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茶歌文化

找到约793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声声茶歌传武夷

中华文明史有五千多年,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饮茶方面却存在共同喜好,不论茶的饮用方法有什么差异,它们都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而由茶所衍生出来的不仅仅是茶道,还有茶歌。

茶歌是我国茶文化的一种体现,是由茶叶在生产及饮用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茶叶是茶歌内容的基础,茶歌的创造主要是茶农和茶工在采茶、晒茶、制茶时,为激发劳动动力而编制的,一般为民歌与山歌居多,广受爱茶人士的欢迎,因而得以流传千古。

茶歌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以诗为歌,就是由古代文人所创作的诗、词等作品演变成的民间茶歌。

第二,以谣为歌,将经过文人整理的歌谣,通过配曲、加工等处理之后,再返回民间。

第三,茶户自创,完全由茶工及茶农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自创的民歌或者山歌等。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存在不少的和茶有关的歌曲,譬如:《请茶歌》、《采茶歌》及《茶山小调》等。纵观茶歌的发展史,大多数的茶歌都以口头文艺形式被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然后再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于民间。

茶歌的发展从古至今,每一阶段都有其独有的特色。其不仅只有采茶歌,还有锣鼓茶歌、抒情茶歌、节庆茶歌、祭祀茶歌等,其形式多种多样,不断地满足人类文化进步的需求。

武夷山小气候特征明显,海拔相对较高,春茶采摘要比其它地方来得晚一些。清明前后,奇岩幽壑之中、翠竹绿树之下、平畴缓坡之上,不同品种的茶园逐渐泛出多彩的鲜绿。穿着各异的采茶人开始漫山遍野地弥散其中,并为秀美的武夷山增添许多的亮丽与生动。

这些采茶工成群结队,像追逐花讯的蜜蜂,赶潮茶芽的鲜绿,由南向北,从建瓯采到建阳,待建阳的采完了,又奔赴武夷山而来。从正山小种红茶到武夷岩茶,一片片绿茵茵的茶园,在她们谈笑风生中很快便脱去新装。

武夷山自古便是我国著名的茶区。史料记载武夷山的采茶工以前基本为江西籍,百姓俗称“赣妹子”。她们大多乐观豁达并能歌善舞,在武夷山采茶时节,山中总能不时响起她们悠扬的《采茶歌》,与武夷山的秀丽风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茶歌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茶文化的进步,更提升了我国茶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也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深受国人的喜爱,是我国茶文化之骄傲。

资料来源:正山堂茶业

茶歌,茶史的活化石

中国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因之名而衍生出来的各类文化艺术,如茶诗、茶戏、茶道等,如今都成为了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茶歌,因其通俗易懂、容易哼唱而广泛流传。


 

茶歌,唱的是历史

明朝后期朝政废弛,官员腐败糜烂,贡茶制度下的苦役劳形繁重苛刻,民众生活苦不堪言。《富阳江谣》当时便全面深刻地描述了当时老百姓苦难的处境,控诉朝廷无情压榨的历史。因茶而兴,因茶而败,为研究明朝茶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富阳江谣》

富春江之鱼,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香破我家。

采茶妇,捕鱼夫,

官府拷掠无完肤。

昊天何不仁?此地一何辜?

鱼何不生别县,茶何不生别都?

富阳山,何日摧?

富春水,何日枯?

山摧茶亦死,江枯鱼始无!

呜呼!山难摧,江难枯,

我民不可苏!

 


 

茶歌,记的是辛勤

一首《武夷山茶歌》从清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相传是每年从江西到武夷山采制茶叶的劳工创作的茶歌。记录的是为了谋生的劳工们风餐露宿到武夷山采茶,采茶生活困苦潦倒,反映当时采茶的艰辛与劳累,也折射出了采茶工们的辛勤劳作。


《武夷山茶歌》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想起福建无走头,三更半夜爬上楼。

三捆稻草搭张铺,两根杉木做枕头。

想起崇安真可怜,半碗腌菜半碗盐。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茶歌,赞的是茶叶

茶,是大自然的美好馈赠,是一种超凡脱俗之物。当然也有着不少茶歌吟唱、赞美茶叶的净美的品质,用茶叶的美好来赞美人世间真挚的情感,寄寓对婚姻、生活美好的向往。


《茶茗词》

恭祝致告,茗献清芬。

仙人掌设,瑞草魁号。

龙团解渴,雀舌生津。

雨前云雾,珠宝味歆。

《赞茶歌》

说赞茶,就赞茶,我把茶籽说根芽。

人也好,水也甜,水里加糖比蜜甜。

恭喜你夫妻结百年。

茶男茶妇,成双成对。

姜盐泡茶,多滋多味。

之子于归,茶喝双杯。

宜室其家,再要糖茶。


在很多产茶地区都有流传着很多有趣丰富的茶歌,或歌颂着茶农们的辛勤劳作,或赞美茶叶美徳,或通过茶叶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并用歌唱形式,在民间流传发展着、传播着中国茶文化,所以茶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茶歌的历史上来看,茶歌大都是底层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歌唱形式,记录着当地茶叶采摘制作的历史,成为了研究茶史的活化石。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安康茶文化—— 茶歌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不仅爱唱歌,还喜欢打锣鼓。一直流传至今的“打家什”“打家伙”“打闹台”,有喜庆鼓、丧事鼓、薅草鼓、渔鼓等,还有民间歌舞伴奏的小调锣鼓、花鼓调锣鼓,狮子、高跷、采莲船锣鼓等。锣鼓响歌声亮,锣鼓草即是类似巴志中记载的“前歌后舞”。随着历史的发展,形形色色的民歌出现了,紫阳茶歌、岚皋山歌响彻乡村,传遍各地。

2004年5月21日,紫阳首张民歌光碟《紫阳茶歌》正式出版发行。同年8月16日,紫阳民歌、紫阳茶文化、瓦房店会馆遗址首次亮相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2005年7月25日,紫阳县中国富硒茶观光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首批1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10月16日,“茶香飘五洲,民歌扬四海”,首部以茶乡为创作元素的大型城市旅游形象片《吉祥安康之茶歌紫阳》在安康电视台黄金时段隆重播出。2010年4月16日,“第七届紫阳富硒茶文化节”在新建的紫阳广场开幕。此前,为宣传紫阳、宣传紫阳富硒茶,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专门制作了VCD光盘《紫阳茶歌》。在悦耳优美的民歌音乐声中,人们听到了动听的解说词:

在祖国中心腹地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

它就是陕西南部的紫阳县。

紫阳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而得名。

境内多山多水,物华天宝。

山为秦岭、巴山,雄奇俊秀;

水为汉江、任河,清澈明丽;

物为富硒绿茶,独备丽质。

民间艺术有紫阳民歌,世代传承。

在这里,茶借歌以播名,歌因茶而飞扬。

茶煮国饮,歌扬国风,

茶、歌比翼,分外迷人,

被人们称为茶乡、歌乡。

2003年3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紫阳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同年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紫阳为“民歌之乡”。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紫阳人,以茶会友,以歌传情,愿以佳茗妙歌与朋友共享。《紫阳茶歌》是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第一张民歌专集,共18首,有传统茶歌《上茶山》,茶歌联唱《山歌好比汉江水》《三月三上茶山》《彩色的汉江》,明代诗人叶世倬茶诗《清明已煮紫阳茶》《游客醉茶乡》《采茶忙》,传统山歌《送饭调》《挑水调》《南山竹子》,传统民歌新唱《郎在对门唱山歌》,新民歌《啦里啦》《久不唱歌忘了歌》,传统小调《绣手巾》《幺妹是棵清明茶》,山歌调子《太阳出来似火烧》,花鼓子新唱《驾起彩船走汉江》,新民歌合唱《山歌长 山歌亲》。

2007年5月1日,在“第二届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上,东方歌舞团青年歌唱家陈俊华演唱的《平利茶飘香》不仅赢得了现场万众喝彩,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2008年,地方特色民歌《女娲故里好风光》多次获得省市奖励。

2011年,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安康市群众艺术馆,从《紫阳民歌教材》、旬阳县《动感旬阳》、苗晓琴编著的《安康民歌精选》和安康地区1981年出版的《安康民歌》等资料中,选出60首民歌,刊印了《紫阳民歌选编》。紫阳民歌的精致优美,旬阳民歌的灵动跳跃,平利、岚皋、石泉、汉阴的原始质朴,白河民歌拥有的江南雅秀,宁陕、汉滨、旬阳具有的秦音特点融于一体,构成了一副安康市民族民间音乐全景式图画。2012年,紫阳县和平茶厂编印了《紫阳茶歌》63 首。陕西紫阳,素以茶乡、歌乡著称,因茶叶品质优异,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因民歌底蕴深厚,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茶系国饮新秀,歌为陕南奇葩,茶借歌以播名,歌因茶而飞扬。茶、歌联合,相得益彰;茶香歌甜,爽心沁怀。以茶会友,朋友遍天下;以歌传情,情暖千万家。

来源:陕茶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783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