶是古人最早利用的茶树

古人最早利用的茶树是哪一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崇仁、高级工程师陈可可等人在《源于古滇 出自巴蜀——论茶的起源与传播》一文中认为,作为栽培型茶树的近缘植物,大理茶是古人利用最早最多的茶树,自古以来就被当地族群所利用,甚至有可能是栽培型茶树的野生基源。

当原住民发现大理茶的用途后,为了采摘方便,将茶树从森林中移栽到房前屋后,称为“本山茶”。粗放种植的本山古茶林曾达数万亩,最有代表性的是澜沧江边的云县白莺山,现在还遗存有4000多株,分散于房前屋后和田边地角。而白莺山的本山茶形态,也充分展现了野生大理茶在人为干预下向栽培型过渡的不同阶段。

勐库大雪山海拔2200~2750米的木果石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下,野生大理茶古茶树群落构成第二层乔木层,林下各龄幼树繁多,繁育居群稳定。在大理茶被发现并因此而命名的故乡大理,从苍山脚下海拔2200米的感通寺到苍山山麓海拔2400米的单大人古茶园,均以大理茶为主。

大理茶在云南有着悠久的利用和栽培历史,对其可能的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文字记载。在滇西和滇南茶区,包括大理、漾濞、昌宁、云县、凤庆、景东、瑞丽等,历史上曾经有过大面积的大理茶园。甚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大理感通寺品饮过的感通茶,也是用大理茶制作的。

清代中后期,随着普洱茶“名重京师”“名遍天下”,大理茶逐渐被栽培型的大叶种普洱茶所替代。特别是本世纪初的普洱茶热潮中,由于缺乏对古茶树的有效保护,大量的野生大理茶被砍伐、无节制采摘或挖走栽培,对这一茶树物种的自然资源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昆明植物研究所赵东伟、杨俊波、杨世雄同日本冈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的研究结果表明,大理茶总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的水平,对大理茶的驯化可能还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不过,现在保存较为完整的大理茶成片野生群落已不多见,现存的野生居群受人为因素干扰,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茶科分类专家,植物学博士杨世雄

大理茶是珍贵的地方茶树种质资源,能够为茶树的品种选育提供独特的遗传基础。经叶枝化学分析数据显示,大理茶是优质的制作普洱茶、红茶的潜在资源物种,它比中国茶、普洱茶两个茶种性状更为原始,且生存在极为罕见保持完好的原始林中。所以,大理茶在探讨世界茶组植物系统演化,分析高山峡谷地貌对区域性小气候的影响,促成这一原始古茶树群落在此诞生的原因,挖掘古茶树品种的特殊内含物、品种的独特个性、人工繁育前景,以及探索通过建立保护区来保护该原生古茶树群落的可能性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崇仁,张颖君,高大方,陈可可,等. 大理茶种质资源的评价与栽培大叶茶的起源[J]. 茶叶科学技术,2008年第3期

2.杨崇仁,张颖君,高大方,陈可可,等. 源于古滇 出自巴蜀——论茶的起源与传播[J]. 农业考古,2020年第5期

3.赵东伟.昆明植物所在大理茶栽培起源研究中取得进展[OL].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4年1月13日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1年8月刊

作者丨段兆顺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4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