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安溪茶歌

找到约12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从《安溪茶歌》与《武夷茶歌》看安溪茶与武夷岩茶的关系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清代《泉州府志·物产》中所载的《安溪茶歌》曰: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

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供万家。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

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

吾哀肺病日增加,蔗浆茗饮当餐霞。

仙山道人久不至,井坑香涧路途赊。

江天极目浮云遮,且向闲庭扫落花。

朝夕几焙茗香迷,无暇为君辨正邪。”

《武夷茶歌》为《安溪茶歌》的姐妹篇,同是出于释超全之手,至今为止还没有人研究这两首诗歌之间的关系。《武夷茶歌》是释超全还没有回到厦门之前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为茶僧时所作,《武夷茶歌》里的“凡茶之产视地利,溪北较厚溪南次……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经考证与现在乌龙茶制法的要求几乎一样,因此被茶界公认为传承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

《武夷茶歌》中谈到了闽南人的贡献,如“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而在他回到厦门后所著的《安溪茶歌》里亦有一句“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粒栗芽”。这里的“清漳”、“漳人”应该是指同一类人。谢继东先生在他的《乌龙茶和功夫茶艺的历史浅探》中认为“清漳”是漳州府的雅称,而笔者认为茶歌里的“清漳”应该是指两个地方的人,“清”应该是指泉州人或者安溪人。因为古时候泉州因地处清源山脚下故也称“清源”,而安溪因在五代后周显德二年至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以小溪场和增割南安近地正式置县,以境内溪水清澈之意命名为清溪县,后来到了宋宣和才改名安溪县。释超全自己在《旅怀一百韵》中也曾提到,“明年春,移居清溪今(安溪)坂头”,可知释超全在诗歌中所写到的“清”应该是指清溪,即今日的安溪县。

“漳”应该是指漳州人,因为据说在明中叶,从漳州海澄月港出口的茶叶年销量达上百吨,最多一年达 300吨,居全省之冠。在当时漳州出口茶叶的数量巨大,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那些茶商纷纷派漳州当地人去武夷山监督茶叶的生产,那些被派去监督茶叶生产的漳州人也慢慢学会了武夷茶的制作方法。由于地域差异,漳州茶商更信任漳州人,就让来自漳州的茶工制作武夷茶,故有“迩后武夷漳人制”之说。

再根据茶界元老庄晚芳先生的观点,“漳人”是指一类人,或是漳平人,或是漳平下属州县的人,由此可以得出“清漳”、“漳人”应该是包括闽南一带所有到武夷山打工的茶工或茶技师。

武夷山向来为三教九流栖息之所,清初天心永乐禅寺至少有释教徒一百余人,尤以闽南生徒居多,而“武夷造茶,又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这些怀揣乌龙茶制作技艺的闽南僧侣待世道平稳之后回到家乡,把武夷岩茶的制茶技术也带回家乡,故形成今日闽南的乌龙茶制法。

因此从《武夷茶歌》与《安溪茶歌》来看,现在的溪茶制法应该是学习模仿武夷岩茶的制法,这种制法是通过去武夷山的茶工、茶技师和僧侣传播的。可见诗人在写作这两首茶歌时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呈现出对安溪茶的贬多褒少。

声声茶歌传茶乡

“有茶便有歌,有歌便有茶”,深山天籁之音的安溪茶歌,已传唱了近千年,成为茶乡群众消除疲劳、抒发情怀的重要内容与形式。

作为茶乡独特的文化现象,安溪县文化馆从2012年开始举办“原生态茶歌邀请赛”,至今已有10届;茶歌爱好者组建了十几个茶歌微信群,持续保持热度;茶歌非遗传承人还进学校,编撰书籍,安溪茶歌已驶向稳健发展的快车道。

茶歌邀请赛与旅游推介活动相结合

厚植民间 微信群里以歌会友声声茶歌传茶乡01

在安溪,活跃着许多茶歌爱好者。他们有茶农、有退休老人、有家政工人、有家庭主妇……来自各行各业,横跨多个年龄段。

“日头出来金当当,茶山处处闹匆匆,制茶师傅好手工,制出好茶十里香。”高亢、悠扬,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唱着嘹亮动人的茶歌深深地吸引了大家。2021年,安溪茶歌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岁的高添丁成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市级非遗传承人。高添丁出生在虎邱双格村一个茶农家庭。“大人们在茶园边采茶,干农活累了,边唱山歌打趣。耳濡目染,十一二岁时,就懂得唱茶歌。”高添丁说,“唱茶歌不仅能解愁解闷,还能促进人的大脑机能,对方唱什么歌来,要用什么来对答,反应要快,根据原始茶歌调,歌词随口编来,出口成章。”那个年代,安溪茶歌是山村青年男女的最佳红娘。他介绍说,五十年前,村民们个个都是唱茶歌的好手,特别是姑娘小伙的情歌对唱,阿哥在山这头,姑娘在山那头,歌声极具穿透力,听得清清楚楚。有不少男女青年就因对唱茶歌成就美好姻缘。前几年,高添丁活跃在各类茶歌比赛上,这几年,随着年岁的增加,他主要作为特约嘉宾被邀请参加比赛或评委。

开茶节上的茶歌表演项目

“我的父母就是因为在山上劳动时,情歌对唱结识并相恋的。”安溪茶歌县级传承人谢梅英说,谢梅英家住安溪龙门,从她的爷爷辈算起,茶歌在她家传唱已经至少五代了,“我平时在家里照顾孙子的时候,经常唱茶歌,现在我四岁的孙子也会唱了。”茶歌的歌词大多即兴创作,由景或由情而发,虽叫“茶歌”,但内容不局限于茶。比如有一次她的一位亲戚换新房子,请她吃饭,她现场即兴唱了一首祝贺亲戚乔迁之喜的茶歌。如今,在各地各级举办的茶歌比赛上,经常可以看到谢梅英的身影。

许荣宗是另外一位安溪茶歌县级传承人。老家也是安溪龙门,同样经常出现在茶歌比赛上,并多次获奖。许荣宗不仅会唱歌,还会写歌,“我家里有一大沓茶歌资料。有的是我创作的,有的是收录从古至今的优秀曲目。”在许荣宗的邀请下,记者加入了多个安溪茶歌微信群,群里不时有人会发送茶歌的语音,其他人听到语音后,会及时应和,这样一唱一和热闹非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安溪有十几个这样的微信群,每个微信群都十分活跃,这说明安溪茶歌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传唱千年 以闽南方言为基础声声茶歌传茶乡02

据安溪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安溪茶歌源远流长,从安溪人开始制茶就有茶歌, “有茶便有歌,有歌便有茶”,唱茶歌成为茶乡群众消除疲劳、抒发情怀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安溪茶歌传唱了近千年。

男女对唱表演茶歌

安溪茶歌有感而发,即兴而生,俗中带雅,雅中带俗,优美淳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从内容表达方面,有反映茶乡一般生活感触的“生活歌”,有伴随茶乡劳动的“劳动歌”、有配合时代形势的“时政歌”,而以反映爱情生活中悲欢离合感情为主题的“情歌”最多,其中包括初识、赞慕、初恋、相思、热恋、结婚、劝郎、离别、逃婚等各个环节都有歌,而且唱得含蓄隽永,入情入理,感人肺腑。例如初识环节“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只)眼睛顾看哥,踏着(绊到)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场景诙谐有趣,与汉乐府诗《陌上桑》写观罗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对唱、齐唱等。传统习惯上都以茶山林野为广阔歌场,来抒发茶乡人民的情怀。

原始的安溪茶歌用闽南方言演唱。据考证,现在的闽南方言,正是晋唐时代最流行的“普通话”。由于福建处于东南一隅,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中,使它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晋唐古文化痕迹,未同中原地区变迁演化,使闽南方言成了晋唐古汉语的“活化石”。由于受晋唐文化的影响,安溪茶歌的歌词结构基本属于“四句头”的山歌,体式为七言四句一节,类似唐代定体的七言绝句而格律较宽,多押一、二、四句平声韵。句头的一、二句经常以比拟或写景入手,随后抒唱情怀,层层转进,多数一首多节。例如《日头歌》:“日头出来红绸绸,一片茶园水溜溜;满园茶丛乌加幼,春夏秋冬好丰收。”然而安溪茶歌又即兴编唱,随口而出,自由通俗,不严格限于格律。

原始的安溪茶歌在曲调的变化上比较简单、平稳。一般有三声音阶、四声音阶和五声音阶三种形式,而以五声音阶最为广泛。调式构成主要以商、羽、徵五声调式为主,其他调式也有使用。旋律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是羽调三声音阶,三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小三度和大三度,构成了一个小三和弦。

茶园里,唱茶歌

安溪茶歌的节拍节奏是以闽南方言为基础的,因此,闽南方言中特殊的语言音调和平仄韵律,形成了安溪茶歌中独特的节拍类型和节奏形式。安溪茶歌的节拍丰富而多变,它包括了单拍子、复拍子及混合拍子,其中除了常见的2/4、4/4拍子之外,还有3/4、3/8、6/8等拍子。它们有时单独使用,有时混合使用。为了使节拍形态具有长短之别,又符合闽南语的语言特点,安溪茶歌常常采用2/4、3/4混合拍子。

蓬勃发展 传承茶乡特色文化声声茶歌传茶乡03

以前,安溪虽然有不少茶歌好手,但还是存在茶歌传唱人少、新鲜血液不足状况。这几年,这种情况已经改观,茶歌强势复苏。

王铭芬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茶乡特色传统文化,安溪县文体旅局、县文化馆从2012年开始举办“原生态茶歌邀请赛”,每年结合不同的时政主题开展比赛,至今已有10届,歌手遍及全县的乡镇农村,参加的歌手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8岁,形成了老幼爱唱茶歌的新面貌。同时结合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开展茶歌演唱活动,使茶歌这一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比如曾在大坪乡举办安溪原生态茶歌邀请赛,来自安溪县龙门镇、西坪镇、大坪乡和厦门同安区莲花镇等跨区域多个乡镇的12组选手参赛。邀请赛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主题,分两轮,第一轮12组选手按赛前抽签顺序依次上台演唱自选曲目,决出前6名进入第二轮;第二轮现场抽题(题目涉及时事、茶文化等),即兴创编歌词演唱,按得分高低决出一、二、三等奖。活动现场,参赛歌手平时的唱功在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张口即成曲,通过典型的四句式茶歌调,把生活感触、农事谚语、政治时事和历史传统等融入歌词,或生动诙谐,或尖锐泼辣,或韵味深长,现场观众热烈鼓掌。

茶歌入校园

民间也在发力。在县文化馆引导下,茶歌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例如虎邱的林东小学、双格小学、虎邱茶校等开办茶歌课程,邀请茶歌传承人高添丁任教,培养的学生多次参加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等,并获奖。高添丁、许荣宗等非遗传承人正在酝酿出版茶歌书籍。

2021年,在安溪县文化馆及多方努力下,安溪茶歌(褒歌)成功获评省级非遗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安溪县文化馆茶歌志愿者利用微信群,构建起新的茶歌演唱平台,以歌会友,自得其乐,与邻县歌友交流探讨,参加厦门、永春、德化等山歌比赛交流,安溪茶歌蓬勃发展。

来源:泉州晚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品读清代茶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清代茶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乌龙茶始创于武夷山的佐证,也是记录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蕴含了关于武夷茶区茶的发展历程、采摘、制作、品类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习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极具史料价值。藉史志文献和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略加考论,使茶歌中反映的从远古时期到清代的武夷茶文化得以清晰的呈现。

《武夷茶歌》

  释超全


建州团茶始丁谓,贡小龙团君谟制。


元丰敕献密云龙,品比小团更为贵。


无人特设御茶园,山民终岁修贡事。


明兴茶贡永革除,玉食岂为遐方累。


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


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往年荐新苦黄冠,遍采春芽三日内。


搜尺深山栗粒空,官令禁绝民蒙惠。


种茶辛苦甚种田,耘锄采抽与烘焙。


谷雨届其处处忙,两旬昼夜眠餐废。


道人山客资为粮,春作秋成如望岁。


凡茶之产准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


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


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


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顿减淡无味。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


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


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


终朝采采不盈掬,漳人好事自珍秘。


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


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



该茶歌对武茶岩茶的发展历程、制茶工艺、丰富的茶类、武夷山独特的祭祀和喊山茶俗、武夷地区茶的发展历程有简要概述。


释超全,俗名阮旻锡,字畴生,号梦庵,自称“轮山遗衲”,祖居金陵,明洪武间移居福建厦门同安。阮旻锡一生所作的诗文颇多,仅现存的《夕阳寮诗稿》、《夕阳寮存稿》就收录其诗文517首(篇)。他对道藏释典、诸子百家、兵法战阵、医术占卜、方技之术,皆有研究。其著述颇丰,主要有:《四书测读》、《金刚经说》、《续佛法金汤》、《谈道录》、《清源会诗篇》、《慧庵倡和韵选》、《燕山纪游》、《海上见闻录定本》,及对福建茶文化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武夷茶歌》和《安溪茶歌》等。惜释超全的著作大多散佚,存世仅《夕阳寮诗稿》、《夕阳寮存稿》、《海上见闻录定本》和《幔亭游稿》。


《同安县志》嘉庆刊本、清董天工修撰的《武夷山志》、《崇安县志》雍正十一年刻本等皆无释超全的传记,其生卒及生平事迹不祥。在车萍萍的《阮旻锡考》①和何丙仲的《阮旻锡和》对释超全生平简述的基础之上,结合《泉州文史》、《厦门佛教志》、《武夷山志》等资料考证,笔者对释超全的生平简述如下:


释超全生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卒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享年八十有六。崇祯十二年(1644),李自成攻入京师,阮旻锡师从工部尚书曾樱性习理学,与之共患难;顺治五年(1649),清军攻袭厦门,曾樱战败,殉节自尽,阮旻锡冒险为其收尸。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在厦门设储贤馆,阮旻锡为其幕僚之一;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迨海山破,郑经金门会船,为清军与荷夷夹击,弃金、厦,退守铜山,阮旻锡料抗清无望遂弃家行邀,奔走四方,留滞燕云二十余载。1663年秋,离厦远游渡江,寓文圃山中孚村;1664年春,移居至清溪(今安溪)坂头;1664年秋,迁居长乐;康熙五年(1666),抵达北京;1667年,即入京第二年,第一次返闽,举家迁回厦门夕阳山(今厦门杏林东孚镇);1668年秋返京;康熙庚申(1680年),再次返闽,葬其二亲于夕阳山麓,再次返闽时,阮旻锡于《温陵诗纪》中感慨到:“相看如隔世,恍惚记生前”,时隔十余载,故里河山非,病妻迫岁暮;1683年秋,在燕山太子峪观音庵剃度出家,身份由遗民转变为僧人,法号超全;1687年离开北京,在京二十二年间,释超全游历了北京及周边的名胜古迹,留下了不少抒情伤怀的诗篇;1688年,离开久居的北京到武昌拜访丁雁水②;1689年,至金陵,隐居于金陵城南青溪之上;1693年孟夏,为《夕阳寮诗稿》作后跋;甲戌年(1694年),重归故里,是年,慕茶名至武夷山,入武夷山天心禅寺为僧,与闽南籍僧人超位(姓黄,号寿宗,清漳浦人)、超煌(又名元煌,字泉声,龙溪人)、衍操(姓刘,字松山,清代漳浦人)等人常在寺庙研习茶艺,以茶论佛,品茗论道,以茶说经,还结识了隐居于茶洞的李卷(李时兴之子),传习工夫茶艺,品饮论茶。


康熙四十五年(1706),释超全在厦门写下《武夷茶歌》的姊妹篇《安溪茶歌》,而《武夷茶歌》的创作早于《安溪茶歌》。“重烹山茗沃枯肠,雨声杂沓松涛沸”,意思是,雨声杂沓松涛呼啸的时候,于寺庙中烹茶煮茗润枯肠,表明《武夷茶歌》是释在武夷山为茶僧时所写。现有的史料中并无关于释超全何时离开武夷山抵达厦门的资料,但释超全离开武夷山后,至泉州组织“泉山诗社”和“清源诗社”,并著《清源诗会编》。清代林佶(1660-1720)为《清源诗会编》作的序的时间是康熙癸末(1703年)后,说明此时释超全早已离开武夷山。


笔者推测,释超全《武夷茶歌》一诗大致作于1694年—1703年间。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再次感谢!

找到约12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