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冰岛的泡法

找到约97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卖茶30老司机含泪哭诉:卖茶,懂茶的人永远卖不过不懂茶的隔壁老王!

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懂茶的老板,春茶跑茶山,把控源头。把茶叶带回来,4000一公斤的名山茶卖给隔壁老王。

不想,老王以1万2的价格卖了出去。还隔三差五又来补货。明明就是懂茶的老板价格更低,却根本卖不过老王。真是邪门了。

-01-懂茶的人心虚

懂茶的老板说:学海无涯。最适合茶叶,

别问我为什么不敢拍着胸脯卖烂茶,我感觉喝茶的比我还懂。

像江湖大师一样,成本1000块的茶当1万卖?心虚,根本不敢。

懂茶的老板觉得,找自己买茶的人都是很懂茶的,经常把普洱茶高手巅峰时候的品鉴技能,想象在每一个找自己买茶的茶客身上。哪怕自己的茶品质真的好,还是心虚地想:客户什么茶没喝过,让客户失望了怎么办?

于是,懂茶的老板懂过就懂过,坝歪就坝歪,中小树绝不当古树卖,历所绝不敢当小户赛卖。

460块一公斤茶,从茶山看着做回来,卖个560一公斤差不多了。顺便再把邮费也包了。

然而,隔壁老王就没有顾虑。茶是茶,商品是商品,老王卖的不是茶,而是商品。

老王不懂茶,甚至连泡茶都是个半吊子。但是,老王却坚信一句老话:喝茶的人,十有八九不懂茶。

茶客一进门,老王一脸笑呵呵地凑上去:平时都喝什么茶呀?

茶客:冰岛。

老王心中一惊,心想:冰岛!喝冰岛还来我这小店?你砸场子的,还是不懂还爱装的?并且,马上就有了对策。

随便抓来一把懂过小树茶冲泡,看茶客道行如何。还睁着眼睛瞎介绍:试试这个磨烈古树。

茶客一喝,有香又有味,赶紧说:这个磨烈古树可以啊!但不是纯古树,里面有点拼配的料。

老王一惊,继续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你都能喝出来,懂茶,很懂茶。

其实,老王在心里嘲讽道:不懂还要装,不坑你坑谁?


老王赶紧趁热打铁:像你这么懂茶的人,这个茶不匹配你的水平。于是,把冰岛坝歪的中小树拿出来,连吹带捧,当成冰岛老寨古树卖。

茶客一喝,这茶居然那么牛,多少钱一公斤?

老王拍着胸脯保证:冰岛老寨,2万6一公斤,保真。

茶客一听:这茶我买100克,2600?

老王略显为难:本来我是按照公斤卖的,不能散卖,但咱俩投缘,就卖了吧。

客走了之后,老王若有所思:这2600,够老夫拿2公斤冰岛坝歪中小树了。

-02-懂茶的人太专业

懂茶的人,以为有好茶就能卖出去,简直想得太美。

冰岛老寨古树的稀缺,名山中小树的妖娆,拼配茶的相互激发,懂茶的老板太过了解。

给茶客推荐茶的时候:这个冰岛南迫的古树纯料,全程盯采,自己护送鲜叶,自己初制厂里不落地加工。香气好,花蜜香浓郁,茶汤非常柔滑。饮后生津不断,余韵绵绵。

可是茶客买回去,泡了之后,一脸懵:怎么没有你说的感觉啊!

懂茶的老板一听,心想:我这是真正的南迫古树,如果不是南迫古树,我把它嚼了吃掉。

事实上,的确是真正的南迫古树。但茶只是半成品,同一款茶,百人百味。不同的泡法,不同的心境,滋味也会略有差别。

懂茶的老板无奈地问茶客:这是真的南迫古树,你是怎么泡的呀!

茶客一听,什么?质疑我的泡茶水平,真是渣渣,不买了。


然而,隔壁卖茶的老王,自有一套独特的茶圈生存之道。

拿起一饼茶介绍:你看这条索,粗壮还显毫,隐隐中透着墨绿。深吸一口,还有干茶香。掰开一看,居然还是一口料。这个看脸的世界,这不是好茶,什么是好茶。

茶,最重要的还是喝。老王深知,喝茶是一种心境,说得直白点就是:天气好、心情好的时候,茶更香。

客人进门坐下来,不管买茶的是什么人,先问出故乡,猛夸一阵人杰地灵,彩虹屁一波接一波,吹得客户心里美滋滋的。

等客户心情不错时,再喝茶。你品一品我这茶。客户点评道:这个茶香浓郁,入口顺滑,韵味也不错。

老王假装一脸惊愕:哦!你很懂茶啊,你是不是喝过冰岛老寨或者易武的名山啊!只有喝过大茶的人,才懂这款茶的魅力。

茶客也是一脸懵,虽然自己没喝过,但茶老板都这么抬高自己了。也只能说:以前我爹喝钧翔号的尚黄的时候,我也喝过几杯。

老王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略有几分怀疑,这货该不会是扮猪吃老虎吧。马上顺水推舟:你真的很懂茶,很有品味呀!

随后,老王改变策略,一边夸茶客,一边张口就来,谈禅谈佛谈人生。稍微有点生津、茶汤顺滑的感觉,被老王吹成某名山的小树茶独有的气质。

一阵忽悠,一波吹捧。最后茶客十分高兴地问:你这200克的茶,多少钱一饼啊!

老王:1400一饼,你是很懂茶的人,给你5折,亏本卖了,再送你个红木礼盒,送人倍有面。

茶客果断掏钱,700块买一饼有花蜜香,还能生津,口感顺滑的茶,还有红木礼盒,分明就是赚大了。

茶客走了之后,老王拿起电话,打给懂茶的老板:上次那480一公斤的茶,再来10公斤。


-03-懂茶的人太有情怀

卖茶也要被坑。

刚入门的时候,被上家坑。自己做茶,去茶山,被没有茶园、带人看茶园的“茶农”坑。卖茶的时候,自己给自己挖坑。

然而,能坚持卖茶几十年的人,对茶一定有情怀。正所谓茶叶虐我千百遍,我待茶叶如初恋。别问我为什么总是捧着茶杯相顾无言,那是因为,我爱茶爱得深沉。

在懂茶的老板眼里,茶不仅是茶,更是一种纪念人生的媒介,比如:

这个茶是刚做茶那两年做的,一看见这茶就想起了青葱岁月,珍藏。这个茶是2008年行业低谷时做的,最艰难的时候,是茶陪着自己,珍藏。

这个茶是孩子出生时候的纪念饼,也不卖,珍藏……

一片茶的背后,一段岁月。对茶太有情怀,很多好茶,懂茶的老板根本舍不得卖。

日积月累,茶叶,已经是一大仓库了。等到手里急需现金流,打算把这些茶含泪变现的时候,却发现:卖茶的人越来越多,茶叶难卖。好茶一时间也卖不出去了。

更残酷的是:很多老板,总喜欢对茶客谈自己的茶叶情怀。然而,自己有情怀固然是好,一旦讲出来,却是茶客最反感的。

没有情怀的隔壁老王卖茶,却猛多了。

古树茶火的时候,老王所有的茶都是古树茶,没有一饼混采。而且,在包装上也下了大功夫。高端棉纸匹配“老班章”三个烫金大字,再配一个35块的礼盒。

于是,28块的茶叶,加上5块钱一张的棉纸,再加上35块的包装。卖个700块吧,毕竟,看起来真的高端。


直播火的时候,老王走进直播者,扯着嗓门喊:家人们,放福利了,正宗的冰岛老寨古树茶,99块一提。

直播间有人质疑:这么便宜的冰岛,真的假的?

老王拍着胸脯说:是真的,这是我当年做的茶,以成本价给家人们。

一天下来,老王拍着胸脯无数次保证。晚上回到家一看,胸脯上5个红通通的手指印。

卖茶的老王,狠起来,连自己都捶啊!如此,懂茶的老板,怎么可能卖得过隔壁老王。

写在最后:

很多以为,卖茶,就是整天泡泡茶,等客户上门。

这么卖的人也是有的。有人要就卖,没有人要也无所谓,卖茶是为了体验生活的。

但是,做玩家容易,卖茶却很难。茶是茶,商品是商品,茶永远卖不过商品。

2022年上半年,茶行业有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某个懂茶的老板对女朋友说:等我卖茶发财了,我就娶你。

女孩眼噙泪水,泣不成声地说:再也没有比这更委婉的分手方式了。

2022年下半年,茶行业有个更悲惨的爱情故事:一位懂茶的老板跟媳妇吵架时说:你别骂我了。等我卖茶发财了,我就跟你离婚。

女人眼里突然闪过一丝感动:没有比这更海誓山盟的誓言了。

毕竟,做茶十几年,懂茶的人,是永远卖不过不懂茶的隔壁老王的。

卖茶,是服务业

茶,是农业,精耕细作。卖茶,是服务业,品质是基础。

有的人卖茶,一波口号猛如虎,一试质量二百五。坑了茶客一次,茶客永远不会回头。

有的人,虽然短期内卖得不好,但做好茶叶质量,服务好客户,日积月累,终能在茶叶市场站稳脚跟。


买茶,最重要的是信任

茶客与茶商之间,最难的是信任。

在茶客眼里,卖茶的都想一口吃胖。在卖茶的人眼里,无论自己的茶叶卖多贵,都觉得自己很良心。

信任,并非无法逾越的鸿沟。茶客买茶之前,最好先买少量茶样试试。用最小的成本建立起信任。

切不可听卖茶的忽悠,一股脑囤入一大堆。等发现口感不是自己所爱时,悔之晚矣。

终究,买茶的路上,每个茶客都会遇到一个卖茶的隔壁老王。交了学费,也终会找到自己信任的人。

卖茶之路,切莫透支信任,且行且珍惜。

买茶的路上,茶,不用喝得太累。

喝好自己的茶,看戏找乐吧。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泡普洱,经验比技巧更重要

一款好茶,

品质是基础,冲泡则是赋予其第二次生命的过程。

泡一杯很简单,但要泡出一杯好喝的普洱茶来,总是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一座新的山头,或者是一款新的茶品时。

有人说,要泡好一泡普洱茶,必须先了解这款茶的茶性。即便是一些资深的茶艺师,或者是老茶客,面对一款不是那么了解的茶品,泡起来总是不那么淡定自若。

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从树龄、仓储的时间维度看,还是从地理、海拔的空间维度看,普洱茶都是立体的,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更何况,这个生命体还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变化和感受。

你是在喝同一款茶,但换个时间,换个地点,你喝的又不是同一款茶。而这,也正是普洱茶的最大魅力。

从吃茶到喝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是茶从一味药,到一种食物,再到一种饮品的演变,这一演变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

此期间,我们对茶的利用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等几个阶段,并发展出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类。而每次茶叶加工技术的提升,都会带来饮茶方式的改变。大体来说,从秦汉到现代,饮茶方式主要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次较大的演变。

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全叶泡茶法,实际上在唐代创制出蒸青制茶法后就已经出现了,但在主流茶文化圈里很边缘。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后散茶独盛,炒青散茶制法日趋完善,喝茶的方式也为之一变。

全叶泡茶法由此开始走向前台,我们对茶叶的利用也从“吃茶”时代,步入到了“饮茶”“品茶”时代,茶叶正式告别食品形态,以饮品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

饮茶方式的从繁到简,显然与制茶工艺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当茶叶加工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需求的时候,人们需要相对复杂的方式让茶更好喝。当加工工艺提高到较高水平时,喝茶的方式就可以变得简单起来。

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泡法都不再复杂,而且越来越程序化。就普洱茶来说,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龙珠、迷你沱、手撕饼等,都让泡茶的过程变得更简单,而袋泡茶、茶膏、茶珍等产品更是让喝茶变得轻而易举。

云南尽管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历史上对中原王朝来说却一直是化外之地。虽然清朝时候,普洱茶曾经走进了紫禁城的深宫大院,甚至一度“名重天下”,不过更多时候是以“边销茶”“粗老茶”的形式脱离主流茶文化圈,使得普洱茶在很长时间内“饮无定法”。

在普洱茶主产区,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茶叶被用来凉拌,或者是制成腌茶、酸茶供日常食用。土陶罐烤茶是云南各地较为普遍的饮茶方式,在藏区普洱茶则用来制作出酥油茶。云南人用盖碗或茶壶泡了喝,应该是明代以来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风雅喝法了。

但饮无定法并不是不需要冲泡方法,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茶的需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情况下。不过,清末民初后普洱茶文化的断代,以及一直游离于主流茶文化圈边缘的历史,使得普洱茶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程序化的品鉴体系和冲泡流程。现在许多人对普洱茶的品鉴和审评,秉持的依旧是绿茶标准和绿茶思维。

冲泡好普洱茶的难题,在于普洱茶是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富于变化的生命体。

与澜沧江中下游亚热带原始森林万千动植物一同自由自在生长的普洱茶,生来带着一种阳刚而狂野的秉性。这种秉性,让普洱茶在诸多方面迥异于绿茶、红茶等其他茶类的统一乖巧,个性千差万别而难以驯服和驾驭。

在所有茶类中,普洱茶应该是最为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一入普洱深似海”,正如有资深茶友说的,不浸淫三五年连普洱茶的门都入不了。而对茶性的了解,是泡好一款普洱茶的基础。

就大方向来说,普洱茶可以分为生茶、熟茶两大门派。每一门派往下,又有原料产区、山头村寨、古树与台地、树龄大小、采摘季节、纯料与拼配、仓储年份、仓储地点、仓储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当这些因素纵向与横向交织在一起时,即便不考虑饮茶者口感方面的差异,都会出现2的N次方个滋味。

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标准的动作,泡好每一款普洱茶。更何况普洱茶的冲泡,还受到用水、海拔、温湿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既有一定规范又灵活变通的方式来冲泡。

万变不离其宗,普洱茶的冲泡当然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我们不划分得太细,那么市场上的普洱茶大致可以粗分为生茶、熟茶、中期茶、老茶、柑普茶,以及茶膏、茶粉等萃取物等6个类别。

这6类普洱茶产品,只要在茶具、水温、时间等方面把握好,按普洱茶的冲泡流程走下来,基本都能泡出不错的茶汤来。

现在普遍使用的普洱茶冲泡器皿和方法,是20世纪80、90年代港台茶商借鉴了工夫茶的泡法后演变而来的。明代全叶泡茶法开始流行后,陈师在《茶考》说:“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可以看出在明代,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时称“撮泡”,并沿用至今。

但在明清两代,更为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中饮用。清雍正年间以来,盖碗开始流行。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茶书记载,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流行于闽、粤、台一带的“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壶泡法。

具体到普洱茶的冲泡,因为体系的枝繁叶茂,使得普洱茶的冲泡并非一成不变。一款好茶,品质是基础,冲泡则是赋予其第二次生命的过程。

有人泡得好生茶,不一定泡得好熟茶;泡得好新茶,不一定泡得好老茶;泡得好冰岛,不一定泡得好老班章……在基本冲泡的基础上,把控和手法上的细微差别,将决定能不能泡出一杯好喝而又能充分激发出茶性的茶汤来。

而这,不仅需要基本的技巧,更需要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来自不断的冲泡实践,以及对茶性的基本掌握。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怎么泡好普洱茶?经验比技巧更重要

  一款好茶,品质是基础,冲泡则是赋予其第二次生命的过程。泡一杯很简单,但要泡出一杯好喝的普洱茶来,总是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一座新的山头,或者是一款新的茶品时。有人说,要泡好一泡普洱茶,必须先了解这款茶的茶性。即便是一些资深的茶艺师,或者是老茶客,面对一款不是那么了解的茶品,泡起来总是不那么淡定自若。

  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从树龄、仓储的时间维度看,还是从地理、海拔的空间维度看,普洱茶都是立体的,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体。更何况,这个生命体还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给人带来不同的变化和感受。

  你是在喝同一款茶,但换个时间,换个地点,你喝的又不是同一款茶。而这,也正是普洱茶的最大魅力。

  从吃茶到喝茶,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是茶从一味药,到一种食物,再到一种饮品的演变,这一演变的历史长达2000多年。

  此期间,我们对茶的利用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等几个阶段,并发展出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类。而每次茶叶加工技术的提升,都会带来饮茶方式的改变。大体来说,从秦汉到现代,饮茶方式主要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次较大的演变。

  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全叶泡茶法,实际上在唐代创制出蒸青制茶法后就已经出现了,但在主流茶文化圈里很边缘。明代初期,朱元璋废除龙团凤饼后散茶独盛,炒青散茶制法日趋完善,喝茶的方式也为之一变。

  全叶泡茶法由此开始走向前台,我们对茶叶的利用也从“吃茶”时代,步入到了“饮茶”“品茶”时代,茶叶正式告别食品形态,以饮品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

  饮茶方式的从繁到简,显然与制茶工艺水平的提升息息相关。当茶叶加工工艺不足以满足人们品饮需求的时候,人们需要相对复杂的方式让茶更好喝。当加工工艺提高到较高水平时,喝茶的方式就可以变得简单起来。

  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等,泡法都不再复杂,而且越来越程序化。就普洱茶来说,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龙珠、迷你沱、手撕饼等,都让泡茶的过程变得更简单,而袋泡茶、茶膏、茶珍等产品更是让喝茶变得轻而易举。

  云南尽管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历史上对中原王朝来说却一直是化外之地。虽然清朝时候,普洱茶曾经走进了紫禁城的深宫大院,甚至一度“名重天下”,不过更多时候是以“边销茶”“粗老茶”的形式脱离主流茶文化圈,使得普洱茶在很长时间内“饮无定法”。

  在普洱茶主产区,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茶叶被用来凉拌,或者是制成腌茶、酸茶供日常食用。土陶罐烤茶是云南各地较为普遍的饮茶方式,在藏区普洱茶则用来制作出酥油茶。云南人用盖碗或茶壶泡了喝,应该是明代以来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风雅喝法了。

  但饮无定法并不是不需要冲泡方法,特别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对茶的需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情况下。不过,清末民初后普洱茶文化的断代,以及一直游离于主流茶文化圈边缘的历史,使得普洱茶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程序化的品鉴体系和冲泡流程。现在许多人对普洱茶的品鉴和审评,秉持的依旧是绿茶标准和绿茶思维。

  冲泡好普洱茶的难题,在于普洱茶是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富于变化的生命体。

  与澜沧江中下游亚热带原始森林万千动植物一同自由自在生长的普洱茶,生来带着一种阳刚而狂野的秉性。这种秉性,让普洱茶在诸多方面迥异于绿茶、红茶等其他茶类的统一乖巧,个性千差万别而难以驯服和驾驭。

  在所有茶类中,普洱茶应该是最为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一入普洱深似海”,正如有资深茶友说的,不浸淫三五年连普洱茶的门都入不了。而对茶性的了解,是泡好一款普洱茶的基础。

  就大方向来说,普洱茶可以分为生茶、熟茶两大门派。每一门派往下,又有原料产区、山头村寨、古树与台地、树龄大小、采摘季节、纯料与拼配、仓储年份、仓储地点、仓储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当这些因素纵向与横向交织在一起时,即便不考虑饮茶者口感方面的差异,都会出现2的N次方个滋味。

  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标准的动作,泡好每一款普洱茶。更何况普洱茶的冲泡,还受到用水、海拔、温湿度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既有一定规范又灵活变通的方式来冲泡。

  万变不离其宗,普洱茶的冲泡当然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我们不划分得太细,那么市场上的普洱茶大致可以粗分为生茶、熟茶、中期茶、老茶、柑普茶,以及茶膏、茶粉等萃取物等6个类别。

  这6类普洱茶产品,只要在茶具、水温、时间等方面把握好,按普洱茶的冲泡流程走下来,基本都能泡出不错的茶汤来。

  现在普遍使用的普洱茶冲泡器皿和方法,是20世纪80、90年代港台茶商借鉴了工夫茶的泡法后演变而来的。明代全叶泡茶法开始流行后,陈师在《茶考》说:“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可以看出在明代,置茶于瓯、盏之中,用沸水冲泡,时称“撮泡”,并沿用至今。

  但在明清两代,更为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中饮用。清雍正年间以来,盖碗开始流行。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茶书记载,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流行于闽、粤、台一带的“工夫茶”就是典型的壶泡法。

  具体到普洱茶的冲泡,因为体系的枝繁叶茂,使得普洱茶的冲泡并非一成不变。一款好茶,品质是基础,冲泡则是赋予其第二次生命的过程。

  有人泡得好生茶,不一定泡得好熟茶;泡得好新茶,不一定泡得好老茶;泡得好冰岛,不一定泡得好老班章……在基本冲泡的基础上,把控和手法上的细微差别,将决定能不能泡出一杯好喝而又能充分激发出茶性的茶汤来。而这,不仅需要基本的技巧,更需要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来自不断的冲泡实践,以及对茶性的基本掌握。

  来源于:普洱杂志

找到约95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