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爱茶人的故事

找到约2,284条结果 (用时 0.03 秒)

​今大福茶界会客厅全新上线,讲述和倾听茶人的故事

  《茶界会客厅》,讲述和倾听茶人的故事

  由今大福特约赞助播出的

  全新《茶界会客厅》将于5月10日起,

  每周日下午3:00登录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

  今大福与湖南广播电视台茶频道开启深度合作、整合资源之后,将共同为社会各界爱茶的人士“奉上一杯地道普洱茶”。

  双方合作以“让世界认识地道的普洱茶”为主题,将围绕今大福品牌及班章大白菜系列文化进行全方位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今大福、爱上大白菜,从而实现让世界认识地道的普洱茶的愿景。

  据悉,此次《茶界会客厅》突破棚内的空间局限,茶频道主持人莫倩倩走进云南勐海,将全方位、多维度揭秘班章大白菜、茶人何宝强、今大福生态茶业背后的故事。

  价值78万的大白菜究竟是什么?

  为你揭开大白菜价格近百万元的原因

  说到大白菜可能有的茶友对它已经是了如指掌,并且已经是它的忠实粉丝,但可能还有一部分茶友或许还并不了解它,甚至听这名字还会把它误解成真的大白菜吧!

  其实大白菜是何宝强等人在勐海茶厂定制生产的一系列产品,以班章料制作而成, 是 2000 年至 2004 年间生产产品的统称。之所以叫大白菜,是因为棉纸中间印了一个绿色有机茶认证 logo,外形和颜色都很像大白菜,才会被世人以“大白菜”称之。

  2019 年 5 月,今大福营销中心正式成立,并提出第二代班章大白菜概念,简称“第二代大白菜”。该系列产品是何宝强先生在延续第一代大白菜的经典配方的基础上,以更成熟的工 艺和更生态的原料,创新升级而作的普洱茶。

  

  此次《茶界会客厅》将全面分析班章大白菜,在去年一系列茶博会上它独树一帜,获得众多茶友的喜爱,大白菜是如何成为行业的爆款?在这成功的背后今大福做了哪一些策划?节目中更是邀请老茶客和收藏行家一起探寻它的品饮、收藏价值,揭开它惊人的价值和升值的原因。  

  匠人也好,大师也罢,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茶人何宝强的

  制茶之路

  茶人何宝强坚持制茶40年。他亲力亲为,每一道制茶工序都参与其中,细心为徒弟们讲解每一步制茶步骤,告诉他们始终要坚持用最传统的、最原始的方式在保证每一片茶叶的品质,只为给茶友们带来最地道的普洱茶。

  当他遇上不同的茶友,他会用一双粗糙的大手不断地端出一筛子一筛子的茶叶,请你闻泡你喝,然后满脸真诚满脸期待地望着你……是什么让他坚持走上了这条漫漫制茶路,又是什么让他坚持延续传统手工制茶?

  节目中何宝强表示:“我不走了,我爱上这里了,这里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几十年过去了,我去过世界上许多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属于我。但这里的盐巴、辣子都很适合我......”  

  今大福:让世界认识地道的普洱茶

  守茶人之本

  用匠人之心

  做传世普洱

  今大福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坐落于原生态普洱茶之乡——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镇,是一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普洱茶文化基础上,致力于提升普洱茶品质和制作水平的高端茶企。

  今大福自成立以来,以“让世界认识地道的普洱茶”为企业愿景,遵循自然,坚守“原生态、高品质、促健康”的制茶理念,追求“气、津、甘”的产品之魂,秉承“用匠人之心做传世之茶”的制茶精神,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为普洱茶爱好者奉献更好的普洱茶。  

福顺曼松,两位爱茶人的一段佳话

    曼松寨,属古六大茶山之一的倚邦茶山,自古因“贡茶”而闻名。说起曼松贡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成化年间。当时有当地官员发现曼松茶高香甘醇,且冲泡后“站立不倒”,便进贡给宪宗皇帝,寓意“大明江山屹立不倒”。宪宗皇帝品尝后赞口不绝,指定曼松茶为皇家贡茶,其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曼松茶一直都是皇家专用的贡茶。《普洱府志》记载,清雍正十三年,曼松被定为贡茶,曼松茶园成了皇家茶园。

    时至今日,曼松的皇家古茶树已经极为稀少,但每年春茶采摘时,慕名而来的茶客仍然络绎不绝,进山车辆挤满入寨山路,希望一睹贡茶真面貌。可见,曼松茶已成为爱茶人士可望而不可及的稀缺品种。

    福顺曼松,爱茶人王先生与双陈品牌创始人陈永堂先生的缘分之作。此茶选用易武核心产区曼松贡茶园古树春茶为原料,茶条完整肥硕。总量仅60公斤,十分珍贵。

    爱茶人王先生的定制茶“福顺曼松”封藏仪式7月4日在双陈总部举行

    福顺曼松开汤后,汤面清雅的花香和蜜香,十分宜人;茶汤入口甜润,汤水细腻绵滑,滋味浓郁而不显刚烈,汤中花香和蜜香丰富,在口腔和喉部持久不散,有入喉三分之感,此茶从色香味各个方面,无不透着“皇家的贵气”。

    陈永堂先生和王先生一起为“福顺曼松”揭幕

    王先生亲自为“福顺曼松”封藏

    王先生在分享与“福顺曼松”,与双陈结缘的故事

    陈永堂先生分享自己监制“福顺曼松”过程中的故事

    2019年4月底,爱茶人王先生在昆明“仓储论坛”听到双陈创始人陈永堂先生的演讲;2019年5月初,打飞的到双陈总部参观交流,随后决定在双陈定制个人专属茶品;2019年7月4日,定制茶 “福顺”曼松面世,封藏进双陈养普庄园。

    陈永堂先生授予王先生及其夫人“福顺曼松”收藏证书

    王先生一行与陈永堂先生合影纪念

    王先生将一片“福顺曼松”赠予双陈永久收藏

    了解了这段故事,与其说是“缘分”,我更认同是“必然”。一位是品茶多年、慧眼识珍的资深茶客;一位是藏茶廿载、勤学深耕的茶痴茶匠,得如此优质、稀缺的原料,不足2个月,碰撞出如此珍品,是一篇佳话;而双陈人,很荣幸地和王先生一起谱写了这段佳话,见证了这段佳话。

    双陈人,很荣幸地和王先生一起谱写了这段佳话,见证了这段佳话

大别山“守茶人”的接续传承

“发芽啦、采茶啦、丰收啦……”每逢信阳毛尖春茶开采季,大别山区河南信阳车云山上便传来当地茶农祭茶时的喊声。 

图为信阳车云山茶园。杨大勇 摄


车云山是信阳毛尖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上时常云雾翻滚,旋如车轮,故名车云山。今年清明节前夕,信阳毛尖进入大面积采摘季节。开采前,车云山附近的茶农们便自发来到车云山顶峰,举行祭茶仪式,以此祈愿风调雨顺,茶叶丰收。


图为信阳车云山上层层叠叠的茶园。杨大勇 摄

今年50多岁的伍德军是车云山土生土长的茶农,多年来一直坚持参加祭茶仪式。提起伍德军,当地人都知道他是一名坚守传统制作技艺的制茶大师。

“坚持手工制茶,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也是对传统味道的坚守。”伍德军说,自小他就听着这里的制茶师守茶、种茶、采茶、炒茶故事长大的,当地一代又一代“守茶人”守的是车云山老茶树不被破坏,守的是传统制作技艺不断代,守的是对信阳毛尖茶文化的传承。

如今,伍德军也成为一名“守茶人”,成为中国制茶大师,成为信阳毛尖茶文化传承故事里的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他不知向多少人传授了传统炒茶技法。


图为采茶人忙于采摘春茶。欧阳国威 摄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会毫不保留地教。”伍德军说:“信阳毛尖的传统制作技艺要想一直传承下去,就必须让新一代‘守茶人’接续传承。”

“我十七八岁时,来车云山采茶,后来因茶结缘,嫁到这个村里,与丈夫一起在这里维护茶园、采茶、制茶、卖茶。”伍德军的妻子介绍,自从她来到车云山,就和丈夫常年守在茶园里,这一守就是30多年。

而今,伍德军夫妻二人的女儿也成为新一代茶人,用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方式传承着茶文化,传承着信阳毛尖的传统制作技艺,把信阳毛尖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70多岁的信阳毛尖绿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祖宏同样是一名“守茶人”。周祖宏1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手工制茶,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制茶经验。


图为中国制茶大师伍德军正炒茶。伍温馨 摄 

“手工制茶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体力活。怕吃苦,不是真正的‘守茶人’。”周祖宏说,因为一旦缺少了传统制作技艺,信阳毛尖也就缺少了“魂”。

在周祖宏的影响下,他的女婿肖兴亮也成为信阳市浉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肖兴亮说,手工炒茶很累,很多人不愿去做,但传统制作技艺总得有人去传承。


图为信阳美丽的茶园。欧阳国威 摄

肖兴亮的女儿肖珺景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创业。多年来,她一直通过网络传播信阳茶文化,尤其是肖珺景的直播间深受爱茶人的喜爱,成为当地的“名人”。“网红”、茶文化传播者、信阳毛尖非遗传承人……一时间,肖珺景有了诸多“身份”,但肖珺景说,她更喜欢“茶妹子”这个称呼。

据知,茶产业是信阳的特色产业,该市目前茶园面积216万亩,茶叶产量8万吨,总产值150亿元。像周祖宏、伍德军、肖珺景这样的从业人员多达120余万人,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里的山、这里的茶。(完)

来源:中国新w网

作者 杨大勇 阚力 李超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19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