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叶包揉机

找到约122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中国茶叶加工40年

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不断应用到茶叶加工中,我国茶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本世纪初已有显著提升,一批可实现自动化、省力化作业的茶叶加工新装备研制成功,制茶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茶叶新产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一、茶叶加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进展

1

摊放和萎凋新技术

1)摊放新技术

绿茶的基本加工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20世纪80年代,摊放未作为必需工序。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摊放有利于减轻茶汤苦涩味、增强茶汤的鲜爽味等,因此现已将摊放作为茶叶初制的必需工序,广泛应用于各类绿茶和黄茶的生产,且鲜叶摊放至含水率68%70%时可获得较佳的成茶品质。为解决传统室内摊放劳动强度大、占用生产场地大、环境因子难以控制等问题,成功研制了鲜叶摊凉贮叶槽、自动化摊放贮青机、空气处理机组摊青室等新装置并投入生产。

2)萎凋新技术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的第一道工序,不同茶类萎凋的程度不同,白茶最重,红茶次之,乌龙茶相对最轻。传统萎凋方式包括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萎凋槽萎凋等,都存在劳动强度大、可控性差等缺陷,为此遮阳萎凋、人工光照萎凋、设施复式萎凋、人工调温调湿萎凋、链板式萎凋等一批新装置相继问世,控光萎凋克服了日光萎凋光质和光强不可控的弊端,人工调温调湿萎凋解决了自然萎凋对环境参数的不可控性,链板式萎凋通过温湿度调控、自动化翻拌基本实现了萎凋作业的自动化与连续化。

此外,新型萎凋技术如人工控光萎凋技术、冷冻萎凋技术等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紫外光、红外光萎凋处理样品品质优于日光晒青;冰冻萎凋叶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发酵时间明显缩短,且叶片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大量增加。


红茶生产线自动化萎凋工序


2

杀青新技术


杀青是绿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传统杀青设备有锅式杀青、滚筒杀青等,热源为柴、煤、气、电等,由于传统杀青设备存在杀青不匀、热效率低、温度波动大、热稳定性差等问题,为此开发了蒸汽、汽热、电磁加热等新型热源的杀青设备,显著提高了设备热效率,升温迅速且参数可控性提高。

1)电磁内热杀青

电磁内热杀青主要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原理,使导磁物自行发热,使热能尽可能消耗于滚筒,热能利用率可达50%60%,温度浮动范围可控制在±3℃之内;为满足“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杀青原理,首创三段杀青温度调控。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

2)远红外-微波组合杀青

为克服微波、蒸汽等杀青技术所制成茶香气不高的缺点,远红外技术得到应用。远红外线以射线形式进入叶肉组织,使叶子内外均匀受热,杀青高效节能、连续性好,产品香气高,且不会出现高温爆点和焦边,茶叶内含物质最大限度地保留。目前该技术尚处于实验室中试阶段。

3)蒸汽-热风组合杀青

该技术融合了蒸汽杀青穿透力强、耗时短等特点以及热风杀青产品香高味醇的优势,所制成茶色泽翠绿鲜活、香气高爽、滋味醇厚;此外,雨水叶可通过提高热风温度控制杀青叶含水量达到适宜水平,保证杀青叶柔软、嫩绿、色泽鲜活、无焦芽或青草气。


3

做形(揉捻)新技术


1揉捻新技术

传统揉捻机需手动上叶和手动加压,无法连续化。PLC 控制的自动化茶叶揉捻机组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多台揉捻机的协作联动、自动上料、自动称量和自动分配,真正达到了揉捻工序的连续化、自动化作业。

2做形新技术

做形机械化是特色名优茶(如扁形茶、针形茶等) 外形塑造的关键进展。1998年,安徽宣城第一台多功能机研制成功,集杀青、理条、做形、初烘于一体,替代了传统的手工做形;2002年发明了专用单锅式扁形茶炒制机,所制成茶外观色泽明显更好;2006年以来,研制出多锅式、连续化自动式等更先进的设备。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等针芽形茶理条机和精揉机也逐步实现了连续化作业,倾斜理条角度、滚动导轨技术、高速气缸驱动等新技术的应用,使连续化理条技术进一步完善。颗粒形乌龙茶做形设备也由单机包揉设备——速包机和平板包揉机,发展成由压揉机和输送带组成的连续化造型生产线。


4

发酵(渥堆)新技术


1)发酵新技术

传统的室内自然发酵方式无法调控环境温湿度等参数,所制成茶品质不稳定,且需手动翻叶,劳动强度大。为此,研制成功的新型发酵设备如滚筒连续发酵机和发酵塔实现了发酵叶自动翻拌,减轻了劳动强度;增氧控湿发酵机等实现了对发酵环境温度、相对湿度、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调控,并实现了连续化加工,已在大中型茶叶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此外,电子鼻技术、氧化还原电位技术、电荷耦合(CCD 色泽检测技术等新技术亦应用于红茶发酵适度的快速判断。

2)渥堆新技术

传统的室内自然渥堆技术环境参数不可控,且采用人工翻拌,劳动强度大,为此研制出了一系列新型渥堆技术。普洱茶渥堆翻堆机基本实现了翻堆工序中的翻堆、铲料、输送、解块等功能,达到渥堆作业对翻堆操作及时高效机械化的要求;渥堆过程的工序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可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值等相关参数进行实时采集、存储及自动控制,增加了各个批次普洱茶发酵品质的稳定性。


5

做青新技术


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最关键工序,由摇青和摊凉交替组合进行。空调做青是目前在生产上应用最广、反响最好的做青工艺,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温湿光调控技术,使乌龙茶加工摆脱了天气制约,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武夷岩茶做青智能调控系统,集振动摇青、做青环境调控为一体的振动做青设备等一批新装备也已研制成功。


6

干燥新技术


干燥是各茶类的最后一道工序,除了去除水分达到足干便于贮藏以外,还对茶叶色香味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微波技术、远红外技术、低温真空技术等已逐步在茶叶干燥提香中广泛应用。微波干燥具有成茶色泽翠绿、均匀,远红外干燥可有效提升绿茶香气,色泽、口感等品质也有改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并适合连续化加工;低温真空干燥技术干燥效率和香气风味均有明显改善。此外,电磁干燥、红外耦合干燥等新能源组合式干燥技术研究亦开始起步。


二、六大茶类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研究进展


1

绿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近年来,以茶叶消费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在绿茶摊放工序中融入摇青工艺,制得花香型绿茶。电磁内热杀青、微波-远红外杀青等节能型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整形机、精揉机、长板式龙井茶炒制机等一系列名优绿茶加工机械得到快速发展和推广。绿茶生产线作业日趋广泛,针芽形、扁形名优绿茶及大宗炒青绿茶均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清洁化、连续化加工,部分工序可全自动控制,目前该系列生产线已在浙江、江苏、四川、湖北等地广泛推广应用。

 

2

红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等不断应用到红茶加工中,金观音、金萱、黄观音等乌龙茶品种,以及晒青、做青等加工工艺被用于制作花香型、高香型红茶;精揉机、曲毫机、扁形茶炒制机等设备被用于加工扁形红茶、卷曲形红茶等;光补偿连续萎凋机、低氧冷揉捻设备、可视化连续发酵机等一批可控化程度极高的新设备用来组建现代红茶生产线。条形、针形红茶自动清洁化生产线等已在生产上大量应用。

 

3

乌龙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开发出可自动控制的水筛摇青机、振动摇青机、智能化做青机等,单机的生产力和产品的稳定性大幅度提高;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茶叶色选拣梗机等设备也应用到乌龙茶生产中。乌龙茶初制自动化生产设备,采用冷热风吹干、红外晒青,并与热风微波杀青装置、自动成型装置及自动烘干装置结合使用,实现乌龙茶生产的全程自动化、连续化生产。

 

4

黑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传统的黑茶加工劳动强度大、工艺可控性差、生产周期长,成茶风味品质极不稳定。温湿度自动监测预警系统、普洱茶发酵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等新设施被用于黑茶加工,但这些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适用于机械化、清洁化、规模化大生产的渥堆智能控制系统尚待开发。


5

白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由于传统白茶条形松散,在包装、储藏、运输等方面有诸多不便,现已开发出白茶饼、白茶砖等新产品。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和减轻气候条件的影响,研制出温湿度可控的白茶萎凋室、变频连续化萎凋机等新设备,为实现白茶工厂化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6

黄茶新产品和加工新装备



为获得具有特殊风味的新型黄茶产品,尖波黄、川茶系列等一批叶绿素含量低、酚氨比值低的品种被筛选出来加工黄茶。蒸汽杀青因受热连续、杀青时间短且环境相对密闭,可满足黄茶加工“多闷少抛”的技术要求,促进叶绿素湿热降解,而得到广泛应用。鹿苑茶、蒙顶黄芽等黄茶企业相继提出了机械化加工技术。


三、现阶段茶叶加工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得到了多层次、多方位的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了清洁化和机械化加工,逐步向连续化和自动化作业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基础底子薄、规模化程度低等条件制约,茶叶加工仍面临劳动力紧缺、作业能耗高、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特色新产品开发相对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稳定等诸多问题。

此外,我国的茶叶加工仍与其他产茶国特别是日本和印度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日本的蒸青绿茶生产线自动化和清洁化水平高,每天可加工5 t鲜叶,且仅需2人操作。我国的茶叶加工生产线整体性较差,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低,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制茶工序关键参数的挖掘、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且加工技术的智能化、定向化调控尚较欠缺,在自动化和清洁化方面仍与印度、肯尼亚等红茶生产国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领域研究进展不一,一些新技术和新产品虽已开发成功,但还处于小试验阶段,离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未来茶叶加工的研究方向


纵观近年来茶叶加工的发展和茶叶消费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茶叶加工研究发展的方向为传统茶类品质、加工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高附加值、多用途的茶叶新产品的开发,研究重点应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茶叶产品趋向优质化、多样化、方便化,依靠技术创新,促进茶产品多样化,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利用工艺创新生产色、香、味、形等方面有特色的新产品,如花香茶、果味茶、奶香茶,以及各种功能茶等。

第二,加工主体根据自身特色呈现不同发展模式,其中大众茶产品加工将由小作坊式、小厂房式向规模化、机械化、品控化方向发展,更加注重以产量和品质稳定取胜。小众茶产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定向化生产茶产品。

第三,茶叶生产趋向标准化、省力化、低碳化,逐渐向定向化、信息化和自动化作业展,生产过程可实现现场数据实时检测的远程/终端专家决策,并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生产管理,实现车间无人化作业。

第四,学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作将更为紧密,通过跨学科、多层次等紧密合作,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开展联合创新,逐步提出典型风味品质的定向调控技术,逐步实现茶产品的电子设备智能化评价。

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40年》,中国茶叶,2019418):1-5,作者:江用文,袁海波,滑金杰。图片来自网络

我国茶叶机械研究进展与展望

早在唐代,陆羽就在《茶经》中系统地介绍过19种饼茶采制工具,建立了茶叶机械的雏形。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茶叶机械发展已有70余年的历史。随着国家对茶叶机械行业重视度的提升,我国茶叶加工现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茶园作业机械也在快速发展。

为总结我国在茶叶机械领域取得的成就,促进茶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从茶叶机械发展、茶机能源使用及茶机技术应用等方面介绍我国茶叶机械的发展状况,就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最后对茶叶机械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01我国茶叶机械概况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产茶国,拥有20多个产茶省、1000多个产茶县。在茶叶加工连续化的产业背景和提质增效的产业需求下,茶叶机械化生产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生产企业有400多家,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四川和福建等省份。

按照生产环节,可将茶叶机械分为茶园作业机械和茶叶加工机械两类。

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绿茶、红茶加工机械为主。到21世纪,大宗绿茶、红茶和大部分名优茶类的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就六大茶类而言,绿茶、红茶的关键加工机械已较为成熟,乌龙茶、黑茶的关键加工机械相对成熟,白茶、黄茶的关键加工机械也在发展完善中。

相比之下,茶园作业机械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出茶园耕作机等基本作业机械,后续逐步研制了修剪机、采茶机等其他作业机械,由于大部分茶园机械化生产管理粗放,茶园管理机械研发和创新力度不足,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02茶叶机械发展状况

1、茶园作业机械

茶园作业机械分为垦殖机械、耕作机械、植保机械、修剪和采茶机械等类型。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茶园作业机械经历了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和现今的初步发展阶段。期间,茶机研发人员逐步研制了符合实际需求的茶园耕作机、茶树修剪机等作业机械,尤其以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为代表开发了“一机多用”的多功能茶园管理装备,使茶园作业机械有了新的发展。

目前,已有部分地区达到了茶园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如山东日照市、浙江武义县等。

但总体而言,在机械研发方面,作业机械的机型质量和性能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总体水平与日本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推广使用方面,使用率及普及度都不高,90%以上的采茶机和修剪机仍为日本机型,一些山区的茶园管理依旧以人力为主。

2、茶叶加工机械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发展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 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

此时的茶叶加工停留于手工作业阶段,但唐宋时期创造的众多制茶工具为茶叶机械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快速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末

由手工作业转为半手工半机械作业,期间研发了众多茶叶加工的基本单机设备,使得绿茶、红茶,特别是名优茶加工实现机械化。

· 加速发展期:21世纪~至今

由小型单机设备加工模式过渡到高产能、低能耗、清洁化、连续化的生产线模式,逐步实现“机械换人”。

茶叶加工单机设备分为初制机械和精制机械两类。我国茶叶初制机械(杀青机、揉捻机、干燥机等)发展速度较快,大多数茶叶机械已能实现参数化作业,甚至具备控温控湿功能,但在茶叶加工品质、自动化程度、节能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相比而言,我国精制机械(筛分机、风选机等)发展较慢,但随着加工精细化程度的提高,该类机械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茶叶单机设备的发展为茶叶加工连续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生产线的研建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研发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初加工生产线已达3000多条。2016年,精制筛分生产线也被应用于绿茶、红茶、黑茶的精制加工。此外,生产线的使用范围及加工对象方面的研究也更加精细化,如2020年针对中高档扁形绿茶研建了标准化生产线,有效地解决了以往扁形茶生产线存在的茶条不紧直、质量不稳定等品质问题。

有些茶叶单机本身还不具备连续化作业功能(如包揉机)或作业性能不够成熟(如黄茶闷黄机),一定程度阻碍了生产线的自动化发展。此外,虽然目前已有低含水量的在线检测设备,但由于成本过高还未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茶叶在制品的品质仍需要依赖人工经验的判定。因此,目前茶叶加工生产线的应用基本能实现自动化,但尚未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03茶机能源使用

茶叶机械的正常使用离不开能源的供给。茶叶机械能源分为传统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两类,其中清洁能源包括电、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生物质燃料等。

在热能燃料清洁化、节能化的发展趋势下,用锯末、森林枝条、稻草、麦秆等加工而成的生物质颗粒燃料被业界重视,又因其生产成本较低、来源广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茶叶加工中。

总体而言,电力燃气等热源使用更加安全、简便,无需其他辅助设备,是实现茶叶机械化加工、流水线作业的主流能源。

虽然薪柴加热和炭火烘焙的能源使用比较低效,也不够环保,但却能满足人们对茶叶独特色香味的追求,因此目前仍有应用。

近年来,基于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的发展理念,茶叶机械的能源回收利用方面取得巨大进展。

如6CH型系列链板式烘干机,利用管壳式热交换器进行废气余热回收,可将空气初始温度提高20~25℃,创造性地解决了能源消耗大的问题;过热蒸汽混合杀青机,利用杀青机出叶口处的回收装置将常压饱和水蒸汽回收,并再次辅助加热形成过热饱和水蒸汽和高温热风,导回到杀青机进叶口处循环利用热能,能节约能源20%左右,还可保证茶叶品质效果。

04茶机技术创新

茶叶机械的使用不仅能直接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间接稳定甚至提升茶叶品质。技术创新往往能带来茶叶机械功能和效率的双向提升,其研发思路主要有两方面。

① 基于机械原理,创新性地改进茶机的基本结构,使其性能大大提升。如在红茶加工方面,对发酵结构、翻动装置和加热部件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研发了一体化全自动发酵机、可视化富氧发酵机,解决了发酵温湿度不稳定、翻拌难、缺氧、发酵不均匀等问题。

② 将计算机技术、现代仪器分析检测技术、芯片技术等高新技术应用于茶机制造,使其操作可控、可视,逐步实现茶叶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实践证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完善茶机功能,提升茶叶品质,推动茶产业迅速发展。

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使茶叶机械的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可能。

目前,计算机的图像技术、控制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已被成功应用于茶机制造,并取得较佳效果。

利用图像采集、数据处理技术可对茶叶的实际形态、颜色以及重量等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和等级划分;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使新型热辐射茶叶杀青机实现杀青叶表面温度、箱体内部环境湿度等各项参数的多路实时在线检测,降低对人工经验的依赖;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PLC),再通过电源照射,光纤探聚集发酵信息,发酵仪转换成数字信号,微处理器处理、计算和分析,能使渥堆装置完成对待测黑茶样品渥堆程度的预测;利用自动化控制和人机交互技术可使TC-6CR-50数控揉捻机智能调控压力、转速和时间,实现制茶工艺参数化;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控技术,可使茶叶连续理条机组按需调控锅槽温度,保证锅槽内的茶叶受热均匀、品质一致。

2、现代仪器分析检测技术

茶叶机械自动化的实现有赖于计算机技术,而茶叶加工过程的状态、参数监测则需要借助现代仪器的分析检测技术。通过检测仪器的多源传感信息融合,可实现对茶叶色、香、味、形等品质因子的综合数字化评判,实现茶叶产业真正意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目前,该项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茶机研发,使茶叶加工过程实现在线检测、判别,茶叶品质更加可控。比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计算机视觉系统建立的红茶“发酵”程度综合评价方法,可在1分钟内完成判别,有利于红茶加工关键技术点的控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杀青过程中的香气连续抽样监测,再基于费舍尔判别法可构建茶叶杀青状态判别模型,实现绿茶品质的在线监测与控制;利用远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再结合非线性建模方法可为绿茶的智能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仪器检测分析技术同其他技术的联用,也被应用于茶叶深加工机械领域。比如,安徽捷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了一种云智能茶叶色选机,该色选机利用光谱分析技术联用鹰眼技术、云技术相机、云图像采集处理技术等多项技术,可深度识别普通色选机不能识别的微小杂质,并且能对茶叶的条形大小、长短、粗细及嫩度等精细分级。这种智能色选机不仅应用于茶叶领域,还可用于粮食、种子、矿物等的精选,提高批量物料的整体质量和外观。

3、其他技术

除计算机技术、现代仪器检测技术外,物联网技术、AI技术、芯片技术等多项技术也被融合应用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物流仓储等各个环节,使茶机研发及茶行业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茶园管理作业环节,传感器、无线网络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茶园的实时监测,使茶园作业过程更加智能、高效。如前端传感器(叶面温度传感器、茎秆生长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可自动将茶园土壤及气候条件等数据传输至数据采集系统,PC端通过手机APP可随时随地进行监管、精准灌溉与施肥,实现茶园智慧管理。利用无人机大面积遥感图像与地面不间断视频监测技术,可对机采茶树的生长信息进行大数据采集,再借助分析、建模便可预测每轮次的适采时期、产量及机采品质,从而提高茶叶机械化采摘的质量和效率。

在茶叶加工生产环节,应用AI技术建立自动除杂生产线,通过最先进的认知视觉检测可识别茶叶中的各类杂质,同时自动化地完成上料、输送、拍照、分析、挑拣、复检、收集等各个程序,实现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在物流仓储环节,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可实现阅读器与产品标签之间的数据通信,追溯茶叶生产信息以优化供应链管理。

由此,在茶叶的种植栽培、生产加工、保管运输等方面,各项技术共同促进了茶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05我国茶叶机械发展中的问题、对策与展望

我国茶叶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食品工业的机械化程度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来加快茶产业的升级转型。

1、存在问题

虽然人们机械化管理茶园、机械化加工茶叶的意识不断增强,部分茶区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机械化水平,但就整体研究力度和发展状况而言,仍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茶机装备总体水平偏低,自动化生产线尚未完全实现智能化。

(2)茶机的研究发展不平衡,大部分精制机械创新程度不高。

(3)茶机整体技术含量不高,能源使用效率低。

(4)大多茶机缺乏高新技术的应用,且与农艺融合度不高。

(5)设备新旧混用,存在安全隐患,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2、原因及对策

从文献研究及茶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原因,主要是:

(1)茶机行业本身处于落后地位,国家对行业扶持力度仍有待加强。

(2)茶机市场竞争无序,茶机标准化建设滞后。

(3)茶园分布零散,作业机械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

(4)茶机制造企业规模小,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

(5)缺乏茶机专业从业人员,无法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功能。

针对上述原因应尽快健全农机补贴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茶机标准建设,加大企业技术服务力度;建设标准茶园基地,奠定机械化生产基础;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组建更多创新科研团队;加强技术培训交流,提高茶机技术服务。

3、展望

目前,我国茶叶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单机设备趋向于高效节能、连续化发展,生产线向着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茶园作业机械的发展也在不断推进。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逐步被应用于茶叶加工的各个环节,并取得巨大进步。随着国家对茶叶产业的重视,茶机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茶机科研人员队伍的壮大,未来的茶叶机械将实现真正意义的智能化发展,“机器换人”的时代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

张铭铭

硕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团队成员,茶叶加工与机械团队科技特派员,中茶装备公众号编辑,主要从事茶叶机械加工与品质调控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4项,浙江省青年基金、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项目4项,地方性技术服务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等科技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由毁机焚茶事件隔空喊话安溪茶叶主管部门,你们在重振铁观音的道路上能有点长进吗?

一切通过“偷工”粗制滥造茶叶的行为都是自取灭亡的自杀行径。

10月3日安溪新闻报道,福建安溪近日进行了销毁压茶机、焚烧压茶机制作的铁观音专项活动。

对此,我想发表一点自己的观点。

表面看来,此次活动是在挽救影响铁观音严重下滑的市场局面,实则是监管部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懒政行为!你们堂而皇之地“执法”,实则是在践踏茶农的生存权益,这种做法只会破坏干群关系,对产业发展丝毫不起作用。

请问:

中国茶都萧条已非一年半载,为何至今没有任何起色?

铁观音市场低迷已非一年半载,为何至今没有东山再起?

压茶机出现已非一年半载,为何依旧屡禁不止?

有没有在别的原因上分析过?

铁观音最大的成功是当时十多万安溪人走遍全中国的无死角全方位营销模式;

铁观音溃败最大的原因却是当时铁观音的步子迈得过大,而使产生的泡沫在近几年破灭!

铁观音的成败更是物竞天择的市场规律决定了的。

由于当初政府造成的“铁观音产业大跃进”后遗症,不应该只有茶农买单!

十年前铁观音市场火爆时,劳动力相对充裕,人们也乐意慢工细活保证品质;而当铁观音的市场价值难以让茶农们获取应有的利润、且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导致现有劳动力难以保证制茶人按传统工艺去做茶时,压茶机应时而出。

发明压茶机的初衷肯定是解放劳动力、替代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这一点都没错,未来肯定是机器换人的时代,谁阻挠它那是抗逆时代潮流。只是这台想替代人工的机器所做的茶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而源头茶加工领域却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机器的临界点,但是管理者们的思维里又只有消灭他们认为是个“祸害”的压茶机。

于是,对抗从此开始,且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与目的,本应是同产业的实践者与管理者,却由此变成了对敌。

从茶农生存和行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似乎双方都没错,但是双方又病的不轻。症结的根源只是大家尚没有找到那个药到病除的处方,而这个处方不管请谁开,这四味药必需要有,那就是:

1、花重金奖励可以发明可以真正替代人工并能保证品质的“压茶机”(制茶机)。

2、压缩种植规模,调整种植、加工的结构、方式及理念。

3、重拾市场信心,不喊假大空的口号,脚踏实地地鼓励全体安溪人恢复原有市场网络与份额。

4、统一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但前提是必需做到奖、罚分明,疏、堵有方。

安溪人,一帮血液里流淌着茶汤的人们。过去20年,他们是中国茶圈的领跑者,只要安溪茶产业未来发展战略无误,未来10年,他们还是中国最有活力的茶人,而安溪也依旧会是中国茶叶第一县。

去年,两赴安溪,走访了很多地方,拜访了很多茶人,写下一篇《铁观音不死》,我要说的、你想看的话都在里面,真心希望能对安溪铁观音产业带去一丝作用。

最后想说一句,焚烧茶叶的那个部门,你们有没有一点环保意识?一万多斤铁观音放到几个大茶场的灌溉池里销毁当作沤肥不是更好吗,你们烧的不止是茶叶,更是血汗和仇恨。

——作者简介:书卷弯刀,独立茶人,不止于茶。

 

附一封当地群众向泉州市领导建言的信件内容:

安溪县取缔压茶机的决定 [已回复]

建言、三农 中***2018-05-17 22:28

尊敬的市委书记您好!关于近期安溪县禁止使用压茶机,许多茶农们有很多看法和建议想让领导听听他们的心声,还望领导耐心看完,听听他们心里的苦楚。毕竟一台压茶机两三万,很多家庭是靠贷款购入的,在青年劳动力严重外流的当下,压茶机是他们能减轻辛苦劳作的器械,说封就封,设备损失谁来承担?

1、压茶机只是一种铁观音茶叶塑形工具,只是让茶叶发生物理变化,是否真的茶梗中的茶汁浸在叶片上,破坏茶叶口感?传统做法的包揉机也是揉压方式,茶梗弯折,茶汁就不会浸到叶片上?在茶农们看来,茶叶的质量口感取决于树龄、气候、摇青、回火环节。

2、不耐冲泡的说法,在大多一次性消费的当下,谁衣服会缝缝补补又三年?作为日常消耗品,就算传统制作的茶,一泡茶大家也就喝个四五遍,茶汤淡了,也就舍弃了。

3、真正损害安溪铁观音品牌形象的是谣言(添加香精和色素)和外县参差不齐的铁观音质量。很多茶农活一辈子都不知道铁观音还有香精二字,但是十几年前至今都还能听到这种谣传,而不相信铁观音自己本身的兰花香。至于成色,那还得从消费者追求翠绿、清香和拖酸口味说起,所以茶农们就减少摇青和回火的遍数,以保持茶叶的翠绿。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提高安溪铁观音的价格,而放弃科技进步带给茶农们的便利,是否有点削足适履?我们追求高消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低消费群体对性价比茶叶的需要。我们不能因为有人追求意大利手工制作的皮鞋,就认为生产线制作的皮鞋没有市场了吧?

建议: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让茶农自助选择制茶方式,想卖高价就做手工茶,选择性价比则制作压制茶,明令茶商在产品包装明显处标识传统手工茶和压制茶,把产品层次区分开来,让消费者和市场来决定压制茶的去留。加强市场监管,以防茶商以次充好。发现违规行为,依法处罚和治理。

以上是汇集安溪茶农们的建议和看法,希望领导百忙之中能查阅,了解民众的真实心声。#营商环境#

泉州市委书记康涛留言id:5123496

官方回复

      您好!欢迎给泉州市市委书记留言!您留言反映的“安溪县取缔压茶机的决定”的问题,安溪县农业和茶果局已收悉。

      感谢您对安溪茶产业发展的持续关注与思考,安溪县农业和茶果局将把您提出的宝贵意见转呈有关领导。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回复单位:安溪县农业和茶果局    2018-06-15 11:14

找到约12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