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乌石农场茶园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海南白马岭茶场:老树逢春吐新芽“陈茶”历久弥醇香

  拥有海南1/4的土地,高组织化的职工队伍,这是海南农垦的优势资源。海南农垦凭借这些优势,曾经在茶业、果业等农业领域独领风骚,尤其是茶业,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口至海外,曾经是海南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但后来时代变迁,农垦茶业逐步没落,陷入了产业资源散、弱的局面。

  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推进,海南农垦旗下的农业资源开始逐步被盘活,焕发新的生机。乌石农场的白马岭茶场便是新一轮改革中出现的成功案例,从濒临倒闭到产值翻番,茶工收入翻番,白马岭茶场走出了一条改革腾飞之路。

 

  与时俱进 研制多种茶叶产品

  海南农垦的茶业历史悠久,从上世纪60年代起,海南建立红茶出口货源基地,海南农垦便开荒种植茶叶,岭头茶场(乌石农场重组前身)、南海农场等都是海南农垦主要的茶叶种植基地。尤其是岭头茶场,最高峰时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

  乌石农场岭头分场场长杨文华曾是一名老茶工,他告诉记者,当年海南农垦生产的环球牌红茶,远销亚、欧、美多个国家和地区,岭头茶叶加工厂也是海南农垦年创百万美元外汇企业之一。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家实施外贸体制改革后,海南农垦大多数茶场市场经验不足,经营年年亏损,岭头茶场大量茶园开始改种橡胶,剩下的茶园则分卖给职工。到了2008年,岭头茶场的茶园面积减少到不足2000亩,茶工年收入迅速下降,年均收入才2000元。2008年,海南农垦改革对茶业资源进行重组,重组成立的白马岭茶场回收部分失管茶园,强化现有茶园管理,研发出“白马岭”系列高端茶叶产品,最高市场售价300多元/斤,曾被农场职工丢弃的茶树,转身变成了“招财树”。

  突击市场 不断扩张营销渠道

  2016年4月,海南农垦五指山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白马岭茶场茶叶产业转移至该集团,成为该集团旗下的一大业务板块。“茶业集团成立后,第一要务就是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茶业集团董事长蔡锦源介绍,茶叶集团成立后,将全垦区的茶叶生产基地进行整合,引入资本做大做强优势茶叶产业。同时,扩大营销和研发队伍,突击市场,向外拓宽营销和销售渠道,打响以“白马岭”系列为主的茶叶产品品牌。至去年12月,白马岭茶叶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内蒙古、山东、重庆七省市区和省内各市县均设有专卖店,其中海口多达17家,形成牢固的茶叶产品销售网络。现在的白马岭茶叶产品已成为“不愁嫁的皇帝的女儿”,常常脱销。

  蔡锦源介绍,茶叶集团成立后,重视“白马岭”品牌的营销,目前品牌价值估价已经达到了1亿元。白马岭茶场种植面积也从2000多亩扩展到了3000多亩,未来将建立起一座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可年产优质干茶1万担。

  保质扩规 出台10年发展规划

  去年11月,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白马岭茶叶生产基地加工厂、销售点随机抽取三款茶样进行检测,茶叶产品含甲胺磷等16项指标全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白马岭茶叶加工厂厂长范思斌介绍,近几年来,茶场从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化验、产品加工、包装以及农残检测上都出台系列标准,如规范茶园管理、分级采摘茶叶、严格产品分类加工包装等,坚持标准化管理、生产。

  茶叶加工是茶叶产品质量的关键一步。白马岭茶叶生产基地引进了茶叶深加工生产线,茶叶从保鲜、杀青、揉捻、烘干、车色、包装“一条龙”自动流水线作业,加快推进加工进程,实现茶叶多品种拼配。

  标准化发展后,白马岭茶场连年扩大规模,并鼓励周边农民种茶,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统一规范化管理和回收茶叶。茶叶产值上升,不少农场职工和当地农民也争相开始种茶、采茶。

  目前,白马岭茶叶品牌10年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力争至2024年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3万亩,产值6亿元。

海南省茶场 -- 海南省内的茶场汇总合辑

海南省茶场

大丰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中胺子镇。建于1956年。前身为屯昌育种站,1957年改名为大丰育种站,1966年改为现名。有土地约4300公顷,其中茶园约60公顷,年产干茶30吨。以生产外销红茶为主。

大坡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山大坡镇。建于1952年。有土地7300余公顷,其中茶园约270公顷,年产干茶100吨。下设作业区,以生产绿茶为主。

广青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屯昌大陆坡。建于1970年。有土地7000余公顷,其中茶园约100公顷,年产干茶120吨。下设作业区,以生产绿茶为主。

中坤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屯昌南坤镇。建于1952年。有土地约15000公顷,其中茶园约290公顷,年产干茶290吨。下设分场、专业茶叶生产队,主产外销红茶,兼产内销绿茶。

中税农场

集体农场。位于海南琼山中税镇。建于1972年。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干茶60吨。主要生产绿茶。

中瑞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定安母瑞镇。建于1952年。有土地约10000公顷,其中茶园约180公顷,年产干茶130吨。下设分场,以生产内销绿茶为主。

乌石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中乌石镇。建于1957年。有土地约14000公顷,其中茶园约150公顷,年产干茶120吨。下设作业区,主产外销红茶,兼产内销绿茶。

龙门农场

集体农场。位于海南定安龙门镇。建于1957年。有茶园60公顷,年产干茶40吨。主要生产绿茶。

东太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海俊口镇。建于1950年。有土地约10000公顷,其中茶园约200公顷,年产干茶250吨。下设分场,以生产外销红茶和内销绿茶为主。

东平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海葵丛边。建于1953年。有土地12000公顷,其中茶园约110公顷,年产干茶80吨。下设分场,以生产绿茶为主。

东兴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万宁下水。建于1952年。有土地约12000公顷,其中茶园200余公顷,年产干茶200吨。下设分场,以生产外销红茶和内销绿茶为主。

东红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海大路镇。建于1952年。有土地约8000公顷,其中茶园约170公顷,年产干茶90吨。下设分场,以生产外销红茶和内销绿茶为主。

东岭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万宁禄马。建于1956年。有耕地约800公顷,其中茶园约200公顷,年产干茶140吨。下设分场,以生产内销绿茶为主。

白沙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白沙城关镇。建于1957年。其前身是地方国营农场,1974年改为现名。有土地7300余公顷,其中茶园约370公顷,年产干茶190吨。以生产内、外销绿茶为主。

阳江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中阳江镇。建于1956年。有土地约11000公顷,其中茶园约140公顷,年产干茶80吨。下设分场,主要生产外销红茶,兼产内销绿茶。

红明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山三门坡镇。建于1952年。有土地9300余公顷,其中茶园约400公顷,年产干茶200吨。下设分场,主产外销红茶,兼产内销绿茶。

岭头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海南琼中红岛镇。建于1960年。有茶园约500公顷,年产干茶600吨。以生产外销红碎茶为主,兼产绿茶和乌龙茶。是海南省茶叶重点生产农场之一。

岭脚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山云龙镇。建于1958年。有茶园约70公顷,年产干茶80吨。主要生产外销红茶。

南方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中思河镇。建于1958年。1978年与国营白马岭茶场合并。有土地约12000公顷,其中茶园约250公顷,年产干茶300吨。以生产外销红碎茶为主,兼产内销绿茶、工夫红茶。

南海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定安黄竹镇。建于1958年。1975年开始种茶。有土地约12000公顷,其中茶园1300余公顷,年产干茶2000吨。下设分场、专业茶叶生产队,以生产外销红茶为主,兼产红条茶、绿茶、乌龙茶等。是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生产基地。

乘坡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中乘坡镇。建于1959年。有土地约11000公顷,其中茶园占地130余公顷,年产干茶160吨。下设专业茶业生产队,以生产外销红碎茶为主,兼产内销绿茶、红条茶。

烟塘农场

集体农场。位于海南琼海烟塘镇。建于1960年。有茶园约30公顷,年产干茶20吨。主要生产绿茶。

通什茶场

国有茶场。位于海南保亭毛岸镇。建于1960年。有茶园约570公顷,年产干茶700吨。下设茶叶专业生产队、茶厂、茶庄,以生产外销红茶为主,兼产绿茶、乌龙茶、特种绿茶。是海南省重点茶场之一。

新伟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琼中红毛镇。建于1970年。原名红卫农场,1986年改为现名。有土地约12000公顷,其中茶园约180公顷,年产干茶230吨。下设茶厂,以生产内销绿茶为主,兼产外销红碎茶、工夫红茶。

新进农场

国有农场。位于海南新进农场琼中榕木。建于1956年。有土地约8000公顷,其中茶园约90公顷,年产干茶70吨。下设分场,主要生产内销绿茶,兼产红碎茶和红条茶。

来源:茶修智慧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伟茶厂“复生”记

3月1日清晨,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钗农场新伟茶厂的茶园一片新绿。几名茶农双手翻飞间,一片片清香稚嫩的芽尖落入篮中,在经过杀青、揉捻等工序后,这些贴着“新伟牌”标签的茶叶将出现在海口、三亚等地的茶叶市场。

  时隔近10年,“新伟牌”茶叶又一次出现在市场上。

  凭借口感香醇、色泽鲜绿、回味甘长的特点,“新伟牌”茶叶曾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蜚声岛内外。与风生水起的白沙绿茶、白马骏红等海南茶品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伟牌”茶叶此后却并未乘势而上,而是逐渐归于沉寂。

  如何让脚下广阔的茶园焕发新绿,解开转型“死扣”?依托农场企业化改革浪潮,自去年10月起,新伟茶厂重新调配资源,将茶产业与当地乡村旅游等有机融合,迈出品牌复苏与创新的步伐。

  风光不再

  穿梭于海榆中线红毛段的山间小径,一畦又一畦的茶树层层叠叠。上世纪70年代初,海南省国营新伟农场创建,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十九团的知青们肩挑手扛,在此挥锹种下一片片茶山。

  “这一带地区终年云雾缭绕,酣雨充沛,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伟茶厂厂长覃建生还记得,自1980年正式投产后,“新伟牌”茶叶迅速在垦区及周边市县声名鹊起。“新伟牌”茶叶于1987年至1992年连续六年获得粤、桂、琼三省区农垦绿茶质量评比一等奖。

  然而受政策、市场、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茶厂生产效益持续下降,再加上加工设备的老化,“新伟牌”茶叶面临退市的窘境。

  茶叶加工厂关了,百余名茶农该何去何从?彼时,农场不得不将这片茶山拆分成千百个小块儿,由农场茶工及加工厂工人8亩、10亩的承包管理,再将茶青原料运送至乌石农场的岭头茶厂进行统一加工,以“白马岭”茶叶品牌行销市场。

  收购茶青原料的价格并不算太高,不少茶工干脆放弃茶叶种植,转而种植效益相对高的木薯等作物,这也让新伟茶厂的茶园种植面积一度从鼎盛时期的8000余亩萎缩至750亩。

  二次创业

  曾参与新伟农场茶园建设的知青陈燕钊,退休后留守在农场附近开了一家饭店。“喝了几十年的新伟茶,早就已经离不开了。”可让陈燕钊离不开的新伟茶,这些年却一直披着其他品牌的“外衣”,这使得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茶厂干了几十年的覃建生,同样憋着一股劲儿。历经农场改革、茶厂改名甚至停产后,早已退休的覃建生于去年接受农场返聘,成为新伟茶厂的新一任厂长。

  时隔近10年后再度恢复生产,对于茶厂而言并非心血来潮。事实上自1980年投产起,新伟茶厂便将营业执照、生产条码及注册商标存续至今。

  “去年年底正式投产后,我们的茶叶很快就受到了市场的关注,在琼中当地更是刮起了一股喝‘新伟牌’茶叶的‘怀旧风’。”覃建生向海南日报记者透露,上周他们又接到一笔金额5万元的订单,这也让他笑称“新伟牌”茶叶的复出之路并不如想像的那般艰辛。

  茶旅融合

  “新伟牌”茶叶的复出之路,是基于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继新伟农场被合并入加钗农场后,2014年3月,海南省农垦国营加钗农场正式移交琼中县政府属地化管理,在收到当地政府给予的新伟大道道路改造、公租房项目动工等民生“礼包”后,广大农场干部职工的困难得以解决。

  “现在农场免费将茶园承包给我们,采摘茶青后再卖给茶厂,多的时候一天能采200多斤。”在农场一系列促进茶叶生产的措施下,退休工人郭苏文夫妇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对多年荒芜失管的6亩多亩茶园进行复垦。

  和郭苏文夫妇一样,越来越多的退休职工开始动手清理已经荒废的茶园,新伟茶厂的茶树种植面积回升至如今的1500亩,预计年产茶量2.4万公斤。“除人工种植的茶,我们还有近100亩的野生茶,及生长在海拔700米以上的雨林茶,满足了不同客户群的需求。”覃建生说。

  可“复生”后的“新伟牌”茶叶在消费者中知晓率并不高,打响品牌谈何容易?去年年底,琼中县政府主办了一场热带雨林徒步挑战赛,以新伟农场为起点的线路途经葱郁茶山,吸引上百名户外爱好者参赛。“看的是景,卖的却是茶啊!”依托当地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红利,覃建生正琢磨着以茶叶种植加工为产业基础,将茶产业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希望能打造出新伟独特的茶旅品牌。

  蛰伏了整个寒冬后,茶树带着它酝酿已久的生机随万物一起复苏。新伟茶厂的春意,来得并不算太晚。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