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大理问茶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关于野生茶,看完这篇文章,超过99%茶人

市面上流传着各种关于野生茶的说法,包括野生茶能不能喝,都有巨大的争议,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野生茶是什么并没有搞清楚。后面争来争去,也是浪费时间,就好比一个人是谁都没搞清楚,谈论这个人的好坏功过,怎么可能说清。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野生茶是什么?在不同的范畴里,所指是不一样。可能是指无人种植的,也可能是指无人管理的,或者说前人种下放荒的,也可能指所处的环境是在森林里的。

从枝条可以看出纯野放多年的状态

(茗寿堂九畹茶园)

这些是属于茶园种植与管理的范畴,这些能不能喝没有什么争议,同样的茶,符合这些条件,只能说环境生态更好,并没有什么问题。

布朗山国有林内的一处茶园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植物学分类意义上的野生茶,这个才是所有争论的来源,也是市场上概念混乱,说法纷杂,似乎怎么也说不清的问题。

|野生型茶的概念来源于植物演化理论

植物学分类上的野生茶,更准确一点说是野生型茶,是来源于植物演化理论的。

不管是什么植物,一般认为都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在茶组植物里面,也认为有一个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自然选择,也包括了人工驯化。那么茶组植物这么多,怎么看哪些是野生的,哪些是栽培的,哪些在演化路径上更原始?这也有一个一般的认识。

一般认为茶树演化的过程是从乔木向小乔木和灌木,树干由中轴变为合轴,叶片由大叶到小叶,花冠由大到小,花瓣由丛瓣到单瓣,果由多室到单室,果壳由厚到薄,种皮由粗糙到光滑,酚氨比由大到小等等。


植物学上认为茶树演化过程带来的性状变化

(《中国古茶树》)

根据这个理论,或者说这种假想的演化路径,我们可以把有一些分类视为更原始的树种,称为野生型茶树或者原始型茶树。

|究竟什么是野生型茶

究竟野生型茶是哪些种呢?

(以下两条虚线之间部分给学霸看的,普通人可跳过,不影响阅读本文。)

我们知道,茶树属于被子植物们、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组(Sect.Thea(L.)Dyer)。茶组植物的分类有两种不同的体系,按张宏达教授的系统,这里面有31个种(这个体系内也有不同说法,30个、32个等等)、4个变种(1998年),这里面云南分布有23个种,3个变种。而如果按照闵天禄的分类系统,茶组植物有12个种6个变种,云南有8个种,6个变种。

为什么有两个体系,因为是依据形态学来分,哪些性状更基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也很正常。当然随着茶组植物基因的研究,也有新的观点,但目前主要还是依照这两类体系。

这些种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近有远的,所以在茶组里面又分了几个系(张宏达系统)。分别是:

五室茶系(Ser.1QuinquelocularisChang)、

五柱茶系(Ser.2PentastylaeChang)、

秃房茶系(Ser.3GymnogynaeChang)

茶系(Ser.4Sinenses)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种”分别属于什么“系”。

这四个系的排布是按照性状逐渐分化来排的。所以五柱茶系、五室茶系里面的种,一般认为是比较原始的,也就是比较典型的野生型茶。而茶系里面,被认为是比较晚演化出来的,就是栽培型茶。

那秃房茶系呢?专家认为没有前两个那么原始,不是那么典型的野生型茶,但如果硬要分是野生型还是栽培型,那有的人还是算在野生型里面。

除了野生型和栽培型,大家可能还听说过过渡型茶树,这个说白了就是野生型的特征和栽培型的都有一点,因为不是比较严谨的概念,现在在学术上已经不太提了。

演化只是一个假想路径,而且无论是野生型还是栽培型,也都同样是经过这么多年演化的,和能不能喝没有任何关系,在演化上认为原始的低等植物和所谓的高等植物都有能吃的,也都有不能吃的。

我们要讨论能不能喝,还是要具体落在是什么种上。

在云南比较常见的野生型茶主要是: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大理茶(Camelliataliensis)、厚轴茶(Camelliacrassicolumna)、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

我们依次来讨论一下,先从最常见的大理茶开始。

栽培历史最久的“野生茶”

大理茶种(Camelliataliensis)按照前面的分法,是属于野生茶的。但是大理茶种其实是一个人工栽种历史非常久远的品种,有多久远呢?应该说是目前所知栽种历史最久远的品种!我们大致说一下。

大理茶种这个名字的来源离不开大理两个字。大理苍山半山腰有个感通寺,如果要了解普洱茶的历史,感通寺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地方。

在明代,感通寺茶是云南首屈一指的名茶。像明代大儒李元阳,后来的高产作家冯时可、旅行博主徐霞客等等名人都有所记录。这个不详细展开,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2014年的文章《感通问茶》。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阳在明代就提到感通寺茶是越存越好喝的,是最早记载普洱茶越存越好的文献。

这个感通寺茶是什么种呢?大理茶种。不仅在感通寺内,在感通寺的周边,有且仅有这个品种。

2014年和大力去考察时在感通寺内拍的照片,上面清晰的标注大理茶种

从茶果来看,也有明显的大理茶种特征,当然不用怀疑,因为大理茶本来就是1925年由英国梅尔基奥尔根据采自苍山的茶树标本定名的。

感通寺其实是南诏和大理国的传统名刹,这个茶的渊源应该远至唐宋,我们就算取一个下限,那至少也是明代,五百年的时间。

其实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一直说古树茶,大家知道古茶树最大的地区在哪里吗?如果没有古树分布的全局观,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

原始森林里的不算。真正古树最大的地区是在保山、临沧、普洱北部交界的澜沧江沿岸。也就是昌宁、凤庆、云县、景东一线。这些地方有一些超大树,有的单株干茶的产量在几十公斤。采茶的时候,七八个人上树你都看不见人影。

茗寿堂曾经做的一棵超大茶树的单株,

当时树上有8个人,你能找到吗?

这是什么概念?干茶能做一两公斤,在任何名山名寨这就是妥妥的古树了。那些名山的茶王茶后在这些大树面前,只能叫弟弟,不对,应该叫孙孙了。

这些超大树是什么树种?多数是大理茶种,也有别的树种,不管什么树种,按形态划分,基本都是野生茶。

这些大树是人种的,还是野生的?肯定是人种的。很多地方都是一排排,非常有规律的。

凤庆北部的大理茶种超大茶树

这些大树的树龄有多大?这个不好说,但是真正种过大理茶的知道,大理茶长的太慢了,十几年才相当于普通大叶种两三年。如果我们认为班章冰岛是几百年的话,这些比班章冰岛大好几倍的大理茶大树应该是多少年?

不仅有这些大树,还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说明一代代都有人种这个品种。


刚才那棵超大茶树旁边较小的一棵大理茶种古树

大大小小有规律种植的“野生”古树表明

这是延续种植了几百上千年的当地原生品种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已经延续种植饮用了上千年的古树茶,应该叫野生茶吗?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

现存“最古”和“最贵”的古树就是野生型茶

当年香竹箐发现茶树王的时候(其实我刚才说的地区,同等级别的大树不是一棵两棵,只是香竹箐这个略粗一点,树形也好看)。当地人都知道这茶树是种的,而且村子周边就是我说的情况,有稍小一些的,更小一些的,大大小小历代种的茶树都是这个品种啊。所以直接定位成“栽培型”茶树王。  

凤庆香竹箐茶树王,也被称为锦绣茶祖

但是植物学家来一看,这个应该是大理茶种,或者说即便不能确定是大理茶种,那也肯定属于野生茶。

这个就麻烦了,自相矛盾了。大家不信的话可以看任何一本古茶树权威资料,看看树种到底是什么。然后在上网查查锦绣茶祖,看看是不是被称为“栽培型”茶树王。

百度百科关于香竹箐茶王的介绍

写的是栽培型古茶树。

四本关于古茶树的专业著作,除了一本对树种稍有犹豫,在大理茶种后面加了个问号,其他三本都明确指出,香竹箐大茶树就是大理茶种野生茶。其实唯一一个犹豫的也不是植物学上有什么争议,只是有所顾忌罢了。

锦绣茶祖我们都知道,不仅是现存最古老(按照公布数据)的茶树,同时也是最贵的茶树,拍卖价格一公斤已经合上千万了。你说能不能喝?你可以问问制茶的滇红集团。

这棵是茶王附近的一棵小一点的古树,和茶王同一品种,植物学上属大理茶种。和茶王的直线距离也就三十米。

为什么说是大理茶种?懂品种的,看下图就知道了。

看茶果,看芽孢,看叶面,都是标准的大理茶种。

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现象,我刚才说了,昌宁、凤庆,云县等地这都是随处可见的,这在很多茶山就是世世代代都在种的,主流的本地品种。

这样的品种,你扣上个野生茶的帽子,然后就说野生茶不能喝?恐怕茶农不会同意吧。

不仅如此,故事还没完。大理茶种所制的红茶被市场高度认可,也就是大家听说的野生红。茶农都想扩大这个品种,但是前面也说了,大理茶种长的太慢了。如果从茶果开始种,十几年才能开始采摘,而且根本没有量。

大理茶种育苗生长缓慢

所以茶农采取的办法是,在前些年种的勐库茶种或其他栽培型上直接嫁接大理茶!这个如果在专家看来,又作如何想?难道人工返祖了?

在过去的勐库茶种上嫁接大理茶种的“野生茶”

我们这些年做野生红茶,很重要的一点其实就是要区别是原生的大理茶种,还是嫁接的大理茶种。我们当然希望是要原生的大理茶,这两种茶原料的价格也有很大的差异,嫁接的要便宜的多。

这个问题先说到这里,如果您细心的看过一遍,对于这个大理茶种的“野生型茶”应该基本了解了。

其他野生型茶

其他的野生型茶种还包括厚轴茶(Camelliacrassicolumna),这个在红河、文山州比较多;老黑茶(Camelliaatrothea),主要在楚雄州,尤其是双柏鄂嘉一带;大厂茶(Camelliatachangensis),曲靖这边比较多,比如已经死掉的师宗大茶树。这些茶其实也都是当地人常年饮用的,而且都有独特的风味,只不过大家了解很少,产量也比较少。

在有的地区,因为缺少普洱茶传统,这些茶可能也被制成绿茶,不过基本都是当地常年采制饮用的。而且有些有不错的保健功能。

还有一些未确定具体种的野生茶种。比如在云县白莺山,其实有很多树种,当地的大理茶种被称为本山茶。除了本山茶,还有二嘎子、黑条子等等,常见品种十几个,细分更多。这里面就有不少野生茶种。当然这些也是常年饮用的,而且白莺山拍卖最贵的几棵大茶树,就是所谓的“二嘎子”品种。

白莺山二嘎子茶芽,茶种具体归属有争议,

但按前面的植物形态学来说还是倾向于属于野生种

野生茶到底能不能喝?

你说这不是怪了吗?你说了半天,不仅最常见的大理茶种可以喝,其他一些野生型茶种也都是当地人天天喝的,野生茶不能喝的问题是怎么出现的?

所谓野生茶不能喝,这个说法是很含混的。一个说法来源于早年边销茶中混有野生茶原料导致藏民饮用不适,但是这个具体是什么原料还不好说,而且现在研究基本确定主要是工艺的问题而非原料问题。这个可以参看前面讲普洱茶传统工艺的部分。

还有在普洱茶泡沫期间,有些人处于疯狂状态,一些是森林里面的非茶组植物被到处滥采混入到原料当中,可能出现过问题(具体什么问题现在还没有看到确切来源)。

原始森林中的野生茶树(2012年考察)

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应该这样说,只要是当地常年采制饮用的,或者常年制成产品出售的,都是没有风险的。这个和是不是野生型茶没有关系,很多所谓野生型茶,种了很多年也喝了很多年,和栽培型茶只是人为的一个理论上划分的概念,没必要因为这个帽子而产生各种猜想。

但是如果是个人到森林里面随意采摘的,那就有风险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你采的是什么!这个没人能负责。即便外形像茶,也有可能不适饮用,甚至有毒,我在森林里考察也碰到过吃了麻嘴的。

野生型茶好不好喝?

这个跟问古树茶好不好喝一样,肯定有好喝的,有不好喝的。

要看品种,看山场,看工艺。有的一看是野生茶,一看是野生红,一看是野生芽孢,就说我喝过如何如何。你能从外观上区分不同名山名寨吗?都是大叶种你看得出来吗?这都是胡扯。

我们筛选一个品种,可能要试上百个茶样,考察山场,调整工艺,这是你看外观就能看出来的?

这个问题没那么复杂,你试一试,只要有品鉴能力,自己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品鉴能力,那就多喝来源准确的好茶培养一下。

最后的忠告

野生茶的话题,今天就说到这里。人们世世代代都在种,都在喝的“野生茶”能不能喝是一个伪问题。被一个概念吓唬住,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完全没必要。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森林的茶。

森林里面有的很多其实也是先人种的,有的可能是自然生长的,无论是哪种情况,有缘分喝到就喝到了,不要过分追求这个东西。现在人心浮躁,要是炒作这个东西,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易武国有林的高杆炒热了,很多人跑到国有林(过去叫国有林,现在一般叫保护区)里找茶树,这也就罢了。毕竟茶树也比较少,茶树附近清理一下,对森林没多大影响。但是茶树越来越难找,很多人开始在森林里开地种茶树,这就非常危险了。

现在国家这方面开始控制,国有林里新开地种茶被严格禁止了。我觉得非常必要。为了一点点利益毁掉森林,破坏环境就罪莫大焉了。

来源:一碗茗粥 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情系坦洋:一味茶与一个村的传奇

独家阅读

情系坦洋:

一味茶与一个村的传奇

策划_《茶道》编辑部

坦洋村,福安市白云山麓下一个风景秀美的小村庄,因一味红茶的创制而蜚声海内外。从清雍正乾隆年间成功试制红茶,至咸丰元年(1851)以地取名为坦洋工夫,坦洋因茶叶贸易的兴盛而繁荣,也曾凋敝困顿过。

改革开放以来,坦洋村上演了茶业复兴、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四进坦洋”的故事更广为流传、催人奋进。新时期,坦洋人正用一叶传奇书写乡村振兴的坦洋样本。

而今,坦洋二字的意义早已超脱于茶的香幽韵美,它代表的不仅是坦洋人滴水穿石摆脱贫困的精神,更成为一种情怀,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坦洋工夫源流脉络

坦洋印象:

茶乡百年荣光,续写不老传奇

文_陈闻彦

茶园层层叠翠,一湾溪水绕村而过。天后神宫、风雨廊桥、茶栈茶场、茶商宅邸、土筑碉楼、宗族祠堂等丰富多元且与茶文化相关的古建遗存,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以焕新的姿态续写老茶乡的不老传奇。

百年坦洋真功夫

文_大山深处

一味茶,能够跨越百年历史长河而历久弥新,终究还是要靠品质和特色来说话,即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红茶品种繁多,竞争激烈,坦洋工夫能够脱颖而出如果仅凭一句“大自然的馈赠”,那肯定是片面的。它的品质不仅显于外在的色香味,更在于内在的精神——一种对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的敬畏,茶农们世世代代传承着这门技艺,用心守护着坦洋工夫的纯正和金字招牌。

万里归途,只为一抹“坦洋红”

——访福建省福安市坦洋工夫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进聪

文/图_杨巍

旅居加拿大20多年的黄进聪,因打理生意和探亲,常常跨越万里,往返于两国间。2022年,一次偶然的遇见,让他与坦洋工夫红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他不但跨了界,还满怀激情对宁德的神奇树叶倾注了精力与心血。在他眼里,复兴坦洋工夫,是一份责任,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习茶

三“龙”献瑞,茶启新岁

——记2024甲辰岁朝茶会

文/图_云泽林薮

为辞旧迎新,属龙的茗淑早在年前就特地去搜寻三款不同龙年的茶品,分别是1976年(丙辰)陈皮普洱、1988年(戊辰)武夷岩茶和2000年(庚辰)福鼎寿眉,邀约亲友共品赏,启新年,名曰“‘话’龙‘点津’,三‘龙’舞春”。

物语

“话”龙“点”茶:“龙茶”与龙纹茶器

文/图_关西杨

福建博物院和福建省非遗博览苑这两家文博机构几乎同时推出龙年生肖主题展,前者名为“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后者名为“龙腾福地”新春主题非遗作品展。展品中,不乏茶器及香具、花器(陈设器)等与茶相关的器物。而龙纹,作为皇权的象征,也曾华丽地出现在茶(团饼茶)、茶器上。“龙”舞茶香,皇家气象。

幽赏

无声茶叙里的小隐清欢

文_闻彦 图_周昂

在大理洱海边的众多咖啡馆中,独有一方茶空间,宛如电视剧《梦华录》里东京的赵氏茶坊,让人静享网红打卡地噪杂背后的小隐之乐。空间如其名——无声茶叙•宋风茶馆,一座百年白族老宅,圈起一院子况味清欢。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文_孙文 图_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文化名片,那么在福州下辖的连江县,魁龙坊就是全县当之无愧的“会客厅”。这里多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巷道交织间,满满古韵感扑面而来。位于魁龙坊祠堂弄3号的疏影楼,始建于清代。楼如其名,枝叶稀疏,影映楼台,别有一番韵味。如今,这里已经改造成一座茶会所,取名蔓露庭。

问茶

“时”来运转:子午线、航海钟与运茶竞赛 ——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漫记

文_左如 图_柳南(除署名外)

“卡蒂萨克”号是英国海上霸主地位的缩影。自16世纪末,英国击败当时世界上最庞大也最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以来,就日益崛起,成为海上强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殖民扩张,并通过海洋贸易及殖民地的贸易往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不论是从中国到英国的运茶竞赛,还是称霸海上的英国海军,都与先进的造船术、航海术密不可分。格林尼治天文台,0°经线与世界时区的原点。它的诞生,最初不为星辰,而为大海。

问茶

烟火巍山,茶香“无限续”

文/图_耳东

在云南的众多古城中,巍山似乎是一个被岁月遗忘的角落。她没有丽江的繁华,没有大理的浪漫,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走进巍山,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的梦境,这里的车马很慢,时光清浅。感受巍山的最好方式,莫过于点一壶“无限续”的茶,来打败“时间的虚无”。

特别报道

手工琉璃,是光的艺术

——琉璃茶海赏析

文_晏楠 图_识云琉璃

手工琉璃,是光的艺术。当光线穿过琉璃,穿过茶汤,作品的呈现灵动如水。从极薄公道斟出的茶汤,就如花的露水,轻盈丰沛。而,使用一只色彩的琉璃茶道具,仿佛茶汤也有了相衬的情绪。

将进茶

一春之计在于茶

文/图_可颂

春季是一个重要的养生季节,此时人要顺应天地万物而动,使体内的阳气应季而发,重点在疏通肝木之气,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春养肝,使其疏达,不郁结。

七碗流风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安化高马二溪村,利用独特资源,做大茶产业

从安化县田庄乡政府所在地出发,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爬过一段又一段陡坡,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当行驶至一座山腰的宽阔水泥路面时,一座大理石牌楼映入眼帘。牌楼上的鎏金大字“天下黑茶第一村”提示访客:高马二溪村到了。

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村茶园一瞥。谌浩洋 摄

距安化县城30多公里、地处大熊山腹地的高马二溪村,高甲溪、马家溪穿村而过,平均海拔700米,层峦叠嶂,溪涧纵横。“千年黑茶出安化,高马二溪茶最佳”。1979年安徽农学院教科书《制茶学》记载:“湖南黑茶产于安化……而品质则以高甲溪、马家溪的原料为最好……”

高马二溪村是黑茶之乡安化县茶园面积最大、茶企最多的村,现有茶园1.68万亩、大小茶企41家,茶业综合年产值超亿元。2021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今年上半年,该村居民个人储蓄和对公存款余额达1.02亿元。

2014年,高马二溪村还是省级贫困村,全村465户村民中124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底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8月15日,记者来到该村采访,探寻高马二溪村从“贫困村”到“亿元村”背后的故事。

户均茶园30亩,一亩茶园至少有6000元收入

“七挖金,八挖银,茶园不挖成草林。”每年农历七八月是茶园培管的好时节。高马二溪村苏家溪片区,村民谌任岩正在查看茶园长势,农历七月来临,他准备请人为茶园除草追肥。

谌任岩原来靠种粗粮和贩运木材为生,养过牛、赶过马。以前茶叶一年卖不了多少钱,2006年安化黑茶逐渐走红后,茶叶价格开始上涨。谌任岩2009年流转500亩荒山建有机茶园,2011年牵头成立苏家溪茶叶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成1000多亩茶园基地。他介绍,合作社每年生产的黑毛茶,能卖二三百万元。

2006年以来,安化县围绕茶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茶园发展优惠政策,如每开垦一亩新茶园,验收合格后补贴1000元。高马二溪村茶农闻讯而动,开垦茶山,培管茶园。田庄乡茶业办主任蒋次礼告诉记者,一亩茶园至少有6000元的收入。高马二溪村现在家家户户种茶,茶园面积占全乡的55%以上,全村户均茶园面积30亩。

湖南城市学院老干处处长罗延富曾是驻高马二溪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介绍,以前村里通往山外的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道路不畅,茶叶运不出去,企业进不来。扶贫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约500万元,完成村主干道扩改、硬化,村内交通网形成回环,5个出村口被打通。

路通,百通。

湖南高甲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高马二溪村的一家茶企,公司以委托帮扶的方式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帮扶协议,覆盖全村124户贫困户,为贫困户每人增收1600元。2020年,企业将在安化东坪镇的茶叶加工厂搬迁进村,就近建厂、就近加工,解决村里200多人的就业。

如今,高马二溪村茶农不愁茶叶没销路,也不愁茶叶卖不起价。“一亩茶园基本脱贫,两亩茶园稳定脱贫”。脱贫户谌海国自家有30多亩茶园,还给茶企打理茶园,每月工资3700元,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严禁使用化肥,精心呵护生态茶“金字招牌”

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茶树溢清香。山高林密的高马二溪村,云雾缭绕,特别适合茶叶生长。茶园被森林环抱,每个茶园面积都不是很大。茶中有林,林中有茶。

高马二溪村党支部书记谌志成说,“村里所产茶叶肥厚、耐泡、口味甘甜,别的地方茶叶鲜叶最低价格一公斤七八元,我们这儿至少要20元。”他介绍,为确保茶叶品质,村规民约中专门有一条,“茶园严禁使用化肥”。采茶季节,全村茶叶只出不进。如有外地茶叶需在本村加工,必须经村委会审批。谌志成说,村民没有违反规定,还互相监督。

“茶企一头连着茶农,一头连着消费者,把产品做好了,茶农才有收入保障。”湖南高甲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谌利是90后“新茶人”,从父亲手中接过传承家族制茶工艺重任,他说,“好原料是上天的馈赠,工艺是祖辈打下的基础。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茶人精神和工艺的基础上,融合新时代新理念新思路,不断创新发展,做好每一杯茶,与世界各地的茶友共享。”该公司全部采用高马二溪村的原料,货真价实,打响高马二溪村的黑茶品牌。今年,该公司在全国的茶叶经销代理商达400多家,比去年增加20多家。

湖南皇园茶业有限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坚持“小而精、精而美”“小产区、大制作”,公司创始人谌吉云坚守安化黑茶传统加工工艺,用高马二溪纯正茶叶原料,当好黑茶技艺传承的“守山者”,公司产品得到全国茶友及业界专家的认可和好评。广西南宁市茶商邱健2015年开始经销安化黑茶,他说:“高马二溪村黑茶品质非常好。我和茶友都喜欢喝。”邱健自称是“千刀万剐,只喝高马”的“高马邱”,每年都要来高马二溪村寻茶问茶、采茶制茶。

打造公共品牌,“天下黑茶第一村”声名鹊起

安化黑茶,一品千年。在高马二溪村九湾十八岔,现存有100亩古茶园。

高马山农业总经理黄庆祖介绍,高马二溪村在唐宋年间开始种茶,到明代茶园已初具规模,清代种植面积最大。目前,古茶园尚存多株树龄数百年的古茶树。在马井坳有两株“古茶树王”,直径达8厘米,经省茶叶检测中心测定,树龄400年以上。湖南省收藏协会、湖南省文物司法鉴定中心鉴定认定,九湾十八岔古茶园为历代生产贡茶的“皇家茶园”。

近年,高马二溪村发现清道光年间的“奉上严禁”和“公义禁碑”两块石碑。黄庆祖解释,“奉上”就是奉皇帝谕旨的意思,说明此处的茶要进入皇宫,得按皇家制度办事了:茶园要立碑保护。黄庆祖介绍,安化境内已发现百余块与茶叶有关的石碑,书有“永禁假茶”“永定茶规”等内容,但碑上书写“奉上严禁”的仅此1处,也是目前在我省境内发现的唯一写有“奉上严禁”的碑刻。《安化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1年),安化黑茶被定为贡茶。文献记载有“四保贡茶”。“四保”是明清时期安化县乡村称谓和管理组织,现高马二溪村即在当时的“四保”地域范围之内。地上物证与史书的文字记载证实,高马二溪是皇家贡茶核心产区。

2016年,安化县以高马二溪村悠久的皇家贡茶历史、冰碛岩风化成的砂砾土壤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小气候等为依托,结合村里茶园面积、企业数量、产业规模等,筹建“天下黑茶第一村”,发展集茶叶种植、生态观光于一体的茶旅产业。2021年4月,高马二溪村举办《老会玩了》安化黑茶美好生活品牌行动启动仪式和“高马二溪皇家贡茶园”开园活动,向世人展现“天下黑茶第一村”的靓丽姿容。

2021年4月下旬,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午间新闻》栏目报道高马二溪村茶产业,“天下黑茶第一村”在全国声名鹊起。“高马风情传域外,二溪茶韵满寰中”,2021年第五届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田庄乡组织全乡15家企业聚集在“天下黑茶第一村”的旗帜下联合参展。展位前宾客如云,人气爆棚。

2023年3月25日,田庄乡政府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公共品牌——“百年高马”,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形式和“高马纯料+顶级大师工艺+强势品牌”,进一步擦亮“天下黑茶第一村”名片。通过品牌建设打开市场,促进产业发展。

“高马二溪村具有独有的原材料优势、独特的黑茶韵味和独具的茶文化符号,要做大做强做精茶产业,在茶园生产与旅游体验、观光相结合和丰富安化黑茶业态方面发力,延伸茶旅产业链,拓展乡亲们的致富门路。”田庄乡党委书记黄俊说。

有诗人作词吟诵高马二溪村:“高家溪、马家溪,山清水秀白云飞。梦里欲听茶女曲,梨花三月杜鹃啼。道地茶、云雾茶,采茶美女浣溪沙。高马二溪甘露水,甜系四海百姓家。”

来源:华声在线 全媒体记者 杨军

通讯员 周云峰 刘刚贵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4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