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爱茶人商标

找到约474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是谁把明前茶捧上神坛

撰文 | 魏水华

头图 | 谁最中国

公元十六世纪末的某个春天,广西布政使许应元的公子、杭州富二代圈子里著名的文艺人许次纾,在他的新书《茶疏》里,对绿茶采茶时节写下了这样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这种节令选择,与今天老茶客们所青睐的好茶一模一样:明前味道太淡,谷雨前后,才是绿茶最好的采摘时节。

若干年后,许公子因为这本《茶疏》名声大噪,成为继茶圣陆羽之后,最受人们尊重的茶学理论大师之一。

但奇怪的是,他提出的“清明太早”,却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最晚从十八世纪起,茶必明前、越早越贵的风气弥漫在这个国家。淡薄无味的明前茶成了送礼佳品,而爱茶人自己喝的却是谷雨茶。

究竟是谁,把明前茶捧上了德不配位的神坛。

No.1 壹

在烟、酒、茶、咖啡四大嗜好品中,茶的滋味,是相对单纯的。

解构茶叶的滋味,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植物氨基酸带来鲜味、多酚类物质带来苦涩味、咖啡因和茶碱带来“上头”的兴奋和愉悦感。

其中,咖啡因和茶碱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茶叶发酵度的深浅,以及茶水萃取方式,与节令相关度不大。真正与季节高度相关的是茶多酚和氨基酸。

氨基酸主要来源于茶叶在越冬过程中的营养物质积累。植物的生长主要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部分,营养生长在前,是植物从空气、土壤、水中汲取各类养分,并将之变成自身可利用的蛋白质、氨基酸等物质;而生殖生长在后,在适宜的环境下,植物利用将营养生长的物质,完成发芽、成长、繁殖等植物生命的一系列变化。

一般说来,茶树会在环境温度较低的冬季,优先完成营养生长过程,大量氨基酸被积累在叶片中;而到了天气暖和之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会齐头并进,叶片生长速度快,纤维多叶片薄,养分积淀不足,此外还有一部分营养被花果吸收,氨基酸含量当然不如开春时丰富。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与生长周期长,籽粒在冬天充分灌浆的冬小麦,一定比生长快速的春小麦好吃,是一样的道理。

而多酚类物质恰恰相反,是茶树生殖生长的副产品。人们常说没有杀青的茶“有青草味”,这种青草味,正是茶多酚带来的。而绿茶的清新香味,乌龙茶、红茶等发酵茶里馥郁的香味,都来自于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分解和挥发。

所以,茶叶滋味的高低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茶氨酸和茶多酚的平衡——前者提供鲜甜的滋味,后者提供一部分的苦涩味和独特的香味。

但一个悖论是,氨基酸丰富的茶,是越冬之后越早越好;而多酚类物质的多寡,则取决于开春之时茶树的生长状况,是随时间增多的风味物质。

茶叶采摘的季节时机,实质上是茶氨酸和茶多酚此消彼长之间的,一种独特的妥协,它隐喻了中国士大夫尊崇的中庸之道。

这是中国成为茶叶诞生和流行地的关键性逻辑自洽。

图源 | @谁最中国

No.2 贰

事实上,历代的中国茶客,一直在这种妥协里寻觅最佳的滋味。

陆羽在《茶经》里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换算成阳历,大约3-5月之间,都是值得采茶的季节。

从四川蒙顶、到浙江紫笋、再到江苏阳羡,不同海拔的茶区、不同的茶叶品种,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陆羽提出的三个月理论,事实上是给各地茶叶出芽和熟成程度不同,留出了充足的时间余地。

到了明朝,许次纾所说的“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事实上是站在江浙产茶区的角度,对《茶经》采摘时间的进一步精进和细化。这与明代茶叶的种植和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关,也与炒青绿茶技术的成熟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宋以前有一种比明前茶更早的“社前茶”,社指春社日,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人们会在当天祭祀土地爷。顾名思义,这种社前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于祭祀的。

唐朝李郢的《茶山贡焙歌》中“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极清明宴”说的就是祭祀用的茶,要赶在清明节前送到京城;欧阳修的茶诗里多次描述茶农“喊山”求早茶;《宋史》里则记载了宋徽宗要求各地进贡社前茶的轶事。实质上,这是身为农耕政权掌舵者的皇权和士大夫,为一年农事讨个彩头、求个吉利,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茶事为农事之肇始,农事为国事之根本。

自从淮南丐类朱重八登基,诏罢形式大于内容的龙团凤饼之后,以茶祭祀的习俗也渐渐消失。它与今天的明前茶,没有任何联系。

如果按照正常的历史走向,中国绿茶的采摘时间,将会越来越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形成类似于中国各类酒饮酿制的细分。但1644年,多重巧合之下的山海关一役,打断了文明的进程,也改变了从此之后中国绿茶的命运。

No.3 叁

1751年农历2月,乾隆帝来到杭州,在看到乡民采茶后,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观采茶作歌》:“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一试观其道。”

作为中国历史上个人修养最高的帝王之一,乾隆帝精通汉、满、蒙、藏、维五种不同语系的语言。这首打油诗,他援引了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里的句子“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火前”,指的就是禁火的清明寒食节令之前。

虽然乾隆熟读唐诗,但汉语本不是他的母语。他对白居易原诗的理解,出了两个差错:诗人写的是四川茶,而不是江浙茶,两地的海拔气候和茶种都有区别;诗人感谢的是朋友千里寄鹅毛之意,而不是咏赞明前茶多么好喝。

对于习惯喝茶加奶的满人贵族来说,汉文化清饮茶叶背后的玄机,确实没有那么容易洞察。

图源 | @谁最中国

最讽刺的是,在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的进贡档案里,龙井茶的进贡时间其实都不在清明早春,而是农历6月-8月左右,经过较晚采收和灰缸储存熟成的茶叶。

尔后,皇帝本人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他第二、第三次南巡中,分别写了两首采茶诗:“雨前价贵雨后贱” “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这等于弥补修正他之前对杭州龙井茶不熟悉的错误,但“惟有骑火品最好”的句子,已经在这十几年里广泛传播并保留下来。因为明前茶本身产量不高,奇货可居,有了皇帝金口玉言的认可,无数茶商将错就错,跟进炒作。

于是,茶市里弥漫着对“茶贵春早”的攀比和焦虑,在后来的两百多年里,价格越来越离谱。

一个颇具对照价值的细节是,在乾隆同时代的日本,一本名为《茶经详说》的风物志里记载了江户时代日本人对绿茶种植的改良:每年3月茶树开始萌芽后,为了控制茶芽生长的速度,茶农开始用稻草或者寒冷纱覆盖住茶树,让其生长速度缓慢一些,更多地吸收营养增加茶里的滋味浓度。

图源 | @谁最中国

这种被称为“覆阴法”种植出来的茶叶,最迟要到每年5月中旬才能完成。还要放在避光、避湿的库房中一个月以上,让茶叶褪去火气才能出售。

虽然承袭唐代蒸青茶之后的数百年里,日本制茶工艺没有发生任何大的改良改进,没有如中国一样出现烘青、晒青、炒青的技术迭代。但对小小一片树叶发自滋味本源的精益求精,也许已经暗喻了后来甲午之胜的结局。

见微知著。

图源 | @张有钢

No.4 肆

清中后叶,一项改变茶叶育种技术开始大规模普及:扦插。

在此之前,所有的茶树繁育都要依靠异株授粉。打个比方,因为父母亲的基因匹配是不稳定的,所以授粉得到的下一代茶树就会发生不可控的变化。

但扦插完全不同,这实质上是同性生殖,某种程度上等于动物的克隆。通过扦插,能把茶树的某些个体特性稳定地继承下来。

这本是一种培育技术的突破,能够保存更好的茶叶基因。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前茶昂贵的价格,促使茶农、茶商借助扦插技术,反复筛选品种,把茶叶的采摘时间进一步提前。

一个典型的,被技术和经济异化了滋味的案例。

1965年,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借助扦插技术,培养出了一种产茶量比普通茶树高30%,出芽采收时间比普通茶树提前10天以上的龙井茶。因为是60年代培育出的第43代龙井,命名为6043。七十年代后,被简称为龙井43号。

1972年起,全浙江范围内的龙井产区开始全面推广龙井43号的种植。根据杭州市西湖街道龙井村的档案,龙井43号投产后,综合提早上市和产量增加两大利好,茶农每年的收益可以提高10倍。对农户来说,巨大的利益让他们纷纷拔掉了种植几十上百年的老茶树,改种龙井43号。

更可怕的是,仅仅几年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绿茶区全面跟进种植龙井43号。绿茶的种群多样性遭受有史以来最大的浩劫。到今天,不管商标打着西湖龙井、恩施玉露、黄山毛峰或者安吉白茶的绿茶,但凡能在早春第一批上市的,本质上都是载种于各地的龙井43号。

其实,明前茶的功能定位也决定了,很少有人会追求一杯茶中细腻内敛的美好滋味,而是送礼时的面子和价格。

-END-

在杭州西湖杨公堤畔的西湖国宾馆里,有一小片茶园,茶园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主席采茶处”。

这是1963年4月28日,毛主席下榻时,亲手采过茶的地方。当时接待过主席的杨忠芳回忆,主席曾对国宾馆茶园的管理员说:“现在的龙井茶是最好的,你们要管好,不要让它荒掉”。

可惜的是,如今似乎已经没人能记起主席采茶的日子;相反,一个异族封建帝王,因为文化差异产生的疏漏,却至今主导着这个国家茶产业的风潮。

这是一面折射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镜子,也是一幅讽喻滑稽世态的风俗画。

隐匿在武夷山里的“柘洋茶”

出版《柘一红》茶文集那阵子,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省里的一个图书馆寄了一本。不日,便收到了馆藏证书,算是意外一喜,更为让我吃惊的是,额外还有一大包武夷山的私房茶,寄茶人署名“少茗”。乍一看,里边有个“茗”字,虽然彼此未曾谋面,还真有“茶缘”之巧合。武夷岩茶蜚声海内外,加上《乔家大院》里,乔致庸对乱世中的武夷茶路进行疏通,更是让武夷山茶大红大紫。

收存“私房茶”当日,恰有嗜茶瘾君子在我书房逡巡,便被强要了许多去,心里暗自发疼了好一阵子。后来一机警,便是从摆放《柘一红》的书橱里抽取部分书出来,留出一个豁缺,将剩下的“私房茶”悉数填充,再用《柘一红》覆盖之,经年日久,亦舍不得吃。

周日闲来,随同摄影家协会的友人去观赏在宁德柘荣当地举行的全省养生菜肴烹饪比赛。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里,不乏舌尖上的茶元素。我亦一并巡览了围在周边的柘荣特色伴手礼。原本以为“柘”是生僻字,“柘荣”经常被误读为“拓荣”,很少商家愿意在商标注册方面冒这样的风险。可是有趣的是,除了“柘一红”茶之外,柘荣(古称柘洋)还有许多茶酒等商品被冠之与“柘”字相关联的商标的,而且中华“谐音文化”被用得风趣幽默、淋漓尽致。比如“柘样香”、“柘样白”、“柘洋红”、“柘龙太子参”系列等等的,这可算得上是彰显柘洋“不屈不挠”精神的一种文化自信吧?

柘荣古称柘洋,人文历史悠久,秦属闽中郡,西汉属闽越国,东汉为会稽郡辖地,三国属吴建安侯官县,晋至南朝属温麻县,隋为原丰县属,唐宋时期为长溪县辖,宋淳熙九年设柘阳里。元至元二十三年,柘阳里分为柘洋上里和柘洋下里。明正统六年设巡检司于柘洋城,清雍正十二年后隶属霞浦。

1945年柘荣建县后历经两次撤并,人民群众为此进行长期不懈、不屈不挠的“复县”历程,诉求才得以恢复。后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每每柘荣县域经济不容乐观时,当地干群仍以“被裁撤”的历史危机感来自警自励、艰苦奋斗、滴水穿石、励精图治。

带着这样的爱乡情结与草根秉性,一批又一批带着泥土芳香的柘洋茶酒被精制酿造出来,在经济复苏里实现了文化自觉与自信。然后一批又一批的柘洋茶人去了北京天津“攻城略地”、开设茶庄,推广柘荣生态茶;一拨又一拨的柘荣茶商也南下武夷,用真性情与好禀赋与当地同行“合纵连横”、共谋发展模式与方式。于是隐匿在武夷山“柘洋茶”被惊异地发现了——那些在武夷山里意外“采到”的“私房茶”,就是武夷山里也有一个美其名曰“柘洋”的生态乡村,而且它的南边紧紧靠着的邻村“黄柏”,恰恰又是与柘荣的黄柏村“同名同姓”。柘荣茶人初来乍到便被这些个耳熟能详、亲切自然的称谓迷醉得眼花缭乱了。

据查,柘洋村位于黄柏溪两岸,山好、水好,茶叶品种繁多,香气怡人的水仙茶、肉桂茶是柘洋村主产,品种茶也有十多种,茶叶质地近于岩茶,名闻全国各地。又,武夷山“柘洋村”移民后来大多来自“浙江龙泉”,那么柘荣据此起名谐音的“柘龙”系列产品,恰恰又与此巧合。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古代文人收到“枇杷”,尚可以笑谈“承惠琵琶,听之无声,食之有味。”那么现在柘荣茶人发现了隐匿在武夷山里的“柘洋茶”,是不是也可以在赏笑之余,寻得一些图腾的商机呢?

少茗先生给我的武夷山“私房茶”大致有七泡,每一泡都会有不同的花香。七碗吃不得也,毕竟两腋习习清风生......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周贻海(福建柘荣)】

易武茶能否再创辉煌?

5月21日是第二个国际茶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镇。

“易武荣耀·传世百年山之苍莽·观山茶会”圆满落幕。作为福元昌2021年首场大型专业茶会,福元昌荣耀回归易武。更为准确地说,福元昌与一众业内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咖茶人携手重返易武,共品易武经典百年风韵,形成了一场推动普洱茶产业发展、增进茶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的溯源易武行业盛会。

公家大院内,易武荣耀·传世百年茶会正在进行中。

本次茶会亮点纷呈。历经经典传世好茶轮番冲泡,前来的大咖学者精彩分享,场面一度热闹非凡。在此过程中,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福元昌,通过十数载的深耕发展,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终,以一杯杯易武顶级滋味回馈各界来宾,以及广大茶友的认可与厚爱。显然,这一次的茶会,也许不只是福元昌新高度的攀爬,更是一次荣耀回归后对易武茶的全新定义。

这一次,所有易武爱茶人为我们见证

所有关注普洱茶的茶友,无一不关注易武。

易武,可以说是中国普洱茶名山产区中名号最响亮、历史也最悠久的产区之一。而围绕易武的过去和现在,所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闪耀星光的经典易武好茶,也不断吸引了后来众多独具慧眼且对普洱茶一往情深的茶人,走进易武,揭开易武茶风靡四海的密码。

福元昌总经理陈植滨正在倾听嘉宾的发言。

毫不夸张地说,易武对于普洱茶人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这一种诱惑,厚爱易武茶的资深茶人几乎不可抗拒。

福元昌“观山茶会”自2019年开启,在全国已连续举办了多场,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反响,也成为预见普洱茶行业的风向标。在活动规格和内容上,今年将再上一层楼。

来宾品鉴福元昌茶品。

在整场茶会开始之前,福元昌带领所有嘉宾重走茶马古道,感受历史重镇的从容,参观易武茶文化博物馆、易武老街、茶马古道源头——公家大院,以及福元昌老宅等自然人文景观。希望来宾借此深度感受易武茶文化的厚重和悠扬,从一杯易武茶滋味中,聆听爱茶人的故事。

下午14点,观山茶会在公家大院正式开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杨军先生表示,易武不仅是历史重镇,更是普洱茶的源头。近年来,一批优秀普洱茶企在此诞生、壮大。以百年老号为根基的福元昌,不仅传承恢复了老号血脉,并且也为易武这片土地作出了许多贡献,成为了这里的纳税大户。

中共勐腊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杨军对福元昌有很高评价。

2006年,陈升河老先生从福元昌老号后人手中接棒,历经十数载的匠心打磨,最终于2015年在福元昌老号的基础上复创了“陈升福元昌”品牌,并推出一众传世茶品,力图恢复号级经典。

事实上,诚如杨军主任所言,在百年易武茶历史上,福元昌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但荣耀毕竟代表了往昔,福元昌是属于上个世纪的记忆,复兴一个老号,对于现在的福元昌而言,不仅仅是恢复和传承,更是提升与发展。

经过六年时间的持续发力,福元昌已遍布北京、河南、河北、四川、陕西、广东等全国二十余个省份。随着直营店、加盟店、加盟商的不断扩张,福元昌多渠道、多模式齐头并进,也逐渐将百年老号福元昌的纯正易武茶,带给了五湖四海的茶友。

专家们认真地品鉴福元昌传世紫票。

国家一级评茶师、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是福元昌加盟商的陈镜顺先生表示,品牌的持久发展离不开“根”。这样一个有着百年传承深厚根基的品牌,在始终保持初心的前提下,不断前行输出优质易武茶品,在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同时,不惜耗费巨大的成本来开拓市场,帮扶加盟商,也让身为其中一员的他,更加坚信这个品牌的未来,也为所有加盟商提供了坚实可靠的臂膀,我们应为之骄傲。

少数民族茶艺师。

在这里,所有的期待皆因一杯好茶而满足

接下来,在福元昌福茶系列中2015复兴开元纪念茶——复兴志,福元昌号紫票完美复刻版、三大传世圆茶之一——福元昌2020传世系列紫票,以及本次茶会重磅茶品——2015传世系列紫票的茶香茶韵之中,现场所有来宾纷纷化身为味觉探索者,用味蕾与嗅觉不断与茶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并认真写下自己的品鉴体验与感受。

福元昌的品鉴卡,嘉宾纷纷写下自己的品饮感受。

事实上,福元昌认为,普洱生茶更应该让时间来打磨沉淀。尤其,如紫票般原山原树的古树原料,越陈越厚,越存越香。这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岁月沧桑,将饱含时间的馈赠,凝结醇厚的口感和历史文化底蕴,期待理想的绽放时机。

或者,传下去,把一切交付时间。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切也与易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古树资源,以及福元昌精耕细作的制作工艺、拼配功力与理念,不无关系。

福元昌加盟商陈镜顺发言。

品牌再升级:从“陈升福元昌”到“福元昌”

不得不说,对于福元昌而言,2021年也是一次再出发的新征程。

福元昌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百年历史和技艺的继承,又用了六年的时间,发展与创新,行至今日,通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与品牌下的传世茶品,为更多的普洱茶爱好者树立了优质易武茶的标准,更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剖析和完善,完成自己品牌在市场上的精准站位。

眼下,福元昌跨入了品牌2.0时代。为此,在全国市场战略布局、自有产品线梳理、以及品牌全产业链结构打造初步完成的同时,为实现“易武荣耀、传世百年”的品牌梦想,全面启动从陈升福元昌到福元昌的全新品牌升级。

福元昌的logo和以前发生了变化。

在此过程中,品牌整体VI系统升级,也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在品牌创立之初,就希望注册使用“福元昌”商标,但由于“福元昌”商标被他人抢注,暂时无法使用。同时,福元昌老号后人余智畅先生,将“福元昌”转交到陈升河、陈植滨父子手中,也让这个复兴后的“福元昌”品牌基因中,不仅拥有百年历史和传承,也有了陈升河先生的五十年制茶历程的匠心加持。

所以,当时品牌命名为“陈升福元昌”。

福元昌的新logo。

值得庆幸的是,在品牌发展的过程中,终于顺利拿回了“福元昌”这个品牌商标,最终让“福元昌”商标回家了。

现场细心的茶友都不难发现:不论是品牌LOGO,还是整体形象画面,甚至小到茶具茶器上的标识,所有一切物料在本次茶会上都有了新的蜕变。

作为本次茶会嘉宾主持,资深营销人周锴先生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福元昌VI系统升级的理念,并表示,目前仍旧有一些打着“XX福元昌”旗号的产品流通于市场,而实际上,他们与“福元昌”没有任何关系,皆属于属侵权行为。”

论坛主持人周锴。

福元昌公司将通过法律途径,要求相关企业和个人,停止侵权行为,并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在这里,福元昌再次申明:百年传奇茶号“福元昌”只此我们一家,别无他号;福元昌(2015—2021年间使用的商标为“陈升福元昌”),与陈升号属于兄弟品牌,各自独立,无从属关系。也希望广大茶友在购买时,认准“陈升福元昌”(2015-2021年间使用)和“福元昌”(2021年到未来使用)商标,切莫上当受骗。

这也就意味着,从2021年开始,公司将正式启动“福元昌”这个商标。以期如此,确保消费者购买到正宗的福元昌茶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及“福元昌”品牌的唯一性。我们相信,不止是我们,这也或让所有海内外喜爱并支持“福元昌”的茶人茶友们的心愿得以圆满。

一杯清茶,敬天下茶友。

致敬易武对百年老号的期许

在本次茶会极为重要的“易武荣耀·传世百年”高峰论坛上,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资深茶人纷纷分享着自己对易武、对拼配茶的认知与见解,以及对福元昌品牌发展的寄望与认可。

在针对易武历史、易武茶发展进程的议题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党委书记袁伟华先生,讲解了易武丰富的古树资源,近年来易武政府对茶树、对环境的着力保护与措施。

易武荣耀传世百年高峰论坛现场。

同时,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书记王平盛先生介绍,易武作为中国普洱茶名山产区中名号最响亮、历史也最悠久的产区之一,不论是从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土壤植被到生态环境,还是从茶园的共生环境到茶树资源,都为普洱茶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古树原料。

在此背景下,作为拥有优秀自然生态资源的易武茶,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市场势头增长都很明显。时至今日,易武茶已然走上了广泛的品饮之路,特别是在普洱茶的主销区广东,以及藏茶之都东莞市场,易武茶的地位都不可撼动。

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所长、书记王平盛发言。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介绍,广东人对普洱茶、易武茶有着近乎疯狂的喜爱。其中,在几乎家家有茶仓的东莞,易武老茶更是收藏首选的代表,那里的人们也始终认为,易武茶是最好的。

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东莞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卢树勋发言。

与之对应的是,在优质原料与拥有广泛品饮基础的提前下,如何才能练就出一杯优质的易武茶呢?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邵宛芳女士介绍,百山百味各有优势,但也有自己的缺点,拼配就是将其优点融合的最佳方式。在完成初制之后,还需要经验老道的制茶师,对各山的原料进行拼配,扬长避短,这对于制茶师来说,也是极度考验功力的时刻。

毫无疑问,拼配是个手艺活,是基于拼配者对于产区的熟悉程度,更基于拼配者对比例的拿捏。按照老话说“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所以历史上每一款经典的拼配茶出现的背后,都是拼配者数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验,最后才得到的结果。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邵宛芳发言。

事实上,福元昌作为易武的老茶号,主力产品线也一直在拼配茶上。

无论是2019年拍卖出2632万港币一筒的福元昌紫票,还是2015年福元昌复兴之后依照旧有配方复刻出的传世紫票、蓝票、红票,甚至是经典系列,都是基于上面描述的这些原则而存在,优质的大树茶原料,精准的配比,以及基于经验,在每年降雨、阳光等指标发生差异化之后的微调,都是福元昌产品打动市场的原因所在。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喝到福元昌传世系列紫票,以及一众经典好茶。随后,陈镜顺先生也从市场对品牌影响力、产品口感认知,以及优质产品带动品牌等角度,为福元昌品牌未来路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福元昌加盟商陈镜顺发言。

“现在的福元昌号无论做茶还是做人,都一直遵循的原则,这同样也是老福元昌号传承下来的。这种理念,已经深入到福元昌号的骨髓里去了。”福元昌总经理陈植滨表示,“福元昌是我一生的事业,福元昌号前面的一百年,是历史书写的,而接下来的一百年,则是所有福家人,与在座各位一起共同书写,让福元昌号走向下一个一百年。”

福元昌总经理陈植滨发言。

古六大茶山建立基地传承易武老号血脉

事实上,福元昌一路走来,行进至第七个年头,实属不易。

福元昌的每一泡茶叶,每一饼好茶的背后,从鲜叶采摘,到初制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严格、标准化的精心制作。数年的时间里,福元昌布局全产业链条,持续打造上游建设,先后在古六大茶山建立了原料初制生产基地。

可以说,这一切也与福元昌携手走过七年的幕后英雄密不可分。

为此,福元昌总经理陈植滨分别为来自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易武)、攸乐古六大茶山的茶农代表,进行了福元昌原料初制生产基地的授牌仪式。

福元昌总经理陈植滨为原料基地授牌。

“易武人都知道福元昌收茶从来只收品质最好的,所以能得到这块授牌,我觉得是光荣的,因为也证明了我家茶品质是很好的。合作的几年来,只要原料品质足够好,福元昌从来不会拖欠我们茶款,但正是因为他们对茶叶品质的高要求,也让我们知道茶好才能卖得好,生意也会更好。”福元昌麻黑原料初制生产基地茶农代表张万能现场感慨万分。

同时,他也表示,“我们也会珍惜这个机会,保护好茶园生态,保证茶叶品质,为福元昌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原料。如果你喜欢喝易武茶,选福元昌就对了!”

结束语:

可以说,“易武荣耀,传世百年”是福元昌复兴六年之后,品牌升级的开始,更是福元昌全产业链布局冲锋号。

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本次“山之苍莽·观山茶会”已然圆满落下帷幕,但一切并未结束,在未来的日子里,福元昌将一如既往地按照一百多年以来的传统,用最好的产品回馈市场,在普洱茶领域中再创造一次次辉煌。

同时,正如陈植滨总经理所说,未来福元昌将与更多的爱茶人士在一同书写,让福元昌号走向下一个百年。让更多人爱上普洱茶,爱上易武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真正领略到易武的极致滋味。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本场茶会的精彩不能一一在此篇中得以呈现。但接下来,福元昌将会以更多元化的形式,与全国各地的普洱茶友见面,展开一系列茶会活动,敬请关注!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找到约46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