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园新农药

找到约2,16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现场交流会召开

  北京茶世界资讯:8月20—21日,“浙江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现场交流会在浙江省武义县召开,浙江省茶叶主管部门负责人、茶叶龙头企业代表、项目专家及技术骨干等共计90余人参加了本次现场会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研究员、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站长陈红金研究员、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陆德彪研究员、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跃伟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廖万有研究员主持。

  交流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研究员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项目的情况,阐释了“双减”的含义:在不降低茶叶产量、品质的情况下,实现多余化肥、农药的减量,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改善环境,增加茶农收入。

  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站长陈红金研究员介绍了浙江省全面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促进农业高水平绿色发展情况,他认为减少过量施肥和盲目施肥,并非简单地拒化肥于千里之外。

  浙江茶区负责人马立锋博士及部分技术骨干介绍了浙江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及相关研究进展,与会代表积极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各个技术模式设置的适用性及推广应用前景。

  如何减肥,如何提高肥效?马立锋博士给出了建议:利用精准肥料用量、调整肥料结构、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改进施肥方法、配套土壤酸化改良等一系列技术途径与模块来实现,如使用茶树专用肥、新型肥料等功能性肥料;利用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施肥方式等等,最终达到土壤质量和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就农药减量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李兆群博士认为可通过预测预报、数字化色板、窄波LED杀虫灯、害虫性信息素等农业综合防治技术来代替纯依靠农药,最终实现农药减量,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种类和残留量。

  “浙江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浙江省茶园化肥用量大、有机肥替代比例低、专用配方肥使用比例不高、化肥利用率低等问题,根据浙江省茶园土壤条件,通过对主产茶类养分吸收特性和养分循环规律的研究,集成了不同茶类氮素总量控制、适宜养分配比、有机养分替代、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形成了“有机肥+茶树专用肥”“有机肥+新型肥(硝化抑制剂)”“茶树专用肥+酸化改良剂”“沼液肥+茶树专用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特异品种茶树施肥”等6套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在浙江武义、绍兴、富阳、安吉、建德、天台、兰溪等地进行试验示范,化肥减施23%~75%,茶叶增产3.3%~19.5%,新梢养分利用率提高0.5%~7.8%,氨基酸总量增加0.01%~0.47%,成品茶感官品质有所提升,每亩节本增效995~1497元,土壤质量和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针对浙江茶园高效无害化防治技术缺乏、化学农药使用量大、茶叶安全风险隐患较高等问题,摸清了灰茶尺蠖、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等主要害虫发生规律,研究集成预测预报技术和性诱杀、窄波灯光诱杀和数字化双色色板诱杀等天敌友好型技术,筛选出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等生物农药、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形成浙江茶园灰茶尺蠖、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等主要害虫的化学农药减施防治技术模式,在浙江武义、绍兴、安吉、建德、遂昌、新昌等地进行试验示范,化学农药减施30%~90%,茶叶增产3.4%~19.3%,每亩增收198~1477元,示范区茶叶农药残留种类和残留量大幅降低,部分达到出口欧盟标准。

  此次现场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联合主办,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协办。会议的召开,促进了课题间的沟通和交流,对进一步开展“双减”技术模式示范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推动效果。

      (编辑:谢周炜)

       来源:中国茶叶    北京茶世界

     出品:北京茶世界

     顾问:于观亭    郑国建    陆尧

     主编:晓林

     常务副主编:林文彬    谢周炜

     副主编:吴伙树

     编辑:晓林    林文彬    巧霏

“十四五”专题7,茶园绿色防控“十三五”进展及“十四五”发展方向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基于茶园病虫草害发生规律,遵循综合治理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并结合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达到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在保障茶叶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茶叶质量安全、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茶园环境污染。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技术支撑。

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 5 年中对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命名和生物学特性有了一些新认识,这为发展新的绿色防控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高效性诱剂、窄波LED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茶园化学农药选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国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茶园化学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


“茶园害虫高效绿色防控技术”介绍

◆ ◆ ◆

一、“十三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主要进展

1. 茶园主要有害生物的命名变更与生物学研究进展(1)对茶树主要病害病原鉴定开展了大量工作

茶树炭疽病是我国茶树重要的叶部病害,但对其病原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2012年起,我国学者就茶树炭疽病、云纹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开展了大量工作。利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形态学特征和致病性验证,共从茶炭疽病叶、茶云纹叶枯病叶,主要是炭疽病叶,分离得到 18 种炭疽菌。目前研究显示,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均由炭疽菌属真菌引起,同时果生炭疽菌、胶孢炭疽菌等可同时引起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

虽然目前我国学者就茶树炭疽菌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存在以下 3 个问题亟待澄清。其一,茶云纹叶枯病和茶炭疽病的症状完全不同,这两种茶树病害病原不应大量重复;其二,我国学者有关茶炭疽病病原菌的研究结果与日本学者的并不一致;其三,目前国内研究鉴定出的近20种茶树炭疽病病原菌是否都可引发茶树炭疽病,还有待确定。

(2)茶园主要害虫生物学研究进展

“十二五”期间,明确了过去统称的“茶尺蠖”包含茶尺蠖 Ectropis obliqua 和灰茶尺蠖 E.grisescens 两个种。“十三五”期间又开展了2种尺蠖的杂交和地理分布研究。杂交研究显示,灰茶尺蠖、茶尺蠖两近缘种间存在着不对称的交配作用,且其混合群体后代的发生量会明显减少,其中灰茶尺蠖对茶尺蠖的生殖干扰作用更为明显。这进一步证明了灰茶尺蠖、茶尺蠖是两个种。

继茶园首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更名为小贯小绿叶蝉 E. onukii 后,“十三五”期间又进一步明确了小贯小绿叶蝉为茶园叶蝉优势种。全国范围的采样鉴定显示,茶园叶蝉包括小贯小绿叶蝉、锐偏茎叶蝉 Asymmetrasca rybiogon、拟小茎小绿叶蝉E. paraparvipenis、波宁雅氏叶蝉Jacobiasca boninensis 等近 10 个种。但小贯小绿叶蝉发生最普遍且数量最多,占总检视样品的98.53%。此外,相关生物研究显示:茶小绿叶蝉仅凭视觉就可辨别茶树叶片的老嫩程度,叶片的光谱组成和反射光强度是重要指标。

(3)茶园杂草无效名录修订

2019年,吴慧平等收集整理了1959—2018年茶园杂草种类的报道文献,并结合实地调查,确认了中国已报道茶园杂草名录759条,其中存在无效名录517条。无效名录主要集中于 1959—2012 年期间的文献中,成因主要为未使用拉丁名、中文种名异名同种和拉丁文种属名不明等。这些无效名录中,修订转化 331 条有效名录。同时新增 170 条有效名录。目前,中国累计报道茶园杂草种类 412 种,分属 72 科 251属。其中,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繁缕Stellaria media、白茅Imperatacylindrica 为茶园优势杂草。这为中国茶园杂草种类统计、分布研究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部分茶园优势杂草

2. 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迅速

(1)以性诱剂为代表的化学生态防控技术已成为茶园绿色防控的重要技术组成

2016年成功鉴定出了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性信息素成分,初步明确茶尺蠖性信息素特有组分是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求偶通讯种间隔离的化学基础。随着灰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正确鉴定,其高效性诱剂被研制出来。全国范围开展的对比试验显示:灰茶尺蠖高效性诱剂的诱蛾效果是市面原有产品的 4~264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配合性诱剂使用的缓释载体、诱捕器以及放置密度等,建立了灰茶尺蠖性诱杀防治技术。该技术诱杀一代灰茶尺蠖雄蛾,防效达50%;连续诱杀两代,防效可达70%。此外,利用化学生态学原理,在茶树害虫引诱剂、驱避剂、诱抗剂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2)茶园物理诱杀技术越发精准、高效

杀虫灯、粘虫色板是茶园常用的害虫物理诱杀技术。但茶园常用的频振式杀虫灯、黄色诱虫板诱虫谱广,对茶园天敌昆虫有较大误杀。通过研究灰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等茶园主要害虫和茶园主要天敌对不同单色光的趋性,明确了茶园主要害虫、天敌的趋光特性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 LED 灯光色纯的优点,提出发射峰值波长为385 nm和420 nm的窄波LED杀虫灯。

12个省份的验证试验显示:相对于频振式电网型杀虫灯,天敌友好型 LED 杀虫灯对主要害虫诱杀量提高127%,对茶园天敌的诱杀量降低40%。同时,在了解了夜间害虫、天敌活动节律差异后,为进一步避免误伤天敌昆虫,窄波LED杀虫灯仅在日落后3 h工作。茶小绿叶蝉与茶园主要天敌的趋色反应也不一致。在明确了差异后,经不断设计尝试,提出可生物降解的黄红双色诱虫板。该色板含黄、红两种颜色,黄色用来引诱茶小绿叶蝉、红色用来驱避天敌昆虫。2018年在全国23个地区的验证试验显示,与市售黄色色板相比,夏、秋季黄红双色诱虫板对茶小绿叶蝉的诱捕量分别提升 29%、66%,对天敌的诱捕量分别平均下降 30%、35%。窄波 LED 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实现了茶园害虫诱杀的精准化、高效化,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已应用超 1 万 hm² 和0.67万hm² 。

诱虫板、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在茶园中的应用

(3)茶园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稳步发展

为提高病毒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进行了高效毒株筛选。高效毒株Q4对灰茶尺蠖致死率比原毒株提高51.5%,致死中时间缩短1.5 d;对茶尺蠖致死率与原毒株相同,但致死中时间缩短1.6 d。从斜纹夜蛾罹病死亡的4龄幼虫尸体中分离出的 1 种新型细菌杀虫剂“短稳杆菌”,它对多种鳞翅目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90%,且速效性好,已成为有机茶园鳞翅目害虫防治的有力武器。研制出用以防治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的植物源农药“茶皂素”,2次用药或与印楝素混合施用,防效可达 70%。茶园释放捕食螨胡瓜钝绥螨防治茶橙瘿螨、茶跗线螨等茶园害螨获得成功,防治效果可达 80% 。同时,针对炭疽病、白星病、轮斑病等茶树主要病害,筛选出木霉菌、紫苏提取物、薄荷提取物、香茅草挥发物等具应用前景的生防资源。

(4)茶园绿色除草技术的发展

当前茶园人工除草劳动力短缺、除草技术匮乏,茶园草害问题日益突出。借鉴果园成熟除草技术,经优化、改进,提出了防草布覆盖除草技术和鼠茅草以草抑草技术。防草布由聚丙烯或聚乙烯扁丝编织而成,透气、透水、强力高、耐老化,克服了地膜易破损、不透气等缺点。茶园行间覆盖防草布,夏季杂草防治效果可达到 100%。鼠茅草是一种耐严寒而不耐高温的草本绿肥植物,可通过竞争生长抑制、枯草覆盖控制杂草生长。茶园间作鼠茅草,杂草防效达 80%。此外,防草布具有较好的保水作用、冬季保温作用,可以促进茶树的萌发和生长;鼠茅草可降低茶园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与人工除草相比,这两项绿色除草技术可节省成本 32%~54%,已在安徽、贵州、湖北、浙江等省示范应用。

茶园间作鼠茅草技术(5)茶园化学农药选用体系得到完善,吡虫啉、啶虫脒等高水溶性农药使用明显减少

筛选出虫螨腈、茚虫威、唑虫酰胺等高效低水溶性农药,用以替代吡虫啉、啶虫脒等我国使用量大且普遍的高水溶性农药。茶小绿叶蝉不同地理种群对10多种农药的敏感性测定显示:筛选出的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对茶小绿叶蝉毒力最高。经 5 年示范推广,高效低水溶性农药已成为我国茶园用药的主要品种,茶叶中高水溶性农药吡虫啉、啶虫脒检出率均大幅降低。2020年,茶叶中吡虫啉、啶虫脒检出率分别为25.5%、16.0%,相比2016年下降约30个百分点。这极大降低了饮茶者的农药摄入风险。

(6)绿色防控的示范推广

“十三五”期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国家茶叶产业体系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国各产茶省均根据自身病虫害实际发生情况,通过集成高效性诱剂、窄波LED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高效生物农药、高效低水溶性化学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至 2020 年,全国以高效性诱剂、窄波 LED 杀虫灯、黄红双色诱虫板为核心技术的茶园绿色精准防控示范推广面积已超1.3万hm² ,示范区化学农药平均减施达76.0%,茶叶产量略有增加,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明显,茶农收益得到增加。

二、“十四五”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1. 未来防治压力主要来自茶树小型害虫,相关基础研究需加强

由于已有性诱剂、病毒等高效化学农药替代技术,目前灰茶尺蠖、茶尺蠖、茶毛虫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压力不是太大,而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茶网蝽、盲蝽、食叶甲虫等小型害虫的防治压力将会越来越大。茶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但始终缺乏高效无害化的防治技术。同时近年来,茶棍蓟马、茶网蝽、盲蝽、食叶甲虫等区域暴发性害虫的发生范围逐步扩大、程度逐步加重,且缺乏防治技术。过去主要在贵州茶区发生的茶棍蓟马,目前在浙江、江西、江苏、湖北、湖南等省均有严重发生;茶网蝽已从西南茶区逐步向东扩散,传入汉中、安康、恩施等地,严重影响当地茶叶生产。过去对这些害虫关注较少,对其基础生物学、成灾机制还缺少了解。加强上述害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有助于研发防控技术、制定防控策略、消除暴发因子。

此外,随着西南茶园面积大幅增加,茶饼病、白星病、赤星病等春茶期易发的病害对我国茶叶生产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但对这些病害缺乏有效防治技术;对于我国茶园发生面积最大的茶树病害“炭疽病”,也还缺乏高效的化学农药替代防控技术。同时茶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茶园主要病害的病原仍然模糊,在命名和鉴定技术上尚存“误区”,需待研究明确。对茶树与病原菌间互作关系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无论是对病原菌致病性还是茶树抗病性的研究,对抗病品种培育和病害精准防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防控技术创新将会开创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新途径

为应对挑战,必须不断创新发展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在对有害生物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创新防控技术的有效途径。如在明确抗性机理的基础上,日本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进了茶树育种技术,使得育种速度提高 1 倍以上,育种周期缩短至 10 年以下,近年来连续育成了抗炭疽病品种、抗轮斑病品种和抗桑盾蚧品种;日本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迷向剂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相当,但成本却比化学防治低,其研制过程中,融合了化学合成、剂型制备、微电子学、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

“十四五”在预测预报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远程自动化的茶园主要害虫预警测报平台,建立主要病害预测预报系统,增强茶树病虫害防控的预见性和计划性。针对茶小绿叶蝉、食叶甲虫等茶树害虫及茶树主要病害,虽然已挖掘出多种高效生物防治资源,但对这些生物防治资源的工厂化人工繁育、田间高效使用技术还需深入研究。同时利用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害虫的振动求偶特性,可创新发展物理防控新技术。化学生态学方面,要进一步扩大茶树害虫性诱剂种类并研发更加高效的使用技术,进一步发挥性信息素在茶园绿色防控中的作用;针对蓟马、网蝽、食叶甲虫等害虫,探明种内和三营养级间的化学通讯机理、茶树诱导抗性机理,研发引诱剂、诱抗剂,可为这些害虫的防控提供新手段。此外,加快建立茶树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茶饼病、白星病等重要病害的茶树品种,对茶园病害防控尤为重要。

3. 化学农药在未来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需更加安全合理高效使用

化学农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茶叶的正常生产。尤其是有害生物暴发时,化学农药可起到立竿见影的防治效果。今后一段时间内,化学农药仍将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实际生产中水溶性农药的使用占比还是较高。同时有研究显示,茶小绿叶蝉已对虫螨腈、唑虫酰胺等“十二五”期间筛选出的高效低水溶性农药产生了抗性。这就需要研究人员不断挖掘高效低水溶性农药新品种,逐步让高水溶性农药退出茶产业,并替换已产生抗性的农药。

在农药使用方面,由于劳动力短缺,植保无人飞机等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已是必然趋势,但作业效率高不一定能保证在防效、质量安全等方面满足茶叶生产需求。研究显示,无人飞机施药会显著提高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因此,当务之急是从防治效果、质量安全等方面加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器械在茶园的应用技术研究。此外,结合智能识别、自动控制系统、高效喷雾技术,研发茶园精准高效施药装备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茶叶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陈宗懋院士: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茶树属多年生常绿植物,环境污染物在茶园和茶树中的蓄积具有逐年积累的特点,茶树芽叶由于有较大的叶面积,在使用同样剂量农药和空气中同等的污染物浓度条件下,会有较高的农药原始沉积量或吸附较高浓度的环境污染物;茶树1年多次采摘,与其他农作物相比,在喷施农药后安全间隔期短,农药降解时间少;茶叶采摘后直接加工成干茶,饮用时直接浸泡饮用,茶叶中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将随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或多或少地浸泡到茶汤中。因此,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一、我国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发展

1. 传统防治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茶园零星分散,茶园有害生物发生成灾相对较少,防治技术也相对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茶叶生产获得快速发展,但对茶园有害生物仍处于以农业防治和使用植物性农药防治的阶段。从生态学的标准来衡量,当时虽然在技术上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但生产中有害生物种群和有益生物种群的数量相对处于平衡的状态。

2. 化学防治阶段

茶叶生产中最先使用的化学农药是有机氯农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有机磷农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问世,21世纪初新烟碱类农药开始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总体来看,在茶叶生产中,化学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提高了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但也导致了农药残留问题和茶叶质量安全风险,并使得一些地区出现有益昆虫种群量减少,有害生物种群随之大量上升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我国相继出现过5次全国茶区大范围的害虫种群演替,其中3次是由于农药类别的变换引起的。尽管化学农药在茶叶生产中仍在使用,但总体呈现减量趋势。

我国5次茶树害虫种群演替因素分析

3. 绿色防控和生态调控理念引入

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茶叶因害虫为害而造成经济损失,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治理过程中,还要考虑次生性害虫的猖獗、对有益生物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等。所以,在治理有害生物的同时,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协调共生、高效和谐原则。在治理有害生物时要用生态调控的理念来替代杀灭防治的理念。从20世纪80—90年代起,国际上相继提出以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农药为目标的生态调控技术。

三、茶园绿色防控的技术内涵和实施

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针对昆虫对特定光波、灯光和颜色的趋性原理而设计的,利用诱虫灯和色板来诱杀害虫。目前,在茶园中应用的色板种类有黄红双色黏板(诱杀茶园小绿叶蝉和各种蓟马)、蓝色黏板(诱杀各种蓟马)、绿色黏板(诱杀叶蝉)。在灯光诱杀技术上,近年来由宽波灯改为针对目标害虫设置的狭波灯,减少了对天敌昆虫的误杀。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防控团队介绍茶园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与系列产品

2. 化学生态防治

(1)信息素防治技术

化学信息素是生物体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总称。简而言之,信息素防治技术就是通过人工合成挥发性物质,用以诱杀、趋避或干扰害虫行为和交配从而达到防控目的。例如,利用人为模拟、合成雌虫释放引诱同种雄虫的化合物,在田间设置诱芯诱杀害虫的性信息素防治技术。2005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功对茶尺蠖、茶灰尺蠖、茶毛虫、茶细蛾、茶黑毒蛾、斜纹夜蛾、茶蚕等茶树害虫的性信息素进行了分析、鉴定、合成和田间应用,如今推广面积总计已达数十万公顷,深受茶叶生产者欢迎。

除了性信息素外,还有聚集信息素防控技术。利用一些小型害虫,如蓟马等,会分泌聚集信息素形成种群聚集,也可以达到集中防治的目的。

(2)植物挥发物引诱剂的应用

植物挥发物就是植物的“语言”。植物在不同的状态下会释放出不同的挥发性成分,向其他生物发出不同的交流信号。关于自然界生性间的信息交流已发展为现代科学中的新学科,所以信息交流在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值得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浙江绍兴一个试验点进行过试验:当地茶园中茶天牛严重发生,研究者利用茶树的挥发物,即5~6碳的醇类、醛类化合物,添加醋、黄酒和糖配置成一种价格低廉的引诱剂,装在盆中放入茶园里,对茶天牛有很好的引诱效果。据此制成的害虫引诱剂,连续3年在茶园中诱捕到的茶天牛超过33万头,进一步的试验还在进行中。可以预期,在未来的5~10年中利用各种挥发物的引诱作用进行防控,将成为茶园中一项重要的化学生态学绿色防控技术。

3. 生物防治

(1)天敌昆虫的利用

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两大类。寄生性天敌是指天敌将卵产在害虫的卵、幼虫、蛹或成虫体内导致害虫死亡,如各种寄生蜂和寄生蝇。捕食性天敌是通过捕食消灭害虫,如各种瓢虫。保护茶园中的自然天敌,引进并投放天敌可达到防治目的。

(2)生物农药的利用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病毒)或其代谢产物杀灭有害生物的制剂。在茶园中应用较普遍的生物活体有BT制剂、白僵菌、绿僵菌等,主要防治鳞翅目食叶害虫(如茶尺蠖、灰茶尺蠖、茶毛虫、斜纹夜蛾)和象甲等害虫。植物源杀虫剂,如除虫菊素、鱼藤酮等和茶尺蠖的病毒制剂在20世纪80年代已在茶园中推广应用;本世纪以来,灰茶尺蠖的病毒制剂、苦参碱、印楝素、藜芦碱等制剂也在茶叶生产中推广应用。

4.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农业措施为主导,以生物和生态理论为重点的生态控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提高自然控制能力,让有害生物和天敌在数量上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将逐渐发展成为茶园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措施。为此,应在生态条件优越的山地种植茶树,并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茶树品种。

茶园周围可以种植一圈植株较高的防护林,用以阻挡有害生物进入和迁移。也可选择一些可引诱天敌栖息的植物种类在茶园行间种植,并营造天敌栖息环境,以提高天敌种群多样性,达到防治在害生物的目的。

茶园施肥注意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加茶树对有害生物,特别是小型刺吸式和吮吸式口器害虫的抗性。

5. 合理选用和精准使用农药

绿色防控的目标是采用安全有效的措施进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需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更为重要的是农药的合理选择和精准应用。应停止高毒性农药和水溶性农药在茶叶生产中应用。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选用了巴赛夫(BASF)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农药“英威”,这是一种土壤微生物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形成的新化合物。研究发现,它对小绿叶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667 m²茶园只需用25 mL,喷后7 d采摘的鲜叶加工成干茶后,只 有0.2~1.0 mg/kg的农药残留。且这种农药的水溶解度只有25 mg/L,所以在茶汤中几乎没有残留。在茶园中使用类似的低水溶性农药,有利于饮茶安全。

三、茶园绿色防控存在的问题

1. 国家层面的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绿色防控应是今后一段时间有害生物防控的方向,但总体发展水平不够快,科研投入不够,国家层面对绿色防控的长期性、连续性的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不够。建议国家、部、省各级对绿色防控分作物、分地区予以支持,每个作物建立几个绿色防控示范点,连续3~5年进行推广,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绿色防控新技术。

2. 绿色防控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加快我国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创新和研究:一是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二是加强化学生态技术的研究,从茶园中挥发物的背景值研究着手,用植物挥发物进行有害生物的种群控制;三是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目标是寻求转基因防虫技术。

3. 绿色防控产品质量标准化需加强管理

目前绿色防控产品的质量还存在不少问题,作为化学农药替代品的植物性农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据检测,部分植物性农药中添加有化学农药,如不少苦参碱产品中加入了化学农药以提高防效,而有的产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植物性农药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管理,保证绿色防控产品的质量。


来源:中国茶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5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